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现象,通常发生在某个物体或实体超出其正常空间界限的情况下。
这种效应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引发一系列与空间相关的问题和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到各种形式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小到大,从个体到群体,都有可能发生。
本文将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原因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空间限制是导致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物体尺寸的增大或数量的增多,原本容纳它们的空间可能会变得不足,从而导致溢出效应的发生。
其次,环境条件的改变也可能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影响。
例如,气温的变化、湿度的增加等因素都可能使原本稳定的空间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引发溢出效应。
影响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在有些情况下,空间溢出效应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在研究领域中,空间溢出效应可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突破。
但在其他情况下,空间溢出效应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不便和困扰。
解决方法针对空间溢出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来减轻其影响。
首先,对于已经发生的空间溢出效应,我们可以通过重新规划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来加以解决。
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前预防,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来降低空间溢出效应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也是减少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
结语空间溢出效应是一个复杂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重视它带来的潜在问题和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和减轻其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溢出效应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希望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空间溢出效应,实现更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利用和管理方式。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徐锡志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
各个区域之间都有着商品的贸易、技术流动等各种经济性的联系,所以存在着区域关联。
而区域关联也同时促进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加强我国区域关联性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GDP 以年均百分之九点九的速度在增长,在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接近三十万亿的人民币,在全球的经济总量中占了百分之八点五,中国这样一个人口非常密集的国家是如何实现这种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增强区域关联和加强对外开放。
本文利用空间探索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人口GDP 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区域关联;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区域之间的分割性降低了,使商品和技术等加速了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流动,资源配置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使外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我国对外开放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经验,使中国打开了全球化的市场,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现在的空间集聚特征显示出了区域空间的关联,通过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得出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关联性。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体现出了不同区域间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同地区间的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都对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人均GDP 水平与区域空间关联的效应在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时必须要以判断不同地区的GDP 为标准,研究不同地区的空间相关性。
测算Morans I 的指数可以判断出不同地区GDP 的空间相关性。
下图中的Morans I 计算公式中,Yi 表示的是i 地区的人均GDP 观测值,n 是地区数,W 是空间权矩阵,i 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负一并小于等于正一。
例如i 值在接近正一时,该地区为空间正相关,接近负一时表示为空间负相关,为零也就是该地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影响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地理环境一方面,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建设城镇成本过大,交通、通信、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开山建城的成本高、难度大。
地区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城镇建设安全系数低,防灾设施建设投入大。
另一方面,非平原地区不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城镇大小受制于当地地形,城市发展方向只能被迫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延伸。
因此,平原面积广的地区更适合进行城镇化建设,方便建设高速发展的城市群。
此外,当地的气候特征、降雨量、风力大小、河流量等自然地理环境建立在气候温和、降雨量适中并有河流流经的地方。
2、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就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被一片繁荣气象所笼罩,自然会吸引各处农村人口陆续地向城市迁移,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人口城镇化水平随之提升,除了人口向城市聚集外,经济活动以及各种新兴产业也都不断地向城市聚集,促使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必然会由于规模效应产生各种外部经济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城镇化生活也越来越倾向,各种因素作用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经济的繁荣会带动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这就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的铺垫。
