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臣苏绅交游考述
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续)
苏 士人 的交游 情况 , 将 用续 篇对 苏轼 与 丁宝 臣 、 徐
积、 朱长 文 、 王观、 丁隧 、 刁约 、 孙觉、 刘庠 、 陈师 道
等人 的交 往情 况做 进一 步探 讨 。
பைடு நூலகம்
丁 宝 臣
丁宝臣( 1 0 1 O 一1 O 6 7 ) 字符珍 , 晋陵 ( 今 江 苏
常州 ) 人 。景 祜 元 年 进 士及 第 , 为峡 州 军 事 判 官 、
庙, 使 人 知进 退 出处 , 皆 非人 力 。如 石 马 一 耳 , 何 与公 事 , 而 亦 前定 , 况其 大者 。公 既 为 神 所 礼 , 而
淮南 节 度 掌 书记 、 杭 州 观 察 判 官 。徙 知 剡 县 、 端 州, 迁 太 常博 士 。依 智 高 攻 广 西 , 城陷失守, 坐 贬 黄 州 。后 复 太常 丞 、 监湖 州酒税 , 知诸 暨县 。为秘 阁校 理 、 同知 太 常 礼 院 。御 史 知 杂 苏 案 劾其 弃 城
文献标识码 : A
苏轼 与江 苏 士人 有较 特 殊 的 关 系 , 笔 者 曾对
间接交 往 以及对 丁 的仰 慕 : “ 右, 欧 阳文 忠 公 为 峡 州 夷 陵令 日所作 《 黄牛庙》 诗 也 。轼 尝 闻之 于公 : ‘ 予昔 以西 京 留守推 官为馆 阁校 勘 , 时同 年丁宝 臣 元 珍 适来 京 师 , 梦与予同舟} 斥江 , 入 一庙 中 , 拜 谒 堂 下 。予班 元珍 下 , 元 珍 固辞 , 予不 可 。方拜 , 时 神 像 为起 , 鞠 躬堂上 , 且 使人邀予 上, 耳语久 之。 元 珍私 念 , 神亦 如世 俗待馆 阁 , 乃尔异 礼 耶 ?既 出
犹谓 之淫祀 , 以见其 直气 不 阿如此 。 ’ 感 其言有 味 , 故 为录之 。正 月二 日, 眉 山苏 轼 书 。 ”_ 3 j 卷 九 。
苏绅
苏绅
苏绅,原名庆民,字仪甫,同安县人,北宋官员。
天禧三年(1019)进士,历任宜州、复州、安州推官,大理寺丞,太常博士,后又分别升为祠部员外郎、洪州通判、扬州通判、开封府推官、礼部郎中等职。
作品集
长生桧
几年飞锡倦寻芳,云衲斓斑掩竹房。
一榻夜禅蒲座稳,满盂春供药苗香。
汲泉岩畔惊猿饮,裁苇池边引鹭翔。
像室雾昏灯焰小,石楼风度磐声长。
攀萝别岭冲寒雾,扫叶前林趁晓霜。
大抵僧居遗俗虑,此中身世更清凉。
惠山寺并简窦公
绮塍行尽入松门,暂拂尘缨袖惹云。
海月未升楼上见,湖波初起坐中闻。
宝扉膜拜青莲相,石案傍行白{在疊右毛}纹。
促榻偶随居士语,煮茶烧栗到宵分。
膠山寺
驱马款禅扉,松风冷拂衣。
红尘不到处,青嶂此忘归。
鸟望生台下,云侵讲座飞,
楞伽味真趣,转觉俗缘稀。
金山寺
九派分流涌化城,登临潜觉骨毛清。
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踏金鳌背上行。
钟阜云开春雨霁,海门雷吼夜潮生。
因思绝顶高秋夜,四面云涛浸月明。
句。
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
其《 答 陈季常 书》 说: “ 自当涂 闻命 ( 谪 惠州 ) , 便遣 骨 肉还 阳羡 , 独 与幼子过及 老云( 侍妾 朝云 ) 并二老 婢 共吾 过岭 到 惠 。 ”_ 1 ] 卷 七 五 其《 游 罗 浮 道 院 及 栖 禅 精 舍, 过作诗 , 和其韵寄迈、 迨》 说: “ 寄 书 阳羡 儿 ( 苏 迈) , 并 语 长 头弟 ( 苏迨) 。 门户 各 努 力 , 先 期 毕 租 税。 ” _ 1 ¨ 卷 。 - 三 苏轼 自海 南 贬 所北 归 得 到 “ 任 便 居住 ”
为 深远 的 历 史 和 现 实意 义 。
关 键 词 :苏轼 ;江 苏 ;士 人 ;交 游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7 . 6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苏轼 与江苏有较特殊 的关系 , 他一 生八典名 郡 ( 密、 徐、 湖、 登、 杭、 颍、 扬、 定) , 徐州 、 扬 州 在宋代 虽 属不 同路 , 而都 在今江 苏境 内; 杭 州虽属 浙江 , 但 他
叹 可笑 。兄 近 已决 计从 弟之 言 , 同居颍 昌, 行有 日
矣 。适值 程德 孺过 金 山 , 往会 之 , 并 一二 亲故 皆在
坐 。颇 闻北 方事 , 有 决 不 可 往 颍 昌 近地 居 者 。事
已成”_ l 七 六。因此 , 他贬官广东惠州时, 除 幼 子
苏过随其南迁 外 , 长子苏迈 、 次子 苏迨 皆 留居 阳羡 。
Hale Waihona Puke 之命 时 , 对究竟“ 居住” 哪里 很 费 了 一 番 斟酌 。其
