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分离方法
病毒的分离纯化
病毒的分离纯化
我设计了一套方案,请大家批评指正:
1. 新鲜病叶200g,-70℃冰冻30分钟,以2倍体积0.2mol/L磷酸缓冲液(PH7.5,含0.1%巯基乙醇,2%TritionX-100,0.01mol/LEDTA)。
组织捣碎机捣碎,双层纱布过滤。
2. 滤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冰浴激烈搅拌15分钟,充分乳化后2000 g离心15分钟
3. 上清液中加入6%聚乙二醇-6000,3%Nacl,0.5%TritionX-100(W/V)。
冰浴搅拌,4℃下过夜,次日取出10000g离心20分钟。
4. 沉淀悬浮于0.02mol/L磷酸缓冲液(PH7.2,2%TritionX-100, 0.1%巯基乙醇,1mol/L尿素),2小时后,2000g离心10分钟。
5. 上清液中加入6%聚乙二醇-6000,3%Nacl,0.5%TritionX-100(W/V)。
冰浴搅拌4小时,10000g离心30分钟。
6. 沉淀悬浮于0.02mol/L磷酸缓冲液(PH
7.2,2%TritionX-100,0.01mol/LEDTA,1mol/L尿素),4℃下4小时后,10000g离心10分钟。
7. 上清用10%~4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30000r/min,1.5h),收集病毒带,用0.02mol/L磷酸缓冲液(PH7.2,2%TritionX-100, 0.1%巯基乙醇,1mol/L尿素)稀释,123000g离心2小时。
8.沉淀用0.02mol/L磷酸缓冲液(PH7.2,2%TritionX-100, 0.1%巯基乙醇,1mol/L尿素)悬浮,5000g离心15分钟,上清即为提纯病毒制品。
lf_12345。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动物疾病是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而许多疾病的病原体是微生物。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防治这些病害,分离与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I. 分离方法分离动物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从感染动物体内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以获得单一菌株。
下面讨论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1. 直接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是最简便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如组织、粪便、血液等)直接取少量涂于无菌玻片上,然后进行染色观察。
通过观察细菌形态、胞内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2.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后,在含有养分的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然后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平板上是否有单一的菌落形成。
通过进一步的鉴定试验,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目标病原微生物。
3. 病毒分离法病毒的分离相对较为复杂,通常需要使用细胞培养或小鼠接种等方法。
细胞培养法是将样品接种于培养瓶中的细胞中,借助细胞的生长状况来判断是否有病毒存在。
小鼠接种法则是将样品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小鼠是否出现相应病症。
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
II. 鉴定方法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是确定其属于何种种类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以及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等。
形态学鉴定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等实验设备,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2. 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对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方式、产物生成等方面的观察和实验。
这需要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如对酸碱度、气体生成、酶活性等进行检测。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鉴定方法,主要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来确定其种类。
病毒的分离培养标准操作规程
病毒的分离培养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病毒分离及鉴定培养操作流程,保证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2.术语:EID50/0.1ml,ELD50/0.1ml,TCID50/0.1ml,CPE3.操作程序与方法:3.1 采样:对于病死或剖杀动物,采集病毒主要聚集组织部位,一般为淋巴结、脾脏、肺脏、血液等;对于活体动物,可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含病毒量最多部位(口腔、鼻腔、生殖道、肛门等)的分泌液。
采集样品如不能立即处理,应冻存与-20℃备用。
长途运输应用冰盒或4℃低温保存。
3.2 样品处理:组织块可用剪刀剪碎并研磨,加入10倍体积含300-500UI/ml青、链霉素的生理盐水(PBS),反复冻融2-3次。
棉拭子可直接混于3-5倍体积含300-500UI/ml 青、链霉素的生理盐水(PBS),反复冻融2-3次。
8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0.22μm滤膜过滤,透过液即为病毒原液,收集保存,短期保存4℃,长期保存用液氮。
3.3接种培养:将病毒原液接种与特定细胞单层中,连续盲传4-6代,观察细胞是否产生特异性CPE,并计算及TCID50/0.1ml。
禽源类病毒可接适当日龄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扩增和鉴定,并计算及EID50/0.1ml和ELD50/0.1ml。
3.4 病毒纯化:采用“有限梯度稀释法”结合“噬斑纯化法”对病毒进行纯化;3.5 动物回归实验:分离培养并纯化好的病毒回归接种动物,观察动物病变是否为该病毒引起及病变特征是否典型。
3.6分子生物学鉴定:基因组提取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病毒保守区基因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并测序,从分子水平对其进行鉴定。
3.7血清学鉴定:用标准阳性血清与分离病毒作用一段时间后再次接种特异性细胞或鸡胚验证病毒特异性。
或者用荧光标记抗体与病毒作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特异性。
4.注意事项4.1采样过程应做好自身防护,烈性病不得随意分离。
4.2 实验动物应及时焚烧或深埋等处理,避免病毒扩散到环境中。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简介: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病原体的一种。
它可以寄生于宿主细胞中,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繁殖。
为了进行研究和控制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病毒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
首先,将病毒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待病毒感染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病毒颗粒的释放等现象,进而证实病毒的存在。
2. 动物接种法:这是一种直接将病毒样本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的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病征,如发热、无食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毒的存在。
