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对CNN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作者:严秋宜李耕砚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摘要:本文将与CNN有关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的两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从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三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初步分析,力图揭示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对语篇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并探究这样的语篇生成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1.引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批评性语篇分析”(即CDA)的概念首先由Fowler,Hodge,Kress 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后来Fairclough,Wodak,van Dijk等学者都对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Fowler,Fairclough和van Dijk都认为新闻语篇值得仔细研究(转引自Jing Yin,2007)。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分析语言和语篇的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语言发挥作用。
法国哲学家Destutt de Tracy被认为是首先使用“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他多次表明,“意识形态”表示的是一种“思想的科学”或者“观念科学”,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Thompson,转引自辛斌,2007)。
Van Dijk(2001,14-16)指出,意识形态决定于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结果。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等(辛斌,2000)。
针对新闻语篇,读者应该从批评的角度审视,发现渗透在语言中的不易觉察的意识形态。
本文主要采取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CNN的两篇新闻报道的初步分析,发现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是通过怎样的语言生成体现的,并探讨这样的语篇构成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2.语料情况与分析本文以CNN官网上收集的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两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报道中语言的措辞特色、被动结构和衔接手段展开简要分析。
中英英语新闻的批评语篇分析——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朱亚丽;
1: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的任务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手法来分析媒体语篇的语言特征。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手法对比分析China Daily和The Economist关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从词汇分类、转换、情态系统三方面探讨这两家媒体对于该事件报道中的语言运用的差异以及产生原因,可以揭示中西方媒体所蕴含的不同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简要介绍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方面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性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近年来新兴的批评语言学所采用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它以批评性与其他的语篇分析方法相区别,通过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篇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作者/说话人通过操纵语言对读者/受话人实施控制这一现象,并对这一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Van Dijk(2001)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权力的滥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文本与谈话而得以实施,再生产和抵制的。
正是由于对不同政见的研究使批评性语篇分析明确其立场,那就是试图理解、解释和最终抵制社会不平等现象。
”批评语言学家摈弃了传统语言学研究只注重从语言内部着手对语言现象做客观描写的研究方法,转而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出发,将语言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给予了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特殊视角,在这种分析方法的指引下,以往为人们长期忽视却颇具价值的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批评语篇分析可追溯至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时无法回避的中介。
人们是在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自己所持有的意识形态投射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当中去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学者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由此开创了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在进行言语活动的同时人们必定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观点,即意识形态融入其中。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摘要:浅析批评语言学对英语新闻语篇批评性的发展现状,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利用批评语言学来分析英语新闻语篇,以获得真实的消息,其难度比较大【摘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教导人们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能保障评价的科学性,而批评语言学与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将其与英语新闻语篇联系在一起,可利用批评语言来评价英语英文语篇,有利于及时获取客观消息,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对此,本文对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英语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作者简介】田昊,贵州大学。
引言批评语言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语篇分析的课程,旨在探讨语篇中的概念及语言理论,以便于获取客观存在的消息,从而进行消息的接收、传播等活动。
自批评语言学发展以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了语篇分析的热潮,并迅速传入了国内。
因此,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在进行研究与探讨,在遵守语义的情况下来研究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意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浅析批评语言学对英语新闻语篇批评性的发展现状自“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以来,美国、英国等国的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开始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使得英语及英语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另外,在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
