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总论(本科)

合集下载

1.1急诊医学总论

1.1急诊医学总论

急诊医学核心
评估
处理
判断、救治
治疗
急危重症、创伤
诊断
预防
检查的注意事项
1. 发现危重情况应立即抢救,不能因检查而耽误时 机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同时进行,步骤应简捷
2. 体格检查应程序化,作到全面而突出重点。可按 CRASH PLAN的顺序进行
3. 成批接收伤员时不可忽视不出声者 4. 对诊断不清者应严密观察,动态对伤情进行评估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及观念
急诊“救人治病”原则
急诊发展的理念是将抢救生命作为第一目标
病情多变 且复杂
很难明确 临床诊断
救人
病情危急,重点在立即 抢救生命、稳定病情
治病
“治病”意味首先要明确疾病诊断
急诊“救人治病”原则
抢救 黄金时间
确定诊断
病因治疗
繁杂的检查和 诊断过程是时 间的浪费,要 在医疗制度和 抢救流程规定 救人优先原则
进一步救治
• 判断伤情可根据前述创伤分类方法及指标进行伤情判断 和分类,以便把需作紧急手术和心肺监护的伤员与一般 伤员区分开来。
• 呼吸支持 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 开。
• 循环支持 主要是积极抗休克。 • 镇静止痛和心理治疗 剧烈疼痛可诱发或加重休克,故在
不影响病情观察的情况下选用药物镇静止痛。
急诊危重症 患者特点
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
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住院治疗
其他专科难以收住院的危重患者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医院分别成立急诊科 多采取分诊和专科支 援方式解决临床急诊 的医疗问题

急诊医学总论

急诊医学总论

(一)急诊医学专业特点(逆向思维)
传统专科
先瞄准 后开火 Aiming before firing
有病 什么脏器 什么病 严重度 危重期 生命威胁
先开火 后瞄准 Firing before aiming
急诊科
(二)急诊处理原则(救人治病)
首先判断病人是否有危及生命的情况 稳定生命体征,重病优先(确诊不是首要目的) 综合分析,侧重功能(寻求全面的资料,完整记
科(美国急诊医学步入健康发展之路)
(一)急诊医学发展简史
2. 中国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救工作的意见” 1984年,卫生部,“关于发布《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
的通知” 1986年,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草章)》 1987年,急诊医学会成立 2009年,卫生部,急诊专科条例 2010年,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急诊专科基地(我院上海
-----发展中的急诊医学
(一) 急诊医学发展简史
1.美国
• 1968年,成立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
• 1970年,出台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计划 • 1975年,美国医学会接受急诊医学住院医师生标准 • 1979年,美国医学会批准急诊医学为第二十三个医学专
根据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急诊的时效性
治疗
危急 <5 min
病 情
Hale Waihona Puke 急重 5-10min严 重

