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学案(5)(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优秀教案的特征和制作方法引言为了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必不可少的。

但很多老师在编写教案时可能会觉得困难或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本文将从教案的特征和制作方法两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优秀教案的特征1.明确的教学目标:教案必须清楚地指出要教的内容和目标,这是教案的基础。

2.清晰的教学步骤和流程:教案需要按照适宜的顺序安排教学步骤和流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好的教案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背景,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案应该积极引入各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教师讲解、互动问答等)以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内容。

5.评估和反馈机制:教案需要明确如何对学生完成度和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如何提供学生反馈和建议。

二、制作优秀教案的方法1.提前准备:在编写教案之前,先要理清教学目标和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尽可能多地查阅相关资料。

2.合理设置时间:制作教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在第一次制作时如需长时间消耗,这是很正常的。

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学计划和进程,建议将教学计划提前规划,以便合理地安排制作教案所需的时间。

3.认真细致地表述:教案应该表述清晰、详尽,将教学内容和流程呈现得尽可能完备。

4.确保教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案的执行必须可行。

制作教案时,请务必考虑到实际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5.反馈和调整:教学是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制作教案同样如此。

制作完教案后,可以邀请同仁或专业人士进行评估,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来完善教案。

好的教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可以降低教师教学负担,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素材。

上述就是制作优秀教案的一些特征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教学生涯有所帮助。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学习目标】1、归纳和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自主阅读P52、53页内容,了解《贞观政要》及古代谏官制度。

2、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每段的大意。

3、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俨.肃谏诤.藉.忠臣匡.正全.其家鲠.议纳刍蕘..罄.其狂瞽..之士举其愆.过..内省.不以为忤.属文多中.朕失勖.之禹雕其俎.纂.组伤女工4、对照译文,自主疏通全文语意。

二、合作探究1、从《求谏》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引导臣子积极进谏?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启示?三、检测反馈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全:完全。

B正主任.贤臣任:任用C举其愆.过愆:罪过,过失D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勉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每有谏者师者,所以B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家叔以.余贫苦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不明”忽然“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也包含着唐太宗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B唐太宗用比喻类比的方式,指出就想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C唐太宗时,宰相入朝商议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D唐太宗对于历代王朝的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历朝周期性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制度本身,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

求谏 教案

求谏 教案

求谏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谏言,并理解谏言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观点、勇敢的态度,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简单的谏文。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谏言的含义和作用。

2. 学习谏文的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例子,向学生介绍谏言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讲述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对国家的劝谏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反腐倡廉。

2. 学习谏言的含义和作用(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什么是谏言,谏言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谏言可以帮助领导者纠正错误,促进国家或组织的发展,并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

3. 学习谏文的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谏文的写作格式,包括首先向领导者表示敬意,然后指出问题的原因,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以积极的语气结束。

教师还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温和、客观和合理,避免带有攻击性的言辞。

4. 示范写作(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篇范例谏文,并解释每一部分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5. 小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写作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在便签上写出一些问题的关键词,供学生参考。

6. 展示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谏文,并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互相借鉴和提升。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入相关例子来启发学生对谏言的认识和理解。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练习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资源:1. 课件: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展示相关例子和写作技巧。

2. 便签纸:供学生做练习和修改谏文。

六、课堂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谏文:评估学生对谏文写作格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个人完成一篇谏文:评估学生对谏文写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相关例子、小组合作学习和示范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谏言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荥阳二高高二年级语文学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求谏》学案学习目标1.在熟读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解释“举措”“颜色”“必须”“政教”等古今异义词和“全”“短”“上”“下”等活用词语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求谏》原文。

2.在讨论探究中和老师点拨下,认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对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的意义,进而领悟求谏这一治国之术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3.在解读全文基础上,联系当今社会和个人成长,评价“纳谏”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梳理并掌握相关重要字词、句(重点);2.归纳概括文中体现的的观点并评价(难点)。

预习学案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第1段:1、太宗威容俨肃2、必假颜色3、冀闻谏诤4、必藉忠臣5、臣下钳口6、卒令不闻其过7、寻亦诛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第2段1、幸诸公数相匡救2、冀凭直言鲠议3、纳刍荛4、太宗称善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6、预闻政事第3段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第4段1、恒恐上不称天心2、下为百姓所怨3、但思正人匡谏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第5段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第6段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飞来峰上千寻塔理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2、当窗理云鬓3、文理有疏密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信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愿陛下亲之信之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低眉信手续续弹遇1、惟君臣相遇2、进,与曹遇于赤壁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四、古今异义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今义:颜料或燃料。