3. 超速离心法:这是一种利用离心的原理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对病毒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离心操作,可以使病毒沉积于管底,从而得到纯净的病毒悬液。
二、病毒的鉴定病毒的鉴定是指确定分离的病毒属于哪一种或某一类病毒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鉴定方法:1.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等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给出病毒的直接信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通过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病毒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根据反应结果,可以初步鉴定病毒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样本进行基因分析,进一步确认病毒的物种。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基因序列,通过与已知病毒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病毒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结论: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步骤。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病毒从样本中提取出来,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治疗病毒相关疾病的基础,也为疾病的监控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注意,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应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且遵循相关的实验规范和操作流程。
病毒分离技术操作规范
病毒分离技术操作规范==========================1. 目的--------本操作规范的目的是确保病毒分离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以获取纯净的病毒样品,用于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2. 背景--------病毒分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从感染源中分离出特定的病毒。
正确操作病毒分离技术可以减少污染风险,最大程度地保留病毒的活性和纯度。
3. 设备和试剂--------3.1 设备- 生物安全柜(BSC)- 做实验的实验室- 高速离心机- 恒温培养箱- 无菌工作台3.2 试剂- 细胞培养基- 抗生素- 洗涤缓冲液- 离心管- 密封的4. 操作步骤--------4.1 准备工作1. 在正压下进入生物安全柜,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2. 清洗和消毒所有需使用的设备和试剂。
3. 在生物安全柜内准备全部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
4.2 细胞培养1. 从培养基中使用无菌技术获取所需的细胞。
2. 将细胞转移到含有适当培养条件的培养基中。
3. 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细胞至达到需求的数目。
4.3 感染细胞1. 使用合适的病毒样品对培养中的细胞进行感染。
2. 根据研究需求,控制感染的时间和病毒浓度。
4.4 收集病毒1. 在感染后的适当时间点,收集感染细胞培养基。
2. 使用离心机离心培养基,将其中的细胞沉淀和病毒浮游物分离开。
4.5 存储病毒1. 将病毒浮游物分离到密封的中。
2. 储存时保持冷藏,避免病毒样品的受损。
5.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范,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 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实验设备和使用的试剂都是无菌的。
- 尽可能减少研究材料的暴露时间,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以保持病毒样品的纯度和活性。
参考文献--------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6th Ed.). (201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病毒的分离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①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内能产生同样的病症;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1.1标本的处理1。
1。
1标本的收集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X g,4°C离心6min.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X g4C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X g4C离心30min。
1.1.2除菌处理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C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C作用4小时。
c)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c过夜除菌.1.2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
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1。
2。
1鸡胚接种a)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内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量上的一致.b)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内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温度为38-—39C,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二天一次)。
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
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鸡卵内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
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张、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
流感病毒分离标准操作规程
流感病毒分离标准操作规程(SOP)病毒分离分离病毒是诊断病毒性疾病最常用,并且高度敏感的方法之一。
分离出的病毒须经免疫学、基因分析或电子显微镜等进一步鉴定确诊。
病毒可长期保存,亦可用来作抗原性、基因特性或药物敏感性等分析。
病毒分离亦受一定限制。
目前用于分离病毒的组织细胞种类有限,每种细胞只能用来分离培养一或数种病毒。
MDCK(狗肾细胞)是目前用于分离培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细胞系。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活体是鸡胚,目前有些实验室用MDCK细胞代替鸡胚分离培养流感病毒。
由于MDCK细胞属肿瘤细胞系,故用该细胞分离的病毒不能用于疫苗生产。
各实验室应同时采用鸡胚和MDCK两种方法分离病毒,不应放弃用鸡胚分离病毒的方法。
流感病毒细胞分离标准操作规程材料:1、细胞瓶或细胞管培养成片的MDCK细胞2、TPCK处理胰酶(牛胰腺来源XIII型)Sigma Cat. # T-86423、HEPES 缓冲液, 1 M 母液GIBCO BRL Cat. # 15630-0234、D-MEM培养基,GIBCO BRL Cat. # 11965-0925、青、链霉素母液(10,000 U/ml 青霉素G; 10,000 μg/ml 硫酸链霉素) ,GIBCO BRL Cat. # 15140-0236、牛血清白蛋白组分V, 7.5%溶液,GIBCO BRL Cat. # 15260-0117、放置于2ml wheaton 小瓶中的临床样品8、T-25培养瓶用于病毒培养,(组织培养管也可被应用,若样本量大的话应选用培养瓶,细胞数量按规定调整。