<30min

非急诊 >30min
诊断
时间
Critical Emergent Urgent Non-urgent
(四)EMSS的任务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精品医学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精品医学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精品医 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急诊医学总论概述 • 急诊医学基础知识 • 急诊医学诊疗技术 • 急诊医学管理 • 急诊医学教育及培训 • 急诊医学研究及学术交流
01
急诊医学总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急诊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多学科合作 为基础,通过现代医疗技术和设备,为急 性、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病人提供及时 、全面、连续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学科。
特点
急诊医学强调快速诊断、及时治疗,以抢 救病人生命为首要任务,同时注重病人安 全和医疗质量。
急诊医学的发展历史
起源与发展
急诊医学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当时由于战争创伤和灾害的频发,需要为大 量伤员提供及时的治疗和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急诊医学逐渐发 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
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一级(危重)、二 级(紧急)、三级(普通)和四级( 非紧急)。
03
急诊诊断和治疗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 治疗方案,强调早期预防和治疗并发 症。
03
急诊医学诊疗技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救技术
基础生命支持
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 本急救技能。
高级生命支持
包括气道管理、机械通气、液体 复苏、抗休克等较高级的急救技 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急诊医学逐渐发展起来,各级医院纷纷设立急诊 科,培养专业急诊医护人员,提高急诊医疗服务水平。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
保障人民健康
急诊医学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急性、危 重、急症和意外伤害病人往往需要迅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否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 死亡。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概述
心肺复苏术(CPR)是急诊医学中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技术, 通过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维持患者基本血液循环与氧气供应。
操作要点
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合 理进行人工呼吸,及早除颤,并注重后续高级生命支持。
注意事项
确保按压频率、深度与通气量的准确,避免过度通气和按压中断,动 态评估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急诊检查与诊断
01
针对性、快速性
02
• 急诊检查应具有针对性和快速性。医生应根据初步评估结果,选择针对性的 检查项目,以尽快明确患者的诊断。同时,还需注意检查过程中的安全性,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03
• 专业内容:医生需熟悉常见急诊检查方法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如实验室检 查、影像学检查等。在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应迅速结合患者病史和体征进 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诊断。
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相关病史和临床体征,选择合适的超声 探头和检查方法,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并注 意超声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CHAPTER 05
急诊医学的未来发展与趋势
信息化与智能化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电子病历系统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急 诊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 查询和共享,提高医疗工 作效率。
诊断方法
通过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 、胸部X线片等检查手段,可以 确诊呼吸系统急诊的病因和严重
程度。
紧急治疗
哮喘患者需立即吸入短效β2受体 激动剂以缓解症状;呼吸衰竭患 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急诊(如急性腹痛、消化道出血)
症状识别
消化系统急诊的常见症状包括急性腹痛、恶心、呕吐、便 血等。急性腹痛可能表现为绞痛、剧痛或持续性隐痛;消 化道出血可能导致黑便、呕血等症状。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精品医学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精品医学课件
06
确定病人的心理问题
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背景,识别存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与病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提供支持和安慰,有助于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
鼓励病人表达情感和倾诉内心感受,有助于释放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和行为,并引导其逐渐改变认知模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病情。
急诊医学强调快速评估、诊断和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和维护器官功能为目标。
急诊医学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
03
目前,急诊医学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急诊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01
急诊医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由于灾难性事故和恐怖袭击导致伤亡人数增加。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化与发展
推进急诊医疗信息化建设
加强急诊医疗队伍建设
完善急诊医疗管理机制
急诊医疗管理
03
1
急诊医疗管理的基本原则
2
3
急诊医疗管理应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患者得到及时、高效、规范的诊疗服务。
以患者为中心
急诊医疗管理应注重紧急性和时效性,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急诊质量控制标准
制定急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急救设备管理、急救技术操作规范等,确保急诊医疗服务质量。
急诊医疗管理的制度与流程
急诊病人的接诊与处理
04
病人来源
接诊流程
分诊制度
急诊病人的接诊流程
病情评估
01
对急诊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病因、病理生理等方面。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
• LettermanJ (1824〜1872)则在美国国内战争期间改进了军队急救体系,使伤员快速转运 到 最近的野战医院
• 1865年美国辛辛那提Commerial Hospital建立第一个Hospital-based急救医 疗服务机构 • 1961年美国弗吉尼亚州Alexandria Hospital的James D. Mills医师提出 “Alexandria计
5
里程碑事件
• 1970年在辛辛那提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急诊住院医 师培训项目,急诊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建立
