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1
大众传播心理学1、2章
第二章
2.3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柏拉图《理想国 》
洞穴理论
第二章
2.3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柏拉图
《理想国》
洞穴理论
思考:太阳、洞 穴、囚徒、傀儡 分别隐喻什么?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2.3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报刊文字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麦克卢汉: 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意 义
﹛
假新闻
受者:媒体世界→意识→物质世界
2012
“深圳90后女孩跪地 为残疾乞丐老人喂饭”
物质世界与媒体世界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2.1.2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 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 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 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 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传播心理学
主讲人:董 牮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1 1.2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1.3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1.1 大众传播学的学科定位
传播学是一门既有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
△香农 - 韦弗 数学模式
☆对传播过程的研究
☆ 对传播研究方法的研究 ☆对受众的研究 ☆ 对传播后果的研究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2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一、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可能性 首先,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有相交之处。 其次,从心理学家传播学先驱者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的学缘 源远流长。 再次,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实性 三、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
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认知过程(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动机过程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4)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3、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description)(2)解释 (explanation)(3)预测 (prediction)(4)调控 (control) 4、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学术研究领域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类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视觉心理学……5、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取向(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传播心理学绪论与第一章
(五)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主要考察某一个或少数几个主体(如一个传播者、一家 电视台、一个编辑部等)的许多特征。 个案研究通常是对某特定个案在一段时期内的情况(研究者感兴 趣的)进行全面的调查,因此往往采取纵向的追踪方式。 在传播领域,个案研究通常用于对传播者的研究,即守门人(把 关人)研究。 个案研究能够对被试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的考察,但往往由于 被试太少,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如传播者出于什么心态而进行传播; 传播者在选择、组织和传递信息时的思考与期待如何; 是什么心理因素使受传者在众多信息中注意并留心某信 息而不是别的信息; 受传者在接收信息时的兴趣、愿望、动机如何; 受传者如何认识信息、对传播者及其所传的信息作何反 应等。
2. 揭示心理规律 通过对各种类型的传播过程进行考察,从理论上揭示 出传受双方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并以此作为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理论指导,提高传播 效率,使人与人之间经由信息的互动而更好地实现心 灵与心灵的沟通和理解。
3. 讯息 讯息(message)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和事实。 (message) 它由一组相互关联且有意义的符号 符号所组成,能够表达某 符号 种完整的意义。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社会互动的中介。
4. 通道 通道(channel) 通道(channel)指讯息在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传递过程 (channel) 中所经过的途径 途径或赖以传送的手段 手段,是连接传播者和受 途径 手段 传者双方实现信息交流的桥梁 信息交流的桥梁。 信息交流的桥梁 如果没有传播通道,信息就不可能传递,传播者和受传 者双方就无法进行交流和沟通。
第一章 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传播过程分析 第二节 早期的传播过程研究 第三节 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心理学概述
3. 任务要求对知觉与注意力的影响:任务的复杂性和要求可以影响我们的知觉和注意 力。
大纲2:传播心理学的
02. 认知与情感影响
知觉与注意力影响
1. 知觉与注意力的关系: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觉和注意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注意力的引导能够影响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而我们的知觉过程又会影响我们的 注意力分配。例如,当我们意识到某个特定的刺激时,我们的注意力会自动地被引向 该刺激,而忽视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态度与情感塑造
1. 核心要素:在探讨时,需了解其核心要素。 态度是个人对事物的评价和倾向,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情感是情绪和心理体验的表达,对个体决策和行为具有重 要影响。因此,情感和态度共同塑造了个人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 形成和变化:了解态度和情感的形成和变化是理解其塑造的关键。 态度形成受到社会学习、认知过程、个体经历和群体影响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情感的形成与人类基本情感系统、个体经历 和环境刺激密切相关。通过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态度和情感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变化而改变。 3. 传播策略:传播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态度和情感的传播策略。 构建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可以通过故事叙述、情感呼应和身份认同等方式引发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改变认 知和情感,可以通过信息提供、问题抛出和反驳等手段调整目标受众的态度和情感。有效的传播策略能够帮助塑造人们的 态度和情感,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尤小优0750 2023/8/28
