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总论 (1)
1.1急诊医学总论
急诊医学核心
评估
处理
判断、救治
治疗
急危重症、创伤
诊断
预防
检查的注意事项
1. 发现危重情况应立即抢救,不能因检查而耽误时 机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同时进行,步骤应简捷
2. 体格检查应程序化,作到全面而突出重点。可按 CRASH PLAN的顺序进行
3. 成批接收伤员时不可忽视不出声者 4. 对诊断不清者应严密观察,动态对伤情进行评估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及观念
急诊“救人治病”原则
急诊发展的理念是将抢救生命作为第一目标
病情多变 且复杂
很难明确 临床诊断
救人
病情危急,重点在立即 抢救生命、稳定病情
治病
“治病”意味首先要明确疾病诊断
急诊“救人治病”原则
抢救 黄金时间
确定诊断
病因治疗
繁杂的检查和 诊断过程是时 间的浪费,要 在医疗制度和 抢救流程规定 救人优先原则
进一步救治
• 判断伤情可根据前述创伤分类方法及指标进行伤情判断 和分类,以便把需作紧急手术和心肺监护的伤员与一般 伤员区分开来。
• 呼吸支持 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 开。
• 循环支持 主要是积极抗休克。 • 镇静止痛和心理治疗 剧烈疼痛可诱发或加重休克,故在
不影响病情观察的情况下选用药物镇静止痛。
急诊危重症 患者特点
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
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住院治疗
其他专科难以收住院的危重患者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医院分别成立急诊科 多采取分诊和专科支 援方式解决临床急诊 的医疗问题
急诊医学总论
(一)急诊医学专业特点(逆向思维)
传统专科
先瞄准 后开火 Aiming before firing
有病 什么脏器 什么病 严重度 危重期 生命威胁
先开火 后瞄准 Firing before aiming
急诊科
(二)急诊处理原则(救人治病)
首先判断病人是否有危及生命的情况 稳定生命体征,重病优先(确诊不是首要目的) 综合分析,侧重功能(寻求全面的资料,完整记
科(美国急诊医学步入健康发展之路)
(一)急诊医学发展简史
2. 中国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救工作的意见” 1984年,卫生部,“关于发布《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
的通知” 1986年,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草章)》 1987年,急诊医学会成立 2009年,卫生部,急诊专科条例 2010年,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急诊专科基地(我院上海
-----发展中的急诊医学
(一) 急诊医学发展简史
1.美国
• 1968年,成立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
• 1970年,出台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计划 • 1975年,美国医学会接受急诊医学住院医师生标准 • 1979年,美国医学会批准急诊医学为第二十三个医学专
根据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急诊的时效性
治疗
危急 <5 min
病 情
Hale Waihona Puke 急重 5-10min严 重
急
<30min
度
非急诊 >30min
诊断
时间
Critical Emergent Urgent Non-urgent
(四)EMSS的任务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心肺复苏术(CPR)是急诊医学中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技术, 通过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维持患者基本血液循环与氧气供应。
操作要点
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合 理进行人工呼吸,及早除颤,并注重后续高级生命支持。
注意事项
确保按压频率、深度与通气量的准确,避免过度通气和按压中断,动 态评估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急诊检查与诊断
01
针对性、快速性
02
• 急诊检查应具有针对性和快速性。医生应根据初步评估结果,选择针对性的 检查项目,以尽快明确患者的诊断。同时,还需注意检查过程中的安全性,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03
• 专业内容:医生需熟悉常见急诊检查方法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如实验室检 查、影像学检查等。在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应迅速结合患者病史和体征进 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诊断。
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相关病史和临床体征,选择合适的超声 探头和检查方法,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并注 意超声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CHAPTER 05
急诊医学的未来发展与趋势
信息化与智能化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电子病历系统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急 诊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 查询和共享,提高医疗工 作效率。
诊断方法
通过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 、胸部X线片等检查手段,可以 确诊呼吸系统急诊的病因和严重
程度。
紧急治疗
哮喘患者需立即吸入短效β2受体 激动剂以缓解症状;呼吸衰竭患 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急诊(如急性腹痛、消化道出血)
症状识别
消化系统急诊的常见症状包括急性腹痛、恶心、呕吐、便 血等。急性腹痛可能表现为绞痛、剧痛或持续性隐痛;消 化道出血可能导致黑便、呕血等症状。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急性呼吸困难
总结词
