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第七章辨证第四节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建议收藏)
中医“六经辨证”(建议收藏)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
一.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1.强调整体概念: (1)家畜本身的整体性: 家畜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
疗等各个方面。 (2)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2.突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辨证:就是分析患畜的症状和体征资料,辨别疾病 的证侯; 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证候),确定治则和 治法,给予相应的治疗。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
四、肝与胆 (一)肝 1. 肝藏血: 2.肝主疏泄:具疏通、开泄功能: (1)精神活动;(2)
消化方面;(3)水液代谢;(4)调畅气血运行;(5) 调理冲任二脉 3.肝主筋,”其华在爪:指全身筋膜依赖于肝血的滋养 4.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二)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中兽医学基础知识培训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
“证”与“病”、“症” 的概念及区别
1.病:即疾病,是一种病理过程。是指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 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如上呼吸道感染、 痢疾等。
2.症:即症状,指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和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 呕吐等。也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 依据。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
2.脏腑学说的内容
脏:指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心包)。脏为 “贮藏”的意思,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腑:指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腑”为暂寄的意思,共同功能是传化物,对水谷进 行受纳、消化、吸收,并能排泄糟泊。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胞宫 。 “奇”是 异,“恒”是常的意思,因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不同于一般的脏腑,故称为奇恒之腑,其中胆为六 腑之一,但唯其收藏清洁之液,也归入奇恒之腑。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中兽医学是我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技术方法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自己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
几千年来,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兽医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她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借用了一些属于古代哲学范畴的概念。
因此,中兽医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内容。
在学习时,要理解中兽医学中的哲学内容,掌握中兽医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基本观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
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10学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开课前学生应具备熟练的动物解剖学理论与技能。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兽医学的思维方法、能够熟悉和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学会利用针灸、中药等防治技术防治畜禽疾病。
三、面向专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等专业。
四、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学习需要解剖学知识的支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体的结构与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名称与部位。
六、理论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绪论(2学时)⑴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兽医学的概念、发展史、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及学习的方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兽医学的概念;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方法。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
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
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
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
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六经辨证课件(共14张PPT)《中兽医基础》
呕吐
脾虚不运
2.少阴病
▪ 少阴病主要是由于失治、误治传经而致,或 者素体虚弱、邪气直犯少阴直中而致。病机 主要是心肾虚衰、水火俱损。其中,心肾虚 衰 ,火不足,阴寒内盛,导致寒化证;水水 足,阴虚火旺,导致热化证。其病机主要是 由于传经和直中,再加心肾虚衰,如果火不 足,则表现为里虚寒,表病传里,即太阳至 少阴,或轻病变重,即太阴至少阴,或外邪 直中,即本经受邪,共同导致阳衰阴盛,而 表现为无热,恶寒,嗜卧,呕吐,下利清谷 ,四肢逆冷,小便清白,脉微弱,而表现为 寒化。另一种情况是,水不足,表现为里虚 热,导致邪热直中或他病伤阴,表现为阴虚 火旺,症候主要为易怒,口燥,干咳,舌红 苔少脉细数,而表现为热化。
恶寒,嗜卧
下利清谷
3.厥阴病
▪ 厥阴总体病理机制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伤寒论》“凡厥者,阴阳 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因此,厥阴病的 性质主要表现为: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其治则为随证施治, 如上热下寒证,上热下寒,外邪乘脾犯胃而致的肝胃有热,脾肠 有寒证,反映了厥阴病阴中有阳,寒热错杂的特点,宜清上温下 之法;厥逆交夹证属于脾肾阳虚证,宜回阳救逆之法。
二、六经病的传变与直中
(一)传变