3、经济开放程度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额也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关系越来越频繁,随着外商投资的进入,各区域的跨国集团和跨区域合资集团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就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除此之外,外商直接投资还会带来地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刺激对分农产业的需求,这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从而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而且随着外商的进入,会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这样城镇的生活质量也会显著提升,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论园区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
园区企业知识溢出机制 三 、
知识溢出是园区企业 成 长 的 重 要 动 力 , 知识溢出能够增加园区内 使园区企业提高创新产出能力, 从 企业知识的存量并促进知识的创造 , 一方面是指园区主体 而获得竞争优势 。 园区知 识 溢 出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 将自身的技术和知识外 溢 到 整 个 园 区 内 的 企 业 中 去 ; 另一方面是指园 区企业与园区外的主体将知识外 溢 到 园 区 内 的 企 业 。 知 识 特 有 的 两 大 属性决定了园区内的企业比园区 外 分 散 的 企 业 更 有 助 于 技 术 创 新 。 一 个是知识溢出的地方化特性 , 即知识 溢 出 存 在 明 显 的 地 理 局 限 性 , 其溢 出效应随着地理范围的扩大呈现 出 下 降 的 趋 势 。 这 种 地 理 局 限 性 使 得 地理邻近的园区内企业 比 园 区 外 企 业 更 有 机 会 获 得 知 识 溢 出 , 因而其 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 其 次 是 技 术 知 识 的 缄 默 性 。 波 兰 尼 ( P o - , ) ) 将知识划分为明晰 性 知 识 ( l a n i 1 9 5 8, 1 9 6 2, 1 9 6 6 E x l i c i t或 C o d i f i e d y p ) 和缄默性知识 ( 两 大 类, 其 中 明 晰 性 知 识 容 易 被 处 理、 传递和储 T a c i t 存; 而缄默性知识只能 通 过 面 对 面 的 接 触 和 交 流 来 实 现 。 而 园 区 内 企 业由于彼此地理位置接 近 更 容 易 实 现 直 接 交 流 , 从而更容易实现知识 表现为创新知识从知识溢 溢出 。 园区中的知识溢出 是 一 个 动 态 过 程 , 出源输 入 到 园 区 中 的 接 受 企 业 , 企业根据吸收能力大小( 吸收能力主要 取决于企业先验知识 、 企业人力资 本 和 企 业 R&D 活 动 ) 部分吸收消化 这些知识 , 这部分知识可以分为冗余 知 识 和 适 宜 知 识 两 类 , 冗余知识作 为一种新的溢出源参加 知 识 溢 出 循 环 , 而适宜知识会促使企业开展二 次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知识 , 然后又通 过 溢 出 源 展 开 新 一 论 的 知 识 溢 出 , 影响并促进园区中其他企业的技 术 创 新 活 动 。 由 于 知 识 的 累 积 性 以 及 知识溢出的动态性 , 使得园区企业中 的 知 识 存 量 逐 渐 增 加 , 进而形成持 续竞争优势 。 园区知识溢出源主要 包 括 : 园 区 内 企 业、 客 户 和 供 应 商、 高校和科 研机构 、 公共服务机构 、 园 外 企 业 和 机 构。 园 区 内 企 业 包 括 两 类, 一类 是生产相似产品的竞争 企 业 , 另一类是生产配套或互补产品的合作企 业 。 公共服务机构主要包括由当地政 府 及 园 区 成 员 联 合 发 起 设 立 的 代 理机构 , 如行业协会 、 企业家协会 、 质量监督委员会等, 以及为园区提供 管理和技术服 务 的 生 产 力 中 心 、 企 业 联 合 中 心、 技术孵化器等独立机 构 。 根据园区主体之间互动 、 交流形 式 的 不 同 , 知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 和方式发生溢出 , 知识溢出机制主要 分 为 以 下 五 类 : 一是基于人才流动 知识溢出 ; 二是基于研发合作的知识 溢 出 ; 三是基于企业衍生的知识溢 出; 四是基于贸易投资的知识溢出 ; 五是基于正式与非正式交流的知识 溢出 。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思考--以中国整脊学为例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思考二战之后,在西方学术界的理论体系中一直存在着追求普遍的倾向,这时人类学家们也开始“顺势”的整合,全方位的追求“共性”,抹杀“个性”,导致了学术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的肤浅化倾向。
[1]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提出了“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
有学者认为:“地方性知识是认识的主体对某种地方性文化做出的诠释,是对特定文化实体和个别性文化之间的一种深刻认识。
”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性知识相对于普遍性知识是在一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知识形态。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刘兵教授说:“地方性知识所体现的是一种观念,它的确认对于传统的一元化知识观和科学观具有潜在的解构和颠覆作用。
”[2]中国整脊学诞生于中国,在中国土生土长,中国整脊学具备地域性特征;同时中国整脊学的理论基础植根于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论等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传承几千年,所以它同样具备着历史继承性。
相对于个别性知识而言,学术界普遍认为普遍性知识是一种普遍真理、是科学的,现代科学在科学观的规范之下,科学所追求的就是一种逻辑的普遍真理,这种普遍真理被称为“公理”。
凡是不被公理认同的,被公理体系所排斥的都是荒谬的或者说是无意义的。
个别性知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被排斥在外,以至于现在仍然不被一些学术界人士认同。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医学,在很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伪科学,得不到一些人的认同。
关于中医学是否是伪科学的争论直至今日仍在继续,作为中医学分支中的中国整脊学更被认为是荒谬的。
中国整脊学符合地方性知识的特征,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中国整脊学是否荒谬?我们进行以下的思考。
叶延勋(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000)摘要:相对于科学技术而言,地方性知识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伪科学的,从而导致人们对地方性文化的误解和地方性知识的缺失。
我们以中国整脊学为例,从对地方性知识认识的误区、信仰价值、科学合理性和伦理内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地方性知识与“公理”对比来探讨地方性知识存在的真正价值,不仅可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对中国整脊学的发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知识溢出集聚效应研究综述
集群 创新 的文献 进 行 总结 和 概 括 , 以期 为 进 一 步 的 研究 奠定 基础 。
1 MAR 溢 出、 J a c o b s 溢 出与 集聚
新经济地 理学对 知识 溢 出 的研究 主要 集 中 于其 对研发 和创新 的促进 作用 以及 集 聚经济 ( 报 酬递 增 ) 的局域 性特征 。知识 不仅 在 同一 产业 内部 之 间发 生
知 识 溢 出 集 聚 效 应 研 究 综 述
崔 海 潮
( 延 安 大学 西安 创 新 学 院 ,陕 西 西 安 7 1 0 1 0 0 )
摘 要 : 知 识 溢 出是 决 定 集 聚 形 成 和 创 新 地 理 分 布 的 重 要 原 因之 一 , 但 有 关 知 识 溢 出 的集 聚 效 应 及 其 机 制 研 究 仍 然 有 待 深 化 。按 照 文献 的 发展 脉络 与逻 辑 关 系就 知识 溢 出 的集 聚效 应 、 知 识 溢 出 和 集 聚 的 内 生 互 动 关 系 以 及 知 识 溢出与集群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 以期 为进 一 步 的研 究 奠 定 基 础 。
