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期末参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09级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测试

PS:题是死的,老师是活的,今年的题未必相同。本试卷仅供参考,请学弟学妹慎用。大家有时间还是脚踏实地好好复习啦~

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O(∩_∩)O~

一、单选涉及的知识点

逆行性遗忘(p71)

提示某种短暂的即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影响

失认症、

模式识别理论、(31)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成分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编码(101)

长时记忆分类/提取(语义记忆)、(111)

问题解决策略、(191)

(一)算法

含义:在问题空间中搜索考验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特点:优点: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费时费力,当问题空间很大时,难依靠它解决问题。

(二)启发法

►含义: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

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特点:凭经验,省时省力,但不保证成功。

常用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含义: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将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两种分析方式(两阶段)(1)将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2)寻求消除差别的算子

2、爬山法

►类似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也是逐步降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区别:爬山法中,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初始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就要翻越一个一个的小山头

3、逆向分析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如要到某地去,?工程队原计划25天挖5400米的沟,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54米,问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

4、简化计划

►抓住一些主要的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线性三段论推理(205)

线性三段论又称关系推理、三项系列问题。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的关系。A>B,B>C——A>C

(前提关系的表达方式)信息表征与推理问题

线性三段论理论模型:1. 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2. 语言模型 3. 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记忆结构(加工水平说)、(85)

加工水平理论的主要思想:

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的时间;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支持实验:不随意学习实验

取向原因、

视觉拓补、(43)

问题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特征整合理论(67)

特征整合理论区分特征与客体,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粘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2、视觉拓补理论

在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人的视觉系统首先检测图形的拓扑性质,它对图形的大范围拓扑性质敏感,而对图形的局部几何性质不敏感;之后才处理图形的局部特性

3、数据驱动加工(25)

(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4、问题空间(p183)

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知状态。它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范畴。任何一个问题总要包含给定条件和目标,即提出一定的任务领域或范围。人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对它进行表征,也即构成问题空间。

三、简答题

1、短时记忆双重模型(106)

输入的每个字词可按其知觉维量来编码,称为知觉代码;字词还有意义,称为概念代码。两者构成一个概念结。每个概念结有不同的激活水平或熟悉值,其强度或大小依赖于该概念结是否经常受到激活和新近是否受到激活。经常和新近受到激活的则有高激活水平或熟悉值,否则有低激活水平或熟悉值,他们还进一步假设,人在内部有两个判定标准:一个是“高标准”,如果某一探测词的熟悉值达到或高于这个标准,人便可迅速地做出“是”反应;另一个是低标准,如果某一探测词的熟悉值达到或低于这个标准,人便可迅速做出“否”反应。而对于一个中等熟悉值的探测词,则要进行系列搜索,才能做出反应,需时也较多。这两个判定标准是可变的,它们决定于人在当时所接受的速度-正确率权衡。

2、三段论推理(气氛效应、换位理论、心理模型)(200)

三段论(Syllogism)是演绎推理的一个重要形式。它通常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例如:前提1:所有A是B 前提2:所有B是C 结论:所有A是C

一、气氛效应理论: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两个肯定的前提容易使人产生肯定的结论,两个否定的前提容易使人产生否定的结论,而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则使人倾向于作出否定结论。

提示特定条件下普通人的推理与逻辑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人一般不对三段论进行逻辑分析与思维定势或启发式策略相关

二、换位理论:人在三段论推理中所犯的错误不是“气氛效应”造成

的,而是由于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人们往往将一全称肯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如:“所有A是B”=“所有B是A”

对一个全称否定前提也是如此,如:“一些A不是B”=“一些B不是A”

这常使人不能正确地把握前提的意义或不能把握前提的多重意义。

人在三段论推理中可错误地解释前提,但推理还是合乎逻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