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民族志:音乐学研究的人类学路径——兼论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从方志集成到音乐民族志的历史进路

合集下载

西学东渐:音乐民族志在中国

西学东渐:音乐民族志在中国

Western Learning to Move Forward East Slowly Music Ethnography in China
作者: 杨殿斛[1]
作者机构: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贵州都匀558000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56-61页
主题词: 民族志;方志;音乐人类学;音乐民族志;民族音乐;深描
摘要:源起于西方人类学学理的音乐民族志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民族音乐的理论武器和方法。

随着我国1980年代后的学科发展,民族音乐研究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从传统乐书描述到音乐集成(方志性专志)编纂,再到音乐民族志的书写,进行着音乐民族志化的方法探索和实践。

民族音乐学三个研究阶段中的音乐民族志写作

民族音乐学三个研究阶段中的音乐民族志写作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民族音乐学三个研究阶段中的音乐民族志写作岳贵扬摘 要:民族音乐学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以埃利斯的比较音乐学为起点,孔斯特的《音乐学》确立学科名称,王光祈将其由国外传至国内,在1980年南京会议的召开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此过程中,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畴经历了音乐本体——音乐文化——人类行为的研究范围扩大的发展历程。

音乐民族志的写作也随之更为丰富多样,本文结合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在阅读萧梅以及陈孝余的两篇文章中对于音乐民族志写作的观点中得到启示,探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民族音乐学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对音乐民族志写作中的不同作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以期对音乐民族志提出自己的思考。

主要分为音乐本体研究阶段、音乐文化研究阶段,人类研究阶段。

希望能够对音乐民族志写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思考与认识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岳贵扬(1995-),男,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引 言民族音乐学的产生与发展,于1885年以埃利斯发表的《论各民族的音阶》为起点,以1950年孔斯特的《音乐学》确立学科名称。

传入中国后王光祈先生发表《东西乐制之研究》和《东方民族之音乐》,以比较音乐学的形式在中国传播发展,至1980年的南京会议为界,学科发展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对该学科的称谓出现了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民俗学等不同名称,这些不同的名词所指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学科,由于强调不同侧重点而导致的名称变异,并没有引起学科性质的根本改变。

在此基础上,其研究范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经历了由音乐本体研究到音乐文化研究再到人类行为研究这种层次扩展。

也就是从最初的音、音阶、音体系的比较研究提升到乐器及其历史与分类、音乐起源等音乐本体性研究,然后再逐渐转变为音乐文化、人类行为研究。

这体现了研究者们研究视野更加扩展,看待问题更为全面,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跨越。

浅析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

浅析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

浅析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摘要:民族音乐学,英文ethnomusicology,是指调查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各地区的民族音乐,从中找出与音乐有关的诸种规律的科学。

属于音乐学的一个门类,与民族学、民俗学的关系密切。

原称比较音乐学,又称乐人类学,但其内涵及着重点则略有不同。

包括调查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特征;探讨这些音乐与地理、历史以及其他文化的联系;编写民族音乐志或地区音乐志,从中得出若干与音乐有关的结论等。

此外,比较乐器学、比较音乐史等均属于本学科的研究课题。

民族音乐学的主要目的是调查民间群体如何使用音乐达到自己的目的,其音乐风格和曲目、音乐行为以及关于音乐本质和功能的思想如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主要有三种研究,即:农村民间音乐(主要是欧洲的)被带到城市后的命运;以及流行音乐体裁从其他现存的音乐风格和体裁的结合中的确立。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发展一、研究方法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总的方法概括起来包括实证性和思辨性两类。

大体分为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料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除现场的记谱、录音、摄像外,还包括调查、收集、记录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中也包括调查研究音乐与社会文化背景,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探明演唱、演奏者的音乐意识以及他们使用的音乐用语的含义等。

后一阶段为实验室和案头工作。

它包括:将收集到的音响资料进行准确的记谱;为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用音高测定器或记谱器等仪器进行测定和记谱;从音乐表现形态的各个方面,如从音体系、曲式结构、唱奏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归纳整理成民族音乐志。

