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课件: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家畜传染病课件: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家畜传染病课件: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要(学时)

教材P

7-18

一、感(传)染和传染病 P7

(15分钟)

1、感染

①定义: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动物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叫做感染。感染涕度:从无症状到明显症状甚至死亡的不同程度临床表现。

②意义:感染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延续种群的前提和形式,是传播的基础,是机体与微生物相互斗争的过程。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感染的结果。病原体只有进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形成感染,易感性既缺乏免疫力或抵抗力。有些动物体内则不适合病原体生长或可将其主动清除掉,这种特性叫做这些动物的抗感染免疫,从广义讲抗感染免疫可以是特异性的,同时也包括非特异性的。是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可与后面的隐性感染加以比较。

2、传染病

(1)定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且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疾。

(传染性和流行性定义:P7,前者为个体间、后者为群体水平)

(2)特征: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机体特异性反应可测性(抗体及变态)、特异性免疫(抗性)(体液、细胞)、特征性表现(潜伏期、症状、病变、病程、流行过程和规律等)。了解这些特点可将其与非传染病加以区别。

二、感染的类型及传染病的分类(与其相应的是传染病的类型)(30分钟)

由于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斗争是错综复杂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感染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病原体的来源分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感染和条件致病有相同点,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为病原菌,后者可为非病原菌。

2、按病原种类的多少分单纯、混合。

3、按先后分原发、继发

☆4、按感染后的表现分显性、隐性、顿挫型和一过性。

(1)显性感染病原毒力强、数量多、机体抵抗力弱,感染后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临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它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斗争平衡被打破的过程。

(2)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后定居于某一部位,虽能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过程的叫做隐性感染,这是一种病原体与机体处于暂时相对平衡的斗争状态。隐性感染也称为亚临诊感染,处于该状态下的动物虽然无临诊症状,但体内可能会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而且有些动物体内的病原体还会向外散播,该类动物称为带菌(毒)者。健康带菌都是隐性感染的结果,但隐性感染并不一定都造成健康带菌,例如有些隐性感染者可将体内病原体彻底清除,即抗感染免疫。隐性感染(带菌)的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转化为显性感染。感染、发病又耐过的动物带菌为康复带菌,它不同于健康带菌,不会再次发病,只会散播病原,引起其他个体发病。隐性感染要靠实验室诊断或免疫学或病原学方法。

(3)顿挫型感染开始症状严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其已消退或康复者称为顿挫型感染,属轻症病例,见于疾病流行后期。自始至终都比典型病例表现症状缓和,轻微的病理叫温和型,如猪瘟、新城疫、法氏囊病等,有时也叫非典型性。

(4)一过性感染(消散型)开始症状轻,未发现特征性症状即行康复称为一过性感染。

5、按感染部位分全身、局部感染,前者严重,预后不良。

6、按表现形式分典型和非典型感染,但均属显性感染。后者与温和型有时混用。

7、以感染动物的转归结果分良性、恶性感染。

☆8、以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

几小时~1天几天~2周 3~4周 1个月以上

有时可以相互转化,与动物机体抵抗力、病原特点、环境条件、多种因素有关。

9、按病原体性质分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10、病毒的特殊感染类型(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1)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长期或终身感染、带毒,包括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可视为隐性感染)经常、反复排毒,无症状,实验室可查出之。

(2)长程感染(Long term infection)是持续感染的一种,也叫慢病毒感染(slowing virus infection),但并非都是慢病毒,也包括朊病毒。慢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的一个属。长程感染不同于持续感染中其它感染之处在于其为渐进性发病,最终引起死亡。

(3)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如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

以上各种类型有互相联系,也可交叉重叠,混合使用。

11传染病的分类:按病原、动物、器官系统、危害性等(吴清民P13)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最重要

(1)定义从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到该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时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2)特点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也各异,一般来讲,急性传染病其潜伏期短,变动范围小,而慢性传染病则相反。即或是同一种传染病,由于感染的情况不同,如动物种类、年龄、季节、免疫状态、饲养管理条件、病原数量、毒力不同,其潜伏期也有不同。许多传染病的自然潜伏期无法确定。

