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钟器主新探
楚公逆钟铭文校勘
楚公逆钟铭文校勘重耳本文主要利用北趙晉侯墓地所出的楚公逆編鐘銘文的拓本和摹本,以及目前積累的楚系銅器銘文字形的豐富資料,運用傳統校勘學的方法,對宋代出土的楚公逆鐘銘文進行了逐字校勘,對原拓本誤摹的字形進行了初步校正,對不清晰的字形附以形體最為接近的清晰字樣,借助電腦技術對原拓本進行了精心修正,恢復了一個較為精確的拓本。
順便也對銘文中的幾個字談了一點看法,并對通篇銘文作了簡單疏通。
關鍵詞:楚公逆鐘楚公逆編鐘校勘楚公逆鐘i自宋代出土以來,歷代研究者甚夥。
因原器和拓本皆不存,研究者只能依據阮元翻刻的字形不甚準確的宋人拓本,以致學者們雖費力頗巨,而收效甚微。
所幸1993年山西北趙晉侯墓地出土一套ii楚公逆編鐘,內容和字體與傳世器皆可比照,極大了推斷了對該器以及相關諸楚器的研究。
本文嘗試利用北趙晉侯墓地所出的楚公逆編鐘銘文的拓本和摹本,以及目前積累的楚系銅器銘文字形的豐富資料,運用傳統校勘學的方法,對宋代出土的楚公逆鐘銘文進行了逐字校勘,試圖恢復一個比較可靠的拓本,以俟博雅君子一哂。
為便於討iii論,先綜合以往學者們研究的成果,結合我們自己的理解,將兩篇銘文釋寫如下:楚公逆鐘:唯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乍(作)大雷鐘,氒(厥)名曰龢(和)()鐘。
楚公逆其萬年壽用,保其邦,孫子其永寶。
iv楚公逆編鐘:唯八月甲午,楚公逆祀氒(厥)先高(祖)考,夫v(敷)工(共-供)亖(四)方首。
楚公逆出求人,用祀亖(四)方首,vi休,多(禽-擒)。
顉(欽)(融)內(納)饗(享)赤金九邁(萬)viiiviiix,楚公逆用自乍(作)龢(和)?(諧)鍚鐘百(肆)。
楚(鉦鈞x間)公逆其邁(萬)年壽用,保氒(厥)大邦,永寶用(左鼓)。
再將楚公逆鐘和楚公逆編鐘的字形逐字對應,制成下表:說明:(1)、本文所用楚公逆鐘的銘文拓本底本為集成1.106(即復齋一本)、楚公逆編鐘(I11M64:96)的銘文拓本為劉緒本(見《長江流域青銅文化研究》57頁)、摹本為黃錫全本(考古199502:178);(2)、原字摹誤的在“原字”欄出校,字形來源辦法詳下文;“原字”并非說我們提供的就是楚公逆鐘銘文字形的原樣,而是就目前的楚系銅器銘文資料提供較為接近的字形,下述“清晰字”亦然;(3)、原摹寫大致不誤而字形尤為不清晰者,儘量以同篇銘文中清晰字形在“清晰字”欄出校,同篇銘文中無此字者,則以楚公逆編鐘字形最為接近者拓本出校,否之則以楚系銅器銘文中字形最為接近者出校;(4)、因字形對比需要,在楚公逆鐘銘文單字排列不一定按原來順序,為了不致混亂,在釋文單字後以數字標示該字在銘文中的次序;為統計各篇銘文中同一單字出現的頻率,以類比字形,在同篇銘文中出現兩次以上的單字後以a、b、c……標示,如楚20,b,表示該字是此篇銘文中第20字,在此篇銘文中第2次出現,楚d,表示該字在此篇銘文中是第4次出現;(5)、未出校記之字形,亦有摹寫不甚準確者,如壽26,但不影響銘文通讀,讀者可自行把握。
没有曾侯乙,只有楚王
没有曾侯乙,只有楚王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楚王酓章镈钟,即曾侯乙编钟最大之镈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镈钟正面铸有铭文三列三十一字,专家释读内容:“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時用享。
”铭文内容显示,楚惠王熊章56年(公元前433年),楚王以此镈钟送给曾侯乙,由此可证当时楚国与曾国关系之密切。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
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史籍并无其人记载。
其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
此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
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曾侯乙墓,面积达220平方米,其是一个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说明早在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早期封建时期的音乐史空白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以及东周王朝音乐文化和湖北地区音乐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以上资料来源于360百科,本人整理。
据说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很多,但能够从网上搜集到的却很少。
今天就让我们来对曾侯乙编钟镈钟正面的三十一字铭文作一个详细的解读,看看其反映的历史内容是否与专家释读的结果相同呢?以下是专家释读的内容: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時用享。
这是曾侯乙编钟最大镈钟正面铭文右起第一列上数的第三字。
该字被很多人释读为金文或篆文的“五”字,但很明显其不是“五”字,因为无论是金文还是篆文中的“五”字都不是这样写的。
从铭文中该字的字形结构和写法上来看,该字的构成原理与甲骨文或金文的“臣”字非常一致,所以我认为该字的基本意思就是“臣”字的意思。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金器赏析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金器赏析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墓室雄浑宏大,结构奇特,虽经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近两千件各式文物,均在考古发现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基除出土有两百多件质地之优、工艺之精、造型之美的玉器外,还出土了具有北方草原装饰风格的全带扣、金饰件等数量不多的金嚣物,这些璀璨精美的金器虽不多,但却大大丰富了汉初金嚣的面貌,表现出独特的渊源与风格。
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汉代是中国古代黄金生产的大发展时期,早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金银工艺极为发达而且独其风格,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孝惠帝时“郎侍中皆冠鹞鹱、贝带”,孝文帝投匈奴单于所好,遣使送贵金饰具带、黄金犀毗与汉族传统的丝织品,即说明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亦说明了华夏民族对少数民族金银工艺的学习效仿,更说明了此类物、口廿大概本非出自匈奴,汉代中央政府极可能设有此类物品的宫延作坊。
狮子山汉基出土的这些金器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形制上较多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北方草原金器的风格。
一、金带扣所谓“带扣”,就是古人腰带上的锁扣,相当于现代人使用的“皮带头”。
金带扣是我国北方匈奴民族使用的腰带,由于其华贵、精美,后来传入中原,为汉代贵族所推崇。
常见于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各地墓葬中,在鄂尔多斯至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域更常出土。
汉代时带扣的形制增大,变成腰带上使用的固定物,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狮子山汉墓出土了两条形制相同的金扣嵌贝腰带,出土于“外墓道耳室”兵器堆中,重叠放置,通长g7厘米、宽6厘米。
腰带两端为纯金铸成的带扣,中间由用丝带编缀的三排海贝组成的带体,海贝中夹缀了数朵金片做成的花饰。
两副带扣尺寸和纹饰基本相同,每块带板长13.3厘米、宽6厘米,扣舌长3.3厘米。
然而厚度和重量区别较大。
图一中的这副金带扣就是其中之一,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扣舌组成。
其一块带板錾刻“一斤一两十八朱”,另一块侧面錾刻“一斤一两十四朱”铭文。
楚王 钟器主新探
楚王钟器主新探