二、发展历程亚洲和欧洲都很早就开始研究民族音乐。

但是作为一门科学──音乐民族学的开端,一般都以19世纪末英国的A.J.埃利斯发表的论文《论各民族的音阶》(1885)为标志。

他建议在对各民族的音体系(主要是音阶)的比较研究中采用音分标记法,从而为音的科学的测定方法奠定了基础。

读书笔记一《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读书笔记一《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读书笔记侯燕(11AS03)第六章宏观与微观——音乐民族志研究规模的方法论取向一、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音乐民族志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方法论取向的情况。

在此三个发展阶段中,民族音乐学界主要选择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这两种方法论取向,且二者之间还体现着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和学术交接(或循环)的关系。

作者认为,在广义的音乐人类学内部,一般性的音乐人类学课题较注重课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特点,立足于宏观的探索与思考;而音乐民族志课题则较注重课题的具体性和整体性特点,立足于以微观考察与描写为主。

作者在本章中首先对上述两种研究方法论取向作了一个概述性介绍,根据此部分内容笔者在此将其简要归纳为:宏观方法论取向微观方法论取向1.“客位”立场 1.“主位”和承认文化相对性立场(也可能根据具体操作层面选择主/客位)2.“局外人” 2.“局内人”3.注重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层面 3.关注研究对象的每一局部或层面4.与C·西格“历史定位”概念相关 4.与C·西格“语义定位”概念相关二、有关研究规模的不同时期方法论取向1、早期:侧重宏观研究的方法论取向A、前一阶段宏观认识观念占优势以德奥文化圈学派和英国的播化学派为基础,马伊翁、霍恩博斯特尔以及萨克斯为代表的比较音乐学家们持宏观的研究方法,其所擅长的乐器分类法就是按照下趋型的研究方法对乐器这一有机对象进行逻辑性预设分类的结果。

B、后一阶段微观认识观念逐渐渗入例如学者涅特尔提出“位”(emic),即“语境”的概念,已显露出立足于一定地域—民族—文化内部的微观意识的“主位”观。

C、同时,还要意识到早期的比较音乐学者对于研究民歌和器乐旋律与研究乐器所持有的不同认识。

因当时的学者认为,对具“物理属性”或“物质性”的乐器的研究更易于获得绝对性和普遍性标准(例如霍—萨乐器分类法);民歌和器乐旋律因具有强烈的音乐和文化个性,很难做到仅谈论它的本体形态而不顾及它的文化内涵。

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

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

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历史演进中国民族音乐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学者开始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研究。

20世纪2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更加关注中国民族音乐,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系统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

1979年,中国民族音乐学会成立,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不断拓展,已成为文化艺术学科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其研究需要运用一些艺术美学、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此外,还需要结合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历史研究。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整理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起源、演变、发展和传承,对于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风格研究。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

通过对不同风格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内在规律。

三、中国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同时也需要考虑国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中国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国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保护和监管,遏制有害行为。

2.培育人才。

培养一批专业、精湛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让他们承担起传承、推广中国民族音乐的责任。

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概观

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概观

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概观摘要:中国音乐民族志在1980年代后的三十年发展里,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田野方法与书写特征等诸多不同,形成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资料的方志集成、科学(传统)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的三种类型,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旨趣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音乐民族志;方志集成;科学民族志;实验民族志讨论音乐民族志(Music Ethnography)就是在讨论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但却回避了讨论“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称谓纠结。

人类学之民族志(Ethnography)既是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一种科学报告,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兼有小说、研究报告和理论著作的性质。

对于支撑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音乐民族志,在中国1980年代后的三十年发展,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田野方法与书写特征等诸多不同。

