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下)

合集下载

浅谈影片《末代皇帝》中的色彩表现

浅谈影片《末代皇帝》中的色彩表现

面中, 溥仪 显得那 么渺 小 。 这 红蓝 中都加 如 了黑色 的成分 ,
不 是纯 正 的红 和 蓝 ,说明封 建制 度和 皇宫 ,还 有溥仪 这 个 本应 该有 正常 生活 的少 年 ,都被 扭 曲。 2 、一个 片段表 现 一个画 面 内有两个 色调 对 比 溥仪 去伪 满 洲 当皇帝 ,祭祀 仪式 的场 地 ,这时 画面 的 色 调被分 割 了 ,画面 的二 分之 一是蓝 色 ,二分 之一 则是 黄 在 表现 回忆 的时空 时 , 影片 以红橙 色 的暖色 系为基 讽 色 ,一个 画面 被分 割成 两个 色调 ,体 现 了溥仪 矛盾尴 尬 的 在 表现 溥仪 被关押 在战 犯管 理所 的空 间时 ,色彩 是偏 灰蓝 境地 和 心情 ,一个 是 民族 的利 益 ,一 个是 个人 的私 心 ,导 的冷调 子 。这两个 时 空不 断的切 换 ,形成 节奏鲜 明 的空 间 演 用蓝色 和黄 色这 两种 对立 的色彩 来表 现他 的境遇 。 对 比,色调对 比关 系 ,是影 片色彩 的 总谱 。影片 中 以时 间 三 、光 线 色 彩 及 色 调 的 整体 运 用 线 来看 ,离开 皇宫 为一个 分界 点 : 皇 宫生 活 中有几 个片 段是 红橙色 的基 调 。刚开 篇 的溥 l 、离 开 皇 宫之 后 ,在影 片 中 多用 偏 蓝 的色 调 ,环境 仪 被接 到皇 宫 ,运用 大面积 的橙 色柔 光 ,让观 众感 到黑 夜 的改变 , 以及 服装 的 改变 ,使整 体 的色调 偏灰 ,偏冷 ,没 并 不是那 么 的黑 暗 ,给下 两场 紧接着 是黎 明 的场 景和 在 宫 有 更 多的颜 色 出现 ,而 且其 中黑 色 ,深蓝 色的 大量加 入 , 殿 里慈禧 归 天 的场 景 作铺 垫 。在 这三 个片 段 中光线 发生 了 给 人沉 闷 ,压抑 的感觉 ,与之前 形成 鲜 明的对 比 ,也告诉 明显 改变 ,导致 色彩 呈现 出的 效果 改变 ,从而 改变 了人 物 观 众这 是一 个时 间的转 折 ,人 生 的转折 。 的情绪 和命运 ,橙红 色的光 线 ,虽然 是暖 色 调,但 不是 明 2 、影 片 的 回忆 部分 的 皇宫 生活 中,红 色 是主 要 的运 媚 阳光 ,预示 着溥 仪 将要深 陷 到皇 宫绝境 。还 有一 次运 用 用色彩 元素 ,朱红 色 的宫墙 ,红色 的大 门,朱 红色 的家具 , 橙 色光 的片段 是 在溥 仪 当上伪满 洲 皇帝后 ,和 日本代 表 在 帽子顶 戴上 的红 ,轿夫 的 红衣等 等 ,无处 不在 的红 色 ,各 餐 桌上 谈判 ,并 且得 知婉 容怀 孕 ,这 里 的光 线是橙 色 ,当 种 不 同的红 色 。最鲜艳 的就 要数 皇帝 在大 婚时 的红 色 ,不 日本代表 告诉 溥 仪孩 子 的父亲 是谁 时 ,影 调 突然 由暖色 变

传记片《末代皇帝》的影像解读

传记片《末代皇帝》的影像解读

第2卷第23期文化纵横传记片《末代皇帝》的影像解读庞锦涛(河北传媒学院兴安校区,河北石家庄051430)摘要:《末代皇帝》由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执导,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本文从《末代皇帝》中的意象特征着手研究,尝试对影片的光影布局与色彩处理进行解读,总结灯光与色彩在电影应用层面上的实际效果,最终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创作中去,展现传记类影片多元化叙事的魅力。

关键词:意象特征;光影布局;色彩处理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9)23-0165-0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意大利电影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一种另类局外人的眼光,拍摄了一部讲述中国皇帝的传记电影,为世界带来一部不可思议的传世经典一一《末代皇帝》。

这部电影在一九八七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大放异彩,狂揽最佳影片、导演等九项大奖,是历史上首部以中国题材荣获奥斯卡的影片。

