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

合集下载

不自由毋宁死-翻译

不自由毋宁死-翻译

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于1775年3月23日刚向众议院致辞的诸位尊贵的先生,你们忠诚爱国、才能出众,我对诸位之推崇敬重,非他人所能比拟。

但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见解却常大异其趣。

因此,倘若我的想法有异于诸位先生,希望你们不至于觉得遭到冒犯。

我将直抒己见,毫无保留。

此时此刻,绝不可讲究虚文浮礼。

众议院所面对的是本国的非常时刻。

我个人觉得这无疑是非自由即奴役的问题。

此事攸关重要,因此,理应有同等程度的自由来辩论。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寻得真理,才能对上帝,对吾国有所交待。

倘若我惟恐得罪诸位先生,而在此关键时刻欲言犹止,那我就是背叛国家,背弃上帝。

可我崇敬上苍吾主胜于俗世的任何君主呀!议长先生,沉湎于希望之虚幻乃人之天性。

痛苦之现实,我们常爱视而不见,并倾听那妖妇的说唱,直到被她变成野兽为止。

为自由而壮烈、艰苦奋斗的聪明睿智之士,是否应该扮演这类角色呢?对有助于我们在尘世间获得解救之事,我们是否要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呢?就吾而言,无论代价何等痛苦,我都要了解真相,明了最糟的情况并为之做好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人生阅历。

倘若没有过去的种种经历,我不知道我还能依靠什么来解读未来。

诸位先生满怀希望,并要众议院也怀着同样的美梦,可我敢问诸位先生,就过去的经验而言,英国内阁十年来的所做所为,有什么足以让您诸位相信美梦可以成真的呢?是他们不久前收到我们的请愿书时所发出的阵阵奸笑吗?诸位先生,千万别轻信他们,那只不过是个陷阱。

可别让别人的一番佯作亲昵给蒙骗了。

试想想,倘若真心大方地接受我们的请愿书,又何必进行类似备战的活动?他们的军舰遍布我国水域,他们的军队使我们的山河变色。

友爱、和解需要舰队、军队来传达吗?我们是否表现得极端不愿意和解,致使他们非得动武逼我们回心转意不可?诸位先生,请莫再自欺欺人。

这是开战、镇压的工具,是帝王的最后手段。

敢问诸位先生,倘若这诸般军事姿态,为的不是要我们屈服于武力之下,那所为何来?有哪位先生能够指出其他的动机吗?大不列颠帝国在地球的这个角落可有敌人,使其不得不派遣海、陆军到此?没有,诸位先生,完全没有。

《不自由 毋宁死》4课件

《不自由 毋宁死》4课件
选择文中你认为具有说服力感染 力的一个片段,体会其情感 ,把握其 语气 ,熟读成诵,登台演讲。
要求:先组内进行演练,然后推选一 位同学登台演讲。
明确演讲之基本要求
情感: 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 姿势: 站直站稳 环视全场 镇定自信 声音: 铿锵有利 把握语速、语气、语调 手势: 恰当运用手势 画龙点睛
④ 我们没有退路,只有 ⑤我的主张:
才有希望。
正音
①钦佩( qīn )
②桎梏(zhìɡù )
③沉湎( miǎn )
④相称(chèn)
⑤同胞(bāo )
⑥枉然( wǎnɡ)
⑦单薄(bó )
⑧赐予( ⑩缄口不语( jiān )
①发表演讲的原因:
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 ② 我们应有的态度 :
正视痛苦现实 。 ③ 我们的唯一出路:
只有诉诸武力。
④ 我们没有退路, 只有战争才有希望。
⑤我的主张 :不自由,毋宁死。
文本研习(一)
根据演讲辞推想一下,“刚刚在会议上发 言的先生们”讲了些什么?
要求:形成书面答案,小组交流后,推 选代表以议会发言者的身份进行演讲展示。
再现经典演讲之魅力
活动体验
1、阐述发表演讲的原因:并非对各位不敬, 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 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 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 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 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 就有胜利的希望。 5、表达的主张“不自由,毋宁死” 。
走进语言现场
激情演讲
让躺着的字站起来
不自由,毋宁死
(美)帕特里克·亨利
学习目标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STEP 02
STEP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演讲稿的 主旨和意图。
STEP 0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演讲稿 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有效的沟通交流。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不自由,毋宁死》的主题探讨
总结词
自由与死亡的关系
总结词
独立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探讨《不自由,毋宁死》中自由与死亡的 关系,分析帕特里克·亨利如何通过这一主 题激发听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
详细描述
讨论《不自由,毋宁死》中强调的独立精 神,分析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意义和必要性 ,以及这一主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总结词:作者生平
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详细描述:简要介绍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包括他的教育背景、政治 生涯以及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中的重要表现。
《不自由,毋宁死》的文本分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语言特色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分析《不自由,毋宁死》的结构,包括引言、 主体和结论等部分,并指出各部分在演讲中的作用。
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每个环节, 确保课堂节奏紧凑有序。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技巧
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 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THANKS
讲授环节
作者介绍
介绍帕特里克·亨利,包括他的生平 、主要成就和贡献。