(3)了解潜伏期的意义防止潜伏期散毒;引进动物的隔离观察时间及解除封锁的时间均依该种传染病的潜伏期而定。与诊断和防制措施也有关。

2、前驱期疾病的最初症状,无特征性。主要是全身症状,如神经、食欲、体温,一般2天之内。

3、明显期(发病期)表现特征症状的阶段,为疾病的高峰期和典型期,时间比较固定。并有证病意义。

4、转归期(恢复期)即不是死亡便是康复。不同的传染病其转归期也不同,一般急性病较短,如牛流行热、流感、法氏囊病等,但有些急性病的转归期也较长,如大肠杆菌病、猪副伤寒等。以康复为转归的动物有2个特点,一是一般都可产生免疫力,二是会在一定时间内带菌排菌,即康复带菌。病原体最终大都被消灭,但有些会长期带毒(菌)。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50分钟)

提问:1、传染的概念

2、潜伏期的概念

3、潜伏期的意义

传染病的传染、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也叫必备条件或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缺一不可,若能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既可阻止传染病的传染。但往往是对三个环节同时采取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流行过程的定义:P10、吴清民P14 发生、传播、终止的过程。下面介绍该三个环节或叫三要素。

(一)传染源

1、定义也叫传染来源,阻止病原体能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排出的活的动物机体。亦即受感染的动物。但有时没有传染源也会发生传染病,如芽孢菌类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源在多少年前已经死亡,这属于疫源地的作用。

2.种类

(1)病畜最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传染期可排出大量病原。如开放性结核、急性传染病的菌血症和病毒血症阶段,因此要隔离。

(2)病原携带者(带菌者)潜伏期带毒、健康带毒、恢复期带毒。这些动物因均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威胁更大。同时具有间歇排毒的特点,不易预防,应高度重视,尤其是引进动物时,可隔离观察或作实验室检验(因其可排毒)。如狂犬病、乙脑、流感、乙肝等。

(二)传播途径【注意和“方式”的区别,P11定义本身可分开】(指具体路径)

1.定义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

2、分类(种类)方式共两大类,即水平和垂直传播。方式:抽象化、概念化、非物化。(1)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形成的横向平行传播。按其方式又可分为两种:

①直接接触传播在无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由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叫直接接触传播。单独以这种方式传播的这类传染病为数不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狂犬病。该类传染病的发生特点是一个一个地出现,是链索状发生,传染较慢,其范围和规模受到限制。

②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病原体才能通过传播媒介感染易感动物的传播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从传染源把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环境)叫传播媒介,其中有生命的媒介叫媒介者,无生命的媒介叫媒介物或污染物。

大多数传染病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又可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者叫接触性传染病。病原毒力强、抵抗力强、媒介多、危害大、难控制的传染病叫烈性传染病。

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A:空气传播包括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其特点是传播快、流行广。其病原体的排出和侵入都经呼吸道,有季节性、周期性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病原体附着于飞散于空中的微细泡沫而进行的传播。经这种途径传播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的排出和入侵都经呼吸道)。感染动物呼出的气体带有病原体,随呼出的飞沫漂浮于空气中,由易感动物吸入后造成传播。远者2米以上,维持几小时。

飞沫核传播:飞沫中水蒸发后变干而为飞沫核,内含蛋白质等有机物和病原体,其飘浮时间更长,传播更远。

飞沫和飞沫核存留时间与动物多少、流动情况、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粒子大小等有关。沫大、密度小、干燥、光亮、温暖、通风者存留时间短,病原死亡快,否则就相反。

尘埃传播: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散布于外界环境中并污染于附着物上,随着空气气流的冲击形成飘扬的尘埃传播。其比飞沫传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更大,但病原体则存活时间有

限,因此只有某些抵抗力强的病原体如结核、炭疽、痘病等才能借助尘埃传播。

B、饲料和饮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主的传染病多以这种途径传播。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污染了饲料和饮水,包括水源、草场、饲养用具等,最终都是“病从口入”。