急性呼吸困难是一种紧急状况,需要立 即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症状。
VS
详细描述
急性呼吸困难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肺 炎、心衰等。对于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医 生需要进行快速的评估和诊断,并根据病 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吸氧、使用呼 吸机、抗感染等。
急诊医疗服务应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不干 涉患者的自主决策,除非患者的决策可能 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急诊医疗服务中的法律责任
医疗过错责任
医生在提供急诊医疗服务时,因 疏忽或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应
承担医疗过错责任。
医疗合同责任
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存在医疗服 务合同关系,医疗机构未按照约 定提供服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
急诊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1 2
急危重症救治研究
研究急危重症的救治方法和策略,提高救治成功 率。
急诊医疗质量管理研究
研究急诊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标准,提高救治 质量。
3
急诊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
研究急诊医学伦理与法律问题,保障患者权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急诊医学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急诊医疗服务中的伦理原则
生命至上原则
公正分配原则
急诊医疗服务应以抢救生命为首要任务, 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弃对患者的救治。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诊医疗服务应公 平、合理地分配资源,确保所有患者得到 均等的救治机会。
知情同意原则
尊重自主原则
患者有权了解病情、治疗方案及风险,并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主决策。
在急诊医疗服务中,患者的隐私信息 可能涉及个人尊严和人格利益,医疗 机构和医务人员有义务保护患者的隐 私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
急诊医学01
第一篇总论第1章急诊医学概论第一节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学科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
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
它之所以成为专科是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现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和某些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并配备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
据1986年《中国卫生年鉴》(英文版)中报道,全国已有11497家县级以上的医院设置了配备合格医护人员的急诊科或急诊室。
器械设备得到更新,向专业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不过目前不少医院成立急诊科只是重点解决行政管理问题。
但发展急诊医学重要的是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急诊医疗体系和提高急诊医学水平,如何去实现,需要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员去构思、实践和总结。
目前并无现成的模式,要靠自己去探索、设计和建设。
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主要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建适合我国社会的急诊专业。
像医学领域中所有专业学科一样,临床的经验和教训需要专业人员来分析和总结。
这是发展和提高每一学科的必要条件之一。
急诊医学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成立伊始,专业医师非常缺乏。
但是它的发展是很快的。
因为它属于医学科学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必然也会迅速发展的。
此外它是一门解决急性病和危重病的学科,并且要研究如何更迅速、更有效、更有组织地抢救急危病例,和处理“灾难医学”所遇到的问题,社会需要它,人民需要它。
以诊治一例急诊病人来看,如忽视或不够重视发病之初的处理,并及时安全地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室,而在急诊室亦未予恰当处理,等他的病情发展到危重阶段,才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和采用各种先进器械来救治,即使挽救了他的生命,这并不能认为是现代急诊医学的主要目的。
应该从病人发病之初或受伤之际就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诊治,并将他安全转送到医院,立即接受急诊室医师有效的初步诊断的治疗,然后根据病情,安排他们的转归。
多数接受治疗后可以回家继续服药、休息治疗、少数危重病患者,就可以经适当处理或手术,然后转到强化监护医疗病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冠心病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或专科病房。
急诊医学课件1第一章绪论
现代科技在急诊医学中应用及
06
展望
现代科技在急诊医学中应用现状
信息化管理系统
远程医疗技术
通过电子病历、医嘱系统、护理信息系统 等,实现急诊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查询 和共享,提高医疗效率。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远程会 诊、远程心电监测等,使急诊患者能够及 时获得专业诊断和治疗。
医学影像技术
人员配备
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 ,包括急诊医师、护士、 医技人员等,确保24小时 不间断服务。