• 1972年美国医学会(AMA)承认了急诊医学的学 术地位
• 1979年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成为 美国第23个独立的临床专科
6
中国急诊的发展历史
邵孝鉷于1979年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第一线工作,并 于1983年起任急诊科主任
划”,即医院急诊室为病患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急诊医疗服务 •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ine service system, EMSS)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
,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急诊医学发展历史
• 50年前,在全球都没有急诊医学的概念 • 急诊服务在急诊室(Emergency Room)完成
急诊医学总论
Emergency Medicine
1
急诊医学发展历史
• 法国拿破仑首席外科医师Bamn DJ Larrey (1766〜1842)组建了首个有组织的急救系 统, 并装备相应急救运输工具来抢救战场上的伤员,他被誉为急诊医学 之父
• 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军医官Jaromir Baron vo前急救系统——维也纳急救系统,该组织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灾害急救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急性呼吸困难
总结词
急性呼吸困难是一种紧急状况,需要立 即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症状。
VS
详细描述
急性呼吸困难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肺 炎、心衰等。对于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医 生需要进行快速的评估和诊断,并根据病 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吸氧、使用呼 吸机、抗感染等。
急诊医疗服务应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不干 涉患者的自主决策,除非患者的决策可能 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急诊医疗服务中的法律责任
医疗过错责任
医生在提供急诊医疗服务时,因 疏忽或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应
承担医疗过错责任。
医疗合同责任
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存在医疗服 务合同关系,医疗机构未按照约 定提供服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
急诊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1 2
急危重症救治研究
研究急危重症的救治方法和策略,提高救治成功 率。
急诊医疗质量管理研究
研究急诊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标准,提高救治 质量。
3
急诊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
研究急诊医学伦理与法律问题,保障患者权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急诊医学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急诊医疗服务中的伦理原则
生命至上原则
公正分配原则
急诊医疗服务应以抢救生命为首要任务, 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弃对患者的救治。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诊医疗服务应公 平、合理地分配资源,确保所有患者得到 均等的救治机会。
知情同意原则
尊重自主原则
患者有权了解病情、治疗方案及风险,并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主决策。
在急诊医疗服务中,患者的隐私信息 可能涉及个人尊严和人格利益,医疗 机构和医务人员有义务保护患者的隐 私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服务改进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信息,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改进计划,明确改 进目标、措施和时间表,不断提升急诊医疗服务水平。
05
总结与展望
急诊医学总论的总结与回顾
急诊医学总论的地位和作用
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总论是急诊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急诊医学总论的主要内容
THANK YOU.
急诊规范
包括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优先处理、绿色通道畅通等,以确保急诊患者的 及时救治。
急诊医学的常用技术与方法
基本急救技术
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术、固定搬运术等基本急救技术,以及针对不同部位 和类型的创伤进行初步处理的创伤急救技术。
常用诊疗方法
包括临床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方法等,以及针对不同疾病类 型和紧急程度采取的相应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急诊医学总论主要涵盖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症状鉴别与处理、急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知 识体系。
急诊医学总论的实践价值
通过学习急诊医学总论,可以掌握急诊医疗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急诊医疗水平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 疗服务。
急诊医学总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急诊医学总论的发展方向
急性创伤的初步评估与处理
初步评估
对于急性创伤病人,应进行初步 评估,包括受伤部位、伤情严重 程度、生命体征等,以确定下一 步的治疗措施。
紧急处理
对于急性创伤病人,应采取紧急 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以稳定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
转运与专科治疗
将急性创伤病人及时转运至专科 治疗科室,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 疗,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 治。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精品医学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本科)-精品医学课件
救医疗指挥中心,开通120电话
67
68
69
广州急诊医疗体系(GEMSS)的机制与模式
纳入政府行为及法制管理:市人大、市 政府直接关心,96年制定社会急救医 疗管理条例,经省人大批准公布。
制定广东省急诊管理规范及急危重症抢 救标准。
70
71
72
73
广州急诊医疗体系的服务模式
• 统一指挥、依托医院、 • 分片负责、专科出诊、 •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连续进行为
39
40
41
英国
42
日本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德法的欧洲模式
59
法国的院前急救
60
61
62
• 上海 • 重庆 • 广州
国内模式
63
上海120
64
65
6666
广州急诊医疗体系发展史
• 80年代以前 • 1989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广州急
30
4、当前急诊危重病热点课题与研究方向
心肺脑复苏(CPCR)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急性中毒 多发性创伤
31
五、中毒
32
六、创伤 (Trauma)
33
七、急诊医疗体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是一个具有急救医疗特色的社会综合服务网络。 把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和加强监护治疗系统
1.发展史: 2、复苏成功基本要素
