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前方》教案(最新)
《前方》教案(优秀8篇)
《前方》教案(优秀8篇)《前方》教案篇一一、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
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二、分析课文:1、师:文本共12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
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生1: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
生2:作者想归纳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他们正在路上。
便于下文由“路”展开议论。
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语简洁,生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人在路上。
这样便于由路生发议论。
2、师: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生1:第二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九节开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第十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加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生2:还有第十一节写到的“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支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句子较长,暂归纳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吧。
生3:我认为第九节“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不是关键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论,这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因为“前方”的呼唤,迫不及待地离家,于是便有了路,那么,路有何作用?第九节的这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是核心的观点之一。
师:你说得很好,肯动脑子思考。
我们是不是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3、为什么会生发这些思考呢?下面我们研讨这三个问题。
《前方》教学教案
《前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前的态度;(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巩固记忆;4. 内容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5. 写作技巧讲解: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学习;2. 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语言美;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4.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写作技巧;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前方”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作文,了解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3.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合作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4. 课堂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评价。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生字词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前方》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 合作讨论材料:提供相关讨论素材,便于学生展开讨论。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谈论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二步: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前方》,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眼前人,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抽象的意境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欣赏。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随时巩固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及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记忆。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意境。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及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高一语文教案《前方》 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前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对前方的向往与追求。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描写前方的诗句?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前方”的含义。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前方的向往。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追求前方的动力。
(4)分析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在前方追求中的困惑。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前方”与古诗中的“前方”有何异同?5.语言品味(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前方追求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1.在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关注学生的讨论内容,及时给予引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对前方的向往与追求。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将课文情感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前方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前方,可能是一个地方,一个梦想,或者是一种向往。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前方》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前方》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塑造。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作品。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提供相关文学作品和评论,供学生拓展阅读。
利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介绍《前方》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
3.2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前方》故事,了解情节和角色。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角色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4.2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估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表达,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提供《前方》的文本和相关评论,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资源,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和比较分析。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其文学创作和表演能力。
第六章:教学案例与分析6.1 教学案例提供《前方》中的具体情节和角色对话,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角色,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
《前方》的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前方》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前方》是一篇描写战争背景下人类坚韧不拔、追求自由和和平的文学作品。
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步骤引入战争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分段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前方》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运用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前方》原文文本。
与战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写作练习纸和评价标准。
4.2 教学材料投影仪或白板。
笔记本和笔。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给予具体的评价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6.2 教学扩展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战争的影响。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战争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破坏。
邀请作家或者战争幸存者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真实的故事和观点。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前方》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简介《前方》是一部描绘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以及人们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坚持。
本章将介绍小说的主题、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二章:人物分析三、主人公分析1. 主人公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2. 主人公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变化。
3. 主人公与other characters 的关系。
四、其他人物分析1. 描述其他重要人物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3. 探讨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情节解析五、开端部分1. 描述故事的开端部分。
2. 分析开端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发展线索。
六、发展部分1. 描述故事的发展部分。
2. 分析发展部分中主人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七、高潮部分1. 描述故事的高潮部分。
2. 分析高潮部分对主人公的影响和改变。
3. 引导学生体验故事的情感波动。
第四章:主题探讨八、战争与人性1. 分析战争对主人公和人物的影响。
2. 探讨战争背景下人性的表现和挣扎。
3. 引导学生反思和平的重要性。
九、生存与希望1. 分析主人公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坚持。
2. 探讨人物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希望。
3. 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选择。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十、阅读理解练习1.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3.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十一、写作练习1. 设计写作题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3. 组织写作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十二、小组讨论1. 设计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事的主题和人物。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前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前方》,使学生对人生、理想和奋斗有更深入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简要介绍课文《前方》的主题和内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中。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课文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和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4.2 评价标准: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评价。
4.3 评价反馈: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前方》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相关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5.3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前方的画作或使用音乐来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前方的意义。
6.2 课文阅读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文本语言的感受。
6.3 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不同观点。
《前方》教案勇往直前追寻梦想
《前方》教案勇往直前追寻梦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前方”的多重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
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体会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思考,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未来,坚定地追寻梦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前方”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人类离家行为的思考。
分析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深层内涵。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人生的“苦旅”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文本。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远方、旅途的图片)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图片时,心中是否会涌起一种对远方的向往?远方总是充满着未知和诱惑,吸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前方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前方的。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前方”主要写了哪些内容?3、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人类的天性、外界的诱惑、理想的召唤等方面进行思考)(2)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结合文中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人生道路上的艰辛和不易)(3)“前方”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组织学生讨论,“前方”既可以指空间上的远方,也可以象征着人生的理想、目标和未来)4、再读课文,品味语言(1)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诵读和赏析。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
《前方》教学思路 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方》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2)运用意象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3)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3. 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前方》诗歌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前方》诗歌的解析、评论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与《前方》诗歌相关的场景或氛围;(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前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初步理解诗歌:(1)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意象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2)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5. 比较分析:(1)让学生找出其他类似风格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 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8. 作业布置:(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前方》教案【优秀5篇】-最新
《前方》教案【优秀5篇】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5篇《《前方》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前方》教案篇一wanbaoyu一、教学目标: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过程:预习字词: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 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一、导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前方》教案设计范文
《前方》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2)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运用文本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前方》全文;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3.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生词和短语,并进行标记。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短语的问题;(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交流各自的看法。
