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选读子思对卫侯的忠告

合集下载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翻译苟变食人二鸡子子思对卫侯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能够统领五百辆车。

”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可用的将才,然而苟变也曾经做过官吏,有一次征税时吃了老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拔官吏,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取木头的长处,抛弃木头的短处;因此杞梓合抱都抱不住,却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木匠是不会抛弃它的。

现在国君您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要选取各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而不能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位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他们知道你不任用良将,会对你造成威胁)”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马嘉海中有种鱼叫马嘉,银色的皮燕尾式的尾巴,其中大的有满岁的小孩那么大。

将其肉切成碎片,用火薰烤,香味可以传到非常远。

它常年潜在深水中一般无法捕捉,在春夏之季生养幼鱼,就随潮水冒出水面,渔民利用这个时候布设帘网捕捉它们。

帘网是那种网格做得很疏的网,纵横几十寻,两只小船牵引着将它张开,坠上铁块,将网垂入水底。

过往的鱼,必定钻撞想继续前进,越撞越被束缚又更怒撞,就腮颊张开鱼鳍展开,被钩在网眼中,永远不能脱身。

假使碰到网就知道退却,就悠然离去了啊。

只知道进却不知道退,因此惨遭烹煮成肉酱的残酷下场,可悲!养鸟有道都说不应该把鸟关在笼子里养,可是我从来不曾不喜欢过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

只想养鸟,不如多种些树木,让树围绕着房屋多达几百棵,枝叶茂盛,纷披拂动,成为鸟的乐园。

每天早晨,从睡梦中刚刚醒来,还在被褥里翻来覆去时,就可以听到一片鸟叫声,就好像听到《云门》、《咸池》等乐曲的演奏声;等到起身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品味清茶时,看到它们张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一下子飞来又一下子飞去,连眼睛也看不过来,享受到的这种乐趣本来就不是一笼一鸟的乐趣可以相比。

大概人生的乐趣,就是把天地当做园林,把江河当做水池,各自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由地生活,享受到这种情景才算是最大的快乐。

这样做,比起那些用盆养鱼用笼养鸟的人来,所体现出的博大与狭隘、仁慈与残忍的对比是多么明显啊!原谷谏父原谷有一个爷爷,年纪很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翻译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翻译

子思,卫侯之臣也。

卫侯好乐,不恤国事,子思屡谏不听。

一日,卫侯又欲兴乐,子思乃进谏曰:“臣闻之:‘乐者,所以导和气,宣畅心志也。

’今君好乐,而忘国事,臣恐乐极生悲,忧患将至。

”卫侯闻言,不以为然,曰:“吾好乐,有何不可?且吾闻乐能使人寿考,吾欲享乐,有何不可?”子思对曰:“乐固能使人寿考,然乐亦能使人短命。

昔者尧帝好乐,而不忘国事,故能享国百年。

桀王好乐,而荒废政事,终至亡国。

今君好乐,若不恤国事,恐亦蹈桀王之覆辙。

”卫侯曰:“吾欲享乐,固当如尧帝,不忘国事。

然吾之乐,非桀王之乐可比。

桀王好乐,沉湎其中,不知天下之苦。

吾之乐,不过欢愉百姓,有何不可?”子思曰:“乐者,民心之所向也。

君若欢愉百姓,自当得民心。

然民心易变,君若专事乐,而忘国事,民心必变,国将不国。

”卫侯曰:“吾闻古之贤君,皆好乐而治天下。

如周文王好乐,而国富民强;齐桓公好乐,而霸业辉煌。

吾欲效仿古之贤君,有何不可?”子思对曰:“古之贤君好乐,固非专事乐,而能以乐为政。

周文王好乐,能以乐安民心,齐桓公好乐,能以乐合诸侯。

今君好乐,若不能以乐为政,而专事乐,恐非古之贤君可比。

”卫侯曰:“吾闻古之贤君,皆能以乐为政。

然吾之乐,不过欢愉百姓,有何不可?”子思曰:“君之乐,虽不过欢愉百姓,然百姓欢愉,国之幸也。

然君若专事乐,而忘国事,百姓虽欢愉一时,而国事废弛,国家必危。

”卫侯曰:“吾闻乐者,天地之和也。

吾欲以乐和天下,有何不可?”子思对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然乐亦须有度。

若过乎度,则乐反为害。

君若以乐和天下,而不知节制,恐乐反为害。

”卫侯闻子思之言,默然良久,曰:“吾知过矣。

吾好乐而忘国事,乃不智之举。

自今日起,吾当以国事为重,不再沉湎于乐。

”子思喜曰:“君能改过,国之幸也。

臣愿随君左右,辅佐国政。

”自是以后,卫侯以国事为重,勤于政事,国家日益富强。

子思亦尽心竭力,辅佐卫侯,共谋国是。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卫侯得以安享盛世,传之后世。