何琳仪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关于楚王钟器主的讨论,曾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从形制纹饰、文字结构、书写风格、音转关系诸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论定楚王钟器主为楚王熊。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何琳仪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5,K877.3
【相关文献】
1.也谈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墓主 [J], 杨效雷;郭汉丽
2.楚王酓章钟“商商穆”试解 [J], 方建军
3.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 [J], 冉如波;陈海霞
4.《楚王领钟》跋 [J], 董楚平
5.宋代出土的楚王(今酉)章钟 [J], 李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国文字通论
战国文字通论详细描述:何琳仪,男, 1943年8月生,汉族,安徽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文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计有专著10部,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007年3月31日去世。
享年64岁。
人物履历编辑何琳仪何琳仪1943年8月生。
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此后,先后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工作。
在安徽大学时期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7年3月31日去世。
享年64岁。
学术生涯编辑何琳仪教授,古文字学家,江西九江人,1967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末开始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攻读古文字方向研究生课程,1981年获硕士学位,历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琳仪著作何琳仪著作先生一生勤于笔耕,专著有10余部之多,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即《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
这三部书是先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同时也代表了当代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发表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古史地理等诸多领域。
何先生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尤其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所著《战国文字通论》是第一部战国古文字通论性著作,已成为海内外古文字学者案头必备工具书之一。
战国文字研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楚王酓章镈(曾侯乙编钟)铭文拓本单字高清版
楚王酓章镈(曾侯乙编钟)铭文拓本单字高清版
楚王酓章镈钟,即曾侯乙编钟最大之镈钟,战国早期,通高92.5厘米,钮高26厘米,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藏。
镈钟体扁近于椭圆,口平,钮饰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
钲部两侧以浮雕龙纹为衬地,并有五个圆泡形饰呈梅花状排列,正面钲间铸铭:“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時用享”。
楚惠王熊章56年(公元前433年),楚王以此镈钟送给曾侯乙,可证当时楚国与曾国关系密切。
楚王酓章镈著录凡三件,参考最后吴振烽先生《商周青铜器铭文及图像集成》图版资料。
北宋时在湖北安陆发现的两件楚王酓章钟,纪事铭文与1978年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楚王酓章镈相同,其中一件钟的正、侧鼓刻铭“商商穆”三字。
此拓本原器即是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之最大镈钟。
拓本为出土后所拓研究资料,可谓人间至宝,不可多得。
新见楚器铭文中的“竞之定”及相关问题
新见楚器铭文中的“竞之定”及相关问题
黄凤春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2008()2
【摘要】2006年底,在澳门惊现了一批由中国内地盗出的楚式青铜器,《文物》2008年第1期、《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均发表了有关这批青铜器及铭文的考证、考释文章。
本文认为这批铜器极为重要,其上铭文和过去已见的"救秦戎"钟上铭文可互为印证,并通过对读认为铭文中的"竞之定"为人名,器物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晚段,所见楚王酓(熊)恘可能为战国早期的楚悼王酓(熊)疑。
墓葬并非楚王墓,墓主所使用的应是上卿之葬制。
【总页数】6页(P74-79)
【关键词】竞(景)之定;人名;战国早期晚段;楚悼王熊疑;上卿葬制
【作者】黄凤春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41
【相关文献】
1.郭庄楚墓出土竞孙鬲、方壶铭试释 [J], 黄锦前;
2.新见战国戈铭与楚简地名补释 [J], 蒋鲁敬
3.新见贤鼎器铭与西周大射礼 [J], 叶先闯
4.楚季编钟及其他新见楚铭铜器研究 [J], 刘彬徽
5.楚器铭文中“楚子某”之称谓问题辨证——兼述古文字中有关楚君及其子孙与楚贵族的称谓 [J], 黄锡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曾侯乙编钟的起源故事
曾侯乙编钟的起源故事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钟乐器的代表之一,其起源故事与春秋时期的楚国曾侯乙墓有关。
据传,楚国君主曾侯乙在公元前433年去世后被安葬在今天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的曾侯乙墓中。
曾侯乙墓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墓葬,被誉为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瑰宝,墓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一组由64件钟组成的钟乐器,它们
通过调整不同大小的钟体和击打钟面来发出不同的音调,具有丰富的音色和曼妙的和声效果。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曾侯乙编钟应该是曾侯乙在世时制作的。
据说,在他临终前,他嘱咐家人要为他制作一套钟乐器,用以祭祀祖先和供乐。
于是,为了满足曾侯乙的遗愿,他的家人聘请了一批熟练的工匠来制作编钟。
这些工匠用精湛的技艺将铜锻造成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钟体,并将它们精确地调音,使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包括铸造、调音、组装等。
考古学家通过对编钟的研究发现,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独特的铸造技术,通过在铸造过程中将铜水倒入泥模中,然后敲击泥模,使铜水均匀地填充泥模的各个部分,最终得到形状完美的钟体。
同时,编钟的调音也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需要仔细调整钟体的厚度和形状,以及钟面的大小和位置,以确保编钟发出的音调准确且和谐。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过程和其独特的设计使它成为中国古代艺术