苏教版语文高一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苏教版语文高一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

拿破仑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作者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

他生于弗吉尼亚,做过店主和农民,为养家糊口,发愤研读法律,24岁正式开业当律师。

三年内打赢了近千起官司,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其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

亨利是弗吉尼亚的第一任州长,他在州里和国家里还担任着许多其他的公共职务。

不过他的永久名声还是来自这篇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这一慷慨激昂的演讲,其结束语是世界闻名的“不自由,毋宁死!”【背景探寻】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漂洋过海来到这块新大陆,在这里共同劳动、生息、繁衍。

经过100多年的辛勤耕耘,大片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北美各地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农业经济蒸蒸日上,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随着生产贸易的发展和交通邮政事业的进步,原来彼此隔绝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费城、波士顿和纽约等大城市相继出现,成了北美的政治经济中心,统一的北美民族市场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北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建立。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

亨利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的演说。

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二、背景探寻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对当地居民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他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三、字音①钦.佩(qīn)②铿锵..(kēnɡ qiānɡ)③毋.宁(wú) ④砥砺..(dǐ lì)⑤缄.口(jiān) ⑥艰苦卓.绝(zhuó) ⑦铸.就(zhù) ⑧镣.铐(liào)四、字形梏(ɡù)桎梏湎(miǎn)沉湎赢(yínɡ)输赢皓(hào)皓首缅(miǎn)缅怀羸(léi)羸弱浩(hào)浩大腼(miǎn)腼腆嬴(yínɡ)嬴政五、近义词辨析(1)部署·布置同:两者都是动词,都指安排人力、任务、活动、事情等。

异:“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

“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活动做出安排。

(2)乞求·祈求·企求同:这三个词都有“希望得到”的意思。

异:“乞求”指请求给予。

《不自由毋宁死》课件

《不自由毋宁死》课件

演讲背景
01 02
社会背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加速,言论自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话题。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个体权利和社会秩序,成为亟 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背景
历史上言论自由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言论自由的边界和限制,为 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3
个人背景
演讲者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以及对言论自由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演讲
自由和独立的意义
自由是独立的前提
只有拥有自由的权利,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主。一个没有自由的人 ,就像是被束缚在枷锁中,无法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独立是自由的保障
只有个人独立,才能够真正拥有自由的权利。一个依赖他人的人,无法掌控自 己的命运和未来。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 能够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全文分析 • 《不自由毋宁死》的影响和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不自由毋宁死》
主题内容
探讨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关系,以及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言论自由 的边界和限制。
主题目的
通过深入分析,引导听众思考言论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 现代社会中平衡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关系。
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政策越来越严格,引发了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经 济逐渐发展壮大。
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发表之前,北美殖民地已经有 许多反抗英国统治的行动和事件。
03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全文分析
开场白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参考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参考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参考不自由,毋宁死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