1)救治时间前移 2)复苏对象: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急诊医学总论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二是急诊医学总论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三是急诊医学总论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
急诊医学总论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急诊医学总论的常用诊疗技术
03
心肺复苏术(CPR)
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心脏除颤。
急诊医生应该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给予患者温暖、关爱和支持。
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沟通,可以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治疗效果。
人文关怀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急诊医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急诊医生应该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急诊医生应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急诊医生职业素养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包括责任心、同理心、诚实守信、严谨细致等方面的品质。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急诊医学总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医院设立了急诊科,配备了专业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
急诊医学总论趋势
未来急诊医学总论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联合诊疗、综合评估和预防保健,同时加强急诊科医生的培养和选拔,提高急诊科整体水平。
急诊医学总论的现状与趋势
急诊医学总பைடு நூலகம்的学科内容与分类
02
急诊医学总论涵盖了急诊临床医学、急诊护理学、急诊医学救援和急诊医学教育等多个领域。
急诊医学总论的学科体系包括急诊临床诊疗规范、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医疗救援技术和急诊教育等多个方面。
急诊医学总论的学科体系
急诊医学总论的分类
按照急诊医学总论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诊临床医学篇、急诊护理学篇、急诊医学救援篇和急诊医学教育篇等四个部分。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紧急处理与抢救措施
紧急处理
对于危及生命的患者,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如心肺复苏、止 血、抗休克等。
抢救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如气管插管、心电监 护、输液等。同时,及时联系相关科室或上级医生进行会诊 和治疗。
04
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 助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呼 吸衰竭及原因。
到达接收医院后,与接收医院的医护人 员交接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用药等
情况。
交接护理记录
将患者的护理记录交接给接收医院的 医护人员,以便接收医院了解患者的
病情和护理情况。
交接药品和设备
将患者使用的药品和设备交接给接收 医院的医护人员,并说明使用方法。
完成交接手续
完成交接手续后,方可离开接收医院 。
06
根据患者病情和转运距离,选择合适的转 运工具,如救护车、直升机等。
通知接收医院
准备必要的药品和设备
提前通知接收医院患者的基本情况、预计 到达时间等信息,以便接收医院做好相应 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准备必要的药品和设备, 如氧气、心电监护仪等。
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与观察
保持患者舒适
在转运过程中,尽量保持患 者舒适,避免过度颠簸或摇 晃。
治疗效果。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01
02
03
04
指挥调度
通过高效的指挥调度系统,确 保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
监护等环节的顺畅运行。
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信息 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
率。
团队协作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和沟 通,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诊医学总论PPT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PPT课件
急诊医学
第一章 急诊医学总论
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研 究和处理各种急症、各种疾病的急性阶段和危重 病人的临床医学。独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科
对急危病(症)、创伤、中毒、事故、灾难 等病人进行初步快速评估判断、急诊处理,达到 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缓解或消除痛苦的目标。 包括现场急救、安全转运、院内急救、危重症监 护。
品)完备精良。
院前急救的几个要素
院前急救是对各种急症、创伤、中毒、事故、灾难等急危重病人进 行医疗呼救、现场紧急处理、转送医院及途中救护的总称。
时间:从发现患者到送入急诊科前,包括现场和转运途中。 地点:院外和院内非正常发病现场 对象:急救病人、急诊病人、灾难病人、预想病人。 急救医护人员的职责:1、担当起组织者、指挥者、实施者的角色 (现场急救、转送医院、途中监护、协调现场和请求增援)。2、分秒必 争全面救治。3、病人或病情知情人联络沟通。
1979年在国际上正式列为一门独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科。 1980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国家开始重视急诊学科的发展,各医院 逐渐成立急诊科。 1983年中国第一个急诊科的诞生。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下令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邵 孝鉷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他也成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1984年卫生部颁发《医院急诊科(室)建设的通知》,要求把急诊医疗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986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救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 (草案)》(这个草案对我国急诊科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要求县市以上地区必须成立 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城市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县乡急救室)实行三级急救医疗管理体系。 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0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创刊,为急诊医学的学术 研究和交流 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台。 1995年——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并被确认为与内、外、 妇、儿科并列的二级学科。 2001年《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2003年“非典” 肆虐,急诊急救工作得到 重视。课程开设、人才培养走向正规。 2007年《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 2009年卫生部颁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行)》要求二三级医院必须有急诊科。并且明 确了急诊科建设的标准。 2011年10月26日——卫生部急诊医学质控中心正式成立,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范 急诊科流程标准化建设。 2014年1.1《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正式实施。

