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布规律
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
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同心圆式、阶梯式、棋盘式
和框(垛)式等分布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同心圆式分阶梯式分布
框式分布
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 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 然地理特征。 3.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 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 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 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 壤的分布规律。
• 与中域性分布相比,其涉及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
于10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 重复);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 和丘陵的一段坡面。
•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部位存在一定的
顺序,并随着地形起伏有节奏地重复这一顺序。土链就
是指地带内因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差异而形成的地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 地带性的共同制约。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
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
化,导致土壤大致沿纬线呈东西向延伸的带状变化。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 • 延续于全球的土壤地带——如冰沼土地带、灰化 土地带、砖红壤地带等。 • 区域性土壤地带——又可细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 两种,在温带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是地球表层中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其分布规律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气候、植被、水文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构造:不同地质构造的地区,土壤类型和性质也不同。
例如,河谷平原土壤肥沃,而山地土壤则贫瘠。
2. 气候:气候条件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分解,对土壤有利;而干旱、寒冷的气候则不利于土壤发育。
3. 植被:植被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植被会使土壤产生不同的化学和生物学变化,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和性质。
4. 水文地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影响。
水分的循环和分布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盐碱土、沼泽土等。
综上所述,土壤分布规律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于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 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 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 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 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 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 林土、栗钙土带,如图8-6和8-7所示。
(micro-mes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 土链 (soil catena) 土被结构(soil cover structure)
知识结构
第7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 特性。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 分类系统相联系,如图8-1所示。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分布规律 8.2 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
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 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
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
土壤分布(soil distrinution) 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土壤微-中域分布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 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 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它包括:沿海型 土壤纬度地带性,如图8-2所示;内陆型土 壤纬度地带性。土壤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 球分布模式,如图8-3所示,美国系统分类 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如图8-4所示,两者 有类似的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1.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多样,西部地区土壤类型单一。
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包括盐碱土、紫色土、黄褐土、红壤等多种类型,而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地土、棕壤、山地土为主。
2.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东南多,西北少。
东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而西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少。
3. 土壤侵蚀程度东南轻,西北重。
东南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轻,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重。
4. 土壤pH值东南偏酸,西北偏碱。
东南地区的雨水较多,土壤酸度相对较高,而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土壤碱度相对较高。
5. 土壤质地东南细,西北粗。
东南地区降水充沛,土壤颗粒较小,土壤质地相对较细,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颗粒相对较大,土壤质地相对较粗。
总之,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 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 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 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 S=f(W ·J ·G) 式中 S为土壤分布特征 W 为纬度 J 为经度 G 为海拔高度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 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 规律的变化。山地的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 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如秦岭南 坡的垂直带谱结构为:黄棕壤 — 棕壤 — 暗棕 壤—山地草甸土;北坡则为:土娄土—褐土— 淋溶褐土—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南迦巴瓦峰土壤垂直带谱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