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然后,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接下来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展开说理。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的演讲是如何做到以上几点的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 场合、目的等情况而定,“到什么山上唱什 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侧重分析前 面两段
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 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 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 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 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 的观点上来。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年青 时为了成为一名律师,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听律师 们的辩护词,看他样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听,一 边模仿。后来他还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
1、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刻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4、恒心——“操千曲而后晓音, 观千剑而后识器”。
其次,演讲稿思想内容要有鼓动性,要有明确的中心,要 有充沛的感情、较强的说服力(有针对性、有逻辑性)。 (侧重于三、四段)
最后,演讲稿的语言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 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有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 人们常常采用比喻、对比、排比、反问、呼告和反复等修辞 手法。 (侧重于三---五段)
关于语言的作用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的 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 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
拿破伦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 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语言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品格、修养、才学和 城府。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 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 乐消遣都离不开语言艺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课文简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 [对应考点二]作者是怎样围绕“经验之灯”展开论述的?
提示:作者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 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 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 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 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 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 之神”。
语文
《不自由,毋宁死》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不自由,毋宁死》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对应考点一] 演讲开头说:“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
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但是,人们常 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请问,“但是”一词 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欲抑先扬。用“但是”一词话题一转,就很礼貌而 简洁地进入演讲的正题,让人能够接受,又抓住了听众的 心理。
语文
[探究结论]
作者没有在开篇就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分析了前面先
生们演讲中存在的认识问题。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不破不立,不指出其弊病所在,就很难让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击破其他观点,自己的观点也就胜利了一半;第二,前面演讲
的人并不是美国的敌人,所以一开始就采取尖锐对立的做法不
利于团结更多人投入战斗,因此作者批驳中有劝勉,立论时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三、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 [对应考点二]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
畏惧心理,作者是从几方面进行反驳的? 提示: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4单元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4单元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含答案

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本课话题——自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面对殖民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控制与镇压,面对温和派和保守派的屈服、妥协,帕特里克·亨利不畏强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自由和真正的和平。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斐在舞会上结识了美丽的姑娘森德莱·尤丽娅,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斐这样的穷诗人。

面对阻力,裴多斐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写出了一首首情诗,使得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同裴多斐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此刻,欧洲大地已涌起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义也如涌动的岩浆。

蜜月中的裴多斐欢乐与忧郁交织。

他不愿庸碌地沉溺于私家生活,写下了著名箴言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此后百年间这首诗一直激励着世界进步青年对自由的追求。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2.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

——麦奇生3.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孟德斯鸠4.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为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马克思5.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恩格斯6.一切最文明的东西所具有的价值,自由都具备。

——贾尔斯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拯.救( ) 钦.佩( ) 桎梏..( )( ) 阐.述( ) 一剂.( ) 铿锵..( )( ) 绚.丽( ) 歧.途( ) 束缚..( )( ) 同胞.( ) 气氛.( ) 萦绕..( )( ) 凝.聚( ) 祈.求( ) 沉甸.甸( ) 【答案 zhěnɡ qīn zhì ɡù chǎn jì kēnɡ qiānɡ xuàn qí shù fù bāo fēn yínɡ rào nínɡ qí dià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溃⎩⎪⎨⎪⎧崩溃.( )溃.脓( ) (2)供⎩⎪⎨⎪⎧提供.( )供.品( ) (3)蒙⎩⎪⎨⎪⎧蒙.受( )蒙.骗( )蒙.古包( ) (4)薄⎩⎪⎨⎪⎧单薄.( )薄.荷( )薄.饼( ) 2.语境辨析法 (5)河滨公园内发生的一起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9岁小孩伸出双臂.( )给熊喂食,一条胳臂.( )被熊咬掉。

苏教版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原文

苏教版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原文

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宁死》原文阅读议长先生:我比任何人更钦佩刚刚在议会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和才能。

但是,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

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保留地、自由地予以阐述,并且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视作对先生们的不敬。

