知其不可而为之98944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
——题记
张岱《四书遇》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所谓“不可为”,就是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孔子不是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顾名思义就是明知道不会成功,却坚持去做。
孔子用执著阐释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面对那个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孔子毅然决然地向着恢复周礼的理想去努力,谁还会有孔子这样执着?
落落余晖总有它西沉的时候,灼灼红叶总有它凋零的一刻。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换取生命的终结?
因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信念。
就在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地侵扰了人们的生活。
由于临近春节,人们都奔向了家的方向,然而有那么一群人逆行而上,奋斗在一线,他们就是公安,武警,还有医护人员。
明知道奋斗在一线就会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在了前线。
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信念,那种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战斗的信念。
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一种责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计得失与结果,不为自己,只为苍生,仁者之大爱也。
落落余晖,也给了世间一缕温暖,一份温馨;灼灼红叶,也给了人们一些安慰,一点留恋。
“知其不可而为之”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这种精神、这种信念、这种责任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华章。
《论语》读后感——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智也——《论语》读后感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
――――题记在《论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
“知其不可而为之”,顾名思义就是明知道不会成功,却坚持去做。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也。
孔子用执著阐释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定的面对困难。
孔子不是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
也许,他也可以选择“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同那些隐士智者一般,不再为一个从政者,不再为国为民忧心劳累,但他却没有退隐,在繁杂的浊世中求仕,他内心的责任感告诉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也能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神仙般的田园隐居生活。
但他却不曾动摇信念选择退隐。
孔子也能如此静观山水,品日落,享受没有烦恼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使他不得离弃天下,离弃百姓,离弃礼乐升平的理想。
隐士智者,固然洒脱,但那只是在逃避现实罢了。
在那动乱的时刻,奔波呼吁着礼乐主张,除了孔子,谁还能如此“固执”?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几度死里逃生,多少次遭到世人的讥讽,他内心的苦楚有谁堪知?只有他自己明白,为了一个虚幻般的信念,他可以终日奔波劳累,不知疲倦。
面对世人隐士的不理解,孔子感到悲凉,却未曾动摇。
也正是孔子的坚忍不拔,才使得后人对他的敬畏颇深。
在生命旋律中总会有一番曲折,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番磨难。
落落余晖总有它西沉的时候,灼灼红叶总有它凋零的一刻。
为什么如此多的必然要发生,还是会有如此多的人和事为一刹那的光辉而拼搏?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换取生命的终结?因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执着,一份信念。
当红军面对着重重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时,他们铸就了一种如钢铁般坚贞不懈的意志。
当面对凶恶的敌人,邱少云不惜牺牲自己让烈火一寸一寸侵噬着躯体;董存瑞不惜用手顶着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暗堡;黄继光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炮口……他们留给了世人顽强的信念和勇毅。
当面对经济落后的国情,邓小平毅然决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实行改革开放。
知其不 可而为之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结词:自我成长
详细描述: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方法,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同时,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不断完善自己。
04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分析
以身作则的企业家
总结词
这些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信自己的理念和目标,不畏 艰难,勇往直前。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总结词:目标导向
详细描述:在行动之前,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确保行动的方向和步骤清晰。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避免盲目行动。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力
总结词:乐观积极
详细描述: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同时,积极采取行动,不断尝试和调整,以应对变化和 挑战。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1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它能 够让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 献。
2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我们可以为社会创造更 多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这种价值观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感,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有担当的人。
