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坛奇葩,千年艾灸

合集下载

千年古玉灸是什么

千年古玉灸是什么

千年古玉灸是什么?
千年古玉灸的全称是千年古玉艾灸养生仪,在泰山大道的重庆京城左岸男士养生的艾灸养生仪艾灸就是通过艾绒在电磁加热下结合红外线理疗灯进行,艾灸仪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且艾灸仪充分使艾绒药性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达到驱寒邪、补阳气、通经络、调正气的目的;起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艾灸仪可以做到有病治病、未病找病、无病养生;因此达到四效合一和三位一体的作用。

那什么是艾灸呢?
艾灸:自古相传的原生态健康疗法《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艾灸是一种自古相传的中医疗法,在医学典籍出自《医学入门》里的“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和《黄帝内经》里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说法。

现在很多人都自己在家用艾灸治病,或者保健。

与拔罐、刮痧等其他中医疗法相比,艾灸的作用更好,没有副作用,操作起来更简单。

神奇古老的艾灸(一——五)

神奇古老的艾灸(一——五)

神奇古老的艾灸(一——五)一:保命之法艾灼第一现在一提起艾灸,知道的人可能已经不是很多了。

如果说到针灸,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路边大大小小的中医理疗店,或者是各大小医院里针灸科一类的地方。

但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的美容院里却有一种SPA,就是用的艾灸,有用艾条的,也有用艾碳的,据说还是从韩国倭国引进的技术。

就是说这一古老的技法现在只剩得屋里狼藉墙外香了,说来实在让人叹息。

实际上现在的针灸也已经只剩下针了,针和灸同时都在用的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只是象征性的做做样子而已,或者是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罢了,因为都被“特供”了。

而现在的所谓灸,无论是灸材还是灸器,也都已经和曾经流传千古的真正的灸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细说如何用艾灸来摄生养颜保性命之前,先来看看艾灸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保命之法艾灼第一关于艾灸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宋朝太医窦材在他于1146年所写的《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一节中是这样写的,他说:“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说到丹药第二,已经被历史和古代的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们所证明是行不通的了;而附子第三则是有许多经典医案可以明证的,不过非妙手回春之医界高人不能随手应之,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关乎人之性命,所以为医者不可以不察,为患者不可以不慎重。

我国当代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五年,在缺医少药的农村,运用自创的“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患者,并使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就是一例。

这是题外,就不多说了。

那么窦老太医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真元,也有叫真阳的,当然是指人的元气,至于先天后天,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不然就复杂了,其实说与不说也不影响下文的意思,所以还是不说的好。

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道理,有一句话叫作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大家并不一定非得知道这个真元、真阳、元气到底是什么,在哪里,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用处,但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相沿成习,都知道了这个元气是人活下去的根本,没有了元气,人也就没有了,就死了。

千年鳌灸的作用

千年鳌灸的作用

鳌灸穴位作用
• • 命门穴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 本, • 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 中脘 • 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 功效。 •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 表性 • 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 ,四肢乏力等症侯。 • 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肝输,脾输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艾灸的作用与原理
• 艾灸通过体表的腧穴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艾的作用,通过 经络的传导,
• 1 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的畅通 • 经络长期输送血液,由于人体的饮食习惯,喜怒哀乐,体内的毒素垃 圾随着气血循环进入经络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导致一些常见病的 出现,偏头痛,高血压,血管瘤。脂肪瘤,动脉硬化等问题,艾灸可 以及时促进血液流通加快,特殊的艾药成分能将体内的垃圾毒素通过 循环分解慢慢消除,达到一些顽固疾病的治疗效果。 • 2 调和气血、协调阴阳、 • 人们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体内的寒气,湿气的侵入,导致体内阴 阳不和,气血不畅,在人体血为阴之水,气为阳之气,一旦人体接受 的比例不和,人体的阴阳就会失和,导致肌瘤或者怕热怕寒,头晕失 眠,肠胃紊乱,月经不调,艾灸具有扶阳固气之功效,能调理脏器的 不平衡现象,从根本解除问题。 • 3 扶正祛邪,驱寒除湿, • 中国有句老话风从项后入,风湿,风邪,风寒都是由于体内的膀胱经 免疫力低下,精气不足的原因,风头痛病,见风流泪,风气骨关节病 ,天气变化风湿病,哮喘,遗尿,遗精,都是由于体内邪气所致,艾 灸能够固本培元,湿气过重容易引起各种囊肿,炎症,血液和淋巴方 面的疾病,艾灸的温热效应除湿效果是最好的,能彻底从体内清除。