急诊科管理规范及制度
分诊制度
建立科学的分诊制度,根据患者 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分类
和分流。
首诊负责制
首位接诊医师应对患者全面负责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
治。
绿色通道
为危重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优先 安排就诊和治疗,确保患者生命
急救与复苏
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急救措施和心肺复苏, 挽救患者生命。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并调整治 疗方案。
02
01
多学科协作
与其他科室医生紧密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全 面、连续的治疗。
04
03
急诊科医生素质要求
医学知识
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 识,熟悉各种常见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
应急能力
能够快速反应、冷静处 理各种紧急情况,具备 高超的急救技能。
推广远程医疗技术
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心电监测等远程 医疗技术,使急诊患者能够及时获得 专业诊断和治疗。
强化医学影像技术应用
加强CT、MRI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应 用,提高急诊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救 治成功率。
加强急救技术培训
普及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 ,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救治能力。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信息,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改进计划,明确改 进目标、措施和时间表,不断提升急诊医疗服务水平。
05
总结与展望
急诊医学总论的总结与回顾
急诊医学总论的地位和作用
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总论是急诊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急诊医学总论的主要内容
THANK YOU.
急诊规范
包括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优先处理、绿色通道畅通等,以确保急诊患者的 及时救治。
急诊医学的常用技术与方法
基本急救技术
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术、固定搬运术等基本急救技术,以及针对不同部位 和类型的创伤进行初步处理的创伤急救技术。
常用诊疗方法
包括临床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方法等,以及针对不同疾病类 型和紧急程度采取的相应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急诊医学总论主要涵盖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症状鉴别与处理、急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知 识体系。
急诊医学总论的实践价值
通过学习急诊医学总论,可以掌握急诊医疗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急诊医疗水平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 疗服务。
急诊医学总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急诊医学总论的发展方向
急性创伤的初步评估与处理
初步评估
对于急性创伤病人,应进行初步 评估,包括受伤部位、伤情严重 程度、生命体征等,以确定下一 步的治疗措施。
紧急处理
对于急性创伤病人,应采取紧急 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以稳定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
转运与专科治疗
将急性创伤病人及时转运至专科 治疗科室,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 疗,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 治。
急诊医学概论
社区急救网络建设几点建议(1)
一、建立适应我们现状朝向国际先进的社区急 救网络建设框架
发展以120的急救网络为平台,在这 个平台上建立“社区大众自救互救---社 区医院急救---中心医院标准急救”的三 级 体 系, 也 只 有 形 成 : “ 全 民 大 众 ---120网络----医院救治”才能形成一个完 整的国家急救体系,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以 国家为整体的急救效能,以改进我国的社 区急救水平,与国际接轨。
• 危重病急救医学的业务范畴在参
考1991年美国危重病学会制定的
危重病医学优先研究22种疾病的
基础上,1996年上海市卫生局也
颁布了红头文件,规定15种危重 病急救医学病种为ICU的收治范 围。
•2001年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
制中心和上海市重病专业
委员会制定的危重病急救医 学范围包括的20种疾病为:
•
基础生命支持:
什么是基础生命支持(BLS) 和 基 础 创 伤 生 命 支 持 (BTLS)? 把有效的初步急救措施,以 最快速度送到病、伤人员身边 维持他的生命。
•急诊医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是挽救急危重病、伤人员于濒危状
态,或从死亡线上把他们抢救过来, 期间 防止急病、伤员病情或伤情 恶化。换言之,即尽量降低急病、 伤人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急诊医学
Emergency medicine
第一章 急诊医学概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edicin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ngdu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急诊医学总论的常用诊疗技术
03
心肺复苏术(CPR)
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心脏除颤。
