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二卷大题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真题及答案梳理

传播学概论真题及答案梳理

202X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传播学概论卷子

00642

本卷子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考前须知:

1.本卷全部卷子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卷子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第—局部为选择题。必须对应卷子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地域无效。

第—局部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传播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位于第二层次的是

A.群众传播B.群体传播C.自我传播D.人际传播

2.1949年,第—次从学科角度整理、总结此前传播特别是群众传播研究成果的学者是A.卢因B.施拉姆C.拉斯韦尔D.霍夫兰

3.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5W模式根底上提出了7w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动机和

A.理解B.记忆C.选择D.情景

4.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5.有学者把传播的个人功能分为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两种。这位学者是

A.皮亚杰B.霍克海姆C.托尔曼D.斯蒂芬森

6.“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如报纸的读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0el'日7传播者〞的把关模式是

A.怀特的把关模式B.巴斯的把关模式

C.卢因的把关模式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7.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按照贝雷尔森的定义,这种方法的特点是A.客观、思辨、定性B.实证、系统、定性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心理基础。自 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例如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是在 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传播 者自我认识的水平。
一、“约哈里之窗”
“约哈里之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这个关于自我的模型是一个内部可以互动的整体。在 模型总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部分的大小可以变化,并且此消彼长。如果一个区域变小了,那 么其他一个或几个区域就会变大;如果一个区域变大了,那么其他一个或几个区域就会变小。例如, 如果你披露了自己的一个秘密,扩大了“开放区域的自我”, 这就意味着“隐秘区域的自我”会缩 小;而且,因为你主动披露了自己的信息,“盲目区域的自我”也会相应变小。这个模型强调自我 的各个部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来改变“约哈 里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
当然,他人的评价并非都准确,正如镜子因凹凸不平会歪曲人的形象一样。倘若我们能和较多 的人交往,注意倾听多人的意见或反映,善于从周围的不同种类他人的一系列评价中概括出一些较 稳定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将大大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以下哪个是传播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A. 媒体效应

B. 社会认知

C. 信息加工

D. 群体行为

2. 效应是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下列哪个效应与媒体暴力有关?

A. 认知失真效应

B. 冲突效应

C. 希特勒效应

D. 群体效应

3. 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心理学研究热点,下列哪个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A. 实时性

B. 放大效应

C. 匿名性

D. 网络干扰

4.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加工有几个基本环节?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5. 下列哪个理论主要研究人们接受新信息的方式?

A. 传播途径理论

B. 社会认知理论

C. 媒体效应理论

D. 传播行为理论

二、简答题

1. 请简要描述媒体效应理论的核心观点。

2. 解释社会认知理论与传播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3. 叙述信息加工的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4. 以社交媒体为例,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三、论述题

请以社交媒体为背景,论述当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挑战。

四、自选题

请选择传播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题,介绍该专题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并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

请选取一个传播心理学相关的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传播心理学理论和效应,并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六、综合题

请撰写一篇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解答以下问题:当代社会下,个体对传媒信息的接受与认知存在哪些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

备注:以上试题仅为示例,实际考试试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确定。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B.信息的共享C.消息的独享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内容分析法

4.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A.流行文化B.民间文化C.精英文化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B.默顿C.赖特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B.偶遇抽样C.判断抽样D.机械抽样

7.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B.线性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B.传播内容C.传播效果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A.社会关系论B.社会分类论C.社会结构论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A.社交性功能B.游戏说C.自我中心性功能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5=25)

1.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C.尽量吸纳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2.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_真题-无答案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_真题-无答案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

(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1. 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______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

2. 个体基于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的需要而渴望与他人交往,这是出自人的______A.本能需要B.合群需要C.自我肯定需要D.物质需要

3. 通过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合群需要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赞-威克斯勒B.沙赫特C.库利D.舒茨

4. 心理学家沙赫特研究表明,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______A.33%B.35%C.88%D.98%