C、土壤传播由能在土壤中存活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播叫土壤传播,主要是病原体污染了土壤,这类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如炭疽、丹毒、破伤风、芽孢梭菌等。这类传播需一定的条件,一般不会爆发,但病原抵抗力强,因此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免形成疫源地。

D、媒介者传播即非本种动物和人,主要有:节肢动物:即昆虫、虻、蝇、蚊、蠓、蜱等。它们最主要是机械传播,个别是生物性传播,即病原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在某种节肢动物(如蜱、蚊子)体内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致病,例如立克次氏体既是如此(附红细胞体)。某些病原体还可在媒介者体内过冬,如乙脑病毒。

野生动物:分两种情况,一是即易感也传播,二是不易感只机械传播,如鸟类传播炭疽,鼠类传播猪瘟和口蹄疫等。

异种动物:隐性感染而传播,如鸭、鹅传播AI、IBD、EDS-76等。

人类:既可机械传播,也可作为传染源。

(2)垂直传播(属于直接接触传播方式)传染病从亲代到子代的传播方式叫做垂直传播,包括:

①胎盘传播:胎生动物为此类传播,即病原体经血液传给胎儿。此类病如教材所列举。

②卵传播:主要是禽类,病原体进入发育卵泡而使卵子感染。

③经产道传播:胎生、卵生均可发生,即可是上行感染,也可是出生时的下行性感染。此

类病原体广泛存在于生殖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Strep、Sslmn及疱疹病毒等。垂直传播的传染病危害大,难控制,应予以高度重视。为清除此类病,往往需彻底淘汰种用动物,损失很大。

传染病都有特定的传播途径,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病原特性决定了途径,一定的传播途径又决定了病原的特定部位,特定部位又决定了特征性症状病变和病原的排除途径,了解这些有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

(三)易感动物(教材上未写定义)

1、定义动物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力,容易感染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病原体只有侵入易感动物才能引起传染病,因此应尽量降低动物的易感性,增加其抵抗力。动物易感性的高低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

2、影响易感性的因素

(1)遗传因素:不同种,甚至不同品系的动物其易感性可不同,由基因决定。

(2)年龄因素:一是特异性免疫。二是发育阶段生理差异。

(3)饲养管理水平:营养、卫生状况。

(4)特异性免疫状态:包括天然和人工免疫状态(P14)。

(5)病原体的特性:种类、数量、毒力。与易感性对立统一。

五、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P15 流行过程地区性(吴清民P22-23)(10分钟)

1、疫源地有病原体及传染源存在的地区叫疫源地。疫源地具有传播,扩散病原体的客观条件和实际危险,对周围造成威胁,因此应严加控制。但对它的控制比控制传染源要复杂、困难得多。疫源地包括疫点和疫区两类。小范围者叫做疫点,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但无绝对界限。

消灭疫源地的标准是: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离开或症愈并不带病原体,在该病的最长

潜伏期内再无新病例发生,若无外来同种病原传入,该地不会再发生相同的传染病,既可认为该疫源地已被消灭。

2、自然疫源地(自学)病原体不依赖在人类和家畜中的传播和流行而得以在自然界保存(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在野生动物中传播),这种现象叫自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叫做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特称为自然疫源地。

3、自然疫源性地的特点地区性(如非洲),季节性生态平衡,受人类活动影响(可引入人、畜)。

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P16)。

六、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某些规律(15分钟)

1、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按其强度分为四种:

(1)散发长时间只有个别零星、散在发生,各个病例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无相关性,这种形式叫散发。传染病散在发生的原因:群体免疫水平;隐性感染率高;需一定的致病条件,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2)地方流行性某种传染病在一定区域内和一定时间内呈限局性小规模流行,病例超过散发性,则称为地方流行性,即在较长时间内受到流行范围和相对数量的限制。大多数病属此类。

(3)流行性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较大范围的流行,病例比较多,但无绝对数界限。常见重要传染病多为这种表现形式。“暴发”属此。

