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模式探讨
研究生课程体系拓展本科生培养方式研究——以浙江林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为例
学习和 自主 f学习的培育 , 生 养成批判性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 。 关键词 : 研究生课程体系 ; 本科生 ; 人才培养方式 ; 教学管理 ; 教学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4 — 3 G 4 . G 00 ;63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0 8 9 1 ( 0 9 0 — 7 4 0 1 0 — 7 3 2 0 )6 0 1 — 4
研 究 生课 程体 系拓展 本 科 生培 养方式 研 究
— —
以浙江林学院研 究生教学改革为例 郭 明 廖 中武 赵 , , 坤
( 江林 学 院 a 究 生 部 _h 务 处 ,浙 江 临安 3 1 0 浙 . 研 . 教 130)
摘要 : 高等学校利用研究生教学资源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 能力 , 有效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 质量 已成为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 展的一种趋势。 研究生教育促进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0 2 世纪 9 0年代, 高等学校针对不同本科人才培养需求 , 积 极推行学分制 , 实施弹性学制 , 开展课程分级教学 ,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 实行本硕连读试点等 , 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 取得了良好效果 , 促进 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促进本科教育质量提高的教育层次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可认 为是“ 基础 +专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来看 , 研究型大学并不排斥本科教育, 而是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 有机融合起来。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 中, 注重规模 、 结构 、 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 自 各 利用其 庞大 的研究 生教 育 和科研 项 目资 源 , 立一种 新 的本科 教育 模式 , 建 以提供新 的 本科教 育体 验 , 提高 本科 教变成为 时代必然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就是其中的一种创新模式。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是指在本科阶段就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体化,即在本科生阶段就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既是本科教育的延伸,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提前。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要求本科阶段的课程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相互衔接,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
本科生应该在学习本科课程的同时接受研究生课程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2. 实践环节。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践环节的加强。
通过实践,可以让本科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3. 指导老师。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阶段的指导老师应该在本科生阶段就开始进行指导,并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深入指导。
指导老师的选取应该根据本科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进行选择。
4. 综合考评。
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研究生,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包括学术成果、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评。
总之,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方案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通过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一体化,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研究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避免趋向本科生教育化的思考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避免趋向本科生教育化的思考随着我国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在管理、教学、研究方面出现一些不配套的问题。
特别是教学模式还具有本科式的教学特点,硕士生教育在趋向本科生教育化。
本文阐述了几点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
[标签]硕士生教育培养模式本科生教育化我国恢复研究生学位教育30年来,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呈逐步上升态势,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
随着硕士研究生逐年扩招,教育体制、教育方略、培养条件是否与之相适应,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否达标,这些都是需要评价的。
最重要的是,在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同时,应防止研究生教育趋向大学本科化。
一、研究生教育的现状1.全国研究生教育状况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大幅度扩招,目前在校研究生总数有120多万,相当于我国恢复高考之初在校本科生的数量。
这个数字标志着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
2.吉林省研究生教育状况截止2008年,吉林省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为4.29万人,其中部委院校2.7万人,省属院校1.4万人,科研机构为1600多人,比上年度增长11%。
从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来看,每年全省扩招约为4~5%。
2006年招生数为1.39万人,2007年为1.44万人,2008年为1.5万人。
仅从2008年情况看,部委院校招生数为0.95万人,省属院校为0.5万人,科研机构为550余人。
全省扩招规模为4.2%,省属院校扩招规模为9.2%,高于部委院校。
3.吉林省高校教师学位结构状况以2007~2008年的情况为例:2007年全省在校大学生为51万余人,专任教师为3.16万余人,师生比为16.11%。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3300余人,占学校教师的10.5%;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1.16万余人,占高校教师的36.6%。