5. 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这体现的是人的______A.自我肯定需要B.合群需要C.本能需要D.情感需要

6. 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尤其是对自我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这体现了人际交往的______A.包容需要B.本能需要C.合群需要D.自我肯定需要

7. 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沙赫特B.库利C.舒茨D.霍曼斯

8. 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包括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______A.马斯洛的需要理论B.本能理论C.社会需要理论D.社会交换理论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 A.弥尔顿 B.卢梭 C.约翰·穆勒

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说什么

D.通过什么渠道

4.下列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是()A.德福勒模式B.赖利夫妇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5.在传播研究中,问卷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 A.传播效果研究 B.内容分析 C.传播媒介研究

D.控制分析

6.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

D.“对照组”

7.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很多传播行为是一种()A.工具性行为 B.使用满足性行为 C.社交性行为

D.自我中心性行为

8.拉扎斯菲尔德等指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A.环境监测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

C.麻醉精神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二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四种理论中最早出现的是() A.集权主义理论 B.自由主义理论 C.社会责任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传播学题库练习试卷有答案

传播学题库练习试卷有答案

传播学

1.德弗勒模式的主要贡献是:

A、单向直线性并引入了“反馈”的机制

B、双向循环性并引入了“反馈”的机制

C、单向直线性并引入了“噪音”的概念

D、双向循环性并引入了“噪音”的概念

2.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将其比作只有24小时的一天来说明人类的古老和传播的年轻,这种“传播学时钟”的巧妙比喻,其提出者是()。

A、麦克卢汉

B、特纳

C、奥斯古德

D、威尔伯·施拉姆

3.小组讨论、同事、同学、亲友三五成群的聚会等都是哪个层次的传播?

A、人际传播

B、大众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4.传播技巧的研究具有很强的()。

A、实用性

B、理论性

C、强制性

D、哲理性

5.()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6.在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中编码者的功能是:

A、执行接受和符号解读功能

B、执行解释意义的功能

C、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D、将符号转化为意义功能

7.属于社会系统模式的有赖利夫妇模式和()。

A、马莱克兹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德弗勒模式

D、施拉姆模式

8.面对面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行为,属于()。

A、大众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社会传播

9.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

A、网络传播

B、跨文化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10.人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层次(基础)是( )。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11. 罗杰斯认为传递过程的“信息流”是()。

A、一级的

B、两级的

C、多极的

D、无限级的

传播学概论真题及答案材料

传播学概论真题及答案材料

202X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传播学概论卷子

00642)

本卷子共3页,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考前须知:.

1.本卷全部真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卷子上无效。卷子空白处和反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局部为选择题。必须对应卷子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地域无效。

第一局部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发生周期最没有规律性的传播类型是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群众传播

2.传播模式有线性模式和操纵论模式之分,以下模式中属于后者的是

A.德弗勒模式

B.布雷多克模式

C.拉斯韦尔模式

D.香农一韦弗模式

3.传播的功能可以分为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以下学者中强调消遣性传播的是

A.李普曼

B.皮亚杰

C.斯蒂芬森

D.拉斯韦尔

4.第一次明确使用“群众传播学〃这个概念的著作是

A.《宣传与推行》

B.《宣传、传播和舆论》

C.《宣传与传播世界史》

D.《世界X时期的宣传技巧》

5.德国一位社会学家认为,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所以社会犹如一张庞大的

传播网络。这位社会学家是

A.孔德

B.韦伯

C.托尔曼

D.西梅尔

6.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研究领域,侧重研究

A.传播过程

B.传播效果

传播心理学二卷大题

传播心理学二卷大题

一、分析传播的两级效果论示意图

示意图说明两个问题:

1、传播是如何产生效果的:受传者遵循“心理选择”通过传播接收信息,淘汰部

分信息。信息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产生心理能,即看不见的传播第一级效果。

心理动能能外化为言行作用于社会,产生看得见的传播第二级效果,心理势能要在一定的情势下转化为心里动能,继而外化为言行做功,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心里动能做功的方向、大小、质量、价值和持续性。