苏轼在杭期间与同年友人的交游活动
苏轼在杭期间与同年友人的交游活动
祁琛云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3)002
【摘要】苏轼一生两度任官于杭州,在杭期间,喜好交游的他与两浙地区的同年士人多有交往.与同年的交往是苏轼交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交往促进了他与同年之间的友情,是其在杭期间任职与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他的仕宦生涯与文学创作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总页数】6页(P25-29,104)
【作者】祁琛云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苏轼与杭僧参寥交游考述 [J], 李越深
2.杨绘仕杭前与苏轼的交游考述——兼与马里扬先生商榷“眉山记忆” [J], 柯贞金
3.苏轼在金山举行水陆法会考辨--兼论苏轼与米芾在润州的交游 [J], 喻世华
4.刘辰翁交游词中的十六友人小考 [J], 吴万和;王胜奇;董宁
5.苏轼倅杭词与守杭词的差异表现 [J], 陈泽宇;芮文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败与细节_哲理故事
成败与细节
苏舜钦是北宋庆历年间当朝宰相杜衍的女婿,平日负责监管各地方行政机构驻京办事处,他和另外十多位在京的高官,一起强力支持岳父和范仲淹等人联手推行的改革,与保守派们作着不懈斗争,并眼看着就要取得胜利。
这年中秋,苏舜钦想犒劳一下志同道合的同仁们,顺便给他们鼓鼓劲儿,便把他们邀请到官衙内聚餐,聚餐的费用大部分是苏舜钦自掏腰包的,一小部分则是官衙卖掉的废文纸所得来的钱。
不料,这却给保守派留下了口实。
一直以来,保守派都想把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们从高位上拉下来,并赶出京城,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这次终于有了。
北宋法律规定,官衙的废纸属于公家财产,如卖掉,所得的钱必须充公。
如私自挪为他用,则触犯了法律,应受到惩
处。
保守派就此轮番上奏宋仁宗,大肆渲染苏舜钦违法违纪,要求一定要严办此事,以正视听。
无奈之下,仁宗只好按律办事,将苏舜钦和参加聚会的人全贬到外地,且永不得回京城。
范仲淹、杜衍等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同样被降职外调,改革派自此一落千丈,再也没能东山再起,一场志在必得的改革也因此不了了之。
毁掉千里之堤的,往往不是什么洪水巨浪,而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蚁穴。
因此,越是想成大事者,越要多关注局部的细节,特别是那些对自己不利的细枝末节。
14—15学年下学期高二第十三次周练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周练七十五1.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会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相抵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3.观察下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北宋面临藩镇割据的局面B.“澶渊之盟”的地点在都城东北C.北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D.北宋主要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4.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5.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你认为下列哪一说法符合这一改革的后果()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役征”6.阅读宋太宗至宋英宗时期的财政情况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B.冗官、冗兵、冗费是导致财政亏空的主要原因C.11世纪中期北宋出现严重财政危机D.11世纪中期的财政亏空使北宋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7.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8.《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北宋士大夫和僧人交游探析1