03
如何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
贝佐斯(Jeff Bezos)
创立亚马逊时,面临着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困境,但他坚持自己的商业模式,最终让亚马逊 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
马斯克(Elon Musk)
在推出特斯拉和SpaceX时,面临着资金和技术上的巨大挑战,但他凭借着对未来的信念 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逆境中奋起的运动员
THANKS
02
这种理念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而是坚定信
孔子行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给我的启示
孔子行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给我的启示孔子在春秋时期,心怀天下,希望能把儒家思想通行于天下。
于是他周游列国,去推行他的思想。
孔子当然知道,这件事很难,但孔子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什么?“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但孔子却一心一意地去推行大道,希望能把“天下无道”改变为“天下有道”。
虽然,孔子没有成功,但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数千年。
历史尊孔子为圣人,至今我们仍然敬佩孔子。
我认为,这是圣人的抱负。
圣人处世,所想、所说、所做,都是为了利益他人的。
只要是能利益他人的,即使再难,也要去做。
我是中医人,我从中医来思考。
把中医推行至天下,让天下人都能认识中医,接受中医,享受中医所带来的健康与幸福——这是我此生的理想。
理想非常美好,但现实却非常残酷。
今时中医还只能在角落里生存,中医的话语权还很小,大众对中医还有许多误解。
推广中医的路将会非常艰难。
但是,理想毕竟是理想,并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
也许我们常会抱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甘愿沉迷在理想里而不去行动,一生终老,自欺欺人。
我要去实现我的理想,此生执着于此,不离不弃。
中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把病人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病——我认为这是中医人最可贵的精神。
作为一名中医人,必须要对社会尽伦尽职,追求“道行天下”;也必须要对自己的理想负责,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有孟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
理想毕竟是理想,理想不是现实。
但,人活着,要有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和勇气,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
我作为中医人,我也要有为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
即使我此生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至少,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一件问心无愧的事情。
我的理想,是我的人生身心性命的命脉,我当然不能放弃自己的命脉,所以,我要为理想而奋斗。
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是利益他人的,只要是推广中医正能量的,天必佑之。
我自认为,中医人最应该是一个儒者。
只要人活着,作为一个儒者,就必须抱有理想。
知其不可而为之
• • • • • • • •
• • • • • • •
关于为了正义而讨伐 下午第一节课。 杀人了!杀人了! 一声惊叫划过时空,惊醒了教室里所有午睡的学生。 是谁杀人了,杀死了谁? 睁开朦胧的双眼,学生惊恐万状,惊叫。 陈成子杀了简公。 陈成子?他不是齐国的大臣吗,简公是他齐国的国君啊, 作大臣的怎么竟然杀了他的君主? 学生乱作一团。 这不是“杀”,是“弑”,臣杀君叫“弑”。 别咬文嚼字了,先生知道吗?着急的声音。 孔先生已沐浴斋戒,上朝去了。 事情如此严重,先生如此郑重,我们也一起去吧。 提议马上得到百应。 学生哄然而出,跑了起来,快马加鞭追随孔子而去。
14.21
弑: 杀 古今异义 沐浴: 夫三子: 那 以: 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 同意 之三子告,不可 省略句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14.39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9.9
面对世人的反应,孔子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 失意,无奈,悲凉。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 烈自信,是道德勇气, 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重要思想概述】(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认定目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2)仕隐之辩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隐士)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
荷蓧丈人讽刺孔子这些人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却不参加劳动(不务实),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荷蒉者以“深则厉,浅则揭”规劝孔子不要顽固,要学会变通,洁身自好就行。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
【相关练习】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参考答案:“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 3~4 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
[突破词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从政者殆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 历告诉了孔子。(省略句,“以告”应为“以之告之”) (2)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固定句式,如……何) (3)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判断句式,“……也,……也” 表判断)
[要义探究] 13.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桀溺对孔子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孔子是徒劳无功,不自量
力;而长沮比较赞赏孔子的做法。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
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