一、《末代皇帝》的概况与意象特征电影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其剧情跨度长达六十年,正好一个甲子的时间,甲子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为特殊的情结,象征着人生的一个完整轮回。

“门”这一元素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意象,在创作中被赋予了深刻内涵,电影中各式的门意味着溥仪不同时期的命运处境。

溥仪的第一扇门就通往封建权力的巅峰,此时的他不过是个三岁的孩童,却身陷风暴中心,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局势里,作为帝国核心的皇帝即将为自己的王朝献上最后的挽歌。

溥仪听说自己的生母吞鸦片自尽,想回家奔丧的他骑着单车在宏伟的宫殿群中穿行,到宫门口时被侍卫阻拦。

此时门的意象再度出现,十多年前的溥仪正是从这里开始继承国家大统,如今他距离门外那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仅有一步之遥,但这短短的间隔却好似天堑永远无法跨越。

苦闷的婉容与司机通奸生下了孩子,为保全溥仪的颜面,分娩后的婉容被日本人送走,门的意象又一次出现,溥仪本想要利用日本人复辟自己的帝国,没想到却成为另一座监狱的囚徒。

电影《末代皇帝》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赏析

溥仪从三岁起登基,他那时候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

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

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

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

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导演对于光影的运用,已经趋于化境。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

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

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

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

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

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

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

”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关于色彩,以溥仪被俘虏为界,被俘之前都是金碧辉煌的色调,而被俘之后都是灰暗的色调。

从色彩上表达了溥仪从一个帝王身份转为一个阶下囚巨大人生变故的境遇。

颜色之内的意境是我们常人无法理
解到人生感悟。

《末代皇帝》影视美术分析

《末代皇帝》影视美术分析

《末代皇帝》影视美术分析《末代皇帝》影视美术分析电影美术语言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在绘图画稿、建筑知识、空间尺寸等基本概念成熟的前提下,对人物设定、场景布置、光影把控等的综合影视场面调度手段。

著名电影美术指导张叔平曾说:“电影美术是一种用视觉这种具体的手段来将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出来,以此来营造一种气氛,以达到“情与景辉,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

但是气氛是一种很空乏的存在,有时是灯光,有时是摄影,有时是布景,有时是色彩色调。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1927年从黑白到彩色的变化过程,如今的这些电影作品中,影视色彩的运用可谓形形色色,各有千秋。

有这样一部影片,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这就是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本片中的影视色彩的运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下面我就以影片中的经典场景来逐一分析。

当小溥仪的母亲第一次被带入宫中见溥仪时,溥仪坐在宫殿门外,室外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刺眼,而溥仪却处在浓重的阴影当中,这样的光线色彩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得对本片的影像色彩有这样的评价:“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城墙之内。

总处在阳伞、屋顶的阴影下,所以我们为影片确立了一种半阴影的基调。

”对于从小就被带入宫中的溥仪来说,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有名无实,没有自由,所以这个时候色彩是暗的;随着溥仪慢慢成长,他的生活环境中也有自然的光线色彩不断加入进来。

被赶出紫禁城之后,溥仪不甘心,还想做皇帝,于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溥仪又在伪满洲国做皇帝,这时的光线色彩比较柔和,但还是营造出一种非常压抑的色彩气氛。

最后,溥仪通过政治改造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光影色彩才慢慢变得正常,终于没有了阴影色彩,没有了笼罩色彩的衬托。

《末代皇帝》是一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影片,影片中充满了权力的意味。

比如小溥仪登基的这场戏中,皇宫中的大臣们在进行着登基大典的仪式,年仅三岁的小溥仪身穿黄色龙袍,心不在焉,因为他根本不懂眼前的一切。

渺小与无奈——《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及意象运用

渺小与无奈——《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及意象运用

第11卷第8期Vol.11 No.8101渺小与无奈——《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及意象运用刘 茹(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色彩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始只是单纯地为了填充客观事物的黑白,对人的视觉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后来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为了产生更高的审美价值,色彩具有了象征意义,能够更好地烘托氛围,并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阐明主题,从而增强作品的魅力。

本文通过对《末代皇帝》中色彩运用的分析,深入体味历史洪流中溥仪的渺小与无奈。

关键词:《末代皇帝》;色彩;意象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101-02《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传记体裁的作品,讲述末代皇帝溥仪坎坷而又跌宕起伏的爱情与政治生活。

影片更加关注溥仪的内心世界,“将立体的人物置于宏观的大视野中,使得人物呈现出‘漂泊于历史洪流’的宿命感”,[1]渺小而又无奈,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向前。