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

2.通过研究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XXX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

训练翻译技能。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XXX (博大)天之下,莫非XXX;率土之滨,莫非XXX(沿着XXX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为了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制止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发生,保护封建王朝的不乱。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干发生作用,因为缺乏有用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收缩,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文化背景(见课件)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2、XXX的故事3、《贞观政要》的相干知识三、研课文一)研课文第一段1、让学生读第一段,结合学案上的相干练解决本段重要文言知识2、师生一起疏通文言翻译3、提问:XXX说这番话的主旨是什么?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

XXX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

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

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学生用

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学生用

《求谏》【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目标解析】1、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并总结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通过教师导入和概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及其弊端,学习和了解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

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来警示当代帝王要励精图治,因此要通过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内容教学过程一,研习课文第一段1、文意疏通:译文: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

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2、唐太宗提出这一言论主旨是什么?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

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

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3、唐太宗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先比喻,提出“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观点;然后假设了“”的情景,表明了臣不匡正君之过失的危害。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1《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求谏》是唐代名将韩信和刘邦之间的故事,也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文章。

本文从《求谏》中选取几个片段,分别解析其中的思想观点并进行阐述。

第一段:刘邦问谋士酷吏儒生子午刘邦问子午:“韩信此人,可卿与共事,其贤不贤?”子午说:“韩信,才也。

然未必谋士也;兵也,未必将也;足智,未必能用也。

今上兵未战而废兵,此兵不可为也;复兵不顾返程,此不用韩信之材也。

臣以为不可用。

”刘邦问:“谁可者?”子午曰:“张良。

”刘邦曰:“闻张良。

何以?”子午曰:“良之才,固可与共事。

今有乱,而吕后有寵,吕后若立,其天下也。

今如上辅韩信,则吕后必妒;以臣之度之,吕后自知,必不免。

今立张良,则张良智可辅,而又不嫉。

臣所以推良也。

”刘邦马上以此问韩信,韩信曰:“谋臣其如婴儿耳。

”这一段,反映了韩信和张良之间的差别,也凸显了管理尖子的难度。

刘邦的问题是,韩信贤不贤?子午说,韩信贤而未必谋士、将军、能用。

就韩信的才智论,子午同意,但根据战争从过程,却认为不能用他。

推荐张良,也是因为张良的才智目前可以匹敌韩信,同时没有韩信的嫉妒,更不应该忙于谋权。

韩信则所坚持的观点是:“谋臣其如婴儿耳。

”他的意思是说人的心思都是一样。

在面临的事情时,有时候发现困惑源于深谋远虑,但其实最好的食谔信还是自己的身心充雕,灵活的应对与处置周围的问题,才是内外“兵器”兼备的真正胜利之道。

第二段:韩信意使兄征兵韩信意使其兄韩信善操兵器,遂兵征,请妻子守家。

韩信行伍刚出鸿门宴之事,心神未平。

兵到归化城之下,遇赵信,以道理相陈布政斗局。

赵信从之,韩信遂不战而幸克归化。

这一段反映了一个人的情志,人们在面对事情时如何运用情志控制自己的行为。

韩信在出兵前让妻子照看家,以免其他事情干扰自己的情绪,以致战事难以应对。

他还利用与赵信的论理,大致的看清了形势,找到了获胜的关键所在,决定了不战而胜的策略。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任务驱动 前面我们学习了“修齐治平”,那么修齐治平与本单元的“家国天下”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求谏体现了君王怎样的个人修养?知识链接1.谏官制度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

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吴兢曾上疏玄宗极言“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一方面说“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另一方面说“不肖之主,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纣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为了增强说服力,吴兢还就近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尧、舜莫己若,而讳亡憎谏,乃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另一个是唐太宗,“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皆粘寝殿之壁,坐望卧观,显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礼义大行”。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1《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在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求谏》。

本文将结合该学案中的内容,从文本解析、历史背景、文学价值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篇文章的内涵。

一、文本解析《求谏》一文是作者温公写给当时的春秋时期晋国君王的奏章。

文章整体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作者温公的身份和教诲昆仲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设问,阐述了国家重大事务和考虑的方案;第三部分是发议,表明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君王的谏言。

文章以“天人合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起点,在引言部分首先说明了自己对荣辱、得失的忧虑。

接下来,温公以“天地相应,君臣相济”的形式,指出了君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这一部分中,温公不仅从治国利民的角度进行说明,同时还把个人的自我修养与国家的前途发展联系起来。