2008年全省在校生为54.7万人,专任教师为3.25万余人,师生比为16.81%。
研究生与本科生科研融合管理探索
度上滞 后 于迅 速 发 展 的教 育 形 势 , 国 家推 行 的 与
素质教育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大政方针不相适
收 稿 日期 : 0 0— 2—2 21 0 7 基 金项 目 :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0 9—0 8 20 2)
的导师 ; 学术讲坛的授课者 。 关键词 :本科 和和研究 生; 科技 共 同体 ; 科研 ; 融合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4 6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3 1 2 1 )3— 0 3— 3 17 8 8 (0 10 0 7 0
最近温总理强调指出:要 面向时代要求谋划 “
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 , 教书 ( 传授知 识 ) 身业 已脱 离 纯 哲 理思 辨 的范 畴 , 有 “ 践 本 具 实
出真知” 的属 性 。而 “ 科技 实践 育 人 ”以高校 学 习
者( 含本科生和研究生) 作为实践者 , 身临其境 , 发 现并 检验 自己所 学知识 能否用 于科 技 活动 中 , 加 并 以创造性的发挥 , 日益成 为与传统 的知识灌输、 正 静态媒介( 如课堂、 教材、 网络等) 传授相对立的一
严 重影 响着 高层 次 创 新 人 才 的培 养 , 中 国大 学 与 教 育创 新制 度 的滞后 性有 很大 的关 系 。尽 管按 照
堂学习, 以卓有成效的方式 , 高效、 趣味地参与科技
实践活 动 , 并要求 “ 学习植根 于具体情景 之 中 ; 习 学 与实 践 活 动 相 结 合 ; 生 参 与 实 践 活 动 ”2。因 学 _ J 此 , 生和研究 生参 与 科研 活 动就 成 为一 种 “ 本科 理 论教学 与科技实践 育人统一 ” 的教学模式 。
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中本科生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异同化研究
学科综合XueKeZongHe教师·TEACHER0742019年2月Feb.2019一、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一)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积极向上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提高才能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因此,高校大学生首先必须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会如何做人,只有拥有良好的“人品”,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人才[1]。
(二)精通多个方面的综合技能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应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积累丰富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
大学生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学习资源,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综合类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对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的能力,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理科逻辑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理工科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自己对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理想,大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类资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成为具有广泛兴趣爱好,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
(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适应能力,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较强的适应能力、强健的体魄能够使其承受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竞争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竞争,如果在适应能力上不够优秀,必定会被竞争淘汰[3]。
(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
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优势,在某一方面进行创新。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创新型比赛,或者参与一定级别的课题研究和科技发明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科生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认识世界,无法承担起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和大学生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知识面不够广泛,没有对相关的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难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创新;对主修专业的认识不够清晰明确,不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状况,缺乏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华北电力大学 张 辉 杨 璐 张 骞 葛永庆摘 要: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的教育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 理存在导师的培养与成熟跟不上扩招步调、学生管理人员配备数量不足、研究生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一系列 的问题。
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状况和研究生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指出现阶段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适应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思路与对策,构建 研究生纵向编班的教育管理的新模式,以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我国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管理模式 纵向编班 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02-0112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随之发生变化。
如何把握社会变革的方向,积极总结和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将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成为需要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从2003年的26万人增至2013年的60.8万人,10年间招生人数持续增加,数量已翻倍。