的杰作,对后世的钟乐器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它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礼仪仪式的重视,成为中国古代宗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宋代安陆出土“曾侯钟”之乐律标铭
论宋代安陆出土“曾侯钟”之乐律标铭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其钟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音律理论,也体现了当时如青铜编钟这般宏大的打击乐器可以旋宫转调的实际情形;通过对钟铭的研究,还由此涉及了一个历史悬案:宋代湖北安陆出土的2件“曾侯之钟”(或作“楚王禽章钟”)的铭文阐释。
笔者以为,对“曾侯之钟”上乐律标铭的解释,尚未因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而到“豁然冰释”的地步。
本文拟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一、“曾侯之钟”的历史著录宋代湖北安陆出土的2件“曾侯之钟”,在当时的金石学著作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与王厚之的《钟鼎款识》中均有摹本。
(一)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的著录据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所载,当时在湖北的安陆出土的编钟有两件,即书中的“曾侯钟一”和“曾侯钟二”。
其中,(1)“曾侯钟一”条下,薛氏按:《古器物铭》云:政和三年,获于鄂州嘉鱼县以献,字画奇怪。
铭文云楚公下一字不可辨,必其名也。
自作按:楚自周成王时封熊绎以子男田居楚。
至熊渠立其三子为王,后复去其王号。
至熊通始自立为楚武王,则是楚未尝称公。
此钟不知何人所作,终要之,为楚武王之前器无疑也!曾侯钟一,方城范氏下为该钟两面的铭文。
其一面为:隹(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旃,楚王含(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寞之于西殇,其永峙(持)用享。
文与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镩铭文大同,不仅文字一字不差,字体与写法也基本一致。
“曾侯钟一”的另一面铭文为:穆商商(2)《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所载“曾侯钟二”条下,也为该钟两面的铭文。
其一面为“曾侯钟一”一面之记事铭文之后半部:乍(作)曾侯乙宗彝,寞之于西鸦,其永峙(持)用享。
“曾侯钟二”另一面之铭文为乐律内容:卜羽反宫反文末薛氏按云:右二钟,前一器藏方城范氏,皆得之于安陆。
《古器物铭》云:隹(唯)王五十六祀,楚王韵章。
按:楚唯惠王在位五十七年,又其名为章。
然则此钟为惠王作无疑也!方是时,王室衰弱,六国争雄。
楚风楚韵-拳拳匠心,复原铸制曾侯乙编钟记
楚风楚韵?拳拳匠心,复原铸制曾侯乙编钟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编钟轰动全国、震惊世界。
这套编钟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于3层钟架之上。
钟体遍饰精致华美的蟠龙纹浮雕,每口编钟和钟架上还刻有乐律铭文。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保存最完整、音律最齐全的一套编钟,铸造精美、气势恢弘,堪称稀世珍宝。
1984年9月,在音乐科研和铸造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以曾侯乙编钟为母范的复制件终于面世。
这是我国传统铸造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编钟文物的妥善保护与使用演奏之间的矛盾,而且推动了我国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为中华礼乐文化的传承与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韻悠悠越千年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音乐厅,聆听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乐,那古韵悠悠的编钟之声,穿越千年时空,如天籁之音,久久回荡。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礼乐重器,是皇室贵族举行祭礼、宴饮时使用的青铜礼乐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庶民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曾侯乙编钟成功复制后,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了编钟乐团,以全套65件编钟为核心,辅以磬、瑟、埙、笙、建鼓、排箫等多种古代乐器,将两千多年前的宫廷乐舞盛况再现于今天的艺术舞台,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风貌。
能容纳400多人的编钟音乐厅内,座无虚席。
千载绝响在大厅里回荡,悠悠古韵拨动着观众的心弦,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金石之乐使人们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享受和跨越时空的遐想之中。
模具设计制作。
曾侯乙编钟复原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原因以及科技工艺水平的局限,在编钟的编排序列、音律体系、冶金铸造和工艺美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先秦编钟设计者原有的构思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在成功复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编钟复原研制工作。
复制文物,即是做旧如旧、仿残如残,最大程度地恢复或接近文物的原貌。
楚公家钟论略
楚公家鐘論略嬴泉摘要:本文對楚公家鐘的個別文字提出與以往不同的看法。
通過對傳世及出土的楚公家鐘的器形、紋飾、字體和銘文內容的細致分析與綜合考察,對這幾件編鐘的關係和性質作了初步判斷。
順便就與之相關的楚公逆(編)鐘和楚王酓章鐘等幾套楚系編鐘與古禮書的記載互相印證。
關鍵詞:楚公家鐘楚公逆(編)鐘楚王酓章鐘禮制楚公家鐘是目前所知時代較早的楚器,在楚系銅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論者頗多。
今以銘文內容、字形結合器形、紋飾,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為了直觀,先將銘文各單字列表如下:先談我們對1.42鐘銘幾個字的看法。
,以往一般從于省吾(1966)“系鍚的繁體字”的意見,讀作“楚公家自鑄鍚鐘”。
又山西出土的楚公逆編鐘銘云“楚公逆用自乍(作)龢(和)鐘百肆”。
鐘銘之,諸家多認為是二字i,劉緒(2002)云,據諸鐘可見者,距鍚都很近,二者似為同一字,即鍚的異體。
李曉峰(2006)認為釋作“齊鍚”二字不確,從銘文辭例上看,也不通順。
主張乃一字,并將其與楚公家鐘的字相對應,認為上部所從即魯侯爵中的字的上半部分,其上部可能是“爵”的省形,而不是齊,下部所從,諸家均認為是“鍚”字,可信。
所以,這個字可以隸定作“”。
它應該是一個從“鍚”得聲的字,可能就是“觴”的異體。
“觴”、“鍚”均從“昜”得聲,故二者可以相通,在銘文中可釋讀為“鍚鐘”的“鍚”字。
舊著錄有一件楚公家鐘,拓本作:不難發現,“自”和“其永寶”四字與1.43基本相同,“楚公家”、“鐘”和“孫子”等字,基本與1.42同,只是除“楚公”外,其他字的方向不一致。
顯然,此銘主要是仿照1.42和1.43而作的偽,“鑄”和不知所本。
從這幾篇銘文來看,該部位相關之部分可能皆為二字合文。
1.42的木旁和昜旁共用金旁,當為鍚二字,在古文字中,木旁和禾旁經常通用,因此,即鉌字,從禾得聲,在銘文中讀為龢(和)。
