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秦汉文学 绪论

合集下载

秦汉文学史绪论PPT共26页

秦汉文学史绪论PPT共26页
秦汉文学史绪论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6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第二编 秦汉文学
• 第一章 概 说
• 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秦代文学概说
• 一、秦代社会与文学概说
• 鲁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 要》)
• 二、 汉代社会概况

1、西汉前期

2、西汉中期

3、西汉后期•4、东汉期•5、东汉中、后期
第二节 秦汉文化的基本形态
•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期,奠定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 • 1、皇权至上 (“朕即国家”,“朕即天下” )
第三节 汉代文学概述
• 一、汉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 二、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赋、散文和诗歌 ) • 三、汉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的主要精神。 • (二)文学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 • (三)文学的发展与经学的昌明双向互动
• (四)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对“巨丽”之美 的追求)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 3、文学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 • 4、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2、嫡长子继承制 (“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 • 3、确立了封建官僚政治制度 • 这一时期的官僚统治体系,以“家天下”为原则,“以维护皇帝个人专权为目
的,实行军、政、监察分权,相互牵制 • 4、思想文化的统一 • 5、封建伦理观念的建立
• 董仲舒从社会伦理规范的建设之手,提出了“三纲五常”的说教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秦汉文学史绪论

秦汉文学史绪论

C、诗歌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五言诗开始主要见于西汉的歌谣和乐 府诗,到东汉时, 府诗,到东汉时,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 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蔡 邕等人在这一方面有重大贡献。 邕等人在这一方面有重大贡献。 五言诗领域出现《孔雀东南飞》 五言诗领域出现《孔雀东南飞》这样 的叙事名篇,以及《古诗十九首》 的叙事名篇,以及《古诗十九首》这 样抒情典范。 样抒情典范。
D、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史记》 汉书》 从《史记》到《汉书》;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 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 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 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 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
学以居位曰士。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 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但是,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 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 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 不遇”的感慨。 “不遇”的感慨。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 此种不遇的感慨, 此种不遇的感慨,在汉代文学中呈现 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转向对 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 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 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 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 觉程度不甚突出。 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 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 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 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 显增强。 显增强。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 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 万千生民,都可以置于笔下,汉赋就是这样。尽管是 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 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 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 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 张。……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 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 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 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 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 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 要求全面的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 境。……汉代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如此心胸开阔, 气派雄沉。汉赋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 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上(汉宣帝)曰,‘辞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王褒传》)。 王充《论衡.定贤篇》: “以敏于赋颂, 为弘丽之文为贤乎?则夫司马长卿、扬子 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 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 • 左思《三都赋序》:“夫玉卮无当,虽宝 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丽辞雅义”。
•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 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汉赋的文 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汉赋兴盛的原因
• 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 统治者的提倡 • 学术思想的影响
汉赋渊源
•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 也。”(刘勰) • 最早——荀况《赋篇 》 • 语言形式(纵横恣肆 )——战国纵横家 的论辩 • 文采及艺术风格(驰骋想象 )——屈宋 为代表的楚辞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东方朔《答客难》(三)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
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
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
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
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
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
于大道也。”
扬雄《解嘲》
• “天下之士,雷动云合。……譬若江湖之崖, 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 之少。”
• “上世之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 蹈瑕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 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
• “言奇者见异(疑),行殊者得辟,是以 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
3、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期(西汉元帝-东汉和帝:B.C48 -A.D105):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 古之风。
4、东汉中后期(A.D106—A.D196):政治黑暗,儒家思 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抒情文学复苏(抒情小赋、 《古诗十九首》)。
汉代社会文化特点对文学的影响
• 1、统一强盛的社会局面形成了文学兼容并 包的气势。
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阶段
1、西汉初期(高主-惠帝-文帝-景帝):思想活跃,文 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政论散文成就 最高,是两汉文学的初创期。
2、西汉中期(武帝-昭帝-宣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 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士激情荡漾,视 野开阔,心括宇宙,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史记》、 大赋)。
• 2、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文人具 有宏大的视野,产生宏大的作品。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欣赏巨丽之美,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

2、批判与赞颂互相更迭汉初,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从武帝开始,文学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

