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五单元 专题大总结三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史前史与原始社会史前史是指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史前史是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从史前史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这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的阶段,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制工具,居住在山洞或者树枝搭建的简单房屋里。
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采集食物、狩猎和渔猎为生,还没开始耕种作物。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的一个时期,人类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会种植粮食。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人们学会了种植粮食,开始了定居生活。
青铜时代是农业社会向农业城市社会转变的时期,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中国的夏代文明、商代文明和西周文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的。
第二单元: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史是指古代人类所经历的发展史。
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了解人类在古代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西夏时期、元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时期。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国家不断变动,社会发展不断滋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汉朝取得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植被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案例:骆驼刺特征: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很发达。
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
4、植被的类型和特征(1)森林的类型和特征: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类型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科学的发现与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现是人们长期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和实验证明得出的认识和理论。
科学的发展是指科学知识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
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等。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证明观察的结论,通过归纳可以总结出规律,通过演绎可以推导出新的结论。
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科学的萌芽期、科学的诞生期、科学的革命期和科学的迅猛发展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巨大的贡献和突破,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
第二节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
物质的组成有原子、元素和化合物三个层次。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表示。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区有金属、半金属和非金属三类,还包括周期性的主族和副族。
第三节元素与化合物的转化元素与化合物之间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发生转化。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永久性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反应物在箭头的左边,产物在箭头的右边。
化学方程式还包括反应物和产物的化学式,用来表示其组成和结构。
化学反应的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与氧化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实验现象。
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反应。
氧化剂能接受电子,起到氧化其他物质的作用;还原剂能捐赠电子,起到还原其他物质的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可以通过电子传递或离子交换的方式进行。
电子传递是指电子直接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离子交换是指离子之间的相互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半反应方程式来表示。
氧化剂的半反应中电子的质子数增加,还原剂的半反应中电子的质子数减少。
第五节典型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典型的氧化剂包括氧气、卤素和过氧化氢等。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 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 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2. 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城市文明的诞生3. 文明的诞生和发展- 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地理分布- 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1. 夏、商、周的兴衰- 夏朝的建立和特征- 商朝的建立和特征- 周朝的建立和特征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3. 秦统一六国和秦汉文化的兴盛-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六国- 秦汉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秦汉文化的影响和传承第三单元:封建社会的开展和繁盛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2. 隋唐时期的政治统一和繁荣-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 唐朝的兴盛和繁荣- 隋唐时期的文化和科技3. 宋朝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的政治变革和特点- 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第四单元: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繁荣1.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2.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崛起- 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城市文明的兴起和特征-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3.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特点-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1. 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 道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佛教思想的传入和影响- 佛教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第六单元:欧洲文化的变革与扩展1.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和观念- 文艺复兴运动的艺术和学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其扩展2. 科学革命的发展和影响- 科学革命的背景和进展- 科学革命的重要成就和发现- 科学革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3. 新航路的开拓和殖民地的建立- 新航路的开拓和发现- 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地经济- 欧洲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第七单元:古代的繁荣与变革1.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盛- 罗马帝国的建立和统一- 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边界的扩张-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2.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 古希腊的文化艺术成就- 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贡献3. 波斯和印度的繁荣与变革- 波斯帝国的建立和繁荣- 印度的古代王国和繁荣- 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以上是____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总结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封建社会的开展和繁盛、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繁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欧洲文化的变革与扩展、古代的繁荣与变革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免费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传入、传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意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单元经济生活2.1 商品与货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2 信用与宏观调控- 信用的概念和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 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目标和手段:通过国家政策调整经济运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3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含义、类型和作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微观主体。
-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就业、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
第三单元政治生活3.1 公民的政治生活- 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2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3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 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行政立法、行政管理、行政监督。
第四单元文化生活4.1 生活中的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的。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五单元单元学习小结
单元学习小结1.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点(1)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因此这一革命的性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俄国十月革命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农村。
中国革命则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3)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吸取了十月革命的经验,它的胜利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1.2008年德国特尔马克思博物馆天天爆满,德国本地游客不断增多,也有大量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
……经济不景气让马克思一夜之间又变身为大明星。
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A.发表《共产党宣言》160周年B.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C.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确预言2.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当宣言出版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
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运动却恰恰相反。