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研究生的原有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伴随而来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也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由本科生直接考入或保送的,年龄集中在20~30周岁之间,正处在道德发展和世界观成型的关键时期。
当代研究生具有思维灵活、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快和知识丰富的特点,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研究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将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一大挑战。
因此,现阶段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
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摘要 : 针对研 究生教 育处 于早 期 的教 学型 高校 , 关 注 点偏 重 于研 究 生教 育提 升 高校 办 学层 其
次, 而对研 究生教 育促 进本 科 生培 养质 量考 量较 少的 实情 , 分析 了研 究生教 育促进 本科 人 才培 养质量 的 必然性及 合理 定位 , 建研 究生教 育促进 本科 生人 才培 养质 量的教 学 资源调控 、 构 整合 动 态模 式 并形成 有序 的组 织管理 体 系, 究生教 育促 进 本科 人 才 培 养机 制 的研 究对提 高本科 研 人 才培 养质 量 的迫切 需求 有重要 的探 索意 义 。 关 键词 : 究生教 育 ; 科 生教 育 ; 养机制 ; 才培 养质量 研 本 培 人
适 应高 等教育 大众 化要 求 , 科生 教育 当前 以及 本
可持 续提 高大 学本 科 教 育 质 量对 各 国大 学 的本
从 实 今 后一个 时期 会发 生一 系列 相应 的变革 , 研究 生教 育 科教 育提 出 了挑 战 , 不 同 角度 研 究 、 践 促进 本 科 Ii 60 促进本 科生 教育及 提 高 本科 生人 才 培 养 质 量是 高 等 人 才培养 质量 的提 高 已成 为世 界性 的课题 。 - ] 教育教 学改革 研 究 中极 具 探 索 潜 力 的一 个 方 面 。在
总26期 1
郭 明等
研 究 生教 育促 进 本科 人 才培 养机 制探 析
・ 7・ 6
施 , 求 “ 受 性 学 习 ” “ 究 性 学 习” 成 完 整 的 力 接 和 研 构
气氛 、 师资 队伍建 设 等 方 面起 到 促 进作 用 , 究 生 教 宏伟 蓝 图 。 目前美 国主 流大 学 都 已明确 提 出要重 塑 研 育 的主动 调 整 也 会 反 过 来 支 持 本 科 生 教 育 的 大 发 本科 教 育的地 位 , 明确 本 科 教 育 的使 命 , 已超越 通 并
从小导师制模式探讨本科生和研究生协同培养策略
2 0 1 3年 2月 ・ 上 半 月 刊
从小导U i l i  ̄ U 模式探讨本科生和研究生协 同培养策略※
武 志娟 张 志敏 范 萍 任培华 夏 鑫 华 张 大鹏
( 广 州 医 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院 ,广 州 5 1 0 1 2 0 )
选和评价机制 ,从在读研究生 中选拔德才兼备 、表现优秀
教育质量 。因此 ,世 界范 围内 的大学 加强和改进 本科 教 育 已成为一种共 同趋势 ,利 用研究 生教育 以及科研 资 源 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 质量 已成为 国际高等教育 发展 的共 同认识 。为此 ,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纷纷开展研究 生教 育 , 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的研究 和实践 。如华 中科 技大 学 开展 了 “ 建 设 以研究 为基 础 的本 科 教学体 系 ” ;清 华 大 学 、浙江大学等实行 的 “ 本科生科研项 目计划 ” ,建立基 于 “ 研 究的学 习” ,等等 ;国内众多高校也将原本 出现在 研究生教育 中的 导师 制下 移 ,纷纷 实行 本科 生导 师 制。 归纳文献报道 ,目前关于研 究生教 育促进本 科教 育发展 的研究主要包 括 以下几个 方面 : [ 3 ] ①大学 如何处 理本科 教育 、研究生教 育和其 它层次教 育的关系 。②关 于我 国 大学本科教育 中构建 “ 研 究型学 习”体 系的对 策 、建 议。 ③我国大学本科教育 中利用研 究生教育 资源 、科研 项 目 资源的研究 与实践 。④关于 我 国大 学本科教 育与研 究 生 教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养 目标 和培养模式 的衔 接问题 。⑤如 何在研 究生
不 可能达 到应 有 的水 平和效 果 ;反过来 ,高质量 的研 究 生教育 ,又能对 本科教育 在改革 培养方 式 、活跃学 术气 氛、师资 队伍建设等方面起 到积极 的促进作用 ] 。 以牛津大学 、剑桥大 学 、柏 林大 学和 巴黎大学 为代 表 的欧洲各 国大学 近年来 为顺 应社 会和教 育 的变 化 ,也 采取 了一系列的改革 措施 以加 强和 改进本科 教育 ,各 自 利用其庞大的研究 生教育 和科 研项 目资源 ,建 立一种新
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一体化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
高 校 研 究 生 与 本 科 生 一 体 化 教 育 管 理 体 系 的 探 索
张 亚娟 ・ 黄 智 慧2 王 莹1
( 1 N州 医学 院 检 验 医学 院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2 温 州 医学 院 基 础 医学 院 , 浙江 温州
摘 要: 近年来 , 各 高校研 究 生与本 科生 的招 生人数 不 断 增 加 , 学 校 对 学 生 的 管 理 机 制 在 不 断 完 善 的 基 础 上 另 求 进步 , 追求更适合 、 更有效的方式 。 本 科 生 与研 究 生 的教 育 管 理 方式相辅相 成、 相互补 充 , 为 彼 此 的 教 育 及 管 理 补 充 新 鲜
血 液。
3 2 5 0 3 5 )
关键词 : 本科 生教 育
一研 究 生教 育研本 一体 管理模 式
高 校 研 究 生 与 本 科 生 教 育 管 理体 系 的 现状 ( 一) 本 科 生教 育 管理 体 系 的现 状 。 随 着 各 高 校 近 年 来 招 生 人 数 的 大 量 增 加 , 其 在 为 国 家 培养 更 多高素 质 、 高技 能 、 高 水平 人 才的 同时 。 也 在 部 分 层 面 极 大 地 缓 解 了近 几 年 的 就 业 压 力 , 同时 , 本 科 生 的 教 育 与 管 理 体 系 受 到 社 会 各 界 的 关 注 也 越 来 越 多 。 目前 高 校 本 科 生 的 人 数 数 目庞 大 , 学 校 对 本 科 生 的 管 理 比较 严 格 . 从 平 常 的学 习 到生 活都 有覆 盖 , 通 过各 种学 生 、 社 团组织 . 对 学 生 的生活 、 学 习进行检 查与敦促 , 对 不 遵 守 管 理 体 系 的 学 生 进 行批评 教育 。 ( 二) 研 究 生 教 育 管理 体 系的现 状 。 由 于 国 家对 高新 技 术 人 才 的 需 求 , 以及 社 会 各 界 对 人 才 培养重视度的提升 , 近 几 年选 择 读 研 究 生 的本 科 生 数 量 日益 增 加, 研 究 生 人数 不 断 增 加 。 从 教 育 部 获悉 , 2 0 1 3 年, 高 等学 校 、 科 研机构 、 党 校 共 计 划 招 收研 究 生 6 O . 8 万人 . 比2 0 1 2 年 增 加 了 约 2 . 3 5 万人 , 总量 扩 招 约4 . 0 4 %。其 中招 收博 士 生6 . 9 万人 . 硕 士生 5 3 . 9 万人 , 分别 1 : L 2 0 1 2 年增 加 了 1 7 8 4 人 和2 . 1 8 万 人 。 据 了解 , 全 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在过去 1 0 年 翻 了一 番 . 2 0 1 3 年再次增长 . 但 增 幅是 过 去 十 一 年 里 最小 的一 年 。 …从2 0 1 4 年 的研 究 生 报 考人 数 来看 , 全 国硕 士研 究 生 报 考 热度 趋 缓 。 近2 O 年 内, 考 研 报 名 人 数 继2 0 0 8 年 首次下降之后 , 2 0 1 4 年 出 现第 二 次 下 降 . 报 名人 数 为1 7 2 万 人 。研 究 生 的管 理 体 系未 能 及 时 提 升 和 完 善 . 是 高 校 学 生 教 育管 理 体 系 的 薄弱 环 节 。 相 比本 科生 , 研 究 生年 龄 更长 , 阅 历更 广 , 思 想更 成 熟 , 在 问 题分 析 与处 理 方 面有 更 大 的优势 .同 时在 科研 创 新方 面有 更 多 的 机会 与 能力 , 具 有较 高 的科 研 素养 及 良好 的 生 活学 习习 惯 . 但 是 其组 织 、 领 导能 力及 综 合素 质还 有待 锻炼 及 提升 二、 施 行 研 究 生 与 本 科 生 一 体 化 教 育 管 理体 系 的 意义 ( 一) 研 究 生与 本 科 生在 交 流 的过 程 中可 以提 高 自身能 力 。 本 科 生 的 心 理 成 熟 程 度 及 处 理 问题 的综 合 能 力 相 比研 究 生要差一些 , 解 决 问题 的方 式 有 时不 够 合 理 , 研 究 生 心 智 相 对
