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蚂蚁》教学设计
《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第三课《蚂蚁》以蚂蚁为研究对象,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为将来建立昆虫概念积累认知基础。本课还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到大自然中去探访蚂蚁。同时,通过观察蚂蚁的邻居——周围的土壤上生活着的动物,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活着的动物这一学习目标。
观察蚂蚁也是孩子们乐意做的事。但蚂蚁个头小,不易观察,需要借助放大镜。关于蚂蚁身体结构的观察,也需要教师细致地指导。
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蚂蚁身体特征,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活着什么动物。
2.知道观察时可借助工具提高观察能力。
3.激发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记录单、放大镜、教学挂图。
活动场地:教室、校园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小动物,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谜语略)
二、观察
师:蚂蚁长什么样子?有谁见过?
师:谁能够画一只蚂蚁给大家看一看?
师:谁画的是正确的呢?蚂蚁到底长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蚂蚁吧!
师:蚂蚁的身体有哪几部分?
师:蚂蚁有几只脚?都长在哪个部位?
师:蚂蚁的触角在哪里?……
师:现在大家能画出一只蚂蚁了吗?
三、提出问题
师:关于蚂蚁,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请提出关于蚂蚁的问题。
四、观察
师:想知道你们问题的答案吗?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寻找蚂蚁,观察它们吧!
师:蚂蚁生活的地方,我们还发现了哪些小动物?一并观察它们,说一说它们的样子和活动……
五、表达交流
师:探访蚂蚁时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吧!
六、拓展阅读
《寻找蚂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2001》
《寻找蚂蚁》导学案
主题:探索生态环境,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认识蚂蚁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珍爱认识。
一、导入
1. 观看视频:播放一段关于蚂蚁生活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知道蚂蚁是怎样生活的吗?它们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二、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
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社会结构等方面。
2. 实地观察:指挥学生到校园或者公园进行蚂蚁的观察,让他们亲眼见到蚂蚁的生活状态,并记录下观察到的内容。
三、讨论蚂蚁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蚂蚁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土壤通风、食物链中的位置等方面。
2. 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
四、展开拓展
1. 制作展板: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关于蚂蚁的展板,展示在学校或者班级的角落,让更多的人了解蚂蚁的生活。
2. 珍爱环境: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珍爱蚂蚁所生活的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认识。
五、总结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不仅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了蚂蚁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次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爱我们共同的故里。
湘教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昆虫》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昆虫》
教学设计
况下,学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问学生读过哪些与昆虫相关的书籍,如《昆虫世界大
百科》、《昆虫记》和《昆虫世界历险记》等。此举旨在激发
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1.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
1)游戏:找一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利用已有的认知判断动物是否属于昆虫。在此过程中,学生不
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能增强小组团结力。学生逐步找到
蚂蚁、蜻蜓和蝗虫的共同特征,并归纳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2)想一想。教师展示蚂蚁、蜻蜓和蝗虫的图片,让学生
上台指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教师可追问学生,让他们深入思考,如眼睛、嘴巴等长在昆虫的哪个部位,以及蜻蜓是否有触角等。
3)同步练。教师出示蝗虫的图片,让学生指出蝗虫的哪
个部位属于昆虫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新课和讲授新课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让他们逐渐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游戏和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增强小组团结力。同时,通过同步练,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是不是昆虫。昆虫的身体结构特征包括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蚂蚁、蜻蜓、蝗虫都是昆虫,它们共同具有这些身体结构特征。在判断其他动物是否是昆虫时,我们需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推理。同时,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类,数量超过50%,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在家庭作业中,同学们可以完成科学手册第3页的练,加深对昆虫身体结构特征的理解。
《蚂蚁》教案5篇
Many things in life are not that we can't do it, but that we don't believe it can be done.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
删)
《蚂蚁》教案5篇
《蚂蚁》教案篇1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左顾右盼义无反顾怜悯主宰蹒跚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__ (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__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__ ,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2.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
4.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
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力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学资源:
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集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增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师不事先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的地点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
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出结论:并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稃,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训,互相取长补短,教师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引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贾小双:科学—观察蚂蚁、认识昆虫(修改)
三年级“我和法布尔”教学设计模版
“观察蚂蚁、认识昆虫”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
2、教学重难点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三、成果预期
四、后续活动
附录:
附1 行为动词模板
附2 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资源池
附3 学科技能、跨学科技能资源池
小学科学《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高文光老师执教的<<蚂蚁>>一课,总体上来说较好的体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学生观察活动热情高涨,观察细致、能够较好的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小组合作的观察:
1.小组规模:把全班48人分成6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高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高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除4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二、观察描述