和前期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

3、从浪漫到现实汉代充分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特质。

作为汉代文学的丰碑——汉赋,就更多地表现出南方文学《楚辞》的风韵,进入东汉以后,文学的浪漫色彩减弱。

在辞赋创作中,出现了像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文人诗歌创作也罕见虚幻成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诗发展到顶峰。

4、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如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创作中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五言诗。

而民间五言诗又在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日益走向成熟。

二、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1、赋: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2、散文: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班固的《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3、诗歌: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

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

三、汉代文学的分期1、自高祖至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 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一、秦及西汉散文的内容: 1、吕不韦(?-前235)召集门客编的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2、李斯(?-前208)写的《谏逐客书》, 该文产生于秦王十年(前237);李斯《峄 山刻石》等石刻文是最早的碑文体。
四、读李斯《谏逐客书》,体会其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 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 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 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 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 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 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 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dí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
11、桓宽(生卒不详,汉成帝时人,与杨 雄同时)的《盐铁论》。 12、扬雄(前53-后18,72岁)的《解嘲》、 《解难》。 13、邹阳(与枚乘同时人)的《狱中上梁 王书》。 14、枚乘(?-前140)的《谏吴王书》。 15、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报 任安书》。 16、杨恽(?-前56,西汉散文家,司马迁 外孙)的《报孙会宗书》。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秦汉文学课件

秦汉文学课件

汉帝世代与文学分期(四)
诗歌:《古诗十九首》、赵壹等;赋:张衡、赵壹 等;散文:仲长统等。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述, 是战国诸子向汉诸侯门
下文人的过渡。
• “法天地”的体系。
• 说理方法与文章风格统 一。
吕不韦画像
• 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 、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 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 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 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 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 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 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 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独尊儒术”与五经博士。
董仲舒、孔安国 等受重用。武帝建元 五年(前136),置五 经博士。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派。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解经与文学创作。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经学的文艺观。
“文章”的概念。 “诗人之赋丽以则”。 “信而好古”。 参看《毛诗大序》。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大赋是汉代“一代之文学”。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散文概况。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诗歌概况。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秦及汉代文学分期。
秦汉朝代情况
• 《过秦》上篇主要叙述秦国力量的强大,是 全文的关键。它用渲染、比衬手法显示秦国 的声威。如写六国人材众多,“以什倍之地 、百万之众,仰(《史记》作“叩”)关而攻 秦”,结果却为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但就是这个“席卷天下”、 “威震四海”的王朝,却在“率散乱之众数 百”的陈涉“奋臂大呼”下土崩瓦解。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第二阶段为“模仿收缩期”:
史传、辞赋和政论仍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
三种基本体式,但史传末能超越司马迁,辞 赋只能学步司马相如,政论亦难与贾谊、晁 错之辈比肩。汉代文人的创作力至此时期已 显得较为平乏,政治对思想的禁锢,经学对 文学的束缚,使承战国时期而来的汪洋恣肆、 磅礴大气的文思、文情、文风、文笔到此变 得大为收缩,较少见其踪迹了。
第二编
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
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 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 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 3、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 度一体化 4、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 壮美。
四、秦汉文学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是“承承先秦政论 文而发展为以贾谊为代表的西汉政论文;承 屈赋楚骚而发展为枚乘、司马相如为代表 的汉大赋;承战国汪洋恣肆的文风而发展为 贾谊之论辩、马迁之史笔、相如之赋篇等 文学体式及风格的疏荡和大气.总之,这一 时期有继承,也有创新,取得了一些令人 瞩目的成就,是秦汉文学的兴盛时期
第三阶段为“创变启后期”:
批判精神的显现、生命意识的张扬、
抒情传统的回归,使文学在本质精神 上重归于先秦开创的风骚传统的轨道 上,而抒情小赋和五言诗所取得的创 作成就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乃此后 的文学发展。
五、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专制集
权的政治环境、兴亡话题和政治忧患意识。 2、思想学术因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氛围、经学左右文学的局面、汉代 官学与私学、文人角色身份的转变。 3、文学因素:风骚传统、战国文风、诗学 和楚辞学。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沿袭 《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传”,这样它 就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全书共一百 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 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 书》;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马 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 风格。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 孟尝君,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 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 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二、李斯与《谏逐客书》 1、采用铺张手法。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淮南子》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1、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 2、关于审美艺术的创作规律。 总结:《淮南子》关于美及审美艺术创作的探讨,代表了汉代的美学成就, 也明显体现出从先秦向魏晋过渡的特点。
刘向及其它作家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七略 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其它还有 《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 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 东方朔《答客难》 桓宽《盐铁论》 扬雄《解嘲》
第一章 秦汉散文

