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1.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反映出西周( )A.社会形态发生变化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国家政权趋于严密D.逐渐抛弃商朝制度2.(2021湖南岳阳二模)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D.贵族垄断学术局面被打破3.《礼记·曲礼》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荀子·礼论》亦云“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这主要强调西周时期( )A.获取宗族统治权的前提B.分封制度形成等级秩序C.政治活动带有神秘色彩D.君主专制源于宗族祭祀4.(2021河南郑州一模)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面是商、西周姓氏可考之公卿数量变化表。
这种变化体现了( )商、西周同姓或异姓公卿数量表A.家国同构色彩的强化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C.王权得到大大提升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5.(2021湖北荆州一模)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出现大小宗之争,曲沃小宗历经三代,历时六七十年,最终灭掉晋国嫡系大宗,并通过“尊王”争取到周僖王之册封,位列诸侯,史称“曲沃代晋”。
“曲沃代晋”反映了( )A.血缘宗法关系遭到冲击B.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C.诸侯坐大蔑视天子权威D.尊王攘夷成为各国共识6.战国时期,各国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上下往来行政文书需加盖玺印,官吏任满或因罪免职时将玺印缴回。
武官有将、尉等,调动军队发放虎符,将领持右半,左半存于君主处,调动军队时,左右合符,命令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重视整顿吏治B.贵族不再统领军队C.地方割据形势严峻D.官僚制度初见雏形7.(2021江苏连云港期中)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现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天然和人工货贝。
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知识大盘点+专题特训】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内容导航01 阶段特征02 学问整合03 易错概念04 重难深化05 专题训练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受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推行改革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经济社会生活从采集狩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
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取得较快进展民族关系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诸侯争霸战斗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制造了条件(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政治制度1.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中心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进行间接统治(2)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3.春秋战国(1)列国纷争:分封制开头解体;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4)制度创新: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开头产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继承实行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世官制。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第6讲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学案
第6讲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考向一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及影响1.西欧早期从农耕文明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转型的特征及表现(1)阶段特征: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6世纪前后~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体现了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
(2)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经济上:伴随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③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④科学上: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2.近代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1)经济上,西方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文化上,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诞生。
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展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大二轮: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3、春秋战国
【考点】战国时期诸侯国变
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发展
( 1 )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是各国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分封制开 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始解体;周天子“天下共主”
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 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
的地位丧失;
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 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 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商朝的兴衰
西周统治
2、商和西周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同姓诸侯(鲁晋燕 等)、先王之后(宋等)、 异姓功臣(齐秦等)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再分封
2、商和西周
(3)礼乐制 ——权力认同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 问题,从此天下归周( 姬)。【国家从血缘部 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 问题,从此天下归宗( 嫡)。【王权从多子到 。 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 问题,从此天下归心( 序)。【统治秩序制度 化、和谐化】
【考点】商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1)含义: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 —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 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 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2)在 早期政治制度中的体现: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 族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 体观念。宗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 具,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 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起促进作用。 (3)评价①由于在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 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 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②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家庭—家族 —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 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高考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戴世锋:《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民日报》2014-05-16
/wmzh_pd/jj_wmzh/201405/t20140516_1944554.shtml
杨建兵:《墨家政治伦理思想诠》,《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张友党、宋艳婷:《厘清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国家观念”》,《中学历史教学》
A.铁犁牛耕 家庭农业 C.集体劳作 自然经济
B.奴隶制经济 封建农业 D.集体劳作 铁犁牛耕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 向铁犁牛耕演变,①不可能是铁犁牛耕,故A 项错误;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时期主要耕作方 式,石器锄耕是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①不只 是奴隶制经济,还有原始社会经济,故B项错 误;②反映的是耕作方式的演变,自然经济是 经济形态,故C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简 陋,劳动效率低下,采用集体耕作,①应是集 体劳作,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 种向铁犁牛耕演变,②是铁犁牛耕,故D项正 确。
解析:墨子是站在小生产者利益的立场上的,孟子和商鞅都站在维 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故A、B两项错误;在经济方面,三者都提 出了各自主张,考虑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出现于秦代及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针对性训练
猜想三:创设情境材料分析经济转型的表现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 要时期。如图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 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针对性训练
猜想二:运用文明史观辨析诸子百家的主张 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 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 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主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封建经济产生1.农业: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2.手工业: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打破了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手工业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鞅)。