– 一经证候转化为另一经证候
▪ 传变与正、邪和治疗有关
– 分型
▪ 循经传:按照六经的顺序相传 ▪ 越经传:隔一经或数经相传 ▪ 表里传: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
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少阴 厥阴
(二)直中
– 起病不见三阳证而直接出现三阴证
▪ 直中太阴 ▪ 直中少阴
小结
务五 六经辨证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在阐明六经概念与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六经辨证 论治的一般方法与应用。 ▪二、教学重点 ▪畜禽疾病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 三、教学难点 ▪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防治家畜病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中兽医发展时期(1)起源时期(2)知识积累时期(3)学术体系时期1.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黄帝内经》3.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和最早的兽医教科书《司牧安骥集》4.我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一部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5.最早的人畜通用药典是《新修本草》6.《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晋代的葛洪,提出治疗狂犬病7.《伤寒杂病论》,汉代名医张仲景,六经辨证8.明代《元亨疗马集》—国内外流传最广中兽医学古典著作(4)发展停滞时期(5)复兴时期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1.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2.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四季口色:春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莲花冬似雪四季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2)辨证论治中兽医认识疾病证型和确定治疗措施的过程。
1.辨证: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
2.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A、“证”是对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病机的本质,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概括。
B、病:疾病的全过程C、症:疾病各种各样的症状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治疗三、中兽医学科优势1.医学模式的先进性2.临床诊疗的安全性3.防病保健的科学性四、学习方法1.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2.理论联系实际3.中兽医与西兽医理论体系不同4.预习、理解和复习三环节。
五、学习中兽医学史的意义1、以史为鉴。
2、学习历代医学家的学习成长道路、治学态度及学术思想。
3、探索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宗教、伦理、科技与中兽医学发展的关系。
思考题1.中兽医学和现代兽医学有何异同?中兽医学与现代兽医学的比较形成背景指导思想诊断方法疾病认识治病手段治病材料现代兽医实验验证现代医学现代综合辨病微观西药、手术、理化西药中兽医实践经验古代哲学四诊辨证宏观针药中药、针灸、按摩2.你对中兽医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思考题1.阴阳概念的规定性。
第七章-1 八纲辨证
麻黄咳喘停
【主要成份】 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及功能 性止咳药、强化剂等。 【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平喘。主治:肺热咳 喘。尤其适用于出口畜禽场或大型专业养殖畜禽 场用于下列呼吸道病征:
又如:热证患者,由于大汗,或吐泻,引起津、气损耗, 可出现四肢发凉,面色苍白,脉微细等,已转化为寒证;
麻杏石甘口服液
[主要成份]:
石膏、麻黄、苦杏仁、甘草、金银花、连翘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通咽利喉、健脾益气。专治家 禽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对细菌、支原体引起的各类呼吸 道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1、血虚证
[证候] 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 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手足麻木,舌 淡,脉细无力。
[治疗] 养血补心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四物合剂
[主要成份]:
当归 、川芎 、 白芍 、 熟地黄 。
[功能主治]
用于营血虚弱、月经周期不规则;血虚血瘀所 致的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胎动不安,产 后腹痛。
治疗: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 大柴胡汤)。
[主要成份] 茵陈、桅子、大黄、硝酸咪康 唑、氢氧化硅铝酸钠钙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广泛用于玉 米、小麦、 稻谷、麦麸、豆粕、糠 粕等饲料原料以及成品饲料因水、分高或贮存不 当引起的霉变。
能有效的吸附各种霉菌毒素,避免畜禽因 霉菌毒素造成的各种损害。
现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喘等属于肾气 不足者。
中兽医学(辨证、预防)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位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
明,主血脉,主汗液,主火,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舌。
(一)虚证 1、心气虚、心阳虚
病因为年老体弱,或由其他疾病转变, 或由于汗、下太过及各种损伤气血的原因 而成。 主证为心悸动,气短,自汗,运动后症 状加重,脉动虚弱或结代 心气虚:兼见倦怠肯卧,舌质淡,舌体胖 嫩,苔白。 心阳虚:兼见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 舌淡或紫暗。
治则:清利湿热,调气和血
方药:郁金散或白头翁汤
4、食积大肠
病因:过饥暴食、草料更换或失饮所致
主证:肚腹胀满、粪便不通、口腔酸臭
治则:通便攻下,行气止痛
方例:大承气汤加减
5、大肠液亏
病因:胃阴不足,内有燥热
主证:粪便秘结、弩责难下、口臭
治则:润肠通便
方例:麻仁汤和当归苁蓉汤加减
所致的证候,热证表示机体阳气偏盛或感 受热邪所致的证候。
寒热在《内经》中论述颇多,比较明确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素问· 至真要 大论》中又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的治则。
寒 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
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实热,即热邪炽盛。症见壮热烦渴、神
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尿赤、大便干燥、