龢字除常見的寫作外,亦可從音,如:璽彙3092余贎兒鐘(1.183、1.184)或直接寫作禾(可能即禾字,用作龢):畱鎛(1.15)邾公鐘(1.102)因此,銘文和從金,亦不稀罕。
手绘楚文化编钟介绍
手绘楚文化编钟介绍
楚文化编钟手绘介绍:
1. 钟体绘制:楚文化编钟以青铜铸成,形状呈扁圆,中间凹下以产生音波。
钟身绘制精美图案,每个钟的音调不同,代表了不同的音符。
2. 钟架设计:手绘中,钟架为铜木结构,外形呈直角曲尺状。
钟架全长10
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
要特别注意表现出其宏大、壮观的特点。
3. 演奏方式:在编钟的手绘中,可以描绘出演奏者使用丁字形木锤和长形棒分别敲打铜钟的场景。
4. 乐队配置: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
在画面中可以描绘出这一配置。
5. 组合与排列: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绘制时需特别注意这一特点。
6. 细节展示:可以画出编钟上标音的位置,展示其精妙的音乐原理。
7. 使用场景:在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
手绘中可以描绘出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的场景,以体现其历史背景和庄重感。
在完成手绘后,请注意适当着色,以展现楚文化编钟独特的历史韵味和艺术美感。
楚大师登编钟浅说
楚大師登編鐘淺說(首發)日月上海博物館近年徵集了一套楚大師編鐘,共有九件,整理者已經對其做了很好的研究1。
我們讀後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茲參照各鐘銘文先寫出新釋文:隹(唯)王正月初吉庚午,楚大師登辥2(乂)3=(慎,慎)(淑)4(溫)龔(恭),武于戎工(功),用其吉金,自乍(作)鈴鐘。
龢鳴(且)(皇/煌),用宴用喜5,用樂庶侯6,及我父(兄),既(溫)既記(忌),余保辥7(乂)楚王,偯(殷)叚(嘏)屖=(遲遲),萬年毋改(已),子=(子子)孫=(孫孫)永寶鼓之。
整理者在“喜”、“侯”後面沒有加逗,在後面加了逗。
從該銘文多四字句以及韻讀來看,宜在“喜”、“侯”後面加逗,而在後面不宜加逗。
龔、工、鐘,東部;、、王,陽部,乃“東”、“陽”合韻8。
侯,侯部,與東部龔、工、鐘押韻。
喜、記、改、之,之部;屖,脂部,可以看作“之”、“脂”合韻。
辥(乂)(慎)辥,王國維先生認為其就是文獻中的“乂”、“艾”之本字9,訓為治。
從以前的金文資料看,辥後面的受事賓語通常是較具體的對象,如晉姜鼎(《集成》105.2826)“辥(乂)我萬民”,何尊(《集成》11.6014)“自之(辥,乂)民”,叔父卣(《集成》10.5428-5429)“敬辥(乂)乃身”,作冊封鬲(《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諫(辥乂)四或”,逑11盤(《文物》2003年第六期)“諫辥(乂)四方”。
而此銘辥(乂)後面接的是抽象的動詞“慎”,辭例奇特。
也許辥(乂)後面的“慎”不是作它的賓語,而是作它的補語。
《左傳·襄公三年》記楚將鄧廖侵吳之事,說明楚國士大夫中有鄧姓。
或說此鐘登讀為鄧,辥(乂)(慎)是人名,則“楚大師登(鄧)辥(乂)”是“國名+職官名+姓+名”的結構。
如此說屬實,則該鐘當稱為“楚大師鄧乂慎鐘”。
慎下有重文符號,作、、等形。
陳劍先生在《說慎》一文中認為郭店簡中的“”、“”、“”、“”都來源於西周金文中的“”與“”,同時也指出“”發展爲“”和“”,在字形演變上暫時缺乏中間環節12。
楚人为何钟情于编钟和利剑
楚人为何钟情于编钟和利剑楚人为何钟情于编钟和利剑楚人好战,男子佩剑为时尚,考古发现中,“半数楚墓出土青铜兵器”。
楚制兵器做工精致。
河南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墓出土的铜剑有血槽设计,杀伤力大增。
传世或出土的古剑中,吴越铜剑堪称精美,但春秋楚墓出土的铜剑毫不逊色。
而楚墓中出土的铁剑和钢剑,中原各国和吴越更望尘莫及。
楚制兵器向今人展示的是一个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青铜艺术世界。
《左传》中记载的“履及剑及”的故事,可以佐证剑在楚人心中的地位。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因为徐国怂恿宋国杀了楚的使臣,盛怒之下,连鞋子都没有穿,剑也忘了挂在身上,光着脚板跑出宫去,准备亲自征讨徐国,侍从赶紧提了剑与鞋子追了上去。
在当时,国君不挂剑与不穿鞋,都是有失身份与体面的。
名剑成为楚国达官贵族必备饰物。
正因为此,马俊才在主棺发掘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墓主人的宝剑。
剑在何处呢?终于,在棺底厚一米多的积沙里,一把罕见的玉柄青铜剑露出峥嵘。
马俊才对这把剑印象太深了,“由剑柄和剑身两部分组成,通身发黑,某些地方还显露着绿色的铜锈。
这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比多发掘出两件鼎还让人高兴”。
除了剑,楚国还十分重视对弓箭的研制,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群中,出土铜镞80件,有镞身带双翼的,也有三棱形无翼的。
至于楚王所用的弓就更为讲究,有“大屈弓”、“繁弱弓”等不同种类。
神箭手养由基的传说出自楚国,绝非偶然。
把各地楚墓出土的弓箭“组合”在一起,可窥见楚制弓箭全套装备之精良。
除此外,楚国的兵车在当时也颇为先进。
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挖掘了九座春秋大型楚墓,有五个陪葬车马坑,其中以二号墓的二号车马坑规模最大,埋有车六辆,马十九匹。
下寺楚墓出土的100多件兵器,多出于有车马器的墓内。
可见车马与兵器的不可离异性,具有战车的性质。
在学者黄崇岳、徐兆仁看来,“楚国把冶铜、冶铁、炼钢等先进的冶金工艺和皮革、木漆、舟车等手工业技艺巧妙结合,应用于兵器制造和军用器械制作,形成一个军事工业发达的强国”。
【doc】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
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董珊内容提要:本文论证楚公逆钟铭文的祭祀对象"四方首"指四方社,稷之神.钟铭记载了对楚国社稷,祖先的一次大祭祀,其中使用了战争掠夺的人牲作为祭祀品.文末对铭文中读为"谐"与"肆"的两个字做了解释.关键词:晋侯墓楚公逆钟铭文祭祀人牲1993—1994年,在山西北赵晋侯墓地M64发现6件楚公逆编钟①.学界已经对钟铭做了不少讨论②.这里再加探索,向大家请教.先根据我的理解,写出钟铭并断句如下:唯八月甲午,楚公逆祀牟(厥)先高曼(祖)考,夫(敷)工(共一供)至(四)方首.楚公逆出求人用祀至(四)方首,休多禽(擒).领(毓?)内(纳)飨(享)赤金九万钧,楚公逆用自作稣妻(谐)饧钟百崔尸(肆).楚(以上钲间)公逆其万年寿,用保牟(厥)大邦,永宝.(以上左鼓)让我们从编钟钲间第三行铭文的第三个字谈起.各家都释此字为代词"毕(厥)",但在上下文中,这个所谓代词"厥"并无指代对象.陈剑先生已指出,该字跟铭文中另两个"毕"字形不同,这个字不能释为"毕",实当改释为"人",意思是人牲③.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重要意见. 这个"人"字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是谓语动词"出求"的宾语."出求人"与"休多禽"语义相接,所以,"用祀四方首"可以分析为"人"的后置定语.基于这样的理解,钟铭记载的是:楚公逆外出寻求用来祭祀四方首的人牲,结果很好,有很多擒获.由此,可以重新来解释钟铭的前半段"唯八月…一多禽".以下是几个需要分别讨论的问题.首先,如陈剑先生所说,这是在西周金文中首次发现明确的人牲记录.先秦文献常常提到"血食"宗庙社稷.所谓"血食",是以牲血献祭.文献所见,常用禽畜作为祭牲.在春秋经,传中,有如下几条以人为祭牲的记录:春秋僖公十九年:"(夏六月己酉)邾人执鄙子,用之".同年《左传》:"宋公使邾文公用鄙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日:'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公羊传释春秋云:"恶乎用之?用之社也.其用之社奈477盖叩其鼻以血社也.67中国屉史支牺ⅧllI;q{;《谷粱传与《公羊传的解说类似:左传昭公十年:平子伐莒.取鄄,献俘.始用人于亳杜春秋昭公十一年:冬十叉一月丁酉.楚师灭蔡执蔡世干有(友)以归,用之杜预注:用之,杀以祭山."同年左传:"楚子灭察,用隐大子干同山申无宇日:'不祥五牲不相为用,况用诸侯乎?王必悔之…从殷墟l,辞来看,商代使用人牲的名目投其繁多.