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目标差异对教育模式之影响
对专业教育启动模式之影响: 本科生专业 教育 既采 用 问题启 动模 式 , 采 用概 念 启 动 模 式 ; 也 研究 生专业 教 育主 要采 用 问题 启 动模 式
一
概念启动模式 也是 目前专业教育 中被 教育者惯 常使用 的一种教育启 动 模式 。人类认 识 事 物常 常会 遇到 概念 之 争 。因而 以概 念作为认识事物本质 的手 段是可行 的。所谓 概 念启 动模式 , 就是指从专业教育涉及 到的概念人 手 , 以启 动相关 专业教育 的方式 。仍然 以法学 专业 的教育启动模式 为例 可以充分说 明概念启动模式 的特点。 比如为了启动行
的一种教 育启 动模式 。所 谓 问题 启 动模 式 , 就是指 通过 提 出一个专 业问题作为专业教 育的发端的教育启动方式 。符 合毛 主席 提出 的“ 出问题 、 提 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 的基 本 逻辑思路 。以法学专业 的教育启 动模 式为例可 以充分说 明 问题启 动模式 的特点 。比如为了启动 国际领土法 的专业教 育, 先将我 国与 印度关于麦克马洪 线及 “ 三隅 ” 地区 的陆地
领土争端 抛出来 , 然后 以 中印领土争端为线索展 开分 析 , 分 别探讨 中印边界争端存在 的根源—— 从西姆拉会议到 中印
探索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
探索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本科和研究生管理系统的持续改进,需要更合适和有效的方法。
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综合”管理模式,系统地管理本科生和研究生,确保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方法相辅相成,研究生和本科生相互补充,共同进步。
关键词: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实践重视大学生的教育质量。
为确保研究生和本科生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挑战,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
高校不仅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还要有极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为确保高素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有效培养,高校要结合新形势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本科生和本科生的管理模式。
因此,合理科学地运用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高校管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现状(一)本科生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随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确保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社会越来越重视本科课程。
健康教育和管理系统。
由于高校本科生人数不断增加[1]。
因此,有必要根据本科生的组织和课堂学习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生进行检查和监督,并指导和批评违反管理制度的大学生。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随着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不断关注人才培养的重视。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毕业,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加。
高校没有及时完善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使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年龄更大,经验更丰富,思想更成熟,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2]。
其次,研究生在科研和创新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具有极高的科研水平和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必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组织,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硕融通创新性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硕融通创新性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吴江张文博潘耀芳赵建明吴懋亮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04期摘要: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和独立性。
本文在对本硕融通创新性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异同着手进行论述,探索本硕融通创新性培养模式,并对其实践成效进行阐述,以期充分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协同培养,相互促进,实现本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本硕融通;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58-02一、引言目前,在国内大多数的高校中,多是实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分开教学,各有特色,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相互独立,不利于本科生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
为优化教育培养模式,我们探索一种本硕融通创新性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异同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来进一步了解两者间的异同,由此来探索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相互配合、协同培养的新模式,更好的开展各阶段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1.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相同点。
(1)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自主化程度较强。