急诊医学总论通用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通用课件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医疗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
重要地位。ຫໍສະໝຸດ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包括院前急 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三个部分。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包括快速响 应、紧急救治、转运和康复等,旨在 确保患者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 有效的医疗救助。
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治和转运患者, 院内急诊负责接收、诊断和治疗患者, 重症监护则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和高 级治疗。
03
04
患者至上原则
急诊医疗服务应始终以患者的 利益为首要考虑,确保患者的
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及时性原则
在紧急情况下,应尽快为患者 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不得无
故拖延。
公正分配原则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诊医 疗服务应公平地分配给所有需 要的患者,不得歧视或偏袒。
保密原则
对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应予以 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急诊医学的法律责任
01
02
03
医疗过错责任
医生在提供急诊医疗服务 过程中因过失导致患者损 害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
医疗事故责任
医生因违反医疗规范或因 疏忽导致患者严重损害的, 应承担医疗事故责任。
免责事由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不 可抗力、意外事件等,医 生可免除部分或全部法律 责任。
急诊医学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案例分析
急诊医学的特点
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时效性,需 要跨学科合作,提供全面、连续 的医疗服务。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急诊医学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降低 病死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
急诊医学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 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急诊医学总论》课件

各类型急诊医学总论的健康教育
心血管急症健康教育
宣传心血管急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教育患者保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呼吸系统急症健康教育
宣传呼吸系统急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教育患者戒烟 ,加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和肺部感染等。
消化系统急症健康教育
宣传消化系统急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教育患者饮食 卫生,控制慢性疾病,预防胆道蛔虫症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诊医学总论的诊疗技术也不断提高,如急救技能、诊疗设备、药物选择等方面。
急诊科建设不断加强
各医院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急救医疗服务。
急诊科研工作不断深入
急诊科研工作不断深入,研究急诊医学总论相关的临床问题,推动急诊医学总论不断发展。
02
神经系统急症健康教育
宣传神经系统急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教育患者保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避免头部外伤等。
THANKS
• 急性发热:常见于感染、过敏、风湿性疾病等,需针对病因治疗 • 急性疼痛:多种病因可引起,需注意疼痛的性质、部位和伴随症状 • 急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哮喘、气胸、肺炎等,需要快速缓解症状 • 急性心脑血管病: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需紧急处理 • 急性中毒:多种毒物可引起,需尽快明确毒物性质和排 • 急性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工伤、暴力事件等,需评估伤情和紧急处理 • 急性感染:常见于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需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药物治疗 • 急性过敏:常见于药物、食物、昆虫叮咬等过敏,需迅速脱离过敏原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需尽快明确病因和进行相应治疗
特点
急诊医学总论具有急症、危重症患者多、病情复杂、变化快 、处理难度大等特点,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 的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应 变能力。

急诊医学总论 (1)教材

急诊医学总论 (1)教材

伤病情评估:有无意识、呼吸循环是否存在、重点脏器部位检查及处理。快速。
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
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提高对急、危、重伤病员的 救治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河南 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院前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 事发现场及转运(送)医疗机构过程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第三条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院前急救医疗工作, 并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应当按照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 调度的原则,根据伤病员情况,实行就急、就地、就近救护,保证急 救工作高效、快捷、及时。
1、通讯指挥系统:要求120 信息畅通准确,组织 有力。 2、运输:救护车、火车、飞机、轮船。要求快 捷安全。 3、医疗支持:医护人员(3年以上临床医疗工作 经验持急诊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注册医师,3年以 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持急诊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 急诊护士)技术熟练、医疗设备(抢救器材和药 品)完备精良。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
•危重复杂 •综合相关 •处置简捷
•急症和创伤 常发生突然, 病情危重及 进展难以预 料;急性期 应激反应强, 代偿能力差
•急诊强调救 治“时间窗” 的概念,实 现早期目标 治疗可获得 更好的预后, 提高抢救存 活率,减少 功能伤残 (如最佳的 溶栓时间)
•早期有效纠正器 官功能紊乱和失 调状态,阻断病 情恶化,在可逆 阶段使组织结构 损害和器官功能 障碍得到控制 (如:心肺复苏 4分钟内进行)
救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急诊急救水平。(五)急救中心应积极承担对当地急救站的急救援助和技术指导任务。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本科)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本科)