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什么(一)2024
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什么(一)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旨在揭示人们在传播和接收信息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
通过研究传播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方式,从而提高沟通效果,促进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传播心理学所告诉我们的五个重要方面。
正文:1. 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注意力集中a. 人们基于兴趣和需求来选择接收哪些信息b. 信息的新颖性和情感共鸣对注意力的影响c. 人们在信息过载环境下的选择策略2. 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a. 人们将信息与自身经验和知识结合进行理解b. 社会认知和文化背景对信息解释的影响c. 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对理解的影响3. 人们对信息的记忆和记忆保持a. 兴趣和情感因素对信息记忆的积极影响b. 信息的重要性和关联性对记忆保持的影响c. 不同的记忆机制和策略对信息记忆的影响4. 人们对信息的情感反应和态度形成a. 情感激发和情感共鸣对信息接受的影响b. 信念和态度对信息接受和评估的影响c. 个体差异和社会影响对态度形成的影响5. 人们对信息的影响力和行为改变a. 口碑传播和社会影响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b. 传播行为和传达方式对信息影响力的影响c. 行为改变理论和行为启发方法对信息传播的应用总结:通过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记忆、情感反应和行为改变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们基于个人兴趣、认知能力、情感共鸣等因素选择接收和关注特定信息,通过与自身经验和知识相结合来理解信息,情感激发和社会影响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情感反应和态度形成,并最终可能导致行为改变。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人们传播行为和提高信息传播效果的依据。
传播心理学01
最让药庆卫难以接受的是张显对药家是“军二代”、“官二代” 和“富二代”身份的猜测:
“药父身居我军军械采购要职,利益纠葛颇多,望中央军委彻查 此人经济问题,肃清军械采购环节的蛀虫。”
“据媒体披露,在房价高企的西安,药家居然有4处房子。”
“激情言论”张显声称不信法院张显向记者承认,他所发布的关 于药家有背景等信息,“有的是从微博后面评论里转帖来的,没 有时间核实”。还有一些是自己的合理推测。比如药家200平方米 的房子信息,他到药家楼下,并未进去,和楼下老头老太闲聊, 听说军代表有地位有钱。药家鑫在第三次庭审时戴了眼镜,张显 认为是“道具”,事实证明只是药想看亲人一眼。他坚持,他发 布这些消息只为监督法院公正审判。
以达致传播成功。 4. 了解受传者的受传心理及其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能根据不
同受传者的心理需要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传播活动。 5. 对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及影响
其传播活动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有全面的认识。 6. 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传播者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并以此为参照
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7. 在人际交往、网络传播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传播活动中能自
传播心理学的组成要素:
行为主义观点:
刺激—个体—反应(S-O-R)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刺激:
传播者的影响 讯息的影响
言语信息的影响 非言语信息的影响
媒体的影响 传播环境的影响——文化
个体:
受传者的认知基模与讯息处理历程 受传者的性格 受传者的动机 受传者的情绪
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对传者和受众心理研究涉及面广泛,几乎涵 盖了人所有的心理活动。并运用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五 种理论(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认知理论、神经生物论)等进行分析。
传播心理学是怎样一个专业(二)
传播心理学是怎样一个专业(二)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与传播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传播心理学专业进行深入剖析,从课程设立、研究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传播心理学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
正文:1. 课程设立a) 基础心理学课程: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b) 传播学课程:深入了解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传媒与社会、传播研究方法等。
c) 专业课程:涵盖传播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心理影响、广告心理学等。
2. 研究方法a)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设计,探索传播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例如通过测量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广告效果。
b)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众对传播内容的态度、观点和反应,以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c) 内容分析: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其对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 实践应用a) 广告与营销:传播心理学在广告与营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b) 媒体与舆论:研究传播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媒体对大众的影响,包括舆论引导、宣传传媒等。
c) 社交媒体:应用传播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社交媒体对人们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4. 研究领域a) 传播与认知:研究传播对个体认知过程的影响,包括信息加工、记忆和理解等。
b) 传播与情感:探讨传播对个体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的作用,如新闻报道对观众情感的引导。
c) 传播与行为:研究传播对个体行为决策和行为改变的影响,如公共服务广告对公众行为的影响。
5. 专业发展a) 国际交流:传播心理学是一个全球化的学科,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
b)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如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加强研究深度和广度。