如何把握,对于研究对象的分类,不仅是人类童年时期起就开始的实践和认知的手段,也是现代学科理论升华和知识积累的必然。

如何划分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的类型?杨民康先生在《论中国音乐民族志书写风格的当代转型及思维特征》提出“三种视角、三个层次和六种类型”即音乐资料收集、整理和编辑类;田野考察报告类;音乐辞书型;.艺术概论型;音乐民族志型;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类[①]等六种类型,条分缕析,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全面概括和总结。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中外广义民族志称谓惯习和文体风格的角度,提出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资料形成方志集成、科学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三种类型,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旨趣和价值追求。

对其学理特点进行探讨,求教方家。

一、方志集成类广义地讲,“民族志”是对地方人物事项的记录,古今中外一切记写地方民族风物事项的文本都属于民族志的范畴,包括中国传统的“方志”。

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为标志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方志集成类音乐民族志材料。

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的方法论评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

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仅需要对其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进行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方法论的指导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对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方法论进行评析。

一、历史学方法论二、人类学方法论三、影像学方法论影像学方法论强调对音乐的视觉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音乐表演的录像和图像进行分析,揭示音乐的表演语言和表达手段。

影像学方法论要求研究者通过视觉感知和图像文化的解读,理解音乐的动态表现和感染力。

此外,影像学方法论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音乐表演过程中的细节和技巧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揭示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四、音乐学方法论音乐学方法论是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通过对音乐的声音、旋律、节奏和和声等要素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民族音乐的音乐结构和音乐形式。

音乐学方法论要求研究者具备音乐素养和乐理知识,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听辨和分析,揭示音乐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段。

此外,音乐学方法论还可以借助音乐心理学和音乐认知学的研究成果,探究音乐的感知与认知机制。

总体而言,中国民族音乐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论进行综合分析。

历史学方法论可以揭示音乐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背景;人类学方法论可以揭示音乐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影像学方法论可以揭示音乐的视觉表现和艺术效果;音乐学方法论可以揭示音乐的音乐结构和技巧特点。

不同的方法论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和特点,丰富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民族音乐的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不够全面和系统,导致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其次,研究者在实践与学术之间缺乏统一的方法框架和标准,导致研究成果的可比性和可证伪性不强。

最后,对于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尚未得到良好的处理,导致研究者对于民族音乐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存在偏差。

音乐学中的民族音乐研究

音乐学中的民族音乐研究

音乐学中的民族音乐研究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在音乐学中,民族音乐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探究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音乐学中的民族音乐研究。

首先,民族音乐研究关注的是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和风格。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它们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以及社会结构。

例如,中国的民族音乐研究涵盖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包括了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风格。

这些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的载体,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其次,民族音乐研究还探讨了音乐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音乐在民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作为社会团结和认同的象征。

通过研究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在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中的作用。

例如,美国民权运动时期的黑人音乐,如蓝调和福音音乐,成为了表达抗议和团结力量的重要工具。

同样,苏格兰的民族音乐也反映了苏格兰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对政治自主的追求。

此外,民族音乐研究还涉及音乐的语言学和人类学方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声音和旋律传达情感和信息。

研究音乐的语言学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意义。

人类学的角度则关注音乐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

民族音乐研究通过对音乐的社会背景、演奏方式和乐器使用等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民族音乐研究还涉及音乐教育和保护方面。

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人才和传承音乐传统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民族音乐的教育方法和课程设计,我们可以为音乐教育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保护民族音乐也是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许多民族音乐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通过研究和记录这些音乐,我们可以为其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音乐学中的民族音乐研究是一门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科。

试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试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试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民族音乐学在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再到音乐人类学的三大历史阶段。

作为音乐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民族音乐学在研究范围与方法上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从音乐本体研究向音乐的文化研究过渡。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需要立足自己的研究对象,确立自己的研究目的,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经典研究模式基础上,思考并建立适合自己的研究模式。

一、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概述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源自欧洲的舶来品。

作为一门学科,民族音乐学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德国学者弗里得里希克里桑德尔1863年在《音乐学年鉴》中正式提出音乐学这一概念,到音乐学的创立者之一的阿德勒在1885年发表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标》中最早定义比较音乐学,把非西方音乐比较研究归为体系音乐学之下属,并认为:比较音乐学由自己的任务:处于民族志的目的比较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民歌,并根据它们自身的各种形式进行分类。

