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古体诗近体诗有什么区别?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不受格律束缚 近体诗—也叫律诗,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
多讲究.
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课本34 页。四点要求)
1限定句数 2押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首在规定的位置都有对仗
分析下面这首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
拂堤杨柳醉春烟。 遍绕篱边日渐斜。
儿童散学归来早, 不是花中偏爱菊,
忙趁东风放纸鸢。 此花开尽更无花。
律诗的偶数句必须押韵,而且一般是平 声.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字限用仄
声字.用韵的字不能重复.
• 蜀相 --杜甫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律诗的每两句组成一联。 • 通常将律诗的第一联(即第一、第二句)称
为首联;
• 第二联(即第三、第四句)称为颔联; • 第三联(即第五、第六句)称为颈联; • 第四联(即第七、第八句)称为尾联。
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
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和第三联 (即颈联)必须对仗。
对仗的位置在哪里?
• 首颔颈尾,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 春日忆李白(杜甫) •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 清闲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选择最贴切的诗句填入括号。
江中看月作(唐 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B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晶宫。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押韵和平仄的概念,掌握其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并简要介绍其意境和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韵律美,引入押韵和平仄的概念。
2.押韵的基本概念(1)讲解押韵的定义:诗歌中相同韵母的字在相应位置上反复出现,形成韵律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押韵诗句,如《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押韵字,并体会其韵律美。
3.平仄的基本概念(1)讲解平仄的定义:平仄是指汉语音节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在诗歌中,平仄的搭配和变化形成节奏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平仄诗句,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平仄规律,并体会其节奏美。
4.押韵和平仄的运用(1)讲解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展示一些现代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运用,如《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让学生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5.实践与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押韵和平仄的运用。
(2)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等。
(3)布置课后作业: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诗歌,并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声情并茂 押韵和平仄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词 曲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天净沙· 秋思》
可以一韵到底
中途也可以换韵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虞美人
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 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客中作
【唐】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xiāng 玉碗盛来琥珀光。 guāng
韵腹相同
但使主人能醉客, kè
不知何处是他乡。 xiāng
韵尾相同
平仄相同
古 体 诗
《短歌行》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偶数句押韵
诗 歌 发 展
近 体 诗
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一般都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 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声情并茂——平仄与押韵”
“声情并茂——平仄与押韵”一、平仄的诞生与演变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也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
如何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与押韵由此诞生。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如何区分平仄呢?要了解平仄,先要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现代汉语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例如,妈(阴平)、麻(阳平)、马(上声)、骂(去声)。
简单地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普通话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以看到,上声和去声已不再分阴阳,因为汉语的浊音在普通话里已经全部消失了。
也可以看到入声也消失了,原先的入声现在杂乱地分配到平、上、去三声中了。
如果写古体诗,要了解汉语(不是普通话)每个字的音调,才能区分平仄。
2.4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PPT课件人教版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
答案:古体诗 近体诗 古体诗
”。在唐人看来,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 2 3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 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情势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诗是四 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 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诗、七言诗两类。五言古体诗 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 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 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 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涉及读图、文字会意等能力。先看图, 展开想象,分析例句的特点,形义描述合理,要押韵,而且要把字义 “跟随”和“相背”用到句中。