(4)大流行指极大规模的流行,范围涉及一国、几国或全球,病例极多,如流感、口蹄疫、牛瘟等。

以上各种形式之间无绝对界限,只是相对而言,而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

2、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季节性常在某些季节发生或某些季节病例增多的特性叫做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其原因有多方面:季节对病原体的影响、对传播媒介的影响、对家畜的影响、多生产活动的影响(孵化、产仔季节)。

(2)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还会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周期性。其原因主要是动物新老更替,造成易感动物周期性的出现。

季节性和周期性可以通过防制措施加以改变。

3.传染病发生的呈度: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致死率、患病率、携带率(吴清民P21-22)

七、影响流行过程的两大因素(10分钟)

1、自然因素:气候、气温、湿度、光照、风、雨、地理环境、动物种群等。主要通过对三

个流行环节的作用而表现出来。

2、社会因素:制度、社会进步程度、生产水平、饲管(P19饲养管理应归于社会因素)、科

技、文化水平、人类活动、法律法规等。

本章小结(应重点掌握):(10分钟)

1、基本概念、定义应掌握。

2、三个环节、两大因素、四个阶段、四个形式。

3、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季节性和周期性。

思考题: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有何区别

2.三个流行环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家畜传染病学》试卷及答案

扬州大学试题纸 系动医课程家畜传染病学(B)卷2002 — 2003学年第丄学期 班级 _________ 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名词解释(20分) 1. 感染 2. 疫源地 3. 检疫 4. 地方流行性 5. 疫病预防(Prevention ) 6. 鸡马立克氏病(MD) 7. 猪瘟(Classic swine fever ) 8.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 ) 9.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 10.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 )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将代表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是() A. 多杀性巴氏杆菌 B.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C.猪肺炎支原体 D. I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2. 畜禽衣原体病的易感动物是() A. 羊、牛、猪 B.马属动物 C.火鸡 D.鹦鹉和鸽 3. 禽曲霉菌病的传染来源是() A. 发病禽 B.带菌禽 C.发霉的饲料和垫料 D.污染有霉菌抱子的禽舍空气 4. 猪沙门氏菌病的易发年龄猪是() A. 1月龄以内 B. 1至4月龄 C. 5到6月龄 D. 6月龄以上 5. 猪丹毒的流行形式常表现为() A.流行性 B.散发性 C.地方流行性 D.大流行性 6. 牛恶性卡他热是通过以下方式传播的() A.病牛一易感牛 B.病牛一绵羊一易感牛 C.病牛一吸血昆虫一易感牛 D.病牛一非洲角马一易感牛 7. 羊肠毒血症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 A.真胃粘膜出血 B.肝脏凝固性坏死 C.小肠粘膜出血 D.肾脏髓样软化 8. 以下禽病中可经卵垂直传播的有() A.新城疫 B.马立克氏病 C.鸡白痢 D.禽脑脊髓炎 9. 可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的禽病有()

精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家畜传染病课件: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要(学时) 教材P 7-18 一、感(传)染和传染病 P7 (15分钟) 1、感染 ①定义: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动物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叫做感染。感染涕度:从无症状到明显症状甚至死亡的不同程度临床表现。 ②意义:感染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延续种群的前提和形式,是传播的基础,是机体与微生物相互斗争的过程。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感染的结果。病原体只有进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形成感染,易感性既缺乏免疫力或抵抗力。有些动物体内则不适合病原体生长或可将其主动清除掉,这种特性叫做这些动物的抗感染免疫,从广义讲抗感染免疫可以是特异性的,同时也包括非特异性的。是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可与后面的隐性感染加以比较。 2、传染病 (1)定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且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疾。 (传染性和流行性定义:P7,前者为个体间、后者为群体水平) (2)特征: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机体特异性反应可测性(抗体及变态)、特异性免疫(抗性)(体液、细胞)、特征性表现(潜伏期、症状、病变、病程、流行过程和规律等)。了解这些特点可将其与非传染病加以区别。 二、感染的类型及传染病的分类(与其相应的是传染病的类型)(30分钟) 由于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斗争是错综复杂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感染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病原体的来源分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感染和条件致病有相同点,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为病原菌,后者可为非病原菌。 2、按病原种类的多少分单纯、混合。 3、按先后分原发、继发 ☆4、按感染后的表现分显性、隐性、顿挫型和一过性。 (1)显性感染病原毒力强、数量多、机体抵抗力弱,感染后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临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它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斗争平衡被打破的过程。 (2)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后定居于某一部位,虽能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过程的叫做隐性感染,这是一种病原体与机体处于暂时相对平衡的斗争状态。隐性感染也称为亚临诊感染,处于该状态下的动物虽然无临诊症状,但体内可能会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而且有些动物体内的病原体还会向外散播,该类动物称为带菌(毒)者。健康带菌都是隐性感染的结果,但隐性感染并不一定都造成健康带菌,例如有些隐性感染者可将体内病原体彻底清除,即抗感染免疫。隐性感染(带菌)的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转化为显性感染。感染、发病又耐过的动物带菌为康复带菌,它不同于健康带菌,不会再次发病,只会散播病原,引起其他个体发病。隐性感染要靠实验室诊断或免疫学或病原学方法。