一、色彩的力量施特拉罗在《末代皇帝》中利用色彩,并赋予其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感情、烘托影片的氛围、增强影片的感染力,最终使观众与人物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产生共鸣。

(一)冷暖的跳跃影片采用双线交叉叙述结构,将溥仪在不同时代的生活交叉串联在一起,一条线表现溥仪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另一条线以溥仪回忆自身经历为主。

为了使两个板块区别开来,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色调,以表达人物的不同心境,展现时空的跳跃性。

在现实世界中,摄影师施特拉罗采用了冷色调的表现方式,表达溥仪内心的颓废与消极。

在溥仪回忆往昔的时候,画面又整体呈暖色调,红色、橙色以及黄色的大面积使用,更好地契合了溥仪当时的心境。

影片从1950年的冬天开始讲起,溥仪结束了在苏联做俘虏的生活,被送往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学习改造,此时画面呈现出一种暗绿色,整体气氛十分压抑,也显示出了溥仪内心的无奈,消沉而又颓废。

《末代皇帝》影视美术分析

《末代皇帝》影视美术分析

《末代皇帝》影视美术分析电影美术语言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在绘图画稿、建筑知识、空间尺寸等基本概念成熟的前提下,对人物设定、场景布置、光影把控等的综合影视场面调度手段。

著名电影美术指导张叔平曾说:“电影美术是一种用视觉这种具体的手段来将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出来,以此来营造一种气氛,以达到“情与景辉,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

但是气氛是一种很空乏的存在,有时是灯光,有时是摄影,有时是布景,有时是色彩色调。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1927年从黑白到彩色的变化过程,如今的这些电影作品中,影视色彩的运用可谓形形色色,各有千秋。

有这样一部影片,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这就是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本片中的影视色彩的运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下面我就以影片中的经典场景来逐一分析。

当小溥仪的母亲第一次被带入宫中见溥仪时,溥仪坐在宫殿门外,室外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刺眼,而溥仪却处在浓重的阴影当中,这样的光线色彩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得对本片的影像色彩有这样的评价:“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城墙之内。

总处在阳伞、屋顶的阴影下,所以我们为影片确立了一种半阴影的基调。

”对于从小就被带入宫中的溥仪来说,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有名无实,没有自由,所以这个时候色彩是暗的;随着溥仪慢慢成长,他的生活环境中也有自然的光线色彩不断加入进来。

被赶出紫禁城之后,溥仪不甘心,还想做皇帝,于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溥仪又在伪满洲国做皇帝,这时的光线色彩比较柔和,但还是营造出一种非常压抑的色彩气氛。

最后,溥仪通过政治改造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光影色彩才慢慢变得正常,终于没有了阴影色彩,没有了笼罩色彩的衬托。

《末代皇帝》是一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影片,影片中充满了权力的意味。

比如小溥仪登基的这场戏中,皇宫中的大臣们在进行着登基大典的仪式,年仅三岁的小溥仪身穿黄色龙袍,心不在焉,因为他根本不懂眼前的一切。

突然之间,宫殿门口的一个黄色的大幕布气球吸引了他的眼球,于是他不顾庄严的登基大典仪式,跑出宫殿。

影片《末代皇帝》光、影、色分析

影片《末代皇帝》光、影、色分析

影片《末代皇帝》光、影、色分析影片《末代皇帝》的光、影、色非常精致,通过不同的灯光、色彩和画面构图的运用,成功营造了影片的历史感和艺术美感,具体如下:
光影运用
影片中的光影运用非常出色,可以说是影片的一个精华所在。

电影采用了成熟的灯光技术,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镜头的重点,为影片打造出了特有的历史感。

比如在电影一开始,黑白分明的演绎让人感到那个宝座是神秘、压抑,传播出它的稳定、宏伟和神圣;当影片进入较为现实的时期,摄影师通过阳光、明亮的场景为影片注入新的血液。

在太后逝世后的那场戏中,贝托鲁奇运用了迷雾的效果、黑白的画面,加上朦胧的灯光,表达出严肃的仪式感和清宫禁制的压抑感。

色彩运用
电影中的颜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颜色变化为影片带来了更加全面、生动、有分寸的的感觉。