晚期渐趋文明,已经不太r解人牲,所《公羊,《谷梁_二传所谓盖叩其鼻血社电",是怍推测之辞西周早期的我方鼎铝文说:"唯十月又一月68燕套迪锌铭文拓片选自刘绪《晋慌邦戈墓与莲公遵钟(文载商崇童等主娟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荒》.科学出版社,2002车)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丁亥,我乍御,衅祖乙,妣乙,祖己,妣癸,延杓,束二女,咸服(?).遣裸二不不(撇一献),贝五朋.用作父己宝尊彝.亚若."(殷周金文集成02763)从前有学者怀疑我方鼎铭"束二女,咸服(?)"与人牲祭祀有关,但不能够肯定.今楚公逆锺铭则明确说:"求人用祀",这让我们首次在西周金文中看到了明确的人牲记录.再者,通过战争获得人牲.铭文记载人牲的来源,是外出寻求而擒获. "休多禽(擒)"这类的话,往往见于有关战争的西周金文④:余肇使汝,休不逆,有成事,多禽(擒).多友鼎(集成02835)汝休,弗以我车函(陷)于艰,汝多禽(擒),折首执讯.不其簋,(集成804328,04329)晋侯令冒追于佣,休又(有)禽(擒).冒鼎(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辑,1992年,153页.)我们知道,古代田猎的性质,近似于军事演习⑤.从出土和传世文献看,供给鬼神血食的祭牲,常常来自于狩猎所得.试举几例:中山胤嗣妾咨圆壶:"茅蓖田猎,于彼新奎,其会如林,驭右和同,四牡,以取鲜蒿,飨祀先王."(《集成》09734)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郑玄注: "以所获禽祀四方之神也,《司马职》云:罗弊,致禽以祀枋."孔疏:"禽者,兽之通名也.四方,四方有功于方之神也.四时田猎皆祭宗庙,而分时各以为主也."礼记?郊特牲"唯为社田,国人毕作."正义"田,猎也..…..故若祭社,先为社猎,则国中之人皆尽行,无得住家也."孟子?万章下))讲到孔子随鲁人"猎较",赵岐注:"猎较者,田猎相较,夺禽兽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孔子不违而从之,所以小同于世也."狩猎祭牲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以上文献可知,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个风俗依然盛行,以至于孔子在"猎较"的问题上都要"小同于世".猎取动物是狩猎,而楚公逆钟记载的"出求人",自然不是一般所谓的狩猎⑥.钟铭文所记,很可能是为了获得祭祀人牲而专门发动的一场掠夺人口的战争.第三,"四方首"是何种神灵."四方首"在钟铭中两次出现.根据前述对"用祀四方首"的理解,"四方首"是祭祀对象,那么前文"夫工四方首"的"夫工"最好理解成谓语动词,后面才能接名词"四方首"为宾语.照这么看,我认为"夫工"可能读为"敷共(供)". "夫"与"敷"通,"工"与"共"通之例,请分别参看高亨,董治安合编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915页"甫字声系"下,第2页"工字声系"下. "夫"读"敷","敷"常训为"布",引申为"偏".诗?周颂?般"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郑玄笺:"偏天之下众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是周之所以受天命而王也."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孟子,万章下引作"普天之下",赵岐注训"普"为"遍"."共(供)"的意思是下奉上,引申义为"设69中国鹰史文.2006~6.祭",即陈设祭品.古书中有时称祭神为"共(供)",例如: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以养牺牲,令民无不成出其力,以共皇天,上天,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祠宗庙之灵,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礼记?曲礼上》"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札不诚不庄."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据上述,"夫(敷)工(共—供)"的意思是"偏设(祭品)",也就是"偏(遍)祭(祀)".国语?楚语下"天子遍祀群神品物",周礼?春官?大祝"弥祀社稷,祷祠."郑玄注"弥犹偏也,遍祀社稷及诸所祷,既则祠之以报焉."礼记?月令季秋"大飨帝"郑注"言大飨者,遍祭五帝.""夫(敷)工(供)"应与"弥祀","偏(遍)祭"等词的结构和词意都相近,意思是"周遍祭祀"."四方首"之"首",应即由人头之意引申来的"元首","首长","首领"这些词的"首".易?明夷》九三爻辞"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王, 韩注以"主"训"首",此爻象传》云"去圈主也",正义))-i.JiI''大首"为"同君".据此,"首" 乃"君主"之意.以"首"指称神君,这犹如以"白(伯)"指称人间君主,"白"的造字本意也是象人首之形⑦.古人认为,众神分为各种等级,好比人间有君臣百官;众神也分属各个方位,犹如人间有方伯以率诸侯⑧.这样看来,钟铭"四方首"的字面意思,是四方的主神.楚公逆钟铭开头记"楚公逆祀其先高祖考",接下来的两句就转记跟祭祀"四方首"有关的事情.这说明,"四方首"的地位很高,不在楚国先高祖考之下.从上古的祭祀制度来看,我认为70钟铭的"四方首",乃是四方神和社稷之神集体称谓.下面来论证这个看法.首先,文献中常以"宗庙"与"社稷"并举,宗庙祀祖先,社稷祀土,谷二神.社稷地位比宗庙为高."楚公逆祀其先高祖考"是说楚国的宗庙祭祀,而祭祀"四方首"与楚国的宗庙祭祀大典并列,这指示我们,"四方首"应与社稷之神密切相关.再者,文献中又常常以"社"跟"四方"同祭并举,例如:((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毛传:"社,后土也;方,迎四方气于郊也."郑笺:"秋祭社与四方,为五谷成熟,报其功也."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郑笺:"我祈丰年甚早,祭四方与社又不晚.""方"是"四方"的简称,据诗?小雅?大田》"来方棰祀"郑笺:成王之来,则又恸祀四方之神,祈报焉.""方"又是"四方之神"的省称.于省吾先生曾据上述文献指出,殷墟I-辞中常见的"土","方"并祭:1.庚午I,:祷雨于岳.雨.[庚】午卜:方帝,三豕生犬,卯于土宰,祷雨.合集128552.口辰卜:燎土三辈,四方辈.合集》211035.帝于方.帝n】土.合集》143064.戊申卜,觳贞:方帝,燎于土,(稷?),雨.((合集》1140正5.乙未卜:其宁方,羌一,牛一.((合集》320336.甲寅卜:其帝方,一羌,一牛,九犬.合集》32】]2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 7…....方帝,三羌.合集4058.壬辰卜:其宁疾于四方,三羌又九犬.屯南1059"土"即社,"四方"或"方"是四方神,1—4诸辞所见同时祭祀社神和四方神,与甫田"以社以方",云汉"方社不莫"相一致⑨.这说明,社神与四方之神在祭祀中的关系也很密切.第三,社神与四方之神,在文献中又合称为"四方五行之神","五官之神","五行之官"或"社稷五祀".礼记?月令"(季秋)命主祠祭禽于四方",孔疏"此祀四方者,谓四方五行之神也."孔疏以"四方五行之神"释"四方",这需要根据下引文献所记五行之神配四方来理解.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偏;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偏."郑玄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于四郊也.句芒在东,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 玄冥在北."⑩所谓"五行之神"或"五官之神", 即掌管五行的神官.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⑩,郑玄注:"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共工氏之子日句龙,食于社,有厉山氏之子日柱,食于稷,汤迁之而祀弃……郑司农云:五祀,五色之帝于王者宫中,日五祀……玄谓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时迎五行之气于四郊,而祭五德之帝,亦食此神焉.