”材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奋斗的目标是()A.实现社会主义B.革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C.解放被压迫民族D.为工人阶级谋取利益3.《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原因不包括()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B.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C.马克思、恩格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D.《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确定了正确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4.《马赛曲》的歌词“前进,法兰西的儿女们,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公民们,武装起来!用敌人的污血,灌溉我们的田野!……”歌词中的“敌人”是指() A.波帝王朝B.企图复辟的保王党势力C.普奥联军D.被拿破仑征服的封建势力5.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的社会根源是()A.因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的领导C.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仍是当时世界的主流D.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6.列宁在《莫斯科吟》中写道:“十月革命,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史的研究方法。
古代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文字学和人类学三大方面。
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遗址、器物、人类和动植物化石等的发掘和研究,来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文字学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史书和碑文等,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人类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的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来探索古代社会的人类活动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单元,中华古代史与文化。
中华古代史与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甲骨文、礼乐制度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孔子、老子等;秦汉时期的统一帝国和汉字、汉服、汉食等;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诗词歌赋、绘画等;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
第三单元,世界古代史与文化。
世界古代史与文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
这些古代文明在政治、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法老、尼罗河文明等;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奥林匹克运动会、哲学、文学、艺术等;古印度的吠陀文献、佛教、雕塑、绘画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巴比伦法典、数学、天文学等。
第四单元,历史的时空交错。
历史的时空交错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文明之间往往会产生交错和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贸易;蒙古帝国的兴起,将东西方文明连接在一起;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世界各地的文明交流和变革。
历史的时空交错,既是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也是世界历史的丰富多彩之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扩展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本单元共有三课内容,涉及一条线索三个阶段:一条线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及实践的过程;三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空想社会主义①出现的背景——工业革命后,现实生活的悲惨,产生了对资本主义质疑。
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代表人物国籍主张圣西门法国主张社会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的预言家。
傅立叶提出和谐制度,主张阶级调和与合作,组织“法郎吉”协作社。
欧文英国“新和谐公社”;进行社会主义实验。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①思想基础(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②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③《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①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④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意义: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③在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①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
②“公社”的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③公社的革命措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改革。
④公社的意义: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革命的背景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结果:政治上保留了沙皇制度;经济上仍非常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战争加重了人民痛苦,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与腐朽。
③二月革命的结果:推翻了沙皇政权,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四月提纲》的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土地改革,退出战争。
第五章 重难点解析与总结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五章重难点解析与总结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
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
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3.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图5.6)。
要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5)结合景观图片简要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2)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总结大归纳(五)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2.关税
(1) 西周:关税最早出现。 (2)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自1928年起发 起“改订新约”运动,虽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 税率。 (4) 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并逐步完善关税基本制度。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转变(以两
税法为标志),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 除(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征税方式: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
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 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专题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古代赋役制度
(1) 秦汉:赋税含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2) 隋唐:经历由租调役到租庸调再到两税法的过程。 (3) 宋元:宋朝征收两税,后行募役法;元袭租庸调与两税法, 另有“科差”。 (4) 明清: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 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完成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3.个人所得税
(1) 民国时期:起步阶段,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没 有实施的所得税条例,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内容。
(2) 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 198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专题三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3) 明清:明朝时铜钱、纸币并行,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 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兼用铜钱。 (4) 民国时期 ① 初以银元作法定货币,后南京国民政府又发行法币、金 圆券、银圆券。 ②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5) 新中国: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先后发行五套人 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货币体系。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知识总结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革命(一)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1、时间:1848年2、主要内容:(1)阐明社会发展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进步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2)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①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②实践上: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三)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
2、成立: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3月28日成立巴黎公社。
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意义:(1)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实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拓展】1、巴黎公社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巴黎公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但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了解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俄历2月)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结果:⑴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⑵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Unit5重点学问总结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Unit5重点学问总结人教版英语必修一Unit5重点学问总结1. A great person is a someone who devotes his/her life to helping others.伟人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关怀别人的人。
(He started to study ecology and decided to devote his whole life to the science.他开头争论生态学,并决心将他的一生献身于这门科学。
He devoted himself entirely to music.他将一生奉献给了音乐。
)2. fight against 对抗,反对,与……作斗争We are all brothers in the same fight against injustice.在共同反对非正义行为的斗争中, 我们都是同志.People often have to fight for their liberty.人们往往不得不为自由而战。
He and his wife are always fighting about who will take after the children. 他与他妻子总是在为由谁来照看孩子而吵架。
3. He worked selflessly in China as a doctor and saved many Chinese soldiers. 作为一个医生他无私地在中国工作,并且挽救了很多中国战士。
4. He strongly believ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nationalism; people’s rights; people’s livelihood. 他主见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5. be free from 免于,不受A judge must be free from prejudice.法官必需不抱成见。
高一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第五单元知识点: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人类作为地球上的生命体,一直以来都对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充满了好奇与追问。
在高一必修一的第五单元中,我们将探讨这个复杂而又神奇的问题。
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更是对我们了解自身、认识世界的基础性问题。