家畜传染病学试题4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此宿主不适应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同时 动物机体调动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从而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和病变,这些过程称抗感染免疫。 2.一过型性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3.传播媒介──是指病原微生物的有生命的活的携带者,一般为节肢动物。 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5.病死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患该病的动物总数×100% 6.检疫──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包括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过境检疫等 7.Source of infection──传染源是指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为传染源 8.epidemic──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更多的病例。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9.Anthrax──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突发高热,症状急剧,突然死亡,动物突然孔流血,血液凝固不良成酱油色,尸僵不全,腹围增大,臌气,尸体迅速腐败,脾极度肿大,皮下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10.Contagious disease──触染病是指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二、填空题(每题2分,20分) 1.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家畜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____核酸探针____和____聚合酶链反应____。 2. 根据消毒的目的,传染病的消毒可分为_______预防性消毒_______、____随时消毒 和______终末消毒______3种消毒。 3. 鹦鹉热衣原体虽然对各种畜禽以及其他动物有致病性。但家畜中以____牛____和____羊____较易感,常表现____流产____、____脑脊髓炎___、______关节炎______或 肺肠炎___;禽类以____结膜炎鹦鹉____和____鸽子____较易感,可引起___鹦鹉热或鸟疫__。 4. 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________死胎________、________畸形胎________、________木乃伊胎________、流产 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在怀孕30~50d之间感染时,主要产____木乃伊胎____; 怀孕50~60d感染时,多出现____死胎____;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____ 。____流产症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常见的有3种,即____羊型布鲁氏菌____、___牛型布鲁氏菌___ 和____犬型布鲁氏菌____。其中,对人危害最大的是____羊流行布鲁氏菌___。人感染后表现为____发热流行睾丸炎____。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