少昊氏之子日重,为句芒,食于木;该为蓐收,食于金;修及熙为玄冥,食于水.颛项氏之子日黎,为祝融,后土,食于火土.""五行之官"或"社稷五祀"的具体名义,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日"一节也有详细记载:.…..献子日:"今何故无之?"对日:"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日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日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日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献子日:"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也?"对日:"少嗥氏有四叔,日重,日该,日修,日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日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日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后土"是社神,即土地神.文献中社,稷二神常常连言.对稷神名义的解释,见周礼?春官》"大宗伯"职贾公彦疏引孝经纬?援神契》:"社者,五土之总神.稷者,原隰之神.五谷稷为长,五谷不可遍敬,故立稷以表名."周礼?地官司徒"封人"职:"掌设王之社塘",郑玄注:"不言稷者,稷,社之细也."由此可见,稷神是社神之细别,单称社就可以涵盖社与稷. 上面这些文献对于四方五行之神的记载,可以排列如下:东木句芒重⑥南火祝融黎——土后土(社)句龙——谷神稷柱及弃西金蓐收该北水玄冥修及熙按照文献记载,句芒,祝融,蓐收,玄冥这四神加后土(社一稷)为五,分别与木,火,金,水,71中国居史文?2006年第6期?土五行相配;四神又配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后土在中央或者配南方.基于这种结构,社稷神与四方神既可以合称为"五官","五官之神","五祀"⑩;又可以就五行配四方而言,有"五行之官","四方","四方五行之神"等名称;若要强调五祀中的社稷之神,则可以以"社稷" 为总领,称为"社稷五祀".因此,上述文献中各种集合称谓,其具体都是指句芒,祝融,蓐收, 玄冥,后土诸神官,其中,后土(社)又包含稷神.综合上述三点,我们已经不难认识到:楚公逆钟铭所谓"四方首",也是社,稷之神与四方主神的集体称谓.钟铭是从五行之神配四方的观念立言,虽仅举"四方首",但以此为纲,总括的是四方之神与社,稷之神这个诸神的系列.从祭祀方法上也能看出,钟铭用人牲祭祀的"四方首"中,理应包括社稷之神.上文已引到左传》中两处用人牲祭社的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血祭祭社稷五祀",近出新蔡葛陵楚简中,也常见用牲之血来祭社.这些记载,都可以从祭法和祭祀对象的关系方面作为旁证.根据这样的认识,再来比较楚公逆钟铭与上引礼记'月令》"季夏"的记载:季夏之月......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以养牺牲,令民无不成出其力,以共皇天,上天,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祠宗庙之灵,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钟铭楚"先高祖考"对应((月令》的"宗庙之灵";月令》"社稷之灵"与"四方之神"这两项合起来,才相当于钟铭"四方首".根据前述,社稷与四方神既可以分说,也可以总说,单举"四方"可以涵盖社稷,单举"社稷"也可以领括四方诸神.所以我们也未尝不可以换一种说法来理解:楚公逆钟铭记载了对楚国宗庙先祖和社稷诸神的72一次大祭祀.上面所述,都是以传世文献中的句芒,祝融,蓐收,玄冥来与楚公逆钟四方神名相比.众所周知,在着名的殷墟四方风l,辞中,还存在另外一套四方神名:辛亥,内贞:今一月帝令雨.四日甲寅夕[允雨】.辛亥卜,内贞:今一月[帝】不其令雨.辛亥卜,内贞:帝于北方日勺,风日陵.祷[年】.辛亥卜,内贞:帝于南方日,风[日】夷.祷年.一月.贞:帝于东方日析,风日协.祷年.贞:帝于西方日彝,风日囊.祷年.合集》14295卜辞所见向四方神及风神祈求丰年,这些神的作用也与晚期文献的"社稷五祀"诸神相同,但二者是否名义相关,有待研究.古代商, 周,楚这三个不同族群所祀的神也许有所不同, 因此,楚公逆钟铭的"四方首",虽然在结构系统和功能上都与"社稷五祀"相当,但由于钟铭简略,无法知其详细,所以,钟铭"四方首"所指西周时期楚国的社稷与四方诸神,其名义或有可能与传世文献所载不同.这一点,需要在此加以特别说明.据上述论证可以看到,在楚公逆钟铭"四方首"的说法中,蕴含了"五行之官"以及晚期所称五行配四方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在上述的不少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已有所见,并非孤例.这里还可以再补充两条相关材料.其一是保利博物馆藏豳公盔.豳公盔年代比楚公逆钟早一些,盔铭说:"天命禹尊土,随山浚川,乃畴方设征(正), 降民监德,乃自作配,卿(向)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其中"(天)畴方设征(正)""先于降民,作配,作君臣之事,裘锡圭先生指出,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其所谓"征(正)",是上天所设立五行之官的正长,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⑩.其二是国语))中记载的伯阳父和史伯关于阴阳,五行的言论.杨宽先生认为,伯阳父即史伯,并在他的西周史中,专辟一章来讨论西周晚期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以上论列,虽然仅是点滴线索,但对于今后重新评论尚书?洪范的"五行"思想以及晚期的阴阳五行观念,可能会有所助益.四以上是本文想谈的主要意见.对钟铭另两个词语的释读,我还有些看法,不一定很准确, 写在下面,聊供大家批评参考.前录释文"稣妻(谐)锡钟百(肆)",与有的学者释读为"稣妻(协)锡钟百认(肆)"不同."妻"字的读法和所谓"认"的隶定,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楚公逆钟铭"妻"字的写法,是我们所习见正常"妻"字之省形⑩.从上古音来说,"妻"(清纽脂部)与"协"(晓,匣纽叶部)声,韵均相远,这两个字恐怕不存在音近通假的可能.我认为"妻"字应读为匣纽脂部字"储(谐)".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说文?水部))引三家诗作"风雨谐浩",是"妻", "皆"二谐声相通之证."褙妻(觥,谐)"与"稣协"虽然意思相近,但不能视为同一个词.在西周金文中,钟,铸的单个量词称为"金"⑧,集合量词为"肆".所谓"认"字读为钟的集合量词"肆",从钟铭上,下文来看,当然最合适不过.但是,"认"(邪纽之部)与"肆" (心纽质部)虽都是齿音,但韵部相差较远.这种读法成立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然而,在不能举证的情况下,这种释读不能令人无疑.我认为所谓"认"是误释,其右侧所从当为"尸"旁,该字可隶定为"",从"食","尸"声.晋侯墓地Ml13出土猪尊铭有个从皂,尸声的字,那件尊铭旧释"晋侯乍旅认"⑩,陈剑先生曾指出,末字当改释隶定为"",从皂,尸声,读为礼器共名的"彝"⑧."旅彝"是金文常见礼器通称,仅此一点就可以证明陈先生所释不误. 食,皂作为义符可以通用,所以""跟""或许是异体关系.上古音"尸"与"肆"韵部是脂,质对转. "尸"与"夷"是古今用字不同,二者相通之例极多,不备举."尸"跟其它字的假借关系,可以通过"夷"字来说明.文献有"肆"与"夷"相通之例.尚书?多士"予惟率肆矜尔",论衡?虚雷篇引作"予惟率夷怜尔".据此,楚公逆钟铭文中从"尸" 声之字""就可以读为钟的集合量词"肆"了.周礼.春官?小胥:"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楚公逆钟铭"钟百(肆)"就是100列编钟.本文初稿曾与林永昌同学讨论,并得到李伯谦先生指导,谨此申谢!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 文物1994年第8期.②已知专论楚公逆钟的文章如下:a.李学勤:试论楚公逆编钟,文物1995年第2期;b.黄锡全,于炳文:《山西晋侯墓地所出楚公逆编钟铭文初释,考古1995年第2期;c.