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册第七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四语八册第七单元教案

四语八册第七单元教案

六灶学校小学部集体备课记录表四年级语文备课组(课文主要讲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多次相遇,小女孩教因斯坦穿戴和整理房间,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3)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描红。

踱噢嘛耸蓄裹鞋鬼呵啥裹鬼脸蓬乱纳闷冷不丁衣衫不整蓄拖鞋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他们几次见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思考他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2、读完以后请同学们进行交流,说说他们见了几次面,课文中哪些话分别写出了他们的每次相见?课件出示: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3.请同学认真读三句话,想一想,他们三次见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三次相遇方式不同,特别是第三次,爱因斯坦“等待”小姑娘,请学生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4.根据以上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并尝试概括大意。

第一段(1-3),写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街上偶然撞上了在科学家爱因斯坦。

第二段(4-5),写小女孩第二次遇上爱因斯坦,教爱因斯坦衣服鞋子的穿戴要领。

第三段(6),写爱因斯坦请小女孩去作客,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整理东西、布置房间。

第四段(7-8),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亲密相处,小女孩的母亲感到好奇。

四、读熟课文,巩固练习1、请学生分别演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母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其他同学读课文的其他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教后反思】84第二教时一、揭示研究主题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

2、明确本课的研究主题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3、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女孩的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读懂人物语言。

二、一议“最伟大的人”1、议题: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吗?2、自读课文,找出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的句子。

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整体教学设计

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整体教学设计

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整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生分析]教材中涉及的人物,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残疾人、普通人,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执着奋斗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中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几篇课文所涉及的观察和描写人物方法,学生不易把握,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加以体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设想]1、知识链接。

师生共同查找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如,伽利略、亚里士多得和罗丹等)的图片及生平资料,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主人公乐于追求、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充分读书,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设计与文章写作特点相关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

正确读写“辩论、宣布、清澈、一丝不苟”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学习课文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4、学习文中人物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

[教学流程]一、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所收集的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建议(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以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神贯注(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全神贯注(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全神贯注(第一课时)本文是关于全神贯注(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材分析:《全神贯注》是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

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情景,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

作者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罗丹如痴如醉地工作状态描述的维妙维肖。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通过文中具体而生动的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通过文中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师生都查找有关罗丹的资料,了解罗丹其人及其艺术作品。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表示思想集中的成语是什么?“全神贯注”。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以“全神贯注”为题的(边说边板书题目)大家一起读课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

师小结:课文中指的是谁在全神贯地干什么?谁能把这个词扩充为一句话?二、初读课文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带着问题思考。

三、交流问题1、课文中指的是谁在全神贯地干什么?谁能把这个词扩充为一句话?小结:“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正在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

这不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嘛.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扩充题目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2、出示雕塑家罗丹画像简介:这就是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传世的杰作,是近百年来西方美术史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罗丹的成功无一不是他全神贯注的结果。

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工作的。

二、精读课文1、同学们在已经预习了的基础上再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一段最具体地写出了罗丹的全神贯注。

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谈

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谈

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谈岭背中心小学:陈素勇一、本组教材简介:用字母表示数,认识方程,等式性质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数量的活动中实现的。

教材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和公式,这样表示即简洁明了,有抽象概括。

比如,教材中的“青蛙儿歌”情境,通过儿童熟悉的儿歌形式,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即一只青蛙一张嘴,N只青蛙N张嘴。

(2)密切方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方程方程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

学习它的第一步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材设置了许多问题情境,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等式的共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方程的概念。

教材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学习方程解法的愿望。

(3)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教材对解方程的方法的引入与原来的教材不同,原来的教材主要是通过运用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而本教材是用等式性质引入解方程的方法的。

教材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等的质量,天平依然平衡。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从而让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4)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教材中结合“姐弟集邮”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方程的整个阶段,都关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策略:1、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需要大量的经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给学生提供字母表示数的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小学语文第八册七八单元备课辅导(文稿)

小学语文第八册七八单元备课辅导(文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七、八单元教案建议诸暨市暨阳小学金萍老师们好: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零距离地分析探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八单元的教案。

虽然不属于国家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但是我们学校有两个班从02年开始已经采用人教版教材进行教案,可以说和新课程同行,我呢,也一路跋涉了4年多。

今天,我想把我在教案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主题先来说说第七组教材,这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全神贯注》这篇课文,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课文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

《鱼游到了纸上》讲的是聋哑人由于勤奋专注,才有高超的画技。

教案这篇课文我们要注意目标应定位在勤奋专注,不懈努力,而不是身残志不残。

《父亲的菜园》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

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同一种精神,那就是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案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品味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