比如在太监抱着溥仪登上城楼的时候,阳光照在殿内,天空和树叶都是极为柔和的颜色,气氛给人感觉温馨、安全、杂乱,那种熟悉感和亲切感是一致家庭的感受。

而在溥仪被软禁在花园里时,鲜明的色彩显得像是无边的希望,欲取之而不得。

整部电影运用的色彩语言都是紧扣故事脉络,无比精湛。

画面构图
影片的画面构图也是海量的艺术精华。

比如在末代皇帝的夜晚沉思中,贝托鲁奇利用了摄影师的镜头语言将红楼露台的建筑和西式电灯的相互配合,烘托出皇家的气魄和浪漫情感。

而末代皇帝跟着群众跑逃时,画面不停地回头,突显了他在这个宏大的戏剧中的荒谬感和单薄感。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的光、影、色的运用极具艺术精华,它巧妙的运用色彩、光影和构图等手法,烘托出了一个壮观、宏伟的历史画卷,也成功传达了影片的情感和主题。

《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上)

《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上)

《末代皇帝》光、影、⾊全解析(上)贝托鲁奇⾸次携3D的《末代皇帝》露⾯是在戛纳,⽽《末代皇帝》4K的3D修复版近期也在北京放映,⼀共五场,电影座位瞬间秒红,这就是经典的魅⼒。

除了3D以外,这个经典的魅⼒在哪?或许没有摄影师⽐斯托拉罗更倾向于把⾃⼰定义为⼀个“作者”,⽤“光线写作”是他最著名的标签,他曾说:“对我⽽⾔, 摄影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下⾯让我们看看影⽚如何⽤光影书写,由于⽂章内容较多,影⽚的⾊彩⽅⾯会在下期呈现给⼤家。

“对我⽽⾔,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的想法。

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

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的叙述⽅式,因此透过光影和⾊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

”——维托⾥奥.斯托拉罗该⽚打破了传统单⼀的叙事结构,采⽤了⼀种倒叙式的、层层嵌套式的时空结构,设计了两条并⾏发展的叙事时空线索:⼀是影⽚的时空结构,⼆是溥仪主观回忆的时空。

采⽤现实与回忆交叉的⽅式,从⼈性的⾓度出发,以⼀系列中国历史上的⼤事件作为溥仪的⽣活环境,表现了他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的精神⼼理和⽣活状况。

在对溥仪内⼼的⽭盾和孤独、对⼈情的渴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受改造时的痛苦思想⽃争的表现上,将光影关系与溥仪的⼼理处境相融合,根据⼈物⼼理选择合适的⾊调和背景,给⼈以视觉上的享受。

在影⽚时空结构的光线设计上基本⽤⾃然光,光⽐⼤,⾊调以冷⾊调为主,场景以⽇景为主,影调反差⼤,带有⾃然主义⽤光倾向;插⼊时空的光线设计⽤光⽐较戏剧化,光⽐⼩,⾊调以暖⾊调为主,光线跳跃,影调⽐较黯淡,带有表现化⽤光的倾向。

影⽚⽤光线的结构、组织、运动和变化,不仅展现出不同时空的不同⽓氛和寓意,同时表现了溥仪的⼼理变化过程。

影⽚《末代皇帝》的导演贝尔托鲁奇说:“影⽚的主要思想是表现⼀个⼈在他的记忆中经历⼀番旅⾏,其间他不时重新思考他的⼈⽣。

纪传类型的审美品格分析末代皇帝

纪传类型的审美品格分析末代皇帝

纪传类型的审美品格分析末代皇帝众所周知,电影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电影基调和色彩表现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影片把握,也是导演心理及其风格构成的一种潜在表现形式。

在末代皇帝中,色彩的美学价值,色彩视觉效果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的最终表现比自然界、比现实生活空间中的色彩关系更为强烈。

主观色彩的运用所形成的画面主观色调效果,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志。

画面效果与客观现实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超越了自然物质的原有形式,上升为一种有个性倾向的、有意味的造型效果。

也正是这种不同,与影片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创作者的鲜明个人风格,渲染在影片中所调、营造的气氛,影响人们的情绪与情感。

《末代皇帝》的色彩的搭配运动真的是会让人情不自禁的陶。

《末代皇帝》影视浅析

《末代皇帝》影视浅析

《末代皇帝》影视浅析作者:于然来源:《卷宗》2014年第12期摘要:《末代皇帝》这部影片由纳尔多.贝托鲁奇指导,于1988年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金像奖。

于1989年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

纳尔多.贝托鲁奇,用他独特的拍摄风格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关键词:纳尔多.贝托鲁奇;影视;末代皇帝当意大利导演纳尔多.贝托鲁奇,用一部影片讲述了中国末代皇帝的一生,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他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

整部电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同时与闪回相结合。

在色彩方面,整部影片的基调的把握控制非常到位,同时局部色彩也做的非常漂亮。

《末代皇帝》这部影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位封建王朝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生的坎坷经历。