4.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2)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内涵,体会文章的主旨。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前方”的理解;(2)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感悟。
《前方》 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前方》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当下,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记忆。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 练习巩固(1)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检测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2. 课后练习的正确率,检测对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3. 学生的心得体会,检测对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作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 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和奋斗经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3.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前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培养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我提升的价值,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前方》是一篇关于追求理想和面对困难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坚持和勇气的意义。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感丰富的叙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有什么梦想?你们在面对困难时会怎样选择?”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2 课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方》,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3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等,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讨论、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前方》教案设计
《前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中“前方”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对“前方”进行深入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生追求和理想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作者的观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对“前方”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思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对人生的积极认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启发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旅行或者追梦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们在前方道路上的探索和追求。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觉得前方意味着什么?”引发学生对“前方”的初步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文章围绕“前方”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思路:开篇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接着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离家的原因,然后描述了人们在路上的情景和感受,最后得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结论。
(四)精读课文1、分析文中关键语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前方”指的是什么?“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 让学生讨论:这句话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组织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探究文章的主旨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作者对“前方”的看法。
引导学生思考:“前方”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有怎样的意义?(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前方”的感悟。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课文背景:写于20世纪初,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2.2 课文主要内容1. 故事情节概括:讲述了一个贫穷家庭为了生活而奋斗的故事。
2. 主题思想: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的词语和句型。
2. 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深入领会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课文背景的信息。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2. 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鲁迅时代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向学生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前方》的背景。
6.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6.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前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课文《前方》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分段朗读课文,对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前方》的思考。
3.2 课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4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4.3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前方》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内涵。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2 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方》教学教案
《前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前方》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炼与传承。
3. 课文中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和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点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思想,传授语文知识点和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前方》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
3. 知识传授:讲解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点和技巧,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5.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点,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前方》原文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展示相关案例。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知识与技能1. 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 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自己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体验,增进交流。
2. 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 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1.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 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
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等等,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直观性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板书:摄影散文)《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
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
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见了什么?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
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二:解题曹文轩,1951年生,江苏盐成人。
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
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长篇小说《红瓦》曾被节选入韩国中学教材。
《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三:研习课文(一)理清思路文章12段,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几个部分?明确:三个部分。
第1段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部分是作者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
(二)分析重难点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同座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明确:有三个观点。
第一个就是第2段说的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二个就是第10段说的人生实际是一场苦旅;第三个是第11段中说的人时刻都想离家,而在离家的过程中又时刻想着已远去的或久已不见的家。
“离家”“归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矛盾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合作研讨这些问题。
第一个观点的探讨(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二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但它却是本文的中心,也可以说本文的“文眼”。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齐读§3—§7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迁徙的习性;(§3—§4)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外在的诱惑(快感、虚荣心);(§5)再次,为了摆脱家的压迫与束缚,出于无奈,人不得不离家---在家的无奈(家容不得他,他容不得家);(§6)最后,为了追求理想克制不住地有一种离家探索的欲望---前方的召唤。
(§7)“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这句话统摄了下面这5个段落,具有很强的统摄性。
离家、漂泊、流浪是人类内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怀。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
最具典型的当数游侠诗人李白。
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
还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
而冰心,最早也是作为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
”没有比远行更销魂。
§8—§9曹文轩不愧为“学者型作家”,喜好哲学,使他对人生有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坚持或者重视“悲悯情怀”,表现出了他的人文关怀,读起来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厚重。
从第八小节开始,由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态转入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路、家、前方和流浪,一语双关,有的纯粹是从哲学层面来使用的。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民借着路,向前流浪。
路,并既是实实在在的路,也是指人生之路。
家,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的归宿和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不仅是空间上的概念,更是指理想,理想的召唤。
流浪,主要是指人处在离家与归家的求索、漂泊状态。
“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人的肉体在家,可是灵魂却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
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园。
有了§9作铺垫,§10的深化就水到渠成,得出了“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富有深刻哲理的话语。
第二个问题的探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1、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注意上下文)明确:“苦旅”是精神层面的感受。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因此,把人生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
人总想到达目的地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总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2、由这句哲理性的话语立刻又将视线转向摄影的画面,联想到这张图片中托着下巴的男子,又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一篇散文中的苦旅:内心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其作用是什么?---便于由具体场景抽象出人生规律,使读者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有了感性认识。
(境遇之苦---精神之苦)3、句子中的“实质上”能不能删掉?为什么?明确:“实质上”不能删掉。
他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火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
第三个问题的探讨(人的悲剧性实质)1、第十一段中提到了人的精神状态的三重悲剧,请找出来。
人在“走向远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在惦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已无法还家”;“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五家的感觉之中。
”显然这里的“家”“家园”并非是“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的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2、作者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作者说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理想和追求,但是不断地追求却始终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
离家是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是有一定的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3、“人已无法还家”;“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五家的感觉之中。
”怎么理解这句话?人的最大悲剧是找不到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章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四、课文小结钱钟书在《围城》中说“住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想进来”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于是有首可歌这样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外流浪的人却这样说“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渴望流浪与思念家乡是一对孪生姐妹,它时刻萦绕在出门远行的游子身上。
作者由画面出发联想到人类总有离家的愿望,引出前方的概念,并赋予了它理想的内涵,然后说人追求理想的旅途是一场苦旅,人的最大悲剧是找不到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文章写的是前方仍着眼于回家。
文章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五、鉴赏艺术特点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弹琵琶、立意新颖。
《前方》是一篇含义隽永、意味深刻的哲理散文。
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使作品主旨多元化。
为了阐述“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旨深刻,内蕴更加丰厚,突出了人苦苦追寻的“家园”是“精神家园”。
六、作业古诗词思乡恋家名句集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唐•崔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唐•刘长卿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唐•杜审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唐•李白《蜀道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唐•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13、附:板书前方曹文轩前方召唤————行在路上————人生之路————精神苦旅追寻精神的家园离家—————————————归家遥遥无及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