2、传播与心理的关系:从传播致效的过程考察,二者是生产传播效果的相互作用

关系。传播与心理的任何一方没有另一方的作用,独自是不可产生出包括心理能在内的传播效果的。从科学研究的假设与正式的路径来考察,传播致效过程要经过而且必须经过两个关键环节或关键工序:传播要通过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这道工序;被选取的信息还要与受传者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

心理选择与心理反应两个工序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传播与心理互相依存:心理离开了传播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去考察传播与心理的关系

1、心理与传播携起手来为人类生产精神力量,传播给心理系统输送生产心理能的

“能源”材料——信息。心理能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它与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传播与心理的合作,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没有传播就没有信息,没有信息心理活动就陷入困境,人类就不要奢望精神力

量了。

三、几个受传者理论的历史逻辑关系

心理选择是心理系统与传播系统接壤的边防地带,是传播的信息进入心理系统的门户。绝大多数信息被心理系统拒之门外。整个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从供给转为选择。信息要有用才是资源,一条信息的有用与否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言的。“信息就是资源”应替换为“通过选择的有用信息才是资源”

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

1、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
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能动 的反映 ; 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
3、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 ①传受者心理实质的这个问题 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 一条思路,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一条思路,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智力、非智力( 、、性格 ②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智力、非智力(情 商)等方面都出类拔萃者,他们成才的几率会更高。 等方面都出类拔萃者,他们成才的几率会更高。 的生理、心理素质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 人 的生理、心理素质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 研究心理实质问题,不仅对传者很重要, ③研究心理实质问题,不仅对传者很重要,而且对受 者也很重要。( 。(P 者也很重要。( 26 ) 受者的心理、生理素质对他们认知、 ④受者的心理、生理素质对他们认知、欣赏媒介内容 直接相关。反对“唯媒体是从” 直接相关。反对“唯媒体是从” 。 总之,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 总之,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是一个与大众传播的效 的问题。 果,与传受者的素质紧密相关 的问题。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实验证明: p61) (p61) 影响受众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媒介内 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 容,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不良媒介 内容的影响更为深远。 内容的影响更为深远。班杜拉证实了模仿在侵犯行 为习得中的关键作用, 为习得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电视暴力对青少年四 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实践证明, (四)实践证明,媒介内容对成年人也具有很大的 影响(p63例 影响(p63例) 实践证明,媒体内容不仅对儿童,就是对成人, 实践证明,媒体内容不仅对儿童,就是对成人, 甚至老年人都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甚至老年人都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媒介环境对 于受者行为的导向至关重要。 于受者行为的导向至关重要。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本科✍专科□

A卷□B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4.“媒介即讯息”这一着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播过程中的哪个

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

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A.

C.

11.

A.反馈

C.媒介

12.

A.

C.

13.

况()

A.

C.

14.

A.灵活性

C.具体性

15.

A.

C.

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

A.非语言符号

B.体态符号

C.伴生符号

D.形象符号

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的是()

A. 网络

B.广播

C.电视

D.报纸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思想价值

B.艺术价值

C.经济效益

D.社会效益

19.较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的传播学这是哪一位()

A.李普曼

B.藤竹晓

C.施拉姆

D.罗杰斯

20.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支配的关系B.疏离的关系C。圈层的关系D。友善的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传播学者克拉帕将受传者对信息的选择性过程归纳为、

和三个方面。

2、传播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为、、

、、。 3、社会文化心理是指由于生活和生长在同一文化区域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总体特征,它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包括和两部分。

4、完整的人类传播过程通常由、、、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选择题(请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每题1分,共12分)

1、在拉扎斯菲尔德领导下进行的针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调查研究发现观念首先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一结果被概括为以下哪一种理论,

A “守门员”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 共同经验理论 D 传播互动理论

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A传播者 B传播媒介 C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