新增 长 理 论 和 新 经 济地 理 理 论 将 知 识 溢 出看 做 是促进 产业 集 聚 和创 新 的 重要 原 因之 一 , 产 业 集 群 和新 产 业 区 的 形 成 和 演 化 都 与 知 识 溢 出 有 关 。 知 识溢 出具 体是 指 通过 信 息 交 流 而获 取 智 力 成果 , 但 不 给知识 的创 造 者 以补 偿 , 或 给 予 的补 偿 小 于 智 力成果 的价 值 。知 识 溢 出 的 本 质 在 于 知 识 的 社 会 回报率 明显 高 于私 人 回报 率 。知 识 溢 出 由 于 受 到 多方 面 因 素 的 影 响 , 通 常 局 限 于 一 定 的 地 理 空 间 内, 具 有 明显 的地 方 化特 征 。许 多学 者 强调 了知 识 外部 性 的动态特 征 , 探 讨 知识 在 空 间溢 出 的 机制 以
区域人才流动的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共3篇
区域人才流动的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共3篇区域人才流动的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研究1区域人才流动的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强和跨国企业的崛起,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选择跨越地域界限,追求更广泛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然而,人才流动不仅仅是由个人自身的需求所推动的,它也与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探讨区域人才流动对当地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
经济适配度是指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即通过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吸引、利用和留住人才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
尤其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适配度越来越重要。
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动力,当人才流动到某个地方时,他们通常会选择工作和生活在经济适配度高的地方。
这样,当地的经济往往能够更好地吸引、发展和利用这些人才,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开展,西部地区的经济适配度得到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到西部地区发展,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快速增长。
与经济适配度类似,知识溢出效应也是人才流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影响。
知识溢出效应是指当一个地区的技术和知识基础得到不断积累和升级时,这些知识和技术有可能通过人才流动的方式向其他地区传输和传授。
尤其在现代经济中,几乎所有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依赖于技术和知识,因此知识溢出效应已经成为人才流动中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
例如,北美地区的硅谷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由于其优秀的科研、创新和创业氛围,硅谷吸引了大量的全球性人才聚集,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全球最具创新力和创造力的科技中心之一。
综上,区域人才流动对于当地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提高其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能力就意味着增加吸引人才的能力和优势,从而使得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同时,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企业也需要积极配合,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企业集群的地方化学习与知识转移研究
・ 3 ・ l5
搜寻成本 、 信息的交流成本和转 移成本 。同时 , 地理 接 近有利于培养成员之间的信任 , 克服搭 便车行 为和 机
力 J , 这也使得企业集 群被众多 学者视 为组织问 学习
的重要场所和方式 ( io i20 ; mi adC hne, Ls n,0 1 A n n o edt s
20) ~ l 04 E 5 。
与跨 国的战略联盟和组织 内部 的学 习不 同 , 企业 集群 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区域共 同背景和特定环境相联 系的地方化学习, 这个过程促 进 了企 业间 隐性 知识 的
得了竞争 的优势 。隐性 知识的流动只有具有共 同实践 和专业化技能 的人通过 面对面 的交流才 能实现 。这一 逻辑在 Fl n 19 ) e ma (9 4 的创新地 理学 、 u da ( 9 2 d L n vl 1 9 ) l 的互动学习理论 以及 V nIpe 19 ) 黏性信息 ” o I pl 94 的“ - - ( i 概念 中都有所体现。因此为 了提 高知识 获取的效 益 , 知识主体需要在地理上与相关 知识源邻 近 , 从而能 够 与知识源之间进行频繁互动来 获得所需 的隐性知识。 对于多数集群来 说 , 知识获 取和知识创 造 已经成 为其核心活 动。一些类 型的知识 , 特别是 隐性知识 , 是 与特定 的地方化环境紧密相联 。地理 接近可 以促进 主 体间面对 面的接触 和人 际互动 , 从而增 加 隐形 知识 的 转移。集群企业可 以通过相邻而居获取稀缺 的隐性 知 识, 甚至可以通过地方化 学习弥补研 发的不 足而增进
Tr n f ri a s e n Entr ie u tr e prs sCl se
王 凯
( 河南财经学院 摘 要 郑州 40 1) 5 0 5
浅析厦漳泉地区知识溢出效应
浅析厦漳泉地区知识溢出效应摘要:本文先将专利数作为研究厦漳泉三地的知识溢出的指标,得出目前厦漳泉三地间的知识溢出的情况。
然后借用C.J.Caniels 和Max Keilbach的模型来讨论厦漳泉知识溢出存在差异的原因。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从经济距离的绝对值上看,厦门与泉州和漳州的经济距离小,漳州和泉州的经济距离比较大;从知识存量的差距上看,除了厦门和泉州之间的绝对知识存量差距较大外,其余的都很小。
关键词:知识溢出;厦漳泉地区;因子分析一、引言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一极。
随后,福建省相继提出了构建福州大都市和厦漳泉大都市的构想。
厦漳泉三地因先天的语言、宗教、民俗等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共同毗邻于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其同城化建设被广泛看好。
因此,近年来,诸多的学者对厦漳泉地区进行的相关研究。
从大部分文献来看主要分析了厦漳泉三地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并且绝大部分是通过经济指标GDP,财政收入总量变化进行衡量的。
但是,区域差异更多是通过产业发展差异表现出来的,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而集聚与扩散受到知识溢出效益影响。
知识溢出正向作用增大就会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更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分享溢出的成果,降低成本。
反之,当知识溢出的溢出方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选择远离该区域,此时就会出现产业扩散现象。
因此,研究厦漳泉三地知识溢出很有必要。
二、厦漳泉地区知识溢出效应的计量分析借鉴Rachelle boone 和Mohanmed Rafiquzzaman在《Spatial Differences in Innovation Clusters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Canadian Metropolitan Regions》中的模型,我们建立回归模型:■(式1)注:■为地区xx的专利数的自然对数值,■为与地区xx相隔若干个省(市)专利数的自然对数值,通过将地区xx的省会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省会城市连线所跨过的省(市)数来确定的。
区域人才流动的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
模型构建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人 才流动与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 之间的关系。
变量选择
选取人才流动率、人才结构、经济发 展水平、产业结构等作为解释变量, 以知识溢出效应和经济适配度作为被 解释变量。
实证结果分析
01
人才流动与经济适配度