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假若孔子仍然活着,假若孔子现在也当官,他会怎么做?他不会“望 贪兴叹”,他会反对贪官污吏,反对腐败误国!他是反腐败的急先锋。
2 500 年前,中国的社会从共和走向了专制,从统一走向了分裂。这 时,孔子敏锐地看到大道隐废,社会道德即将崩溃,就鲜明地打出了“仁 智勇”的大旗,提倡礼乐教国。意图给大大小小的国家官员都戴上道德的 枷锁,教导君王仁义爱民,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孔子的理想王国,就是“仁” 而不“贪”,就是“克己复礼”。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 得成功,但他却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何尝不知道推行教化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 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 而贡献力量。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荆轲刺秦,博浪沙锥,皆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失败告终;淝水之战,当阳桥吼,也知其不可而为之,以侥幸结局。
你归湖我归山,劝君莫管闲事,但少年人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以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哪里能听得进去。
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载少年故事:“近少年才人负奇夭折,有云间夏完淳存古,故吏部瑗公允彝之子,十七岁著《大哀赋》,不减庾子山,世多传之。
豫章黎祖功耆尔,前浙江提学博庵元宽之子,诗甚奇崛,意不可一世,亦十七岁江行死于盗。
先是赋《吁嗟行》一篇,不数日遂死,若谶然。
其诗云:'山何不攒峰,为刃以绝我脰。
天何不降玉,为棺以封我尸。
区区姓字人不知,面目尘土何所为。
鲁连好倜傥,曹公无威仪,肯如小儒举举衣裳学仲尼。
起啮我笔燔我诗,手中提携三尺儿,谁搏白兔两丸泥。
荒鸡惊起夜乱啼,神鬼虬丕虬丕得志天地悲。
’”黄花岗起义,乃同盟会发起的第十次武装暴动,同样也失败,百马同辔,骋足并驰,空遗七十二具尸体。
参加者皆知毫无希望成功,每每叠尸如山,流血成河,却依旧慷慨赴死,清誉义烈。
之前暗杀潮涌,吴樾狙击出洋五大臣、汪精卫谋刺载沣,行刺者意气任专,暴豪恣欲,气不发喘,面不改色,书生沾染游侠习性,欲躬行荆聂之事。
如此情形不知凡几,恰有辛亥武昌起义之成功,革命党人有先知后行之垂范,以屡败屡战之悲情,唤起民主之觉悟。
然章太炎认为:“辛亥革命侥幸成功,为时太速,所以当时革命诸人多半未经历练,真才不易显出。
诸君须知凡侥幸成功之事,便显不出谁是勇敢谁是退却,因之杂乱无章,遂无首领之可言。
假使当时革命能延长时间三年,清廷奋力抵抗,革命诸人由那艰难困苦中历练出来,既无昔日之侥幸成功,何至于有今日之纷纷退却。
”却是事后论人,局外论人,学者之病矣。
孔子遭厄,慷慨弦歌,子路遇难,结缨就戮。
有其气,何在乎年龄?少年膂力茁实,中年万古不磨。
苏武痛斥卫律:“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优秀获奖课件—知其不可而为之
2、没有下的支持。狂傲的隐者、耕夫、 荷diào的丈人、守门人以及挑夫这些最 下层的劳动者无一例外地都表示了悲观 乃至反对的态度,所以连孔子最后也 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 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 史上的影响.
三国演义
正论间,忽报蜀使到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 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吴兵无功而退。” 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 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 旧病 复发,恐不能生矣!”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 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 夕矣!”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 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惟珍在漫天大雪中苦苦追寻的身影 是“冬恋”中最让人心酸和痴迷的身影。 十年了,所谓“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 如梦空肠断 ”,在似水的流年里,有谁 可以做到像惟珍那样把年少的坚持化为 今天的坚守呢?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上 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难道我所看见的真的只是一个梦吗?在我的记 忆中有太多太多的你了。你为我弹的美妙的钢琴声, 和你一起漫步湖边的红色晚霞,当你握着我的手的 时候嘴角边泛起的那甜甜的微笑。这些我都记得, 我常常在心里祈祷,希望我心中所有的回忆还有你 的微笑能在我面前再次出现。又是一个初雪纷飞的 一天,就在那雪花飘落的林阴大道上,我恍如在梦 境中一般,那是真的吗?俊尚,你现在在哪里?你 能听见我的心声吗?” ------订婚的那天傍晚,
文言练习三
• 1①(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 ②(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 与之言
• ③子路行以(之:指遇丈人事)告 • ④鸟兽不可与(之:指代鸟兽)同群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
谁的观点? ❖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 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 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 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 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 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 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 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 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 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 望。
在其位谋其政(不敢不告也),替天行道(既不忍 忘天下,亦不忍天下之终无道),我尽我义,知其不 可而为之等有为理念。
❖ பைடு நூலகம்、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 告”?这反映了孔子怎么样的心情?
“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 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 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 情。
❖ 2、荷蓧丈人为什么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子路?
❖ 2、荷蓧丈人为什么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子路?
