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培养方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培养方案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一、学科简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之一。

该学科是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和控制系统建模、分析、综合、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控制理论是控制科学及其工程应用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控制工程也迅速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并促进控制理论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研究运动系统的行为和受控后的运动状态以及达到预期动静态性能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在理论方面,应用各种数学工具描述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并以建模、预测、优化决策及控制为主要研究领域。

在应用方面,将理论上研究成果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形成各种新型的控制器、预测和控制系统。

本专业与许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管理科学的许多领域相互交叉与渗透,同时具有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业实现技术的多层次结构,应用遍及从工业生产工程到航空航天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等极其广泛的领域。

二、培养目标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学科培养从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控制工程及相关领域内各种控制方法与技术研究和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将研究生分为两种类型进行培养:1.理论型指从事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相应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能比较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论文工作强调理论研究成果。

2.应用型指参加工程项目、产品设计与开发及引进项目的消化与完善等课题,要侧重于本学科工程技术方面能力的培养。

要求掌握本学科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阅读外文资料并运用外语进行技术交流,论文工作强调参加和完成实际项目及应用研究成果。

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应用、工程应用、工程/项目管理 等。学位论文注重体现作者的理论基础、学术水平、工作量及论文工作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必须 符合《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和本领域现行的所有国家标准等有关规定。
1. 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做好论文工作计划与开题报告。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 通过之日起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止)一般不得少于 8 个月。开题报告内容、开题的程序及成绩评定 等参照《济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及中期检查工作暂行办法》和《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 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及中期检查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2. 论文中期检查 学院按学科领域组织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 面进行检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具体规定参照《济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开题 及中期检查工作暂行办法》和《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及中期检查工作 实施细则》执行。 3. 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完成论文后,首先应交导师审核,导师应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应按照 要求进行修改。论文经导师同意并提交学院审核,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方可组织答辩。否则,应 责成修改并延期答辩。 论文的答辩工作按《济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10)(2017 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控制工程是应用控制理论及技术实现现代工业、农业、国防以及其它社会经济等领域日益增长
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工程领域,培养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置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维修 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要求是:
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 2 门本学科的本科生 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学时和成绩,不计学分。 六、实践活动(必修)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100
一、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创新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3.系统工程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修满30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
1.本专业其他未选的必修课和校内其他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均可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

2.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3.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语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控制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所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代码:081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C o n t r o l T h e o r y a n d C o n t r o l E n g i n e e r i n g(专业代码:081101)本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首批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85年首批获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本学科针对各类复杂控制问题,研究和发展新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

目前的研究为: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流程工业建模、控制与优化,生产自动化与智能机器人等。

研究领域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在学术上属学科前沿。

本学科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CIPS等实验室,可以进行数字仿真、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实时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课题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家“九·五”攻关、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基金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

本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首批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首批获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是国家"211工程"、"985"的资助学科重点建设学科。

其中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与"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在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再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20余名,副教授近40名,另有国内外客座教授10余名。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问题,应用控制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控制技术和自动化系统。

为我国自动化领域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推动我国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发展,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培养方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81101名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二、培养目标
三、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基本要求
总学分34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必修 3 门共7 学分专业(或专业基础)学位课必修 3 门共10 学分
非学位课须修 5 门共12 学分
社会实践共 2 学分必修环节: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共 1 .5 学分
学术活动和发表论文共 1.5 学分四、专业课程设置
五、实践环节基本要求(包括时间安排、内容、工作量、考核方式)
六、学术活动(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环节的基本要求(包括次数、内容、
七、文献阅读及选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研究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严谨的学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控制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能够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5.系统工程三﹒学习年限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以全日制方式学位攻读,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含专业实践)1年,论文工作(含专业实践)1年。

实行学分制,修满30个学分,按期毕业。

四﹒培养方式1.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培养中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3.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从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4.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5.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100
一、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创新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3.系统工程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修满30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
1.本专业其他未选的必修课和校内其他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均可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

2.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3.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语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
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培养方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培养方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培养方案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掌握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和工程基本知识;(2)具备较强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工作;(3)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控制工程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2. 培养计划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培养计划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等。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为学生掌握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控制工程设计等课程,让学生掌握控制理论与方法,了解控制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实习和科研学术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数学分析:主要介绍实数、复数、极限、导数、积分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控制理论的数学分析奠定基础。

(2)线性代数:主要介绍矩阵、行列式、特征值、特征向量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控制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打下基础。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介绍概率、随机变量、随机过程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控制理论的概率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2. 专业课程(1)控制理论: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理论,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系统稳定性与鲁棒性、控制器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2)信号与系统:主要介绍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理论,包括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傅里叶变换等内容。