LOGO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教学设想:这一章要重点把握汉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和演变轨迹,了解各个阶段散文发展的不同特点, 同时还要熟悉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散文代表作及 其特色。 重点:贾谊的政论散文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

秦代虽然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国祚甚短(仅15年),加之以法家思想治国,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因而在文化文学上成就甚微。

传世的作品仅有极少数的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尽管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然总体上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一人。

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

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

文士激情荡漾,视野开阔,心括宇宙。

昭、宣之世,史称“中兴”,然终趋衰败。

成帝、哀帝,荒淫昏庸。

王莽托古改制,欲挽倾颓,但已无济于事。

此时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古之风。

东汉初建,刘秀重建封建集权思想,大力提倡谶纬,文化学术深受其影响。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文士的政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清议风气形成,儒家思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文士在矛盾痛苦的思想挣扎中,转向注重表现个人的生活和情志,抒情文学得以复苏。

汉代文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

前者是由先秦诸子发展来的,以汉初最发达,以后各期也各有发展,但总体上成就不及汉初。

后者主要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基础上发展来的,出现了《史记》、《汉书》这样的巨著,尤其是《史记》,开创了史传文学的先河,其叙事写人,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

秦汉文学概论PPT课件

秦汉文学概论PPT课件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秦汉文学的发展历程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以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代 表,体现了战国末期雄辩恣肆的风格 。
汉代文学
汉代文学以《诗经》、《楚辞》为基 础,发展出了赋、乐府、古诗等文学 形式,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等。
秦汉文学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继承了先秦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汉文学的历史价值
秦汉文学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 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秦汉文学在叙事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 述和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学的 社会价值。
秦汉文学的抒情艺术
秦汉文学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情感 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含蓄。这一时 期的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抒 发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来展现人性的 复杂和丰富。同时,秦汉文学在抒情 上还追求意境的深远,通过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 艺术感染力。
VS
秦汉文学在抒情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 特点是语言的含蓄美。这一时期的文 学作品在表达情感时不过分直露,而 是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手法,使情感表 达更加委婉、含蓄。这种含蓄美的语 言风格不仅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 也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①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严助向武帝推荐同乡朱买臣,
因讲解《春秋》和楚辞得到提拔Βιβλιοθήκη 诵读辞赋是汉代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 ②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尽管以文才取士在两汉用人
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仅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对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 了推动作用。
较《史记》与《汉书》。
• 六、在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互相渗透中展现繁荣,乐府五
言诗到文人五言诗。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汉代是一个经学昌明的时代,宗经是贯穿两汉始 终的社会风气。因而汉代文学与经学彼此渗透双 向互动,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 一、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 二、经学影响下的文风 • 三、传经与文学的模拟和繁简演进 • 四、经学理念影响文学思潮
• 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汉时的诸侯 王已经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愿或 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召,因此,他们宫廷 中士人的任务,也不能像战国时代那样,以外 交、军事等活动为君主谋取霸权。
• 他们只能从纵横之士向宫廷文人转化,主要以 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在政治上 提供一些建议、批评。
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 • 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
竟至十万言。
• 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 虚幻性。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 后来又一度兴起谶纬之学。
• 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文心 雕龙·正纬》)。
• C、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 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等,都留下了前后
• ③汉代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 任用;吴王刘濞(bì)、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都是招致文

秦汉文学概论

秦汉文学概论

李斯与《谏逐客书》
(一)李斯其人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 (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 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 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 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 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主张焚 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 帝,为赵高所忌,被诬为谋反,腰斩于长安市。
文化专制,文学冷落
址陕 西 秦 “ 坑 儒 ” 遗
秦代文学

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 作空前冷落。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 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秦能留给后人的,只有为数 不多的刻石文和诏令奏议一类的应用文字,大多出 自丞相李斯之手。 “秦世无文” 秦:“一人一书”