因此,以英语为媒介的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舆论导向。
对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语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受其影响。
此外,在英美等国政权的诱导下,英语新闻难免会带有政治色彩,新闻中隐藏着很多的虚假消息。
要求广大受众群体提高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能力,有利于正确判断英语新闻消息的真实性,以确认发话人的真实想法,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因此,批评语言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1.合理吸收其他语篇,正确批评英语语篇。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作者:付龙飞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8期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简称CDA.也称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它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主要通过批评性的观点分析和解释语篇的生成、内部结构和整体组织,把语篇的形式、生成过程和阅读过程与产生它们的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批评语言学主张运用西方社会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分析大众化语篇,如电视,广告、新闻报道、官方文件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核力量,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工具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于HaU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但也吸取了其他的语言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等。
批评性语篇分析采纳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其目的是“解释语篇”,即弄清楚该语篇是怎样表示意义的。
在分析语篇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某个语言形式和过程与这三个功能联系起来。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
关于概念功能,批评语言学家们主要研究及物性和转换等几个重要的方面。
Haniday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f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部分。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以英国《太阳报》的一幅新闻图片为例
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
国内 外许多学者对多 模态都作出了相应的 定义。Rn c— o So l L 和 Pi ei 认为多模态话语无论是在口头语还是书面语 hi Lv e l p n 中, 语言的使用总是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得以实现 , 不仅通过口头 语中的话语和手势, 而且也可以通过人的行为、 设计和文件所执 行的物理空间的上下文情景。 rs VlLewn J e 和 a eue 将多模态 Ks l 话语解释为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 声音、 如 文字、 形象等) 来 传递信息的 语篇。 【李战子 4 认为多模态指的是除了 文本之外, 还 带有图 图表等的复 像、 合话语, 或者说任何一种以 上的符号编码 实现意义的文本。】 【 胡壮麟把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为有表达意义
模态是语篇的内在本质。如果单种语码不与其他符号体系相联 图 l 所示)具有简洁、 , 鲜明、 冲击力强的特点, 能迅速抓住读者 眼球。 系, 就得不到充分的理解。 语篇的成文性、 社会起源和生产以及解读三个方面是社会
符号学所注重的 三个方 面。因 社会符号学博采众长, 此, 综合运 用不同语式 的作用, 以此为理解视觉化语篇提供一种语法。 Ke 和 1ewn以Hl a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发展 rs .ue s e aiy l d 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 认为图像也是一种社会 符号。 l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元功能, 4 即概念功能、 人际功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fowlerkressvandijk和fairclough等为代表以社会问题尤其是种种不平等现象为针砭对象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和方法对大众语篇如报纸政治性宣传文章官方文件等进பைடு நூலகம்批评分析揭示语篇所体现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等不平等现象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为人们解读分析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以BBC和《中国日报》对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对新闻标题及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新闻语言之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阅读中培养一种批评阅读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马航事件新闻语篇,以其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而备受欢迎。
然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新闻语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2014年3月8日,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
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
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Tu e s d a y’ s c on li f c t …
C DA方法包括词语 的选择 , 及物性 , 情 态和其他分析 工具。由于
篇 幅 所 限 本 文 通过 及 物 性 系统 对 例 子 进 行 分 析 。
四、 案 例 分 析 本 文 通 过 对 及 物 性 简要 分析 隐藏 在 文本 当 中的 意 识 形 态 。本 文 的 语 料 取 自新 华 日报 和 时代 周 刊 的 两篇 新 闻语 篇 。 这 两篇 报 道
五、 及物- 眭过 程 的分 析
韩礼德( 1 9 9 4 ) 认 为概 念 功 能 包括 及 物 性 系统 和 语 态。 S i mp s o n ( 1 9 9 3 )认 为及 物 性 系统 解释 了说 话 者 如 何 通 过 语 言 揭 示 他 们 内
关 系过程通常是表 示两个事件之 间的 关系, 或者事件 的性 质
英 语 新 闻 语篇 的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杨 海静
( 长安 大学外国语 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4 )
【 摘要 】 : 批评性话语 分析是研 究话语 , 权 势和意识形态之 间关 系的分析 方法, 其目 的是通过分析语 言特 点和话语 背景 来揭 示其背
后 的意识形 态和权势 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 然后 以两篇新 闻报道为例着重分析。
在( I ) 中, 记 者向读者陈述 了事件 。( 2 ) 中记者讲述 了美国大
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分析——以《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为例