)9、1ml 滴管10、10ml 滴管培养基和试剂的准备:(建议:要求经常检查试剂使用的有效期)500 ml D-MEM液中加入:青、链霉素母液5 ml (终浓度达: 100 U/ml 青霉素and 100 μg/ml 链霉素) 牛血清白蛋白12.5 ml (终浓度: 0.2 %)HEPES缓冲液12.5 ml (终浓度: 25 mM)病毒生长液:每500毫升不含血清的D-MEM液之中加0.5 ml of TPCK-胰酶(母液浓度为2mg/ml )使TPCK-胰酶的浓度为2 μg/ml。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研究病毒性疾病、病毒结构和功能、病毒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手段。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无法在无细胞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必须依赖于寄主细胞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因此,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主要是利用其对特定细胞的感染能力,通过培养和增殖来获取纯净的病毒制备。
首先,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获得感染病毒的组织或细胞,这些组织或细胞通常是患者的血液、组织样本或培养细胞。
在获得样本后,需要进行样本的处理和制备。
通常的处理方法包括离心、滤过、稀释等步骤,以去除细胞碎片、细菌等杂质,获得纯净的病毒颗粒。
其次,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寄主细胞进行培养。
不同的病毒对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细胞系。
常用的细胞系包括Vero细胞、MDCK细胞、A549细胞等。
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寄主细胞上,让病毒感染细胞并进行增殖。
接着,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进行病毒的纯化和扩增。
通过离心、超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可以将病毒颗粒从细胞碎片、蛋白质等杂质中分离出来,获得纯净的病毒制备。
然后,将纯净的病毒制备接种到新的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和增殖。
最后,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对病毒进行鉴定和检测。
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特征,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的抗原,进行核酸检测等手段,可以对病毒进行鉴定和检测,确定其种属和特性。
总之,病毒的分离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实验技术,对于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可以为病毒学研究提供纯净的病毒制备,为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重要的实验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病毒的分离方法.doc
病毒的分离方法一般情况下分离病毒可以用传代细胞、原代细胞或者直接用动物接种或者鸡胚接种,只有在找不到适合病毒生长的原代细胞或者传代细胞的情况下才运用动物接种或者鸡胚接种的方法分离病毒。
大致过程应该是这样的:第一获取病毒分离样品,这个要求比较高,采集后如果不能立即操作则必须低温保存,并尽快送实验室操作。
另外也可以冷冻保存,一般情况下病毒是不容易冻死的。
当然某些特殊病毒除外,这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病毒分离操作,将获取病样研磨,并冻融至少一次,当然研磨过程中必须低温。
同时研磨应充分,在研磨时可以加入生理盐水或PBS或者直接加细胞培养液,研磨完全后冻融一到三次,冻融的目的是为了让细胞完全破裂将细胞内的病毒释放到溶液中。
然后低速离心,取上清用0.22微米的滤膜过滤,去过滤后的液体接种细胞。
此时须注意,并不是所有病毒接种是都需要让细胞完全长满细胞瓶,一般是不能产生细胞病的病毒最好在细胞长到40%左右接种,而能产生细胞病变的则需要完全长满细胞瓶以后再接种病毒。
接种过程中为避免污染可以加入双抗,或者其他抗生素。
第三接种后观察,某些能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很容易观察,直接在显微镜下就能看是否分离成功;如果病毒不产生细胞病变,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来检测,比如可用荧光抗体染色、PCR或者其他方法。
不过大部分情况下第一代都不容易看到或者效果不好,这时你可以再传几代试试。
如果再传四~五代以后都没有的话,那恭喜你,你失败了,或者你的方法有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你要分离的病毒,或者在分离过程中你的病毒就已经死了。
用细胞分离病毒大概就是这个过程,当然某些病毒可能还没有相应的传代或者原代细胞,如果要分离就只能用易感动物了,操作都是相似的,无非都是采样、样品处理、接种、接种后检测观察、收集病毒而已。
上面说到的方法都是从动物组织中分离,当然如果不是组织,比如你要从粪便或者尿液或取的拭子上分离,则可直接将其用生理盐水、PBS或细胞培养液稀释(要尽量摇匀如果是拭子的话应多挤压摇匀)然后离心取上清过滤接种细胞就可以了。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是一类微小的病原体,其特点是不能自主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复制过程。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人员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病毒通常寄生于宿主细胞内,通过培养宿主细胞,可以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2. 动物接种法:某些病毒只能在特定宿主动物中复制,通过向实验动物接种疾病样本,可以使病毒复制并分离出来。
例如,用小鼠进行实验可以分离出小鼠肝炎病毒等。
3. 组织切片法:对于某些病毒,它们会引起组织的明显病变,此时可以取得感染组织的切片进行病毒分离。
例如,用患病动物的脑组织切片进行病毒分离,可用于研究狂犬病病毒等。
二、病毒的鉴定方法1. 电镜观察法:电子显微镜(TEM)可以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通过观察病毒的颗粒形状、大小、壳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免疫反应,可以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病毒鉴定。
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以检测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存在。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检测和鉴定。
这些方法对于那些无法用传统手段鉴定的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等,具有重要意义。
4. 勒芒氏法:这是一种用于病毒核酸的立体构建鉴定方法。
勒芒氏法根据病毒核酸在Denhardt液中染色的不同程度进行鉴定。
在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时,研究人员需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实验室安全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和意外暴露。
此外,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一个复杂的科研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推动疾病防控工作的进展。
总结起来,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关键的实验工作,它们为了研究病毒的性质、传播途径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病原体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一、细菌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首先,我们需要从患者的体液、组织或病灶中采集样本。