北宋士大夫和僧人交游探析提及文化,普遍意义上是指在特殊背景下由多种内在或是外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文化产品,中国文化也印证了这一点。
印度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此,以儒道为文化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再是单纯的儒道文化了,它必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体,并在不同的背景下展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其文化现象。
北宋士大夫和僧人交游就是其中一例。
历史时期(北宋前)的士大夫和僧人交游由来已久。
早在佛教入传之初,魏晋名士,如:王导、王羲之、谢灵运、陶渊明等就与僧人交游,不过交游内容仅限于传播佛教教义或是以诗会士层面,在交游过程中,佛教融入了儒道文化,佛教进而玄学化;发展至隋唐时期,士大夫与僧人的交游更加频密,许多士大夫与僧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佛教也日渐走向鼎盛;到北宋时期,士大夫与僧人交游继续发展,在此期间,居士佛教兴盛,艳词流行,禅僧、诗僧广布;佛学儒学化,儒学佛学化,僧人士大夫化,士大夫僧人化这句话和前面几句话的关系是什么?。
但是,这一时期也是佛教由盛转衰这一说法主要宗教学界的看法,事实是佛教教义的研究和关注是由盛转衰了的时段,佛教日益世俗化,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笔者文中涉及的北宋士大夫(这里的士大夫专指上层官僚士大夫)和僧人交游,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具体发展状况、分类、对士大夫群体和僧人群体的影响,乃至对整个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事实上也是讨论儒释融合对中国的影响状况。
前言的最后一段写到点上了。
前面写得也还不错,只是有点远了。
其实可以从宋代佛教的特色说起,进而说到交游上来。
然后简要说一下相关的研究有哪些,以及你要作的研究和他们相比,有哪些意义。
一、北宋士大夫与僧人交游的背景在前代士大夫和僧人交游的基础上,北宋士大夫和僧人交游继续发展。
在古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中央集权的朝廷、各地儒者士大夫的支持有密切的关系。
”[1]这句话引得不错,只是太突兀,放在这里要说明什么也要说一下1、对于统治者来讲:如果说儒学是其统治的左手,那么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其右手。
元末名臣苏天爵与宋氏兄弟交游研究
他 中后期 的诗作 中有一种很强烈 的 “ 民 的书 家 , 是 法度 谨 严 、 力 深 厚 者 ”1 平 都 功 I 赵执 板 。他的书体 法度谨 密 , 3 , 不失之严 、 不失之 意识” ,如他 的 《 碧波行》 “ :碧波吞 日斜红 信亦然。 他曾批评王孟津道 :书至工孟津而 放 。 又 有 说 :赵 氏 的 书 法是 ‘ ’ ‘ ’ “ ” “ 韵 与 势 的 浅, 湖冥灭低觉秋远 。行舟欲泊何处投 , 一 法尽 , 学之者五官易位。 盖 王孟津的字不 结合 , ‘ ’ ” 但 韵 的成分超过 了‘ ’这正是赵 势 , 线堤烟万家满 。 ……眼看无地可容波 , 终恐 合 法度 ,离奇 怪 伟 , 可 名状 ”I “ 不 I 。
宋 本 还 通 过 拜 访 各 地 耆 老 宿 儒 请 教 学 问 , 以诏 书一 下 , 下 学 子 欣 欣 然 有 志 于 此 , 天 宋 访。此次拜访交谈后 , 三人谈 诗词文学非常 用 这 种 化 钱 既 少 又 能 获 得 知 识 的 方 式 学 氏兄 弟 更 是 如 此 。二 人 “ 闻贡 举 诏 下 , 习 投 机 而互 生 敬 意 。此 后 , 人 便开 始 了一 生 始 三
Hale Waihona Puke 兄弟 就 是其 中十分 重 要 的两 位 , 人 和 苏 天 二
成 为彼此 一 生 的挚 友 。
一