急诊医生应该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给予患者温暖、关爱和支持。
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沟通,可以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治疗效果。
人文关怀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急诊医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急诊医生应该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急诊医生应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急诊医生职业素养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包括责任心、同理心、诚实守信、严谨细致等方面的品质。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急诊医学总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医院设立了急诊科,配备了专业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
急诊医学总论趋势
未来急诊医学总论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联合诊疗、综合评估和预防保健,同时加强急诊科医生的培养和选拔,提高急诊科整体水平。
急诊医学总论的现状与趋势
急诊医学总பைடு நூலகம்的学科内容与分类
02
急诊医学总论涵盖了急诊临床医学、急诊护理学、急诊医学救援和急诊医学教育等多个领域。
急诊医学总论的学科体系包括急诊临床诊疗规范、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医疗救援技术和急诊教育等多个方面。
急诊医学总论的学科体系
急诊医学总论的分类
按照急诊医学总论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诊临床医学篇、急诊护理学篇、急诊医学救援篇和急诊医学教育篇等四个部分。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紧急处理与抢救措施
紧急处理
对于危及生命的患者,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如心肺复苏、止 血、抗休克等。
抢救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如气管插管、心电监 护、输液等。同时,及时联系相关科室或上级医生进行会诊 和治疗。
04
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 助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呼 吸衰竭及原因。
到达接收医院后,与接收医院的医护人 员交接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用药等
情况。
交接护理记录
将患者的护理记录交接给接收医院的 医护人员,以便接收医院了解患者的
病情和护理情况。
交接药品和设备
将患者使用的药品和设备交接给接收 医院的医护人员,并说明使用方法。
完成交接手续
完成交接手续后,方可离开接收医院 。
06
根据患者病情和转运距离,选择合适的转 运工具,如救护车、直升机等。
通知接收医院
准备必要的药品和设备
提前通知接收医院患者的基本情况、预计 到达时间等信息,以便接收医院做好相应 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准备必要的药品和设备, 如氧气、心电监护仪等。
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与观察
保持患者舒适
在转运过程中,尽量保持患 者舒适,避免过度颠簸或摇 晃。
治疗效果。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01
02
03
04
指挥调度
通过高效的指挥调度系统,确 保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
监护等环节的顺畅运行。
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信息 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
率。
团队协作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和沟 通,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诊医学总论[1]
指在获取急诊病人的主诉后,根据主诉及所属
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资源配臵,评估病人在进入
急诊科到安臵好病人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急诊医
疗资源个数。
40
列入急诊分级的资源:
实验室检查(血和尿) ECG、X线、CT/MRI/超声、 血管造影 建立静脉通路补液、静脉注射、肌注、雾化治 疗 专科会诊 简单操作(n=1)如导尿、撕裂伤修补 复杂操作(n=2)、镇静镇痛
7
1980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 术会议。 1981年创刊《中国急救医学》 1986年10月,第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 1986年12月,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 1990年创刊《急诊医学》杂志。 1997年3月,更名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8
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 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病人。
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但病人病情复杂, 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 级定为急症病人。
即急症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
的“非急症病人”。
39
急诊医疗资源
重点:急诊病人的特点,急诊诊断的
步骤,常见急危重症的速识别要点与 处理技巧。
3
4
急诊医学概念: 急诊是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
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所有合理 手段的救命救急体制.