子思谏卫侯之事,传为佳话。

读《资治通鉴》(22)子思谏卫侯

读《资治通鉴》(22)子思谏卫侯

读《资治通鉴》(22)子思谏卫侯读《资治通鉴》(22)子思谏卫侯翁武侠上面的人有时说话,可以肆无忌惮,随意发挥,天马行空,下面的人有时说话,更多的是察颜观色,揣合逢迎,小心翼翼。

无他,坐的位置决定了你该说什么样的话和你该怎样去说话。

你看这个卫国的国君卫侯,一次就提出了一项计划,是一条什么计划呢?其内容没有披露,但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计划。

为什么呢?书上写了四个字“言计非是”,就是一条明面人一听就觉得是十分不正确的计划。

作为一位国君,整天呆在宫里,花天酒地的,不明不白的计划也肯定不是一条两条的事情,馊主意坏计划在他那里可能就是一个常态。

你书上说卫侯提出的计划不是一个好的东西,但卫侯的臣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

大家众口一词,可能还捧出一堆谄笑地说:大王所提计划极是极好极正确。

和者,赞者,聚集于一朝堂,阿阿热闹一阵子,争先恐后表现积极,生怕大王看不到自己的表现。

臣子兴奋,国君也是十分高兴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嘛。

子思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心忿地说:“我看这个卫国啊,真的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不像个样子!”同为臣子的公丘懿子一听子思此言,觉得子思的言语来得突然,来得有些陡,很有些不解,就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怎么能这样说呢?”保持一致惯了,紧密团结惯了,顺着随着惯了,公丘懿子对子思的言语是有很多的不解和疑虑的。

子思回答说:“我们这个君主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高明无比,正确无限,对大臣们的意见一点也听不进去,常说三道四的横加阻拦和斥责,使得大臣们也不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了,只得顺着大王的话来说了。

今天的事情,更加的使人气愤,大王提出的计划明明漏洞百出,可我们的大臣们不辨是非,不识道理,一味的附合谄媚赞语不断。

而这样的表现和氛围,我们的君王却乐于接受,我们的大臣却乐于表现,大家沆瀣一气而毫无自觉。

这样下去,君主昏暗,臣下谄媚,长此以往,必定是百姓不满意,必定会国将不国。

”子思的此番言论是十分直接和犀利的,君主自大不行,不纳谏听劝不行,臣子不辨明是非不行,茫目附合只会说奉承话更不行。

白话资治通鉴(八)听子思谏卫侯,原来“中庸之道”是这个意思!

白话资治通鉴(八)听子思谏卫侯,原来“中庸之道”是这个意思!

白话资治通鉴(八)听子思谏卫侯,原来“中庸之道”是这个意思!大家都知道至圣孔子,亚圣孟子。

但今天咱们再讲一个圣人——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

要说这孙子那是非常了得的。

他是《中庸》的作者,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后世尊称他为“述圣”。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章节叫《子思谏卫侯》,从中可以看出中庸思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博大精深。

48岁那年,子思旅居卫国,经常跟卫侯聊天。

卫侯姓姬,家世非常煊赫。

祖上是周文王的嫡子,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同母弟弟。

传到这辈儿已经是第30余代国君了。

但这么有背景的卫国,在战国时代为啥这么弱小呢?旅居于此的子思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并向国君提出了三点建议。

而这三点即便放在今天,也会令我们受益匪浅。

就像当下互联网常说的一句话:你的思维决定你的命运。

今天,咱们就讲讲这三点建议!如何用人良工不弃看到卫国太弱小了,堂堂天子远亲,竟然沦落成魏国的附属国,子思恨铁不成钢呀。

于是他向卫侯推荐了一个人才苟变,曰:“其才可将五百乘。

”当时一辆战车能载70多人。

也就是说,苟变有统帅数万大军的才能。

卫侯却说:我当然知道他有才华了。

但是他到老百姓家收税,吃了人家俩鸡蛋。

你瞅瞅这什么人品,能用他吗?子思一听就乐了,说:圣人选才任官不能一根筋,得讲究变通。

比方说木匠选料吧,必须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一根需要几人合抱的大木头,谁会因为它烂了几尺就扔了呢?现在国君您身处乱世,急需将才提升军事力量。