这是相对于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而言的,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有着规范成熟的教育体系,通过较强的规范性教学来引导学生建立起较为成熟、准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观,掌握基础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基本的认识。
但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已拥有较为成熟的自我观念,有着独立的思考辨别能力,相应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让他们开展较多的自我探究。
通过这种自主性的探索学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进步。
(2)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社会输送较为专业的高质量的工作人员,培养骨干精英。
基于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的研究
基于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的研究发布时间:2022-12-06T06:57:37.589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5期第8月作者:许刚王超群宋明欢[导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尽管本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许刚王超群宋明欢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尽管本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衔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物理学(师范)专业为例,研究了物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衔接的举措,期望为本、硕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衔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个高校便开始扩大招生,尽管此计划中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紧缺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的问题[1]。
我国的物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至今已接近40年,在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多的进步,物理学科建设也不断发展,为我国不同层次物理教育培养和输送了很多高素质的物理人才。
基于这种现状,在高等教育中必须要对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进行衔接,将培养高级人才的研究生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融合到本科生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本科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
一、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对比相比于研究生教育,通常情况下,本科生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对所有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有效的管控和管理,导致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各有差异;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可以根据每位研究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指定学习内容,让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课程体系的衔接
课程体系的衔接: 本科与研究生阶段 的课程设置应相互 补充,避免重复, 以提升学生的学术 水平和研究能力。
0 1
教学方法的衔接: 研究生培养应基于 本科教育,深化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理 解,同时注重培养 学生的独立思考和 研究能力。
0 2
科研训练的衔接: 高校应鼓励本科生 参与科研项目,了 解科研的基本流程 和方法,为后续的 研究生培养打下基 础。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推动高校学科发展:学科 交叉融合可以推动高校学 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交 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形
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高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的互 动:本科生可以选修研究生的课 程,提前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内容 和要求,为将来攻读研究生打下
基础。
研究生培养对本科教育的影响: 研究生可以担任本科生的导师 或助教,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 项目或学术活动,提高本科生
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能够自主发现 问题能够提出新的观
点和见解
学术素养:掌握学术研究 的基本规范和技能,具备
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够与他人合 作开展研究,具备团队精
神和协作能力
创新成果的产出
研究生培养的目 标之一是培养创 新能力和创新意
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共享:高校可 以整合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资源, 共享优质课程、师资和科研成果,
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 可以根据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的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优化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PART 05
高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 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添加标题
重点理工科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体化研究
重点理工科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体化研究【1】哈尔滨工业大学 周玉、丁雪梅、武高辉、杨韬、朱宁、李旦、宋平、柳进、李斐一、绪论(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创新在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很长一个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最高目标。