元 张 蔡文 渊 、 士 熙 ” 王 ; 襞 “ 学 勤 苦 ” 。 果 是 功 夫 不 负有 京 师诸 如 “ 明善 、 养浩 、 宋 缀 【 结 一 而名 。 宋 本 “ 为 古 文 , 必 己 出 , 沽 刻 是“ 善 辞 峻 以文学显 于朝 ” 的重要 官员 , 【 ≈ 他们对
游 在 知 识 的 海 洋 中 而 关 系 逐 渐 亲 密 起 来 。 月 二十 二 日 , 爵邀 请 宋 襞 参 加 四子 的 满 誉 , 野 内外 声 名鹊 起 。 统 元 年 (33 , 苏天 在朝 元 13 ) 后来 , 本为苏天 爵作《 宋 滋溪书堂记》 宋癸 月酒 , , 并特 请宋 襞给爱子取名。宋襞根据苏 苏 天 爵拜 南 台“ 察御 史 ” 已近 不 惑 之年 的 监 ,
苏轼与杭僧参寥交游考述
作者: 李越深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2-114页
主题词: 交游考述;苏武;苏轼;《冷斋夜话》;寒食节;咸淳临安志;东坡;分韵赋诗;佛教的影响;
时间和地点
摘要: 北宋诗人苏武平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人为诗都深受佛教的影响。
苏武也极喜与排僧交友,留下了许多佳话。
本文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轼与杭憎参赛二十多年的交游作了一番考述.特别是对参赛初识苏轼的时间和地点、苏武寒食节钦参寥泉悟梦等过去含混不清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辨析,提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高三语文 热点阅读之妓女苏琼与权奸蔡京素材
高三语文热点阅读之妓女苏琼与权奸蔡京素材宋代时的蔡京,字元长,是当时有名的权奸。
他在宋徽宗的时候,曾四次担任宰相。
他和童贯勾结在一起,几乎是无恶不作,以至当时京城有民谣说:“打破筒,泼了茶,便是人间好世界。
”其中“筒”,谐音为“童”,就是指童贯;“茶”,谐音“蔡”,便是指蔡京。
人们认为,只有将这两个人除掉,才能有好日子过。
一日,蔡京因事从苏州经过。
当时苏州太守见是宰相蔡京驾到,不敢怠慢,马上设盛宴招待他。
席间,太守还让苏州有名的官妓苏琼出来给蔡京陪酒。
这苏琼不仅是苏州有名的美女,貌若天仙,而且填得一手好词,颇有才华。
蔡京对此也早有耳闻。
因此,席间他就提出让苏琼填一首词来助兴,苏琼身为官妓,不敢违抗,只好说:“请宰相赐韵。
”因为苏琼在苏州官妓中排行第九,人又叫她苏九,所以蔡京就拿她来玩笑说:“那么就以你苏九的‘九’字为韵吧。
”苏琼见此,略一思索,立即提笔写了一首《清平乐》词:韩愈文章盖世,谢安情性风流。
良辰美景在西楼。
敢劝一卮芳酒。
记得南宫高选,弟兄争占鳌头。
金炉玉殿瑞烟浮。
高占甲科第九。
这首词,上片将蔡京与历史上的韩愈、谢安相比,认为蔡京既具有韩愈的文才,又像谢安那样风流,当然这是奉承之语。
说此刻在西楼饮宴,正是良辰美景,所以她才贸然献上一杯美酒。
下片则是写蔡京初次登第的情况了,说当时皇帝开科取士,殿试时蔡京高中了甲科第九名。
苏琼可谓巧用心机,善于构思,她竟将蔡京的中甲科第九名用了上去,而没有用自己的排行第九,而且,词中对蔡全是奉承之语。
蔡京听了,也十分舒服,连忙让人快快赏赐苏琼。
这个故事见于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
其实,《岁时广记》也记载了这一类似的故事,也记载了这首词,只是作词者换成了成都官妓尹词客,词换成了《西江月》,蔡京换成了蔡尹,之所以用“九”韵,换成了是因为在九九重阳节饮酒。
而且《岁时广记》还说,这首词还使尹词客与蔡尹产生了感情,蔡尹情愿出钱为尹词客脱籍,让她从良,后来,遇到了一位姓王的在成都做官,他让尹词客写了一首《玉楼春》词,由于词写得很好,就放她从良,满足了她的心愿。
从苏洵求官看宋朝官场
掌故 III Anecdote苏老泉的求官之路苏东坡他爹名叫苏洵,号老泉。
《三字经》有云:“苏老泉,二十 七,始发奋,读书籍。
”说的是苏洵大器晚成,少年时不好好学习,到 r 27岁才幡然醒悟,发奋读书,最后终于功成名就的励志故事。
苏洵确实是大器晚成,不过他幡然醒悟以后可不仅仅是发奋读 书,他更发奋于找关系、走后门、努力去拍各级领导的马屁。
您要是不信,听我来捋一捋。
苏洵生于四川眉山,祖上几代都是农民,但是家庭条件还算不错。
据苏轼说,宋太宗在位时眉山闹灾,很多农民吃不上饭,苏东坡的爷爷慷慨赈灾,捐了三四千石粮食。
三四千石粮食大约两百多吨,能拿出来这么多粮食赈灾,说明苏家是当地的土豪。
苏洵哥仨,老大苏澹,老二苏焕,苏洵是老三。
苏洵15岁那年,二哥苏焕参加解试,中了举人。
苏洵16岁那年,二哥再接再厉,又中了进士。
这是苏家第一个进士,也是当地第•个进士。
二哥中进士对苏洵影响很大,他亲眼见到了二哥的风光和荣耀,他也想走科考这条路。