[1]英国著名学者埃利斯1885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著《论世界各民族的音阶》,民族音乐学实现了比较音乐学的草创,该学科也因此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埃利斯也因此被誉为民族音乐学之父。

埃利斯物理学家利用自己创立的音程音分测音法对世界各国音乐的音阶进行了比较研究,其音分体系影响深远。

此后,德国学者施通普夫为首的柏林學派积极推动了比较音乐学的发展,这是比较音乐学发展的繁荣时期。

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等其后继者共同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直至二战爆发[2]。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重新恢复了秩序,音乐学者对音乐的研究也因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而进行了新的思考。

1950年,荷兰学者孔斯特就提出了民族音乐学来替代比较音乐学,他认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该名称把比开始时计划的更为广阔的范畴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3]。

花开两朵,民族音乐学的另一枝盛开在美国,而美国民族音乐学的思想源头和中坚力量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德国有关,譬如博厄斯、赫佐格等一批优秀的学者。

作为学科学、学术史的民族音乐学发展史——《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三

作为学科学、学术史的民族音乐学发展史——《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三

从学科性质看,民族音乐学学术发展史既隶属于学科学,也与之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其研究目的之一,是从历时性角度去讨论和认识民族音乐学的学术特点和性质,以为该学科学者和学子提供正确的研究思路和学习方法。

为此,有必要首先去了解民族音乐学史的学科类属和理论意义。

只有通过对民族音乐学与民族学的历史渊源关系的梳理和解析,对其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达到上述目的。

本文将通过以上分析过程,以达到从历时性侧面去梳理学科发展史,以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学科学特点和性质的目的。

一、民族音乐学发展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学特点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一)民族音乐学发展史是学科学或学术史,而非一般的音乐学或音乐艺术史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作为独立文化学科,本身就有史、论之分。

而到了更深的学科学层面,也同样有学科学和学术史之分。

就此,学科学或学术史不等于一般的音乐学或音乐史,这个说法,仅从字面上看,或许大家都没有异议。

但是,若再深究一步,学科学或学术史与一般的音乐学、音乐史有什么区别呢?这里有必要借用音乐评论和文本符号学的视角,先说一说什么是音乐学和音乐史。

我们知道,音乐评论是音乐学和音乐史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应用手段。

我们通常可以把音乐评论活动中牵涉的人(研究者、表演者和听众)和事(音乐事件)具体区分为评论者和评论对象两个方面。

若用文本符号学的“跨文本性”来做解释,评论者和评论对象之间,便具有了研究主体和对象客体的关系。

并且,前者作为研究或评论的一方,同时拥有了“元文本性”(或“元语言”②);后者作为被研究、评论的一方,也拥有了“对象文本性”(或“对象语言”),它们更多涉及的是一种横向的评论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对话关系。

那么,当我们在民族音乐学与其研究对象——具体的民族音乐(包括人、作品和事件)这一对关系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民族音乐学发展史研究课作为学科学、学术史的民族音乐学发展史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三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29)[摘 要] 民族音乐学学术发展史与学科学兼有隶属关系和互补关系。

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人类学领域里的许多著作都是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方法的启发下写成的。

作为文化功能论学派奠基人的马林诺夫斯基为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开创了先例他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总共做了两年的实地调查工作创下了实地调查工作的新例使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居民成为民族学报道最完整的民族。

他此后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以该岛居民的民族学资料为背景或依据写成的。

马林诺夫斯基是要把民族志的描述塑造成“文化整体”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功能关系的写照原因在于他想利用他所学到的哲学方法对人类学进行全面修正并从中创造自己的科学预言家形象。

他在青年时代从德奥哲学体系中学到批判经验主义和民俗心理学这为他创立以经验和整体观念描述为特点的民族志提供了哲学基础。

他在英国的人类学训练使他掌握了人类学的民族探险的基本方法和人类心性研究的工具。

并且他在少年时代对他的故乡波兰的战争和分裂局势的痛恨使他力图在异乡寻找稳定、统一而平和的社会模式。

而英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盛行为他提供了一切追求的借口和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民族志强调的自然是社会一体化、人类的需求、经验主义的描写等等“逻辑”。