答案示例: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后人跟随前人走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字义相背可意会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学案 2.4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标要求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知识整合解引子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引子引用儿歌《我家的小院》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活动阅读“韵里情思”,思考:“古人情”和“今人思”中的诗歌是如何借助声韵来表达情感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要点1.诗歌中押韵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律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是如何规定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叫“对仗”?诗歌的对仗类型有哪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基础1.下列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古体诗的写作没有一定的标准。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课件
遵循一定的平仄规则,如“平平仄仄平平仄”等 ,使诗句节奏鲜明、抑扬顿挫。
注重意境营造
在押韵和平仄的基础上,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 的营造,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韵味。
创作实例分析与欣赏
01
实例一
《静夜思》中的押韵与平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中运用押韵和平仄,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表
什么是平仄
平仄定义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字音的声调。 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 属于仄声。
平仄与诗词关系
平仄是构成近体诗词的重要因素,通过平仄的交 替和对应,形成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平仄的分类
01
02
03
平声
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 声调平缓。
仄声
普通话中的上声和去声, 声调有升降变化。
05
运用
押韵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押韵的定义
01
在诗歌、歌曲等韵文中,把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规律地配置在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上,形成和谐的声音效果。
押韵的分类
02
根据韵母的不同,押韵可分为宽韵和窄韵;根据韵脚的位置,
可分为句尾韵和句中韵。
押韵的作用
03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作品更加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和传播。
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02
实例二
《春晓》中的押韵与平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诗中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03
实例三
《登鹳雀楼》中的押韵与平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设计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设计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
?2、了解诗歌的分类。
?3、能利用平仄对仗知识进行集联创作。
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4、通过鉴赏古今诗词,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诗歌押韵、平仄和对偶的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集体吟唱儿歌《我家的.小院》,明确这首儿歌的韵脚(马、鸭、花、画),感受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2、找出《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明确:《客中作》的韵脚“香、光、乡”有酒酣之乐,更有酒醒思乡之愁,?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乡”“霜”“墙”“塘”是《商山早行》一诗的韵脚,隔句用?韵,形成整齐的韵律,节奏明快,与诗中孤苦漂泊,冷月生思愁,寒霜催人急的意境相合,?实显诗之美妙。
《虞美人》中的韵脚(见课本33页)多,时常换韵,节奏忽快忽缓,使亡国?之痛跃然纸上,令人肝肠寸断。
?3、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明确:见课本33-34页。
要讲清楚不同韵脚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
?3、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4、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明确:课本34页。
四点要求。
?5、什么叫押韵??6、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7、什么叫平仄??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明确: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对??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
??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详见教参60-61页)?9、什么叫对仗??10、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12、学生利用所学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相关知识进行集联创作。
2-4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
新诗的押韵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 别 康 桥
顺口溜、打油诗的押韵
一岁出场亮相,十岁天天向上, 二十岁远大理想,三十岁奋发图强,
四十岁处处吃香,五十岁基本定向,
六十岁告老还乡,七十岁打打麻将, 八十岁晒晒太阳,九十岁躺在床上,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 颈联。利用相黏规则, 首联的对句⑧句的二、 四、六字的平仄为 “仄平仄”,而④句 相同部分是“平仄 平”,②句相同部分 是“仄平仄”,由此 可断定②⑤是颔联, ④③是颈联。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 ③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棠梨叶落胭脂色 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 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第二步,找对仗句。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属非常严格的对偶句,即 上下两句相对的部分词类、词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对。
第三步,确定首联和尾联。 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差别最大,容易确定。 主要是内容上的差别。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 先叙事后议论,首尾两联分别是思绪的开始和 收束。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
运用诗的平仄相黏规则。“黏”就是平黏平,仄 黏仄,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要一致,如果时间紧, 也可只看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是否 相黏,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仄 起 格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
注: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
