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2。

合集下载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指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接受强化和惩罚,从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和技能的理论。

在各种学习理论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运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详细探讨。

理论起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源于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综合研究。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

班杜拉认为,个体获取新行为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强化和惩罚,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

关于观察和模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和模仿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其行为来获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通过试错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错误。

强化与惩罚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和惩罚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根据他人获得的强化或惩罚来决定自己是否模仿该行为。

当他人获得积极的强化或避免惩罚时,个体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社会环境的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社会交往、观察和模仿,个体可以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因此,班杜拉提倡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成长。

理论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培训和领导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示范、鼓励和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领导者可以通过榜样效应和奖励机制来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此外,在职场培训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帮助员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工作环境。

总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模仿、强化和惩罚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教育、培训和领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学派的第三个代表人物,班杜拉在华生和斯金纳理论的基础上再次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详细的划分,班杜拉人的行为的发展与产生不仅仅与刺激有关还和我们的认知相关,认为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而社会中的环境、个人的认知及我们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又叫社会学习理论,具体内容如下:一、三元交互论个体(认知)、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观察学习(一)班杜拉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所或得的,通过“打波波玩偶实验”可以将学习分为以下:1.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为直接的观察模仿学习;2.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3.创造性观察: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二)学习的环节为:1.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2.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3.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4.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

再次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解进行记忆,注意过程可以理解为观察、看的过程,保持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识记,记住的过程,复制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行为的再次简单的呈现,动机过程则为内心倾向,通过这样的方法识记理解。

三、强化的分类班杜拉通过“打波波玩偶实验”将强化细致的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班杜拉

班杜拉

班杜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

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自我管理
• 过程:课堂教师利用传统的应用行为分析 法,以积极的强化和其他程序改进学生的 行为。所期望的行为变化一旦达到,由教 师做出的(外在的)控制就转向由学生做 出的内在控制。
• (1)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决定他们是否已经完 成了特定的行为。 • (2)学生通过自我监视,记录行为的成绩,持 续记录他们以多大频率和在多大的程度上参与了 某些活动,如此,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监视自己 的行为。
2、学习与表现
• 艾伯特·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最为有名。 • 在该实验中,他让儿童们目睹一位模特殴打 一个塑料小丑,名叫波波玩偶。儿童们在那 里观看一步录像,一位模特攻击性地殴打一 个玩偶,“模特用棒槌敲他的头部,把它朝 下猛摔,坐在它上面,反复地打它的鼻子, 把它抛到空中,用球击打它……”看完录像 后,儿童们被放在一间有好玩的玩具的房间 里,但他们不能动玩具。记忆过程开始了, 因此,儿童们变得愤怒和沮丧。然后,把这 些儿童领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具的房 间。动机状态产生了。班杜拉和许多其他研 究人员发现88%的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八个 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 到的暴力行为。
3、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 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 替代性学习。 • 参与性学习 是通过实做并体 验行动后 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是做中学。 • 替代性学习 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 学习。例如:通过听他人讲述、看书以 及看电影等来了解火灾、地震等自然灾 害事故的危险性,而不必亲身去体验期 难受后果
2、自我言语
• 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个体的 内在言语影响认知(思维) 和引导行为。有些儿童以不 当的方式行动,是受不当的 自我言语的影响,因此,引 入比较适当的自我言语,行 为就能改变。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Albert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学习原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自然背景中的学习寻求解释。

与实验室背景下的学习不同,个体通过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在社会坏境中得到大量习得复杂技能的机会。

一、基本假设社会认知理论的假设论述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和学习结果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的性质社会认知理论对观察学习的定义,是在确认了以前的各种模仿学习观点的缺陷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1)关于模仿学习的其他观点学习者模仿一个榜样行为,该行为因受到模仿而巩固,过后,学习者就会重复这一行为。

各种理论已经提出多种机制来解释反社会行为,其中一种机制认为挫折刺激了一种“挫折内驱力”,因而产生了攻击行为。

(2)关于学习的假设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习得的关键机制是观察和决策过程。

班杜拉认为行为(B),环境(E)和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内部事件(P)三者之间存在着三维连锁关系,也叫相互决定论。

(二)学习的结果个体习得了行为的内部编码后,可能表现出来也可能不表现出来。

学习和操作是两个单独的事件。

学习的定义是习得能指导将来行为的符号特征,这种符号特征的形式可能是言语的,也可能是视觉的。

视觉编码包括对事件具体特征的概括,不仅仅是心理的复制。

事件的具体特征包括活动、地点和对象。

视觉和言语两种符号编码都很重要,它们以一种很容易的方式存储了大量的信息。

二、学习成分学习的主要元素包括:(1)行为的榜样;(2)榜样行为的结果;(3)学习者的内部过程;(4)自我效能感。

(一)行为榜样1、榜样的作用(1)榜样行为是提示他人作出类似行为的一种社会性提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概述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

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

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

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

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

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

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

生理因素的影響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

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

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的操作。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

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

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

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

言语的劝导是指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说服性的言语必须实事求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那些虚幻的、华向不实的劝导不但会适得其反,身心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的水平,个体在追求目标时,自我效能通过生理唤起来影响行为改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 简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社会交互和自己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2. 理论要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2.1 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个体会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信息和经验。