可你却因为苟变吃人家俩鸡蛋而弃之不用。

您说他要是跳槽了可怎么办呢?卫侯一听吓出一身冷汗,对子思说:多亏你提醒呀!解读按照司马公的意思,用人首选德才兼备的。

如果做不到,宁可选有德无才的君子,也不能选有才无德的小人。

那么子思的观点不是跟司马公相反的么?为什么司马公要着重讲述这个故事呢?由此可以看出,“中庸之道”的因时制宜。

司马公向神宗皇帝谏言时,大宋朝十分强盛,北拒契丹,南服四夷,跨海往来商贸,手握世界最大GDP。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注释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注释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注释导言:《史记》记载,卫侯曾经任命子思为相,但子思因为卫国的内部政治腐败和外交失误向卫侯提出谏言,遭到了卫侯的冷遇和压制,最终离开了卫国。

本文结合《史记》和其他史籍,对子思在卫国任相期间的政治活动和文化思想进行注释和分析。

一、史记中关于子思的记载《史记》《卫庄公世家》记载:“卫庄公世二十年,使高昌胡、折而叔侵蔡,取荧、泓二泽。

荧泽西北有桃林,子思浮桃于谏。

卫侯问之,对曰:“明公有国,有家而有女,有民而弗忧,有仓库而弗虑。

仓库既虚而赋税不息,此国之大坏也。

民日夜劳,此国之大累也。

公入东观于后宫,弗问政事,此家之大不修也。

府库虽虚无命,此家之大宾客也。

姬姜无一个智者与之计,此家之大愚也。

而卿一人而有诸胡之珍异,使公因之自矜,政乱于家,家乱于国,是臣之大罪也。

”卫侯大怒曰:“人而无罪,又何待于刑。

”子思乃欲以冤辞告于周,士门诸侯因谋曰:“公无道,其人才不用。

才弗用而忿,岂可不离?”乃谮告之。

卫侯使人遗之“夫子之浮桃, 非所以妨国家也。

纵有过, 对我一言, 我虽不悛改, 而岂以此害夫子哉!”本段记载了子思在卫庄公世二十年时,向卫庄公提出谏言,指出了卫国内外政治的腐败和外交失误,卫庄公听之不悦,反而遭到了惩罚和谮告。

子思因此离开了卫国。

二、子思的政治活动子思在卫国任相期间,对卫国的内政、外交和军事都做了不少贡献。

首先,他提出了对卫国的官员和民众进行改革,提高了卫国的政治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他改善了卫国与周、鲁等诸侯国的关系,使得卫国不再是孤立的外交局面。

最后,他积极挖掘军队潜力,推出了一批膂力过人的战士,为卫国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

三、子思的文化思想子思在文化思想方面主张以政治为先,将卫国的政治活动置于首位,同时也注重通过文化手段来推广政治思想,达到思想上的影响。

他的理念是:“政非布于口,则隔足而众目睐;其文章轻于微尘,则闻通而亲远听。

”他认为,政治活动应该通过广泛的宣传来推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可,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短小故事大道理1:三境界与三层楼

短小故事大道理1:三境界与三层楼

短小故事大道理1:三境界与三层楼短小故事大道理1:三境界与三层楼一个小沙弥,出家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开悟,他相当痛苦烦恼。

一天夜晚,小沙弥去拜见老方丈,向老方丈诉说自己内心的苦楚纠结。

老方丈对小沙弥问道:“徒儿,你知道人生三境界吗?”小沙弥请教道:“师父,人生有哪三境界呢?”老方丈说道:“第一境界是求。

世人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觉得物质追求是生活的动力,一辈子都被物质假相迷惑所困,以为有了充足的物质,就能得到人生的全部美好幸福;不少人都倾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财富名利欲望,身体消亡的那一刻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何而来,应该回归何处,这一世都等于白来。

世间大部分人活在这个境界中。

第二境界是缘。

一些人在物质丰富之时,发现物质只能带给人们一些快乐、一些美好;物质并非能够带给人们全部美好幸福。

尤其在物欲横流之时,人们内心常常会充满多愁善感、苦闷迷惘、忧悒伤痛,却不知道如何消解排遣。

一些人开始了内心精神的求索,寻求内心精神的宁静、安逸,逐步脱离部分物质控制,有意识地选择放下一些外在物质的东西,开始回归到身体本质层面,明白身体是修行的根基,生命是人生之本,开始珍爱自己、珍爱周围亲近的人,花费精力去修复还原自我的身体和心灵。