虽然马林诺夫斯基对自己作为民族志作家所处的背景深有意识但是为了让自己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他压抑了自我意识的表现而只在学术圈中表现他的科学精神。

对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整体民族志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三种批评:一是来自英国主要以阿萨德为代表他认为人类学对落后民族的调查研究是在殖民地开展的所有的“科学民族志”实际上与西方的殖民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二是来自西方对于什么是文化的自我和他人的反思。

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西方发明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实质上是通过对异文化的描述获得一种对西方文化的威望的主观论证。

三是“解释人类学”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关系最为密切吉尔茨认为文化人类学中的职业实践者所做的工作是民族志而民族志被理解成为通过人类学分析法获得某一形式的知识的途径。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引言:音乐民族志是一门研究音乐与民族关系的学科,通过对音乐和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揭示民族音乐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介绍音乐民族志方法的导论,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方面。

一、研究对象中国传统音乐是音乐民族志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其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从传统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到宗教音乐等不同音乐类型,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之一是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深入到音乐的发源地或相关社群,观察和记录音乐的演奏形式、演唱方式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等,了解音乐的本土化特点和社会功能。

4.语境分析:音乐民族志研究常常需要将音乐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音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民族习俗等,揭示音乐与民族的关系和文化内涵。

三、研究价值1.保护传统文化:通过研究音乐民族志,可以促进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了解音乐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制定保护传统音乐的相关政策和规划。

2.丰富文化多样性: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音乐民族志,可以丰富文化多样性,提高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3.推动文化创新:音乐民族志研究不仅关注传统音乐的保护,也注重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研究音乐民族志,可以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推动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变革。

结论:音乐民族志是研究音乐与民族关系的学科,通过对音乐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揭示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丰富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创新。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民族音乐在音乐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开展的过程中和其他国家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的加深,而音乐人类学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音乐人类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以供相关的研究人员参考和借鉴。

中国民族音乐;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民族精神民族音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俗的一个集中的表达,所以在我国的音乐开展中,民族音乐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瑰宝,而音乐人类学在音乐开展的过程中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民族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它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开展与演变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音乐人类学的内容和意义如果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去看,音乐和文字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它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开展,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局部,每个阶段的音乐实际上都有时代的烙印,这是因为社会开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所以在音乐的内容上和形式上也就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而如果从概念上来说,音乐人类学在研究中的主要对象是音乐的起源、背景以及音乐作品本身在社会开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等。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开展中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在历史的变革中,音乐又在不断的融合,所以其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在对我国传统音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很多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人员从我国的历史开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理论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比照。

在研究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借鉴,从而也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领域更加开阔,我国的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开展和提升。

2、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和开展1916年,我国传统音乐及音乐历史研究者萧友梅先生对中西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比较探索,其一系列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文章中融入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情感。

《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的梳理学习

《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的梳理学习

《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的梳理学习前言《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这本著作主要是以介绍民族音乐研究理论的一本著作。

作者在文中明确提出这些概念的出处,沿着作者的这条思路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理论的母体,民族音乐学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借鉴的许多理论,由此我们还可以了解民族音乐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这门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位置,了解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的使命。

为理清这本书中的理论框架,笔者首先对这本书的上篇和中篇进行了梳理,梳理内容中包含笔者的启发和疑惑。

作者宽广的研究视野、丰富的田野体验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将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西方著名的音乐学家及著作。

这本书犹如一个看向世界民族音乐学理论的窗口,下面让我们来共同领略这些音乐学家的理论精华。

一、书籍章节概要作者杨民康老师(1955),白族,现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书中提到的一些基本观点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为音乐理论界所承认,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而这本书就是对这些“教学”成果整理出版作为学生的导读书目和参考资料使用。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国内对民族音乐学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和同行提供一本入门的理论教程。