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后,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沉淀、过滤等,以获取纯净的菌种。
2. 培养与分离将经过处理的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控制。
通过观察培养的菌落形态、色素、气味等特点,选择单个菌落进行分离。
3.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特点,如形状、大小、结构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4. 生理生化鉴定细菌具有各种代谢特点,可通过测定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产酶能力、产气或产酸能力等特性,进行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5. 血清学鉴定血清学鉴定是通过观察病原菌与抗血清或其他特定蛋白质结合反应,来确定病原菌的种属或亚种属。
该方法常用于鉴定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 细胞培养法病毒的分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细胞培养法。
将待测样本接种于合适的细胞系,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的病变以及病毒是否复制等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 核酸扩增技术核酸扩增技术是近年来病毒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从而进行病毒的鉴定。
3. 血清学检测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病毒的抗体,从而进行病毒鉴定。
三、真菌与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对于真菌和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同样需要采集患者的组织、分泌物等样本,样本的处理与细菌类似,需要消毒、离心等步骤。
2. 培养与分离将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控制,如温度、湿度等。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特性和行为,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时,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进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样本的选择和采集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的第一步,科研人员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样本来源,如血液、组织、分泌物等,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采集和处理,以避免样本受到外界污染或损坏。
其次,进行病毒的分离。
病毒的分离是指将样本中的病毒与其他细胞或微生物分离开来,以便进行后续的培养和研究。
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心、过滤、离心梯度离心等,科研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
接下来是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培养是指将已经分离出的病毒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进行增殖和繁衍,以获取足够的病毒量进行后续的研究。
常用的培养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动物体内培养等,科研人员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和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并严格控
制培养条件,确保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最后,是对培养得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纯化。
病毒的鉴定和纯
化是研究病毒特性和行为的重要步骤,科研人员需要借助于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培养得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纯化,以获取纯净的病毒制备物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总之,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研究病毒学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员在
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
科学依据。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病毒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原学特性以及对宿主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首先,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病毒的种类和特性,一般来说,常用的宿主细胞有Vero细胞、MDCK细胞、BHK-21细胞等。
在选择宿主细胞时,需要考虑到它们的易培养性、对病毒的感染性以及是否能够支持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其次,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合适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宿主细胞的营养需求和病毒的生长特性,一般来说,常用的培养基有DMEM培养基、MEM 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等。
在选择培养基时,需要考虑到它们的成分、pH值、渗透压等因素,以保证宿主细胞和病毒能够在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和复制。
接着,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合适的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病毒的生长特性和宿主细胞的生长条件,一般来说,常用的培养条件有37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5%二氧化碳培养箱、含有适当浓度的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培养基等。
在选择培养条件时,需要考虑到它们对宿主细胞和病毒的影响,以保证它们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和复制。
最后,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合适的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病毒的特性和宿主细胞的特性,一般来说,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免疫荧光法、PCR法、ELISA法等。
在选择检测方法时,需要考虑到它们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操作简便性,以保证能够准确地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和数量。
总之,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它需要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培养基、培养条件和检测方法,以保证能够准确地分离和培养病毒。
希望以上介绍的方法能够对病毒学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5)每日在灯下检视鸡
胚情况(若鸡胚在接种 后24h内死亡为非特异 性死亡,应弃之).