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滑实。
实寒,即寒邪过盛、阳气被遏。症见恶 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咳、 苔白厚腻、脉沉伏或弦紧有力。
第二节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 理表现、结合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理论, 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 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 性质、邪 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理 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脏是一个统一的 整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表里相合关系。
第四章六经辨证(1)
实用文档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实用文档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实用文档
• 证候分析:
卫阳不固
太阳中风
营阴外泄 风性散漫
风寒侵袭
卫气趋外→脉浮 邪正相争→发热 卫失温煦→恶风寒 卫不固表→汗出 汗出,脉缓
肺气不利→鼻鸣 干胃,胃气上逆→干呕 太阳经脉不利→头项强痛
实用文档
病因:风寒以风为主
病性:中风表虚证
病机:风寒袭表,卫失固 密,营阴外泄。
【诊断要点】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恶风寒,脉浮缓。 • 中风表虚证以头痛、发热、恶风、汗出四症为辨证
• 3.变证:发生变证的原因,多是由于失治误治,或因 体质的强弱等因素,使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形成了 不具备六经病性质和特点的新证候。
实用文档
一、太阳病证
实用文档
•
•
•
• • • 太阳病证
•
• • •
太阳病经证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本症 太阳中风兼症
太阳伤寒
太阳表郁 太阳温病
太阳伤寒本证 太阳伤寒兼证
实用文档
三、六经病的治则
(一)治则: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 说来,不外乎扶正祛邪两个方面,而且始 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 阴阳的基本精神。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 阴病以扶正为主。
中兽医各章要点
中兽医学习题绪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中兽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2)简答题: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问答:举例说明中兽医学发展史中4个主要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代表性著作、人物和事件等。
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生克制化;(2)解答题: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相互关系;(3)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脏腑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焦;(2)简答题: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肢体器官的联系各有哪些六腑及其主要功能各有哪些(3)问答题:五脏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六腑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气血津液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气、气机、血、津液;(2)简答题:气的生成和分类;气的功能;血的功能;津液的功能;气血津液的病理各有哪些(3)问答题: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经络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2)简答题: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和流注次序;(3)问答题:举例说明经络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五章病因病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病因、外感、疾病;正气;邪气;病机;六淫;疫疠;内伤;痰饮;瘀血;(2)简答题:六淫各自的特性及致病特征;病机包括哪几个方面;(3)问答题:内伤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正气和邪气各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各类病因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第六章诊法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四诊;四诊合参;望诊;察口色;闻诊;切脉;脉象;(2)简答题:四诊的基本内容各包括哪些察口色的方法及各种病色及其主证;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六要脉及其主证;(3)问答题:举例说明四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第七章辨证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简答题:简述八纲辨证中八纲含义及其主证;中兽医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及其意义;第八章防治法则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治标、治本、正治、反治、同治、异治、内治八法、三因制宜;(2)简答题:预防的原则包括哪些;治疗的原则包括哪些;内治八法的基本含义;(3)问答题:举例说明中兽医学防治法则在畜牧生产和疾病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六经辨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则治法
六经辨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则治法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辨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则治法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中兽医辨证六经辨证
17
2.主证
– 微热不退,寒热往来 – 不欲饮食,脉弦
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相搏 邪胜见寒象,正胜见热来
2020/10/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8
2.治法
– 和解少阳
3.方例
–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 党参,炙甘草,大枣 制半夏
2020/10/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9
(四)太阴病证
– 太阴病位在里,属脾虚寒证
2020/10/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1