研究发现,人才流动对经济适配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人才流动能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区域人才流动的经济适配度和知识溢出效应,但未能全面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政策环境、文 化背景等。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区域人才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调控促进区域人才流动和 经济发展。同时,可以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领域的人才流动特征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 建议。
社会因素
教育水平、文化背景、 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也
会影响人才流动。
个人因素
个人职业规划、家庭情 况、生活成本等个人因 素也会影响人才流动。
03
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知识溢出效应概念及理论
知识溢出效应定义
指在区域人才流动过程中,人才所携带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等在流动过程中不断传播、扩散和共享,进而促进区域经济 发展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知识溢出效应理论
包括知识传播理论、知识转移理论、知识共享理论等,这些 理论为研究区域人才流动中的知识溢出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
区域人才流动中的知识溢出效应表现
人才流动促进技术创新
人才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人才流动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之间 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进而推动技术创 新和产业升级。
区域人才流动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之间 的经济交流和合作,进而推动区域经 济发展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研究
中图分类号 :02 3 F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023 (07 O - 2 - 10 . 1 20 ) 1 0 5 5 7 0 0 ( 马歇尔认为 , 知识是 “ 弥漫在空气 中” 的公共产品 , 它的扩散是由于技术 的外部性 , 即知识 的溢出) 认 , 为产业集群是一种 中介水平 的学习地区 , 是一种认
维普资讯
西 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20 0 7年 1 , 3 月 第 7卷第 1 , n ,07, o.7 N . 期 J .2 0 V 1 , o 1 a 3
Ju a o otw s U i r t( h oo h n oi cecsE io ) or l f r et nv sy P i sp yadSca S i e dt n n N h ei l , 正如 C pl 所 aeo l
能成功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正是通过地方化隐性
技能与编码化外部知识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才能生成 新 的知识。强调地方知识系统与全球知识系统之间 的关联性 、 与外部知识源 的联系不仅仅 是克服技术
经济地理学 家更关 注地理 与区位 的维度。不
过, 他们仍然倾向于将知识与技术 的主要变化理解
为非正式交 流 ( Cm gi 如 a an 的“ 咖啡馆 效应 ” , ) 客
、
知识溢 出研究的文献述评
户——生产商关系、 劳动力的转移 、 示范效应和企业 衍生等是知识扩 散的结果 , 因为地 理接 近、 任关 信
小企业 的创新 和整个经济 的成功是非 常重要的因
锁定的有效方式 , 而且有利于维持集群 的内生增长
( a an) Cm gi。每个企业 拥有高度 专业化 的知识 , 必
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码 如语 言、文字 、符号等方式完全解释
的知识 ;而缄默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编码完 全、准确地解释 的知识 。一般而言 ,知识 是编码知识和缄默知识 的混合体 ,往往既 具有编码 知识 的性质 ,也具有缄默知识的 特点 ,因此设定知识 的复杂程度 为知识 的 非编码程 度。由于知识 的形态完全取决于 知识 的可 编码 性,即知识可编码性决定 了
不是孤立的, 它往 往 作 为一 种 研究 手段 、 方
中 小 企 业 集 群 内知 识 溢 出 的 影 响 因 素
(一 )知 识 源
法或者研究 内容存在于某一理论 中。 由于企 业( 产业 ) 集群理论 的发展时间不长 ,因此 对于知识溢出影响因素模型的研究主要来 自 于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 ,如企业 网络理论 、 新经济增长理论。 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和主
对 于 知识 源 而 言 ,转 移 意 识 和保 护 意
识是知识流动的两个对立面。但保 护意识 和转移意识是指 “ 有意识地 ” “ 、 刻意地 ” 防 止或促进知识 向外扩散。而知识溢出是指
知 识 “ 意 识 地 ” “ 动 地 ” 泄 漏 。 而企 无 、 被
在 T e e的模型中 ,距离分 为空 间距 ec
的 知 识 溢 出在 提 高企 业 整 体 科 技 和 管
理 水 平 、信 息共 享 、 员工 素质 等 方 面起
到 了 重要 作 用 ,极 大地 提 升 了 企 业 的
的因素之一。 对于知识溢出而言 , 知识只有
被吸收了才能称为产生了知识溢 出, 吸收了 多少就产生了多少的知识溢出 , 因此对知识 受体吸收能力的分析是本论文的重点。 吸收能力也称 为学 习能 力,它是影 响
的经济 》 ,知 识 可 以划 分 为 编 码 知 识
知识溢出对创新者的影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
沿 海 企 业 与 科 技
C A T LE T R R S SA D S I N E&T C O O Y O S A N E P IE N CE C E HN L G
N .9 00 O0。 1 2
( u lt eyNO.2 ) C muai l v 1 4
知识溢出对创新者的影响 :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 视角的分析
贾兴梅 , 李玖蓉
[ 要 ] 文章立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摘 结合创新成本、 消费者偏好等 因素分析知识溢 出对创新者的影响。在分别比 较创新者和模仿者的成本收益后 , 分析知识溢 出的经济效应对创新者的影 响, 探讨在产品 生命周期 的整个过程 中, 创新者 应在什 么情况下减少知识溢 出, 从而获取 最大化创新收益 , 增加企业的创新激励 ; 然而, 知识 的溢 出的减少又会造成社会福
1 00 0 81
[ 中图分类号 ] 20 F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7 72 (000— 00 00 10— 7321 ) 04- 04 9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 言
定程度上激励并制约创新者的绩效和行为。因此 ,
知识溢出是知识的生产者得不到补偿 ,获取 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研究知识溢出对创新者的影 者无需付费的一种外部性现象 。为了防止知识外 响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产品生命 溢, 创新企业不得不付出成本。对于知识溢出的研 周期角度来研究知识溢 出对创新者 的影响 ,指出 究 ,国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 A h n H wa 在什么情况下企业应该防止知识过多溢 出,从而 gi 和 o o o ( 9)发展了 A p nm 和 Jcumn的 R D模 获得最大效益。研究假定知识溢出主要发生在产 1 2 9 sr x t aqe i e & 型, 分析企业 的 R D战略行为 , & 指出当知识溢出 品生命周期的增长期和成熟期 , 而对于创新期 , 知 较高时 , 企业就有彼此合作的强烈动机 , 参与合作 识一般不存在溢出。 的企业相对于竞争状态更希望投资于 R Dj y &o 。K — 二、 产品生命周期与知识溢出 on— we h (04 通 过 分 区域 分 产业 构建 面 ugH iMin 20 ) ( ) 期分 析 一 创新 板数据 , 在对韩 国制造业部 门的聚集经济进行实 在创新期 , 消费者对新产品还不了解 , 生产技 证分析时 , 分别按地区和产业两个角度入手 , 同时 术未完全定型, 难以达到批量生产和规模经济。因 发现 M R外溢性和 Jcb 外溢性踊 A aos 。