病毒的动物接种法-小白鼠脑内接种
实验材料 (1)脑炎病毒悬液. (2)小白鼠(3W龄). (3)1ml的注射器、针头. (4)碘酒、酒精棉球. 实验方法: (1)以左手将小白鼠头部和体部固定于台面. (2)用碘酒、酒精棉球消毒头部右侧眼、耳间部位
鸡胚尿囊腔接种法
实验材料: (1)来亨鸡受精卵、卵架、检卵灯。 (2)碘酒、酒精消毒棉球。 (3)灭菌的手术刀、镊子、剪刀。 (4)1ml注射器及针头。 (5)病毒液:流感病毒、新城鸡瘟病毒。 (6)无菌胶布。
分离鉴定程序 病人急性期咽喉含漱液 (经双抗处理) 鸡胚培养(羊水囊或尿囊腔) 35℃ ,72h 收获:取羊水或尿囊液作血凝试验 (+) ( —) 作血凝抑制试验 盲传鸡胚两代,仍为 阴性时报告阴性
实 验 九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
1、病毒的培养与鉴定 2、病毒的CPE过程 3、病毒的电镜照片观察 4、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一) (1)鸡胚尿囊腔接种法 (2)病毒的动物接种法-小白鼠脑内 接种
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1)鸡胚尿囊腔接种法 (2)病毒的动物接种法-小白鼠脑内接种 目的:熟悉人工培养病毒的常用方法及其操 作技术。
实验方法:
(1)取孵育10~12d鸡胚, 在检卵灯下画出气室
界线,于胚胎附近无大
血管处画出记作为
注射入口.
(2)将卵置于卵架上,消 毒标记处,用无菌剪刀 尖在标记处打一小孔.
实验方法:
(3)用灭菌注射器吸取流感病毒液 0.2ml,由小孔刺入0.5cm后,进行注射. (4)注射后,用无菌胶布 封孔,置35度温箱孵育.