(3)自动控制原理: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理论,包括控制系统的特性、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模型等内容。

吉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吉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代码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内容简介
0811 081101
带头人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学和仿真技术;非线性控 制理论和系统设计方法;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
田彦涛 01 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 制;复杂系统多目标优化理论与方法;分布式智
能系统分析与优化;群体智能体和多机器人系统 建模、规划与控制。
任课 学 学 教师 时 分
100 3 40 2 20 1 40 2 田彦涛 40 2 李元春 40 2 石要武 40 2 60 3 陈 虹 30 1.5 石要武 30 1.5 32 1
1 1 50 2.5 40 2 40 2 解小华 30 1.5 洪 伟 30 1.5 李元春 30 1.5 赵黎明 30 1.5 石要武 30 1.5 陈 虹 30 1.5 高 巍 30 1.5 马 彦 30 1.5 隋 振 30 1.5 田彦涛 30 1.5 赵黎明 30 1.5 刘 富 30 1.5 杨印生 40 2 鹿应荣 40 2 王 旭 40 2 白 丽 40 2 30 1.5 40 2
论文工作期间,导师要及时全面的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按时进 行论文中期检查。对因客观原因不能按计划进行的硕士研究生要及时调整计划, 并及时上报;对因客观原因无法按期完成论文工作的硕士研究生,须提前三个月 提交延期毕业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延期,否则按肄业处理。
-3-
通信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 开题报告 52020984 应用泛函分析 00220201 模糊数学 00220161 应用统计 52020374 DSP 在控制中的应用 5202038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52020394 机器人控制基础 52021154 机器视觉 52021164 生物信息处理及应用 52020424 预测控制 52021174 模糊逻辑系统与控制 52020444 自适应控制 52020784 电力传动新技术 52021184 非线性系统导论 52020644 语音识别原理及应用 52021204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52021214 系统模型与系统分析方法 52021224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52020744 项目管理 52020724 系统工程案例分析 52021234 大系统理论与应用 优化理论与方法 52020925 控制系统数字仿真 52020935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52020945 计算机控制技术

控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1. 专业核心课程(1)控制理论基础介绍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线性系统的模型化、稳定性分析、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等内容。

(2)系统建模与仿真介绍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包括系统的数学建模、动态响应分析和系统的仿真等内容。

(3)现代控制理论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状态空间分析法、模型预测控制、最优控制等内容。

(4)数字控制系统介绍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离散系统的建模、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2. 选修课程(1)多变量控制系统介绍多变量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方法,包括多变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多变量控制器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2)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介绍智能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控制等内容。

(3)工业过程控制介绍工业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PID控制、先进控制技术、过程识别与辨识等内容。

(4)自动化方向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提供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包括先进控制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内容。

二、科研实践1. 科研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科研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2. 科研成果学生需要完成科研成果的撰写和发表,包括学术论文、专利申请等。

3. 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与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习实践,了解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应用。

三、学术活动1. 学术会议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了解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

2. 学术交流学生需要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学术问题和技术难点。

3. 学术竞赛学生可以参加相关学术竞赛和比赛,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毕业要求1. 课程学习学生需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

2. 科研训练学生需要完成科研训练和实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学术交流学生需要参与学术交流和活动,形成学术能力和科研素养。

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介绍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入学要求、培养方式等内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篇1一、培养目标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在自动化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具体目标是: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所从事领域的外文资料,能使用外语工具从事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

4. 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入学要求1. 招收对象主要为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 报考人员必须参加攻读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全国联考、参加培养单位组织的专业综合考试和面试。

三、培养方式1. 在职攻读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员实行学校与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主要与具备较好教学条件、在职人员较集中的骨干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校企双方围绕生产发展的重大技术课题或技术管理课题共同培养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2. 在职攻读控制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3. 学校与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共同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控制工程专硕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专硕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专硕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控制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较扎实的控制系统理论基础、较扎实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健全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从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控制工程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培养要求1. 掌握控制理论与技术:学生应具有坚实的数学、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掌握现代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2. 具备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际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工作,能够抵御来自真实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摄动,具备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3. 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应具有较好的科学研究素养,能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恪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培养体系1. 课程设置: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数字控制系统、工程优化方法、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等核心课程,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

2. 导师制度:为保证学生在学术上和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建立了导师制度。

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和科研任务。

3. 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期间要进行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调试和实施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技术应用水平。

四、培养模式1. 硕士研究生先修课程学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完成一系列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掌握控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