A .有机质表层 1.有机表层(附有机现象) 2.草毡表层(附草毡现象) B.腐殖质表层 1.暗沃表层 2.暗瘠表层 3.淡薄表层 C.认为表层 1.灌淤表层(附关于现象) 2.堆垫表层(附堆垫现象) 3.肥熟表层(附肥熟现象) 4.氺耕表层(附氺耕现象) D.结皮表层 1.干旱表层 2.盐结壳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和亚纲
土纲 亚纲 土纲 G.干旱土 H.盐成土 I.潜育土 亚纲 G1.寒性干旱土 G2.正常干旱土 H1.碱积盐成土 H2.正常盐成土 I1.寒冻潜育土 I2.滞氺潜育土 I3.正常潜育土 J1.岩性均腐土 J2.干润均腐土 J3.湿润均腐土 K1.干润富铁土 K2.常湿富铁土 K3.湿润富铁土 土纲 亚纲 A.有机土 A1.永冻有机土 A2.正常有机土 B.人为土 B1.氺耕人为土 B2.旱耕认为土 C.灰土 C1.腐殖质土 C2.正常灰土 D.火山灰 D1.寒冻火山灰土 土 D2.玻璃火山灰土 D3.湿润火山灰土 E.铁铝土 E1.湿润铁铝土 F.变性土 F1.潮湿变性土 F2.干润变性土 F3.湿润变性土
土壤的地带性规律
土壤的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欧亚大陆中部最明显经度地带性-只存在于中纬地带,高纬和低纬均无:高纬度的冰沼土和灰化土,低纬度的红壤、砖红壤均横贯整个大陆。
欧亚大陆:面积最大,经、纬度地带性最典型。
冰沼土、灰化土、草原土、荒漠土面积较广。
非洲大陆:赤道横贯,南北对称。
纬度地带性明显。
红壤、砖红壤和荒漠土面积较大。
北美大陆:东西海岸,纬度地带性;落基山影响,100oW以西明显的经度地带性。
("非"字形)。
冰沼土和灰化土最广,次为草原土。
南美洲大陆:赤道贯穿北部,红壤、砖红壤最广(一半),纬向;南部安第斯山影响,经度地带性。
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小,东南信风,东部三面环山。
内陆大面积荒漠土,并直逼西岸,东部弧形分布。
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山地愈高,土壤类型愈多,垂直带谱愈复杂纬度愈高,垂直带谱愈简单相似维度,湿润条件的垂直带谱较为复杂,越干旱垂直带谱越简单中纬度山地,同一土壤类型,近海者分布高度低;高度相同的山地,近海者带谱简单阴坡与阳坡的图谱不同我国情况纬度地带性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为自南向北随着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大体上说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和黄褐土,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
但也出现以下例外。
1,青藏高原高大山体阻碍了亚热带森林土壤向西部延伸,高原特有的草毡土、莎嘎土代替了红壤或黄壤,只在高原边缘山地保留了此类土壤的痕迹。
2,东北地区从山东半岛以北至东北的黑龙江,由于受山体走向的影响(?),使东西方向延伸的土壤发生偏移,呈北东---南西走向,从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着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棕色森林土。
这就是说,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北至南森林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是:棕色针叶林土(棕色泰加林土、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植物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自然地理学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 37%,后两者占29%。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 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 红壤 红棕壤和红褐土 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但在 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 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主要土壤类型
地带性土壤 冰沼土 灰化土 棕壤 红(黄)壤 砖红壤 燥红土 湿草原土 黑钙土 栗钙土 荒漠土
隐地带性土壤 盐土 碱土 潜育土 泥炭土 红色石灰土 黑色石灰土
非地带性土壤 冲积土 粗骨土 冰碛土 砂丘土 火山灰土
山地黄棕壤
红壤、黄壤
8500 m 7500 m 6500 m 5500 m 4500 m 3500 m 2500 m 1500 m 500 m
• 喜马拉雅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南坡降水量比较 丰富,因此南坡出现了比较好的垂直带谱,它 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为山地 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 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 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而 北坡由于受高原地形与降水的影响,其垂直带 谱与南坡完全不同。
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 土。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 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 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 变性土 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
则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 和延伸的,向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 红褐土 荒漠土 褐土 棕 壤。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 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 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北美大陆西 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 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 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 黑钙土 栗钙土 荒漠土;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因此它的分布规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土壤的基本结构土壤主要由层状岩石和颗粒组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粒径大小不同的沙子、砾石和黏土等物质。
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分布差异很大。
例如,在干砂土区,水分往往会积聚到底层,而在湿沙质土区,水分则多集中在表层。
此外,各种类型的土壤还具有各自独特的结构特征。
根据土壤的种类和质地,可以将其分为:壤土、粘泥质土壤和砂质土壤3类。
2. 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从表征方式来看,水热条件不同的土壤分布也有明显区别。
比如,在沙漠环境下,地表较干燥,降雨强度较强,所以蒸发量大,导致水源稀少;反之,在潮湿环境下,由于植被稀疏,雨水容易渗入地下,造成水分丰富。
另外,随着降水量不同,不同土地上水量也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湿润地区地面越湿润,其含水率就越高。
2: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1、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变化较大,因此可以通过对剖面上的不同位置进行测量来分析其分布规律。
2、湿润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但由于排水不良或渗透作用弱而容易受侵蚀。
3、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水分集中在表层,以毛细管水为主,利于植物吸收利用;盐碱地土壤则易被碱性物质所侵蚀。
3:利用各种方法对土壤进行测量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分、养分和温度。