一、生命的起源生命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关于生命的起源,有许多理论被提出并不断被科学家们的研究所证实或推翻。
其中,较为广为人知的是进化论和创世论。
1.1 进化论进化论是指由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的学说。
根据进化论,所有的物种都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的祖先,通过基因的改变和适应环境的选择,逐步进化为现有各类生物。
进化论通过大量的化石记录和遗传学研究,为生命起源和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证据。
1.2 创世论创世论是指认为世界和生命的存在是某种神秘力量或者创造者所创造的观点。
不同的宗教或哲学体系对于创世的方式和过程有着不同的观点。
虽然创世论不能被科学所证实,但它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上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角度。
二、生命的发展生命的起源只是整个生命进化过程的一个起点。
在数以亿计的年里,生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和进化。
生命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演化过程,包括物种的起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
2.1 物种起源物种是生物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具有相同特征和可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的集合。
对于物种的起源,有两种主要观点:分化观和突变观。
分化观认为物种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通过分化而来,而突变观则认为物种是由于基因的突变而形成的。
2.2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演化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随着进化逐渐演化和改变。
例如,脊椎动物的脊柱结构和哺乳动物的胎盘就是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此外,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也导致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例如,河马和海豚通过进化适应了水生环境。
2.3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丰富和变化多样的现象。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标要求: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单元综述:1、突出三个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标志、基本原理及意义;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及意义;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新中国为过渡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奠基举措;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及其意义。
2、形成二个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从俄国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表明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要从宏观上把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理论产生──革命实践──制度确立。
2、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国具体的国情,分析比较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尝试,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中国确立的方式、原因的共性和个性;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归纳整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重大举措,认识其阶段性。
重难点突破: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教训(1)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它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教训: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
(新教材)人教版 2019 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全)
Unit 5 Working the Land一、常见短语convince 的常用短语 convince sb/oneself of sth 使某人/自己相信某事 convince that 相信/确信 convince sb to do sth 说服某人做某事 be convinced of sth/that… 坚信… come 的常用短语come up with 想出 提出(计划、方法等) come up 被提出 走近 破土而出 come about 发生 产生 come across 偶然碰上 come around 拜访 改变观点 devote 的常用短语devote one’s time/energy/attention/...to (doing) sth 把某人的时间/精力/注意力/…用到…上 be devoted to sb 深爱某人 对某人忠诚二、易混词(组)辨析 in turn, in return, in return for 易混词组区别例句in turn①意为“相应地,转而”;②意为“依次,轮流,逐个”Increased production will, in turn, lead to increased profits.加生产会继而增加利润。
The children got on the bus in turn. 孩子们依次上了公共汽车。
in return 意为“作为回报”,可单独使用Tom helped me a lot. In return, I invited him to dinner.汤姆帮了我许多,作为回报,我请他吃晚饭。
in return for意为“作为对……的回报”,相当于“in reward for ”I invited Tom to dinner in return for his help.为了回报汤姆的帮助,我请他吃了晚饭。
三、常见句型与表达1.“It + be + 过去分词 + that…”句型① 在此句型中,It 是形式主语,that 引导的从句是真正的主语,that 仅起连接作用,不做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现代中国的外交等。
本部分内容在复习中要把中国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世界史中。
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变化看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及国际地位。
战后初期,因美苏“冷战”而形成两极对峙格局,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战略,站到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中国是四大新兴力量之一。
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是“一超多强”中的重要强国,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发展规律1.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发展。
一、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形成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走向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两极格局解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多极化趋势加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二、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策略有所调整。
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
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它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
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
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
为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国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
由于美苏互有攻守,加之第三世界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2.国际格局的变动(1)第一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第二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
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3)第三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二、对比20世纪的世界格局1.第一阶段(1)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2)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
建国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2.第二阶段(1)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2)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
3.第三阶段(1)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
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2)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主题3古代史书的主要体例1.纪传体史书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纪(皇帝的传纪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
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的。
2.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对了解一代兴亡大事很方便。
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人们难以从中稽其首尾。
这种体例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
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二十四史西汉的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体裁,并用这种体裁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东汉的班固又用这种体裁写成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后来的史学家又陆续修成《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清代乾隆年间编撰《四库全书》,确定以纪传体史书作为正史,并由乾隆帝诏定上述二十四史为正史。
选择题常见错因及防范对策一、基础把握不牢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主要是由于忽视对重大史实发生的时间的识记;对史实的前因后果理解不清;对史实的认识不科学;对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形成宏观的认知。
由于以上欠缺,在考查对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时就不能准确迁移所学导致错选。
典题示例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解析分析材料,“条约”应指《华沙条约》,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故本题选C项。
A项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B项是雅尔塔体系的影响;D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
本题因对《华沙条约》形成的影响这一基础知识识记不牢,往往错选。
防范对策(1)掌握历史时间:把握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
(2)掌握历史事件:了解背景和原因的关系;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3)掌握历史意义: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历史影响;思想意义。
(4)掌握历史特征:环绕某一个历史整体,抓住它的方方面面来寻觅历史事物的特征;在具体、多样、纵横交织的历史内容中(大跨度),通过归纳、抽象和概括,从一定的高度上总结特征。
二、概念区分不清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考查历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如果对单个的概念理解不清就会对同类的概念发生混淆,选择时就会张冠李戴。
对概念不能准确把握主要在于不能对历史事件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全面地把握。
典题示例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解析“黄金法则”实际上体现了尊重国家主权、互不干涉的原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故本题选C。
防范对策历史事件概念的内部结构包括其发展过程的各种要素,即:开始或爆发、挫折或转折、发展或扩展、高潮或低潮、胜利或失败等等。
一般情况下:(1)人物概念可包括:出生、成长、经历的重大事件、思想主张、主要著述成就或过失、罪行等等。
(2)制度概念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制订制度的目的、原则;制度的主要规定及其施用范围,沿革发展等等。
(3)反映思想或著作的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主要有:针对性(针对什么社会问题)、目的性(解决某一问题的最终目标)、思想理论依据或缘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