在阐述设问的过程中,温公详细描述了当时晋国外交与政治上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方案,包括协商和战争等两种措施。

在发议部分,温公着重对君王进行严峻的批评,指出其把自己归功于天命和先祖,而不思改革的迫切性。

二、历史背景《求谏》写于春秋时期,当时晋楚两国争霸,周围的国家也在对强国进行监视和攻击。

作者温公是春秋时期晋国文化顶尖的名士之一,向晋国君王完颜宠提出重大决策,包括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建议,引导时政,有大放异彩的历史功绩。

然而,君王当时却没有听取名臣的建议,继续走下了灭亡之路,最终沉沦于昏君之中。

三、文学价值《求谏》不仅有着历史上的重大价值,同时也被视为中国散文文学的代表之一。

温公以“忧天下之事,无暇想仕途之快”,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和批评。

文章的主题以“天命”作为一个课题,同时东方哲学的思想也得到了体现。

温公通过个人修养与国家前途的相互联系,强烈表达出自身的价值追求。

在文章中,“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求谏的关键。

《求谏》教学设计

《求谏》教学设计

《求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求谏》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唐太宗求谏的思想和做法,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翻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求谏的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唐太宗虚心纳谏的胸怀,培养学生的包容和谦逊品质。

(2)认识到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唐太宗求谏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其治国理念。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古代政治智慧,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虚心求谏和善于纳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唐太宗的画像,简单介绍唐太宗的功绩。

(2)提问: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开创“贞观之治”?引出“求谏”这一主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兢,以及《贞观政要》这部著作。

(2)讲解《求谏》的写作背景,即唐太宗为了巩固统治,广开言路,虚心求谏。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4、文意疏通(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5、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为什么要求谏?(2)分析唐太宗求谏的方法和态度。

(3)探讨求谏在治理国家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6、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求谏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求谏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求谏教案教学设计高中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求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求谏教案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教案设计适用于高中的文化教育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求谏的历史背景,理解求谏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具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了解求谏的历史背景与内涵-向学生介绍求谏的概念和起源-引导学生了解求谏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解读《孔子家语》中的求谏观点,培养学生对求谏的理解和认识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求知活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问题的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自信心-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模拟求谏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4.探索求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求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分析求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求谏的思想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1.教学评估方式-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与发言表现-学生对求谏历史背景和内涵的理解-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2.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要充分调动多种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教学延伸教师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到课堂上对求谏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第四部分, 拓展迁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 回答后面问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夫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 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 亏无为之大道哉!——《贞观政要.君道》(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 其实不同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 应者云集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盖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D.善始者实繁塞源而欲流长也勇者竭其力(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 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新人教版选修《求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求谏》学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求谏》学案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B.惟君臣相遇C.必假颜色..鉴形,美恶必见..,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上.不称天心B.下.为百姓所C.欲令耳目外.通D.上不称.天心4.“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5.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7.翻译下列语句(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1《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求谏》是元稹的一首诗,也是唐代苏东坡一首应詹绰《郡斋雪》诗求他谏诤的诗。

成全了朋友的实言,苏东坡才赢得了自己忠诚坦白的美名。

本次学案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求谏》这篇诗歌,探究它的意蕴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诗歌鉴赏《求谏》全诗为十二句绝句,描述了朝廷腐败,官员贪赃枉法的现象,感慨朝政腐败,弱化了人性,让人们的良知变得冰冷。

诗句铿锵有力,尤以笔锋为犀利。

如“乱离残照里,断烟微茫,杳杳滔江祀;危坐抚孤鸾,湍急千峰,翻酣放浪骖。

”这些描写精致的词句都表现出了朝政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然而,诗的后两句“忆昨霜天,故人题赠在,云霄风月辨。

济世谟言,无翼勇猛,壮心不已,惟谁与争?”,却给出了对于正确治政的强烈呼吁,并表达了苏东坡的坦率和执着。

相较于《郡斋雪》中对诤言利国的呼吁,苏东坡此时的主张更加具体。

这两首诗配合阅读,正是一梦两解,仿佛是苏东坡对于政治理念的再度理性思考。

二、现实意义苏东坡以《求谏》回应朋友诤言的事,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这个时代需要“真诚,流血与泪水”。

所以,一个好的文臣必须有谏诤听从者的观念,并且始终对于社会的大事保持警醒的心态。

同时,这样的态度也类似于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况。

面对国家现状的种种不利,我们也必须立足于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静待机会去反应。