2. 硕士研究生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工作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与导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和电子信息等基础知识;2.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3.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4.具备现代控制科学与工程的综合应用能力;5.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三、培养内容1.学科基础课程(1)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2)力学、电磁学等物理基础课程;(3)信号与系统、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电子信息基础课程;(4)现代控制理论、系统控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等控制科学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1)智能控制技术、非线性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等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2)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等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课程;(3)现代信号处理、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等信号处理与系统辨识技术课程;(4)工业自动化系统、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等工程应用技术课程。

3.科研与实践(1)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的能力,学习科研方法和科研规范,形成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2)实践训练: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实验室实验、工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4.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培养过程的终结和总结,学生应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一篇符合科研规范和学术要求的学位论文。

四、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2.导师制学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配备专业导师进行指导,通过个别指导、课题研究和实践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科研实践重视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和完成,并切实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能力。

五、培养时间六、综合考核七、优化调整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与导师和学校进行优化调整,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通过上述方案培养出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任务,为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做出贡献。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以工程领域中的各种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问题的学科。

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与综合其内部与环境信息,设计何种控制策略与决策行为,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与各应用领域密切结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

本学科点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形成了独特科学方法论,对科学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代码:081101)”、“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学科代码:081102)”、“系统工程(学科代码:08110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代码:081104)”、“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代码:081105)”。

二、培养目标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掌握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须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系统工程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四、学习年限学制2.5年。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2年,最长不超过3.5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本学科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学位课、选修课和补修课程。

学位课不低于11学分。

六、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及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参见《江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该方案从201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解释权属物联网工程学院。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导师:卢文科、唐明浩、仇润鹤、崔葛瑾、钱剑敏、唐莉萍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必须坚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硕士研究生做到: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综合素质高,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导师: 王直杰、郑尚德、任正云、朱凌云、李曼珍、齐洁
iii. 网络控制与网络智能自动化(Networked Control and Network Intelligent Automation
导师:丁永生、郭放、任立红、孙邵媛、韩秀玲、陈亮
iv. 嵌入式系统与控制(Embedded System and Control)
2. 关于开题报告:开题的基本条件是在研究生学满所规定的学分且成绩合格的前提下,必须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外文资料,开展课题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书内容必须规范,包括文献综述,选题目的意义,论文的工作条件,研究方法、途径,研究目标,存在问题,附上查阅文献目录及每篇文献摘要,导师审核意见。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与开题报告相差很大时,必须重新开题。
四、 学位论文与科研水平
有关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水平的基本标准等事宜,严格按照"东华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相应条例实施,具体要求如下:
1. 关于论文选题: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学分、学位课)情况下、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工作和新见解。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 学科专业名称:
1.一级学科名称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Control Science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学科代码:081101 学位授予类别:工学博士)一、培养目标①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高的学术道德标准;③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④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⑤具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用英语发表学术论文;⑥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解决控制领域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⑦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并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⑧学位获得者能胜任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或高等学校教师等工作。

二、学科简介及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 1981 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批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 年获得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 年获得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2004 年获“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 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 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以紧密结合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水路船舶运输系统发展国家战略,服务我国的新型船舶自动化系统技术,智能交通与网络控制系统,自主海洋航行器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为特色,以非线性控制、智能控制理论研究与船舶海洋自动化工程系统先进控制技术开发并重为发展目标,重点研究船舶及海洋航行器智能控制,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交通网络控制,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1、船舶及海洋航行器智能控制研究船舶运动智能控制技术,船舶推进自动控制系统,船船及海洋工程系统动力定位控制技术,船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水下航行器目标跟踪与智能决策等。

2、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交通网络控制以多无人运输船编队航行、城市智能交通和自动化码头、海洋应急事件搜救为背景,研究多自主水面船、多自主陆地车、多自主飞行器编队以及海陆空协同立体网络控制等。

控制工程专业ControlEngineering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控制工程专业ControlEngineering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控制工程专业(Control Engineering)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专业代码085210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本专业致力于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智能仪表及控制装置、计算机集成测控技术与装置、嵌入式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

主要包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应用先进控制理论及通信网络实现各种生产过程的自动监测,开发微机化、智能化在线测控系统;将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控制技术应用于自动化装置,研究智能自动化装置的研制控制技术;针对嵌入式测控在自动化装置、控制网络、工业测控、自动化控制工程等方面应用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二、培养目标1、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能源信息、光电产业及电力行业检测与控制应用型专门人才;2、培养掌握控制工程专业技术和宽广专业知识的煤炭生产安全测控、电力系统、光纤传感技术等专门应用型人才;3、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思维方法和作风,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先进控制科学和现代检测手段,为煤炭、电力、信息领域提供技术服务,能胜任本学科的专业技术或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4、培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一方面要进行严格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使之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同时要接受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并完成学位论文。