影片的一开始从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试图了解生命开始讲起,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接回宫中继承大统,自此之后,爱新觉罗溥仪便开始他悲情的一生。

清王朝废帝溥仪,3岁登基,在他幼年的印象中只有大臣送给过他一个蛐蛐。

影片中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

当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以为自己将奔赴黄泉,便选择在卫生间自杀。

当战犯管理所长发现情况不对,便急敲卫生间的门。

是这敲门声,把溥仪拽进了回忆的漩涡。

3岁的小孩子登基之后,它缺少关爱,缺少教育,缺少陪伴。

的确,影片中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数不胜数。

这部影片是导演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关于中国的电影第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奖。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作为一部外国片的《末代皇帝》来说,无论从哪一方面,对导演都是巨大的挑战。

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

对于这部电影带给人的冲击力是很大的,尤其是镜头的独特之处,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写了由1910年到1966年,几乎溥仪的整个人生,但是你丝毫不会感觉到电影时间的巨大跳跃性,仿佛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发生着,时间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

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伴随着溥仪走完了他的一生。

末代皇帝色彩分析

末代皇帝色彩分析

《末代皇帝》色彩分析在观看过一系列施特拉罗担当摄影师的作品后,我认为他在大多数影片中对色彩的应用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和情感性,这由摄影师的艺术特性所决定并给影片增色不少,《末代皇帝》是施特拉罗作为摄影师第3次获得奥斯卡摄影奖,影片中的色彩应用保持了施特拉罗的一贯风格,本影片采用双时空相互交替,以溥仪在位时为主线,穿插现实,以回忆的方式进行。

全片以绿色为主,象征着生命、生机、仁慈和和平,暗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思想改革解放的结局。

溥仪回忆的历史时空,施特拉罗使用了偏暖的红色作为主色调,另外还使用略微清淡的黄色调。

“夕阳红”是溥仪生活的历史时代的象征,在溥仪进宫继承大统的段落中,这种色调一直存在,无时无刻不给人以时代终结与帝国没落之感。

而在表现溥仪童年在宫中嬉戏和庄士顿出现的时候,“夕阳红”开始退去,而温和淡雅的米黄色开始出现。

当溥仪在天津租界开始投靠日本人时,施特拉罗开始使用一种深沉,冰冷的蓝色调。

蓝色的色调具有孤独,失望的含义,暗示溥仪企图依靠日本人的力量恢复王权的行动最终会使他失望的,而后来也证明了这一点,溥仪完全陷入了日本人的囚禁和利用之中。

溥仪住所的窗口完全被蓝色所覆盖,只有象征溥仪傀儡皇权的那占台灯孤独的亮着,溥仪的处境一目了然。

蓝色同样也是日本军国势力的象征,日本是岛国,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同时具有冷酷,凶残的意味。

在东方珠诱惑婉荣吸毒的场面中,这种象征意义显现无疑,笼罩东方珠的是日本军国势力的蓝色,这种蓝色开始诱使婉荣走向堕落的深渊。

在溥仪自杀和溥仪进宫的时候,巧妙的以溥仪自杀流出的血液作为转场的色调基础,鲜红的血液慢慢扩展到整个画面,这里的血液的颜色并没有被绿色覆盖,,现实声音开始模糊,然后红色的宫门被打开,同时运用个声画两种手段转场,效果十分流畅。

影片的最后,溥仪一人来到故宫,这时的故宫再一次笼罩在一片红色之中,溥仪登上龙椅取出陈放蛐蛐的那个瓶子,然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全是一只翠绿的蛐蛐。

《末代皇帝》之灯光照明分析

《末代皇帝》之灯光照明分析

光影下的冷暖人生——评影片《末代皇帝》中灯光照明的作用编导1802解凯瑞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来到中国,拍摄了这部讲述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传奇一生的电影——《末代皇帝》。

这部电影在1987年的奥斯卡上更是狂揽9项大奖,成为影史上一部伟大的经典作品。

而且这部电影创造了多项第一:首部在故宫实景拍摄的外国电影,是历史上首部以中国题材荣获奥斯卡的影片。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在光线照明具有显著的艺术表现意义,光线作为影视艺术的灵魂,更是电影重要的创作表意工具。

在《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中导演对于光线的运用可谓做到了典范与极致,光线也成为影片中的象征符号和生命力。

作为一位西方国家的导演,其对于东方文化的理解也是通过光线展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通过对灯光的运用,给观众塑造出了光影之下一位末代皇帝的冷暖人生。