c) 技术应用: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实践,如虚拟现实、数据分析等。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传播活动中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于理解和优化传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要点:一、传播者的心理1、传播动机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
有的是出于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通过传播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情感;有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或社会地位;还有的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希望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2、传播者的认知传播者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解读会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的影响。
认知结构包括知识储备、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传播者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或片面传递。
3、传播者的情绪传播者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积极情绪下,传播者可能更倾向于传递乐观、正面的信息;而在消极情绪下,可能会传递较为悲观或负面的内容。
4、传播者的形象塑造传播者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会影响传播效果。
良好的形象能够增加受众的信任和接受度,而不良形象则可能导致受众的抵触。
二、传播信息的心理影响1、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是否新颖、有用、有趣,直接关系到受众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
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的信息往往更能吸引受众。
2、信息的形式信息的呈现方式,如语言表达、排版设计、声音和图像效果等,会影响受众的感知和理解。
简洁明了、富有吸引力的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记住。
3、信息的可信度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传播者的信誉都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
受众通常更倾向于相信来自权威渠道和有良好声誉的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
三、传播渠道的心理效应1、大众传播渠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渠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但不同的大众传播渠道在受众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例如,电视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观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报纸则更适合深度报道和分析,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传播心理学论文
传播心理学论文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沟通和传播行为的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传媒学等多个领域。
它关注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旨在揭示人类沟通和传播的心理机制。
本篇论文将主要探讨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人类的感知、态度、信念和行为来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它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分析人们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方式,以及他们对不同类型信息的态度和反应。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群体等。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接受某种信息,如何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二、传播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传染性理论传染性理论是传播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信息的传播就像病毒的传播一样,具有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传递信息,形成舆论,并影响更多的人。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现象非常有启发,如何在网络平台上引爆一条信息,使其迅速传播成为热点话题。
2. 认知不一致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认为,人类在接受新信息时,会将其与已有的认知进行比较。
如果新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相悖,人们就会感到认知不一致,产生不舒适的心理体验。
为了减少认知不一致,人们会寻找并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相符合的信息。
对于媒体宣传和广告,这个理论揭示了如何通过调整信息的呈现方式,来更好地引导受众接受和认同传播内容。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传播过程中,会倾向于追求与他人的相似性和融合感。
人们通过媒体信息和舆论的接触,寻找与自己相关的社会群体,并与之进行认同和互动。
这个理论对于研究群体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播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 媒体宣传和广告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媒体和广告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反应,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通过准确把握受众的认知偏好和态度倾向,可以提高广告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大众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框架㈠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应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㈡传播心理学又是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它应以大众传播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果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㈠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义时期;㈡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㈢20世纪60年代至今为行为主义发展的第三时期。
第一节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一、主要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质。