杨宽:西周史》的"补记:关于楚公逆编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39.641页;d.刘绪:《晋侯邦父墓与楚公逆钟》,高崇文等主编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6—60页;e.高至喜:中国鹰史文物?2006年第6期?74晋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编钟的几个问题》,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柯鹤立:试论晋侯邦父墓中的楚公逆编钟》,同上; g.王健:《从楚公逆钟铬文论到西周的方伯制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7卷第2辑.此外,还有不少论着论及楚公逆钟,例如:刘斌徽:楚金文和竹简的新发现与研究(《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新见楚系金文考述(《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系出版,1997年)等等.限于见闻,可能还有遗漏,请知者补充.③见yihai(陈剑)《晋侯墓铜器小识二题之二"楚公逆钟的'人'字","国学论坛"网站,/viewtopic.php?t=159366.陈先生原无正式发表此文的打算,但因为拙作两次引用,为了方便大家查看此文,我请陈先生将此文略作改写,与拙文一同发表.④从前两例来看,钟铭"休"与"禽"是两个独立的谓语,最好分读为"休,多禽".而第三例"休有禽"的主要动词是"有",参照诗?周颂?载见"休有烈光",叔尸钟缚"休有成庆"等类似句式,最好连读.⑤参看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所引诸家说,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77—178页.⑥战争也可以称为"狩",参看下引易?明夷九三爻辞"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⑦参看《甲骨文字诂林第2册第1020—1021页录陈世辉先生说及第1026页姚孝遂先生按语.⑧礼记?月令》孟春,仲春,季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称五行之官句芒之属为"神",吕览》十二纪同.但到了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句芒之属改称为五帝之"丞",又以五星为五方之神上.《淮南子?天文与五星占》同.⑨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 年,第184?188页.⑩孔疏:"此经直言祭四方,知非祭五天帝于四方者,以上云祭天地,则五帝在其中矣,故知非天帝也.……此四方亦在山川I之上,故知是五官之神."⑩《周礼?春官?大宗伯在标点本常句读作: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社稷五祀"即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魏献子与蔡墨所问答者,应连读,不当断作"社稷,五祀".⑩国语?楚语下》称"南正重","火正黎",与其它文献有别.⑩此"社稷五祀"的"五祀"并非礼记?曲礼下》"祭五祀"所指的"户,灶,中雷,门, 行"之"五祀",而是四方神与社稷之祀的合称.⑩豳公盈铭文以及裘锡圭先生《豳公盈铭文考释》,见《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⑩参看四版《金文编793页"妻"字,340页第3,4两行所录字形之"妻"旁.⑩例如:叔副父蕴铭所记的"宝钟六金"(集成))04454—04457).⑩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第52—53页.⑩见注②陈剑晋侯墓铜器小识二题之一"猪尊自名".。
楚王钟器主新探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94
楚王 钟器主新探
属所谓“秦式”,断代未免失之过晚 。周法高已驳 王熊恽之妹有江 者 ,或即此江仲 ……楚王殆
甚近 ,而与江仲 南钟以后楚晚期铭文的华美修 复杂的过程 。单纯的“一音之转”固然不足为训 ,只
长之风相距甚远 。因此 ,将楚王 钟铭作为春秋早 注意器形的排队而忽视字形的排队同样也有欠完
期至春秋中期的过渡标本 ,是合乎文字发展规律 备 。只有借助考古 、文献 、文字 、音韵 、书法诸学科的
的。
知识予以综合考察 ,才能使铜器断代日臻精确 。
按 ,楚王 钟铭文器主“ ”字以形体分析从
·楚世家》楚悼王名疑[10 ] 。
“页”“ , 今”声 ,明确无疑 。成王说改字为释 ,实不足
三 、共王说 (前 590~前 559 年) 。陈梦家云“楚 据 。郭沫若早已驳之 。悼王说以字形而论 “ , 类”与
王 ,余释为楚恭王 。今 、咸古音同”[11 ] 。周法高 “ ”相混 ,典籍并无故实 ;以器形而论 ,将此钟归
二 文字结构
子婴次 、王子申盏盂 、王子午鼎 、王孙遗者钟等
在进行文字比较之前 ,首先要弄清江仲 南 是其代表作品 。江仲 南钟虽属春秋中期偏早器 ,
钟的年代 。郭沫若云“江以楚穆王商臣三年 (前 623 然已见此风之端倪 。
年) 灭于楚 。此江 、楚尚通婚姻 ,自在亡国之前 。成
楚王 钟字体虽不及西周晚期楚铭文那么酣
五 余说 本文序言所举诸楚王之名 ,自“ 审”以下均 在名前冠“ ”字 ,读“熊”[25 ] ,乃楚王族古姓 。这是
文物201501--楚公编钟及有关问题_高西省
楚公编钟及有关问题高西省(洛阳博物馆研究员)西周楚公编钟,据现有资料看,仅发现楚公逆、楚公两位楚国国君铸造的编钟。
楚公逆钟在宋代就有发现,著录于《钟鼎款识》,原书虽称为镈,但学者们已指出其为一件甬钟[1]。
另一次重要发现为1993年山西北赵晋侯墓地晋穆侯墓(M64)出土的一套楚公逆编钟[2]。
楚公钟目前仅见5件,其中3件收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1件下落不明,1件收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楚公编钟虽然发现数量不多,但组合及纹样极富特色。
由于宋代著录的楚公逆钟未见图像,现又不知身在何处,故本文就晋穆侯墓出土的楚公逆编钟、现藏的楚公编钟及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教。
一楚公编钟的形制、纹样及组合特征楚公钟目前可见的资料共5件,其中4件出土地点不明,现有3件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1件下落不明[3];另外1件为1998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召陈村,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4]。
除一件形体不明外,现藏这四件甬钟的形体、造型均属于典型的周式风格。
体呈合瓦形,干旋齐备,平舞,两铣尖侈,于微弧,三十六二层台枚,体腔内有调音槽,钲、篆间均以粗凸棱线为界。
各钟铭文大意相同,但字数不同。
明显的区别在于局部纹样的不同,据其纹样差异可分为3式。
Ⅰ式2件。
均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
其特点为:小环形干,旋上饰细阳线纹,舞部饰四组阴线卷云纹,篆间饰阴线云纹,正鼓部饰两组相对规整的阴线云纹,右鼓部饰有昂首翘尾的小鸟纹。
钲部均铸有完全相同的铭文“楚公自作宝大林钟孙孙子子其永宝”16字。
一件通高53.2厘米,重25.6千克;另一件通高36.7厘米,重10千克(图一、二)。
这两件甬钟与西周晚期同类甬钟风格几乎完全相同,唯其旋上的细阳线纹几乎不见于关中地区西周晚期甬钟,右鼓部昂首翘尾的小鸟纹与关中地区的小鸟纹也明显不同。
Ⅱ式1件。
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
与Ⅰ式明显不同的是,其篆间饰斜角回首龙纹,右鼓部饰大象纹。
这种特有的纹样在关中地区西周编钟中是前所未见的,显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成 王 说 ( 前 671~ 前 625 年 ) 。罗 振 玉 谓 为可能为楚穆王之钟”[15 ] 。
“ ”是“ ”之坏字 ,即《左传》“成王名 ”的楚成
六 、昭王说 (前 515~前 489 年) 。董楚平认为
王[8 ] 。
《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注“壬 ,昭王也 。” 与壬皆
二 、悼王说 (前 401~前 380 年) 。郭沫若云“器 侵部 ,可以通假[16 ] 。