这些人已经懂得了回归生命,进入到生命的本源。

世间少数人活在这个境界中。

第三境界是舍。

一些人在内心精神修行中,上升到灵性境界,终于悟到一切遇到的人,一切创造的事,一切经历的情,都是为了帮自己完成这一世的修行圆满,每个与自己有缘者都是自己生命的贵人。

无论好与坏、对与错,看清了自己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头脑的判断分别,人再也不为一切所困扰,没有了执着、痛苦,懂得调控情绪,意识与身体逐渐完整合一,体会到了所谓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所在,心灵开始成长、成熟,知道创造奉献比索取拥有更美好幸福,明了感恩回报是人生最美的幸运与幸福,明白创造奉献、惠泽众生、造福众人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幸福之道,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世间极少数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苟变食人二鸡子》原文及译文

《苟变食人二鸡子》原文及译文

《苟变食人二鸡子》原文及译文赏析苟变食人二鸡子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卫侯:指卫慎公.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sh 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⑤杞梓(q z ):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阅读训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才可将五百乘()2.故弗用也()3.然变也尝为吏()4.良工不弃()二,翻译1.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__________,现在"爪牙"一般比喻__________.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_________,你如何理解参考答案一,1.率领,统带2.任用3.不过4.抛弃,舍去二,1.向民收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2.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三,辅佐君王的武臣坏人的党羽四,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略附注释苟变:战国时卫国人。

子思:孔子的孙子,字子思。

卫侯:指卫慎公。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案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案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案
单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资治通鉴》中通过描写战国时期子思向卫侯推荐()之事,表达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思想。

• A.韩非
• B.苟变
• C.白起
• D.廉颇
我的答案:B
2 . “食客三千”“鸡鸣狗盗”的典故与下列哪位古人有关?()
• A.信陵君
• B.平原君
• C.春申君
• D.孟尝君
我的答案:D
多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三家具体指的是()。

• A.韩
• B.赵
• C.魏
• D.燕
我的答案:ABC
2 . 本课总结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包括()。

• A.用比自己强的高人
• B.用有缺点的能人
• C.重用敢讲真话的人
• D.华夷一家,用人不讲出身,不搞小圈子
我的答案:ABCD
判断题(共1题,每题20分)
1 . “惟道所在,断之不疑”,指的是有识别道义的能力和坚持道义方向的定力。

对错
我的答案:对。

《子思论才》原文及译文

《子思论才》原文及译文

《子思论才》原文及译文赏析子思论才子思言苟变①于卫侯②日:“其才可将五百乘③。

”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日:“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日:“谨受教矣!”(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

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仅,字子思。

卫侯:指卫慎公。

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

③五百乘(shè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

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

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

⑤杞梓(qǐzǐ):都是树木名称。

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

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

【阅读提示】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又寸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

【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

(1)其才可将五百乘(2)然变也尝为吏(3)故弗用(4)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5)犹匠之用木也2.翻译文中划线句。

3.简述苟变是怎样的一个人?4.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旨。

5.读完此文,我们赞赏卫侯察纳良言,叹服子思的劝说艺术。

请你具体分析子思的语言技巧。

参考答案1.统率曾经所以因为好像2.(1)我知道他能够为将。

(2)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

(3)这事儿可不能让邻国人知道啊!3.苟变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可为大将;他又有缺点,在以前收税的时候吃过人家两个鸡蛋。

4.人无完人,对有缺点的人才也当不弃。

5.子思先打一个比方,以匠之用木取其长弃其短的道理劝说卫侯,然后分析当前的形势,需要选拔任用得力将士,最后提醒卫侯如果因为两只鸡蛋就把一位良将弃置不用,只能让邻国感到快意。

有理有据,有现实,有预见,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读《资治通鉴》之从“和而不同”到“和而不流”

读《资治通鉴》之从“和而不同”到“和而不流”

读《资治通鉴》之
从“和而不同”到“和而不流”
《资治通鉴》讲子思和卫候的两件事。

一是子思向卫候推荐苟变,卫候说,我也知道这人有将才,但是他有污点,他跟人家收税时拿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太想用他。