九头仙艾带你进入艾灸的前世今生

九头仙艾带你进入艾灸的前世今生

九头仙艾带你进入艾灸的前世今生九头仙艾带您深入了解艾灸的前世今生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医学像中医一样,至今仍保存着近一万种古代医学文献及十几万个方剂,并且应用于临床,发挥着卓越的功效;同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像艾灸一样,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始终维持着独立的理论体系,并在继往开来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为人类带来福音。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是我国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许多人眼中,艾灸,是最能代表中医特色的符号之一。

这种看上去有些“神秘”的养生方法,其起源与发展历程也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今天“九头仙艾”带大家穿梭时空,感受艾灸文化数千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艾灸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证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追溯到人类掌握和利用火的旧石器时代。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发现,用火适当熏烤或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某些病痛。

于是,远古的先民就采用火烧灼身体固定部位的方法缓解病痛,灸法从此产生。

灸法所用的原料,最初是用一般可以作为燃料的树枝等,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用艾草施灸。

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

后来,又经过不断实践,人们最终选用了既易点燃又有药理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进而产生了艾灸。

春秋战国关于艾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

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形象为一个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着一撮草,很像用艾灸保健的示意。

另外,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许多灸法,其中有“以艾裹,以艾灸癫者中颠,令烂而已”的说法。

同一时期,《黄帝内经·灵枢·官能》中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施灸主要用艾绒,《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初具形态了。

艾灸起沉疴,艾灸能救急,艾度有缘人(附案例)

艾灸起沉疴,艾灸能救急,艾度有缘人(附案例)

艾灸起沉疴,艾灸能救急,艾度有缘人(附案例)艾灸治疗颈椎病:这种灸法效果更好(附演示视频)病从脾胃生,常灸此穴延年益寿!神奇的部位!摁软乎了,男人变强壮,女人各类杂病都没了!艾灸真有那么神奇吗?在展开全文前,先看几个案例吧~当代案例案例1:一位女青年,患痛经病已有四五年之久。

每逢经期,痛不可忍,直至床上翻滚,且四肢厥冷,往往需赶赴医院诊治,才能暂时缓解。

虽经医生检查诊断,遍服中西药物和针刺治疗,但病情始终不见减轻。

后到罗医生处诊治,亦只是企图侥幸一试而已。

脉脉艾灸提醒您罗医生为之采用药饼灸法,艾炷中等偏大,灸关元、水道二穴七八壮,隔天灸一次,仅灸十余次,共计一个多月,这个顽固的痛经病居然痊愈了,随访半年,皆未见疼痛复发。

案例2:一个重症痢疾的病人,历经数医治疗,汤药频进,症情加剧,已经出现神志昏迷、脉象微细等危象,我应邀诊视,初投汤药无效。

后转用太乙神针灸法,持续熨灸天枢、关元二穴数小时。

施灸后次日,病人神志顿见清爽,痢止而脉转和,不三日而痊愈。

案例3:记得从前有位青年针灸医生,颇为得意地同我谈起一个验案:他治疗一休克病人,已出现四肢逆冷和无脉症状,在急迫情况下施用了一次灸法,艾灸太溪穴十壮以后,竟得脉回身温,把重症抢救过来。

古医书案例灸法是经历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有效的一种医疗方法。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

古代著名医学家如扁鹊、仓公、仲景、华佗等都熟谙灸法,随时运用。

艾灸能起沉荷,艾灸能救急,古医书中记载了非常多的艾灸治病救急的医案,有空时不妨多翻翻看。

宋代《针灸资生经》载:“有士人患脑热疼,甚则自床投下,以脑拄地,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终不已,服诸药不效,人教灸囟会而愈。

热疼且可灸,况冷疼乎!”《针灸资生经》载:“族中有霍乱吐利垂困,忽发咳逆,遂至危殆;与鄜延陈中裕病伤寒,咳逆甚,气已不属,皆一灸而愈。

”晋代葛洪在他所撰《肘后备急方》中载述:“卒得霍乱,先腹痛者,灸脐上二十四壮,甚者至三十、四十壮;先吐者,灸心下巨阙十四壮,并治下利上气;先手足逆冷者,灸三阴交;转筋者,灸涌泉穴六七壮”。