这些理论将给我们民族音乐学者许多可参考、运用的理论。

在上篇中对民族音乐学进行了界定,阐释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该学科与民族学的历史渊源关系。

清晰的梳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和民族音乐学这个学科在西方的演变,让我们处在本民族音乐文化当中对其进行审视,思考这个学科在我国相对应的发展路径。

中篇是具体的方法理论,里面对一些目前民族音乐学界常用的理论出处、流变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下篇是对四个具体方面的分析与描写方法的概述。

书籍中的方法理论及作者在参考文献中涉及的广泛的阅读材料对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安东尼·西格《音乐民族志》

评安东尼·西格《音乐民族志》

源大 纲” (以下 简称 “大纲” )是安 东尼 ·西格研究 的重要前提 , 歌音乐 的收集和整理 。建 国后 ,新政府也及 其重视这项工 作 ,但 因
查尔斯 ·西格 明确 主张音乐与音乐学研 究方法 的多样性 ,他在大纲 为 “文革 ”十年动荡而被迫终 止。直至 1983年初 ,在文化部 的倡议
欣赏 的方式 ,记 录声音对 个人 、群体 、社 会和音乐等进 程的影响 。 《乐府诗集 》等诗歌论著 ,可谓 卷帙浩繁 。后来 经过唐宋元 明清时
音乐 民族志记录人 民创造音乐 的方式 。民族志好 比是对 实践而非仅 期乃至到上世纪初期的 “北大歌谣研究会”,虽然收集了不少零散的
仅对声音 的分析性记 录。查尔斯 ·西格 的 “音乐学研究 过程 中的资 民歌但着力点 仍然不在音乐 上 ,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开始注意 对 民
“音乐 民族 志 (Musical Ethnography)通常被认 为是 民族音 乐 志的发展过程 ,以及在发展过程 中的 目标与 “路线图 ” (大纲 ),从
学 (Ethnomusico1ogy,即音乐人类 学 )的一个 重要分支 ,从 该学科 听觉交流 、生 物文化 、历史分 层 、地理家族等 方面详尽 的阐释了音
一 直具 有强烈的实践 性 、实证性或经验 学科特点来看 ,音乐 民族志 乐民族志 的方 法 ,并探讨语境 下的音乐对 社会 生活关系 的影 响 ,以
在其学 科架构 中也 同样居于主干分 支的地位和起到及其 重要 的基础 及我1"finn何 自己手动撰写音 乐表演 民族志 。该 文章通过人类学 理论
安 东尼 ·西格 认为 :民族音 乐学作 为一 个学 科 ,形成 于 1964 对 声音的记写 ,形态 分析是声音 的研 究 ,而 民族志 是描述人的音乐

讨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问题

讨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问题

讨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问题当下随着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跨学科思维的不断拓展,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科研究带来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即,我们不但要继续坚持学科原有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同时针对当下跨学科性质的人文社科思维带来的诸多启示,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与思考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亟待要解决的学科问题。

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田野考察体验与跨学科方法与理论的思考,针对其中的问题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中国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是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动向。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与研究课题。

在此不予赘述。

笔者认为,当前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基本是以个案研究成果较多,以往的研究多以单打独斗为主,缺乏更加宏观性质的历史与田野互通性质的双视角研究,或者说缺乏更为宏观、深入的理论性思考。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研究员《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一书,是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以傣族、布朗族、阿昌族等为代表的西南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一个系统性总结,是集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区域性音乐文化研究、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术力作。

尤其他最近的研究《从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到学科方法论跨界研究——兼涉中国民族音乐学从对象学科向思维学科转型的几点思考》,该文已经涉及到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深度理论性思考。

因为谈到当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跨界研究其实已经涉及到不但是研究对象的跨界研究,同时也涉及到将民族音乐学研究置于当下的人文社科语境中进行思考的学科跨界的概念思维。

笔者认为,这对于当下与未来的中国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乃至中国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后现代思维具有重要的理论性指导意义。