流行病学填空简答论述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研究性质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历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2、流行病学的用途: (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3、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 4、疾病分布的意义: 认识疾病的基本流行特征;诊断和治疗决策依据;提供病因线索;确定卫生服务重点;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 5、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 发病指标: (1)发病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用途:1)描述疾病的分布2)提出病因假设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2)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用途:1)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2)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3)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依据 死亡指标: (1)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用途:1)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2)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3)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 依据4)对于高致死性疾病,可以替代发病率探讨5)评价防治措施 (2)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用途: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2)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3)多用于急性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3)生存率:(亦称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用途:1)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2)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 6、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 7、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1)地区分布:疾病在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性;地方性疾病 (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社会阶层、行为 8、病例报告的目的和用途:发现新的疾病或提供病因线索;阐明疾病和治疗的机制;介绍疾病不常见的表现 9、现况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发现病因线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用于疾病监测;其他。方法:面访;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0、现况调查的研究变量: 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住址),疾病指标(死亡、发病、现患、伤残、生活质量、疾病负担),相关因素变量(吸烟、流产、经济收入、饮食习惯、家族史) 11、问卷一般包括:题目;调查与调表说明;问卷主题内容;核查项目 12、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目的、方法: (1)概念: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2)目的: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以测定的暴露研究;监测 (3)方法: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13、队列研究基本原理和特点: 原理: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如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亚组(如低、中、高暴露组),随访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特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14、队列研究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15、队列研究的设计步骤: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含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16、队列研究资料分析的常用指标: 1)累积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适用条件: 样本大、人口稳定、资料比较整齐 2)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人时(注:人数×暴露时间=人时数)。适用条件:观察时间长、人口不稳定、存在失访、资料很不整齐 17、相对危险度的概念和流行病学意义: 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当它有统计学意义时: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 18、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1)选择偏倚:由于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加,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都会导致选择偏倚。 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由此导致了失访偏倚。 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验不熟练,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当,以及询问技术欠佳造成结果不真实等。 4)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19、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直 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直接 估计危险度;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 关系 缺点: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易发 生失访偏倚;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设计要 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随访过程中, 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20、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 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 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 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 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该 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 21、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包括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22、病例对照研究实施步骤:提出假设;制定研究 计划;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并提出 研究报告 23、OR的含义及流行病学意义: OR: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 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 为对照组的若干倍。OR=1 暴露与疾病之间无关 联;OR>1 暴露与疾病正关联,则该暴露因素为 危险因素;OR<1 暴露与疾病负关联,则该暴露 因素为保护因素。 流行病学意义:OR的含义与RR形同,反映暴露 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24、OR的计算: 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OR=ad/bc;个 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OR=c/b 25、临床疗效研究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随机化; 盲法;重复 26、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 设计时须注意控制某些外部因素,研究对象分组时 必须采取随机原则;必须设立对照组,并做可比性 检验;试验的方向是随着试验的开始向前进行的; 为了控制人为主观心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最好使 用盲法观察结果 27、常用的对照方法:标准;安慰剂;交叉;互相; 自身对照 28、疾病的预后:存活和死亡,存活着分治愈、缓 解、迁延、慢性化、恶化、复发、残疾及发生并发 症 29、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患者的机体状况;疾病 本身的特点;患者病情;医疗干预效果;医院内感 染;社会家庭因素 30、预后研究中常用的指标:病死率;治愈率;缓 解率;复发率;功能丧失率;生存率 31、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失访偏倚;迁移性偏 倚;零点偏倚;集合偏倚 32、诊断试验真实性评价指标: 1)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总病人中诊断阳性者所 占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Se= a/(a+c)×100%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反映诊断试验漏诊情况 FN=c/(a+c)×100%=1-Se 2)特异度:真阴性率,实际无病的人被诊断试验判 断为阴性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排除非病人的能力 Sp=d/(b+d)×100% 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实际无病,根据诊断试验 判为有病的百分比FP=b/(b+d)×100%=1-Sp 3)约登指数:也称为正确指数,表示诊断方法发现 病人和非病人的综合能力,指数越大,真实性越高 YI=灵敏度+特异度-1=Se+Sp-1=1-(FN+FP) 4)符合率agreement rate:是指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 真阴性之和占受检人数的比例,也是诊断试验结果 与金标准结果的符合程度。反映正确诊断患者与排 除非患者的能力。 符合率=(a+d)/N×100% 5)阳性预测值: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有病 的概率+PV=a/(a+b)×100% 阴性预测值:诊断实验结果为阴性者中真正无病的 概率-PV=d/(c+d)×100% 6)阳性似然比(比值越大,诊断的价值越高)+ LR=Se/(1-Sp) 阴性似然比(比值越小,诊断的价值越高)- LR=1-Se/Sp 33、诊断试验可靠性评价指标:变异系数;符合率; Kappa值 34、确定诊断试验分界值的方法:均数加减标准差 法;百分位数法;临床判断法;ROC曲线法 35、病因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 36、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致病因子(生物性、化 学性、物理性);宿主;环境(自然、社会) 37、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 究;实验性研究 38、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39、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关联的时 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 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 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 40、偏倚的主要类型: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 偏倚 41、选择偏倚的控制: 1)设计阶段: ①各类研究通用的原则:科学的抽样方案、严格纳 入与排除标准、减少无应答和失访;采用多种对照 ②病例对照研究:1)注意病例与对照的代表性,防 止匹配过度2)切忌根据暴露状态来选择病例和对 照3)尽量采用社区病例和社区对照以控制入院率 偏倚和检出征候偏倚4)采用医院病例和医院对照 要尽量采用多家医院的病例和多家医院不同科室 对照5)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中,只选用新 发病例或新诊断病例来避免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③回顾性队列研究:避免依照结局选择暴露人群和 未暴露人群 ④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和盲法来避免研究对 象和研究者的主观选择 2)实施阶段:1)严格遵照设计的方案选取研究对象 2)在研究中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 作,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减少无应答率及队 列研究中的失访和实验性研究中的中途退出等 3)分析阶段:失访率>10%,失访分析、进行选择偏 倚的估计分析、率的标准化、分层分析、多因素分 析 42、混杂因素的特征:必须同疾病有关联;必须同 暴露有关联;不能是暴露的效应,尤其不能是暴露 与疾病之间的中间变量 43、混杂的控制:研究设计阶段(随机化、匹配、 限制);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 标准化) 44、传染病研究的意义: 传染病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发病水平高;部分传 染病呈上升趋势,如消化道、呼吸道、寄生虫传染 病;部分传染病被控制住是因为有有效疫苗,接种 程序的不完善造成隐形传染;少数濒临灭绝的传染 病死灰复燃,如寄生虫病、性行为传染病;耐药菌 株不断出现 4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46、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 引起传播 47、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可推测病人暴露(感染)日期,以追踪传染源,确定 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留验和医学观察期限;可确 定接触者应急接种时间;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8、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 播; 经接触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49、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新生儿增 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 疫人口死亡;病原体变异。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 隐性感染 50、疫源地的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 体状态;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 (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所有易感接 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末出现新病例或未受感 染 5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 免疫预防;国境卫生检疫 52、对传染病人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53、对接触者措施:留验(隔离观察)、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药物预防 54、针对易感染人群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55、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人工被动免 疫(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被动自动免疫 56、计划免疫的内容:7周岁以下儿童按程序进行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 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 57、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 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内容:1)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 2)健康保护:采取双向策略,即把整个人群的普 遍预防和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 补充,可以提高效率 (2)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三早” 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控制 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措 施: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及设立专门的防治 机构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为了减少疾病 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 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 率。主要措施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58、疾病监测系统: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 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 统;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59、医院感染的分类: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带 入传染、交叉感染 60、循证医学的步骤:提出问题;研究证据的来源 与检索;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指导决策;后效评价

