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秦汉文学 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 林传》) 经学与文学的结合日益紧密,经学之士往往能文, 文学之士大都通经。 他们是沟通经学和文学的重要媒介,促进了经学 与文学的互渗互动。
2、铺张扬厉文风和繁琐解经习气
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 诗歌还是散文,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 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 学的繁琐解读习尚。 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竟 至十万言。
汉代散文大约可分为三类:史传;政论;碑文。
① 史传成就最高。 《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汉书》与《史记》双峰 并峙,成为史传文学的两大典范。 ② 政论文数量极为可观。 既有说理性较强的理论型文字,又有现实性很强的实用型 文字。如《淮南子》、《新语》、《新书》、《法言》、 《论衡》、《潜夫论》、《昌言》等。 ③ 碑文则是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的新文体,以蔡邕成就最高。
其一为汉大赋,其正式形成是以枚乘的《七发》 为标志。 其二为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后期士人个体自觉意 识的反应。
3、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 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 义小说的滥觞。 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 熟的新文体。至于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 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A、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 B、武帝时期汇集在中央的文人; C、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 D、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 文人; E、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以及太学的文人。
第二节
1、 2、 3、 4、 5、 6、 7、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 从浪漫到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学以居位曰士。” (《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实现其理想 的首要途径。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 这就引起他们“遇”与“不遇”的感慨。 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主题。
4、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汉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与反省,经 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 实的批判与反省的历程。
第一节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
一、文人群体的简介:
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 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 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 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从西汉前期 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 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 最为突出。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 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 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 抒情小赋的先河。
楚辞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西汉刘 向曾编集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人摹拟之作,署 名《楚辞》。其中被收录作品的汉代作家有贾谊、 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东汉王 逸作《楚辞章句》,又附加了自己的《九思》。
4、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从《史记》到《汉书》;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取代了 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汉代经学的演变与汉代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开 始,经学界就悄然兴起了删繁就简之风。
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文学思潮很 大程度上就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 《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 的灵魂和主调。 汉代的文学批评,主要就是以《毛诗序》的观点 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
6、从浪漫到现实
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 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 色彩。 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 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 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并没有使东汉文学走 向虚幻,相反,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 品的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1、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 的艺术追求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 如语,见《西京杂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 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 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
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 虚幻性。 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 度兴起谶纬之学。 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文心 雕龙·正纬》)。
3、文学重摹拟与经学固守师法家法
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等,都留下了前后蹈 袭的痕迹。 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都 强调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 互为表里。
5、汉代文学的分期
高祖至景帝时期,多承战国余绪,而新的因素也 在萌生之中。 《七发》 武帝至宣帝时期,汉代文学自家面貌形成。汉大 赋和史传都是与时代状况相称的典范之作,政论 文也呈现出汉代经学笼罩下的自家风貌。《史记》
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守成地延续西汉以来的文 学创作,特别是辞赋和史传,政论文则出现分流, 其一延续经学的影响而更显典正、规矩,其一出 现反弹,批判精神得到张扬。《汉书》 安帝至灵帝时期,文学面貌逐渐转变,文学中个 体性内容日渐突出,文人越来越多地关注“人” 的生命、命运,同时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新的思考, 诗文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 即将到来。《古诗十九首》
7、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汉代文学在民间和文人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兴盛的 局面,两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如民间五言歌谣与文人五言诗。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2、铺张扬厉文风和繁琐解经习气 3、文学重摹拟与经学固守师法家法 4、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二、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条件:
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 2、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 及文学创作的才华。 3、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 4、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 5、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
三、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
秦汉文学史
绪 论
概论 第一节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
概述
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 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这是中国 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 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 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 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扬雄、冯衍、蔡邕、赵壹等人也有楚辞体作品 传世 。
2、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辞与赋细分起来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但宽泛 一些看,两者又基本属于同类,所以辞赋往往并 称。 辞在汉代的存在,主要延续、模拟楚辞,许多作 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多少新意。 楚辞体作品在汉代通常被用以咏物抒情,其中较 好的作品,也主要体现在对抑郁不平之情的抒写。
5、 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
东汉中期之前,士人对自己群体或个体独立性 的自觉并不明显。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一定的独 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阶层带有 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的 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显增强。 汉代文学中的个体情思由弱而强,个性在文学 中逐渐得以张扬。
许多楚辞类作品都依傍于屈原,和新体赋形成了 大体明确的分工: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 谕,而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而且抒发的多 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在发展过程 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 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贾谊 的《吊屈原赋》即是其例。
汉赋的发展分两条线索:
4、五言诗、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五言诗开始主要见于西汉的歌谣和乐府诗,到东汉时,文 人的五言诗创作也逐渐兴起。 班固、张衡、秦嘉、蔡邕等 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 长篇钜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曹丕的《燕歌行》
秦代:国盛而文微 汉代:国盛而文昌
秦代:国盛而文微
ຫໍສະໝຸດ Baidu
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 冷落。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 品屈指可数。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刻石文《琅琊台》; 《仙真人诗》。
返回
汉代:国盛而文昌
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 面。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 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 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 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 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
赋的多源性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五言、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
1、赋的多源性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 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 的诗化。 汉赋的来源是多样的,尤以楚辞和《战国策》为 要,同时吸取了史传的叙事及诗歌等因素。 文体兼收并蓄 主客问答的形式 铺张恣肆的文风 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