5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医学中一门
新兴的跨临床专业的学科,与各临床医学和基
础医学联系紧密。急诊医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最
3.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
急诊医学总论通用课件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医疗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
重要地位。ຫໍສະໝຸດ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包括院前急 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三个部分。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包括快速响 应、紧急救治、转运和康复等,旨在 确保患者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 有效的医疗救助。
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治和转运患者, 院内急诊负责接收、诊断和治疗患者, 重症监护则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和高 级治疗。
03
04
患者至上原则
急诊医疗服务应始终以患者的 利益为首要考虑,确保患者的
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及时性原则
在紧急情况下,应尽快为患者 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不得无
故拖延。
公正分配原则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诊医 疗服务应公平地分配给所有需 要的患者,不得歧视或偏袒。
保密原则
对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应予以 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急诊医学的法律责任
01
02
03
医疗过错责任
医生在提供急诊医疗服务 过程中因过失导致患者损 害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
医疗事故责任
医生因违反医疗规范或因 疏忽导致患者严重损害的, 应承担医疗事故责任。
免责事由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不 可抗力、意外事件等,医 生可免除部分或全部法律 责任。
急诊医学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案例分析
急诊医学的特点
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时效性,需 要跨学科合作,提供全面、连续 的医疗服务。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急诊医学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降低 病死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
急诊医学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 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
急诊医学概论
THANKS
感谢观看
院内绿色通道
建立院内绿色通道,实现患者从急诊科到相关科室的无 缝衔接,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急诊医疗团队建设与沟通
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
加强急诊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 协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模 式,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医疗 服务。
团队培训与能力提升
定期开展急诊医疗团队培训和技能提 升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 应急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 力。
急诊医疗质量管理
质量评估指标制定
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定科学、客观、量化的质量评 估指标,包括急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平均急诊停 留时间等。
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和定期质量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急诊医疗质量。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院前急救体系
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包括急救网络布局、急救 通讯系统、急救车辆调度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 效的急救。
02
急诊医学基础知识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01
02
03
院前急救
提供现场急救、转运和指 导患者家属自救。
院内急救
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的急救 措施,包括诊断、治疗和 手术等。
重症监护
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救 治,包括心肺复苏、器官 功能支持等。
急诊医疗资源与设备
医疗团队
由医生、护士、技术人员 等组成,具备丰富的急救 技能和经验。
急诊医学不仅关注患者的生命,还关注患者的痛苦。对于那些遭受急性
疼痛或创伤的患者,急诊医学提供了有效的止痛和缓解措施,以帮助患
者度过难关。
03
预防并发症
急诊医学在处理急性病患者时,不仅关注当前的问题,还着眼于预防未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 诊、重症监护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紧 密衔接,相互协作。
急诊医疗流程的优化
急诊医疗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急诊医疗流程的优化,可以缩短患 者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通过加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提高 急诊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
展望
急诊医学总论的发展趋势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改进
重症监护病房的任务和特点
重症监护病房主要负责收治危重病患者,具有高 技术、高精度和高风险等特点。
重症监护病房的设施和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患者 得到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团队和协作
重症监护病房需要具备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 护团队,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提高救治的成功 率和效率。
01