摘要对转述言语的研究历来局限于文学语篇,随着话语分析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转述言语是媒体语篇,尤其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貌似客观公正,报道者却常常会以各种方式介入,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对引语的理解,以至于到达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本文对�纽约时报中一篇评述卡扎菲功过的报道进行了个案研究.从转述方式,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考察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解读报道者通过何种方式影响读者并传播意识形态.关键词转述言语意识形态批评性分析一引言有关于转述言语(R)的研究历来局限于文学语篇,而且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转述引语的形式特征和修辞功能.但是,随着话语分析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转述言语是媒体语篇,尤其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于同一类型的言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转述,转述方式的选择是受转述人的转述意图,意识形态,立场观念等因素支配的.因此,新闻语篇内的转述话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记录人们所说的话以及他们是怎样说这些话的."新闻的这条基本原则可以表述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F ,198092)新闻语篇中大量的使用转述言语,主要目的在于为报道增添真实感,显示报道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未掺杂个人的观点(辛斌,1998).然而,受到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报道者的政治倾向以及不同的读者群等诸多的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在F(199565)看来,转述言语是对某个重要的社会事件的意识形态加工的过程,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是一些语法和语义上的技术特征,而实际上,这些特征恰恰再现了某些社会决定因素及其作用(徐涛,贾丽莉,2007).因此,在对转述言语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研究语言和文体特点这一层面,而应将批评话语分析(C D A ,即CD A )与语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二理论框架批评话语分析(CDA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以批评性作为自身的区别性特征,试图揭示操纵语言实施对社会政治控制.正如D (2001352)所说的"C DA 是语篇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他主要研究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权力滥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文本或谈话而得以实施,再生产和抵制的.正是由于对不同政见的研究是CDA 明确其立场,那就是试图理解,解释和最终抵制社会不平等现象."批评性语篇最重要的分析对象之一就是新闻语篇.(1996:264)指出,分析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必须充分注意"大众传播媒体"的性质和在生产和传播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作用.新闻语篇作为"现实的社会符号性建构"不可避免地会把所表述的内容置于价值框架内,新闻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世界,而是一个被理解和加工过的世界.虽然新闻报道以力求客观,不偏不倚作为其宗旨,但是在各种利害关系以及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驱使下,处于维护自己的"机构性修辞人格"而需要对事实进行修辞话和策略化处理.有意识地提及,凸显,强调都写精心挑选的事实,按照自己的修辞意图调节手中的情感,从而在受众中产生对自己的观点最具接受性的心理状态(刘亚猛,2004�84-85).���������(1973)指出,转述言语只有参照他们的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影响读者对新闻报道中转述言语的理解和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谁是被引述者,他的话语对象是谁,报道者对所转述的话语的描述,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转述动词(辛斌,2008).本文拟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篇报道进行个案分析,考察他们对这一事件所采取的立场,观点.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的目标语料源于�纽约时报�围绕前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卡扎菲被击毙后对其功过评述的一则新闻.卡扎菲曾领导"自由军官组织",为利比亚1969年9月1日革命的精神领袖,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2011年3月19日,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多枚战斧导弹,北约对利比亚的战争爆发,五个多月后,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于2011年8月22日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正式垮台.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执政当局武装俘获,因伤势过重而死亡.在长达42年的统治期间,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卡扎菲使利比亚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本文随即选取了�纽约时报�中的一篇总结回顾卡扎菲的报道,并通过对其中转述引语的对比分析来揭示报道者是如何借用转述言语来表达和宣扬自身的态度和立场的.�纽约时报�(���N �����������)有时简称为"时报"(���),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的影响力,为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选取目标语料后,本文对其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确定转述言语的数量,在此基础之上,有分别从转述言语的方式,消息来源及其分布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四�语料统计与分析�一�转述方式L ����和�����(1981)提出了转述言语的五种方式,即直接引语(D �),间接引语(I �),自由直接引语(F D �),自由间接引语(F I ),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 R �A ).���������(1973�134)提出了一种"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以下简称PD �),指出它"实质上是半叙述半转述的,他预先调整了对直接引语的感知.即将出现的直接引语的主旨被语境所预示,并被作者的语气和评价做渲染.经过这样的处理,转述引语的界限变得级不清楚了".(辛斌,2006)本文在统计中,将重点区分直接引语(D �),间接引语(I �)和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D �).针对报道中三种不同转述形式的分析,结果见表1�表��转述言语方式统计从表1中呈现出的不同转述形式的比例来看,可以得出两种趋势,一是直接引语的使用比例远低于间接引语,即报道者倾向于把消息来源的话语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正与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分析����以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为例尹丽雯�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语言文化下转第��页F (1995)所提及的新闻转述言语的趋势一致他指出,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从而模糊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用转述者的声音淹没被转述者的声音其原因在于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角色是充当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媒介,把"官方的观点转化为大众语言",一边这些观点能被公众广泛而自然地理解和接受二是纽约时报中出现的55处转述引语中有5处为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 D S ),比例为9.1%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 D S )用间接引语做铺垫,而直接引语就可以顺其自然的从间接引语中发展出来这样就可以调节和影响读者对直接话语的感知,同时传达报道者自身的立场和态度它是借用了人们的认知思维定式来实现其交际目的的在这篇报道中,通过大量转述卡扎菲生前的种种疯狂言论和行为,表明了美国对卡扎菲这个统治利比亚长达42年之久的"独裁者"和"中东狂人"的厌恶和反感系统功能语言学(H ,199490)认为语言具有人际功能,也就是,语言能表达作者和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对事物推断的功能它起到了展示意识形态的作用本次研究发现在转述引语中出现了很多表示态度意义的词汇�二�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所引述话语的发出者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在引述别人的言论,观点或意见时,通常要交代它们的来历张健(199485-9)认为消息来源的交代方式通常有三种(A )具体明确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有名有姓地交代引语的发出者(B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报道者不直接点名引语的发出者,而是用一些不具体的词语间接地加以暗示,例如(C )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或者对消息来源并不清楚,或者觉得不重要或者故意隐瞒,却又要故作姿态,以显示其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而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惯用短语交代引语的来源例如"I ’,I ’�,I ’,R"本文考察的报道中的三种消息来源的分析,见下表表�消息来源及其次数表�消息来源分布从表2可以看出,具体明确的消息来源(A )同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B )相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80%,而不提及消息来源(C )的内容则没有在报道中出现明确的,清晰的消息来源可以是读者清楚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增加可信度,反之,如果报道中多出现的是含蓄不露或者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就很容易使读者由于不了解引语的具体来源而无法准确判断其重要性和可靠性�M �����&�����(2005)认为通过对具体消息来源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即哪类消息来源更可信以及对此类消息表示认同的是多数还是少数,可以看出新闻报道者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结合报道中消息来源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从表3中消息来源的不同分布从表面上可以得出,报道中引用了来自卡扎菲本人的言论多达35处,所占比例为61.82%,来自利比亚人民和政府的声音占7.27%,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报道,来自其他各方面的声音占了30.91%,这其中包括很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发出了反对的声音�格拉斯哥大学媒体小组(1980),D ����(1985)和B ���(1991)都指出,消息来源越是社会精英,转述言语就越忠实于原话,即直接引语使用得越多�这一点在此次对�纽约时报�的考察中得到了印证�G ���(1987:10)指出,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权力使它能够说什么时候什么问题重要,并决定在那个问题上应该听见谁的声音�换言之,新闻报道借权威评论之口,说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立场�因此,这篇新闻报道是在力图使用转述言语这种貌似客观的手段,对读者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控制��三�转述动词��������(1973)强调,转述引语,只有参照他们的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转述动词都成转述引语最直接的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其意义的功能�在英语中,"���","����"和"�����"是最常用的转述动词在感情色彩上属于中性�在�纽约时报�55次转述动词中,它们共使用了20次,比例为36.36%,它的使用符合报道的客观性的要求,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表示情感,态度的转述动词出现在报道中,G ���(1987�130-132)根据转述动词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不同将其分为积极动词(�������������)和消极动词(�������������)�积极动词帮助塑造消息来源谨慎,镇定,坚强,严谨或者成功者的形象�消极动词则给人一种鲁莽,软弱,不严谨,易冲动或者失败者的印象�正如���������(1973�135)所说,"有些看起来虽然是转述话语,但实际上它是经过预先调整了的�转述话语的主题也是经过预先选择和处理的�"报道者在转述时较多地使用了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的词,如������,�����,����,�����,另外���和��������这些带有强势色彩的词,刻画出了卡扎菲对利比亚的独裁政策和强硬手段,也体现了美国对卡扎菲政权的反对态度�虽然在报道中,并没有出现美国政府对卡扎菲功过的评价和结论,但是通过这些转述动词,报道者也在想读者暗示这样的一种信息�尽管在长期的交往中,美国对卡扎菲的态度都所改变,但是两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卡扎菲对西方曾经长期持有的敌对态度,使得美国对卡扎菲与其短暂的"蜜月期"并不在意,最终还是对卡扎菲下了否定的结论�五�结语在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貌似客观公正,报道者却常常会以各种方式介入,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对引语的理解,以至于到达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纽约时报�中一篇评述卡扎菲功过的报道进行了个案研究�从转述方式,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解读了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报道者通过有目的且有选择地引用不同利益集团的典型话语,选择需要的转述方式,向读者强调和重复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言语,同时屏蔽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声音,就可以达到对读者的意识形态进行操纵和控制的目的�正如F ���������(1995)所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将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隐含的语言和上接第页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提高读者批判的语言意识,一边更好地应对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因此,对转述言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于全面解读新闻语篇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B ,A.T L a a N M d a [M ].O d :OU P,1991.2.D a d,H .D c a d M d a I c .T.A .a D (d .)D c a d C c a :N A a c A a M aM d a D c a d C c a [M ].B :d G ,1985.3.F a c ,N.C c a D c A a :a c c ad a a [M ].H a :L a G L d.1995.4.F a ,M .M a ac N .A :U T aP .1980.5.G ,M .L .T L a a P c.N Y :S -V a .1987.6.H a ���d a �,M .A.K.A �I ����d �c ������F ��c ����a �G �a ��a �[M ].B ������:F ������L a ���a ��T �ac ����a �d R ���a �c �P ����,1994.7.L ��c �,G.H .;S ����M .H .S ������F ��c ����.L ��d ��:L ����a �,19818.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背景�三联书店,2004.9.辛斌,汉英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比较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0.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11.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12.徐涛,贾丽莉,转述话语背后的意识操控���对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1).