病毒的动物接种法-小白鼠脑内接种
病毒分离——精选推荐
病毒分离病毒分离前样品的实验室处理方法病毒含量较高的样品浸出液或体液,可不经过病毒分离直接用于诊断鉴定。
病毒含量较少的样品,则需通过病毒的分离增殖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鉴定的可靠性。
病毒分离首先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然后接种实验动物或培养的组织细胞。
(一) 组织器官样品的处理1.用无菌操作取一小块样品,充分剪碎,置乳钵中加玻璃砂研磨或用组织捣碎机制成匀浆,随后加1-2 ml Hank’s平衡盐溶液制成组织悬液,再加1-2 ml继续研磨,逐渐制成10%-20%的悬液;2.加入复合抗生素;3.以800×g离心15min;4.取上清液用于病毒分离。
必要时可用有机溶剂去除杂蛋白和进行浓缩(见下文)。
(二) 粪便样品的处理1.加4g的粪便于16ml Hank’s平衡盐容液中制成20%的悬液;2.于密闭的容器中强烈振荡30min,如果可能则加入玻璃球;3.以6000×g低温离心30min,取上清液再次重复离心;4.用450nm的微孔滤膜过滤;5.加二倍浓度的复合抗生素。
然后直接用于病毒分离或进行必要的浓缩后再行病毒分离。
(三) 无菌的体液(腹水、脊髓液、脱纤血液、水泡液等)和鸡胚液样品可不做处理,直接用于病毒分离。
注:Hank’s平衡盐溶液和复合抗生素的配制见细胞培养溶液的配制。
(四) 样品的特殊除菌处理样品经过上述一般处理即可用于病毒分离,但对某些样品用一般方法难以去除的污染,则应考虑配合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1.乙醚除菌对有些病毒(如肠道病毒、鼻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小RNA病毒等对乙醚有抵抗力)可用冷乙醚对半加入样品悬液中充分振荡,置4℃过液。
取用下层水相分离病毒。
2.染料普鲁黄(Proflavin)除菌由于其对肠道病毒和鼻病毒很少或没有影响,常用作粪或喉头样品中细菌的光动力灭活剂。
将样品用0.0001mol/L pH9.0的普鲁黄于37℃作用60min,随后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染料,将样品暴露于白光下,即可使其中已经被光致敏的细菌或霉菌灭活。
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1.动物接种这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
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和猴等,接种的途径有鼻内、皮下、皮内、脑内、腹腔内、静脉等。
根据病毒种类不同,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接种部位。
2.鸡胚接种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
根据病毒种类不同,可将标本接种于鸡胚的羊膜腔、尿囊腔、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
3.组织培养将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加以培养,统称为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法有三种基本类型:器官培养、移植培养和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最常用于培养病毒,根据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又可分为下列类型: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新冠病毒分离培养方式
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能够感染人类的病毒,通常可以通过分离培养的方式进行检测和研究。
分离培养是指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培养病毒,使病毒单独生长并繁殖,以便进一步研究病毒的特性和药物抗性等。
分离培养新冠病毒的步骤如下:
1 准备标本:将患者的病毒样本(如痰液、鼻咽拭子、血液等)通
过病理检测、荧光PCR或其他方法鉴定含有新冠病毒。
2 离心纯化:将标本经过离心机纯化,将病毒细胞和杂质分离开来。
3 分离培养:将纯化后的病毒样本放入适当的培养基中,在合适的
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条件下培养,使病毒单独生长并繁殖。
一般来说,新冠病毒可以在Vero 细胞、293T 细胞或其他细胞培养基中分离培养。
4 检测病毒: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荧光PCR、免疫染色或其
他方法检测病毒是否存在。
5 病毒纯化:在病毒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离心纯化、滤过或其他
方法将病毒从培养基中纯化出来,以便进一步研究病毒的特性和药物抗性等。
分离培养新冠病毒的过程需要使用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病毒感染人员和环境。
此外,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基的质量和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的控制,以保证病毒的质量和纯度。
通过分离培养新冠病毒,可以为病毒的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依据。
此外,分离培养还可以为病毒的生物安全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支持。
vsv纯化灭活方案
vsv纯化灭活方案
"VSV" 通常指的是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灭活指的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以便在实验室环境中安全使用。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 VSV 病毒的纯化和灭活方案:
VSV病毒纯化:
1. 病毒培养:培养感染VSV的宿主细胞,通常是哺乳动物细胞系,以产生大量病毒颗粒。
2. 病毒收集:收集培养物,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得到含有病毒的上清液。
3. 超速离心:使用超速离心将病毒从上清液中分离出来。
这一步可以使用不同离心力梯度,例如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4. 病毒沉淀:使用某种沉淀方法,如聚乙二醇沉淀,将病毒沉淀下来。
5. 病毒洗涤:洗涤沉淀得到的病毒,以去除不纯物质。
VSV病毒灭活:
1. 热灭活:将病毒悬液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在56°C到60°C之间,一定时间。
这个温度范围可以灭活病毒,但需小心不要过度加热,以免破坏样本。
2. 化学灭活:使用化学物质(例如,二甲亚砜)处理病毒悬液。
这可以通过在一定浓度下孵育一段时间来实现。
3. 辐射灭活:使用紫外线或离子辐射来灭活病毒。
这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
4. 形状改变灭活:有些方法通过改变病毒的结构,如通过化学交联,来达到灭活的目的。
在进行灭活之后,建议对样品进行验证,确保病毒已经失去了感染性。
使用这些灭活的样本时,应该采取适当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防止意外感染。