可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找全文穿针引线的支架二、品人物执著追求的细节三、抓文本意犹未尽的空白一、找全文穿针引线的支架仔细观察,发现这类文章中或明或暗都有体现人物品质、精神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或中心词。

如《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父亲的菜园》中“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者(Teacher)整体设计:张三(第一单元Unit 1) 听说实践(Listening & speaking practice) :张三(第二单元Unit 2) 阅读思考(Reading & thinking) :张四(第三单元Unit 3)语言运用(Language in use) :张五(第四单元Unit 4)提升评价(Promotion & assessment):张六课题(Topic)外研版八上Module 7 A famous story教材分析(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单元整体分析(Unit integral analysis):本模块内容围绕“A Famous Story”这一主题展开,涉及四个语篇,包括一组对话,一篇小说的开篇,一篇课内外语篇重组的小说和多模态语篇,以及学生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故事。

语篇一是关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对话。

玲玲与托尼就阅读书中的内容展开了讨论。

玲玲向介绍了该故事的主要情节与角色。

该语篇让学生对此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其新奇有趣的情节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该故事有的学习兴趣。

语篇二是选取了关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开头经典的一段情节。

文字浅显但不失幽默,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童话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

该语篇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感知西方文化内涵——新奇的追求带来美好经历,同时有助于学生感知并学习用英文续写故事。

语篇三是由本模块第三单元的语篇构成。

包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开头一段情节的简易版故事描述、“我”在田野里野餐遇到一只吃草的白猫的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参加茶话会时与“疯帽子”、老鼠、三月兔的对话、故事流传的方式与古今故事哪种更吸引人的小议论文。

该语篇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对英文故事描写有了更深入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提炼故事、创作有趣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21、圆明园的毁灭一、教学内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多媒体,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五、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美与丑,爱与恨并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逐渐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的共识。

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开场语设计:(预设学生发言如下)师:能猜猜我从哪儿来?姓什么吗?生:您从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来。

姓张。

师:你真有礼貌,加上一个“您”。

心字在底,把我放在你的心上。

给他点掌声,也算是给我一点鼓励。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听我们班主任说的。

师: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把获得的信息成为自己的财富,这就是一种学习。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 第八册 第七单元备课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   第八册 第七单元备课

第八册第七单元备课
教材简析: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

《古诗两首》学习让学生想像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和小儿垂钓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丰富相像力及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情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介绍了樟树有许多可贵之处,要求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黄河的主人》写了黄河、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和筏子上的人,赞扬了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必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

2、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分角色表演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21、古诗两首……………………………………2课时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课时
23、黄河的主人…………………………………2课时|
实践活动课(七)……………………………1课时
练习七…………………………………………2课时。

初中英语八下第七单元教案

初中英语八下第七单元教案

初中英语八下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本单元核心单词和短语进行日常交流。

(2)能够理解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法知识。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 能力目标:(1)能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能够通过阅读和听力,获取和处理信息。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本单元的核心单词、短语和句型。

2. 难点: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和跨文化交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题。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堂学习:(1)单词和短语的学习: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核心单词和短语。

(2)语法知识的学习: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

(3)课文学习: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3. 课堂练习:(1)听力练习:通过听录音,让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

(2)口语练习: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日常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阅读练习:通过阅读练习,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 课堂小结:(1)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

(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抄写本单元的核心单词和短语。

(2)完成本单元的练习题。

(3)预习下一单元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单元的核心单词和短语?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我在课后需要反思的问题。

同时,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学期教学计划一、本学期教学内容及目的要求(一)“数与代数”领域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臵,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臵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

《杏儿熟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杏儿熟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杏儿熟了》教学设计及反思背景分析:《杏儿熟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如何概括段落大意。

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能力,概括段意并非难点,关键是在如何对课文进行正确的分段上。

本堂课是在镇级语文教研课上的一堂课,在课前的设计中总是担心课堂上学生会不够活跃,导致冷场现象;或者是会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我手忙脚乱。

而最担心的是,学生如何正确把握分段的标准,对课文进行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设计思路: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杏儿熟了,邻居家的小伙伴来摘杏儿,不仅没有受到奶奶的责备,还得到了奶奶送的杏儿,表现了奶奶纯朴、善良的品格。

本堂课设计了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自由合作学习和朗读课文为主,在自我学习、合作探究和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内容。