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明白科学道理。
从课中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颖、最突出的见解。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观察《蚂蚁》教育教学方案
观察《蚂蚁》教育教学方案
第一篇:观察《蚂蚁》教育教学方案
观察《蚂蚁》教育教学方案
南丹县第二小学陈秀枝
一、背景需求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能设计研究方案,并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孩子们从小就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在生活中,多数小孩都非常喜欢小动物,教室里不小心闯进一只小蜻蜓,孩子们都要兴奋很久,他们对动物充满了好奇,都想捉一只来观察观察,了解它们的长像特点及生活习性。我抓住这一契机,选择《蚂蚁》作为探究对象,借助对蚂蚁身体特征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目标的设计突出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主要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用放大镜对蚂蚁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展示交流等几个步骤去完成。让知道蚂蚁的身体特征,然后让学生观察蝴蝶、蜜蜂、蝗虫、蜻蜓、螳螂、蜘蛛、青蛙等动物,找到与蚂蚁身体特征相同的动物,并归纳出昆虫的1 外形特点,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腹部有三对足。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探究事物的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利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有序地观察。而且孩子们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描述,也可以和同伴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分享。蚂蚁这种小动物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也许能说出许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对蚂蚁非常感兴趣,并乐于参与探究。但是很少有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蚂蚁,要想使他们顺利地观
小学科学《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高文光老师执教的<<蚂蚁>>一课,总体上来说较好的体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学生观察活动热情高涨,观察细致、能够较好的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小组合作的观察:
1.小组规模:把全班48人分成6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高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高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除4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二、观察描述
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明白科学道理。
从课中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颖、最突出的见解。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小学科学蚂蚁 教学设计
《蚂蚁》教学设计
一、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三年级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选择了行动有序、外形可爱、容易饲养、便于进入课堂的蚂蚁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蚂蚁的系列活动,把常识、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本课题虽然综合性不是很强,活动相对比较独立,分科痕迹仍较重,但能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以探究性活动为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试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作逐步的探索。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外形、用自己的语言及图画等进行描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上网),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一些亲身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6、初步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成果形式:
1、学生的日记、小论文等。
2、有关活动和蚂蚁的图片。
3、有关蚂蚁知识的小报或网页。
四、活动组织形式:
根据活动内容,在课里,由语文、常识、计算机教师相互合作分别指导学生的活动,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活动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 《蚂蚁》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
第五课《蚂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教科书设计了这两种观察的方法,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生命特征呢?教科书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适应、新陈代谢有关。
本课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蚂蚁的喜爱程度很高,小小的蚂蚁,常能吸引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驻足观察,观察它们如何寻找食物,如何搬运食物,因此,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难以细致观察,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
既要发掘学生已有的对蚂蚁行为的认知基础,又要通过细致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身体特征。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科学词汇:蚂蚁,昆虫,信息素,触角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科学方法:实地考察,画图记录
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优秀范文5篇]
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
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
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1
林雄勇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是一节观察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认识昆虫,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林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在林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林老师准备相当充分,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引导他们思考他们从前观察过得蚂蚁是怎样的。
蚂蚁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很多地方都见过蚂蚁,比较了解,有的还甚至观察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知识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对蚂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蚂蚁的身体结构描述清楚。教学中,林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较多的运用激励语言和评价。如:你真棒、你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等等,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林老师还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这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学生都想探个究竟,观察的非常投入,真个探究过程是真实的,学生们能够自己总结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对学生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蚂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出蚂蚁的身体特点,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
2、认识常见的昆虫类型---昆虫,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
3、制作简单昆虫模型。
4、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总结蚂蚁和昆虫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难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认识常见的昆虫。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猜猜它是谁?