我 国在这方 此 , 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 的技术和研发资本 , 产 面也做过很多的研究 , 如韩伯棠、 朱美光等(05 20 ) 品主要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尽管其他企业千方百 从 区域知识存量 、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溢出渠道三 计模仿新产品,但从技术创新发明到接受这项技 个方面对 区域技术 差距 进行 修正 ,改 进 McJ .. . 术, 总存在一个“ 模仿 时滞”其他企业一时难以仿 , Cn s M x ebc 知识溢出模型、 ai 和 a i ah l Kl 构建 区域知 制新产 品, 暂时还不能生产 , 从而谈不上与创新者 识溢出评价模型 ,同时建立基于区域空间知识溢 竞争 , 创新企业处于市场垄断地位 , 产品成本的高 出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型[ 3 1 。赵惠芳等(09 结合 20 ) 低一般不会影 响创新者的优势。因此, 未考虑知识 19 20 年中部地 区 SE G PI R T 91 05 T 、D 、 M、 O ,东 、 溢 出。 西部地 区 S E统计数据 ,92 2 0 年中部地区 T 19 — 0 6 借助消费者效用理论分析 , 遵从纵向差异模型 K Q统计数据 , 研究知识溢 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 的偏好假设 勒尔 , 9 , 1 7 中译本) 9 。消费者效用划 能力 , 得出中部地区的创新活动投入越大 、 知识产 分为质量 、 价格 圈 。在每 个时期 , 消费者 对产 品的评 生效应越 明显 的结论 【 4 】 。 对产品的偏好通过效用判断 , 效用分为基 以上成果很少有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知 价不同, 本、 特有效用 , 每种产品都具有相同的基本效用 v, 识溢出和创新进行分析的。 事实上 , 产品生命周期 的每一阶段 , 知识溢出对创新者具有何种影响 , 一 特有效用 R偏好程度 0 服从 区间[ e 0】 , 上的密度为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与四川省2000-2008年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与FDI、知识溢出、信息化程度、城市规模、政府规模的分析,发现江苏省与四川省生产性服务物业的集聚程度不同,发展速度不同,但都主要分布在城市规模大的地区,而集聚程度较低;FDI、知识溢出、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促进作用,信息化程度对江苏省有促进作用,对四川省是抑制作用,政府规模对两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负的作用,并由此估算出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已经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随着以克鲁格曼(Krugman)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将“冰山”运输成本等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使得有关产业区域集聚的研究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快速进步(Krugman,1991等)。
而对于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aniels(1985)指出,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往所需要的面对面联系方式已经较少采用,但其它许多因素,如传统和威望等人为因素,以及劳动力等经济因素都仍然会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办公场所向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集聚。
关于服务业集聚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服务业集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基于集聚现象的定性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理论性推理和描述性分析,尤其是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应用比较普遍,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定量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通过定量的方式研究了江苏省各市和四川省十八个市(三个少数民族地区除外)的生产型服务业的集聚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江苏省、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情况(一)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概况本文用空间基尼系数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G=∑(si-xi)2其中:G 为空间基尼系数,si为i 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省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为该地区就业人数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该系数越大说明集聚度越高,系数越小说明集聚度越低(0≤G≤1)。
集聚、知识溢出类型与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
是 , 源 于 指 标 选 择 和 分 析 维 度 的 不 同 , 者 并 不 是 必 仅 二 然 矛 盾 的 。与 此 密 切 相 关 的 又 一 个 问 题 是 : 竟 是 垄 究
地 理 位 置上 的邻 近 有 利 于 企 业 及 其 它 机 构 通 过 垂 直 或
水 平 联 系 获 得 溢 出 收 益 , 即 企 业 的 集 聚 会 促 进 知 识 也
断 的还 是 竞 争 的市 场 结 构 更 有 利 于溢 出 和创 新 ? MAR
模 型 认 为 , 多 的地 方 竞 争 会 妨 碍 企 业 家 的创 新 行 为 , 太
的地方化 溢 出 , 利 于产 业 和 区域 创新 效 率 的 提 高。 有
但 技 术 知 识 的 溢 出究 竟 是 发 生 在 同 一 产 业 的 企 业 间 , 还 是 不 同产 业 的 企 业 问 , 究 竟 是 产 业 专 业 化 还 是 产 即 业 多 元 化 有 利 于 知 识 的地 方 化 溢 出 和 创 新 ? 是 地 方 垄 断还 是 地 方 竞 争 更 有 利 于 溢 出 和创 新 呢 ?
域 创 新 , 业 化 的 产 业 结 构 和 竞 争 性 的 市 场 结 构 对 知 识 溢 出和 创 新 有 着 更 为 显 著 的 影 响 。 结 果 还 显 示 , 专 基
础 设施 和外 商投 资对不 同类型 的创新作 用不 同 。
关 键 词 : 聚 ; 识 溢 出 ; 新 效 率 ; 态 面 板 数 据 ; 义 矩 估 计 集 知 创 动 广
基 于 省 级 动 态 面 板 数 据 的 GMM 方 法
段 会 娟
( 京信 息工程 大学 经 济管理 学院 , 苏 南京 204 ) 南 江 1 0 4 摘 要 : 业 集 聚 会 促 进 地 方 化 知 识 溢 出 , 识 溢 出 又 会 影 响 区 域 创 新 效 率 。 一 直 以 来 , 在 两 种 结 构 性 产 知 存 争 论 : 竞 是 产 业 专 业 化 还 是 多 元 化 、 地 方 竞 争 还 是 地 方 垄 断 , 有 利 于 知 识 溢 出和 创 新 ? 基 于 我 国 究 是 更 2 0 —2 0 0 0 0 7年 省 级 制 造 业 的 面 板 数 据 , 用 GMM 方 法 , 行 了 实证 检 验 。 结 果 表 明 , 业 集 聚 促 进 了 区 运 进 产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引言产业集聚是指相似产业在某一地域内相互依托、互利共生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经济地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关注。
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同一行业或相关产业企业相互靠近、形成较高的集中度的现象。
通过集聚,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扩容等益处,从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
2. 产业集聚的成因2.1 经济规模优势经济规模优势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聚,就可以形成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闭合性,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
规模经济的产生,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2.2 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