推广先进的急诊医疗技术
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急诊医疗技术的水平。
02
加强急诊医疗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03
推动急诊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开展急诊医疗技术创新研究,推动急诊医疗技术的发展。
推进急诊医学教育的发展
加强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建 设
建立完善的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包括医学院 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
以病人为中心,强调时间的紧迫 性和治疗的快速有效。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
及时救治急性病患者 ,降低疾病恶化和死 亡风险。
承担突发事件紧急救 援任务,保障公众健 康安全。
提供初步诊断和治疗 ,为后续专科治疗打 下基础。
急诊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急诊医学的起源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各类型急诊医学总论的健康教育
心血管急症健康教育
宣传心血管急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教育患者保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呼吸系统急症健康教育
宣传呼吸系统急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教育患者戒烟 ,加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和肺部感染等。
消化系统急症健康教育
宣传消化系统急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教育患者饮食 卫生,控制慢性疾病,预防胆道蛔虫症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诊医学总论的诊疗技术也不断提高,如急救技能、诊疗设备、药物选择等方面。
急诊科建设不断加强
各医院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急救医疗服务。
急诊科研工作不断深入
急诊科研工作不断深入,研究急诊医学总论相关的临床问题,推动急诊医学总论不断发展。
02
神经系统急症健康教育
宣传神经系统急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教育患者保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避免头部外伤等。
THANKS
• 急性发热:常见于感染、过敏、风湿性疾病等,需针对病因治疗 • 急性疼痛:多种病因可引起,需注意疼痛的性质、部位和伴随症状 • 急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哮喘、气胸、肺炎等,需要快速缓解症状 • 急性心脑血管病: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需紧急处理 • 急性中毒:多种毒物可引起,需尽快明确毒物性质和排 • 急性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工伤、暴力事件等,需评估伤情和紧急处理 • 急性感染:常见于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需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药物治疗 • 急性过敏:常见于药物、食物、昆虫叮咬等过敏,需迅速脱离过敏原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需尽快明确病因和进行相应治疗
特点
急诊医学总论具有急症、危重症患者多、病情复杂、变化快 、处理难度大等特点,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 的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应 变能力。
急诊医学总论 (1)教材
伤病情评估:有无意识、呼吸循环是否存在、重点脏器部位检查及处理。快速。
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
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提高对急、危、重伤病员的 救治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河南 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院前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 事发现场及转运(送)医疗机构过程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第三条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院前急救医疗工作, 并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应当按照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 调度的原则,根据伤病员情况,实行就急、就地、就近救护,保证急 救工作高效、快捷、及时。
1、通讯指挥系统:要求120 信息畅通准确,组织 有力。 2、运输:救护车、火车、飞机、轮船。要求快 捷安全。 3、医疗支持:医护人员(3年以上临床医疗工作 经验持急诊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注册医师,3年以 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持急诊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 急诊护士)技术熟练、医疗设备(抢救器材和药 品)完备精良。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
•危重复杂 •综合相关 •处置简捷
•急症和创伤 常发生突然, 病情危重及 进展难以预 料;急性期 应激反应强, 代偿能力差
•急诊强调救 治“时间窗” 的概念,实 现早期目标 治疗可获得 更好的预后, 提高抢救存 活率,减少 功能伤残 (如最佳的 溶栓时间)
•早期有效纠正器 官功能紊乱和失 调状态,阻断病 情恶化,在可逆 阶段使组织结构 损害和器官功能 障碍得到控制 (如:心肺复苏 4分钟内进行)
救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急诊急救水平。(五)急救中心应积极承担对当地急救站的急救援助和技术指导任务。
急诊医学概论课件
通过徒手心肺复苏术、气道管理等技术手段,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高级生命支持
应用药物、电击除颤等措施,进一步恢复患者自主循环和呼吸功能。
危重病评分与监测
APACHE评分
评估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预后,指导临床决策。
SOFA评分
反映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 的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 恶化和预后。
监测手段
急诊医学的特点与重要性
特点
突出急性、突发性、多学科交叉、时 间紧迫等特点,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快 速判断和果断处理的能力。
重要性
强调急诊医学在挽救生命、降低伤残 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 作用,以及在社会公共卫生体系中的 地位。