内容分析 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逐客为过”的论点,并 列举“客之功”,说明“逐客为过”。 (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 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 第2段:联系秦王的所好所乐,说明“逐客为过” 。 (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 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第3、4段 :从古今正反两方面,说明逐客的错误 和严重后果。
秦汉文学从朝代上包括秦、西汉、新、东汉, 秦汉文学的主体是两汉文学。先秦文学的主体是 周代文学,最为辉煌的是春秋战国分裂时代的文 学,而秦汉文学则属于大一统时代的文学。秦汉 文学继承和发展先秦文学,包括汉诗、汉赋、秦 汉诸子和两汉史传。其中汉诗和诸子散文的规模 与成就不如先秦壮观,汉赋和史传散文的规模与 成就则超越了先秦,文体形式、思想性和艺术性 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上林赋中亡是公更是从流经上林苑的八川的水势及其中之物上林苑的山溪原野及其中生长的草木苑中的景象及其中的飞禽走兽和其中的树木茂盛这几个方面极言上林苑的盛况第二文人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秦汉文学概论

秦汉文学概论

(一)初创期:自高祖至景帝。既受战国
影响,又萌发新的文学因素;

(二)全盛期:武帝至宣帝时期。代表性
文体汉赋完全成熟,形成自身的文学特质;


(三)中兴期: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辞
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

(四)转变期:安帝到灵帝时期。民间作
家群体创作迎来高潮,文学主题更关注社
会现实,各种文体相继出现。
作家心态

(1)大一统政治下的不遇之感:汉代经学为官学,文学作 为其附庸,地位不高,作家身份殆同倡优,文人普遍具有
焦虑和失落感。这些情绪深深地影响了汉代文学的风格。

(2)儒道互补与作家心灵的安顿: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 官僚作家群体在失去政治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将文学创作 视作其心灵的归宿。尤其是东汉时期,赋作、散文及诗歌 由关注社会更多地转向内心世界。
秦汉文学概论
中文学院:谢志平
本讲内容

(一)秦汉时期的文学生态; (二)作家群体及作家心态; (三)经学对汉代文学影响; (四)秦汉文学特征及嬗变。
一、秦汉时期文学生态

(一)开阔宏大的时代精神:天下一统,政治
气象影响文学风格;

(二)进取精神与长生观念:道家观念在秦汉 时期占有主要意识;
三、经学对汉代文学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汉代作家往往具有经师的身份,经学的基本
精神影响着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批评也大都依经 立义;

( 2 )经学的大一统观念对汉代文学体裁特别是汉 赋有显著影响,经学中也有文学批评内容,指导着 创作的方向,经学的“师法”“家法”也影响着作 品的色彩。
四、秦汉文学特征及嬗变

新建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幻灯片

新建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幻灯片

•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 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 诗歌还是散文,也不管是出自文人 之手还 是乐府民歌,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从而 形成汉代文学的唯美之潮。汉代 文学对现 实的一切都怀着极大兴趣去描绘、去表现, 而且漫无节制地铺陈扩展。 进行罗列时不 忌堆砌,不避重复,描写叙述过程中靡丽 夸饰、多闳衍之辞,许多 作品因此显得笨 拙、呆板。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 文学的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 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 经学典故、章句和文学创作 • 经学著述的文学性
•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 两汉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博士相继 设立, 经学大师层出不穷,宗经成为有汉一代的 社会风气。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 千丝万缕 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 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 者彼此渗透, 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
• 古代士人的宦达是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 起的,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 精神时, 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王褒 的《圣主得贤臣颂》是这方面 的代表作。 士人的命运还和所处的时代、形势密切相 关,汉代文学对历史机遇和 个人命运的关 系作了形象的展示和精辟的论述,《史记》 及许多抒情赋在表现历 史发展必然性和个 人命运偶然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有较大的深 度。到了东汉的衰落期,文人们则 由功名 未立而嗟叹生命的短促,《古诗十九首》 中的一些作品就属于这种类型。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 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 习辞赋书画。学 生由州郡选送,一度多达千人。灵帝下诏, 为在鸿都门就学的乐 松、江览等32人图 像立赞,用以激励学者。这种专门培养文 学和艺术人才的学 校,在历史上是首创, 是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期的一件大事。