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并重的培养方式。

五、培养环节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理论设计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突出系统分析和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设计项目开展研究、完成系列设计实践训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1101)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的控制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能从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和自动化系统及工程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勇于奉献、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的能力。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及应用
主要开展控制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包括: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最优控制、控制系统仿真、过程控制、网络控制技术等。

应用领域包括:机电控制、嵌入式控制系统、过程装备控制、木材加工、精准农林业装备控制、农产品深加工装备控制等。

2.机器人控制
主要开展工业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农林机器人以及减灾救援领域等机器人的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控制、物流分拣和仓储码垛机器人控制、农林业耕作和管理机器人控制、森林灾害防控等特种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

3.机电系统控制
主要开展各种机电系统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工业
生产中的机电系统、农林业生产、加工与管理中的机电系统、森林作业与环境、森林灾害防控等机电系统的控制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

4、电气自动化系统
主要开展电力系统的检测、控制技术的研究,包括:发电系统、供电系统、远动控制、微机继电保护、电力变换、电力拖动及新能源发电等方面电气系统的控制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

5、电器设备智能化控制
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开展电器智能化设备的研究,包括:电器设备的智能控制、通讯协议、以太网和远程计算机实现通讯,实现电器的智能化遥控、遥测、遥调、遥信。

6、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
主要开展电器设备产品和机械设备的状态检测盒故障诊断的研究,包括:电器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方法、试验装置的研制、运行状态的检测,故障在线诊断与处理等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1年,在职硕士可延长2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
1、学分要求:
总学分最低为32学分(含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且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

2、学时要求:
20学时对应1个学分,一般按1学分、2学分或3学分设课。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可根据课程内容和需要,原则上按2学分或3学分设课,专业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学位课程说明:
1.数值分析
本课程介绍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常用的数值分析计算方法及其理论。

其中包括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直接解法与迭代法,矩阵特征值问题的数值解法,插值法与数值逼近,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同时对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效果、稳定性、收敛性、误差分析、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也作了必要的分析与介绍。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主要介绍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函数及概率密度、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问题、假设检验问题、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随机过程的基本知识、马尔科夫链等。

3.矩阵论
本课程介绍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内积空间与等距变换、矩阵的相似标准形、Hermite二次型、范数及矩阵函数、矩阵的广义逆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矩阵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
科研能力,并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
本课程主要教授建模的方法论;连续时间模型、离散时间模型的仿真;离散事件模型及其仿真结果分析;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和Swarm仿真;Petri网建模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建模的一般方法论,以及常见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和仿真技术。

5.数字信号处理
本课程介绍数字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及其快速变换方法。

主要包括连续时
间信号分析、虚列的Z变换、离散傅立叶变换、以及数字滤波的设计方法等内容。

6.智能控制与系统仿真
本课程介绍了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智能控制系统的知识获取和学习规则以及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系统仿真及应用。

主要介绍了智能控制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模糊控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领域,神经元网络的种类、结构及学习规则和应用领域,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基于各种智能控制方法构造新的智能控制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及其仿真。

7.模式识别原理
模式识别是一门以应用为基础的学科,目的是将对象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贝叶斯分类器、线性分类器、非线性分类器、以及聚类的一些常用方法,如:K-均值聚类法、层次聚类法等内容
8.智能机器人
本课程介绍了机器人定义和分类、工业机器人、操纵型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的力学分析知识,包括机械手的形态和自由度、空间描述和坐标变换、机械手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方程等;轨迹生成的一般方法;机器人的位置、力和位置/力混合控制方法;机器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与结构;系统功能和通讯;机器人语言发展;机器人的语言要素、分类和机器人语言程序设计;机器人感觉(视觉、触觉等)构成方法及图象获取、分析和理解方法以及机器人的任务规划和路径规划。

9.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系统
本课程主要是以电动机为对象,主要内容含电力拖动,直流调速系统,交流调速系统等,以电力电子技术功率变换器为弱电控制强电的媒质,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分析和设计基础,以电子线路或计算机为控制手段,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及设计方法。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注重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

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

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可抵充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考核时间一般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向的表现;业务方向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3—5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

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

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论文工作与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1.论文工作应包括的内容(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调查报告、课程设计);
2.论文的开题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论文的全部工作时间(至少一年);
3.论文的基本要求(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见解或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