即:“多积善果,少做奸德;同仁相助,宜共度过难关”,可以此为“求谏”的注脚。

三、启示随着时代变迁,不同的政治与文化氛围会让人们的人生经历变得不一样。

如果你正处于一个充满困难且牵动人心的时期中,也请记得来信苏东坡求助。

我们可以从《求谏》中感悟到,对待问题不要忽视朋友或同僚的心声,不要因为职场上的一点小得意而掩盖了自己的不足,在深夜里静下心来,感慨自己的成长历程,并立足于过去,评判现在,规划未来。

所以,“求谏”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有指导的作用。

求谏 学案

求谏 学案

学习过程:预习指导《求谏》导学案学习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贞观政要》的重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学习本文论证手法。

1、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2,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初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秦亡,汉承秦制,后来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涉及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全部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避免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涉及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

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予以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

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

违抗“圣旨”要被贬职、罢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

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

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

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在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

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
三、典型例题
剖析解惑
5分
四、总结提升
回扣目标
(4)检测导学案整理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评价3导入一解读目标梳理知识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三典型例题剖析解惑45分四总结提升回扣目标4检测导学案整理情况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姜俊涛
授课
题目
《求谏》训练
课型
训练课
班级
高二五班
时间
2013.3.19
课标考纲及
教材分析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
2、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
教学
重点
1、通过训练巩固学生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的掌握。
教学
难点
2、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
教学
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评价
导入
一交流
2、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也有相关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求谏》内容浅易,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独立翻译,只是在文意的深层理解方面需老师稍加点播。学习过程中掌握的重点实词()句式()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可以为以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基础。所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针对本课的文言知识加以巩固训练。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已经具备一定探究研讨的能力,平时也养成了展示点评纠错的习惯。而且高二的学生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所以每次放开手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成长。我相信他们是可以做到的。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第四部分,拓展迁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贞观政要•君道》(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D.善始者实繁塞源而欲流长也勇者竭其力(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1《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引言】《贞观政要·求谏》是唐代大成皇帝李治所写的一部关于政治哲学以及行政管理的书籍。

这部书在唐代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影响了唐代的许多政策和决策的制定。

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教授《贞观政要·求谏》成为了高中的选修内容之一,对于学生们学习历史领域具有很好的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贞观政要·求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唐代政治和文化,并了解唐代政治制度的运作和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朝廷官员的选拔讲授唐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选拔标准以及其变迁。

引导学生掌握官僚制度运作的核心要素,包括纳谏、考诏、选举以及盐铁、徭役等行政看似细微却极具实效的问题。

通过对当时府院制度的分析来看到唐代文化融合的背景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性。

二、权力的制衡讲授唐代皇权及皇权制衡的实现过程以及其权力的代表,如监察大员和提举士。

着重介绍太平公主和昭仪等女性皇室成员,及其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

引导学生探讨唐代政治制度的现代性以及制度缺失等方面的问题。

三、唐代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分析唐代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历史过程,包括象牙、珊瑚等进口物品。

鼓励学生思考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建立。

引导学生思考以观察人性探究文化冲突和文化碰撞的历史机制。

【教学方法】一、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与阐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唐代政治体制的运作和演变,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唐代的政治文化。

二、学生讨论结合教材,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游戏在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模拟游戏等交互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理论。

四、视频课堂采用图表、图片、视频资料、报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唐代政治文化,降低学生对乏味教材的压抑感,提高教学效果。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求谏》学案6、宰相入内平章国计(这里是商量处理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谏》学案(5)(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五部分:相关链接一、相关材料朱元璋--朱升: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雄才伟略、目光高远的皇帝,他以工于心计、深谙统御用人之术而著称。

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战、各自称帝,而他却韬光养晦,听从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潜心壮大自己的地盘和队伍,避免“枪打出头鸟”,等到其他起义军与元朝大军相互撕杀得两败俱伤时,他才脱颖而出,将二者一并歼灭,称雄于天下。

刘邦--樊哙张良:进咸阳后,刘邦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齐威王--邹忌: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比尔盖茨:在一次会议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受到严厉指责,一名技术员指出公司开发网络浏览器滞后。

盖茨略作沉吟,决然自责,并向与会者诚恳道歉,此举也宣告了”微软”经营方向的转型。

盖茨后来谈起这件事时说:“我不想在面子问题上浪费时间,那是没有意义的。

特权会使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进的动力。

”从当年的毛头小伙一跃而为世界首富,这样的成功并没有塞住的盖茨耳朵。

学会聆听,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敢谏鼓:尧设“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