子思说,用人应扬长避短,现在是战国时代,正是用人的时候,您现在因为两个鸡蛋弃大将不用,快别说了,免得让人笑话。

二是往常卫候讲话或者做计划的时候,所有大臣都异口同声,随声附和。

子思很担忧,提醒卫候说,国君自以为是,大臣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君臣都以为自己贤能,下级群众就赞美,称赞的人有福,意见反对的人有祸,这样国家大事如何改善的了。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他对孔子的思想有继承,有发展。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为什么不同,可以用孟子的话解释。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就是说,万物各不相同,是万物固有的特点。

孔子关心的是人际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不同,融合、协调人的多样性,取长补短,使之调和,创造出新的事物来。

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子思有所发展,做《中庸》。

《中庸》里有“君子和而不流”。

上面说君子善于协调人的多样性,子思强调君子要协调,但是决不能无原则迁就别人,应该有独立见解,否则臣下随波逐流,不表达真实意见。

“君子和而不同”要君主、上级用人博采众长;“君子和而不流”是臣下不应附和别人,但这需要君主或上级不自以为是,否则就听不到真正的意见。

子思推荐苟变,是讲“和而不同”。

子思建议卫候不要自以为是,是讲“和而不流”。

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代“猎头”如何选人用人小鉴

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代“猎头”如何选人用人小鉴

以史为镜HISTORY不论出身《墨子·尚贤》中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段话的意思是,选拔人才应以德、义、才为标准,而不应有任何附加条件。

汉武帝时期,原本作为公主骑奴的卫青在得到重用后,先后七次出战匈奴,夜行几百里,全歼匈奴右贤王部,最终带领军队解除了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军事威胁。

因此,出身与否不应该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一些人虽出身于农民或手工业者、小商人,但只要有能力,就应该得到重用。

不非小疵除了看能力、说话之外,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他在某领域有能力,但在另一个方面却是堪忧,那这个人怎么用呢?《东方朔传》中说,“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

即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子思向卫侯荐将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子思认为:苟变“其才可将五百乘”,即可领三万七千五百人的军队,是个将才。

但卫侯却表示,苟变当官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不能任用他。

子思劝解说:“圣人选用人才,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选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

因此,几抱粗的杞梓即使有几尺腐朽了,好的木匠是不会把它全部扔掉的。

现在国家正有战事,需要得力的战将。

你却因为他吃过别人两个鸡蛋,就抛弃了这个能捍卫国家的将才,这不是因大失小吗?”因此,用人就用人的长处,用人所长到处都是人才,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才。

不拘资格在将人才笼络到身边后,应委以合适的职位、丰厚的待遇,才能够把人真正留住。

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贤不能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

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贤能者,不应按照通常的升官次序提拔,而应破格选用;对于那些软弱无能的人则要立即罢免。

不论资排辈,以德才作为唯一标准,才能做到不使优劣混杂,做到是非不乱,也才能招纳到更多的人才。

点评:文中“不论出身”“不非小疵”“不拘资格”选人用人的事例,对今天管理者来讲,仍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注释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注释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注释《子思谏卫侯》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子思劝谏齐国卫侯的一篇重要文献。

下面是《子思谏卫侯》的文言文注释及相关参考内容。

《子思谏卫侯》文言文注释:《子思谏卫侯》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劝谏文。

整篇文辞雄辩,思维犀利,通过论述人君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向卫侯提出了自己的忠言,表达了孔子弟子的思想和观点。

1. “子曰:吾于于人乎?无恒也。

”注释:孔子说:“我对待人怎么样?没法打算。

”参考: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人应该持正直诚实的态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真诚与信任的基础上。

2.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注释:孔子说:“天说什么呢!四季交替,万物生长。

”参考: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他认为天地自然有其规律,万物皆有其生存发展的机会与需要。

3. “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亦先入于礼乐乎!”注释:孔子说:“君子要温习学问,每天反省自己,也要先从礼乐做起。

”参考: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君子修养的要求。

君子应该有广博的学识,通过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德行与修养,不断进修,力求做到君子的标准。