1. 湿度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这些水能使空气湿润,并具有保温作用。
当天气干燥时,土壤会产生大量蒸发,使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
2. 营养土壤中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元素,它们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
3. 温度土壤受气候影响很大,它不仅受到自然因素(包括风、雨、雪)的侵蚀和改造,而且还受人为因素(包括农业措施、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人工管理等)的影响。
尽管现在关于土壤水平分布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结论。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1.分布规律
在中国,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并呈东西向伸展,西侧直抵横断山系。
长江以北,因东南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加之华北平原横亘其间,暖温带棕壤带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在东北地区,土壤带的这种偏转更为明显,由东南而西北依次排列着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东南季风势力更弱,所以,土壤带大致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东西向排列,由东而西依次出现褐土、黑垆土、栗钙土与棕钙土。
在中国西部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的屏障作用,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其土壤地带谱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排列,即由南疆到北疆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与灰漠土三个土带。
2.主要原因
广域土壤分布形式决定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大地形的综合作用。
中国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国家,冬季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广大地区干燥而寒冷,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东部及中部地区高温而多雨,这种气候类型使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纬度地带性的湿润土壤系列,由北向南分布的土壤依次为灰土、淋溶土、铁铝土和富铁土;中部地区形成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由均腐土、干润淋溶土、新成土和雏形土构成的干润土壤系列;西部则因地处大陆内部,再加受青藏高原和高山的影响,其土壤主要由正常干旱土、正常盐成土、寒性干旱土、寒冻雏形土构成的干早寒冻土壤系列。
土壤分布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有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一)我国土壤水平分布规律:与纬度带分布基本一致(见下图)1、南北方向a、亚热带-热带:受湿润季风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依次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b、中亚热带:湘鄂山地,黄壤为主;云贵高原,东面和西南面气候湿润,中心则为较为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c、温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大兴安岭北部林下有灰化土发育;松辽平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和白浆土发育。
图5-21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2、东西方向(见上图)a、暖温带:由东向西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b、温带: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二)我国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本章第一节已述)(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阅读、自学)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状况大致为:a、东部由南往北,依次出现湿润老成土(伴淡色始成土)、潮湿新成土(伴冲积新成土)和冷凉软土(东段伴潮湿软土,西段伴正常干旱土);b、西北内陆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干旱土(东段伴正常新成土,西段伴砂质新成土);四川盆地分布湿润淋溶土。
在山地土壤中,青藏高原、长白山脉和张广才岭主要为新成土、始成土和灰土的冷冻土类,其余山地则多为淋溶土、新成土、老成土的湿润土类和始成土。
三、联合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阅读、自学)a、东部季风区:土壤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从南到北依次出现的主要土壤类带由网纹土和铁铝土、低活性强酸性土、始成土、高活性淋溶土、灰化淋溶土。
b内陆半干旱、干旱地区,显经度地带性,随距海远近作东西向排列,依次出现黑钙土、栗钙土、钙质土、石膏土等土壤带。
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土壤分布教学目得:掌握土壤分布得基本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大势。
教学重点:土壤分布得基本规律土壤地理分布就是指各不同土壤类型沿上下左右各方得延伸展布以及随不同地理空间而变异得状况。
一、土壤分布规律(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得关系由于成土因素在地理空间上得分布与组合具有规律,因此土壤得分布也具有规律性、土壤分布规律它就是以三维空间(按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得、土壤全球与大尺度分布:广域性分布与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区域尺度分布规律:区域、中域、微域分布规律。
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得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就是土壤随地表水分与热量得分化呈带状配置得特性。
土壤带就是三维空间成土因素得函数:S=f(W,J,G)S表示土壤得分布情况,W、J、G分别表示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得变化。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垂直带性,其函数式为:S1=f(W)纬度地带性S2=f(J)经度地带性S3=f(G)垂直带性相应于这三种土壤地带性得土壤带组合型式,分别称为纬度地带谱、经度地带谱与垂直带谱。
(二)土壤得水平分布规律土壤得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得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得水平分布也有很大得影响。
1、土壤得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得纬度地带性,就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得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得带状变化得特性。
呈纬度地带性分布得土壤带,并非严格地完全按东西方向延伸,因受其她分异因素得干扰与影响,使有些土壤带出现间断、尖灭、偏斜等情况。
纬度地带性又可分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得世界性土地带。
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与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得冰沼土、寒温带得灰化土与热带得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得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