可惜他的成绩不如二哥,18岁那年第一次考进士,不中;21岁再去考进士,又不中;27岁三入考场,仍然不中。
一怒之下,他烧掉以前写过的所有文章,闭门苦读,文风大变,29岁那年四入考场。
结果呢?又一次败北。
就在苏洵第四次落榜这年,苏轼出生了。
眼瞅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自己的年龄一天天变大,二哥苏焕的乌纱帽也越来越大,苏洵的危机感当然也越来越强烈。
他反思良久,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案:要想在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除了成绩好,还需要有人向考官推荐自己,只要考官欣赏,还发愁考不中吗?苏洵精心撰写了一篇《张益州画像记》,献给时任“四川省长”的张方平(张益州):“惟尔张公,尔系以生……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译成白话文,即:张省长啊,您是我们的父母官,您是我们的大救星,您对四川人好得不得了,在您来到四川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您这么好的官啊!他还专程去雅州向“雅州市长”雷简夫献文章:“君侯淳谨好文|李幵周从苏洵求官看宋朝官场50 山❖疗礼,古之君子不若也,今袖所业以见君侯,愿加奖进。
高中语文阅读之漫话诗词 杜甫心影之苏涣素材
苏涣代宗大历四年〔769〕,杜甫泊舟湘江,忽然有个名苏涣的人,坐着轿子前来拜访。
在饮酒喝茶之间,杜甫请他朗诵了几首诗,对苏涣的为人和诗篇,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后二人来往密切。
“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
当时苏涣住在潭州〔治所在今某某某某〕定王城门附近,常坐着轿子到市北拜访杜甫;而杜甫在去渔商市场卖药之后,也喜欢去苏涣那里,靠着桌子交谈。
虽然交往时间不长,但苏涣无疑是杜甫晚年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朋友。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
在这首诗中,杜甫还把苏涣比作汉末隐居岘山、不入城府的庞德公。
第二年,杜甫为避乱自潭州入衡州〔治所在今某某某某〕,曾向衡州刺史阳济推荐苏涣:文武双全、才略超人,既有战国名将白起的勇锐,又有西汉大侠剧孟的义风,还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文采——“剧孟七国畏,马卿四赋良,门阑苏生在,勇锐白起强〞〔《入衡州》〕。
并对苏涣寄予这样的厚望:“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呈苏涣》〕但是,从《新唐书·艺文志》、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诸书所载的有关资料看,苏涣并不是一个庞德公式的静者,据说他年轻时喜欢剽劫,擅长使用白弩,巴蜀一带的商人很怕他,称为“白跖〞,比作春秋大盗。
后来悔过读书,代宗广德二年〔764〕中进士,累迁侍御史。
大历四年秋,应新上任的某某观察使X瓘之召,来到潭州,入X幕府,不久弃职闲居,仅与杜甫来往。
X瓘遇害后,苏涣前往岭南煽动哥舒晃叛乱,大约在大历十年〔775〕,与哥舒晃一起被杀。
杜甫原希望他能“致君尧舜〞,结果竟走上了叛逆之路。
为此,前人对杜甫极口称赞苏涣,感到十分奇怪,有的看作是过情之誉。
明人胡震亨认为,这与杜甫晚年寂寞潦倒有关:“苏涣以盗始,以盗终,其人何如人哉!杜称为静者,寄诗望其致主尧舜,屡赞不已,殊可怪。
福建省龙岩市学院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学院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之,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指出北宋的士兵“衣服举措不类军兵”,雇人持被、荷粮,反映了北宋时期军队战斗力低下。
导致在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胜少败多,形成“积弱”局面。
故选D。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点评:北宋时期“积弱”的原因有:1、集中军权。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2. “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