按 ,楚王 钟铭文器主“ ”字以形体分析从
·楚世家》楚悼王名疑[10 ] 。
“页”“ , 今”声 ,明确无疑 。成王说改字为释 ,实不足
三 、共王说 (前 590~前 559 年) 。陈梦家云“楚 据 。郭沫若早已驳之 。悼王说以字形而论 “ , 类”与
王 ,余释为楚恭王 。今 、咸古音同”[11 ] 。周法高 “ ”相混 ,典籍并无故实 ;以器形而论 ,将此钟归
则变“喜”声 “ ( ”、 “喜”一字之分化) ,均以双声谐 声 。后改从“艮”声[24 ] 。其实“艮”为“堇”的迭加音 符 。 “ ”、 “堇”、 “艮”均属见纽文部 。 “ ”( ) 本读 若“堇”《 。周礼 ·地官 ·遗人》 “以恤民之 ”,注 “故书 作 ”。可资佐证 。 “堇”则与“今”双声 可通 《 。汉书 ·陈胜项籍传赞》“ 棘矜”,注“矜 与 同 ”。 《方言 》九“其柄谓之矜 ”, 注“矜 , 今 字 作 。” 《集韵》 “矜 ,通作 。”然则楚王 钟铭之“ ” 自可读“ ”。楚王 即楚王熊 。
近揣测 ,可不深辩 。穆王说与下文所引楚文字“钟” 会早至文王世 ,而只能在成王时”[22 ] 。刘氏推测江
字的演变序列不合 ,且穆王名典籍缺载 。昭王说已 仲 南钟为成王晚年器 ,颇有道理 。有学者也持
溢出刘氏断代范围之外 ,失之过晚 。灵王说纹饰比 与郭 、刘类似的观点[23 ] ,此不赘引 。
较对象不尽相同 ,详见刘氏《楚系青铜器研究》第
其次 ,迄今尚未发现早于江仲 南钟的春秋
302 页 。
楚国钟铭 。因此 ,本文只能用西周晚期钟铭与楚
笔者认为楚王 是楚王熊 ,其证有四 :
王 钟 、江仲 南钟铭进行文字比较 。
一 形制纹饰
楚器中若干“钟”字如下 :
楚王 钟形制属纽钟 。关于纽钟产生的时代 ,
春秋晚期仍在使用 ,只是结构稍异 。从上分析 , 仲 南钟 。换言之 ,楚王 钟是楚成王以前器 。
由此种纹饰可看出其时代范围 ,即应晚于秦武
三 书写风格
钟的年代 ,下限则可到东周二期 ,若大致估定
西周晚期的楚文字“字体奇肆”,楚公家钟 、楚
其年代范围 ,约当前 678~前 600 年之间[20 ] 。 公逆 等是其代表作品 。春秋早期的楚文字“奇
检《史记 ·楚世家》文王“十三年卒 ,子熊 立 ,是为庄敖 。”《 ( 十二诸侯年表》作“堵敖”,索隐 作“杜敖”。) 集解引《史记音隐》云“ ,古 字 。”据 《说文》 “ ”从“堇”“ , 艮”声 。甲骨文作 :
[ 1 ] 张亚初 《: 论楚公家钟和楚公逆 的年代》《, 江汉考古》 1984 年 4 期 。
公钟上未见 。篆部纹饰也不同 ,楚王 钟篆部 演变为“目”形 。这是典型的楚文字“钟”字的晚期
花纹为三角形卷体螭纹 ,口内吐舌 ,这种吐舌 形式 ,而楚王 钟“钟”字尚保存楚文字早期形式
蟠螭纹出现年代 ,李学勤同志认为当在春秋早 的遗风 。
期末年[19 ] 。而此钟之小三角吐舌螭纹一直到
从字形学排比来看 ,楚王 钟肯定要早于江
[ 2 ] 孙 让《: 古籀余论》2 卷 ,第 9~13 页 。 [ 3 ] 李学勤 《: 楚王 审盏及有关问题》《, 中国文物报》1990
年 5 月 31 日 。 [ 4 ] 赵明诚《: 金石录》12 。 [ 5 ] 陈秉新《: 寿县楚器铭文考释拾零》《,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
1 集 ,荆楚书社 ,1987 年 。 [ 6 ] 郭沫若 《: 寿县所出楚器之年代》《, 古代铭刻汇考续编》,
五 余说 本文序言所举诸楚王之名 ,自“ 审”以下均 在名前冠“ ”字 ,读“熊”[25 ] ,乃楚王族古姓 。这是
[ 10 ] 夏渌 《: 铭文所见楚王名字考》《, 江汉考古》1985 年第 4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南文化》1999 年第 3 期总第 125 期
95
恣雄奇 ,但与春秋早期楚铭文方正古茂之风相距 676~前 671 年) 。铜器铭文的断代往往是一项相当
有纽 ,枚平 ,花纹乃所谓秦式 ,盖战国时代之器 ,不
七 、灵王说 (前 540~前 528 年) 。李零认为楚
得远至春秋中叶 。准此求之 ,余意当即楚悼王 。”又 王 钟与敬事天王钟的型式“酷似”。 “ ”与灵王
云“《史记 ·六国年表》及《通 》均作类 ……类当 名“虔”读音相近[17 ] 。
即 字”[9 ] 。夏渌则认为“ ”是“疑”之初文 《 。史记
第 36 页 。 [ 7 ] 吴 生《: 吉金文录》2 卷 10 。
明 596 本从“堇”“ , ”( 鼓字初文) 声 。籀文作“ ”,
[ 8 ] 罗振玉《: 贞松堂集古遗文》1 卷 14 。 [ 9 ] [ 21 ] 郭沫若 《: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 168 、165 页 ,文
求堂书店 ,昭和十年 。
二 文字结构
子婴次 、王子申盏盂 、王子午鼎 、王孙遗者钟等
在进行文字比较之前 ,首先要弄清江仲 南 是其代表作品 。江仲 南钟虽属春秋中期偏早器 ,
钟的年代 。郭沫若云“江以楚穆王商臣三年 (前 623 然已见此风之端倪 。
年) 灭于楚 。此江 、楚尚通婚姻 ,自在亡国之前 。成
楚王 钟字体虽不及西周晚期楚铭文那么酣
文 ,诸如楚公家钟 、楚公逆 、楚王 钟 、楚王 审 “审 ,恭王名也 。”黄丕烈札记“此当是箴 ,或作审 ,
盏 、楚王 章钟 、楚王 前鼎 、楚王 鼎等 ,无疑 恭王名也 ……箴 、审音相近”[12 ] 。发挥共王说 。
占有特殊的地位 。上揭楚王名多可与传世典籍相
四 、郏敖说 (前 544~前 541 年) 。白川静认为
古文学研究
93
楚王 钟器主新探
何琳仪 (安徽大学中文系 教授)
The discussio n o n t he ow ner of Chuwa n gji n ( 楚王 ) clock has o nce been a hot spot i n t he a2 cademic circle . The new explo ratio n i n t his article is focused o n t he deco rative pat ter ns ,t he f ra me of t he character s , t he w riti ng st yle , t he p ho nolo gical relatio ns. Fi nall y it draw s t he co nclusio n t hat t he ow ner of t he Chuwa ngji n clock is Xio ngjia n (熊 ) ,a ki ng of Chu ki ngdo m .
可上溯至西周晚期 ,而与春秋早期的秦武公 结构的差异 、年代的早晚 ,可谓泾渭分明 。具体而
(前 697~前 678 年) 钟 、 隧部上的花纹较为 言 ,楚王 钟“钟”字决不会晚于江仲 南钟“钟”
接近 ,在春秋中期以后的乐器隧部上似已绝 字 。因为春秋中期以后 ,楚文字“钟”字右下方所从
迹了 。此种龙纹体躯内有阴线卷云纹 ,这在秦 “土”形已演变为“ ”形 ,而“钟”字所从“东”形则
这一问题前 614 年) 。刘彬徽曾引
楚王 钟著录于《贞松》图上 2 《 、通考》964 、 笔者信函主熊 说[14 ] ,后来又更正为穆王说 。刘氏
《大系》182《 、三代》119 等 ,铭文 19 字 :
以楚王 钟与秦武公钟作器形比较 ,指出“笔者推
甚近 ,而与江仲 南钟以后楚晚期铭文的华美修 复杂的过程 。单纯的“一音之转”固然不足为训 ,只
长之风相距甚远 。因此 ,将楚王 钟铭作为春秋早 注意器形的排队而忽视字形的排队同样也有欠完
期至春秋中期的过渡标本 ,是合乎文字发展规律 备 。只有借助考古 、文献 、文字 、音韵 、书法诸学科的
的。
知识予以综合考察 ,才能使铜器断代日臻精确 。
之 。读“ ”为“疑”为一家之言 ,并无切证 。恭王说 即成王或其父文王”[21 ] 。刘彬徽云“成王在位长达
虽于音理可通 ,然而新公布的传世品楚王 审盏 46 年 ,到成王晚年江 还能回国省亲 ,可知其时
使“ ”与“审”、 “箴”相通之说不攻自破 。郏敖说已 江 年纪不会太大 ,这样 ,江 出嫁江国之时不
有问题的 。与楚王 钟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例证 ,
一时还很难找到 。最近刘彬徽将楚王 钟与春秋
王孙诰钟 春秋中期
早期的秦武公钟 、 进行比较 ,非常值得重视 。下
面转引其文 :
曾侯乙钟 战国早期
其隧部纹饰为相背的双龙形 ,龙头上又
装饰一小龙 。经与其他钟相比 ,这种纹样结构 非常明显 ,a 、b 为一系 ,c 、d 、e 又为一系 。二系形体
刘 氏 将 楚 王 钟 的 年 代 限 定 为 前 678~ 前 肆”之风渐消 ,结体大致方正古茂 ,楚嬴盘 、中子化
600 年范围 ,相当楚君的庄敖 、成王 、穆王 、庄王在 盘 、樊君鬲 、 父 等是其代表作品 。春秋中期以
位时间 。这是本文推断楚王 钟年代的基点 。
后 ,楚文字结体逐渐修长 ,笔画曲折 ,风格华美 。王
郭沫若旧有“第三期 ( 恭懿之后至春秋中叶) 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