急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内科、外科的关系
说明急诊医学与内外科在疾病谱、诊疗手段等方面的交叉 与协作,如急性心梗、脑卒中等疾病的急诊救治。
包括心电图、动脉血气分 析、乳酸水平等,实时了 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机械通气技术
适应症
用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等患者的呼吸支持。
通气模式
包括辅助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 令通气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
适的通气模式。
参数设置
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氧浓 度等参数,实现个体化通气治疗
。
急性中毒救治技术
外伤与中毒急诊
严重创伤
严重创伤是指由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导致的身体组织严重损伤,可能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需要紧急救治。
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大量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中毒原因包括食 物中毒、药物中毒、工业毒物中毒等。
04
急诊医学中的关键技术
复苏技术
急性呼吸衰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急诊急救水平。(五)急救中心应积极承担对当地急救站的急救援助和技术指导任务。
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三章 执业管理
第十条 急救站(中心)应当实行首诊负责制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并组建院前急救医疗队,制定急救医疗预案。 努力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第十一条 各急救站(中心)应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配置院前急救医疗药械、设备及通讯设施,要及时保养、维修和 更新。 第十二条 各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配备急救指挥车,各急救站(中心)应配备适量救护车。急救指挥车和救护车应当设置统一 的通讯设备、灯具、警报器和医疗急救标记及相应的急救设备、设施。 呼救信息后,必须立即派出救护车。 各急救站(中心)应当保证值班救护车车况良好,在接到 值班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不得执行非急救任务。 各急救站 (中心)要注重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机结合,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规范病人的转运接收,做好延续治疗和专科治疗工作
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二章 规划设置
第五条 建立市、县院前急救医疗网络。各市院前急救医疗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中心、急救站组成;各县(市) 院前急救医疗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站组成。 第六条 急救中心作为院前急救医疗的专业医疗机构,由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后报省卫生厅审批。急救中心不得重复设置。 第七条 急救站由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国家和省卫生厅的有关规定审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省直医疗单位和中央驻豫 医疗机构申请设置急救站,加入当地院前急救医疗网络,必须取得
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责任心强,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
第十五条 各急救站(中心)要严格贯彻执行《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及省卫生厅有关急诊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 注重急诊抢救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 第十六条 各急救站(中心)在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中,发现伤病员涉嫌犯罪的,应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
•院 前 急 救
•院 内 急 诊
•危重病监护
一、院前急救
•1. 现场生命支持,快速对症处理稳定病情和安全转运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紧急医疗救援
•3. 重大集会和活动中承担意外救护
•4. 联络急救中心、医院和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
•5. 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院前急救技术指标的评价可控制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单位、部队及企事业医疗机构纳入当地院前急救医疗网络。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急救中心、急救站基本标准》,不独立设置急救站。 第八条 “120”急救指挥中心的职责是: (一)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地“120”呼救的受理工作。 (三)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加强与院前急 (四)建立有线和无线
(五)建立统计报告等制度,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院
(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负责任等原因造成不良后果者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服从“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及时出诊。 (二)实行院前
第九条 急救站(中心)的职责是:
出诊负责制,负责做好接诊病员的救治工作。
(三)接诊和转运过程中,如患者指定医院,应当尊重病人意愿。(四)开展急
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草创期(1983年-1986年) 标志性事件: 1983年,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 1986年5月,全国急诊医学会成立,从学术上确立了急诊医学的学科地位。 特 点: 急诊不被承认为专业;急诊工作由相关专业承担;无院外急救系统。 二、平稳发展期(1987年-2003年) 标志性事件: 2003年SARS肆虐,向急诊医学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特 点: 急诊成为独立专业;具有相关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学术组织;无成型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未形 成亚专业;受到其他专业歧视;从业人员非专业出身。