他认为心理、意识不可捉摸,无法证实,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心理学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相互证实的客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客观现象就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看来人和动物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第二节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一、主要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众传播过程中传者的心理活动、行为(采访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受众的心理活动、行为(受众心理学);传者与受众的心理互动。
●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派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行为主义与传播心理第一节关于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一、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条件反射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巴甫洛夫狗流唾液的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肉末)(流唾液)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铃声)(流唾液)结论:“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的其它事件相连结,从而对它们所处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如果把绿灯再和铃声联系起来,过一段时间,狗一见绿灯就会流口水。
(次级条件反射)有的同学走进教室就紧张学习压力紧张教室紧张我们为什么喜欢“报喜不报忧”?接到坏消息心情低劣传递坏消息的人心情低劣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对吸烟的厌恶疗法:把烟的形象与感到恶心、呕吐联系起来(二)操作条件反射美国桑代克的实验走出“迷宫盒子”的猫美国斯金纳的实验:“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总结:与经典条件反射相反,操作条件反射是个体从反映到刺激的过程。
个体可以主动适应环境,获取正面刺激。
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可以通过强化(奖励)“塑造”一个人的行为1.努力学习获得奖励(奖学金、同学的尊重等、师长的称赞等)2.儿童有礼貌获得奖励(大人的夸奖、喜爱)(三)条件反射与强化如果不进行经常性强化,行为会逐渐消退。
例:长时期只有铃声没有肉末,狗就不再听到铃声流唾液了。
“读书无用论”——读书再多,到社会上仍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二、行为主义的诞生1913年华生《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思潮在心理学界的兴起“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让我在自己建构的特殊世界里把他们养大,我保证能够随机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甚至乞丐和盗贼”三、新行为主义的发展:班杜拉创建社会学习理论(20世纪六十年代)质疑:人类的所有学习行为都是直接经验(经典或操作反射)的结果吗?“如果人只能从尝试的后果中进行学习……那么人类生存的希望就很小”1.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的概念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榜样形成的。
传播心理学
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传播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探讨了传播对人们的态度、信念、知识和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正文内容:一、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 传播与心理学的关系:传播心理学是传播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将传播过程与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相结合。
2. 传播的认知过程:探讨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并分析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判断等心理活动。
3. 传播的态度影响:研究传播对人们态度的影响,并理解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
4. 传播的信念和价值观:分析传播对人们信念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
二、传播心理学在社会影响中的应用1.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包括情感激发、品牌认知和购买行为等方面。
2. 媒介效应:探讨媒体对公众态度、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包括媒体暴力、媒体陷阱等方面。
3. 社交媒体心理学:分析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自我展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4. 政治传播心理学:研究政治信息对人们政治行为和选举决策的影响,包括领导魅力、政治社交媒体等方面。
5. 健康传播心理学:探讨健康信息对人们健康行为和意识的影响,包括医疗宣传、健康教育等方面。
三、传播心理学对个人的影响1. 感知和认知:传播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机制,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 形成和改变态度:传播对个体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看法和信仰。
3. 行为改变:传播心理学通过思想启发和行为激励等方式,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和行动。
4. 情感和情绪:传播内容和方式对个体的情感和情绪产生影响,包括喜怒哀乐等方面。
5. 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传播过程中的符号、语言和群体认同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产生影响。
四、传播心理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1. 政府宣传和舆论引导: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进行宣传策略和舆论引导,影响公众和社会的意识和行为。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第一章传播心理学概述
以哲学、社会学为主导
中期 2
心理学方法开始应用
现代 3
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 目前,传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理解传播现象和制定有效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
传播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 识,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
应用性强
传播心理学概述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传播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在传播 过程中如何接收、理解、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心理机制。
传播心理学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各种传播形式,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 织传播等。
hd by h d
什么是传播心理学?