作者简介�尹丽雯�女�����年���月�河北省张家口市研究方向�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学历�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陈敏捷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使学生在美育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产生强大的英语学习内驱力,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同时也通过美育"润物"于"无声",让学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的快乐,感受英语语言的美,优化小学英语课教学效果呢一英语教学环境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相统一.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从教室的环境布置入手,如创设各类的英语角,墙面布置,标语等给学生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在美的环境中感受无处不在的英语语言,及时展现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果,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拓展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学用渠道.如小学英语教学中辩音时学生的一大难点,教师可以将学生易错,经典的一些词汇加以归纳,用彩纸串成美丽的装饰悬挂于教室内,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强化记忆,及时总结,将原本无生命的教室空间转化为有生有色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色实效性.其次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美的语言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热情,自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新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在牛津小学英语5B U 9T E c b 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英语俱乐部的教学情境,各国的国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些美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英语语言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二英语教学语言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抑扬顿挫的美的教学语言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反之,枯燥无味的教学语言不但会使英语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索然无味,让学生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P a ��������������d 这一单元的Pa ��A 语篇时,笔者就通过自编的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B ��������,b ��������,��a���N a c/D a ��d /��������d �?P �a ������a ��,��a ������a ��/�,’/��’����������a ������a ��/�,在有节奏的师生问答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自然地巩固运用了一般将来时b ��������的用法,同时也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迅速到语篇中找寻答案,以说唱的方式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美的语言形式中巩固新知,激活思维,感受英语语言的美,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维持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由衷的"美"的评价也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美育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表现好的学生不失时机地"W ���d ���!""G ��d ��b!"或一张精美小巧的书签,自制名言卡等,对表现暂不佳的学生的一句"N����d !T ��a �a ��!","D ��’�b ��������!"等,不仅让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这些美的评价还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持久地兴趣,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教学的美.三�英语教学手段美美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展示语言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在呈现语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制作精美的动画视频,不仅让学生在愉悦的轻松氛围中自然感知语篇教学内容,渗透教学内容,同时为下一步顺利开展语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在教学牛津英语5A U ��4H a �������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动动手制作南瓜灯,玩一玩"���a ������c �"的游戏,或分享自己搜集的万圣节生动有趣,色彩鲜艳的习俗活动图片,为学生营造浓浓的英语文化,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学习英语新的语言知识,更好的理解语言知识,同时感受西方英语文化,正确辨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树立正确的美育意识,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美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英语语言的美,美化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添加英语教学的活力,使英语教学变得"美丽动人",寓教于乐,寓美于教.dedededed滴滴滴滴滴滴大大大大 痴痴缠缠发反反复复 Drdrdr打扰打扰打扰。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2000年10月第21卷 第4期外语教学Fo reign Lang uag e Educa tio nOct.2000V o l.21No.4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辛 斌(苏州大学外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 要】现代语言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努力确立自己的科学地位,因而在方法论上始终深受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中的这种实证主义倾向提出质疑,认为语言不单纯反映社会,它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语言学家必须重新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学的任务,开展对大众语篇和其他非文学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批评语言学从此诞生。
本文拟对批评语言学尤其是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做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Abstract】Since its bir th,linguistics has been trying ha rd to establish itself as a science;its metho do lo gy ha s been heav ily influenced by behavio rism a nd positiv ism.In r ecent y ear s,some W estern ling uists have beg un to questio n such a positivistic tendency in ling uistics,a rg uing that lang uag e is no t a t ranspar ent medium for co mmunicatio n,nor is it a mer e reflex of society,but it inte rv e nes in social pro cesses,and that ling uists must r eco nside r the social functio ns of la ng uag e and th e tasks o f ling uistics and adopt a c ritica l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ublic a nd o ther no n-lit-era ry disco urses.This pa per intends to g iv e a brief intro ductio n to the g eneral meth odolog y of crit-ical ling uistics,especially of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Eng lish new s.【Key words】Eng lish new s;critica l analysis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0)04-0044-04 现代语言学自20世纪初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试图确立自己的科学地位,在方法论上深受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何湘君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11期何湘君(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语言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交流沟通而产生的一种交际工具,而新闻则是将社会上新近发生的各类型事件通过文字、图像等方式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