4、职业传播者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和准确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并构成传播内容的能力被称为

A 信息敏感

B 情感感受性

C 角色意识

D 自我体验 5、传播的双方要有效地沟通,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

A认识能力 B知识基础 C共同经验 D沟通愿望 6、我国新闻机构对来信来电揭发问题的读者实行保密性保护时,是行使了传播者的下列哪项权利,

自考新闻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自考新闻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2x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新闻心理学卷子

(课程代码00657)

本卷子共4页,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本卷须知:

1.本卷全部真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卷子上无效,卷子空白处和反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局部为选择题。必须对应卷子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地域无效。

第—局部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我国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2.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也可归入

A.新闻理论范畴 B.传播理论范畴

C.传播心理学范畴 D.新闻业务范畴

3.处于新闻源的特别地位、同时作为新闻活动最直接启动者的是

A.采访对象 B. C.播音员 D.编辑

4.对信息进行过滤,具有“单线加工特点〞的心理活动是

A.认知 B.记忆 C.思维 D.注意

5.简单引起角色扮演者心理紧张、不平衡的情况是

A.角色冲突 B.角色互换

C.角色期望 D.角色规定

6.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动机 B.想象 C.意志 D.性格

7.考察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养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

A.新闻治理者 B.一线

C.新闻编辑 D.播音员和主持人

8.作为比较稳定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起制约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

传播学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5年(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 号一二三四五总 分

题 分3010122523核分人

得 分复查人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得 分评卷人复查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与传播内容和传播目的无关的信息干扰,可看作是( )A 信息匮乏B 信息反馈

C 信息低量D 信息超量

2 布里德认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传播媒介所担负的职能是( )A 思想控制B 社会控制

C 外部控制D 内部控制

3 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效果也称( )A 示范效果B 心理归因效果

C 视野制约效果D 累积效果

4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传播媒介是信息流通渠道的( )A 不固定的把关人B 重要把关人

C 次要把关人D 主要把关人

5 大众传媒的自我控制也称为( )A 他律B 内律

2005年(上)传播学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第1

 页(共12页)

C 自律D 外律

6 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 指定法B 日历法

C 系统抽样法D 等距抽样法

7 下列研究方法中,所需费用相对来说最低的是( )A 问卷调查法B 内容分析法

C 抽样调查法D 控制实验法

8 传播过程中的译码又被称为( )A 符号解读B 符号化

C 接受信息D 传送信息

9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共同缺陷是( )A 概念界定不够清晰B 缺乏批判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分析传播的两级效果论示意图

示意图说明两个问题:

1、传播是如何产生效果的:受传者遵循“心理选择”通过传播接收信息,淘汰部

分信息。信息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产生心理能,即看不见的传播第一级效果。

心理动能能外化为言行作用于社会,产生看得见的传播第二级效果,心理势能要在一定的情势下转化为心里动能,继而外化为言行做功,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心里动能做功的方向、大小、质量、价值和持续性。

2、传播与心理的关系:从传播致效的过程考察,二者是生产传播效果的相互作用

关系。传播与心理的任何一方没有另一方的作用,独自是不可产生出包括心理能在内的传播效果的。从科学研究的假设与正式的路径来考察,传播致效过程要经过而且必须经过两个关键环节或关键工序:传播要通过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这道工序;被选取的信息还要与受传者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

心理选择与心理反应两个工序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传播与心理互相依存:心理离开了传播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去考察传播与心理的关系

1、心理与传播携起手来为人类生产精神力量,传播给心理系统输送生产心理能的

“能源”材料——信息。心理能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它与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传播与心理的合作,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没有传播就没有信息,没有信息心理活动就陷入困境,人类就不要奢望精神力