中华艾灸史话源远流长五千年

中华艾灸史话源远流长五千年

中华艾灸史话源远流长五千年
《中华艾灸史话》:源远流长五千年…
上和元用黄帝奇灸传递中医福祉
中华“福灸”源于艾灸,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位尊“华夏国宝”;灸者,天长地久、红红火火之谓也,由于具有平衡阴阳、补益气血、固元生精、暖宫助孕、通经活络、防病抗病、健体强身、益寿延年的良好功效因此得名,还被誉为寿灸、宝灸、奇灸,列入历代皇家养生极品,世代相传、颐养天年
从以《黄帝内经》为主的古代文献中可以发现,当时治疗疾病,使用中华艾灸和针刺疗法远比使用中药要多得多,而使用灸法又比针法使用得多这是由于当时医疗技术的掌握既不普遍,也不深入,加上当时所能了解的中药数量有限人们需要医疗,而真正能成为医生者却不多而灸法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坏症、后遗症比较少,方法也比较简单,较容易掌握,因此普及性较高如南北朝时期,灸法盛行,有人从北方学来火灸法,“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日,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既愈”后世如《备急千金要方》也说:“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宋史太祖本记》记有“太宗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可见灸法几乎成为群众性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晋朝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灸疗方法很多,而且主要针对急症施灸,还首先记载了隔物灸,如隔盐灸、隔蒜灸、隔椒灸、隔甑灸等,也反映了当时灸法盛行的状
况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之下,专门从事灸疗治病的“灸师”或称之为“艾师”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如唐·韩愈的“谴疟鬼”诗中所说“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宋·张杲《医说》中叶曾有“灸师”之称元·杨维桢赠“艾师”黄中子的古乐府云:“艾师艾师古中黄,肘有补注明堂方,笼有岐伯神针之海草,箧有轩辕烘炉之燧光”“灸师”或“艾师”的出现,说明灸疗方法在群众广泛使用中得到提高和专一。

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十五

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十五

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十五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十五(2009-05-02 10:02:18)转载九、文献中提到的灸器灸器是施灸专用的一种器械,近年来,在临床中颇有应用者,但很少有人注意它的来源。

其实,用灸器来帮助施灸,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最古的灸器并不是甚么专门器械,仅是以某种用品取而代之,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器械。

1.瓦甑代替灸器:瓦甑是古代蒸饭用的器皿,犹如今天栽花用的瓦盆,底下有数个孔,各孔都粗如手指。

施灸时,塞住诸孔,仅留一孔,覆在燃烧的艾团上,使人将患处对准甑孔以温熏之。

本来是一种熏法,但这种熏法同今天的温灸很接近,值得借鉴。

此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三,据称:“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取干艾叶一斛许,丸之,内瓦甑下。

塞余孔,唯留一目。

以痛处着甑目,下烧艾以熏之,一时间愈矣。

”2.苇管代替灸器:用苇管(也有用竹管的)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

例如,《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卒中风口喎,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差。

”按口眼喎斜是颜面神经麻痹的外表症状,在接近颜面神经管的耳内施灸,可能有助于治疗,这是值得留意的。

同书卷六,治疗耳病也用此类灸法,即:“截箭杆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

”3.铜钱代替灸器:是把铜钱放在穴上,把艾炷安置在钱孔中施灸。

这种方法在明龚信的《古今医鉴》及其子龚延贤的《万病回春》中都有记述,据《万病回春》卷七灸癖根法云:“穴在小儿背脊中。

自尾骶骨,将手揣摸,两傍有血筋发动处,在脊骨傍两穴。

每一次,用铜钱三文压在穴上,用艾炷安孔中,各灸七壮。

”4.泥饯:用泥做成制钱形(比制钱厚),中留圆孔,在其孔上放艾炷以施灸。

如清李守先《针灸易学》卷上论述灸法操作说:“用泥钱五个,俱内空三分,周流换之,上着艾如楝子大,灸急疼方去肉,有汗起泡为妙。

或棋子中取眼,亦可。

”5.灸板、灸罩:在清高文晋《外科图说》中,绘有灸板和灸罩图。

艾绒的另类用法,艾草不离身,医家不登门

艾绒的另类用法,艾草不离身,医家不登门

艾绒的另类用法,艾草不离身,医家不登门导读:艾草有很多种名字,例如蕲艾,野艾,冰台等。

为什么会称之为“冰台”呢?《博物志》里头有一句话: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曰冰台。

艾草曾经是人们用来引火的道具之一。

历史上很多医家都对艾草做过研究。

而写出著名的《本草纲目》的明代的中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同样也是一位中医,名叫李言闻。

他撰写过一本书叫《蕲艾传》,说“产于山阳,采于端午。

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虽然现在这本书已经失传了,但这十六个字却流传了下来。

艾被称为百草之王,纯阳之物。

为什么称为百草之王呢?因为它既能内服,又能外用,还能作为灸材,化成灰还可以作为药物,具有多种功效。

而纯阳之物这个说法则和它自身的特质有很大关系。

艾叶两面颜色不同,比较特殊。

01艾草不离身医家不登门艾有温通经络,补阳去寒湿的作用!端午的艾,温热能力最佳,将它制成艾绒,靠近身体部位时,散发出暖暖的温度,刺激穴位,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驱散在身体内的寒湿。