二、封建制度确立1.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2)诸侯争霸打破了宗法分封秩序,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法家思想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2.贵族的衰落和平民的兴起(1)贵族的衰落:随着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
(2)平民的兴起①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兴起,他们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力量。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大批富裕的商人成为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阶层。
③频繁的战争,使一批拥有治国或者军事才能的平民跻身统治阶层,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百家争鸣1.背景(1)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2.主要流派(1)儒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阐发了以德治国、“仁政”等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代表。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特点,提出了“道”为世界的本原和辩证法的思想,阐发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3)法家: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备受当时各诸侯国的重视。
3.影响: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任何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中国古代重要社会转型时期
隋唐时期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 东南地区的都市越来越快地进步,而西北地区的城市渐趋衰落。 这种趋势的出现,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外族入侵、东南交通 的开发及海外贸易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与之前朝代相比,宋朝的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 特点: (1)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坊。(打破市坊界 限) (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夜市) (3)服务行业相对发达,娱乐活动商业化。(瓦肆) (4)方便贸易的纸币出现。(交子) (5)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 (指南针,造 船技术) (6)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三、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 落 (一)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 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重农 抑商和“海禁”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民族关系领域: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 步巩固和定型。 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 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 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 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 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一)经济文明方面: 1、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的农业经营方式。 (精耕细作)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2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
考向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1.(2023·6月浙江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 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 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 方面 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 政治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 方面
官僚政治演变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文化 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 方面 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出奔人员身份不断变化,这反 映了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现象,故选D项; 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 春秋时期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排除B项; 材料强调导致春秋时期出现“出奔”现象的原因是贵族之间政治斗争, 排除C项。
4.(2023·齐齐哈尔一模)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 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 迁民族已为华夏族所吸收、交融,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 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 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高三总复习历史检测题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1.(2022·福建南平模拟)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耒耜、谷壳、陶器、酒器和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存。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农业有所发展B.尚未出现定居生活C.国家初具雏形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解析:A材料中“耒耜、谷壳”属于原始农业发展的表现,材料中“陶器、酒器”属于原始农业的补充——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据此可以推断,当时农业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结合材料中“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存”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出现,故排除C项;私有财产及社会贫富差距出现于父系氏族时期,而河姆渡文化属于母系氏族时期,故排除D项。
2.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
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解析:B良渚文化约为新石器后期,由不同墓葬的规模差异可以看出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可以推断已经出现阶级分化,故选B;良渚文化中并没有明显的监狱、宫殿等遗迹,不能判断它到了早期国家阶段,排除A;由材料无法推论出C,排除;南北文化的交融是在民族交融过程中逐渐发生的,五千年前还处于独立发展阶段,排除D。
3.黄帝以后“帝王”世系表(部分)据上表可知()A.世袭制优于禅让制B.“帝王”世系杂乱无章C.宗法观念源远流长D.早期部落民主不断完善解析:C根据材料“黄帝以后‘帝王’世系表”及所学可知,帝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宗族关系,可见宗族观念源远流长,C项正确;禹传位于启,标志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材料中无法体现世袭制优于禅让制,排除A项;“帝王”世系杂乱无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早期部落民主不断完善,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概述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
• (1) “民本思潮” :孔子主张“仁” ,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
• 专制主义:荀子和韩非子主张“法治”。
• “私学文化”的兴起说明: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的改革中,“士” 阶层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出现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
春秋战国及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转型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 (1)概述: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社会转型时期。此前中国社会是血缘社会, 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此后转向 地缘社会,进入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 代。 • 经济: • 阶级关系: • 思想文化:
大变革
• 生产关系: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 生产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 政治结构: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
•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
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阅读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 文化”中“民本思潮”和服务于“专制主义”
的表现(各两点),并分析“私学文化”反映 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10分
发展趋势
• 社会政治的变化:从分裂到统一
•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 社会制度的变迁: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
• 思想领域的嬗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学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建立。
• 2、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 • 政治领域 • 经济领域 • 对外交往 • 思想领域 • 文化领域
• 相似之处: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挑战权威。
• 作用: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 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 型。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复习特训卷课时练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时练1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狂刷小题·分层练[基础·达标练]1.[2023·成都市高三三模]考古发现,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