此外,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也是针对中国西南跨界族群音乐民族志的宏观书写。

可以说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在推动跨界族群音乐的宏观性研究方面带来良好的启示作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音乐民族志书写的三重境界

不识庐山“真”面目--音乐民族志书写的三重境界

在当地的生活,记录着异族人的生活并撰写出异族人
的整体社会面貌。马林诺夫斯基宣称民族志的任务
就是要客观和如实地记录土著人文化习俗的功能,而
不是去臆测这些文化习俗的起源和历史。但其“客
观”和“如实”只是研究者想象的本质意义上的“真
注与音乐 关的 重文化语 。 音乐是 的文化,
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民族志关注的中心,音乐作
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类型,潜藏着人类最原初的思想
情感,然而,不同历史时空语境下,人类对文化意义的
理解差异万殊,“真”相难辨,音乐民族志书的“真”。因
此,新文科视野下的音乐民族志书写旨在不断反思音
―、客位的“真”
如前所述,民族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
段,即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实验民族志,前二
者所表现出来的书写目标皆指向一种客位的“真”。
业余民族志是来自于旅游者、殖民地官员、传教士和
商人等在航海发现和殖民远征时代观察异国土著生
活所写下的随笔式的杂记。《徐霞客游记》[3]和《马
* 可波罗游记》 4+是业余民族志的代表作品,《徐霞客
收稿日期:2021 -03 -01
:国
“西南民族地区佛教音乐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6BMZ069) &
作者简介:胡晓东,中
学院博士,中国 学
博士后,中国 学院“中国 研究”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学、中国传统 理论&
包悦力,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的成分。业余民族志作者谈论着异族人的行为和仪
式,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未曾谋面,研究对象的
生活是否如同研究者所写也无从考证,由于资料的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化 阐 释 的 “ 描 ” tik d sr t n 。人 类 学 文 深 (hc e ci i ) po 时 而 至 今 , 随 人 类 学 研 究 的 民族 志 反 思 , 美 伴 欧
民族 志 方 法 给 音 乐 学 研 究 以极 大 的启 示 。
音 乐 人类 学 的 实 验 民族 志 不 断 的 实 践 , 我 国 当 代 而
化 见 闻 的 游 记 和 风 俗 的 志 书 , 有 用 于 人 类 学 发 展 但 直接 关 联 的 并 不 是 如 中 国 的《山 海 经 》 《 夷 传 》 、蛮 之
实地考 察 催 生 “ 他 观 我 ” 从 田野观 察 的“ 描” 以 , 浅
(hn d srpin 走 向 格 尔 兹 ( l fr e t, 3 t i ecit ) o C i o d Ge rz 1 2 f 9