艾绒除了制成艾条施灸外,还有很多其它独特用法!02艾绒装烟斗吸食——治疗「慢性鼻窦炎」清《本草摄要》记载:“脑漏鼻出黄汁,以艾绒装在烟筒内吸食即愈”。

作者姚海清大夫根据上述文献,试用艾绒装烟斗吸食来治疗慢性鼻窦炎起得了很好的疗效。

方法简单:取陈久细软之熟艾少许, 装入烟筒内吸食。

1日3~5次 , 1个月为1疗程 , 疗程之间间隔1周。

仅需将烟吸人鼻咽腔即可,勿将烟吸入肺内。

治疗结果:实验者20人,治愈6人;显效4人;有效5人;无效5人。

慢性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 往往迁延难愈 , 治疗颇为棘手。

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9月号03艾绒塞肛门—治疗婴幼儿寒泻婴幼儿给药比较困难 , 外用就会方便得多。

作者王连兴大夫用艾绒塞肛治疗婴幼儿因寒而致的腹泻 , 效果相当满意。

方法简单:取艾绒用手搓捻成成人拇指头大小的艾丸,然后洗净婴儿肛门, 擦干后取艾绒l丸塞入肛门,外套婴儿尿裤。

神奇艾灸术

神奇艾灸术

神奇艾灸术作者:刘农虞来源:《祝您健康》1994年第08期艾灸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方法之一,属自然疗法的一种。

它不仅能治病疗疾,且能防病强身、美容健体,对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

加之本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尤其适合于家庭保健。

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喜用此法防治疾病。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此法,使古老的方法为今人服务,在此就艾灸的治病、保健、美容的三大作用方面,一一举例介绍。

胎位不正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可分娩常因种种原因而引起难产,甚至出现悲剧。

胎位不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30周后,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不正,出现臀位、横位等。

出现胎位不正可以在家中自行治疗。

艾灸疗效之神奇,可令你大开眼界。

方法:孕妇仰卧,双腿伸直,松解腰带,自然呼吸。

家人将1~2根艾条(药房有售)点燃,在一侧或两侧至阴穴(小趾外侧。

趾甲角旁)悬起施灸。

每次灸治15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

3天后复查,灸至胎位纠正为止。

一般3天内即可纠正。

如上法灸治无效时,请妇产科查明胎儿四肢在哪一侧,睡前施灸两侧至阴穴各30分钟后,侧向胎儿肢体侧睡眠,这样大多能纠正胎位。

如因骨盆狭窄、子宫畸形等引起的应请医生诊治。

小儿保健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功能还不够健全,中医称之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通过艾灸,激发自身的潜能,调理脏腑,使脾胃和、肺气足、形气充,有助于小儿生长发育。

方法:强身保健取身柱、天枢穴;健脑益智取大椎、身柱、膏肓、肾俞穴;消化不良取中脘、脾俞、神阙穴;经常感冒取风门、肺俞、身柱穴等。

以艾条悬起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次2~3个穴。

也可用麦粒大艾炷施灸,每穴灸1~2壮,每次1~2个穴。

小儿保健灸效果极佳。

日本针灸医家曾在长野县小学校里施行学童集体灸,以半个米粒大艾炷灸身柱、风门穴,连灸1个月,学生的食量、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提高。

灸半年后,原有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者均康复。

日本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保健灸的实施有一定关系。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中医艾灸史黄帝炎帝时期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炎帝对于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夏朝时期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夏朝时期就已经能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和调理各类疾病。

《灵柩经》载“灸则强食生肉”商朝时期在商朝时期聪慧的中国先民们就开始把热熨和药物相互结合,调理各种慢性虚损,形成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灸”《灵柩禁服》载“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周朝时期周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春秋战国中医基本理论已经形成。

艾灸也同砭石、针刺、汤药一起成为最重要的防病治病疗法。

《伤寒论》载“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发展时期,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相继问世。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表明灸法的应用要比针法早。

《备急灸法》载“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魏晋时期魏晋时期,鲍姑“百姓用灸”的学术观点及其发明的灸疗史上第一个施灸工具“瓦甑”,极大地丰富了灸疗法;同时,曹操之孙曹翕著《曹氏灸经》;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上工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提倡利用灸法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医学入门》载“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更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药王孙思邈著出了针灸学界最早的参考穴位图《明堂图》。

提出了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针、灸、药”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

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提出“人过三十必须灸以养生”的观点。

《灵柩官能》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宋元时期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中医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形成。

针灸学进步尤大,窦材著《扁鹊心书》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王唯一始创针灸同仁,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是中国灸史上心的里程碑。