4. “古者,共工氏之覆,檀人氏之衰,龙降于虞,而列子孔申矣!”注释:古时候,共工氏颠覆了天,檀人氏衰落,龙降临虞国,而列子、孔申充实了虞国。

参考:这句话通过列举古代的一些传说来说明历史的变迁与演进。

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应该学会适应和改变,不断进步与发展。

5. “子思见卫侯,请使君述而南交于胡,胡不能成其约。

”注释:子思去见卫侯,建议让卫侯派人向胡国南下交流,但是胡国不能达成约定。

参考:这句话表明了子思对卫侯出使胡国的建议。

通过外交交流可以增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拓展国家的影响力。

6. “何发之友曰:独乐乐不如?”注释:何发的朋友对他说:“独自快乐的确不如。

”参考:这句话是何发朋友对他进行劝告的一句话。

说明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不能仅仅建立在个人利益和享受上,还应该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文言文阅读题:资治通鉴·周纪一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文言文阅读题:资治通鉴·周纪一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文言文阅读题:资治通鉴·周纪一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蜀伐楚,取兹方。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

”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

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

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

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参考译文】蜀攻打楚,占领了兹方。

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

”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任用他。

” 子思说:“圣人选用人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扬弃它的短处;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

现在国君你正处在战国纷争的年代,要收罗能为你效力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卫侯提出的计谋不正确,可大臣们却附和的如同一张嘴所说。

子思说:“依我的眼光来看卫国,真是个所谓"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国家!”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像这个样子?”子思说:“君王自以为善,那么大家的谋略便不敢提出来。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版权信息•简介•导言观历代兴衰,识人事臧否——《资治通鉴》的地位和价值•周纪(《资治通鉴》卷一至卷五)•第一节三家分晋:智伯的覆亡•第二节改革与用人:魏文侯的治国之道•第三节性格与命运:吴起的悲剧•第四节和而不同:子思的忠告•第五节察察为明:卫嗣君的权术•第六节商鞅变法:“百代都行秦政法”•第七节与时俱进:秦国的对外发展战略•秦纪(《资治通鉴》卷六至卷八)•第一节嬴政:弃儿·秦王·始皇帝•第二节内部的溃败:亡秦者,赵高也•第三节楚汉之争:刘邦的领导艺术•汉纪(《资治通鉴》卷九至卷六八)•第一节礼法合治:汉初治国方针的确立•第二节“郡国并行”背后:汉初政治生态分析•第三节时势与权变:评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第四节汉武帝经营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第五节霍光辅政:家族腐败的警示•第六节王莽新政:改革失败的反思•第七节光武中兴:刘秀得天下的“谋”与“略”•第八节仪态多方:东汉的皇后群体•第九节士风矫激:东汉士大夫政治•第十节董卓进京:东汉末年变局•第十一节官渡之战:为什么输家是袁绍•第十二节人性的弱点:成败得失话曹操•第十三节宽容与狭隘:曹操的“名士”心结•魏纪·晋纪(《资治通鉴》卷六九至卷一一八)•第一节折而不挠:刘备这一辈子•第二节东吴偏霸:孙权及其父兄的事业•第三节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第四节制度反思:司马篡政与秘书治国•第五节君昏臣庸:西晋为何如此短命•第六节刘渊与石勒:民族融合道路上的匆匆过客•第七节“王与马,共天下”:东晋门阀政治•第八节历史转折点:淝水之战的前因与后果•宋纪·齐纪·梁纪·陈纪(《资治通鉴》卷一一九至卷一七六)•第一节刘裕:南朝政治乱象的始作俑者•第二节人生悲喜剧:崔浩与北魏早期政治•第三节北魏发展的里程碑:冯太后及孝文帝改革•第四节尔朱荣:北朝后期的关键人物•第五节菩萨皇帝:梁武帝的多面人生•第六节理想与现实:高欢的奋斗史•第七节承上启下:宇文泰及其家族的事业•隋纪(《资治通鉴》卷一七七至卷一八四)•第一节时势·机遇·人事:杨坚称帝的三大要素•第二节名臣高颎:隋朝兴衰的关键人物•第三节从“意气风发”到“纸醉金迷”:隋炀帝的“大业”时代•第四节新星陨落:李密为何会失败•唐纪(《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至卷二六五)•第一节贞观之治:千古一帝唐太宗•第二节通向:一代女皇武则天•第三节舞蹈教练:安禄山的另一种身份•第四节从明皇到昏君:玄宗政治的借鉴和警示•第五节短暂新气象:唐德宗初年的改革•第六节唐朝的“百日维新”:永贞革新为何会失败•第七节人格与风范:“元和中兴”贤相裴度•第八节权力的掌控与争夺:唐后期的宦官专权•第九节错综复杂:唐代藩镇类型及动乱特点•第十节“萧曹避席”:大政治家李德裕•第十一节日落长安:唐宣宗时期的政治•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资治通鉴》卷二六六至卷二九四)•第一节从起义到称帝:草莽英雄朱温的一生•第二节方向的抉择:后唐庄宗的戏剧人生•第三节“燕云十六州”的心结:后晋高祖石敬瑭再认识•第四节两次“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后记。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原文翻译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原文翻译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原文翻译【原文】子思自齐反卫。