若想正确理解新闻语篇中所蕴含的深意,了解媒体工作者所要传播的意识形态,就必须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语篇。
本文通过对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的探究,探讨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英语新闻;批评性;语篇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DOI:10.16083/ki.22-1296/g4.2015.11.031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66—02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06作者简介:何湘君(1981—),女,湖南湘西人。
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新闻在世界舆论导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通过批判性语篇分析理论正确解读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言下之意,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专业人才。
一、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批评性语篇分析,又称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一种用于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在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时,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一)系统功能语法分析在系统语言学中,语言具有表意功能、人际功能、篇章功能三大功能。
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作者简介:曹洋,女,1988.7,山东淄博人,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言学中的功能语言学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提高人们对语言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批评语篇的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着重讨论语篇、权势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并根据该理论框架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言学基础及分析工具,分析了一篇新闻报道。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权势;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法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一、文献综述和研究背景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其主要理论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分析方法是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
1979 年,英国语言学家fowler、hodge、kress 和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
在该书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和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从此揭开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人类学角度讲,cda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e.sapir 和b.l.whorf 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而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则吸收了m.a.k.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篇分析,cad“主要是研究在社会政治语境下语篇和谈话如何实施、再现和抵制社会权势滥用、统治和不平等。
”(van dijk,1998)作为批评性语篇分析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之一,fowler 认为“首先,批评语言学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通过它,一个人可以了解语言结构、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第二,不是任何一种语言分析模式都能胜任分析的工作:只有具备具体假设和过程的模式才可以作为批评语言学的基础”。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一、引言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英语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以《中国日报》和CNN对新疆叶城
的惨无人道 和无辜市 民的惨 痛遭遇进行 了鲜 明对 比.再一次 强调了暴徒们 罪行的罄竹 难
书. 激起 国人愤慨之心 . 有利于凝聚 国人 。 C N N 对 新 疆 地 区 报 道 时 则 使 用 了T h e r e i g o n i s
警果 断处理 . 击毙 1 3 名 暴徒 . 除3 名 民警受 轻 伤外 , 无群众伤亡。2 0 1 4 年 中国境 内一系列暴 力恐 怖袭击 事件 引起 国内外 的广泛关 注 . 各 新 闻媒 体也对这些事件进 行了相关报道 虽 然客观真 实是新闻报道 的基本要求 .但 由于 各种 利害关 系和不 同意识 形态 取 向的驱使 .
通 过 语言 赋 予外 部 世 界 以秩 序 f F o w l e r , 1 9 9 1 ) 词汇的选择在新闻语篇中的作用不 可 小视 .1 不论是 暗含的观 点态 度还是隐藏 的意
近一 系列的袭击遭遇 . 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感
情 共 鸣 ,对 新 疆 地 区 产 生 同 情 之 心 : 而
p l a g u e d b y v i o l e n t a t t a c k s 这 样 的 表达 . p l a g u e
本意是 “ 瘟疫 ” . 在此处是一个表示物质过程的
动词 , 意为“ 折磨 , 烦扰 ” . 加之报道 中反复 出现
的d e a d l i e s t v i o l e n l i n c i d e n t .a p p a r e n t s u i c i d e
语篇分析 ( 一) 分类
p e 0 D l e i n r e c e n t m o n t h s . ( 物质过程 )
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批评性分析
( )A es tr zo a gtr w r ie 8 t at he Heb l hf hes eek ld l e l i l
收稿 日期 :0 2一 1 2 2 1 o —1
作者简介 : 王爱琴 , , 女 河南兰考人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一
、
引 言
近年来 , 动语 态 因其在 新 闻语篇 中 的重 要 地 被 位 而成为众 多 学者 研 究新 闻语 篇 的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传 统意义 上被 动语 态 是 由主动 语 态转 换 而 来 的 , 主 动 句和相 应 的被动 句 所 表 达 的意 思 完全 一 样 , 因而 早 期对新 闻语 篇 中被 动语 态 的研 究 大多孤 立地 描述 两 种语 态纯粹 机 械性 的转 换 。H ldy则从 语 篇 功 aia l 能来分 析两 种语 态 , 出 其侧 重 点 有所 不 同。虽 然 指 他 把被 动语 态 的研 究建 立在对 具体语 篇 和社会 语境