第06讲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06讲 第一章秦汉散文

东汉文化生态环境
西汉覆灭以后,刘秀(光武帝)依靠地方豪族势力,并利用农民起义 军,建立东汉王朝。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半个多世纪中,东汉 保持了兴旺的势头。自和帝以后,高层权力结构显示不稳定的趋势。 但东汉的经济文化,总体上仍有很大发展,不能因政治上的不稳定 而加以否定。东汉的首都洛阳,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 商业发达、消费程度相当高的城市,其富庶繁华,远远超过西汉首 都长安,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赋中,都有充分的描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洛阳太学生已多达三万人,许多私学门 徒也在千人以上,这表明东汉时文化的普及,和“士”阶层的壮大。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 吕不韦 (?-前 235)
• 据《史记· 吕不韦列传》及《战国策· 秦 策》记载,秦昭襄王42年(前265),昭 襄王立其子安国君(秦孝文王)为太子。 安国君虽有子二十余人,但他宠幸的华 阳夫人无子,而庶出的异人,因其母夏 姬不受宠幸,被派往赵国做人质。秦国 数次攻伐赵国,因此赵国对异人很不礼 貌,异人陷入困境。吕不韦本是卫国富 商,此时在赵都邯郸遇到异人,以异人 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西入秦国,通 过多方活动,使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嫡嗣。
经济背景 统一帝国的建立,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据《史记· 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 厚,“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察庚皆满,而府库余货 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利用这样的经济力量,汉武帝 一方面大兴土木,广建宫室,以满足他的奢侈欲望,同时大力 向外开拓。控制西南,北击匈奴,沟通西域,不但稳定和扩展 了国家的边疆,解除了长期以来北部地区受游牧民族武力侵 扰的威胁,而且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中外 文化交流的热潮。汉王朝以前代所未有的恢宏气.度,出现在 世界舞台。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肖旭所谓秦汉文学,包括秦代和两汉文学的内容,秦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一、秦汉文学都包括哪些重要内容?1、秦代文学,由于秦王朝在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加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了“焚书坑儒”措施,统治时间的短暂,因此秦代文学实际上是一片空白,没有产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

我们现在所说的秦代文学,实际上是指在秦统一之前,战国末期的作家作品。

秦代唯一的作家李斯,原来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荀子的学生,他学成后去了秦国,由于吕不韦的帮助,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后来当了秦国的宰相。

李斯在秦灭六国的斗争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秦王出谋划策,在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不少作用。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被夭斩于咸阳。

李斯的散文是在秦统一以前写的。

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这是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给秦王的奏章。

当时韩国有一人在秦国做客卿,他劝说秦王修一条灌溉渠,这对秦国的农业有利,但却给秦国进攻韩国带来不利。

秦国大臣们认为这是上了韩国的当,于是上书秦王,一切到秦国做事的外国人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在秦国挑拨离间,要求秦王下令把所有的客卿都赶走。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

李斯因此事写了《谏逐客书》。

他从各方面分析客卿对秦国的作用,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排比铺陈,富于文采,文体趋向骈偶化,被人认为是“骈体初祖”。

秦代另一部著作是《吕氏春秋》。

这部作品也是出现在秦统一以前,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

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已近尾声,在思想上趋于走向调和、折衷、统一的道路。

编书目的是想采众说之长,纳入统一体系之中,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

这部书语言朴素、简练,借寓言故事说理,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秦代文学掌握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可以了。

2、汉代文学样式多,作家作品也多,并且取得了新的成就。

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1﹞汉初,政论散文得到发展,贾谊的《过秦论》论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晁错的《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学以居位曰士。” (《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实现其理想 的首要途径。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 这就引起他们“遇”与“不遇”的感慨。 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主题。
4、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汉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与反省,经 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 实的批判与反省的历程。
4、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从《史记》到《汉书》;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取代了 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汉代经学的演变与汉代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开 始,经学界就悄然兴起了删繁就简之风。
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文学思潮很 大程度上就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 《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 的灵魂和主调。 汉代的文学批评,主要就是以《毛诗序》的观点 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

A、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 B、武帝时期汇集在中央的文人; C、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 D、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 文人; E、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以及太学的文人。
第二节
1、 2、 3、 4、 5、 6、 7、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 从浪漫到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 林传》) 经学与文学的结合日益紧密,经学之士往往能文, 文学之士大都通经。 他们是沟通经学和文学的重要媒介,促进了经学 与文学的互渗互动。
2、铺张扬厉文风和繁琐解经习气



