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七年级上册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方这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令尊在不在?”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
:“待君久不至,已去。” 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原文呈现
译文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我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和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还不到,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友人惭. 本义:惭愧
句中意思: 感到惭愧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5.重点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 行. (2)期日. 中. (3)太丘舍. 去 (4)下车引. 之
期行: 相约同行 日中: 正午时分
舍: 舍弃 引: 拉,牵拉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6.重点虚词
(1)陈太丘与. 友期行 (2)去后乃. 至 (3)相委而. 去 (4)下车引之.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归纳整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2)门外戏. (3)相委. 而去
古义:____离__开____ 今义:__往__、__到_____ 古义:_玩__耍_____ 今义:__戏__剧__,_杂__技__ 古义:_舍__弃_____ 今义:_把__事__情__交__给__别__人__去__办__,_委__托___
八上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一) 2023年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含答案)

八上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①沿溯.阻绝①素湍绿潭①属.引凄异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汉陵”等。
C.第三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者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中考语文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C项有误,“孤”是孤儿的意思。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晓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乙文没有运用对比手法。故选:D。
(4)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句中重点词:寓,寄居;日,每天;再,两;食,饭。句意为: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②句中重点词:以,来;止,停止。句意为:后来王育截取水杨树枝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从来没有停止。
(3)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从穿着佩戴方面写出“同舍生”生活之奢华,生动传神。
B.【乙】文郭子敬“闻而嘉之”是被王育宁愿卖了自己也要赔偿主人家损失的行为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
C.【甲】文作者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湖心亭看雪》(原卷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ùi)B.沆砀.(dàng)拏.(ná)喃.喃(nǎn)C.金陵(lín)芥.(jiè)崇祯.(zhēn)D.更.定(gēng)铺毡.(zhān)痴.(ch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山水之乐.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5.将下列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答: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答:(2)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答:(3)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答:(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5)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答:8.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默写练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孟子》(1)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得兼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2)面对匈奴单于高官厚禄的诱惑,苏武严词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1)《送东阳马生序》中体现了作者解决“求书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学,才能享受到学习的愉悦,这样即使生活艰难,也能“________________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3.曹刿论战《左传》(1)《曹刿论战》中,曹刿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指出统治者目光短浅。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曹刿论战》中,具体描写曹刿小心谨慎地观察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练习课文整体把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首先采用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和孔子齐名,世称(),同为()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四书”指 :<< >><< >><< >> 和《孟子》。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④曾.益其所不能()⑤人恒.过()⑥衡.于虑()⑦而后喻.()⑧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 B.故天 /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C.必先 / 苦其心志D.行 / 拂乱 /其所为4.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所以..动心忍性C.人恒过 ? 然后..能改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按原文内容填空(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重点语段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短文两篇(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经典练习一.课文整体把握1.比较本课的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一句中。
(3)《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景的名句是“()”。
【答案】1描写,议论抒情。
(2)山川之美,月色之美。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
(3)“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比如:①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④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评】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选择诗句,关键在于对古文的理解,再联系所给信息选择恰当的句子。
二.基础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1.【答案】陶弘景;华阳隐居;信【解析】【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要熟记。
第二个“书”是信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________的________,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2.【答案】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课标要求】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②、背诵优秀诗文。
【知识概要】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中考指津】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
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6个小题,前1~4题以理解、运用为主,后1~2题为拓展延伸或综合性实践类题目,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典例借鉴】例题(青海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由是感激....④遂许先帝以驱驰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划出相应的句子。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心情:。
行动:。
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意思。
原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剖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我们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第1题,答案为:①亲自,自身;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③感动,感激;④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
第2题答案为: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3题。
答案为: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划线句子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4题: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5题为:夙夜忧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第6题答案为: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第7题在当时对(用人等)内政建设方面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只要结合文段,言之成理即可)。
【实践训练】1、《陈涉世家》2、《唐雎不辱使命》3、《隆中对》 4《出师表》 5、《公输》6、孟子二章 7《鱼我所欲也》 8、《曹刿论战》 9、《邹忌讽齐王纳谏》10《愚公移山》文言文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起义的导火线是。
5、重点语句翻译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二、课文内容理解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2、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4.文中点示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5.陈胜认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二、唐雎不辱使命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韩傀()色挠()休祲()缟素()徒跣()庸夫()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故不错意也天下缟素弗敢易秦王怫然怒以头抢地耳寡人谕矣轻寡人与秦王不说3.填空。
⑴本文选自体史书,编者为(朝代)的。
文章赞扬了唐雎的精神。
⑵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文题的意思是。
4.秦王对唐雎的劝告是什么反应?5.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是什么反应?怎样进行了反击?这体现了唐雎的什么特点?6.简要评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三.隆中对1.给加粗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2)汉室倾颓()(3)不知存恤()(4)遂用猖獗()(5)挟天子()(6)帝室之胄()(7)枉驾顾之()(8)南抚夷越()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6.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7.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9.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0.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出师表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B.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C.臣本布衣,躬.(弯着腰)耕南阳 D.谘.(询问)臣以当世之事2.选出加点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恢弘志士之.气醉翁之.意不在酒 B.欲报之于.陛下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帝不以.臣卑鄙属于作文一以.记之 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同予者.何人3.简答。
①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得禄的句子是:②文中被千古传颂的一个对偶句是: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A.文中“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诸葛亮。
B.第①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C.第①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应狂妄自大,鄙薄别人”。
D.第②段文字中最后一句概叙了作者跟随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感情极为深沉。
5.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演变而来后个成语是:(二)出师表1.解释加点的词。
①平明之理.()②论其刑.赏()③以遗.陛下()④贞.良死节()2.解释下面的短语。
①作奸犯科②悉以咨之③优劣得所④性行淑均3.翻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列出文中的几组反义词。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四字短语。
①第一段作者提出了的建议;②第二段作者作出了;③第三段作者作出了;④第四段提出了的建议6.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在下边横线上说明理由。
五、公输(一)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禽滑厘( ) 短褐( ) 犀兕( ) 麋鹿( ) 楩楠 ( )2、把下面的反问句翻译成现代文。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3)胡不见我于王?(4)然胡不已乎?(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 (7) 吾知所以距子矣:____________ (8) 此为何若人? 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__________(3)公输盘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