艾灸神奇之效的小故事

艾灸神奇之效的小故事

艾灸神奇之效的小故事艾灸的神奇疗效自古多有记述,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南宋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的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里面可能夸张成分比较大,但是艾灸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让我们再看几个更接近生活实际的艾灸医案记载吧。

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再讲一个近代的医案。

近代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出身中医世家,但他年轻时并不信中医,而是赴上海学西医。

一次,自己害了一场腰痛和失眠大病,治了好几个月,中西药都吃遍,一点不生效,结果还是父亲用针灸治好了。

于是他转而绝对信服,才开始学起针灸来,终成一代针灸巨擎。

他曾经应用化脓灸,治疗沙洲纯阳堂一个农民。

上和元连氏艾灸九代灸王百科词典之六连仲锦

上和元连氏艾灸九代灸王百科词典之六连仲锦

上和元连氏艾灸九代灸王百科词典之六—连仲锦左宗棠大帅的军中医圣连仲锦连仲锦(1841-1922),清道光二十年生于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阳泽河,清末民初三晋大地著名的“养肝灸王”。

连仲锦生长在一个外部列强入侵、风起云涌的动荡时期,在几十年行医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风浪坎坷。

在民不聊生肝病侵袭的时候,连仲锦依据祖方和多年的实践经验精心配制了数十万支连氏五行剑疏肝解郁药艾,带领众弟子向患者传授治疗肝病的灸法,对贫苦百姓采取免费赠送药艾的义举,在三晋大地传为佳话。

姓名:连仲锦生年:1841年性别:男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籍贯:山西潞安府阳泽河村(今山西长治市襄垣县古韩镇阳泽河村)职业:中医卒年:1922年1、人物生平世道中落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在风雨飘摇的1841年,连仲锦出生在山西潞安府阳泽河,新生命代表着新的希望,连家上下招待亲朋共同庆贺。

连仲锦自小对连氏灸馆很感兴趣,深得长辈喜爱。

21岁的连仲锦成为连氏国医艾灸第六代代表性传人时,国内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此起彼伏,连仲锦跋涉在山西一带行医,根据出现的病情研配新药艾。

19世纪70年代末期,大清朝的内忧外患,使好多百姓食不果腹,焦虑不安,许多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郁结成疾,肝脏疾患成为民众的多发病,上党地区还一度流行过黄疸型肝炎。

平民百姓患病后因吃不起药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悲惨地死去。

面对触人心痛的此情此景,连仲景决定用疗效良好、廉价便利的艾灸法帮民众养肝护肝、治疗病症,于是他花费不少家资,冒险千方百计采购湖北陈年蕲艾及全国各地名贵道地药材,精心配制连氏五行剑疏肝解郁药艾,行走上千里抗击肝病。

行医风雨1866—1867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西总督及授予其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

当时捻军与董志塬的陕西回民军重返关中,引发甘肃回民的起义,左宗棠进入陕甘镇压,率12万之众赴西北围剿,他在平定甘肃乱局时,相邻省份都倾力支持,因上和元连氏艾灸的神奇疗效名声在外,二十六岁的连仲锦被就近特召为随军医生,火枪火炮轰鸣声中以祖传灸法救治伤员,连仲锦妙手回春的灸疗减轻了士兵伤痛,鬼门关前拉回了伤兵性命。

神奇的艾灸

神奇的艾灸

什么是艾灸艾灸是用易燃的艾绒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艾灸的原料是艾草。

艾,又名冰台、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

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消肿活血、祛寒湿等功能。

艾叶有抗病毒、平喘镇咳去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止痛、镇静、抑制心脏收缩、降压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艾草长于山阳,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中医认为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

艾草也被誉为百草之王。

在《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艾灸的方法在古代主要应用的是瘢痕灸,用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很容易出现灸疮和疤痕。

现代多用的是温和灸,用艾条或是艾灸罐间接施灸,比较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艾灸具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现代多用来养生保健,治疗常见病,对亚健康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的起源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我们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

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

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

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古老而神奇的中医:艾灸

古老而神奇的中医:艾灸

古老而神奇的中药:艾(2009-05-07 15:46:06)标签:杂谈分类:中医养生您听说过“艾”吗?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几千年来被世人广为应用,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极大。

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

艾的药用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

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意思是患了7年的慢性病,用艾3年就可治好。

另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活到100多岁。

民间亦有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就是说常灸足三里穴确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日本的一位194岁高寿老人也曾向日本天皇传授秘诀: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连灸8日,月月如此,肯定会保证健康。

如此说来,足见孙思邈使用艾的方法流传之广。

由于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烟剂对人畜无害,气味芬芳,又能达到消毒杀菌、除害防病的目的,所以民间至今一直在使用。