– 分型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 共症 邪热弥漫全身
2020/10/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2
1.阳明经证 (1)主证
– 身热,汗出 – 呼吸粗喘 – 口渴欲饮 – 苔黄燥,脉洪大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耗伤津液
2020/10/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3
(2)治法
风邪客表,肌腠疏松 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
2020/10/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
(2)治法
–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3)方例
– 桂枝汤 桂枝,白芍 生姜,大枣 炙甘草
2020/10/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0
(二)阳明病证
– 病位在里,病性属热,为里热实证 – 病因
太阳病未愈而内传入里化热 利尿法致津伤化热 燥热直犯阳明
– 口燥,咽痛,烦躁不安 – 舌红绛,脉细数
邪入少阴,从阳化热,耗伤津液
2020/10/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7
(2)治法
– 滋阴泻火
(3)方例
–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 阿胶,白芍 鸡子黄
六经辨证
六淫 的这些特点 ,注意许多外邪人里郁久化热 , 疾 病性质发生寒热转化 , 阳邪易伤阴津 、 阴邪 易损 阳
太 阳伤寒 :属外 感 风 寒表 实 证 或 风寒 感 冒 , 病
因为外感风寒 , 受邪患畜正气不虚。其辨证要点在
中 国 动物 保健 2 o l 5年 ( 第1 7 卷) 笫 5期 5 5
将 外感寒邪 , 即风 寒 感 冒作 为一 个 开始 , 然 后 按 外 感风 寒 逐步 发 展为 次序 , 去联 系和对照六经府证 , 这将 比较 溶 易理嘲 证候 。当然六 经朔朝撕 辨 之证病因不
限于寒邪 , 六经病 证也 不 限于从 外感 风 寒 开端 , 六经辨
础, 根据病因属性 、 体质强弱 、 正邪 盛衰 、 病势缓急
卫表 , 随着时间推移, 疾病的发展, 外
由表 入 里, 病位
也随之由浅人深。 在此发展过程中, 疾病 『 顷 和机体正气 都随正邪抗争 而呈 现 出 各种 可 能 的变 化 。看六 经 辨 证 应 注 意 时序 和 空 间次序 及 其 时空 关 系 , 用 联 系 和
正气恢复及时, 加 、 疗得当, 病证转化将趋于向好 。
基础上 , 吸 取 前 人 辨 证 之 思想 , 结 合 自 身 经 验 创 立 的辨 证 理 论 , 是《 伤寒论》 的核心辨证方法 , 其 主要 用 于 外感病 的 辨证论 治 。
六 经 辨 证 是 以脏 腑 气 血 经 络 的 生 理 功 能 为基
气等这些基本规律 。个人认为 , 学习六经辨证 , 可以
多 以太 阳 、 少 阳、 阳明、 太阴、 少阴、 厥 阴 的 次 序 发 展 。外感 六 淫 侵 袭机 体 , 在 其 与机 体 正 气 相争 过 程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一位患者,男,51岁,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状来到医院就诊, 伴有口苦、咽干、头痛、目眩等症状,舌苔薄白,脉弦细。经过医生诊断为少阳 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五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太阴病案例
总结词
太阴病是指人体脾胃虚弱,导致太阴经脉受阻,出现腹胀、 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的疾病。
03
在实际临床中,常常将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全面地了解疾 病情况。
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六经辨证对于指导针灸、中药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价 值。
通过六经辨证,医生可以判断疾病所属经脉,从而确 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六经辨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内伤 杂病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详细描述
一位患者,男,32岁,因感冒出现恶寒、发热等症状,体温为38.5℃,伴有头痛 、项强、肢体疼痛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紧。经过医生诊断为太阳伤寒,采用 麻黄汤加减治疗,一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阳明腑实证案例
总结词
阳明腑实证是指邪热内盛,导致阳明经脉受阻,出现便秘、 腹胀、口干等症状的疾病。
详细描述
上热下寒
上半身发热,下半身寒冷。
厥逆
四肢厥冷,甚至昏厥。
03
六经辨证治疗原则
太阳经治疗原则
1 2
扶正祛邪
太阳经病多由外邪侵袭所致,治疗应以扶正祛 邪为主,即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 。
重视阳气
太阳经病多与阳气不足有关,治疗时应重视补 益阳气,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进展。
3
调理气血
太阳经病往往影响气血运行,治疗时应兼顾调 理气血,以促进病情好转。
02
中诊六经辨证
一 太阳病证 (一) 太阳经证 主要脉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1 太阳中风证------外伤风邪, 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脉浮缓. 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外感寒邪,卫阳被束,营阴郁滞. 表现:恶寒发热,身痛腰痛,头项强痛,无 汗而喘,脉浮紧等.
�
六 厥阴病证 特点:寒热错杂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 不欲食,食则吐蛔,厥逆,下利, 呕吐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六经病证既有各自的特点,彼此之间又有一定联系. 1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为合病. 2 并病:一经之病证未罢,又见另一经病证. 3 传经:由某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 循经传——按六经的次序相传. 越经传——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 表里传——具有表里关系的两经相传. 4 直中:凡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 即一发病就是阴经病证,称为直中.
三,少阳病证 为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 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里虚寒证 【临床表现】 腹满欲吐,食不下,自利,口不 渴,时腹自痛.舌淡苔白滑,脉 沉缓而弱.
五, 少阴病证 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热化证较少见. (一) 少阴寒化证 【临床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脉沉细;身反不 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二) 少阴热化证 【临床表现】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下利或自利 清谷,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 细数.