当企业集聚在一起时,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会导致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新技术和最佳实践会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而传递,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
2.3 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会吸引大量的人才流向这一区域,形成人才集聚的效应。
人才的集聚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的发展。
3.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3.1 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使企业在物流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同时,地理位置的临近性也有助于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的效果。
3.2 政策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因素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和鼓励企业在某一地域进行集聚。
合理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提供资源、减少成本并降低风险,从而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
产业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
刘 鸿 燕 等 :产 业 知 识 溢 出效 应 影 响 因 素 的 经 济 分 析
1l 7
还 与 溢 出 主体 之 间 的 技 术 相 似 性 有 关 ,越 相 似 的 知 识 越 容 易 互 相 影 响 。Sx ne ( 9 4) 对 美 国 硅 ae i n 19 谷 、波士 顿 等地 的经 验研 究 表 明 ,企 业 之 间 稳 定 的 社 会 网络 增 加 了企 业 的 创 新 能 力 ,有 利 于科 技 人 员 的相互交 流,降低 了交易成本 ,促进 知识 的溢 出和 扩 散 。A de c ,Flm n ( 0 4 和梁 琦 ( 0 4 u rt h ed a 2 0 ) s 20 ) 系统 回顾 了有关 知识 和技 术 溢 出方 面 的 理论 和 实 证 文 献后 发 现 ,这 些 文 献 的 一 个 共 同结 论 是 ,知 识 和 技 术 的传 播 与 溢 出 确 实 受 到 地 理 空 间 的 限制 ,知 识 溢 出对 产业 集 聚 的 强 化作 用恰 恰 表 现 在 它 的 地 方 性 特 征上 。 国 内相 关 文 献 中 ,郭 红 珍 、黄 文 杰 (0 4 20 ) 认 为技 术 溢 出 效应 的 主 要 影 响 因 素 分 为 三 个 :技 术 知 识产 权保 护 、技 术 创 新 强 度 、技 术 时 机 。认 为 技 术 知识 产权 与 溢 出是 呈 负 相 关 关 系 ( 即知 识 产 权 保 护 越严 厉 溢 出效 应 越小 ) 、技 术 创新 强 度 越 大则 溢 出 效 应越 小 、技术 沉 默期 越 短 溢 出效 应 越 小 。许 箫迪 、 王 子龙 、谭 清美 (0 7 通 过构建 计 量 经济 模 型 , 20 ) 分 析不 同影 响 因子 间 知 识 溢 出效 应 的差 异 ,测 度 影 响因子 与 知 识 溢 出效 应 的关 联 度 和 有 效 性 。 研究 表 明 :在 企业 知 识 溢 出与 模 仿 结 构 中存 在 向稳 定 性 水 平 收敛 的 格 局及 模 仿 收 益 递 减 的 趋 势 ,形 成 创 新 与 模仿 的螺 旋 式演 进 模 式 。宁 军 明 (0 8 20 )认 为 影 响 知识 溢 出 的 因 素 主 要 有 接 受 方 的 吸 收 能 力 、溢 出 方 的控 制 能力 以及 双 方 之 间 的 技 术 差 距 、认 知距 离 和 地理 距离 。其 中 ,技 术 差 距 、认 知 距 离 与 知 识 溢 出效 应 呈倒 U形 关 系 ,吸 收 能力 与知 识 溢 出效 应 呈 正 向关 系 ,地 理 距 离 、控 制 能 力 与 知 识 溢 出效 应 呈 反 向关 系 。段会 娟 、梁琦 ]( 0 9 l 2 0 )认 为知 识 溢 出 o
FDI知识溢出测度研究
FDI知识溢出测度研究【摘要】本文在总结分析各影响fdi知识溢出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fdi知识溢出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判定的定量模型,基于上海fdi的现实状况,对其fdi知识溢出水平进行测定,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判定。
结果表明:上海fdi具有较高的溢出水平,且其最关键影响因素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
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升fdi知识溢出效果的系列对策。
【关键词】fdi;知识溢出;上海0.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 fdi)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主导方式,对东道国和母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其流动过程中也给东道国企业带来知识和技术溢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fdi。
fdi的进入,不仅增加了国内的资本存量,还通过知识和技术溢出促使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得到极大提升。
为了更好地发挥出fdi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正能量,通过实证方法来衡量fdi知识溢出效应和判定其关键的影响因素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上海作为fdi 集聚的代表地区,分析其fdi知识溢出水平和判定影响其溢出水平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因素分析众多研究表明,影响fdi知识溢出的因素有很多。
alfaro等人(2004-2005)的研究指出,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影响知识溢出效果,当两国技术差距越大,东道国学习能力下降,知识溢出减少[1-2]。
girma(2005)认为,知识溢出并不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吸收能力是影响其效果的关键因素[3]。
gilbert等(2008)指出,位于行业集聚区的企业能够从当地获得更多的知识溢出,其发展速度更快,创新绩效更高[4]。
依据上述对fdi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分析,考虑上海现状及可操作性,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合理归纳的基础上,将fdi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1经济发展水平fdi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与该地区是否达到一定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有利于fdi知识溢出。
国防与地方经济互动型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途径
在 区域 内形成 以个别产业为主导 , 业化分工 与协调 、 专 合作与竞争并存 的产业集群 。中国 国防科技 工业具有诱发 形 成产业集群 的给定条件 , 此类产业集群 内可通过人 员流 动、 业衍 生 、 在 企 军转 民和 民转军的实施 以及非 正式交流 等 途径 实现知识溢 出。为有效获取知识溢 出的收益 , 应把 国防科技工 业与地方经 济协 同发展 纳入发展 战略规划之 中,
独 占时 , 溢出效果就 出现 了。后来 的格里历切斯 、 夫等也从 不同角度 进行 了 阐释 , 杰 虽然在 表达方式上有差 异 , 都强调 了一 但
一
2 7 —
个观点 , : 即 知识溢出意味着企业知识 创新 的社会效应 。 集群层面的知识溢出 以企业层面的知识溢出为基础 , 但较后者有着更 为深刻 的内涵 , 而且必须考 虑地理维度 因素。迄今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 防与地 方经济 互 动型产 业集 群的形 成诱 因