家畜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家畜传染病学试题及答 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此宿主不适应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同时动物机体 调动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从而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和病变,这些过 程称抗感染免疫。 2.一过型性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3.传播媒介──是指病原微生物的有生命的活的携带者,一般为节肢动物。 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5.病死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患该病的动物总数×100% 6.检疫──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 的发生和传播。包括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过境检疫等 ──传染源是指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 为传染源 ──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更多的病例。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突发高热,症状急剧,突然死亡,动物突然孔流血,血液凝固不良成酱油色,尸僵不全,腹围增大,臌气,尸体 迅速腐败,脾极度肿大,皮下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触染病是指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二、填空题(每题2分,20分) 1.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家畜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 ____核酸探针____和____聚合酶链反应____。 2.根据消毒的目的,传染病的消毒可分为_______预防性消毒_______、____随时消毒和 ______终末消毒______3种消毒。 3.鹦鹉热衣原体虽然对各种畜禽以及其他动物有致病性。但家畜中以____牛____和____羊 ____较易感,常表现____流产____、____脑脊髓炎___、______关节炎______或肺肠炎___;禽类以____结膜炎鹦鹉____和____鸽子____较易感,可引起___鹦鹉热或鸟疫__。 4.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 ________死胎________、________畸形胎________、________木乃伊胎________、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在怀孕30~50d之间感染时,主要产____木乃伊胎____;怀孕50~60d 感染时,多出现____死胎____;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____流产症状____。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原生环境次生环境)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 3.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5.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主要阶段。(引发;促长;进展) 6.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7.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8. 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这四个气象因素组成。(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9.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方式有______与______两类。(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 二、单选题 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2.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动物传染病试题集与答案