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 诗歌还是散文,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 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 学的繁琐解读习尚。 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竟 至十万言。



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 虚幻性。 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 度兴起谶纬之学。 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文心 雕龙·正纬》)。
3、文学重摹拟与经学固守师法家法



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等,都留下了前后蹈 袭的痕迹。 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都 强调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 互为表里。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
赋的多源性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五言、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
1、赋的多源性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 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 的诗化。 汉赋的来源是多样的,尤以楚辞和《战国策》为 要,同时吸取了史传的叙事及诗歌等因素。 文体兼收并蓄 主客问答的形式 铺张恣肆的文风 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秦代:国盛而文微 汉代:国盛而文昌
秦代:国盛而文微

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 冷落。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 品屈指可数。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刻石文《琅琊台》; 《仙真人诗》。
返回
汉代:国盛而文昌



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 面。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 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 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 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 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秦汉文学史
绪 论
概论 第一节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中国(前221)到东汉 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这是中国 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 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 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 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7、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汉代文学在民间和文人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兴盛的 局面,两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如民间五言歌谣与文人五言诗。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2、铺张扬厉文风和繁琐解经习气 3、文学重摹拟与经学固守师法家法 4、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 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 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 抒情小赋的先河。

楚辞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西汉刘 向曾编集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人摹拟之作,署 名《楚辞》。其中被收录作品的汉代作家有贾谊、 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东汉王 逸作《楚辞章句》,又附加了自己的《九思》。
第一节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
一、文人群体的简介:

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 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 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 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从西汉前期 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 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 最为突出。

扬雄、冯衍、蔡邕、赵壹等人也有楚辞体作品 传世 。
2、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辞与赋细分起来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但宽泛 一些看,两者又基本属于同类,所以辞赋往往并 称。 辞在汉代的存在,主要延续、模拟楚辞,许多作 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多少新意。 楚辞体作品在汉代通常被用以咏物抒情,其中较 好的作品,也主要体现在对抑郁不平之情的抒写。
1、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 的艺术追求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 如语,见《西京杂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 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 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
5、 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

东汉中期之前,士人对自己群体或个体独立性 的自觉并不明显。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一定的独 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阶层带有 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的 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显增强。 汉代文学中的个体情思由弱而强,个性在文学 中逐渐得以张扬。

二、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条件:


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 2、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 及文学创作的才华。 3、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 4、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 5、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
三、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

汉代散文大约可分为三类:史传;政论;碑文。
① 史传成就最高。 《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汉书》与《史记》双峰 并峙,成为史传文学的两大典范。 ② 政论文数量极为可观。 既有说理性较强的理论型文字,又有现实性很强的实用型 文字。如《淮南子》、《新语》、《新书》、《法言》、 《论衡》、《潜夫论》、《昌言》等。 ③ 碑文则是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的新文体,以蔡邕成就最高。

其一为汉大赋,其正式形成是以枚乘的《七发》 为标志。 其二为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后期士人个体自觉意 识的反应。

3、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 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 义小说的滥觞。 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 熟的新文体。至于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 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许多楚辞类作品都依傍于屈原,和新体赋形成了 大体明确的分工: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 谕,而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而且抒发的多 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在发展过程 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 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贾谊 的《吊屈原赋》即是其例。
汉赋的发展分两条线索:
5、汉代文学的分期


高祖至景帝时期,多承战国余绪,而新的因素也 在萌生之中。 《七发》 武帝至宣帝时期,汉代文学自家面貌形成。汉大 赋和史传都是与时代状况相称的典范之作,政论 文也呈现出汉代经学笼罩下的自家风貌。《史记》


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守成地延续西汉以来的文 学创作,特别是辞赋和史传,政论文则出现分流, 其一延续经学的影响而更显典正、规矩,其一出 现反弹,批判精神得到张扬。《汉书》 安帝至灵帝时期,文学面貌逐渐转变,文学中个 体性内容日渐突出,文人越来越多地关注“人” 的生命、命运,同时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新的思考, 诗文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 即将到来。《古诗十九首》
4、五言诗、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五言诗开始主要见于西汉的歌谣和乐府诗,到东汉时,文 人的五言诗创作也逐渐兴起。 班固、张衡、秦嘉、蔡邕等 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 长篇钜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曹丕的《燕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