卫君闻之,甚说,郊迎而再拜之。

入见,让子思曰:“君子也,强为善而已矣,何必曰闻鲁侯呢?”子思曰:“夫闻之,①所以为君子者,②民之田也;田焉得而弗耕也?民伤则不忍,③故修其沟洫以息之;④民不足则不与之,故立夏社以时祠之;⑤足食无饥,故省庖厨以养民;⑥足兵无乱,故制师以待宾。

⑦足民无约,故立政长以均赋。

⑧足用无乏,故市公行而不为私焉。

⑨足兵无事,故其大小莫不怀公义而任工匠。

⑩足用足兵,故惟欲是征而王不擅焉。

故明堂之制,祖庙为居,以明人伦也。

五官有司,执事有序,以修政刑也。

痒序之教,明君之诲,以肃化风也。

平均无贫,尊卑有差,以章人伦也。

养民以公,威行如归,以立威刑也。

礼乐循名,刑政顺成,以正上下也。

居处得宜,为述中才,以考功能也。

七者不失,而后王德兴。

”卫君曰:“善。

”使为承。

子思曰:“不可。

明王之授承也,以主命尊矣。

”【翻译】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的国君在宫门口安排了住所,并问道:“先生,您是鲁国的杰出人才,但不认为卫国狭小,还亲自走这段路来慰问,我希望您教教我。

”子思回答说:“我子思旅行停留贵地,这有辱您国君的威望和尊严,国君如此匆忙地来见我,我这种荣耀真是太大了。

我想用财富来报答您,但您的府库已经充足,而我又贫乏,我想用忠言来报答您,又怕不合您的心意,我白说了而得不到采纳。

因此我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能让您变得更贤明。

”卫国国君说:“变得贤明,这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

”子思说:“我不知道您的愿望是什么?”卫国国君说:“我一定把贤明用在治理国家上。

”子思说:“您不能这样做。

”卫国国君说:“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不是没有贤才,而是您没有好的政策,这种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赏析】《子思自齐反卫》是先秦时期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主要叙述了子思在卫国辅政期间的一些事迹,以及他最终回到卫国的过程。

子思是鲁国的贤人,曾被齐国请去辅政,后来又到卫国为相。

他曾经帮助卫灵公实行“均田制”,使卫国在当时成为强国之一。

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

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

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作者:罗日荣来源:《钟山风雨》2015年第04期有一道公务员面试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

请你从领导班子建设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何谓“和”,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阅读《资治通鉴》,我发现司马光也在倡导“最美”莫过于“不同”,他在《资治通鉴》里记录了卫候与子思的一段对话: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

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

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

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

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这样?”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

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

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

”卫侯问:“为什么?”回答说:“事出有因。

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作者:刘后滨来源:《蓝盾》2013年第05期通观一部《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

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

“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

原本是智家的势力最大,为什么没多长时间就被赵家消灭了呢?司马光通过鲜明的对比,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智伯之所以亡,关键是“才胜德也”,智氏在选接班人的时候,过于看重了才而忽略了德。

司马光接着对才和德两个概念以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定义,“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聪,是聪明睿智,察,是精明细致;强,是强大健壮,毅,是果敢坚毅。

这些方面是由人的才所带来的品格,或者说是才的具体表现。

而德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正、直、中、和。

这四个字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中有着特别丰富的内涵,也是司马光强调的用人标准的核心。

正对应的是邪,强调的是纯正、正派、正大光明,它的反面是自私、贪求、歪门邪道;直对应的是曲,强调的是公道、合理、诚实不欺,它的反面是虚伪、狡猾、阴谋诡计;中对应的是偏,强调的是守常、折衷、不偏不倚,它的反面是多变、极端、厚此薄彼,和对应的是争,强调的是协调、均衡、和而不同,它的反面是狭隘、排他、你死我活。