光线作为一种画面造型元素,在影片主题深化和时空氛围渲染上具有营造氛围和铺垫暗示作用。

整部影片大多采用的是自然光在这部影片中采用了回忆性的双线叙事,一边是现实中的,场景是解放之后被羁押改造的画面;另一边是通过回忆宫廷时期的画面和流亡时期的场景。

首先,在主题的深化上灯光便具有象征隐喻的意义。

在慈禧驾崩之后,一束光打在了小溥仪的身上,象征着他即将继承皇位但这一束光更像是把它禁锢在这深宫内失去了自由。

还有在登基大典上对光线的运用使人物形成了剪影的形象,同样的小溥仪是光所形成的阴影下,同样的此处的光也象征着溥仪被禁锢在深宫中失去了自由。

再比如慈禧躺在床上快要升天的前一刻,她的脸上只剩下一丝光线,大部分脸庞已经暗淡,这也就预示着统治清王朝半个世纪之久的女人即将逝去,新的统治者即将上线。

以上这几处光线的运用都体现着灯光照明对主题的深化和隐喻作用。

灯光照明在叙事上也起到了对于不同时空氛围的渲染作用。

在《末代皇帝》这个电影中采用了双线叙事在现实的解放后采用了冷色调、偏蓝色这象征着更新、新生、平和的状态:现实时空是解放后的的新中国,而溥仪在这里开始人生中的改造,并到最后在宽厚政策下获得新生。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成婚成婚被抓入牢中情景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物信学院12级自动化
李楠
1.听觉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乐
美术造型 2.视觉盛宴
服装设计
音乐赏析: 1.浓重的东方色彩
表现方式:a.通过音符元素 (3.5.2.6.1) b.中国传统乐器(中国笛子、弹拨乐、古筝)
2.富有层次感
表现出不同时期音乐的不同风格
主题曲
视觉盛宴
服装设计: 1.作用:可以体现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阶级
1. 2. 2.特点:服装与背景相呼应,和谐
登基
不同时期
不同时期
不同类型的大臣
衣服与画面的和谐感: 1.成婚 2.被抓后如牢情景
成婚
被抓入牢中情景
总述 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 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 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

《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下)

《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下)

《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下)就《末代皇帝》这部影片,斯托拉罗说:“核心就是色谱。

”我们今天就讲讲这个核心问题。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ASCAIC 1940 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

他18 岁考进意大利国立电影学院,21 岁成为意大利最年轻的掌机员。

斯托拉罗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大师,善于运用色光营造冲突,表达情感和哲思,他的艺术观念启发了众多后辈,堪称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摄影师。

主要作品《同流者》(The Conformist,1970)《巴黎最后的探戈》(The Last Tango in Paris,1972)《一九零零》(Novecento,1976)《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赤色分子》(Reds,1981)《心上人》(One from the Heart,1982)《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至尊神探》(Dick Tracy,1990)《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90)《小活佛》(Little Buddaha,1993)《弗拉门戈》(Flamenco,1995)《探戈》(Tango,1998)《卡拉瓦乔》(Caravaggio,2007)凭借为《现代启示录》《赤色分子》和《末代皇帝》创造的非凡的影像,斯托拉罗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此外还曾凭借《至尊神探》获得过一次奥斯卡奖提名。

这位意大利电影摄影师的作品还包括了《同流者》《巴黎最后的探戈》《心上人》《小活佛》和《弗拉门戈》等视觉上的杰作。

斯托拉罗因《同流者》崭露头角,该片成为了彩色电影摄影的里程碑式作品。

事实上,斯托拉罗广受其他摄影师的尊敬,因为他拥有独特的艺术手法,能够将娴熟的技术和真挚而富有诗意的感受力合而为一。

就像他的同行艾伦·达维奥有次提到的:“斯托拉罗是电影摄影师中的电影摄影师。

”2000 年,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热情地呼应了这番评价,授予斯托拉罗终身成就奖。

色彩的诗意——影片《末代皇帝》色彩光影与意象分析

色彩的诗意——影片《末代皇帝》色彩光影与意象分析

作者: 吴诗雨[1]
作者机构: [1]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06-10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4期
主题词:�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色彩;意象;隐喻
摘要:�末代皇帝》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代表作。