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参考答案:A3.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C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苏轼与北宋新党人林希交游考略-精选资料
苏轼与北宋新党人林希交游考略苏轼(1031-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嘉?v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政治上属于旧党一营。
林希,字子中,号醒老,福建福清人,据《全宋文》小传载,其生于景?v二年(1035),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历任校勘馆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卒后追赠资政殿学士,谥号文节。
林希从政期间,随章悖,为北宋新党的中坚分子,曾于元?v 时,草写诏书酰诋元?v诸臣,吕大防、刘挚、苏辙、苏轼等数十人之制皆为其草,且“词极其?h诋,至以‘老奸擅国’之语阴斥宣仁”,故而为时人所诟病。
在政治上分属新、旧党派的苏轼、林希除却政治立场的不同,于私下却有不错的交往。
而二人的交往,历来甚少为人所提及,以下将结合相关史书、方志、文集进行简要论述与考证:首先,苏轼与林希二人于嘉?v二年(1057),同登进士第。
《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仁宗》载:“(嘉?v二年)丁亥赐进士章衡等二百六十三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
是岁,进士与殿试者,始皆不落。
章衡,窦卞,郑雍,吕惠卿,蒋之奇,苏轼,曾肇,朱光庭,曾布,宋希,史元道,王韶,梁焘,苏惟贤,苏辙,刘元瑜”。
另《淳熙三山志》卷二十六人物类载:“嘉?v二年丁酉章衡榜――林希,?⒅?子,字子中,别头省试第一人,历同知枢密院事,终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谥文节。
”而苏轼于元?v五年所作的《次韵林子中、王彦祖唱酬》中也提到:“昨梦己论三世事,岁寒犹喜五人同。
”并于诗句后自注:“轼与子中、彦祖、子敦、完夫同试举人景德寺,今皆健。
”可见,林希与苏轼于嘉?v二年便已相识,直至元?v,二人仍有往来。
其次,苏轼与林希因官职的交接,而有更进一步的往来。
全才苏轼和轶事
•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 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 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 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 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的才能炉火纯青,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 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 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中文名:苏轼
外文名:Su shi
别名:字子瞻 又字和仲 苏东坡 东坡居士
国籍:中国北宋
民族:汉
Hale Waihona Puke 出生地:四川眉山 出生日期:1037年1月
逝世日期:1101年8月24日
职业:文学家
代表作品:《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苏轼的人生历程:
年份
事件
嘉佑二年(1057) 应举,获第二名“榜眼”(22岁)
熙宁二年 (1069)还朝
正值新法推行,三年任职期满回朝,却 与王安石等新法派对立,自请外调。皇 帝委派到杭州。
从熙宁四年 1071年起
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等知州。八年在 地方上工作,政绩显著。但是底层生活, 使他诗文内容多有对政治的讽刺。
【精选】南宋名臣胡铨交游考——以《戊午上高宗封事》为中心
南宋名臣胡铨交游考——以《戊午上高宗封事》为中心【摘要】胡铨是“南宋四名臣”之一,肝胆忠义,颇有令名,而半生岭海,仕途多蹇。
