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心理学1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内向传播:又叫自我传播,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输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传受者: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简答: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1、重要研究领域:内向传播

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3、主要研究对象:新闻心理

4、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的联系?

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学科联系是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内在原因。这两门学科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有相交之处

传播主体和接受对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因素,

2、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者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觉学科的学缘源远流长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Lewin)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C.L.Hovland),尤其是霍夫兰的态度研究被称为传播学中的经典研究。

3、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明证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在此模式中他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他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认为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马莱茨克模式说明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主要流派)?

神经生物论生物论

行为主义论行为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现象论

认知论

第二章:

名词解释:

媒体等同:指美国传播学者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经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从人们思考和感觉的角度看,媒体等同于现实生活。

反向社会化: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也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也称文化反哺。

简答:

用神经生物论结实体内传播过程?

体内传播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最基本的反射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脑和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的活动作为新的刺激不断地反馈给感受器,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反射环,进而完成了体内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脑居于接收、处理信息,并指挥主体去行动的中枢地位。

媒体在反向社会化中的作用?

年长者的继续社会化,除了在家庭和学校内进行外,还需要大众媒体的帮助。

1.传媒,特别是第四媒体的迅猛发展所造成的强大攻势,对年长者的心理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深切感到下一代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同

时认识到如果不进入到“网络内”,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2.媒体内容可以帮助年长者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从而缩小他们与年轻人之间的差距。

人的社会化分成哪两个阶段?

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

1、基本社会化有年龄界限,不同的文化对基本社会化的完成有不的年龄规

定。在我国到达18岁即进入成年期的始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

2、二次社会化是指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又叫继续社

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的。

造成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应的原因?

所谓主观性反映是指人们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生理的、心理的、客观的、主观的;有个体在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情绪情感以及文化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别。

1.生理原因:主要是就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而言的

2.心理原因:包括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情绪状态等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包括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学习的延迟性:在观察榜样之后,观察者并没有立即出现模仿行为,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合适的场合与机会下就会表现出来。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观察学习:由班杜拉提出的,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刺激)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体来传递学习榜样。

简答:

“人—情境”交互图: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即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人——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交互图可以读解为:受者行为、受者因素、媒介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两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

首先,受者行为与媒介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

其次,受者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其行为同样是相互决定的。

再者,受者个人因素与媒介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

该环状的行为公式表明人们(如受者)在接受环境(如媒介环境)影响并非是完全被动的,而有一个根据环境刺激所进行的自我调节的过程。

怎么理解榜样的力量可以迁移?

所谓榜样可以迁移是指,大众传媒提供示范(榜样)行为,被受者迁移到类似于榜样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榜样的其他情境中,这样便可以从某一种示范行为再派生出更多的同类的新行为,这对于受众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是很有益处的,也反映出榜样力量的魅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受者抽取每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2、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

简述观察学习的两个特点?

1、替代性强化:个体因观察到榜样受强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动机

2、学习的延迟性: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

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论述:

学习榜样过程的规律:

媒体信息是为受者服务的,所以媒体提供的榜样要符合受者的认知规律。受者的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榜样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四部分组成:图

1、注意过程:注意是意识的门户,榜样只有在被受者注意的前提下才

能进入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榜样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贴近百姓

生活,亲切易学。同时讲求宣传艺术,使媒介信息符合人们感知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