急诊医学一、课程目的和任务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独立的有自身特殊规律的临床学科,其任务是处理和研究各类急性病人发病阶段和可能发生的急性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各种创伤的救治处理。

即专门研究急症、危重症病人突发病变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变化以及如何使用必要的手段与设备实施紧急处理和对生命延续支持、进行抢救的集综合性、边缘性、理论性、技能性一体的新兴科学。

本课程可帮助和引导医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实践,对教育培养适合我国急诊医疗服务和灾难救援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知识1.急性中毒总论掌握内容:中毒的定义;病因;毒物接触史;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了解内容:毒物的吸收、代谢及排出;中毒机制;急性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有关组织与网络,中毒的预防。

2.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掌握内容:病因;发病机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和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包括“中间综合征”“反跳”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内容:有机磷毒性分类。

3.消化道出血掌握内容:病因分类及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出血征象和生命体征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一般处理;出血征象监测;治疗要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救治要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救治。

了解内容:下消化道出血的救治。

4.咳血掌握内容:咳血定义;病因与分类;临床特点;鉴别诊断;窒息的紧急处理;咳血急诊处理;药物止血治疗;非药物止血治疗。

了解内容:辅助检查。

5.晕厥与昏迷掌握内容:晕厥的病因分类及临床特点;晕厥的急诊评估及鉴别诊断;常见的晕厥;晕厥急诊处理;昏迷的原因;觉醒程度的分类与临床表现;昏迷诊断与鉴别诊断;昏迷的急诊处理。