心理过程
传播心理学着眼于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态度等。
跨文化传播心理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 规律,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传播 效果的影响。
人机传播心理学
人类与计算机等媒介之间的互 动,数字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组织传播心理学
组织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因素的影 响。
媒介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机制,信 息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跨学科融合
传播心理学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人工 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
应用领域扩展
传播心理学将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网络营销 、舆情管理和文化传播。
国际化交流
传播心理学研究将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促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研究。
理论创新
传播心理学将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 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从众
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影响,即使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不一致,也 可能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传播心理学第一讲
4 新闻心理学是主要研究对象 传播内容有新闻性的、娱乐、教育,政治性
的、其中新闻以其真实和快捷对人的生活指 导意义最大。新闻传播心理现象也成为主要 的研究内容了
5. 实施心理导向 引导广大传播工作者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
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促使 其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媒介素养教育 media literacy)
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学科,传播学是 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一门具体科学。
传播学要研究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必然离不开对人的 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有关心理规律的利用。因为无论 是传播者对信息的注意、认知、组织、加工,还是受 传者对传播信息的注意或忽视、接受或排斥等等,都 是基于他们各自的心理运动。
1.描述心理现象 揭示各种类型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 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象。
如传播者出于什么心态而进行传播,传播者在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传 递信息时的思考与期待如何,是什么心理因素使受传者在众多信息中注 意并留心某信息而不是别的信息,受传者在接收信息时的兴趣、愿望、 动机如何,受传者如何认识信息、对传播者及其所传的信息作何反应等。
2.库尔特·勒温(卢因)
实验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学术成就: 一是领导风格实验,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问题。凭借着诡异研究奠定了其社会心理学家的地位。 一是研究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在这一研究中他提出了
把关人概念,这是传播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
(5)撰写研究报告
(三)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被称为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大众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传播心理学1
传播心理学1第一章:名词解释:内向传播:又叫自我传播,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输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传受者: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简答: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1、重要研究领域:内向传播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3、主要研究对象:新闻心理4、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学科联系是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内在原因。
这两门学科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有相交之处传播主体和接受对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因素,2、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者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觉学科的学缘源远流长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Lewin)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C.L.Hovland),尤其是霍夫兰的态度研究被称为传播学中的经典研究。
3、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明证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在此模式中他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他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认为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马莱茨克模式说明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心理学1第一章:名词解释:内向传播:又叫自我传播,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输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传受者: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简答: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1、重要研究领域:内向传播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3、主要研究对象:新闻心理4、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学科联系是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内在原因。
这两门学科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有相交之处传播主体和接受对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因素,2、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者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觉学科的学缘源远流长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Lewin)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C.L.Hovland),尤其是霍夫兰的态度研究被称为传播学中的经典研究。
3、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明证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在此模式中他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他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认为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马莱茨克模式说明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主要流派)?神经生物论生物论行为主义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现象论认知论第二章:名词解释:媒体等同:指美国传播学者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经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从人们思考和感觉的角度看,媒体等同于现实生活。
反向社会化: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也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也称文化反哺。
简答:用神经生物论结实体内传播过程?体内传播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的过程。
反射弧(最基本的反射结构)由五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脑和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效应器的活动作为新的刺激不断地反馈给感受器,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反射环,进而完成了体内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脑居于接收、处理信息,并指挥主体去行动的中枢地位。
媒体在反向社会化中的作用?年长者的继续社会化,除了在家庭和学校内进行外,还需要大众媒体的帮助。
1.传媒,特别是第四媒体的迅猛发展所造成的强大攻势,对年长者的心理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深切感到下一代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同时认识到如果不进入到“网络内”,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2.媒体内容可以帮助年长者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从而缩小他们与年轻人之间的差距。