❖ 显示其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家庭团 聚的温馨,希望孔子和子路放弃徒劳无功的 奔走求仕之举。
❖ 3、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 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 赞成仕的观点。
❖ ①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 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 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译文】孔子一早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自宽闲适地在门外散步,歌唱道: “泰山快要崩塌了吧?梁木快要毁坏了吧?哲人快要凋零了吧?”唱完后就入内, 正对着门坐着。子贡听到歌声后,说:“泰山快要崩塌了,那末我们将仰望什么 呢?梁木快要毁坏了,哲人快要凋零了,那抹我们将仿效什么呢?夫子恐怕将会 病重了吧?”于是快步入内。孔夫子说:“赐!你为什么来得这么迟啊?夏后氏 停柩在东阶之上,那还是在主位上。殷人停柩在东西两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主之 间。周人停柩在西阶之上,那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而我孔丘,是殷人。我前夜 梦见自己安坐在东西两楹之间。圣明的君王没有出现,天下有谁会尊崇我呢? (既然我坐在两楹之间,而天下无人尊崇我为人君,那末必定就是停柩在两楹之 间的殷人丧殡预兆。)我恐怕将要死去。”大约卧病七天后,孔子就去世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 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 “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 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 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 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 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 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 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 比以前更为严重。
练习三
1、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子路行,以之(指遇丈人事)告 鸟兽不可与之(指代鸟兽)同群 丘不与之(指代“斯人之徒”)易 也 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练习三 2、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理想亦是责任,是执着亦是超脱。
与世推移的隐士、桀骜不羁的狂士终随风而逝,呼风唤雨的权臣、煊赫一时的霸主终化为埃土,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仁人志士,秉持着与世格格不入的“偏执”与韧劲,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历史中走来,为万世树立高标,为民族夯实磅礴深沉的精神根基。
“知其不可而为之”中蕴含着责任与执着。
面对礼崩乐坏、生民涂炭的乱世,孔子不愿也不敢坐视不管。
他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秉持着恢复礼乐的执着信念,向时代挑战,逆势而为。
因此,当以下犯上的暴行一再发生,他站出为公义发声;当隐士与狂士一再投以轻蔑鄙视,他执着以行;哪怕陈蔡绝粮,朝不虑夕之时,依然“弦歌不衰”。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孔子不愿舍弃对天下的责任,他不在乎可不可为,而在乎该不该为,这就注定了他对黑暗世道必须有所作为,无论最终有无收获。
“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一种超脱。
敢于向现实挑战,向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挑战,其本身便是将自己从时代的浪潮中解脱出来,赋予自己主动创造意义的机会。
孔子是孤独悲壮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暗现实,试图在长夜中点燃一线火光;然而他的精神不能不说是超脱的。
无论是权臣还是隐士,他们或推波助澜或无动于衷,都只是被时代所裹挟消极前进,所谓“与世推移”。
而孔子没有囿于这一社会氛围,溯流而上,重拾起被世人弃若敝屣的礼乐。
以此独立于时代之精神,他为世人之不为,在为不可为之事中作文吧,他得以开创儒家学说与精神,超然于凡人而德泽后世。
所谓“不可为”并非绝然的毫无希望,“知其不可而为之”并非无谓的钻牛角尖,而是知难而进的勇士精神。
绝对的公平正义在现实中固然无法实现,但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仍献身于此,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让正义之光更多地照进现实,驱逐黑暗,使人们得以看见微茫的希望。
布拉格之春遭华约残暴镇压后,捷克民众在日益强化的专制铁幕下,发起《七七宪章》运动,试图唤醒被摧残的公民意识。
运动虽然一再被镇压迫害,却使阴沉的社会开始觉醒,最终撼动专制政权。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2)且焉置土石。
焉:疑问代
词,相当于“哪里”
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有心哉,击磬乎!/ 鄙哉,硁硁乎! 主谓倒装句
(2)莫己知也 / 末之难矣
宾语前置句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宾语前置句
(4)晨门曰:“奚自?”
宾语前置句
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1)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
《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编撰 洪申健 时间 2010年11月 编号
03
一、核心解读:
本课节选的几章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
己任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们与隐者在处世态
度上的分歧。通过隐者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表现了孔子的思
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
硁 硁 乎(kēng) 末之难矣(nàn) 从政者殆而(dài) 击磬
(qìng)
荷蓧(hèdiào) 往者不可谏(jiàn)
三、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趋而辟之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辟=避,躲
避,逃避
(2)是鲁孔丘与?/ 是鲁孔丘之徒与?