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如果你们家种的果树结了甜美的果子,蔬菜长出了喜人的果实,花草开出了漂亮的花朵,那么你在高兴的同时会不会拿这份喜悦和别人一起分享呢?谈谈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杏儿熟了》,看看文中的小作者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自己把成果与他人分享的经历,并借助互相交流来引入本课内容,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语文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非常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①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音。

②你读懂了什么?(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本文主要讲杏儿熟了,邻居家的小淘淘等小伙伴来偷杏儿,不仅没受到奶奶的责备,还得到奶奶送的杏儿,我从中受到教育,每年杏儿熟后都给乡亲们送杏儿的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路(1)要求:①想想文中写了几次杏儿熟了?从课文中找出与杏儿熟了有关的表示时间的词语;②在杏儿熟了的这几次时间里,各写了哪些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乘法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总第1课时)教学内容:第1-2页想想做做1-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板书:144×15=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讲述:144×15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

同桌交流: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1—4题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全班交流:(1)对还是错?(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

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总价=数量×单价四、课堂作业计算:245×23 136×4678×312216×67 54×324618×23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总第2课时)教学内容:第2-3页想想做做5-10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课题:字母表示数
内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率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课时:1
方程
课题:方程
内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课时:1
天平游戏课题:天平游戏
内容:天平游戏
课时:1
猜数游戏课题:猜数游戏
内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课时:1
练习课题:练习
内容:方程的意义练习
课时:1
邮票的张数课题:邮票的张数
内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课时:1
图形中的规律内容:图形中的规律
课时:1
图形中的规律内容:图形中的规律
课时:1
审阅意见:教学结构完整详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练习适中,能及时总结本单元的得失,希望在落实中加强各层次学生的辅导。

数学课组
2009年6月。

我是草原小骑手教案

我是草原小骑手教案

我是草原小骑手教案
《我是草原小骑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鄂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
 课题:我是草原小骑手
 课型:活动课
 教材分析:《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一段体,表现了小骑手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扬鞭,欢快的音乐形象,歌曲中的衬腔“啊哈荷伊”富有动感,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

 教学目标:1、通过听、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即兴编动作,配以伴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光碟,打击乐,钢琴,彩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朗诵诗歌。

 师: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度过欢乐的四十分钟,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小诗,想听吗?听完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地方?
 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新课标人教版音乐五下《让我们荡起双桨》说课稿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音乐五下《让我们荡起双桨》说课稿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音乐五下《让我们荡起双桨》说课稿教案《让我们荡起双桨》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康庄小学,我叫,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版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聆听感受音乐音响,深入全面地分析音乐作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设计合理有效的教法和学法,组织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理论依据:课标中强调: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加强合唱教学,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让我们荡起双桨》这节课是北京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北海荡舟》中的一首表现性歌曲,是本册教材的第5首合唱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儿童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传唱半个多世纪到现在仍然是经久不衰。

歌曲描写的是少先队员在北海公园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

歌曲是明显的两段体,曲调优美但不乏热情。

第一乐段轻盈的旋律给人以亲切感,弱起小节的运用,对歌曲的情感起到了推动作用,形象地表达出荡舟北海的喜悦之情。

第二乐段的合唱,旋律起伏、摇荡,更加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荡舟嬉戏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学习对歌曲旋律的学习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对歌曲情绪、情感的理解、把握、表现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

在本册教材前几个单元中学生接触学习了几首合唱歌曲,如:《小小少年》《拍手拍手》《阳光牵着我的手》,学生有了合唱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把合唱部分唱好。

相信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下,学生会越唱越想唱,越唱越喜欢。

小学四年级语文全神贯注(第一课时)

小学四年级语文全神贯注(第一课时)

全神贯注(第一课时)四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全神贯注》是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

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情景,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

作者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罗丹如痴如醉地工作状态描述的维妙维肖。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 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通过文中具体而生动的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通过文中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师生都查找有关罗丹的资料,了解罗丹其人及其艺术作品。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表示思想集中的成语是什么?“全神贯注”。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以“全神贯注”为题的(边说边板书题目)大家一起读课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

师小结:课文中指的是谁在全神贯地干什么?谁能把这个词扩充为一句话?●二、初读课文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带着问题思考。

●三、交流问题1、课文中指的是谁在全神贯地干什么?谁能把这个词扩充为一句话?小结:“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正在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

这不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嘛.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扩充题目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2、出示雕塑家罗丹画像简介:这就是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传世的杰作,是近百年来西方美术史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罗丹的成功无一不是他全神贯注的结果。