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 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 “仄”。七言诗依此类推。
2020高中语文人教语言文字应用课后测评:第二课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自主广场一、基础巩固1。
下列关于诗歌押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诗歌对押韵的要求比较严格。
B。
所谓押韵,就是韵脚必须同韵。
这里的“韵”指韵脚的韵腹、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不管声母和韵头。
C。
押韵可以使诗歌曲调和谐悦耳,富有韵味。
D。
从押韵的要求看,“ao”“iao”是同韵.解析A项,古体诗歌中只有格律诗对押韵有严格的要求。
答案A2。
下列对诗歌中平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仄是针对整首诗歌而言的。
B.“平仄”中“平"就是平声,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
C.古诗中的仄声都是指现代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
D.七律的平仄格式是五律的扩展。
解析古代诗歌中的有些仄声已经转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了。
答案C3。
下列关于诗歌中的对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仗是指上下句中字数相等,相对应的字的意义、词类、平仄相对。
B.对仗句一般出现在诗歌中的颔联和颈联的位置上。
C.对仗的形式分为“工对”“宽对”“借对”以及“串对”。
D。
“独角兽”与“比目鱼"是两个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
项,“独角兽”中的“角"和“比目鱼"中的“目”都是仄声。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上联: ,弃之可惜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5.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
①野旷天低树⑨不破楼兰终不还②会当凌绝顶⑩燕山月似钩③鸟宿池边树直挂云帆济沧海④大漠沙如雪江清月近人⑤黄沙百战穿金甲半江瑟瑟半江红⑥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览众山小⑦春潮带雨晚来急僧敲月下门⑧一道残阳铺水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答案①-,②—,③—,④—⑩,⑤-⑨,⑥—,⑦-,⑧—.二、强化提升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沧浪亭怀贯之①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2-4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人教版 ·语言文字应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课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课 第四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2.活动提菁 “课堂活动”的用意在于引导大家对所给出的几首古今 诗词,既要注意赏析它们的意蕴之美,又要体会它们的声韵 之妙,从而形成一种认识,那就是“一首好诗、一篇美文要 注重立意的内容,同时诗文形式上的美,特别是音律美,也 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给读者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美的享 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提倡轻内容重形式的文风, 而是要强调内容和形式两者的和谐一致,让形式更好地为内 容服务。
第二课 第四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③对仗的类型 a.工对,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杜甫《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b.宽对,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 对仗。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 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经典晨读
语林趣话 方法警示探究
高考导航
随堂练习
双基要点
课后强化作业
第二课 第四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经典晨读
第二课 第四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 温庭筠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对联
三、情境式
[题型示例]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 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 了金牌总数位居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请你据此拟一副对联。
[点拨]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 考点要求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 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参考答案: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 联。利用相黏规则,首 联的对句⑧句的二、四、 六字的平仄为“仄平 仄”,而④句相同部分 是“平仄平”,②句相 同部分是“仄平仄”, 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 ④③是颈联。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 ③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棠梨叶落胭脂色 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 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 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 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 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 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 ③荞麦花开白雪香 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 ④棠梨叶落胭脂色 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 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 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 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 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 是首联,⑥⑦是尾联。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二、调整式