影片运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

其影片历史广度横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

该片采用蒙太奇等手法塑造了梦幻的诗意风格,影片中色彩的丰富变幻和弗洛伊德式的隐喻也烘托了剧情的氛围,创造了光影中的魅力。

《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分析

《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分析

《末代皇帝》色彩分析
28 此处用的是绿色,因为绿色象征意味主要还包涵和平,仁慈,这两种意义是及其重要的并和影片主题吻合。

现实时空是解放后的中国,是和平的,另外对战俘来说,中共的政策是宽厚仁慈的。

34 青色,此时表现一种死的恐惧,青的可怕。

47 夕阳红,这里预示着溥仪朝代
的,给人一种时代终结与帝国没落感。

22 偏红色,在这里表示慈禧的死是一件重大的事儿,时代的意义大于个人的意义。

40 青色,表现了监狱当时环境的压抑、凄凉,给人一种压迫感。

38 在影片中溥仪衣服的颜色亮度永远都是高于其它人的,这显示出他的地位要高人一等。

41 暗黄色,表现出溥仪此时心中的悲凉失望
01 此
色,而且阳光打在溥仪的脸上,他重见天日,表明清朝有了一点点的希望。

54 黑色,此时溥仪跟卫队衣服的颜色一样,他们整体作为皇宫内不得颜色。

29 黑色、褐色。

此时溥仪衣服的颜色跟卫队衣服的颜色有鲜明的对比,黑色再以此变成一种势力,一种阻止溥仪自由的力量。

59 红色,表示结婚的喜庆。

11 红色,表示危险的到来。

08 绿色,这里表示
彩,有生机、有活力。

13;05 蓝色,表示溥仪
凉,四处奔波。

51 黑色,此时文秀的脸被伞的黑色遮住,表明她仍旧被黑暗笼罩着,当她扔掉伞的那一瞬间她拜托啦黑暗,获得自由。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知识讲解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知识讲解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末代皇帝》赏析电影伴随着音乐《Main Title Theme》的响起而开始播放,它由戴维·伯恩所作,他在曲中充分里融合了中西音乐特点:以特色性的中国鼓的鼓点为开头,接着响起清脆欢乐的马林巴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段慵懒的小提琴演奏。

整首曲子中乐器的衔接流畅,节奏统一,富有节奏感,一种较为平缓的曲调也就徘徊在我们耳边。

本电影采用了插叙的方法,开场先是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因为恐惧害怕而选择自杀的镜头,而这也吸引了观众的兴趣——他,是谁?为什么会被抓住?为什么要以死来结束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当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不对去敲卫生间的门时,随着“open the door”的喊出,主人公溥仪的回忆也随之展开。

那是1908年的一个冬天的夜晚,侍卫们带着慈禧太后的旨意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并带走了年仅3岁的溥仪,慈禧太后不愿皇权没落而让溥仪接替皇位。

故事情节从这开始慢慢展开。

在溥仪进宫时,音乐《Open the door》响起——先以沉重的管弦乐奠定压抑、苍凉的主题,接着是凄厉的琵琶声,紧接着是紧张的行进式,给人一种压迫感,最后的二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而这也暗示着慈禧即将逝去,她的灵魂伴着喇嘛的锣声离开这个世界。

随后举行了登基仪式,宫殿外百官不断进行着朝拜,而溥仪却对突然的蛐蛐声倍感兴趣。

那时天真的溥仪并不知以后自己将面对的是什么,也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成为世界上最缺少爱、教导的人,失去了选择自己未来的人同时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这时溥仪从回忆中醒来。

他被管理所所长就起,从此开始了自己不愿面对的接受审判和改造的囚徒生活。

而在那里遇见了自己弟弟溥杰无疑是一种欣慰,电影的画面也转换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那时溥仪已经6岁了,也明白了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也开始肆意捉弄太监,并带着溥杰体会自己的感觉。

听着《Main Title Theme》,看着看似欢快的场面,一种悲凉的感觉在心中挥之不去,情不自禁的为溥仪惋惜,也对那时的社会而有所感概。

《末代皇帝》用光纤书写 影评

《末代皇帝》用光纤书写 影评

[心影12期]用光线书写2002-01-04 19:12:18用光线书写◎刘勇宏选自摄影系97级研究生毕业论文《用光线书写--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电影摄影艺术研究》第三部分“用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电影摄影理念”指导老师:张会军穆德远“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心的想法。

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文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

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因此透过光影和色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用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是斯托拉罗摄影艺术的最基本理念之一,这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得到鲜明而充分的体现。