重点理工科大学是培养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各类核心技术所需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基地,重点理工科大学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创造学,1983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创造学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创造学在我国已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而诞生【2】,同时创造教育也逐步在全国各地展开试点。
但是,我国的创造教育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观念、体制等转变缓慢,投入力度不大,实际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严重分割、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分割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实行分制分管、教学与实验分讲分行、教育资源分管分用、学生科研项目少且浪费现象严重(如有一些本科生所作的课题在其毕业离校后便搁浅等现象)。
在国家实施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很多院校忽视了本科生教育,在师资、实验、科研、实习等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过于偏重研究生教育,这种教育中的偏颇现象将会严重降低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因而最终会对研究生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同时注重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重视学科与专业的共同建设以及教学上的适当适度的衔接和融合。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理工科大学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有必要适度地改变本科生与研究生分管分制的现状,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体化进行研究,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互动。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摘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本科教育体系,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等方面。
通过与研究生院的合作,本科院校可以更好地吸引高质量学生,并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联合培养模式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培养更专业的人才,推动地方产业升级与创新。
产学研合作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通过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完善本科教育体系,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培养更适应市场的人才。
最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有助于解决地方人才流失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发展、产学研合作、本科教育体系、人才流失问题、优势、质量提升、集聚效应、创新能力、结构调整1. 引言1.1 引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概念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是指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与研究生院、科研机构等单位之间开展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
这种模式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在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同时借助研究生院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实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而研究生院和科研机构则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科研实力。
通过联合培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研究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2 介绍本文内容本文将围绕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展开讨论,旨在探讨其在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发展、产学研合作、本科教育体系完善以及人才流失问题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分析这些方面,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意义和价值,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
1研究生教育与本科 教育有以下三点共性
本科 生的培养方案 中, 无论是 基本 的培养 目标, 还是学位论文
首先 , 从范畴看, 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从培养 方案的比较 的具体要求, 对创造性都没有明确 的要求和规定。 当然 , 培养创 可 以发现 , 本 科与研究 生教育都 以传 递高层文化、 研 究高深学 新精神、 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 也是本 科教育应该提倡的, 但是 问、造就高级人 才为 目标; 它们所进 行的教育的内容 、 质量、 水 研 究生教育 对此 的要求显得更 为明确和迫切。 平都在 中等教育之 上, 所达到 的专深 程度也远非中等 教育所 能
接受某些 学科 的科 研训练, 写作毕业论文与完成毕业 设计。
职业教育是是 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究生培养方案中贯穿始终的就是培养高级专门 人 才这一目的。
2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区别
面 向基层 、 面 向生产、 面 向服务和管理 第一线职 业 岗位 的实用 2 . 1研究性 型、 技 能型专 门人 才为 目的职业 技术 教育。 职业 教育侧重于实 研 究胜是研 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 职业教育; 创遗 } 生 ; 实践
本科教育、 专科教育和研 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的三个层 次, 是高等 教育 的主要骨干力量 。
其次, 从 屙性看, 二者都是专业教育。 本科教育是奠定较 宽 专业基础 的初步 专业 教育, 而研 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
教学探讨 ・
研究 生教育、 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
徐 虹 ( 南京特殊教 育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3 8 )
摘 要 : 如 果说 高等教 育层次 结构可 以按 由低 到 高的层次排 列为一 个金 字塔 形, 那 么本 科教 育就 居 于该金 字塔 的第二 级 , 而研究 生教育则处 于这个 金字塔 的最 高层, 即第三 级 高等 教育。
厚基础、重交叉、突前沿、强学科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