现在不是讲客气的时候。

摆在会议代表们面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而且正由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就必须做到各抒己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弄清事实真相,才能不辜负上帝和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别人而闭口不言,我认为就是叛国,就是对比世间所有国君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议长先生,对希望抱有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易于闭起眼睛不愿正视痛苦的现实,并倾听海妖惑人的歌声,让她把我们化作禽兽。

在为自由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难道是有理智的人的作为吗?难道我们愿意成为对获得自由这样休戚相关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就我来说,无论在精神上有多么痛苦,我仍然愿意了解全部事实真相和最坏的事态,并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

除了过去的经验,我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判断未来。

而依据过去的经验,我倒希望知道,10 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凭什么足以使各位先生有理由满怀希望,并欣然用来安慰自己和议会?难道就是最近接受我们请愿时的那种狡诈的微笑吗?不要相信这种微笑,先生,事实已经证明它是你们脚边的陷阶。

不要被人家的亲吻出卖吧!请你们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气亲善和遍布我们海陆疆域的大规模备战如何能够相称?难道出于对我们的爱护与和解,有必要动用战舰和军队吗?难道我们流露过决不和解的愿望,以至为了赢回我们的爱,而必须诉诸武力吗?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先生。

这些都是战争和征服的工具,是国王采取的最后论辩手段。

我要请问先生们,这些战争部署如果不是为了迫使我们就范,那又意味着什么?哪位先生能够指出有其他动机?难道在世界的这一角,还有别的敌人值得大不列颠如此兴师动众,集结起庞大的海陆武装吗?不,先生们,没有任何敌人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

历任弗吉尼亚州通讯委员会委员、民团司令、该州州长。

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

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作品有《不自由,毋宁死》等作品。

二、写作背景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三、文体知识——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稿。

它的结构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构成。

其特点有:(1)针对性。

演讲稿的内容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2)鼓动性。

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和说服效果。

(3)有声性。

演讲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

要好说、好听、好懂、好记,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研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

【提示】①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以“不拼搏,毋宁死”为题,借鉴亨利 的写法,写一段演讲词。
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 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 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讲词被后人作为不 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 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 那么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如何说 服听众的呢?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 目的等情况而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 么人说什么话”。
浏览课文,归纳大意
1、 发表演讲的原因 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
2、揭示保守派的错误态度 不愿正视痛苦现实 。
3、回顾历史,证明求和已无路可走 只有诉诸武力。
4、批驳保守派的错误论据——力量单薄 只有战争才有希望。
5、申明观点——必须战斗【不自由,毋宁死】
深入探究
•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
不自由,毋宁死
帕特里克·亨利(美)
• 钦佩 • 陷阱 • 桎梏 • 拯救
截然不同 各抒己见 虚无缥缈 镣铐
缄默 沉湎 祈求 铿锵
学习目标
• 1、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 者的爱国情感。
• 2、掌握演讲特点,学习演讲 技巧。
了解背景
•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 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1774年,英国颁布了 一系列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 的控制与镇压。北美殖民地人民面临着历史性 的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 协让步。殖民地中的一些保守分子,极力主张 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 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 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主和派 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 的演讲。
演讲是如何做到论辩有力、激动人心的。
我喜欢的语句是
,因为
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理时,亨利采用了后发制人、 逐层推进的方法。
• 语言上,展示了亨利高超、机 敏的技巧。
学以致用 建构拓展
学得屠龙技,舞得偃月刀
面对浩荡的大江,孔子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面对世事繁杂的人生,孔子曰:“生无所 息。”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 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28日在西点军校2014年 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称美国必须领导世界,如果 美国不行,别国也不行,并表示,美国打算成为未来 100年内的世界领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对此给出了神回复: 看来当世界老大的感觉不错。我不知道在国际 关系中有没有能够预测未来的章鱼保罗。
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这就是语 言的魅力!
其次,演讲稿思想内容要有鼓动性,要有明 确的中心,要有充沛的感情、较强的说服力(有 针对性、有逻辑性)。
最后,演讲稿的语言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 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有感人效果和说 服力量,人们常常采用比喻、对比、排比、反问、 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合作讨论:
请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亨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