量了。

三、几个受传者理论的历史逻辑关系

心理选择是心理系统与传播系统接壤的边防地带,是传播的信息进入心理系统的门户。绝大多数信息被心理系统拒之门外。整个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从供给转为选择。信息要有用才是资源,一条信息的有用与否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言的。“信息就是资源”应替换为“通过选择的有用信息才是资源”

这种更替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信息短缺时代向信息爆炸时代的历史转变,反映了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历史转变,反映了以传者为本位向以受传者为本位的历史转变。

在传者为本位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枪弹论”(魔弹论、靶子论、注射论);从传者本位论向受传者本位论过渡期,产生了“个体差异轮”、“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到受传者本位论时期,产生了“顽固受传者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标志着受传者由被动地位一天天上升到主动地位的历程。

四、分析说明传播致效过程的因果链

在示意图中,表示传播者传出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必须送进信息的能量转换器即心理系统里,把信息转换成可做功的能,继而发动行为或外化为行为做功,才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信息要经过“心理选择”筛选,未获得“参与权”的淘汰。被授予“参与权”的进入传播致效的下一个工序“心理反应”炉内,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心理系统及产生于其中的一级传播效果,是传播向社会效果转化的绕不开缺少不得的中介,不可抽掉。正因为这个心理系统及产生于其中的一级传播效果是隐形的,所以,这就成了许多传播者认识论上的一个盲点。在实际传播活动中,不但常常被传播者忽略了,而且不了解,要进入心理系统得首先在他的第一道关口获得“参与权”才行。所以一提传播效果就用看得见的传播活动来代替。心理反应产生诸多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为行为,有些行为作用与社会从而产生传播的社

会效果。

五、传播者面对受传者选择不同类型传播信息的心理应对

声音传播:又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声音传播指面对面,传播是双向的,受传者和传者可相互进行反馈。间接传播传者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受传者有很大的距离,更难于及时接收受传者的反馈。

形象传播:通过人的视觉器官作用于大脑。有实物和实物的复制品(平面复制品:照片、图片、图表等;立体复制品:如各种模型)。

文字传播:文字传播按传播内容的完整程度可分为提示性文字传播、简要性文字传播、系统性文字传播。

综合传播:分为组合式综合传播和一束花的综合传播。

每一种类型的传播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应当扬长避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出奇制胜。要辩证的全面地看待。

传播者必须根据传播目的、传播内容的性质、受传者的特点,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传播类型进行有机配合使用。

六、形象传播作用于心理的特点

1、形象传播比起其他传播,更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2、形象传播比抽象的理论传播具体、生动,易于理解。

3、形象传播比起描述性的传播来,一目了然,减少描述、想象时的失真、走样率。

4、形象传播没有文字的围栏限制,无论是谁都能不同程度的理解其传播内容。

总之,形象传播更容易吸引受传者的注意力,给受传者以深刻的难忘的印象,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强度更大,因而传播效果更好。

七、文字传播作用与心理的特点

1、文字传播便于携带、保存,可自由控制、反复体会、加深理解。

2、文字传播更多的要求受传者运用逻辑思维,更便于受传者把握传播内容的实质。

3、文字传播更能准确地表达传播内容的精神,减少传播的歧义和受传者的误解,因传

播者考虑的更周密、思维更有条理、用词更准确。

4、文字传播不如形象传播、综合传播使受传者感到真实可信。

5、文字传播比起其他传播来,可辗转传播。

6、文字传播在平面上展开,可讨论复杂的问题。

八、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获选的或然率公式

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这个公式表明,受传者对传播媒介、对传播内容的选择与这些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给受传者提供的报偿成正比,与受传者获得这些报偿的费力程度成反比。这个公式对传播者的启示:如若要让受传者选择你的传播媒介、选择你的传播内容,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尽力是你的传媒及其所传播的内容满足受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尽力减少受传者为满足这些需要所付出的代价。

这个公式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受传者在选择传播、获取信息的价值取向中的作用。

当受传者选择某种没接能获取到他所需要的特别有价值的信息时,这种选择即使让他很费力,他也在所不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