厚基础、重交叉、突前沿、强学科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厚基础是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本科阶段将接受扎实的基础课程教育,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以及专业课程。
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坚实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交叉是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的另一个特点。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将有机会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强学科是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将有机会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发展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专长。
通过选择目标明确、专业领域广泛的学科方向,学生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深入研究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厚基础、重交叉、突前沿、强学科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希望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学生能够重视和认可这种新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共同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长度:约730字】第二篇示例:本硕贯通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术培养过程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同一门课程,进行同一研究项目,实现本硕贯通,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
这种培养方式通常要求学生在攻读本科学位的就开始接触相关研究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准备。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提高跨学科交叉能力,培养前沿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扎实性。
厚基础,即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深厚掌握,是培养学生的首要任务。
在本硕贯通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攻读本科学位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
本科生与研究生互动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今后专业实验 、 毕业论文实验、 研究生实验奠定基础 ; 注重综合 , 拓宽 口径 , 使化学与生命科 学、 环境科学 、 材料科学、 能源科学等交叉渗透, 将化学合成 、 成分分析及表征、 常数测量 、 化工 基础紧密结合起来 , 加强对学生综合 能力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 , 按照 “ 基础一综 合~创新” 三层次建立了实验教学体系和相应 的实验室体系 , 如将无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 验、 分析化学实验合并为基础化学实验 ; 合并无机合成实验 、 有机合成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 物 理化学实验和化工基础实验 , 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组建综合化学实验室 , 开设综合化学实验 课程 , 强调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 ; 化学教育 、 应用化学、 材料化学各专业成立专业实 验室, 培养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 以综合化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基础 , 依托安徽 省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和有机化学博士点 、 化学一级 学科 硕 士点 各实 验室 等 , 立学 生 开放 实验 室和创 新 实验 室 , 建 以达 到强化 科研 创新 能力 培养 的
识, 培养和训练各方面技能; 故在此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 为研究生教育和 可持续 发展 奠定基 础 ; 研究 生教 育是专 业教 育 阶段 , 更 高 深层 次 的专 业 教 育培 养 , 基础 是 是 其
学科建 设 。研 究生 通过某 一 问题 的解决 , 到解决 问题 的方 法 , 学 以便 今 后 可 以独 立解 决 问题 。 研究生 培养质 量 的高低是 学科建设 水平 的重 要体现 , 同时又对 学科建 设起 着重要 的促 进作 用 。 研究生 教育要 上水平 必须 有优 秀的本科 人才作 为后 备人才 储备 。 本科 生 与研究 生互动 反映 了教学研 究型 大学 的要 求 。一 方 面 , 究 生 是 学校 科 学研 究 和 研 技术研发 的重 要生力 军 ; 一方 面 , 另 研究 生教 育能带 动 积极 向上 的校 园文化 和学 术 氛 围 , 够 能 通 过一批 原创性 科技 研究成 果 的转 化直 接为经 济 与社 会发 展 服 务 , 能够 对 区域 的政 治 和文 化 产生影 响 , 助于形成 良好 的校风 和学风 , 动本 科生 的教 育教 学 。为 此 , 多教 学研 究 型 大 有 带 许 学提 出本 科教 育是立 校之本 , 研究 生教育是 强校 之路 _ 。 1 j 如何 处理好 本科教 育 与研 究生 教育 的关 系 , 现学 科建 设 与 本科 教 育 目标 的融合 与 互 动 实 发 展 , 我们 面临 的一个 重要 问题 。我 院在 本科 化学 实验教 学 中 , 是 充分 利用科 研 和研究 生 的优
朋辈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助教对本科生学业指导的初探与思考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7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朋辈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助教对本科生学业指导的初探与思考文/于欢 孙强摘要:本文通过对朋辈教育内涵的分析,在研究生助教指导本科生学业这一平台上开展相关探索,总结出可行、有效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在不少高校师资紧张的状况下,充分利用好研究生朋辈教育平台,对于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朋辈教育;思考朋辈教育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师资,从而择优选聘一些较为优秀且具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专业教师的培训后对入校不久的低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种同辈人助教的做法逐渐延伸到其它专业和学科,实施地域也扩展至北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我国朋辈教育起步较晚,自1999年开始的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扩大招生后,由于师资队伍的相对不足,朋辈教育在一些高校受到重视并加以实施。
同时,开始尝试在校研究生参与到本科朋辈教育的队伍中。