a usl a s o a le . nd b o d ffmi s i
本 文试从 以下 三方 面系统 分析 新 闻语 篇 中被动 语 态如 何体 现媒体 的倾 向与 意愿 , 示 出不 同的意 显 识 形态 背景 。 ( ) 一 隐藏施事 者 以模 糊行 为 主体 在 主动句 中 , 行动 作 的施 事 者位 于句子 左侧 , 执 即主语 位置 , 而在 相对应 的被 动句 中 , 事者则 被置 施 于句子 右侧 。一个 有趣 的现象 是原 本在 主动句 中必 然 出现 的施动 者 在被 动 句 中则 可 以被 人 为地 删 除 。 下 面 的例 ( ) 3 在英语 中完 全可 以被接 受 。例如 : ( )T m h s nse ew r. 1 o a f i dt ok h h i ( )T ew r a enf i e yT m. 2 h okh s e ns db o b i h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2007.6(下半月)XINWENAIHAOZHE新闻爱好者语言文字批评性语篇分析(CDA)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过去的20多年里,研究批评语篇分析的人越来越多。
1991年词条“批评语言学”被收入了Crystal编的《语言学和语音学字典》,Malmkjaer(1992)在《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对“批评语言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1993年由VanDijk主编的杂志《话语和社会》出版“批评性语篇分析专刊”。
有关这方面的著述还有很多,但在中国它还是一个新领域,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也不是很多,主要有辛斌、陈忠华、丁建新、戴炜华等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核力量,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本文主要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如何揭露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
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在这儿我们主要探讨及物性、转换、情态、言语复制等。
及物性。
整个及物性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系统包含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选择哪一个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
①转换。
在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时,批评语言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被动化和名物化。
选择被动语态的动机多种多样。
在大众语篇中使用被动语态就很可能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其中之一是为了隐瞒动作的发出者。
另外,被动化还能有效减弱行为过程的动作感。
名物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与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
②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代替动词性结构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它在官方、政府和正式的话语中很流行。
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第28卷第3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8, No.3 2008年3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March. 2008, 081~082 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邹和诹(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内容提要]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在特定的语境下都有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本文以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为工具,对西方报纸的政治新闻进行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这一过程背后反映出来的权力结构和关系。
[关键词] 英语新闻;批判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8)03-0081-02一﹑引言自1979年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 提出批评语言学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的发展已有20年的历史。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在特定的语境下都有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一词的使用意味着在分析语篇时我们试图考察话语所传达的某些思想与使这些思想能够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往往不为人们所察觉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某些联系。
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特别注意语篇生成者在“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modality)和“分类”( classification)等方面而作出的选择,以及不同句子结构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产生的不同意义。
然而,就具体的语篇而言,它们在这一方面不一定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本文将重点从及物性理论对西方政治新闻语篇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对一篇英语新闻的批评性分析
韩礼 德 指 出 ,在 英语 里 ,除 了情 态 动词 ,
情 态 形 容词 和情 态 副词之 外 ,时 态和 直接 ,间 接 引语都 可 以表 达 情态 意义 。直 接 引语 和 间接
三 、具体语篇 的分析
本 文 中进 行分 析 的英语 语 篇选 自 21 年 5 01
引语 出 自当事人 之 口,有较 强 的说服 力 。间接 引语 的 使用 是作 者 对原 话的 转述 。同一 意义 可
物质 过程
物质 过程 物 质 ,行为过 程
在 这 四个 动词 中 ,有三 个是表 示 动作 性很 强 的物质 过程 。
T h pr t s e ia e
.
k1 d t er ie 1 h i
. . . . . . . . . . .
....—
—
动作 者( tr a o) c
一 —
动 词( t n v r) a i eb co
wh n h y r ie , i d e e t e a rv d t d d. a
这 两 处 间接 引语 都是 作者 根据讲 述 者 的原 话进 行 的 转述 。虽 然 我们 不 知道原 话是 如何表
h jc i g h t n e i t e e t s f o r i k n t a e d d n h d a h o f u a
海 盗 的描 述 中 ,包 含 一个 物质 过 程(re) od r,突 出 了动作 的 实施 者 是海 盗 ,同时包含 一 个行 为 过 程( r a w rig so) 种行 为过 程强调 f e ann h t,这 i
调了它们不当的所作所为 ,同时也明显的强调
了他 们 的所 作所 为所 指 向的受 害 者(otgs。 h s e) a
英语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F o w l e r 、 K r e s s 、 H o d g e 、 T r e w的《 语 言与控制》 一 书中。而后 , 西 方学者关于批评 性语 篇分析 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 的趋势 , 其
中, F a i r c l o u g h出版 了《 语言 和权势》 、 《 批评语篇增强 客 观性 , 比较 爱使 用 “ 掉尾句” , 也就是把说话 人 、 当事人 、 目击者 所说 的话放 在
句首, 而把说话人 、 当事人 、 目击者放在句末。
所谓概念功能 , 是告诉听话人、 读者新 的内容消息 , 以传 达给 听话人或是读者未 知的内容。英 语新 闻报道 中记 者倾 向于使用被动语态。英语新 闻报 道中使用被动语 态 的意 图
有许多 。在媒体报 道中 , 使用被动语态可 以隐藏行 为的施动
者, 也 可能是为 了躲避 政治社会意 识形态 的暴 露。其次 , 记
关键词 : 新闻报道 ; 概念功能 ; 人 际功 能; 语篇功能 ; 社会意识形态 摘 要: 从C N N美国有线电视新 闻网选取 了新闻 , 利用韩礼德 的三 大语 言功 能即概念功 能、 人 际功 能和语 篇
功能, 对英语新 闻报道进行批评 性语篇分析 , 以揭露 隐藏在该新 闻报 道背后 的真正的社会意识形 态问题 , 有益
Vo 1 . 1 4 No . 1
2 0 1 4年 1月