与=欤,语
气词,吗
(3)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03·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
与?
,
。”
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0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名垂千古关键因素: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名垂千古关键因素:知其不可而为之[导读]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
《论语》一书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很多弟子、时人对孔子的评价,这些评价既有肯定性的,又有否定性的。
在这里,我们想特别提及那些对孔子持否定态度的隐士的议论和评价。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隐士都是孔子的知己,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解读孔子的角度。
如楚狂接舆劝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长沮、桀溺也认为天下不可为。
在这些否定性的评价当中,有一则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这个晨门,一般被认为是个隐士。
他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已者、知其不可而不为者。
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显然和其他隐士对孔子的评价是一致的,即“意非孔子不能隐遁辟世”,认为当时的天下已无可救药,而孔子却“固执”地不放弃自己的努力。
但相比较而言,晨门的辞气缓而不迫,其所养又有过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荷蒉者与楚狂接舆等。
他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
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即以三代圣王(尧、舜、禹)与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时代为代表的理想社会。
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
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 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杀 夫三子:那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以:因为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式微而 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 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 君,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公室成 员、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 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 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 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 期。这些弑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 期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也是社会转型 产生的阵痛之下的牺牲。这也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殷周以来的神权政治价值观的 崩解。
因为当时的鲁国公室衰微, 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 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明知如此,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
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 的本分,应依礼行事,他曾说过: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更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 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 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 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 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 的体现。
论语解读顾鸿安
• 【评点】春秋时代的一个显著现象是下层政治势力 对上层支配集团迫切超越和取代的心理,已成为一 种氛围、气候。齐国大夫陈恒杀了齐国国君简公。 孔子为了明君臣大义,恨篡弑之徒,向鲁哀公报告, 要求出兵讨伐,可是当时鲁国公室衰微,哀公大权 旁落,政在三家。故鲁哀公叫孔子向三家请示,三 家不同意,孔子无可奈何地说:“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这是自慰,也是哀叹,表明自己已尽 了职责。至于三家不愿出兵讨伐的原因,无非他们 本身就有无君之心,与陈恒是一丘之貉,认为陈恒 杀齐简公是平常事,不值得兴师动众。可见,当时 “礼崩乐坏”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的思考一下:
• 1.如何概括和评价孔子的一生呢? • 悲壮的一生;可敬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 2.作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回到孔子那个时代, 邂逅孔子,说说心里话,你会对他说什么 呢?
讨论: 我们今天该怎样看待这种“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批判地继承。
一看行为目的,是否为正义事业和崇 高理想;
二讲斗争策略,不作无谓牺牲。
最后,在正义的领域里,鼓励和提倡。
哲理共勉 • 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读《论语》, 也许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却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
幸福的定义:
• 能经常生活在感动里 • 能在文字里找到人生的一座座指路
我们又如何看待孔子的这种用世精神?