实验室工作应遵循相关的生物安全和伦理规定。
此外,具体的步骤可能会根据病毒亚型和实验要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请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匿名提问2009-02-18 20:04:53 发布自然科学学术6个回答回答曲恋| 2009-02-18 20:45:40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植物内生放线菌是一类大有开发潜力的微生物资源。
目前使用的分离条件和技术尚不完善,容易被外源菌和内生真菌、细菌污染,因此内生放线菌尤其是稀有内生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技术至少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
介绍了植物内生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并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添加评论(0)nk0226 | 2009-07-25 11:13:09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Plant Virology& Control of Plant Virology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是研究病原病毒与植物病毒病害相互关系的生物学科。
本课程重点讲授植物病毒相关生物学特性与研究进展: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植物亚病毒病原等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根据植物病毒基础研究需要,课程理论讲授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病毒病原与其它相关病原的区别要点,病害宏观及微观鉴定基本技术、方法、手段,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为独立开展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2)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侵染增殖过程;(3)植物受病毒侵染的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4)植物亚病毒病原的基本特性;(5)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诊断鉴定的程序与方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1. 绪论(2学时)1.1 病毒的发现与病毒学的发展1.2 研究病毒的意义与任务1.3 植物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关系1.4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2.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学时)主要介绍病毒分类和命名的基本原则相关指标。
重点: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
2.1 病毒命名和分类的发展2.2 病毒命名的系列2.3 病毒分类的系列2.4 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3. 病毒侵染植物与增殖与增殖过程及遗传与变异(5学时)主要讲授植物病毒侵染方式,在寄主体内的增殖过程,病毒遗传变异的本质。
难点:病毒进入寄主细胞的方式及粒体装配。
3.1病毒粒体的吸附与侵入3.2病毒粒体的脱壳与生物合成3.3病毒粒体的装配与释放3.4病毒的遗传与变异3.5病毒的体外重新组与生物活性4.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5学时)主要讲授病毒的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的两大途径,以及不同介体传播机制与病害发生流行关系,难点:介体持久性传毒(口针传毒)与非持久性传毒(巡回传毒)机理。
4.1介体传毒4.2非介体传毒4.3种子与花粉传毒4.4传毒机制5. 病毒侵染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5学时)主要介绍病原侵染植物的内部症状(内含体)、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及生理活性物质改变与寄主抗病机理。
难点:病毒侵染植物的生理变化与寄主的免疫反应。
5.1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内含体及其类型)5.2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输5.3病毒侵染植物的生理效应5.4寄主对病毒侵染的抗性反应类型5.5植物抗病毒机制6. 植物亚病毒病原种类(3学时)主要介绍植物亚病毒病原种类,所致病害特点,亚病毒基本特性以及病毒实质差别。
难点:亚病毒鉴定。
6.1类病毒的基本特性6.2卫星RNA的基本特性6.3拟病毒的基本特性6.4亚病毒对寄主植物的影响6.5亚病毒及其所致病害的诊断鉴定7. 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诊断鉴定的程序与方法(4学时)主要介绍植物病毒病害的生物学鉴定,血清学鉴定及电镜鉴定等相关方法手段。
难点:不同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践应用。
7.1植物病毒生物学鉴定7.2 组织学鉴定7.3植物病毒血清学鉴定理化特性鉴定7.4植物病毒的电镜鉴定技术7.5 分子生物学鉴定8. 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主要介绍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
难点:不同植物材料分离提纯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8.1 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基本系统8.2 不同植物材料分离提纯选用制剂8.3 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方法步骤及原理8.4 提纯病毒制剂的检测及应用9. 植物病毒的血清学技术(2学时)主要介绍植物病毒诊断鉴定的血清学技术及基本原理。
难点:不同血清学技术的实践应用。
9.1 抗原的定义及基本特性9.2 抗体的定义及基本特性9.3 机体免疫反应发生过程9.4 抗血清的制备程序9.5 病毒的血清学反应技术及应用四、作业与考查撰写有关植物病毒研究进展的专题综述论文1篇;论文要求4000字以上,查阅参考文献30篇以上,以此作为本课程成绩评定依据。
参考文献:1、裘维番,植物病毒学,农业出版社,1982。
2、侯明生,植物病毒学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梁顺生等,植物血清学技术,农业出版社,1985。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侯明生)添加评论609792397 | 2009-09-27 10:59:39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添加评论ereovrqwv | 2009-09-27 12:00:05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