观察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也可以是电视、电影等媒体中的虚构人物。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个体能够模仿和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2.2 模仿学习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模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尤其是身份地位较高或被认为是权威人物的行为,来模仿这些行为。

例如,孩子们会模仿他们的父母、老师或其他孩子的行为。

通过模仿学习,个体能够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3 奖惩机制班杜拉认为,奖惩机制在社会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

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的同时,也会观察到这些行为所引起的奖励和惩罚。

如果某个行为导致了积极的后果,个体就会更有可能模仿该行为。

相反,如果某个行为导致了负面后果,个体就会避免模仿该行为。

这种奖惩机制能够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和决策。

2.4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的评估。

个体对自我效能的评估会影响其对行为的选择、努力程度和持久性。

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就会更愿意尝试新的行为,坚持下去,并通过观察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3. 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教育、心理学、商业等。

3.1 教育在教育领域,社会学习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者可以通过示范、模仿和奖惩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西方心理学史课程 主讲人 陈立之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是加拿大人,但他的学术生涯 却是在美国。
主要著作: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9) 《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社会学习理论》(1977,有中译本) 《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1977)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1986) 《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实施》(1997)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结果
儿童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攻击反应的平均数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班杜拉的理论假设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不论示范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作 出类似的攻击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明显不同于观察到非攻击行 为或根本没有示范榜样的被试。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 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示范的控制组儿 童。换句话说,非攻击性示范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检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在最后的实验房间内,有各种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攻击性玩具 包括波比娃娃、一个木槌、两支掷镖枪和一个上面有人脸的绳球。非 攻击性玩具包括一套茶具、各种蜡笔和纸、一个球、两个娃娃、小汽 车和小卡车以及塑料动物。允许每个被试在这个房间里玩 20 分钟, 在这期间,评定者在单向玻璃后依据多条指标对每个被试行为的攻击 性进行评定。
实验程序
首先,实验者把一名儿童带入一间活动室。在路上,实验 者假装意外地遇到成人示范,并邀请他过来“参加一个游戏”。 儿童坐在房间的一角,面前的桌子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有土 豆印章和一些贴纸,这些贴纸颜色非常鲜艳,还印有动物和花 卉,儿童可以把它们贴在一块贴板上。随后,成人示范被带到 房间另一角落的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有一套儿童拼图玩具,一 根木槌和一个1.5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玩 具是给成人示范玩的,然后便离开房间。
“非攻击性示范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这一假设 不能确定。
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 女性榜样。在同性别模仿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语言攻击,而男 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
几乎在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地表现出身体攻击的 倾向。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实验条件:
24 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他们将不接触任何示范原型; 其余的 48 名被试先被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示范, 另一组接受非攻击性示范,随后,再按男女分组。最后, 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示范,另一半接触异性示范。 这样最终得到 8 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无论在攻击情境还是在非攻击情境中,示范一开始都先装 配拼图玩具。1分钟后,攻击性示范便开始用暴力击打波比娃 娃。对于在攻击条件下的所有被试,示范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 全一致的: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实验程序
成人示范原型把波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身上,并且反复 击打它的鼻子。随后又把波比娃娃竖起来,捡起木槌击打它的头部, 然后猛地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这一攻击行为按以上 顺序重复3次,中间伴有攻击性语言,比如“打他的鼻子”,“打倒 他,把他扔起来、踢他”和两句没有攻击性的话:“他还没受够,他 真是个顽强的家伙”。
讨论
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宣称,他们已经证明特定行为(在此 实验种指攻击或暴力行为)是怎样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 即使其中不给榜样或观察者以任何强化物。
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 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
这样的情况持续将近10分钟,然后实验者回到房间里,向示范告 别后,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
在无攻击行为的情境中,示范只是认真的玩10分钟拼图玩具,完 全不理波比娃娃。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愤怒或挫折感的激发
10分钟的游戏以后,在各种情境中的所有被试都被带到另 一个房间,那里有非常吸引人的玩具,如救火车模型、喷 气式飞机、包括多套衣服和玩具车在内的一套娃娃等等。 研究者相信,为了测试被试的攻击性反应,使儿童变得愤 怒或有挫折感会令这些行为更可能发生。为了实现这种目 的,他们先让被试玩这些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以后告诉 他这些玩具是为其他儿童准备的。并告诉被试,他可以到 另一间房间里去玩别的玩具。
攻击行为的评定指标
总共评定了被试行为中的八种不同反应。为清楚起见,在此我们只概 述四种最鲜明的反应。研究者记录所有对示范的攻击行为的模仿,包 括坐在波比娃娃身上,击打它的鼻子,用木槌击打它,用脚踢它,把 它抛向空中。第二,评定被试对攻击性语言的模仿,记录他重复“打 他,打倒他”等的次数。第三,记录被试用木槌进行的其他攻击行为 (也就是用木槌击打娃娃以外的其他东西)。第四,用列表的方式列 出成人榜样未做出而被试自发做出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Dorothea Ross)以 及希拉·罗斯(Sheila Ross)于 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 进行的“宝宝玩偶实验”
被试:
参加研究的被试由来自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 36 名男孩 和 36 名女孩组成,他们的年龄在3—6之间,平均年龄为 4岁零4个月。
3.因为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成人,被试 “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极典型的男性行为, 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 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
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
结果
若被试看到榜样的攻击行为,他们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 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在无攻击行为榜样组和控制 控制组几乎没有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