J a n . 2 01 4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7 0 8 ( 2 0 1 4 ) 0 1 - 0 0 6 4 - 0 2
英 语 新 闻报 道 的批 评 性 语 篇 分 析
丁彩 涛, 董海琳
( 河北联合大学 , 河北 唐山 0 6 3 0 0 9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摘要]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为人们解读分析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以BBC和《中国日报》对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对新闻标题及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新闻语言之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阅读中培养一种批评阅读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马航事件
新闻语篇,以其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而备受欢迎。
然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新闻语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20XX年3月8日,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
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
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
本文主要从词汇分类、及物性及情态等方面展开。
二、马航事件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一)标题分析
标题是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则新闻中最突出、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的部分。
除了提供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信息,标题还具有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
[4]对同一新闻内容的不同表达,体现了不同的信息侧重点,传达给读者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以下是6篇新闻的标题:
Chinadaily: Hunger strike off, but anger remains (T1)
Li vows not to give up plan hunt (T2)
Challenge s in serch for MH370‘unprecedent’(T3)
BBC:Malaysia flight MH370: Chinese families vent anger (T4) Malaysia Airlines MH370: China 'will not give up' on plane (T5)
Malaysia Airlines MH370: Searching in an ocean of uncertainty (T6)
对比以上标题发现,在T1中并没有强调主语,在表达时并没有强调主语,并且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乘客家属们焦急的心情,而在T4句表达同样内容时,直接表明了主语Chinese families,并且用一种直接的方式解读了中国乘客家属的生气。
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的分析,T4句属于物质过程,vent angry意思为发泄出气,强调了中国乘客家属们的冲动和烦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的形象,给读者一种误会。
(二)及物性
韩礼德认为人们思想中反映的主客观世界可以分为6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这6个过程的发生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加者)、时间、空间和方式,这就是及物性。
[5](Halliday,1985)本文将从及物性视角具体分析马航事件6篇新闻报道中的过程类型,探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
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探讨新闻文本的主句中出现的过程类型。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6篇新闻报道中,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占了半数多,其中《中国日报》为54.9%,BBC为55.6%。
其次为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其中《中国日报》的比例为29.4%,BBC为
26.7%。
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两个媒体都旨在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物质过程动词使用上,不同的媒体所使用的不同的词语也隐藏着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
《中国日报》中多运用pledge,urge,promise等正面的、负责任的词语来表示中国政府对马航事件的态度,例如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Hong Lei said on Monday,“China will not reduce its current forces and will expand the search area on water and on land by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而在BBC 中却出现了complain等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词语,例如Earlier,China's foreign ministry complained that there was“too much confusion”regarding information released about the plane's flight path. 同样是对外交部发言的描述,BBC的转述展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
言语过程是指用话语的形式来讨论事件的发生。
语篇中常引用当事人、知情人或者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来增强语篇的说服力。
言语过程中的讲话内容可能是直接引语,也可能是间接引语。
统计中两个媒体的言语过程的数量虽然相差不大,但是其言语的来源是存在差别的。
《中国日报》中直接引语有7次,而BBC中直接引语只有3次,所以《中国日报》中信息来源更加直接,真实可靠。
在间接引语中《中国日报》中大多引自政府,外交部以及当事人,而在BBC中则有部分引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官员,引述源较为模糊。
(三)情态
情态系统能够表达出作者或者报道者对事物所持有的判断或者观点,体现了语篇的人际功能。
通常,英文语篇中的情态主要通过情态动词(can,must,will,etc)、情态形容词(supposed,aloowed,etc)和情态副词(probabaly, possibly,etc)来表现。
此次收集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并没有使用一些带有绝对意义的情态动词“must”“have to”等,但使用了一些带有情态意义的副词等。
例如,the oceans play an absolutely critical role in the climate system.在马航搜寻的过程中,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印度洋是一个重要的搜寻点,所以BBC在报道中使用了absolutely这个情态副词表达印度洋的重要性,但是同时在文章中也透露出搜寻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从文章的标题Searching in an ocean of uncertainty 就可以看出。
在接下来文章中Put that another way: it would take 20 dedicated ships 10 years to do the same task. This could be achieved for about $3bn.其中的would表示了一种推测,进行一个完全的搜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见BBC认为马航搜索的前景是不乐观的。
三、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媒体和英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发现,看似公正客观的新闻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新闻媒体及其所代表的权力组织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新闻报道中的选词、引述等都反映出作者及其所代表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