马谡--诸葛亮、王平:诸葛亮嘱咐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

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

”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

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

”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

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

”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最终导致兵败街亭。

夏桀--关龙逢:关龙逢,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

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

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

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

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

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

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

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周厉王--邵公:(厉王止谤)周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

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书时,老师说他永远不会有出息,是个“笨学生”,然而其不自卑,相信自己,勤奋学习,积极好问,终于成为一代英才。

词语解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磨。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二、相关阅读“贞观之治”和《贞观政要》的辩证关系及其启示因为有”贞观之治”的出现,才有《贞观政要》的撰写;而《贞观政要》的面世与流传,又使”贞观之治”更加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

这是历史与史书的辩证关系的一个突出表现。

人们从这种辩证关系中得到无穷的启示,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

吴兢撰写《贞观政要》并把它献给唐玄宗,其本意在《贞观政要序》和他的《上〈贞观政要〉表》中说得很真切。

他在序中写道:”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太宗君臣”垂世立教”的美德、”典谟谏奏”的词理,都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只要当今君臣”克遵前规,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

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把他的撰述宗旨说得更加清楚。

他写道:”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

昔殷汤不如尧舜,伊尹耻之;陛下倘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

”(《全唐文》卷三九八)显然,吴兢认为他所处的时期的政治,已远远比不上唐太宗时期的政治了。

因此,他以耿直而诚恳的心情,向唐玄宗提出了这样的希望。

千百年来,人们重视《贞观政要》,阅读、讲解《贞观政要》,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它去认识和体验”贞观之治”并从中受到激励与启示。

这已为千余年来《贞观政要》流传的历史和人们对它的评价所证明。

唐朝皇帝如宣宗,是把它作为座右铭来看待的。

金熙宗把它作为案头书来读,认为”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

元仁宗赞扬它”有益于国家”。

明宪宗认为”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

清乾隆皇帝通过”读其书,想其时”,探讨贞观年间”其所以致治”,重要原因在于任用诸贤。

唐、宋以下,大臣、文士也都从各自的认识出发评论了《贞观政要》的价值。

其中,元人戈直的《贞观政要》序所论是有代表性的。

第一,他称赞《贞观政要》的史文和纪事有重大的历史影响,说它”质朴该赡,而所纪之事详。

是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天下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这是指出《贞观政要》对于反映”贞观之治”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他指出”贞观之治”的业绩对于后世的意义,认为唐太宗”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是说明后人从唐太宗的政治作风中可以借鉴的具体内容。

《贞观政要》这部史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受到上自在位皇帝、下至普通士人的推崇、重视,以至于规法、仿效,可见它的历史分量是很重的。

这一点,当勿庸置疑。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历史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人们从认识”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的关系中,仍然可以获得许多启示。

早在2000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就说过这样的话:”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其大意是:后世的人们认识历史上的事情,是作为一面镜子来看待,古今情形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成功,所以不要把古今混同起来。

这话不仅适用于古人,也适用于今人。

因此,今人读《贞观政要》,首先固然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说明”贞观之治”其致治的原因,其次则是通过《贞观政要》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历史智慧而探寻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现实的历史运动和自身的社会实践。

在这方面,《贞观政要》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譬如,唐太宗在即位后不久曾对大臣们说:”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仁义》)这里说的”人无常俗”、”政有治乱”,”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是关系到实现政治稳定的信念和途径。

又如,唐太宗对魏徵说:”自古侯王能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

朕所有子弟欲使见前言往行,冀其以为规范。

”于是命魏徵”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

”(《教戒太子诸王》)当然,诸王未必都能因此从善弃恶,但这种认识和做法却是必要的。

再如,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谏议大夫王;卮鸬溃骸比顺既粑扪б担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唐太宗称是:”信如卿言。

”(《崇儒学》)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这是贞观朝君臣的共识。

还有:魏徵所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君道》)魏徵回答唐太宗所问,认为守天下”甚难”,这是因为:”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

安而能惧,岂不为难?”(《政体》)魏徵又引用《礼记曲礼》上的话阐明全面看待和评价一个人的原则说:”《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

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

”(《君臣鉴戒》)等等。

这些都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性原则的认识,其内容可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但其本质却不会过时;正因为这些认识是同有关的史事结合在一起,故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

清人龚自珍说过:”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定庵全集类编》卷四《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吴兢的《贞观政要》,正是一部出于”良史之忧”的著作,必能为今日之”智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邓仲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