宋高宗绍兴八年,胡铨以《上高宗封事》进谏,触忤权奸,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贬谪、拘禁、编管的生涯,此文可谓胡铨一生的关键点,以此为中心考察胡铨的交游,以见出作为“名臣”的胡铨其人其行对南宋初士风的影响。
【关键词】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交游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
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与李纲、李光、赵鼎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胡铨自建炎二年(1128)高宗“策士淮海”时以万言长策登科甲而入仕途,其后数十年沉浮坎壈,以忠直敢言擅名朝堂,也因此不能全身远祸,屡遭贬谪。
绍兴八年(1138),因《戊午上高宗封事》触忤权奸秦桧,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贬谪、拘禁、编管的生涯。
孝宗即位后,其命运才有所转折。
对于对胡铨一生影响甚巨的上疏一事,吴宽赞曰:“奏疏所上,炳炳焉,赫赫焉,读之足以痛快人意,真所谓与日月争光者也。
”本文即以此为枢纽考察胡铨的交游情况,以期在特定角度还原作为“名臣”的胡铨的历史面目。
一、师长辈萧楚萧楚,字子荆,庐陵(今江西吉安)泰和人,自号三顾隐客,门人私谥为清节先生。
据《清节萧先生墓志铭》,他卒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时年六十七1,可推知其生年为英宗治平元年(1064),足长胡铨38岁。
萧楚与胡铨为同乡,更是对胡铨的为人为学有重要影响的师长。
胡铨丁父忧时,从其学《春秋》,一生师事之。
此时,萧楚已卓然名家,被推为“名儒”2,虽如此,其言行却颇有狷狂之气,更兼有名士之风与林下之概。
据载,绍圣年间,他游太学,贡礼部,不第,其时奸臣蔡京方掌权柄,他留书与门人冯澥,“言蔡将为宋王莽”3,其后果验,此举可谓颇具胆气与眼力。
从此,他自誓不履仕途,隐居三顾山下,筑读书台,传授《春秋》之学,一生不娶,以学者终身。
其门人名于世者除胡铨外,尚有赵旸与冯澥等,冯澥尤“以忠鲠名天下”4。
潮阳吴子野与苏轼苏辙交游述考
吴子野(?-1100),名复古,又字远游,广东揭阳[1]蓬洲(今鮀浦街道)乡人,筑庵居潮阳麻田山中(嘉靖《广东通志》卷十九《潮州府》)。
苏轼在惠州时为其作《远游庵铭》,深赞子野的放荡山水形骸的性格。
吴子野的父亲吴宗统,官至翰林院侍讲,与苏轼为友。
苏轼贬谪黄州时,与吴子野信中说:“少时在册府,尚(尝)及接奉先侍讲下风,死生契阔,俯仰一世。
(乃)与君相遇江湖,感叹不已。
”[2]吴复古的儿子吴芘仲[3]亦与苏轼有书信交往。
吴家三代与苏轼皆有交游,可谓情谊深矣。
(1)多次会晤见真谊。
苏轼(1036-1101),字苏轼结识吴复古是在济南。
熙宁十年(1077)一月,苏轼自密州任职改任徐州,经青州赴济南,与吴复古首次会面。
济南之会不久,子野就南归回粤。
苏轼送别于济南境上,苏辙作《赠吴子野道人》记其事。
其后不久,苏轼与李师中(诚之)、晁补之会于汶上,并与补之言及子野南归之事。
《苏辙年谱》卷六载:苏辙作诗寄赠吴复古(子野)。
熙宁十年(1077)《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吴子野》第一简:“济南境上为别,便至今矣”作于元丰四年(1081)。
知复古未来徐州,辙诗乃寄赠。
轼所云“济南境上”,乃今年元月间事。
晁补之《鸡肋集》卷十三《赠麻田山人吴子野》题下原作者简介:达亮(1969—),男,山东汶上人,杂志副主编,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63潮籍贤哲注:“余见待制李公诚之于汶上,苏密州在焉,始闻子野名。
”诗首云:“汶阳我昔见苏李,人言吴子归未几。
长啸春风大泽西,却望麻田山万里。
”盖可证明复古未至徐州,乃归粤。
晁补之会李诚之、苏轼于汶上,乃本年二月上旬,苏辙未与其会。
辙此诗云“东州相逢真邂逅”。
乃叙熙宁七年与复古相晤,详该年“尝晤吴复古”条纪事。
辙诗“东州”下句为“南国思归又惊矫”,与补之诗意略同,谓其归粤;“惊矫”谓复古如龙蛇出没,不可把握。
辙诗实为寄赠。
[4]苏轼是通过李师中而认识吴子野的,后来又在京城碰见他。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苏 绅 ;同 僚 ;同僚 集 团 ;诗 酒 ;游 宴