1、通讯指挥系统:要求120 信息畅通准确,组织 有力。 2、运输:救护车、火车、飞机、轮船。要求快 捷安全。 3、医疗支持:医护人员(3年以上临床医疗工作 经验持急诊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注册医师,3年以 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持急诊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 急诊护士)技术熟练、医疗设备(抢救器材和药 品)完备精良。
伤病情评估:有无意识、呼吸循环是否存在、重点脏器部位检查及处理。快速。
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
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提高对急、危、重伤病员的 救治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河南 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院前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 事发现场及转运(送)医疗机构过程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第三条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院前急救医疗工作, 并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应当按照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 调度的原则,根据伤病员情况,实行就急、就地、就近救护,保证急 救工作高效、快捷、及时。
(现场急救、转送医院、途中监护、协调现场和请求增援)。2、分秒必
争全面救治。3、病人或病情知情人联络沟通。
院前急救
急救电话:120中国大陆 911美国 999香港 000澳门 119台湾 中国大陆120 119 110 122四号联动 急救电话记录:1、清楚、准确、精炼、专业。 2、接电话时间、出车时间(3分钟)。 3、呼救人姓名、电话、关系。 4、现场地点、周围标志性建筑、最佳路径。 5、伤病人尽可能的病情描述。 6、其他特殊说明。 急诊反应时间:接急救电话到急救现场。市区15分钟、郊区30分钟。
院前急救的特点
1、突发性: 2、紧迫性:保命第一,分秒必争 3、艰难性:道路、环境、空间等。 4、复杂性: 时间紧、资料少、评估快、处理急,使原本就有不同程度风险的医 疗措施很容易成为高风险的医疗行为。 5、灵活性:就地取材、多措并举、杜绝死板、抢抓时机。 6、对症性:不求治愈、争取时间、稳定病情、快速转运。例如休克病人快速扩 容稳定血压,骨折病人固定为主不求复位。 7、体力性:旺盛的精力、良好的体力。 8、应变性:考量智慧、业务水平、职业责任心。 9、涉法性:患者疑涉案、传染病、灾伤、中毒、纠纷等,注意隐私保护、现场 及证据保护、及时上报执行、客观真实记录。面对新闻记者、警察、律师、 利益双方等掌握接受采访咨询技巧。 10、社会性:动用一切力量,确保救治效果。
第十三条 各市、县(市)急救指挥中心和各急救站(中心)应当执行统计报告制度,按规定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汇总、 统计、保管,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急救动态信息。 第十四条 各急救站(中心)应按规定配备固定编制的人员,充实技术骨干,独立值班的急救医师必须具有三年以上、急救护士 急诊进修医师和实习医生不得单独值急诊班。
•需 求
•院前急救需求 医疗救援和社会公共 救助的尴尬,突出人道主义强调履职 尽责。考量政府职能。(无主病人处 理)
• 急救反应时间
•时 间
• 现场抢救时间 • 急救转运时间
•效 果
•院前急救效果 1、院前急救指挥系统 2、急救反应时间3、急救设施4、急 救人员能力和术水平5、疾病状况
院前急救支撑条件
•从零乱复杂临 床症状中,进 行跨多学科专 业的知识综合 分析判断,把 握影响生命指 征稳定的根本 点。避免先入 为主,避免只 见树木不见森 林
•急诊对危重伤 病的处理原则要 求及时、简捷、 有效;特别是可 能快速引起生命 危险的急症,应 遵循相对固定的 临床路径。强调 遵循循证医学的 原则。
•
急诊医学的发展
院前急救的原则
目标最大努力挽救生命,最大可能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减少痛苦 ,最好效果转运到院。要求争分夺秒抢救病员,又要保证自身安全。 积极采用一切手段,措施得当技术规范。
原则一:先排险后施救。 避免错乱 原则二:先重伤后轻伤。 先急后缓 原则三:先施救后转运。 黄金施救 原则四:急救呼救并重。 分工协作 保证安全 脱险、安放、减少再伤 先近后远 稳定病情 分类分流(轻中重死亡) 灵活操作
1979年在国际上正式列为一门独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科。 1980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国家开始重视急诊学科的发展,各医院 逐渐成立急诊科。 1983年中国第一个急诊科的诞生。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下令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邵 孝鉷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他也成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1984年卫生部颁发《医院急诊科(室)建设的通知》,要求把急诊医疗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986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救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 (草案)》(这个草案对我国急诊科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要求县市以上地区必须成立 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城市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县乡急救室)实行三级急救医疗管理体系。 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0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创刊,为急诊医学的学术 研究和交流 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台。 1995年——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并被确认为与内、外、 妇、儿科并列的二级学科。 2001年《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2003年“非典” 肆虐,急诊急救工作得到 重视。课程开设、人才培养走向正规。 2007年《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 2009年卫生部颁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行)》要求二三级医院必须有急诊科。并且明 确了急诊科建设的标准。 2011年10月26日——卫生部急诊医学质控中心正式成立,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范 急诊科流程标准化建设。 2014年1.1《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正式实施。
三、高速发展期(2003年-至今) 特 点: 具有成熟专业的一切特点;已经形成亚专业;有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与其他专业地位平 等;得到同行和患者认可;具有成熟专业所具有的一切学术组织。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