孔子一心要积极入仕,循礼卫道,平定乱世。 虽然自己也知道很难成功,但他仍然表现出坚定的 原则性,从不动摇。
如果从积极意义角度说,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 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坚持理想、坚持原 则、认定目标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是建功立业、 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 知识分子的楷模。
子路(孔子) ------------------------------------践行道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 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此章记隐者晨门之言也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 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 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之四
教学时间 连练习共三课时。
• 一、教学目标:
• 理解并默写文言词句 •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3、知其不可而为之 • 4、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
在文中的意义。 • 5、背诵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体味孔子为政治理想而百折不挠而特立独行 的坚韧品质。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情怀。 2、 感觉隐士“邦无道则隐”的不同人生追求事生产的讽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 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消极避世 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 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隐士:丈人 --------------------------自生自灭、自饱自足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熟读
• 1.弑君行为 • 2.隐而不仕
• 当隐士因世道混乱,退而躬耕,享 受天伦之乐时,五十多岁的孔子正 带着他的弟子奔波在列国之间,游 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四处 碰壁。但他依旧不回头地沿着既定 的目标走下去……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 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 曰∶“告夫三子。”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
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 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 的形势。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 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怎么办?是知 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是do it,try it,还是望而却 步?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 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 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 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 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 知其不可而为之。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 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 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
明灯,找到跨越时空的一份份惺惺 相惜 • ……
背诵
以下幻灯片为参考之用
作业 在我们这个社会,是否还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呢?请结合具体的事实,说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代 意义,并写500字左右的文章。 【问题探讨】 《〈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建议:“对孔子和隐 士的评价,应该辩证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 个转型期,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 ‘中流砥柱’。孔子与这帮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 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 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指导意见》颇有为隐者辩护 之意,而笔者对于隐者的忧国忧民之说,颇存疑义。隐者 和孔子的“忧郁”是一样的吗?孔子热爱世人,而世俗多 自私,隐者常自以为明智,以教训幼稚的口吻劝孔子识时 务贵保身,抛开人生道德与混世同流合污,哪里表现出 “忧国忧民”的情操了? 本课所选各章,都是孔子五十五岁去鲁周游列国所遇之人 所言之事。一行人西北至晋境古黄河,南至江淮楚界,足 迹数千里,遍干十余君,虽有礼遇咨询,却莫能用他为政。 其间惶惶无主可依,茫茫无处可往,丧魂落魄如“丧家 狗”,于是被避世的隐者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子后,不敢不告也!”
此章记孔子恶无道之事也。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由此,你会想到谁?想到什么?
• 诸葛亮明知蜀国不可兴,阿斗不可扶,却依旧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
• 文天祥明知无力挽救国家,却用自己的死感动世 人,证明了民族的血性与骨气。( “臣心一片磁 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在他死后,其妻收尸 时发现他衣带中有几句《赞》,便是答案:“孔 曰成仁(不成功便成就仁德),孟曰取义;唯其 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 后,庶几无愧!”
• 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 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 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这里 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 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 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 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 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 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 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 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 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 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 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 今天与未来。 今天,我们就要沿着历史的河 流,追溯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源头。
• 就《论语》所载,当儒者遭遇隐士时,前者总是恭敬有加,而后者往 往狂放傲慢。隐士多为“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之辈,自 食其力于天地之间,孔子很尊重这种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品德。道 者“隐居以求其志”,应予尊重,无可厚非。然而只准自己肆口讥笑 儒者,却不听对方解释,拒绝认真对话,就不是有道能容之士所宜为 了。中国向来多的是人精,才智足以口辩清谈而不敢问苍生疾苦;以 观世明智自居,却绝不与强权相抗。无道的时候就隐居不管,有道的 时候就出来做官,不是势利眼是什么?有才能的人在天下黑暗的时候 不站出来,要让孤苦无告的百姓站出来,道家不是责任心缺失又是什 么?正因为“举世滔滔”,才更需有人知难而进,“知其不可而为”, 给黑暗以光明,方见君子仁人的分量与质量!若天下已有道,享现成 福谁不会,又何必孔丘栖栖惶惶为天下先! 《孟子?公孙丑》曾引孔子谈勇:“自反而不缩(缩,理直),虽褐 宽博(即使对方是个低贱粗人),吾不惴焉(我也不可恐吓他);自 反而缩(自审理在我),虽千万人(指反对者众),吾往矣!”沧海 横流之际,君子应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气概,要敢于成为 中流砥柱。在孔子这里,我们感受一种到超乎成败之上,可以与星辰 同辉河岳争巍的人性的高贵力量。而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之中,从孟子, 到杜甫、韩愈、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数不尽的仁人 志士以他们一生的实践向世界证明一个事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精神已凝聚为中华民族品格代代传承。 【参考资料】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 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 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这句话?
此章记隐者荷蒉之言也
荷蒉者 ---------------------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孔 子 -----------------------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
此章言孔子伤时无明君也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不同?
异: 隐士避世,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孔子济世(用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 与之言。
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
18.5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 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 真是德行衰微啊!讽喻急流勇退。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 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此章记孔子周游,为隐者所讥也。
• 你如何评价桀溺的话?是 否同意他的说法?
• 孔子为何怃然? •孔子听后是什么态度?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 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 见孔子怎样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