在司马光看来,才和德的高下轻重,昭然若揭。

在二者关系中,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

司马光接着按照才德之有无及其相胜关系,分人群为四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至于取人之术,则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先器识而后才艺”在政治生活中,一个人的德还体现在器识上。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子思对卫侯说起苟变。

子思说“苟变的才能是可以担当大将的。

”卫侯说“我知道其才可担大将,然而他在担任地方官时,曾向老百姓索要过两粒鸡蛋,因此我不用他为将。

”子思说:“名君用人,犹如木匠选木,取之长处,弃之短处,所以连抱的大木虽有几尺腐朽,但好的木匠不会弃之不用。

现在处于战乱之际,用人之时,如果因两粒鸡蛋而放弃一个大将之才,那是愚蠢之举。

”卫侯听了,顿开茅塞,于是任用苟变为将。

读完这则故事,我想起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先后选用的三四个北军统帅,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在北军拥有人力、物力的优势下,却屡屡打败仗。

林肯经过深思,毅然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

当时有人告诉他,此人嗜酒贪杯,难当大任。

林肯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大事?但他更清楚在诸将领中,唯格兰特将军是决胜千里的帅才。

后来的事实证明格兰特将军的受命正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两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却拥有惊人的相似性。

选贤举能应当取之长处,弃之短处。

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所长和有所短。

多数情况是,一个缺点越突出的人,其优点也越突出。

如果因噎废食,有点小错我们就弃之不用,那我们就会损失人才。

在用人上,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还要有容人之短的雅量,不能求全责备、事事挑剔。

东方朔曾说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规劝我们只有宽以容才,才能出现人才济济的局面。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凡办⼤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事,⼈谋居半,天意居半⼈的⼀⽣,需不断修炼。

纵观⼈⽣,道阻且长,有许多机遇,也有许多祸患。

⼈⽣,当戒则戒,⽅能⽆忧。

第⼀戒:戒久利,戒众争。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没有⼀本万利的事情,更没有能长久获利的事,凡事见好就收。

久利只是⼀种幌⼦,引发⼈们的贪⼼,使其步⼊陷阱,万劫不复。

孔⼦说过“危邦不⼊,乱邦不居”,众争之地其实充满危险与祸乱,易招是⾮。

况且众争之下,得到的利益也不过是琐碎。

第⼆戒:戒弃美,戒忘恩。

“勿以⼩恶弃⼈⼤美,勿以⼩怨忘⼈⼤恩。

”《资治通鉴》中有这么⼀个故事:⼦思向卫侯推荐苟变,卫侯知道苟变是⼀个难得的将才,却因他吃了百姓的两个⼩鸡蛋,便不打算任⽤他。

只因⼀点⼩过错就要放弃⼀个⼈才,这不是很愚蠢吗?对于恩怨,我们不能因⼩怨忘⼤恩。

滴⽔之恩,尚能涌泉相报,⼀点⼩怨,更应⽤宽容之⼼去忘怀。

第三戒:戒说短,戒夸长。

说⼈之短乃护⼰之短,夸⼰之长乃忌⼈之长。

揭露别⼈的短处与夸耀⾃⼰的长处,本质都是为了证明⾃⼰的优势,恶意贬低别⼈。

这种⾏为是⼼胸狭隘的体现,在⼈际中最易遭⼈记恨。

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然⽽更多的是⽆情地解剖⾃⼰。

”真正的智者总是从⾃⾝寻找问题根源,正如孔⼦所⾔“吾⽇三省吾⾝”,发现⾃⼰的不⾜,从⽽改正,⽽⾮贬低他⼈来寻求对⾃我的安慰。

第四戒:戒独利,戒众谋。

利可共⽽不可独,谋可寡⽽不可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利益是⼈之向往。

但独占利益者通常会成为众⽮之的,所以曹操宁可操纵⼀个傀儡皇上也不称帝,就是不愿陷⼊困境,被多⽅势⼒打压。

谋划事情则贵在迅速做出决策,商议的⼈太多,既会动摇决策的诞⽣,也有泄露秘密的担忧。

第五戒:戒懒惰,戒狂傲。

“天下古今之庸⼈,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皆以⼀傲字致败。

”⼤多数⼈⼀辈⼦平庸,只因懒惰。

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代宗师。

庸⼈败于懒惰,天才却输于狂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资治通鉴》选读子思对卫侯的忠告
作者:张国刚
来源:《月读》2014年第05期
子思①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

”②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③,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①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

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

君出言自以
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

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②抑亦似君之君臣乎!”③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