另一种就是区域性土壤地带,土壤带不就是延续于所有大陆,这在中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得特点就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得特点就是: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与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质分解而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它具有丰富的营养和水分保持能力,对农作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的性质和组成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地形和地质:土壤的形成与地形和地质密切相关。
在山地区域,土壤的垂直分布受到坡度、坡向、岩石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在平原地区,河流冲击和沉积作用会导致土壤的层序分布。
2. 水文条件:水分对土壤的形成和垂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条件包括地下水位、降水量、排水情况等因素。
在高地下水位和排水不畅的地区,土壤中的水分积聚较多,这可能导致土壤下部层的养分流失。
3.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垂直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草地和森林地区的土壤表层富含有机质,而农田常常出现有机质含量降低的现象。
4. 时间: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时间也是影响土壤垂直分布的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会逐渐沉积到较深的土层。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植被类型和时间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特性,进而影响着土壤的垂直分布。
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对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七章土壤第五节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地带相关性示意图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
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 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规律 的变化。地理位置不同,其基带土壤不 同,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亦不同. 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至高纬,土 壤垂直带谱由繁变简,土壤垂直带的数 量由多变少,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由高 到低。
三、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 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递减, 降水在最大降水高度以下是向上递增,超 出该高程后减少,从而引起植被等成土因 素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 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 各土壤垂直带谱中,除基带以外,其中 的主要土壤带称为建谱土带。土壤垂直带 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着山体海拔增高, 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 类型。
世界地带性土壤分布图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z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z 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向
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z 可分为世界性土壤地带和区域性土壤地
带,前者如冰沼土、灰化土地带。后者 可分为沿海和内陆两种变型。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
因海陆分布而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 的带状分布。一般从沿海至内陆依次出现湿润 森林土壤、半湿润森林草原土壤、半干旱的草 原土壤和干旱的荒漠土壤系列 在我国从东北到宁夏和新疆的温带区域内, 依次出现淋溶土(暗棕壤)—潮湿土(黑土)—钙积 干旱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石膏盐积干 旱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暖温带范围内,由沿海向西依次划为淋溶 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干旱土(黑垆土、 灰钙土)—石膏盐积干旱土。
z 1、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z z
z z
(1) 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 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按诊断层在土 体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 表下层”两类。 1) 常见的诊断表层:松软表层、人为表层、暗 色表层、淡色表层、有机表层等。 2) 主要的诊断表下层:淀积粘化层、灰化淀积 层、高岭层、氧化层、漂白层、雏形层、钙积 层、石膏层、积盐层、含硫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土壤分布教学目的:掌握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大势。
教学重点: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土壤地理分布是指各不同土壤类型沿上下左右各方的延伸展布以及随不同地理空间而变异的状况。
一、土壤分布规律(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由于成土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具有规律,因此土壤的分布也具有规律性。
土壤分布规律它是以三维空间(按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的。
土壤全球和大尺度分布:广域性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区域尺度分布规律:区域、中域、微域分布规律。
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置的特性。
土壤带是三维空间成土因素的函数:S=f(W ,J,G)S 表示土壤的分布情况,W、J、G 分别表示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其函数式为:S1 =f(W)纬度地带性S2=f (J)经度地带性S3=f (G)垂直带性相应于这三种土壤地带性的土壤带组合型式,分别称为纬度地带谱、经度地带谱和垂直带谱。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1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土壤带,并非严格地完全按东西方向延伸,因受其他分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有些土壤带出现间断、尖灭、偏斜等情况。
纬度地带性又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地带。
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化土和热带的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的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
另一种是区域性土壤地带,土壤带不是延续于所有大陆,这在中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
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2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一般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典型,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
例如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从土壤水平地带的宽度看,纬度地带为南北宽约4—8 纬度,经度地带为东西宽约6—12 经度。