了解内容:晕厥的辅助检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6.心肺脑复苏概述、基本生命支持掌握内容: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表现;检查意识及呼吸;求助EMSS;检查脉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与人工通气;电除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3)时间就是生命
开始复苏时限与复苏成功的关系(现场)
BLS 成功
BLS ALS 成功率(%)
3~4’ 3/4~1/2
<4’ <8’
43
5~8 1/4~1/10 4~8’ <16’ 10
10’ 1/100
>8~12’ <16’ 6
12’ 1/1000
>8~12’ >16’
0
4)完善急救医疗体系 5)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及掌握BLS
经现场抢救有效,
以第二时间送到最 近医院继续抢1救2
⑤现场急救
目的: 技术: 急救顺序:先一、四类,依次二、三类伤员
⑥伤员搬运顺序与注意事项:
1)搬运顺序:依次为一、四类(经现场急救有效者)、 二类、最后三类。
2)一、四类运到最近有条件进一步抢救的医院,并以重 近、轻远为原则。
3)转送途中应作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支持治疗。
18
4、当前急诊危重病热点课题与研究方向
心肺脑复苏(CPCR)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急性中毒 多发性创伤
19
五、中毒
20
六、创伤 (Trauma)
21
七、急诊医疗体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是一个具有急救医疗特色的社会综合服务网络。 把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和加强监护治疗系统
13
⑦转运急救的时间关系:
一、四类严重及极严重伤员一定要在现 场急救,经BLS后转送,三类伤员也要止 血、固定骨折部位后转送。
14
三、复苏医学 (resuscitation medicine)
1.发展史: 2、复苏成功基本要素
1)救治时间前移 2)复苏对象:
– 突然发生猝死的临床死亡期 – 各种意外所致心博骤停
10
③现场处理:
1)检伤分类目的:了
解伤员数量、伤情严重程度 ,决定现场救治和转送缓急 ,有效使用卫生资源。
2)检伤分类人员:应 由有经验急诊专业的专 家进行检伤分类。
3)伤卡:
4)检伤分类法: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11
④国际检伤法四类标准
分类 伤 情
预后
伤卡颜色 转送次序
一 严重伤员首先迅速现场 急救后转送,如大出血 休克、窒息、气道阻塞
救医疗指挥中心,开通120电话
24
25
26
27
广州急诊医疗体系(GEMSS)的机制与模式
纳入政府行为及法制管理:市人大、市 政府直接关心,96年制定社会急救医 疗管理条例,经省人大批准公布。
制定广东省急诊管理规范及急危重症抢 救标准。
28
29
30
31
广州急诊医疗体系的服务模式
• 统一指挥、依托医院、 • 分片负责、专科出诊、 •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连续进行为
16
四、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
1、定义:指疾病短时期内发展到单个或多个器 官的功能障碍以及出现互为因果的病理循 环危象
2、救治措施与目的:加强治疗(Intensive Care) 脏器功能支持及脏器之间平衡的调整 度过生命危机,为原发病治疗提供可能
17
3、病房结构: 加强监护病房( Intensiv Care Unit ICU) 在急诊称EICU 1)发展史: 2)功能:具有全套器官功能监护与支持 、设施及救治办法 3)医护人员素质:职业素质、技术素质
可救活
红色 最先第一时间送到 最近有条件进一步 抢救的医院
二 重伤员:骨折、眼伤、 短时间内 黄色 可在第二时间转送
非大血管出血
无生命危险
到稍远的医院
三 轻伤员可自行步行
无生命危险 绿色 最后转送
四 极严重伤员:处于频死 现场积极抢 黑色 期重型颅脑伤,胸腹大 救,存活希望 血管损伤,呼吸心跳停止 极少
2
概述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 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传统医 学分科的综合性学科,创立与发 展是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 结果,是急救医学模式转变的需 要。
3
发展简史
• 发展史:国际上 70年代 国内 80年代
• 内涵:急救医学、危重病医学、灾难医学、复苏学、 中毒、创伤、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覆盖院前、院 内急救及危重病的复苏抢救与监护。
• 与其他专业学科异同:临床医学、社会性
44
一、急救医学(First Aid)
地点:指在发生急危重症现场进行,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 送到伤病员的身边
目的:生命支持,稳定病情,防止加重与并发症,安全迅
速护送到有条件医院或专科进一步抢人工通气)
、循环支持(止血、补容、胸外按压、除颤) 、包扎、固定等
7
2002年1~7月全国 发生意外事故549939宗
• 特大: 82宗 死亡1640人 厂矿42宗 死亡848人
• 特重大:6宗 死亡484人 厂矿4宗
死亡244人
• 空难: 3宗 死亡244人
8
9
灾害中伤员处理
1、灾场中伤员 2、脱离灾场:
①EMSS反应时间:最快时间到达现场 ②建立临时医疗控制区:选点条件
特色的急救医疗网络
32
• 急诊科:急诊医学实践场所
机制:首诊负责 分科急诊 集中抢救
功能上集急诊、抢救、监护全程服务, 具备全套器官功能监护及器官功能支 持系统。
5
• 急救人员: 现场目击者—BLS 医务人员——ALS
6
二、灾害医学 (Disaster Medicine)
• 定义:灾害医学是指研究减少灾害对人和社会所造成不 良影响的医学
• 灾害:在一定的社区或地区出现的任何偶发事件,造 成相当程度的破坏、经济崩溃、人员伤亡、人民健康 及卫生保健服务恶化,不得不向受影响的社会或区域 以外寻求特殊救援的事件
三部分的综合。 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统一指挥、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22
发展史:国际 国内
1、组织结构:全国统一呼叫急救代号 信息汇总指挥机构 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医院 (急诊科及EICU)
2、院前急救模式:国际、国内模式
23
广州急诊医疗体系发展史
• 80年代以前 • 1989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广州急
急诊医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急诊医学教研室 广东省毒蛇伤救治中心 梁子敬 编号:1031602
1
• 急诊医学的内涵 • 院前急救的国外模式 • 院前急救的国内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