师:出示PPT猜谜语:远看芝麻撒满地,近看黑驴在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打一小动物)
学生自由回答。
师: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蚂蚁的种类繁多,在我国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大家观察过蚂蚁吗?今天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引导探究
1、交流信息
师:如果让你去捕捉蚂蚁,你会选用什么方法呢?
生:我用饼干来引诱。
生:用糖块来引诱.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课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去观察蚂蚁和查阅相关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上集体交流。
2、观察蚂蚁。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蚂蚁很小,而且还会爬来爬去,把它们就这么随便放着不便于我们观察,那么我们大家动动自己聪明的脑袋瓜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更好的观察它们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五课
蚂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中心校:李义山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蚂蚁》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并对蜗牛和蚯蚓进行了比较之后,又一次的观察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历观察活动获得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这样构成他们对动物、生物、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蚂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本课教学是根据学生在观察蚂蚁身体特点时所碰到的困难来展开的。蚂蚁的身体小,到处乱爬,这是学生难以观察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首先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蚂蚁的外表特征,是本课两个主要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蚂蚁这种小动物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也许能说出许许多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也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但是要想使他们很顺利地观察清楚蚂蚁的特征可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探究过程便显得很重要。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外表特征。
过程与方法: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动物1《寻访蚂蚁》教学设计大象版
寻访蚂蚁
教材分析
《寻访蚂蚁》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制作、提出问题—一引导观察、合作交流——引发联想、归纳总结——检验推测、演绎引申。本课教材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做“蚂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蚂蚁的“兄弟姐妹”和各种各样的昆虫。
学情分析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发现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在这一时期是培养其学习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
三年级学生经历了几个月的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虽然蚂蚁是他们身边熟悉的小动物,但是学生还没有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研究过它们。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养成学生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归纳,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2.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能结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究过程。
3.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能认真细致地观察,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想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和对动物研究的兴趣,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
认识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评价任务
1.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2.能够区分昆虫和非昆虫。
教学准备
课前进行“请”蚂蚁来做客的活动。昆虫盒、牙签、橡皮泥、水果糖、米饭、树叶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生谈话,畅谈捉蚂蚁的过程。
同学们,你们把“小客人”蚂蚁请来了吗?能讲一讲你是在哪里找到蚂蚁的吗?在找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儿发生?
《蚂蚁》教学设计
《蚂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7.2)
【教学目标】
1.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了解预防蚊虫叮咬的常识,提高生活技能,学会保护自己。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能依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制作昆虫模型。
4.在观察昆虫的活动中,树立保护身边的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评价任务】
1.通过制作昆虫模型,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达成目标一和目标三。
2.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对蚂蚁观察的结果,并能通过对蚂蚁观察的结果归纳概括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达成目标二。
3.通过交流“观察时应注意怎样对待小蚂蚁”“课后对蚂蚁的处理方式”,树立保护身边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达成目标四。
4.通过视频“红火蚁对人类的伤害”以及交流被蚊虫叮
咬的处理方法,了解预防蚊虫叮咬的常识。达成目标一。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只户外捉来的蚂蚁、橡皮泥、牙签等。
教师准备:昆虫盒、课件资料、昆虫标本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前准备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捉几只蚂蚁带来,同学们带来了吗?
师:来,那么我们看看捕捉来的小蚂蚁。在观察小蚂蚁之前,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对待这些小蚂蚁?)学生观察小蚂蚁
二、利用工具,观察蚂蚁
1.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
师:在观察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很小,爬来爬去,很难看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出蚂蚁的身体特点,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
2、认识常见的昆虫类型---昆虫,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
3、制作简单昆虫模型。
4、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总结蚂蚁和昆虫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难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认识常见的昆虫。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猜猜它是谁?
师:出示PPT猜谜语:远看芝麻撒满地,近看黑驴在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打一小动物)
学生自由回答。
师: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蚂蚁的种类繁多,在我国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大家观察过蚂蚁吗?今天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引导探究
1、交流信息
师:如果让你去捕捉蚂蚁,你会选用什么方法呢?