他认为电影摄影是在胶片上“用光写作”,是“以光线书写的文学”,电影摄影师是运用光影、色调、色彩,并调和了他个人的经验、感性、智慧和情感来创作的作家。

“以光线书写”的核心是用光线创作的影像“讲述”电影的故事,表现时空、情绪、人物性格、主题、节奏或其他无法言传的东西。

光线是斯托拉罗最关心的,也是主导的摄影元素。

之所以确立“以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摄影理念,首先是因为他对光线有自己完整的哲学认识:“光是一种最重要的东西,他给你一种世界的观念,它造就你并改变你,如果你出生在瑞士或列宁格勒,在白夜中生活几个月,看到永无止境的黄昏、充满阴影的世界,那你会大大地发展起一种同你出生在非洲完全不同的感觉,在那里全都是光。

光会改变我们的身体,改变皮肤的颜色和血压,影响眼睛,甚至会决定我们理解世界的方法。

光,它是力和能量。

”在他看来,光就是能源,人类不仅仅是由这种能源产生的,而且靠这种能源存在,虽然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意识到这一点,但它始终推动着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种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着一个种族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着一个人的视觉和心理的经验。

影像的形成、复制和呈现也取决于光,它是光(能量)的印记,创造摄影影像的关键是光的结构和组织,它传递着影片的信息、形象、气氛、情绪、态度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核心就是色谱。在把这部电影视觉化的过程中,我努
”斯托拉罗认为,色彩能够引发情
“观众并不需要读解颜色,”他坚持说,“无论
”斯托拉
《末代皇帝》的开场设定在“二战”
。接下来叙
“红
”色谱中的这个基调代表的
只需要“感受这里有十分情绪化的东西”出现。
“假如我告诉你有七种颜色供你选择,你会选择
、橙(童年)、黄(看到朝拜皇帝的人)、
就《末代皇帝》这部影片,斯托拉罗说:“核心就是色
”我们今天就讲讲这个核心问题。 维托里奥·斯托拉
Vittorio StoraroASCAIC 1940 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他18
21 岁成为意大利最年轻的掌
(The Conformist,1970)
(The Last Tango in Paris,1972)《一九
”而溥仪很快就发现,他追求的权力
窗外转向了蓝色,强调了溥仪破灭的希望。
“紫色是生命的最后
”他提出,“它是通往死亡的长廊。”溥仪的世
“ 天子现在成了庶民。”
溥仪的皇帝生涯和狱中生活都来到了终点。

“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内心旅程,将所有的

20 世纪60 年代的文化
与 影 与溥仪的人
“我再
”幼年,在紫禁城里,
(Novecento,1976)《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赤色分子》(Reds,1981)《心上人》(One from the Heart,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至尊神探》
Dick Tracy,1990)《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90)
、蓝(在出租车里)、靛(宫殿)以及紫(放
。最后,毛泽东思想“毕业典礼”上的雪将所有颜色
和 绿 年幼的溥仪迅速被带到了紫禁城,
“橙色代表‘我们’。它代表的是家庭的温暖。”
“黄色是太阳的颜色,它承载了
”斯托拉罗指出,他故意讽刺
“他还没有心智成熟,

“绿色代表的是自然万物的重生,是春天的
”它代表的是青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人将会开始学
(Little Buddaha,1993)《弗拉门戈》(Flamenco,
)《探戈》(Tango,1998)《卡拉瓦乔》(Caravaggio,2007)
《赤色分子》和《末代皇帝》创造的
《巴黎最后的探戈》
《小活佛》和《弗拉门戈》等视觉上的杰作。斯
“斯托拉罗是电影摄影师中的电影摄影师。”2000
斯托拉罗在片场测光《末代皇帝》发行时,
就是为了暗示,溥仪的入狱标志着他成年生活的开始。
这种颜色在苏格兰私人教师庄士敦(Reginald
)送溥仪这位学生一辆绿色的自行车时曾经短暂地
他意识到了紫禁城其实是关押他的牢笼。蓝、靛、紫 溥
(Am I Blue ?),就像一个消沉的歌
“蓝色是自由的颜色,因为它代表的是智力。蓝色代表

“此时我们来到人生中权力最大的时期。靛
“制造出一种类似于伞或者屏

给溥仪带来了一些知识,也引发了一堆疑问。
“阴影完全压倒了光明”。 Nhomakorabea这样看来,作为一个艺术家,
,斯托拉罗说:“ 我当时正处于我的‘蓝色时期’。拍
”“这种追求一直是我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通过在
”点击阅读:《末代皇帝》光、影、色
《末代皇帝》DVD 版的发
Nelson Entertainment)的“信箱模式”(letter-box)
“我并不是什么片子都拍,
”他已经和导演贝尔纳多·贝托
和弗朗西斯·科波拉拍摄了五部,
Warren Beatty)拍摄了三部。斯托拉罗解释
“同步”的导
谱 在影片拍摄之前,斯托拉罗会就他的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