人的社会化分成哪两个阶段?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1、基本社会化有年龄界限,不同的文化对基本社会化的完成有不的年龄规定。
在我国到达18岁即进入成年期的始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
2、二次社会化是指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又叫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的。
造成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应的原因?所谓主观性反映是指人们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很多。
其中有生理的、心理的、客观的、主观的;有个体在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情绪情感以及文化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别。
1.生理原因:主要是就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而言的2.心理原因:包括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情绪状态等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包括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第三章:名词解释:学习的延迟性:在观察榜样之后,观察者并没有立即出现模仿行为,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合适的场合与机会下就会表现出来。
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观察学习:由班杜拉提出的,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对象(刺激)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体来传递学习榜样。
简答:“人—情境”交互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即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人——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交互图可以读解为:受者行为、受者因素、媒介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
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两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
首先,受者行为与媒介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
其次,受者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其行为同样是相互决定的。
再者,受者个人因素与媒介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
该环状的行为公式表明人们(如受者)在接受环境(如媒介环境)影响并非是完全被动的,而有一个根据环境刺激所进行的自我调节的过程。
怎么理解榜样的力量可以迁移?所谓榜样可以迁移是指,大众传媒提供示范(榜样)行为,被受者迁移到类似于榜样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榜样的其他情境中,这样便可以从某一种示范行为再派生出更多的同类的新行为,这对于受众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是很有益处的,也反映出榜样力量的魅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1、受者抽取每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2、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
简述观察学习的两个特点?1、替代性强化:个体因观察到榜样受强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动机2、学习的延迟性: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论述:学习榜样过程的规律:媒体信息是为受者服务的,所以媒体提供的榜样要符合受者的认知规律。
受者的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榜样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四部分组成:图1、注意过程:注意是意识的门户,榜样只有在被受者注意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榜样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贴近百姓生活,亲切易学。
同时讲求宣传艺术,使媒介信息符合人们感知事物的一般规律。
如对要宣传的对象有足够的表现强度,象采用粗大的字体,鲜艳的色彩,具有动感性和新颖性等。
2、保持过程:保持就是记忆过程。
受者对于媒介榜样的行为,首先要转换为记忆表象,然后用词语表征,并以形象和言语双重编码的方式将其贮存于记忆之中。
3、动作再现过程:这是受者向榜样学习的关键。
观念转换为行为,需要机遇,也需要主观努力。
如电视里传授烹调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试做,并在尝试性错误中反复探索,动作的再现方能成功。
动机过程:动机是人行动的内部心理动力。
受者对媒介榜样的注意、保持和动作的再现无一不是由动机支配的。
当受者因学习榜样形成了新的行为模式后,又会进一步产生新的动机促使其以便巩固新建立的行为模式,以便不断再学习新的师范行为。
如青年看到发明,试做,成功,喜悦,继续努力。
第四章:名词解释:潜意识:(一)什么是潜意识(二)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1、潜意识是同意识相联系着的条件反射现象,是阈限下的低度意识;⏹2、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
潜意识亦称个体潜意识,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命题。
潜意识论是佛罗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潜意识是人们经验的贮存库,由许多被遗忘的欲望、知识经验组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集体无意识:由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荣格提出。
是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指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
简答:简述情节的特征:1)压抑性:创伤经验沉入潜意识/压力2)固着性:停留于某一发育阶段/痴迷3)情绪性:情绪压抑/情绪化、非理性4)核心性:潜意识的核心/精神活动的核心5)泛化性:泛化为对某种事物的执着追求集体无意识的层次:人类共性方面民族性(包括不同国家)的差异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因地域(或地区)造成的区别人格发展阶段论主要观点:⏹ E.H.Erikson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902-1979,美国)把个体心理的成长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认同危机:⏹1、信任与怀疑的冲突(婴儿期0-1.5岁)⏹2、自主与羞怯的冲突(幼儿期1.5-3岁)⏹3、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学前期3-5岁)⏹4、勤劳与自卑的冲突(学龄期6-12岁)⏹5、认同与角色混淆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6、亲密与孤独的冲突(青年期18-30岁)⏹7、后代关注与自我关注的冲突(中年期30-60岁)⏹8、完善与绝望的冲突(老年期60岁以上人格的发展是以性欲为中心,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1)口腔期(0-1.5岁)⏹2)肛门期(1.5–2岁)⏹3)男性生殖器崇拜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期由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埃里克森提出。
又称“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把认得一生按照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里,都会出现相应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心理矛盾和主要的影响者。
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地处理在每个阶段中出现的心理矛盾,其人格的发展就是健全的,反之,则会严重阻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与佛罗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相比:1、强调自我而非本我2、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3、更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分析传者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潜意识亦称个体潜意识,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命题。
潜意识论是佛罗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潜意识是人们经验的贮存库,由许多被遗忘的欲望、知识经验组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传播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传者,包括新闻制作者、作家等。
他们制作或创作精神产品十,主要靠的是意识活动。
但是由于大脑加工信息的有限性和加工信息的依次性,这样在人脑进行意识活动时,所加工的信息量较少,必须不断地从潜意识——记忆库中提取所需信息,才能保证传者制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潜意识对于传者的意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生灵感、形成文风(包括创作风格,主持风格等)、凝聚情结等方面。
第五章:论述:媒体应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应尽量做到:见物见人、见事见人、见人见思想、见思想见动因。
总之不能忘却对人的深度关怀。
1、观照百姓:A、反映最平凡的小人物如南方周末记者采用平民视角,讲究低层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报道对打工妹、农民、爱滋病人等投入了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