生:我用饼干来引诱。
生:用糖块来引诱.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课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去观察蚂蚁和查阅相关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上集体交流。
2、观察蚂蚁。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蚂蚁很小,而且还会爬来爬去,把它们就这么随便放着不便于我们观察,那么我们大家动动自己聪明的脑袋瓜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更好的观察它们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有这里有几个昆虫盒,把小蚂蚁放在里面,它就不会到处乱跑了,但是蚂蚁个头小,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清楚的观察到蚂蚁?(放大镜)
师: 观察蚂蚁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
②观察要仔细。
③要有目的观察。
师: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讨论:蚂蚁的身体有几部分?通过观察蚂蚁身体每部份各有哪些特点?观察完后请填写观察结果.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昆虫盒和放大镜,如有需要可以到到前面来取。
(出示:昆虫盒、放大镜。)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蚂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够发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还有几点请大家注意:
课件出示:
3、汇报蚂蚁身体的特点,。
1.生:蚂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份。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播放视频:蚂蚁的身体结构
师:他说的真好,你们观察到的都是这样的结果吧!大家都观察的很仔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大家看一段关于蚂蚁的身体结构的视频.
(播发视频)
4、动手画蚂蚁,总结蚂蚁的特点。
师:小组长将蚂蚁和放大镜收放在抽屉里。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蚂蚁,知道了蚂蚁的身体结构,现在你能画画蚂蚁
吗?(能)
(生动手画蚂蚁)
学生作品展示
教师出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讲解,在科学届,习惯上把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即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着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板书:头(触角)胸(三对足)腹
(三)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
师:我们知道的蚂蚁的特征了,现在请同学们来观察下面的几种动物,看看它们的身体特征是怎样的?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问题:
课件出示:
1、蝴蝶身体分成几个部分,头部有什么,胸部长有什么?
2、飞蛾身体分成几个部分,头部有什么,胸部长有什么?
3、蝗虫身体分成几个部分,头部有什么,胸部长有什么?
4、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引导学生与蚂蚁的身体结构进行对比。)
师:就像大家观察到的一样,像蝴蝶、飞蛾、蝗虫、蚂蚁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四)生活实践与应用
师:我们对昆虫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些动物是否属于昆虫,为什么?看谁判断的既快又准确。
课件出示动物的图片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原因。如:蜘蛛、蝎子、螳螂、青蛙、蟋蟀等。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出示蚂蚁的泡沫塑料的模型)这是我制作的蚂蚁模型,请仔细观察这个模型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说明:用泡沫做的蚂蚁的头、胸、腹;用牙签做的触角喝三对足。)
师:你们想试试自己的身体吗?我这里有制作模型的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来选取,制作自己喜欢的昆虫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昆虫进行模型的制作,完成后进行作品的展示,教师引导学生从身体结构的特点、制作的精细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拓展研究内容
师:我们经过认真的观察知道了昆虫的共同特征,蚂蚁是非常有趣的小动物,希望大家能在课后建立一个饲养槽,继续研究你感兴趣的问题,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蚂蚁
头: 长有一对触角
胸: 长有三对足
腹
教学反思:蚂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因此,教科书在进行动物王国的探究中
首先选择了蚂蚁作为探究对象,构建学生对昆虫的认识,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感情。在教学中注重了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蚂蚁并非一无所知,有的学生观察过蚂蚁,有的在科普书中了解过蚂蚁,因而在导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从分交流对蚂蚁的认识,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又为后续的观察做好了铺垫。二是关注观察方法的指导,即从整体到局部,从一只到一群。三是关注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方法可以借助“说一说”“画一画”“看一看”的方法,即蚂蚁身体由几部分组成,画一画蚂蚁的外形,看一看有关的视频。
练习设计
一、填空
1蚂蚁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头部有( ),胸部有(),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叫做()。
2一个完整的蚁群通常由( )( )( )( )共同组成。
二、判断
1我们平常所说的虫子都是昆虫。()
2昆虫都会飞。()
3蜘蛛、蚊子、蚂蚁、蝗虫都是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