题型示例:江西南昌滕王阁有 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 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 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阁中帝子,问江上 才人,古今才一瞬,当年风景如何比。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案名称: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目标:1. 了解押韵、和、平、仄的定义和原理;2. 能够通过对比和分析诗句的押韵和平仄,理解其对诗歌表达和韵律运用的作用;3. 能够运用押韵和平仄的原理,合理地构思和写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板书;2. 古代诗词选集等学习资料;3. 石膏板、粉笔、纸、笔等教学工具;4. 各种韵律和平仄规律的例句。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简要介绍诗歌押韵和平仄的作用,如增加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感,增强表达力等;2. 提问学生对押韵和平仄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认识押韵(15分钟)1. 通过示范和讲解,介绍什么是押韵,如何押韵和常见的押韵形式;2. 根据示例句,分析和研究押韵的效果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诗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押韵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步骤三:认识和、平、仄(20分钟)1. 通过示范和讲解,介绍什么是和、平、仄,以及它们的定义和运用;2. 根据示例句,分析和研究和、平、仄的效果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诗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和、平、仄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步骤四:综合运用(20分钟)1. 学生分别拿着纸和笔,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自由的创作或改编诗歌作品;2. 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押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3. 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总结押韵和平仄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押韵和平仄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步骤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他的韵律和音韵规律;2. 鼓励学生继续写作和创作,拓展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小组活动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理解押韵和平仄的概念,并能够分析和运用;2. 学生写作的诗歌作品评价,看是否能够合理地运用押韵和平仄的原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特长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此是春来第一声。 (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落红满地乳鸦啼 C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山一路鸟空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柳梢听得黄鹂语 D楼阁新成花欲语 楼阁新成花欲语
《押韵与和谐美》 押韵与和谐美》
戏剧社
《对仗与对称美》 对仗与对称美》 练练: : 练练: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 新春对联: 新春对联 对联,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安徽 安徽) 对联,填在相应的横线上(09安徽) 上联 翠柳迎春千里绿 ,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黄牛耕地万山金。 下联 黄牛耕地万山金。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锦绣 教师办公室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座凝香 万山金 桃李满园春锦绣, 上联 桃李满园春锦绣,
自学34页 36 36页 自学34页—36页 34 《押韵与和谐美》 押韵与和谐美》 《平仄与参差美》 平仄与参差美》 《对仗与对称美》 对仗与对称美》
《平仄与参差美》 平仄与参差美》
说说: 说说: 平声:阴平、阳平(一声和二声) 平声:阴平、阳平(一声和二声) 仄声:上声、去声(三声和四声) 仄声:上声、去声(三声和四声)
作业 全品33页第二题(2010湖南 全品33页第二题(2010湖南 33页第二题 卷) 全品34 34页第一题 全品34页第一题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押韵和平仄 声情并茂
教学目标 1、平仄:了解 平仄: 押韵对仗: 2、押韵对仗:学以致用
童年童趣: 小毛驴》 童年童趣:《小毛驴》
我有一头小毛驴,从来也不骑。 我有一头小毛驴,从来也不骑。 有一天心血来潮,骑它去赶集。 有一天心血来潮,骑它去赶集。 手里拿着小皮鞭,心里正得意。 手里拿着小皮鞭,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哗啦啦,摔了一身泥。 不知怎么哗啦啦,摔了一身泥。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学习重点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引子引用儿歌《我家的小院》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
因此,押韵、平仄和对仗很重要,诗文的押韵会使作品更有文采,更有音乐感和韵律美。
引子“同韵童趣”中引用了一首儿歌《我家的小院》,目的是让我们借这首儿歌,了解诗歌的押韵是体现在韵脚上的;同时告诉我们押韵在诗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水平。
阅读“韵里情思”,思考:“古人情”和“今人思”中的诗歌是如何借助声韵来表达情感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古诗善借曲折回旋之曲、激越澎湃的音调和流转自如的艺术结构来表述高远的志向、悠长的思念、沉痛的反思、断肠的哀怨之情。
其中押韵、平仄使诗歌具有了上述特征,以上三首诗均以此见长,具有强烈的美感效应。
《客中作》的韵脚“香、光、乡”既有酒酣之乐,更有酒醒思乡之愁,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乡”“霜”“墙”“塘”是《商山早行》一诗的韵脚,隔句押韵,形成整齐的韵律,节奏明快,与诗中孤苦漂泊、冷月生思愁、寒霜催人急的意境相合,实显诗之美妙。
《虞美人》中韵脚多,时常换韵,节奏忽快忽缓,使亡国之痛跃然纸上,令人肝肠寸断。
《娃娃的故事》一诗韵脚押“ɑ”,欢快明朗,富于童趣。
《乡愁四韵》一诗隔段换韵、平仄相间,运用反复和回环手法,一唱三叹,深厚的游子之情跃然纸上。
韵律就像是件漂亮的外衣,离开它,诗歌就不成其为诗歌。
汉语的韵脚同时也体现着不同的心灵之音和语言风格,有高亢、低沉之分,也有欢乐、哀伤之别。
第二课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
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
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
二、课堂活动指导2.1 课本课堂活动●韵里情思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一、课堂活动步骤(1)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在开展课堂活动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同韵童趣”的儿歌,并请学生再朗诵一些他们熟悉的儿歌。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
教师和学生一起鉴赏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分析诗词歌曲的韵脚,体会诗歌押韵的作用。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
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或歌词,分析诗词的内容主旨,同时分析诗歌的韵脚和平仄等,探讨诗词的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4)活跃气氛,现场创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创作和朗诵一些押韵的诗歌或文段,加深对诗歌押韵的认识。
二、相关知识补充(1)古代诗词鉴赏。
《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
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
《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
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作者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
《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
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一、课内双基1.填空。
对仗在形式上又有宽严不同的各种讲究,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四是________。