宋代名 臣苏绅 (999-1046),字仪甫 ,福建泉州 同安县 (今 厦 门翔安 )人 。天禧 三年 (1019)进 士 及 第 ,历 任 广 西 、湖北 、江 苏 、江 西 、河 南 多地 官 职 ,结 交诸 多 友 人 ,其 中包 括 同 僚 仕 宦 、文 坛 名 贤 、后 进之士等 。苏绅政 治上 具有保守主义倾 向 ,代表的是北宋官场上 的阴柔 士风【l】。但他除 了 和 张 方 平 、王 拱 辰 等 吕夷 简 集 团 之 人 交 往 之 外 ,还 和吴 育 、欧 阳修 、韩 琦 、曾公 亮 等 范 仲 淹 集 团 之 人 素 有 交 游 ,可 见 ,苏 绅 的交 游 是 复 杂 而 开放 的 。
王 随 (973-1039),字 子 正 ,北 宋 河 南 (今 河南 洛 阳 )人 ,咸 平 年 间进 士 。曾任 御 史 中丞 、翰 林 侍 读学士 、参知政事 、同平章事等职 ,官至宰相 ,为相期 间并无政绩遭抨击 。《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
《魏公谭训 》卷 四载 :“故 曾祖宰无锡 ,中丞王 随送行诗 日 :‘江吴 宁久 次 ,知 己在朝端 。’为文 肃诸 公 言 也 。”【 意 思 说 ,朝 廷 大 臣盛 度 是 苏 绅 的知 己 。这 也 证 明 了盛 、苏 友 谊 深 厚 。考 王 随 为 苏 绅赴任 无锡(今 属江苏 )作诗送行一事 ,发生于真宗 天圣 九年 (1031)至仁宗 明道元年 (1032)
苏 绅与 吕夷 简交好 ,有如 下材料 可做证 明。一 ,《东轩 笔录》卷三 :“宝元 中 ,御 史府 久 阙中 丞 。一 日,李 淑 召 对 ,仁 宗 偶 问 以 宪 长 久 虚 之 故 。李 奏 日 :‘此 乃 吕夷 简 欲 用 苏 绅 .臣 闻夷 简 已许 绅 矣 。’仁 宗 疑 之 。”[31虽 然 “吕夷 简 欲 用 苏 绅 ”未 被 证 实 ,但 这 样 的传 闻表 明 ,苏 绅 与 历二年 (1042),苏绅担任 进士考官时 ,录取了 吕夷 简最器重 的儿子 吕 公著[53。三 ,据《万寿县令 张君夫人 苏氏墓志铭 》(《苏魏公文集 》同卷六二 )载 ,苏绅长女嫁 吕昌绪
一 、 苏绅 与 吕夷 简 集 团 的 交 游
吕夷 简集 团 是 以姻 亲 、科 举 中 的师 生 、同年 关 系 以及 同流 等 关 系 为 纽 带 而 形 成 的 一 个 以 吕 夷 简 为 中心 的姻 亲 同僚 集 团圈,政 治 态 度 保 守 。从 苏 绅 与 欧 阳修 等 革 新 派 谏 官 的论 争 来 看 ,苏 绅 保 守 谨 慎 的政 治 立 场 与 吕夷 简 集 团保 守 的政 风 相 符 合 ,可 视 为 吕夷 简 的 同 流 。以 下 胪 列 苏 绅 与 吕夷 简 集 团成 员 的交 游 情 况
2018年 第 1期 f总第 53期
闽 台 文 化 研 究 FUJIAN—.TAIW AN CU删 RAL RESEARCH
No.1.2018 General Serial No.53
宋代名臣苏绅交游考述
谢 容 英
(集美 大 学 文学 院 ,福建 厦 门 ,361021)
摘 要 : 苏 绅 是 宋 代 名 臣 ,他 政 治 态 度 虽保 守 ,但 他 既 与 志 同道 合 的 吕 夷 简 集 团交 游 ,也 与 要求变革 的范仲淹集 团及其他 同僚 交往 ,可见 ,苏绅 的交 游是 开放且 复杂 的。
作 者 简 介 :谢 容 英 (1994-),女 ,福 建 宁 德 人 ,集 美 大 学 2016级 中 国语 言 文 学 专 业 硕 士研 究 生 。
108·
谢 容 英 :宋 代 名 臣 苏 绅 交 游 考 述
(吕夷 简 侄 儿 )。综 上 ,苏 、吕之 间 当过 从 甚 密 。 张 方 平 (1007~1091),北 宋 应 天 宋 城 (旧治 在 今 河 南 商 丘 西 南 )人 ,字 安 道 ,自号 乐 全 居 士 ,
吕夷 简 (978-1043),宋 代 著 名 政 治 家 ,字 坦 夫 ,祖 籍 莱 州 (今 属 山 东 ),后 徙 寿 州 (治 今 安 徽 凤 台 )。咸平三年 (1OOO)进士 ,仁宗 时任宰相 。以太 尉致仕 ,封 申国公 ,徙许 国公 。卒谥文靖 。《宋 史 》卷 三 一 。 有 传 。
苏绅 与张方平 都于景桔元年举 “贤 良方正 ”科 ,有 同年之谊 。据《宋 会要辑稿 》载 ,康定二年 (即 庆 历 元 年 )“三 月 二 十 三 日 ,刑 部 员 外 郎 、知 制 诰 苏 绅 言 :‘著 作 佐 郎 张 方 平 两 登 制 科 ,乞 与 召 试 。’诏 方 平 不 须 试 ,可 直 集 贤 院 。”凹又 ,庆 历 五 年 (1045)“十 月 二 十 五 日 ,翰 林 学 士 孙 扦 、张 方 平 言 :‘学 士 苏 绅 已复 旧职 ,缘 绅 位 本 在 臣等 之 上 ,望 许 仍 旧 。 ’从 之 。”【 01这 两则 材 料 记 述 了苏 绅 、 张 方平 对 彼 此 任 官 的意 见 ,可 见 二 人 在 政 治上 的 相 互 照 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