动物传染病试题集与答案 一.选择题 1、近20 多年来,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防制取得了显著进展,1996 年1月16 日,我国正式宣布消灭了下面哪个疫病(),这是继牛瘟之后我国第二个消灭的动物传染病。 A .猪瘟B.鸡新城疫C.禽流感D.牛肺疫 2、1956 年,在我国宣布消灭了第一个动物传染病是(),为我国近代兽医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A.猪瘟 B.鸡城疫 C.牛瘟 D.牛肺疫 3. 在猪病防制中,我国研制的()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想的猪病疫苗。 A猪蓝耳病B.猪瘟C. 猪流感D、猪伪狂犬病 4. 我国第一个获批准的兽用基因工程菌苗是防制下面哪个疾病的?() A .猪大肠杆菌B.猪沙门氏菌C.猪副伤寒D. 猪痢疾 5.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在防制()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效果不错。 A. 猪瘟 B.猪伪狂犬病 C.猪流感 D.猪蓝耳病 6.()是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A 小鹅瘟B.鸭瘟C.禽流感D. 新城疫 7. )是1984 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该病严重危害养兔业。 8. 1997 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已于1998 年1 月起正式实施,该法规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法律依据。c A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9.生物安全包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领域3 个方面。 A. 生物技术B 、基因芯片C、基因工程D.预防接种 一、单项选择题 1.发生可疑性炭疽后,应取()进行送检。D A.肝脏、 B.心脏、 C.肺脏、 D.耳朵或天然孔渗出血 2.急性猪肺疫的特征性病变是()A A.纤维素性肺炎、 B.坏死性肠炎、 C.脾肿大,边缘梗死、 D.坏死性肝炎 3.生产上一般采用()进行布病的检疫B A.琼扩试验、 B.试管或平板血清凝集试验、 C.中和试验、 D.ELISA 4.猪丹毒主要发生于()B A.仔猪、 B.架子猪、 C.怀孕后期母猪、 D.香猪 5 猪喘气病是由()引起D A.猪喘气病病毒、 B.猪丹毒杆菌、 C.衣原体、 D.猪肺炎支原体 6.牛流行热又称()A A.三日热或辐射热、 B.五日热、 C.七日热、 D.无高热 7.破伤风是由()引起C A.魏氏梭菌、 B.溶血梭菌、 C.强直梭菌、 D. 巴氏杆菌 8.大肠杆菌有()血清型D A.1 个、 B.2 个、 C.3 个、 D.多个 9.猪伪狂犬病侵一个猪场后,往往难以彻底根除,其根本原因是()B A.病毒毒力太强、 B.动物健康带毒、 C.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太强、 D.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10.仔猪水肿病的特征病变为()D

传染病宣传材料

传染病宣传材料 一、传染病防控常识 (一)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a)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b)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c)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a)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c)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 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d)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兽医传染病总结

名词解释: 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非典型性感染:属于显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称此种感染为非典型感染。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它可能是生物,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 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 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疾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一过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检疫: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传染病能在家畜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能过媒介物互相传染构成流行。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疫病预防,这通常包括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源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集体免疫、集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畜群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传染。 水平传播:病原体通过饲料饮水空气等途径在同群动物之间的传播。 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并将疾病传给人类,这样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随时性消毒:发生传染病时,为了消灭随时从动物机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反复不断的消毒。 特异性疗法: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对某种疾病治疗,因只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有效,所以称为特异疗法。~ 预防性消毒:为消灭环境中病原体平时有计划的进行的消毒。 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至有临床症状为止这一段时间。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居在动物体内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病原体毒力增强而表现致病力使动物发病。毒血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停留复制,而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传染性法氏囊病:由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传染性喉气管炎: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粘膜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