不 同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诱 因各 有不同 , 有时具有 相 当的随意性 , 历史 、 偶然 因素可 能会 起到决 定性 的作用。 中国国防科 技工业就具有诱 发形成产业集 群的给定 条件 。由于历 史原 因, 国国防科技 工业 区域布局 的一个 突出特点是 中西部地 区是 我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重心 , 目前这里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知名军工企业 和科 研院所 , 具备 了雄 厚的科研生产 能力。同 时, 这样一种 已经形成的 、 并且具有一定路径依赖 的国防科 技工业 布局具 有相 当的稳定性 , 这是 因为 国防科技 工业的布局 需 要考虑 国家安全因素的影 响 , 并且对这种布局的调整需要巨大成本。我国国防科技工 业的区域布 局及 这一布局 的稳定性 , 对 于在资源配置 的市场竞争 中处于劣势地位 、 人才和各种经 济发展 资源不 断外流 的中西部地 区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在 国家 实行 国防与地方经济互动这一大 的战略方 向指引下 , 这些地 区如能 因地制宜 , 实评估本 地 区的各 种资源 条件 , 切 使当地企 业 与军工企业 良性互动 , 就很有 可能形成专业化分工 与协作 的产业集群 , 进 区域 经济 的发 展。我们 可以称这种 集群为 “ 促 国防 与地方经济互动型产业集群” 。实 际上 , 在我国中西部一些 国防科 技工业 比较集 中的地 区 , 如陕 西 、 四川等地 , 已经 出现 了一
初中地理教案:解析地球赤道和溢出部分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解析地球赤道和溢出部分的特点地球是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它虽是小小的一颗行星,但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地球的赤道和溢出部分就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两个特点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为读者分析和解析地球赤道和溢出部分的特点。
一、地球赤道的特点地球赤道是指连接两极的地球上最长的大圆线,也就是南北半球分界线的中心线,它的长度约为40075千米。
赤道是我们熟知的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也是干旱和大雨的“战场”。
下面我们来分别从气候、生物和地理位置三个方面来探究赤道的特点。
气候:赤道的气候独特,温度高、降雨量大。
这主要是因为太阳光线斜射角度较小,照射时间较长,导致赤道地带的温度高于中纬度地区。
此外,由于赤道地带位于热带,形成了大规模的对流气旋,也会导致降雨量大,气候湿热。
赤道上的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上最富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生物:赤道地带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
由于温度高湿度大,加上各种植被资源丰富,许多独特的生物进化出了适应赤道环境生存的生理机制。
例如,赤道上的变色龙具有出色的隐蔽能力,可以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颜色,从而有效的避免天敌的攻击。
线虫、蜥蜴、蚯蚓等生物在赤道地带极为繁盛,成为地球上物种最多的地区之一。
地理位置:赤道是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任何一个地区到赤道的距离都不会太远,这使得赤道地带成为了世界各地贸易、航运、旅游等活动的必经之路。
二、地球溢出部分的特点地球溢出部分指的是地球极地区域,也就是两极之间的高纬度地带。
这个区域的特点是:极地气候、极地生物和极地地理位置,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气候:溢出部分气候寒冷、干燥。
极地地区一年只有极短的夏天,其余时间都是严寒和黑暗。
由于太阳直射的角度极低,导致地表的辐射能量非常少,局部地区的温度甚至可以达到零下60摄氏度左右。
由于降水量较少,气候极端干燥,地表覆盖着一层层白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 10 月 总第 468 期 第 20 期
经济论坛 Economic Forum
Oct. 2009 Gen.468 No.20
地方化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段会娟 梁 琦
【摘 要】本文认为知识溢出存在空间有限性即溢出是地方化的,并从区域、产业、时间三个维度详细分 析了影响地方化知识溢出的因素。各区域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创 造促进地方化知识溢出的环境条件并注意加强企业同当地创新支持机构的合作。 【关 键 词】知识溢出;地方化;集聚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科学发展观与产业集聚研究” (07AJY012);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专项基金 (200703);江苏省社科基金 “江苏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问题与对策研究” (08EYB007)。 【 作者简介】段会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空 间经济学、世界经济;梁琦,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空 间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20·
出,大量的研究都发现技术是地方化的,而不是全 球化的,距离对技术外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 是 知 识 以 人 力 资 本 为 载 体 进 行 流 动 。 Zucker 和 Darby对美国生物科学家与生物技术企业之间的空 间分布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同区域 集中的倾向,企业与知识密切结合并由此形成了新 的生物技术体。三是知识通过商品贸易的溢出,主 要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知识含量高的商品的贸易体 现。
目前关于知识溢出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区域之间的溢出,一类是关于区域内的 溢出。前者一般基于知识发送方和接受方的视角, 研究技术距离、认知距离、学习能力、地理距离等 对地区间溢出的影响,多数分析考虑地区间的溢出 和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或趋异的关系;而后者多见于 高科技园区和产业集聚等研究,主要研究知识溢出 是否具有本地化特征,及其对地方生产体系、创新 活动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鉴于地方化的知识溢出对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考察区域、产业、时 间三方面因素在地方化知识溢出过程中的作用。
知识会溢出毋容置疑,然而溢出的地理范围却 颇有争议。知识溢出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 非地方性的。一般来讲,隐性知识只能在个人层面 上交流,而显性知识则可在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层 面交流,因此隐性知识是地方性知识溢出的基础, 也是许多区域学者的共识。
Audretsch & Feldman (2004) 和 梁 琦 (2004) 系统回顾了有关知识和技术溢出方面的理论和实证 文献后发现,这些文献的一个共同结论是,知识和 技术的传播与溢出确实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知识 溢出对产业集聚的强化作用恰恰是表现在它的地方 性特征上。梁琦 (2004) 还认为,知识属于全人 类,但不排除知识溢出存在空间局限性,亦即知识 和技术的传播存在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构成空间集 聚的重要机制,并强化集聚效应。知识的地方性溢 出特征是区域增长和创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溢 出的主要路径可以看出知识溢出具有的本地化特 性:一是可编码知识通过专利及其引用等活动的流 动。从专利及其引用活动、产业变化、劳动力流 动、大学R&D的水平和创新率等方面考察知识溢
·22·
(二) 建设集聚区知识交流平台和创新网络, 提高知识溢出的环境条件
既然知识溢出和集聚及其互动反馈机制是一种 地方区域现象,那么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旨在培育源于溢出和集聚的地方外部性的政策不但 极其必要而且也会更有效。高新技术园区就是新知 识投入很大的很重要的行业的集聚地,多样化的差 异产业集聚是高新技术园区的最终发展方向。我国 目前建立的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上都 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光机电 一体化的产业多样化园区。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政府往往只粗放的给政策、给扶持、给补贴,而忽 视微观经济环境的创造和知识技术外溢、扩散途径 的培养,其结果是集聚效应并不明显,开发区 “开 而不发”。政府更应该为企业间学习体系和创新网 络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制度,建 设知识交流平台增强园区内企业学习和交流的机 会。