杨 殿 斛
音 乐 民族 志 : 乐 学 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 人 类 学 路 径 音
兼 论 我 国 民族 音 乐 学研 究从 方 志 集 成 到 音 乐 民族 志 的 历 史进 路
摘 要 : 类 学 民族 志 经 历 了从 业余 民 族 志 到 科 学 民 族 志 再 到 实 验 民 族 志 的 演 进 , 究 方 法 从 “ 人 研 摇 椅 式” 集 到 “ 与 观 察” 到 主 客 位 叙 事 的 转 变 ; 方 音 乐 学 也 从 业 余 的“ 国情 调 ” 音 乐 记 录 到 实 验 收 参 再 西 异 的 室 音体 系 比 较 ( 比较 音 乐 学 ) 到 关 注 文 化 研 究 的音 乐 学 ( 再 民族 音 乐 学 / 乐 人 类 学 ) 而 我 国 的 民 族 音 乐 音 , 研 究从 改革 开放 以来 的 2 O多年 里 , 方 志 性 的 音 乐 集 成 编 纂 逐 步 走 向音 乐 人 类 学 学 理 , 向人 类 学 民 从 走 族 志 的 文 化“ 描 ” 进 行 着 音 乐 民族 志 方 法 的 实 践 和 探 索。 深 , 关 键 词 : 乐 人 类 学 ; 族 志 ; 乐 民族 志 ; 音 民 音 民族 音 乐 ; 志 ; 描 方 深
民族 音 乐 研 究 也 在 进 行 卷 帙 浩 繁 的音 乐 集 成 工 种 中 探 索 和 实 践 了 民 族 音 乐 研 究 的 经 验 和 方 法 , 些 新 这 范 式 体 现 为 逐 渐 出 现 的 与 音 乐 集 成 志 书并 行 的 现 代
音 乐 民族 志 上 。考 察 人 类 学 民族 志 和 音 乐 民 族 志 的
田野 调 查 写 就 的 《 太 平 洋 的航 海 者 》 西 。奠 定 了 科 学 民族 志 的 研 究 范 式 ; 代 实 验 民 族 志 企 望 通 过 田野 现
类 学 家 成 长 不 可 或 缺 的标 志 。 民 族 志 对 于 人 类 学 和 人 类 学 家 如 此 重 要 , 间 有 一 个 不 凡 的 发 展 演 进 过 其 程 , 高 丙 中教 授 所 言 , 由业 余 民 族 志 到 科 学 民族 如 是 志再 到 反 思 民族 志 的演 进 序 列@。 业 余 民族 志 虽 说 可 以 追 溯 到 历 史 上 的 许 多 异 文
类 的 典 籍 , 是 来 自于殖 民 地 官 员 、 教 士 和 商 人 等 而 传 关 于 海 外 民族 的奇 风 异俗 和 奇 闻 轶 事 的 记 录 。这 些 业余 民族 志 书 写 是 游 历 者 随 意 和 自发 的 兴 起 使 然 ,
有 别 于 学 者 研 究 性 的专 业 指 归 。适 逢 欧 洲 科 学 发 展
著述 , 是 居 于 田野 调 查 的 一种 研 究 方 法 , 人 类 学 也 是
和人 类 学 家 安 生 立 命 的看 家 本领 。 由于 人 类 学 家 长 期 田野 工 作 (ilwo k 被 赋 予 书 写 , 民 族 志 成 为 f d r) e 使
现代 人 类 学 特 有 的 学 术 活 动 而 被 普 遍 看 好 , 为 人 成
斯 基 ( aio k r nsa s a , 8 4 1 4 ) M l ws i o ilw Ka p r 1 8 — 9 2 以 n B


业 余一 科 学 一 实验 : 类 学 人
民 族 志 的 序 进 历 程
民 族 志 (t n g a h ) 对 异 地 人 群 见 闻描 写 的 eh o r p y 是
演 进 以及 我 国 当 代 民族 音 乐 研 究 的 人 类 学 进 路 , 有
黄 钟(p国 ・武 汉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 O O 第 1 o 2 年 L 期
HUANGZ HONG(o r a f u a n e v t r f u i , i a J u n l W h nCo s r ao yo M s cCh n ) o
文章 编 号 :0 3 7 1 2 1 ) 1 0 3 6 1 0 —7 2 ( 0 0 O —0 0 —0
中 图分 类 号 :6 7 0 J 0 .
文献标识码 : A
D : 0 3 6 / .sn 0 3 7 2 . 0 0 0 . O OI1 . 9 9 j i l 0 — 7 1 2 1 . 1 0 1 s
以 ( ) 德 华 ・泰 勒 ( d r lr 1 3 英 爱 E wa d Tyo , 8 2— 1 1 ) ( ) ・乔 ・弗 雷 泽 ( a sF a e , 8 4 97和 英 詹 J me rz r 1 5 — 1 4 ) 代 表 的 古 典人 类 学 家 从 旅 游 者 、 教 士 和 殖 91为 传 民地 官 员 的 手 里 收 集 日记 、 记 等 非 欧 见 闻 的 二 手 传 民族 志 资 料 , 摇 椅 上 写 下 了 关 于 世 界 土 著 风 俗 文 在 化 研 究 的《 始 文 化 》、 金 枝 》 洋 洋 巨 著 ; 凌 诺 原 《 等 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