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家艾、甜艾、草蓬、艾蓬、香艾、阿及艾等。

它味苦、性辛温,宜入肝、脾和肾,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虚寒引起的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痛经等病症。

与地肤子和苍生等混合后水煎熏洗可治湿癣瘙痒。

把艾叶阴干揉成艾绒制成艾条,是针灸治病的主要药品。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艾的应用也有了新的发现与进展。

用艾的浸制液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其总有效率达81.88%;艾制剂内服外用,可使痔疮迅速止痛消肿;而用它医治慢性肝炎,总有效率可达90%;用艾的气雾剂治哮喘效果也十分理想,且无毒副作用。

此外,艾还能防止动脉硬化、扁桃腺炎和治疗刀伤。

用艾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疗效达80%。

艾还可防止肿瘤病人因化疗引起的血尿。

当今,艾的制剂、品种颇多,如针灸用的艾绒、艾条、艾饼;内科用的有片剂、针剂、水剂和气雾剂、汤剂,外科用的油剂、栓剂等。

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以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这种神奇的良药为人类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将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的药性传导到人体特定穴位上,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的疗法。

艾灸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时代,据传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在古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温热的疗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艾灸还被用于妇科疾病、风湿病、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发展和演变。

在宋代,艾灸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在医疗领域得到了推广,还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宋代医学家李东垣在他的著作《医学入门》中详细介绍了艾灸的方法和应用。

他认为艾灸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治疗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到了明清时期,艾灸的应用更加广泛。

明代医学家李时中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对艾灸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艾草的选用、炙烧方法、灸疗技巧等。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他的著作《医学正传》中进一步完善了艾灸的理论和实践。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艾灸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同时,艾灸还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随着艾灸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艾灸方法和工具。

传统的艾灸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将艾草燃烧,然后将烟熏灸于穴位上。

现代艾灸则引入了电灸、温灸、艾条灸等新的技术和工具,使得艾灸更加方便、安全和有效。

除了在中国,艾灸也在其他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日本的艾灸疗法被称为“艾灸”,在日本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治疗。

韩国的艾灸疗法则被称为“艾叶灸”,在韩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总结起来,艾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中医疗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它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保健,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千年神炙 传承国粹

千年神炙 传承国粹

千年神炙传承国粹中医养生美容是中国医药学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养生美容各种方法被无数人反复筛选,日渐完善,成为国医历史长河中的一枝奇葩,独秀于春。

在中医诸多治疗和保健方法里,刮痧、拔罐、推拿、针炙、刺络等传统的方法都是以泻为主,唯有艾炙以温通、温补为主。

几千年后的今天,柔嘉集团担负起传承国粹和乾隆御赐“内宫神炙”医典精髓。

开创安康炙专业养生美容,造福于民,并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件得以传承。

柔嘉集团神炙国粹葫芦岛圣手养生馆《安康要略》之缘《安康要略》缘于乾隆皇帝御赐为内宫密医,并将她的医疗神功称为“内功神炙”。

凝聚着中国古代五千年中医学养生传统文化精髓。

晚清末年,流入民间,后辗转入——沈氏家族,作为家族之宝代代相传。

2002年,沈氏传人与广州中医学院老教授在医学交流会上引荐,2006年沈氏创立柔嘉集团并和广州中医学院组成专家小组潜伏研究《安康要略》,结合现代先进科技,推出《中里康安炙》专业养生,炙药并用。

历经五年研究百草药系列产品,并获国家专利39项,其中国内唯一拥有远红外旋磁功能的炙疗养生罐,将中国古代养生精华传承与发展。

皇室臻品——产品导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这一篇里讲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中里康安炙产品根据阴阳、五行五季、体质、气血、经络养生学与炙疗紧密配合,颐养天成。

由于社会的的发展,包含结构的变化,空气污染,生存压力过大等诸多因素,现代养生观念发生变化是以清排为主,适当补充。

【体内三浊清理组合】清除人体浊气、浊水、宿便,使人体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人气血通畅,解决便秘,改善头痛眩晕、痰湿肥胖、腹胀腹泻、皮炎湿疹等症状,亦可起到淡斑除痘之功效。

中医辩证:人体健康的真正杀手是体内“三浊”,所谓“三浊”就是浊气、浊水、宿便。

人体五脏六腑运行中会产生许多的“三浊”,如若不排出,势必危害健康。

“三浊”若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发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泻。