这可以说明( ) A.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崛起B.南方经济文化具有比较优势C.中央集权推动礼乐制度形成D.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与日俱增2.[2023·沧州市一模]如图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该图片反映了( )A.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C.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D.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3.[2023·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甲骨文在记载商王世系继承中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
这说明了商代( )A.宗法制的雏形出现B.原始宗教意识淡化C.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D.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4.[2023·盐城市高三三模]西周将贵族集团移民至各地建国,每一分支贵族人数有限,力量不足以镇服地方,王室支持以及表现此支持的政治礼仪,是他们建立统治权的重要支柱。
由此形成的文化网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各国交往的规范以及彼此认同的媒介。
据此可知,分封制( )A.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力B.加剧了地方的独立倾向C.增强了民族文化向心力D.密切了贵族的血缘联系5.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
但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
这种变化表明( ) A.士人出仕推动诸侯国强大B.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人才C.百家争鸣推动士阶层崛起D.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加强6.[2023·福州市高三5月质检]文献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家弑其君”,楚庄王闻之,以“天厚楚邦,思为诸侯正”为由出兵伐郑、围郑三月。
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复习: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 材料: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 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 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 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 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
3.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 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王
四面
八列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激励发愤图强; 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培 育爱国情怀; 儒家的 “以义制利”精神——启示正确对待物质利益; 儒家的 “仁爱” 精神——培育热爱人民 的高尚情操; 墨家的 “兼爱”、“尚贤”、“节用”; 道家的 “少私寡欲”、“道法自然”; 法家的 “废私立公”;
经济转型
生产力 石器锄耕
土地 制度
土地国有 (井田制)
分配
缴纳贡赋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
产
地主(地主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周秦之变社会转型的含义一是指社会体制的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
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
即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的大变革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引发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西周成型的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为特征的古代中国文明所取代。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
这次社会变迁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剧变,而且还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型。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作为切入点,以通史的视角看待社会的剧变是近年高考的重点。
总体特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
为增强本国实力,各诸侯国致力于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血缘宗亲的贵族政治向选贤任能的官僚政治转变;世卿世禄制向军功授爵制转变;封邑制向官俸制转变;分封制向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转变;君臣共治向君主专制转变;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小农经济产生(农业集体耕作向个体经营转变),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手工业、商业出现个体私营;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3)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由天下归心向百家争鸣转变);早期“民本”思想产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高考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行氏 …“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 • 第三级
–第四级 (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24)《吕氏春秋·上农》 第五级
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高 , 牛耕的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第四级 » 第五级
热点专题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理论导刊》
2009年第3期
温故知新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西周
• 第三级 –第四级 »前 第五级 前1046 771 前770
– 第二级 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 是 • 第三级 –第四级 » 第五级 A. 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 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 其他材质农具 D. 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史学研究方法--注重第一手史料 (原始史料)
– 第二级
• 第三级 –第四级 » 第五级
《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 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长鱼 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 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 )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知识梳理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经济上的转型
–第四级 » 第五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一、封建经济产生
1.农业: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2.手工业: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打破了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手工业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鞅)。
二、封建制度确立
1.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2)诸侯争霸打破了宗法分封秩序,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法家思想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2.贵族的衰落和平民的兴起
(1)贵族的衰落:随着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
(2)平民的兴起
①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兴起,他们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力量。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大批富裕的商人成为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阶层。
③频繁的战争,使一批拥有治国或者军事才能的平民跻身统治阶层,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1)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2.主要流派
(1)儒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阐发了以德治国、“仁政”等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代表。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特点,提出
了“道”为世界的本原和辩证法的思想,阐发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3)法家: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备受当时各诸侯国的重视。
3.影响: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基础。
1.任何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
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
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
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这些措施大部分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而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的
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
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
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
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1.(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2015年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3.(2015年海南历史,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4.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日绳秦国贵公子”,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这些改革措施根本上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旧贵族
C.实现以法治国
D.废除分封制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6.(2015潍坊期中)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
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
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
制度。
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三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朝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如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