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
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最大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分异。
以我国为例:长城从海边起大多沿险要的分水岭构筑,具有对气候、农业和土被分异的意义,因此,长城作为一条界线,除了最东部需要向北推移2—4 纬度外,恰好是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即我国冬作物分布的北界;在沿海地段是暗棕壤与棕壤的分界,往内陆地段,是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与弱淋溶土(褐土)分界。
秦岭-淮河界线,是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也是我国水旱二季农作的北界,该线以北是棕壤和褐土,以南是黄棕壤。
南岭是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的分界。
天山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
太行山脉使其西面的黄土高原的气候明显变干,出现黑垆土、褐土。
燕山山脉对东南季风的阻隔,使内蒙古高原面上均为钙积土。
青藏高原的隆升,影响亚热带、暖温带等土壤水平地带向西延伸。
此外,西藏的念青唐古拉山、大兴安岭、吕梁山脉、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脉等都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和土壤地带的界线。
由上可知:广域的土壤水平分布格局主要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大地形(山地、高原、大江大河)的共同控制(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1、土壤的(正向)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山麓至山顶,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处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
基带: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
建谱土带:除基带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建谱土带,其土类叫建谱土类。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有如下几点:(1))土壤垂直带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或较湿润地区)相应的土壤类型。
(2))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向于简单,而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
(3))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有由繁变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4)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5)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影响,特别是作为水平土壤地带分界线的山地两侧尤为明显,其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各异,向上逐渐趋于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
例如海南岛五指山,其北坡为湿润热带地区,基带土壤为砖红壤,西南坡处于半干旱地区,基带土壤为燥红壤,两坡建谱土类均为山地黄壤,但其分布下限有明显的差异。
云南哀牢山迎风坡黄壤下限为1600 米,而背风坡则上升到1800 米。
(6)山地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影响。
高原边缘地区,多出现“镶边式”(又称“单面山式)”垂直带谱,位于同一水平地带内的山体,两面具有类同的垂直带谱,则形成“猪背式”的垂直带谱。
2、土壤的负向垂直分布规律指从基带土壤向下(由高原面向谷底)随生物气候变化,土壤也依次发生变化的规律。
这里的“负”和“正”的意义是相对的,按所选基带而定。
高原谷地中的土壤是在河流下切加深过程中在谷坡发展起来的,因此河谷地段最下部的土带是不稳定的,而广大高原面上的土壤是较稳定的,达其作为垂直地带的起点(基带),符合发生学原则。
下垂谱有两种情形:(1)一种是自高原上下沉的气流具有焚风效应,在谷中出现一系列干旱类型的土壤;灌丛草原土,燥红土。
(2)另一种是季风能随谷地进入高原,则就有比较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如黄壤棕壤等,同时也因河流流经不同地带,其导入季风的能力,由下游而上逐渐削弱。
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四)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1、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一般所常用的中域分布和中地形等概念,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义,只定性地指那些未能发生垂直分异的起伏<500 米的丘陵地形中的分布规律,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土壤单元较高级,分布的规律性也较明显。
构成中域分布的土壤类型,因不同地带而异。
土壤中域分布常表现为枝形、扇形与盆形等组合形态。
①枝形:广泛出现于高原与山地丘陵地区,由于河谷发育,随着水系的树枝状伸展,形成一系列树枝状土壤组合,这种土壤组合由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壤与水成土壤共同构成。
(高原、丘陵、地带性—半水成—水成)②扇形:主要是不同土壤类型沿洪积-冲积扇呈有规律分布。
(洪积扇)由于沉积物的分选,随地形降低而由粗变细,地下水位抬升,同时由于地球化学沉积作用,故形成一系列的扇形土壤组合。
③盆形:出现在湖泊与盆形洼地周围,由于地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在地表水、地下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水成与半水成土壤,以湖泊水体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这种组合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尤为常见。
(干旱地区)2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与中域分布相比,其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于10 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重复;土壤分类单元级别较低;分布形式也较多样,在平面上多为花斑状。
3、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人类活动的制约,大致有以下几种规律:同心圆式分布以居民点为中心,愈近居民点,受人为影响愈强烈,土壤熟化程度愈高。
阶梯式分布在山岭或丘陵地上的梯田,不同部位采取不同耕作措施,形成不同的耕作土壤。
黄土丘陵或南方红壤地区均有。
棋盘式分布多见于平原地区,通过平整土地、开沟挖渠,使土地逐步方整化与规格化,不同种类的土壤分布呈棋盘状。
二、世界土壤分布(一)发生学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中部: N →S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东岸: N →S 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西岸: N →S 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发生学分类制中的地带性土壤,因其形成过程主要受生物气候因素所制约,其分布和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
1. 亚、欧大陆:东西岸差别及原因:差别:①低纬度土壤类型不同②中纬度的棕壤西岸分布北界纬度更高,向内陆延伸广原因:西 东 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②洋流北大西洋暖流 千岛寒流 ③地形2、北美平坦、多港湾 山地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 °W 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北部为冰沼土→灰化土灰化土以南:95°W 以西,由东→西: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 (经向)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