老吴艾国潮|揭秘孙思邈百岁艾灸奥秘,分享膏肓灸创新解决方案

老吴艾国潮|揭秘孙思邈百岁艾灸奥秘,分享膏肓灸创新解决方案

老吴艾国潮|揭秘孙思邈百岁艾灸奥秘,分享膏肓灸创新解决方案在很多介绍药王孙思邈艾灸长寿的文章里,大多可以看到两句话,一是“身要安三里莫要干”,一是“艾火遍身烧”,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无联系,而药王寿过百年的灸法到底有何奥秘诀窍,就更是值得仔细斟酌和深入研究的问题,非常有健康价值。

[药王长寿靠艾灸]首先来看“艾火遍身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并非是说真的艾火全身炙烤,而是要始终保持“灸感”的传导,或者客观存在,这与“三里莫要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描述灸感及其程度的。

唐代时,盛行瘢痕灸,灸后会在穴位表皮上形成灸疮,经久不愈,或者有意在灸疮上继续施灸,令灸疮新老叠加,持续保持无菌感染,但又分泌物渗出的状态,这就是”三里莫要干“的真实含义。

孙思邈画像瘢痕灸所造成的炎症过程,无疑会使机体持续“灸感”及其传导状态(例如酸麻胀困,寒热温凉痛等),并处于创伤应激的高免疫力状态,也就是“艾火遍身烧”的状态,可见长时间持续保持灸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接种免疫的状态),才是其重中之重,也是药王孙思邈艾灸的奥秘之一。

古往今来也都将足三里作为养生调理的第一要穴,认为坚持艾灸足三里穴可以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有助维系后天之本的稳定,保持气血生化之源不竭,调节和振奋脏腑之机能。

因此,足三里穴也受到了历朝历代名医大家的重视。

据传我们曾在延安时期和解放初期,开展过以刺灸足三里穴为主,预防流行性感冒、麻疹、肠炎、细菌性痢疾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也多有新闻和学术报道。

相传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也曾由厚生省发布元旦全国通令,号召掀起一个“人民三里灸健康运动”。

现代研究证明,刺灸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体温调节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可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活力,促进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成分的影响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此外,还能调节内分泌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应激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 火 热 类
灸感
概念: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一般灸法:局部温热,微微灼痛,可由浅 达深,亦可循经传导 化脓灸法:灸时灼痛难忍,灸后化脓留瘢
三伏灸

选在每年的阳气最盛的三伏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伏天 灸,属于“冬病夏治”的一种疗法灸法

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 而治疗
火热类
灯心草、黄蜡、桑枝、桃枝 硫磺、药锭、药饼等
非火热类
毛莨、斑蝥、旱连草
大蒜、白芥子等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艾柱
艾 灸 类 常 用 灸 法
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间接灸:隔姜、蒜、盐、药 悬 灸:温和、回旋、雀啄灸
艾条
实按灸:太乙针、雷火针
温针灸
温灸器灸
非 艾 灸 类
艾柱灸

根据施灸部位有无灼伤化脓分 为瘢痕灸(化脓灸)和无瘢痕 灸(非化脓灸)两种
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隔附子(饼)灸

附子研粉,以黄酒调成厚0.5cm,直径2cm的 饼,中间穿数孔 将附子饼置于穴位皮表与艾炷之间,点燃施灸


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灸3~5壮,以皮肤红 晕为度
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病情好转为止
艾条灸

悬起灸:指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约2~3 cm的 施灸方法。施灸时间10~20min,以皮肤温热红晕为 度
发现 艾草
艾灸
正所谓“灸材之林,独钟于艾”
疗疾保健寻艾灸
艾的燃烧
温热刺激和 艾的药性
体表 腧穴
经络传导, 激发脏腑 功能
保健美容, 防病疗疾
调和阴阳,温经散寒, 行气活血,温阳补虚, 回阳救逆
概念
“灸”,灼烧之意
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烧灼或温熨穴位或病变部位, 借温热与药物作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 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火热类
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穴 位的方法 灯火灸
火 热 类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灯火 灸痰开窍
适应症:惊风、痄腮等 黄蜡灸
桑枝灸
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的方法
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法
非火热类
毛莨(lang):截疟、平喘、通痹 疟疾、哮喘、痹证等 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 神经性皮炎、痹证等 旱莲草:截疟 疟疾 大蒜:通痹 喉痹 白芥子:通经止痛、利气化痰、痹 哮喘、阴疽痰核等
间接灸
隔姜灸

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厚 0.2~0.5cm,直径约2cm,中间 用针穿数孔

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 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姜 片烧坏时更换姜片 灸3~5壮至皮肤潮红


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隔蒜灸


蒜片:将独头蒜切片厚0.2~ 0.5cm ,中间用 针穿数孔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 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 燃火,按而灼也。
“艾灸”之热非一般之热
热辐射 远红外辐射
艾的燃烧
近红外辐射 艾的药性
作用于腧穴 感受装置 调控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 系统和循环 系统
保健美容, 防治疾病
调整机体内 环境
艾灸