知识溢出形成的外部经济一直是新增长理论中 生产率提高和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但在 Romer、 Grossman 和 Helpman、 Aghion 和 Howitt 的 早 期内生增长模型中没有涉及任何空间方面的因素。 实际上,迄今为止,对地区知识溢出的机制也未有 清晰的理论化认识,对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增长 的关联也尚未形成理论框架。但忽视空间因素的已 有理论很难解释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内生增长等 重要的一些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 对知识溢出问题的研究才逐渐走上了一条由企业向 空间转变的认识路线。如Black和Henderson (1999) 通过综合Lucas (1988)、Henderson (1974)、Eaton与 Eckstein (1997)的模型,将对知识溢出的研究重点 从人力资本转到空间集聚,认为地方性技术溢出能 促进城市集中,从而改变了自区位论以来区域研究 学者一贯的思维角度。
四、影响地方化知识溢出的时间因素:知识资 本的时间累积性
知识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以前的知识积累直接 会影响今天的生产力水平。在这个意义上,集聚区 就像一个学校,处在其中的管理人员和工人能持续 增加他们的技能。随着在一个地区呆的时间越长, 当地的商业文化和马歇尔的所谓的 “贸易秘密”了 解的也越多。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会因为 在一个地区存续的时间不同而从当地接受不同的溢 出;类似地,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城市可能会 由于历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递增报酬。集聚经济体 的历史维度就对应于知识积累和溢出的跨时含义。 Hesderson(1997)较早分析历史对地方环境的影响, 结果发现一些产业的跨时作用相当显著,他们认为 大城市居住时间长的居民比新到达者获得更高的工 资。这些研究为集聚经济的动态含义提供了进一步 的证据。
二、影响地方化知识溢出的区域因素 (一) 产业集聚水平 自从Romer把技术知识溢出创造的外部经济视 做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以来,知识溢出成为了 产业集聚讨论的核心因素,原因在于它对企业区位 决策的影响,特别是当知识溢出具有地方化特点 时,企业就会选择区位于其他相关企业集中地区, 形成利用相似知识的企业集聚。也就是说,企业在 寻求知识溢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创新网络并促进 最新开发的技术和信息的扩散。在这种技术加速扩 散的过程中,吸引了更多的寻求新技术和知识的企 业选择区位于企业集中的地区,由此形成产业集聚 和知识溢出的相互促进关系。遗憾的是,大部分早 期外溢研究没有考虑技术外溢的空间因素。后期的 研 究 ( Anselin et al.,1997; Krugman,1991; Venables,1996) 通过引入区位因素试图架起经济和 地理之间的桥梁,也没有在模型中将技术知识的外 溢作为一种主要的集聚力。实际上,只有正确估计 两者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并适当评估技术知识外溢 作为集聚来源的重要性,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旨在强 调集聚和外溢的福利后果的政策或者通过调节它们 的影响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政策。 (二) 企业规模 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关系、非正式网络和机构间 非贸易形式的互动对于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有重要 的影响。正如Saxenien(1994)所指出的,对于区域 创新活动来说,重要的不是人才和知识在区域的聚 集,而是这些资源的流动与交流,而保障流动与交 流的条件是社会网络。这方面的研究特别重视中小 规模企业的重要性,当然多数是从新增长理论视角 来分析产业区的。由于地理上邻近是中小企业外部 经济的主要来源,通过企业之间空间上的密切联系 和合作,小公司的集聚能获得规模经济和灵活的专 业化。实际上,也正是小企业间的互动和相互学习 创造了溢出,并用外部经济代替内部经济。相对而 言,大企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R&D投入、更善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虽然我们分析时区分了影响知识溢出的区域因 素和产业因素、时间因素,但它们是相关的,对知 识溢出的作用是交叉的,如产业的知识密集度就能 放大区域因素对地方化溢出的影响。既然地方化溢 出更可能在知识投入重要的行业居于主导地位,那 么产业的知识密集度便会影响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相 对重要性。因此,一个区域本身的产业种类基础是 讨论其经济发展政策的逻辑起点,不顾自身产业基 础盲目模仿一味追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 “一刀切” 做法并不能作为所有欠发达地区的竞争战略。其 实,各区域在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时, 应充分考虑 产业间技术关联效应,当具有较强技术关联度的产 业实现空间集聚后,政府可通过建立相关产业共性 技术开发基地强化共同技术池的知识累积溢出效 果,或集中力量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 用。
于运用自己创造的知识,而小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大 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在吸收他人 地方化知识外溢方面更为灵活。
(三) 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 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有一个很经典的争论,即 究竟是多样化还是专业化、是垄断还是竞争更有利 于 知 识 的 本 地 化 溢 出 。 Marshall (1890)、 Arrow (1962) 和Romer (1986) 认为,专业化的产业结 构倾向于创造更多的知识溢出 (称MAR外部性), 在市场结构方面,他们认为太多的地方竞争会妨碍 企业家们的创新行为,隐含的说明了垄断(或寡占) 的市场结构通过内化外部性会刺激创新。Porter也 强调专业化创造的动态外部性的重要性。另一方 面,Chinitz (1961) 和Jacobs (1969) 却认为,重要 的知识传递大部分发生在产业间,因而要重视发展 地 区 的 产 业 多 样 化 。 Jacobs (1969) 和 Porter (1990) 认为,地方竞争刺激技术模仿和技术传递, 并且影响地方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 (四) 作为知识和人力资本生产者的大学机构 大学是产生创新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来源,这种 创新知识的溢出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商业性创新。 Jaffe (1989) 提出的考虑空间因素的知识生产函 数,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接近大学对企业创新的影 响。Saxenian (1994) 认为,知识溢出主要的机制之 一是毕业生从高校到企业时人力资本的流动。的 确,毕业生是把知识从高校转移到当地高科技企业 的重要的渠道。区域创新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研 发者之间通过地方创新网络和研发设施的空间互 动,而大学作为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生产机构在这一 互动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三、影响地方化知识溢出的产业因素:产业的 知识密集度 知识密集度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一般认为知识密集行业的企业更可能从共同定位中 受益,特别是相同或密切相关的产业尤其如此。因 为它们更依赖于专业化设备、专长、知识和劳动 力,也即知识密集型产业需求的投入品更难以远距 离获得,地理集中必然创造更多的知识溢出。另一 方面,谋求共享专业化知识和技术的企业的集中会 加速技术进步,而这又强化了企业定位于同一地区 的趋势。 虽然知识溢出很难用直接变量加以衡量, 但是 Arrow指出:识别那些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行业 是可能的。这是建立在Arrow(1962)提出的假设之上 的。他认为,R&D 强度大的产业即知识密集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