(一) 太阳府证 1 蓄水证: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 表现--小便不利,微热,渴欲饮水,水 入即吐,脉浮. 2 蓄血证:经热入里,瘀血在肠. 表现--少腹硬满疼痛,小便自利,其 人如狂,便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
三阴证
– 太阴证:脾胃虚寒 – 少阴证:心肾阳衰 – 厥阴证:肝肾阳衰,寒热错杂
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正虚阳衰,抗病力弱, 病势衰退;多寒证、虚证;重在扶正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
– 口燥,咽痛,烦躁不安 – 舌红绛,脉细数
邪入少阴,从阳化热,耗伤津液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6
(2)治法
– 滋阴泻火
(3)方例
–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 阿胶,白芍 鸡子黄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7
(六)厥阴病证
– 外感病最后阶段,正邪相争,寒热错杂 阴寒衰,阳气恢复,病情好转 阴寒盛,阳气衰绝,病情危重 阴寒盛,阳气未衰,寒热错杂
第四节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 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 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经六 个阶段的辨证方法 东汉·张仲景创立 用于外感病辨证 分三阳和三阴证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
三阳证
– 太阳证:风寒在表,营卫失和 – 阳明证:胃肠功能亢奋 – 少阳证: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反映胆经病变
正邪交争,耗伤津液 蛔得食而动扰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3
(2)治法
– 调理寒热,和胃驱虫
(3)方例
– 乌梅丸 乌梅,蜀椒,细辛 桂枝,干姜,附子 黄连,黄柏 人参,当归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4
(七)六经病的合病和并病
– 合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 起病即见各经证侯 – 并病:一经的证候末愈,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30
2.热厥 (1)主证
– 四肢厥冷,恶热,尿液短赤 – 口干,舌红
里热炽盛,阻阴于外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1
(2)治法
– 清热和阴
(3)方例
– 白虎汤 石膏,知母 粳米,甘草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2
3.蛔厥 (1)主证
– 寒热交错,四肢厥冷和复温交替 – 口渴欲饮,呕吐或吐蛔虫 – 黏膜黄染
– 清热生津
(3)方例
– 白虎汤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3
2.阳明腑证
午
后
(1)主证
发
热
– 身热,呈日晡热,汗出
– 粪便燥结,粪球干小或闭结不通
– 尿短赤,脉沉有力
里热炽盛,劫耗阴液;热与肠中糟粕相结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4
(2)治法
– 清热泻下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3
1. 少阴寒化证 (1)主证
– 耳鼻发凉,四肢厥冷,体温偏低 – 恶寒,嗜睡,少立喜卧 – 脉沉细
阳气衰微,阴寒独盛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4
(2)治法
– 回阳救逆
(3)方例
– 四逆汤 熟附子,干姜,炙甘草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5
2. 少阴热化证 (1)主证
风邪客表,肌腠疏松 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8
(2)治法
–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3)方例
– 桂枝汤 桂枝,白芍 生姜,大枣 炙甘草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9
(二)阳明病证
– 病位在里,病性属热,为里热实证 – 病因
太阳病未愈而内传入里化热 利尿法致津伤化热 燥热直犯阳明
– 分型 寒厥,热厥,蛔厥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8
1.寒厥 (1)主证
– 四肢厥冷,无热恶寒,体温偏低 – 口色淡白,脉细数
阴气盛极,阳气衰绝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9
(2)治法
– 回阳救逆
(3)方例
– 四逆汤 附子,干姜,炙甘草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一、六经证治
(一)太阳病证
– 外感病初起阶段,病位在表,属表证 – 病因
气候突变 感受风寒 雨淋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4
– 分型 太阳伤寒—表实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
– 共症 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咳嗽 精神沉郁,食欲降低 苔薄白,脉浮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5
1.太阳伤寒(表寒证)
16
2.主证
– 微热不退,寒热往来 – 不欲饮食,脉弦
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相搏 邪胜见寒象,正胜见热来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7
2.治法
– 和解少阳
3.方例
–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 党参,炙甘草,大枣 制半夏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8
(四)太阴病证
– 太阴病位在里,属脾虚寒证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1
(五)少阴病证
– 心肾功能衰退,属全身性虚弱证 – 病因
传经之邪 病邪直中 劳役过度 营养不良 失治误治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2
– 分型
少阴寒化证-虚寒证 少阴热化证-虚热证
少阴经属心肾经,心肾为水火之脏 病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
13.07.2020
(3)方例
–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 增液承气汤 大黄,芒硝,玄参,生地,麦冬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5
(三)少阳病证
– 外邪由表入里过程中,出现的正邪相持状态, 属半表半里证
1.病因
– 太阳病失治、误治,病邪传入 – 机体素虚,病邪亢盛直入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病因
– 三阳病失治、误治传变而来 – 机体素虚,寒邪直中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9
2.主证
– 腹痛,腹胀,粪便清稀 – 苔白,脉细缓
脾胃虚寒,运化失常 气机不畅,凝滞不通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0
2.治法
–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3.方例
– 理中汤 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0
– 分型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 共症 邪热弥漫全身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1
1.阳明经证 (1)主证
– 身热,汗出 – 呼吸粗喘 – 口渴欲饮 – 苔黄燥,脉洪大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耗伤津液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2
(2)治法
(1)主证
– 恶寒,发热
– 关节肿痛,跛行
– 无汗,咳喘
– 脉浮紧
寒袭肌表,卫阳受损;寒性收引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6
(2)治法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3)方例
– 麻黄汤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7
2.太阳中风(表虚证) (1)主证
– 恶风,发热 – 汗ຫໍສະໝຸດ 出,脉浮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