任何光电学领域内的类“灸”法都不能等同与艾灸,不可与 艾灸相提并论


温和灸 回旋灸 雀啄灸

实按灸: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条一端后, 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使热力透达到深部的灸法

太乙针 雷火针
温和灸Βιβλιοθήκη 距离相对固定,2~3 厘米,灸10~ 15 分钟 ,局部红晕为度 适应症:慢性病、虚证

回旋灸

距离相对固定,平行移动或左右旋转 适应症:筋脉痹阻、风湿痹痛、。


灸后忌

吃生冷、海鲜、辛辣食物,还有易化脓食物,如牛肉、 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 不洗冷水澡

颈腰椎病

督脉 膀胱经
膝骨性关节炎(老寒腿)

内外膝眼


足三里
阳陵泉

阿是穴
周围性面瘫

患侧:阳白、地仓、下关、颊车、牵正

健侧:合谷
小儿腹泻

中脘

神阙
痛经

关元

三阴交
灸后处理:敷膏药,灸后护理 适应病症:顽固性疾病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灸处涂少许万花油、凡士林,安放中、小艾炷, 点燃灸之 灼痛时用镊子夹去艾炷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


连续灸3~7壮,以皮肤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病症:一般虚寒性病症
艾柱灸

将间隔物置于艾炷与皮肤之间,
点燃施灸的方法。根据间隔药物 的不同,间接灸又有多种灸法
定穴:放在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间,点燃至 尽,除灰烬 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蒜片烧坏时更换蒜片 灸3~5壮至皮肤潮红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
隔蒜灸的另一种形式叫铺灸,又称长蛇灸
隔盐灸

病人仰卧屈膝,肚脐凹陷者,将盐填平脐孔


隔以姜片,置艾炷于其上,点燃灸之
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10壮
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制作
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细艾绒:直接灸
艾制品
艾柱:为锥形艾团,根据临床需要分大、中、小三 种规格,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艾条:
清艾
药艾 普通药艾
太乙神针
雷火灸
其它灸材
医坛奇葩,千年艾灸
本学期安排

灸法技术 刮痧技术 拔罐技术

传统手法的运用练习

传统手法与常见功能障碍
“针”和“灸” “灸法” 与“针刺” 、“汤药” 齐名,为 我国三大传统疗法之一。
“灸”——“灼”:灼体疗病
古人煨火取暖, 发现能解除痛苦
寻找树枝、柴草 取火,用熏、烫、 灼、熨来消除病 痛
雀啄灸


对准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适应症:急性病、实证
实按灸

实按灸主要有太乙针和雷火针两种,两者掺入 的药物不同,操作方法与适应症均相同

操作: 置7层棉布(或棉纸)在施术部位,点 燃药条按压,使热力透达深部
反复数次。每次每穴灸5~7次


适应症:风寒湿痹、痿证、虚寒证等
温针灸

针刺得气后留针,将约2 cm长的艾 条套置在针柄上,或将艾绒搓捏于 针尾处,点燃施灸至艾段燃尽,若 用艾绒,可灸3~5壮 操作时在施灸部位用硬纸片垫衬, 以防艾绒脱落烫伤皮肤
直接灸
艾柱

壮:单位,每燃完一个艾柱,就称一壮 柱大小:
大:如半截橄榄
中:如半截枣核 小:如麦粒大小
瘢痕灸(化脓灸)

选择体位——舒适、平正、宜于持久 安放艾炷——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汁液, 增加刺激,放置中、小艾炷 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周围轻 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 水轻檫灸处,反复灸7~9壮
适于既要留针又施灸的患者

温针灸

温灸器灸

将艾绒放入特制的温灸器内,点燃后施灸的方法 操作方法:

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中,待器具烧热后手 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来回熨灸,15~30 min,以局部 皮肤红晕为度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妇女、儿童、畏灸者
常见灸具
非艾灸灸
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种 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皮肤发泡治 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灸”或“自灸”
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 的中药灸之


暑伏于内,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祛宿寒
冬至灸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至更是补阳的最佳时机乘
艾灸神阙:温阳补气、温经散寒
关元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适应症

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 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 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 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 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本草从新》中这样论述艾灸:“艾叶苦辛,性温,熟热。 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 寒湿,暖子宫,止诸血……以之灸火,能通诸经而除百病”
材料----艾
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为佳,故称蕲艾。 作用:温经散寒,祛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救逆 选艾作为主材的原因???? 便于搓捏成形 芳香易燃,火力温和,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