【答案】工对,宽对,借对,串对。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因此唐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诗都是近体诗。
B.格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个字,七律共五十六个字。
C.格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格律诗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
【答案】A(唐以后也写古体诗。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压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音。
B.绝句两句一韵,一般压平声韵。
C.律诗的第一句和二、四、六、八句一定要压韵,而且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D.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句叫做首联,第三、四句叫做颔联,第五、六句叫做颈联,第七、八句叫做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对仗。
【答案】D(A“同音”应为“同韵”;B二、四句压韵,一韵到底;C律诗的第一句可压可不压韵。
)4.选择恰当的诗句填入下列七言律诗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____①____。
沙场烽火连胡月,____②____。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A.①返照入江翻石壁②试玉要烧三日满B.①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海畔云山拥蓟城C.①春归不用怨风雨②芳树无人花自落D.①空中疑有散花人②万顷寒光一夕铺【答案】 B5.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下联内容: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绿树池边此间有舜日尧天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是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的一副对联)6.下面是上下联弄混之后的四副对联,请仔细品味,然后分别将上下联组合起来。
日照花如锦青山一鹤归青山一片云碧水双鸥静暮烟明月暗白水千层浪残雨夕阳收风吹柳似丝(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丝。
(2)暮烟明月暗,残雨夕阳收。
(3)白水千层浪,青山一片云。
(4)碧水双鸥静,青山一鹤归。
7.岳阳楼历来是文人歌咏的对象。
如杜甫的“________,____ ____”就表现了岳阳楼的苍凉,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诗人的豪情,范仲淹表现志向的“________,________”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
【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清朝郑唐和,能诗善画,为人诙谐,一次他为一不正派的老者画像后,附诗一首:精神炯炯,老貌堂堂。
乌巾白发,龟鹤呈祥。
老者思之多时方才明白遭受戏谑,恨声不已。
在这首诗中郑是如何戏谑老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句首字相连是“精老乌龟”,在古代这叫“藏头诗”。
二、课外延伸9.请利用相关知识,从下面八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合乎对联要求和特点的春联。
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
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
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神州增秀色水绿山清。
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桃花艳艳山河添秀色。
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1)上联: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答案】(1)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神州增秀色水绿山清(2)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红梅苏轼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10.有人说“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三句是本词的“词眼”,为什么?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红桃杏色”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对应下片“酒生微晕沁瑶肌”;“孤瘦雪霜姿”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对应下片“休把闲心随物态”;“偶作”一词上下关连,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露红妆,以趋时风,却仍然保留雪霜资质——真正的“梅格”。
11.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刻画红梅既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表现了词人身处穷厄而不苟且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的傲骨。
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的成都。
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12.联系颔联分析作者“书怀”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忧国的责任感。
“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仍有机会重新被起用(或说为国出力)的后事充满信心、希望。
13.①“出师一表通今古”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②“夜半挑灯更细看”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③尾联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句是用典的手法,后一句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令人回味无穷或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的愿望。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
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
生卒年不详。
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
15.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舫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罟(gǔ)师:渔夫。
诗中借指船工。
②临圻(qí):地名。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为题材,诗人都借________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
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2)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送别(离别)杨柳(2)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3)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
(意思对即可)17.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临高台萧衍①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高台沈约②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
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
与萧衍同属“竟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