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工作的。

●二、精读课文1、同学们在已经预习了的基础上再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一段最具体地写出了罗丹的全神贯注。

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梯形的认识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梯形的认识丨苏教版

梯形的认识一、教材简析《梯形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的,学习了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的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把学过的图形转化成梯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平行、垂直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有一定认识,只是对它的本质特征还不了解,教学中对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认识梯形的高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等腰梯形。

2、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掌握学习新知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实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画梯形的高。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方格纸、剪好的(白色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纸条)各一张、七巧板、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本质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2、课件出示标有序号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任意四边形若干个(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课件抽取出平行四边形,并提问,为什么这些是平行四边形?剩下的图形,再请同学们观察,请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

(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3、揭示课题: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梯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出示周恩来的照片。

这就是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他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总理,还兼任外交部部长。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周恩来总理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什么叫崛起?“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中华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让我们一起清晰而有力的读课题。

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周恩来。

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看25课,自由地读课文,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特别的认真,看来这些词语肯定是难不倒大家的。

(出示词语)(1)自由读读,让每个学生自我解决。

(2)谁愿意当小老师。

(3)谁也能读正确。

(4)写字教学。

你看这些词中,哪个字笔画挺多,而且是我们要写的?“嚷”看老师写,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讲:“嚷”要用嘴,所以“口”字旁,右边还有两张嘴,大声喊叫声音很吵,很多人在叫,就三张嘴了。

(5)你看,祖国的语言文字多有意思,不仅如此,,读着读着我们还能读出画面,想到动作,听到声音。

比如:示范:大声吵嚷。

(6)你也能学着老师的样来用朗读来表现其他词语吗?学生感情朗读。

三、总体把握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课文一共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生共同总结:第一件事:(1-6)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的叹气使他迷惑不解。

第二件事:(7-8)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事:(9-17)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立下了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课文里用哪些话把这三件事连起来的?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过渡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一件事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

读出感情来。

2、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吗?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师出示租界地的地图。

学生谈理解。

师: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不解)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生:读“为什么”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学生:读“那又是为什么?”师:文章中有个词和中华崛起相反,是什么?(板中华不振)师:在少年周恩来的心中,有许许多多个问号,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这里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过渡: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二、感受“中华不振”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一会儿,挑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2、指名汇报朗读。

教师基本不接话头,把时间留给尽量多的学生朗读课文,但被指名的学生不超过5人。

教师点拨语:你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你从洋人的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3、是的,流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是中华不振。

现在我们就跟着少年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看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7、8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4、学生随机汇报: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别处是什么地方,别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出示当时百姓生活的图片。

2.这一带是怎样的?咱们不妨也来看看。

出示租界的图片。

3.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4.齐读。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透过“得意扬扬”的背后,你品出什么?(当时中国政府懦弱无能,只能任由洋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胡作非为。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你如果看到后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指导朗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1、这是个怎样的妇女?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

指名读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泣不成声。

指名读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悲痛欲绝。

指名读2、面对这么不幸的妇女,照理说,巡警会怎么做?3、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此时此刻,你想对巡警说些什么?4、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面对仗势欺人、耀武扬威的巡警,我们怎能不愤怒呢?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紧握的是——(愤怒、屈辱、无奈、悲愤、软弱)2、指导朗读(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谁又敢怎么样呢?)3、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想问?既然,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折磨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师小结: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自己;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围观的中国人敢怒却不敢言;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中国巡警狐假虎威,麻木不仁,奴颜媚骨,中国的巡警却不为自己人撑腰而当洋人走狗;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外国人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衣衫褴褛的妇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

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你们的心,也刺痛了少年周恩来的心。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中华不振)三、参读“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何止这一件,两件啊──学生看资料。

1、出示补充材料:(1)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2)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3)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4)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2、交流感受四、思考“中华不振”1、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2、指名汇报,教师即兴点拨。

五、立下志向1、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2、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吗?(生整合课文内容谈)3、拓展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而要振兴中华,就要好好读书,就要靠我们的少年。

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出示“少年强则国强……”齐读周恩来在赴日本求学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齐读,理解。

4、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强大,神七的成功出仓,奥运的成功举办,都已经显示,我们的国家已经跻身于强国之林。

那生于这样一个时代的你,为什么而读书呢?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志者当效周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设计: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啊!《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了什么吗?请放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

5、自由读这两组词。

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平和质朴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课文的。

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多少。

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

这两个人却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

你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和《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写植物,写事)(四)理清课文结构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事怎么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二)全班交流1、第三自然段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