1 构建高校学业辅导朋辈教育的意义在朋辈间开展学业辅导是指择优选聘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强、学习成绩优秀且乐于助人的同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为辅导者。
辅导者与学业困难或有学业发展个性化要求的学生结成较为亲密的朋友关系,为他们提供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特别注重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完成学业的自信心、进而实现快乐健康成长。
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在辅导助学过程中,一方面展示了助人为乐的情操、增强了专业知识;再者促进了人际交往、办事的能力的提高,从而取得两者协同发展的效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研究生占在校生的比率逐年上升,研究生与本科生他们的年龄相近,经历和心理相仿,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
他们之间开展朋辈教育,有望达到预期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发展纵横・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模式探讨
西安科技大学 赵心恬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各种人才的要求层次水平不同,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随之也发生不同的变化, 使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要求等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在不断变化。
教育的本质从哲学家的角度来讲, 就是要真实地、客观现实地揭示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教育本质的内在构成、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过 程等内涵。
因此,重点阐述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探讨随发展着时期的不同以及教 育模式的变化,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的变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共同点 不同点 教育模式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239
一、前言
目前社会急需人才,人才是成功教育的结果。
而成功教育与教育过程的合理性是密不可分的,进而教育要求也被教育专家称为一项社会需要。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综合性人才。
而所谓的复合型人才、综合性人才,是对问题具有分析、解决等各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为适应这种现状,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博士,甚至出现博士毕业后不断进站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这是学生为了适应这一现状做出的决定或者说是做出的回应。
而最为教育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来说,教育的目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教育的形式也要随着需求或者说要求的不同而随时变化。
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本科生继1999年扩招后现在面临的是无生源,而研究生教育目前则是迎来了招生的高峰期。
现状则给我们原来的研究生的精深教育带来了困扰。
二、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共同点
1.从宏观角度上讲,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为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或者说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2.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按照学校、学院、专业方向所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使学生最终达到我们既定的培养目标。
这一角度来讲,不管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生教育,就要求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定者要紧紧跟随社会的发展步伐。
三、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不同点
1.从人性上讲。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年龄结构构成不同,本科生的年龄阶段一般在18-2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是最为剧烈的,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发生冲动过激行为的时期。
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的习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变化。
根据数据表明:研究生的年龄阶段跨度较大,从23到40几岁年龄不等。
另外除了本科生直接上研究生的学生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在社会上经过了工作的历练,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工作岗位不满意而选择进行继续教育,有一部分是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不够急需充电,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为了镀金的可能。
这一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学习的需求渴望不同,也给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从学习能力上讲。
本科生是从高压的高中时代走过来的,在上大学后,需要自己根据老师所讲内容的不同把握重点,了解难点,对于重点难点需要自己到图书馆中寻找资料来解惑。
可以说,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学习习惯上本科生将经历一个很大的适应期。
本科生上了大学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心理变化,就是上了大学60分万岁,终于可以轻松了,可以花前月下、浪漫满屋了。
而研究生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从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进入了专业方向学习,由原来本科的大班到了专业小班授课,由原来大部分时间和同学在一起到了和师兄师弟在一起;由原来的班级活动改成了导师指导制,原来没有教师或者说在大四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才能更多地见到专业教师,在专业领域里进行指导,到研究生阶段基本上每周有导师开会安排教学、科研任务,又一次从自学为主转变为到有导师引导、自己创新的过程。
3.从学习目标上来讲。
刚到大学的学生对于新接触的专业了解不够深刻,处于普遍撒网打基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论是通识课还是专业基础课,主要是通过教师授课,制定培养目标与专业的教学计划。
而研究生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再加上导师的指导运用本科及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创新。
因此,二者的学习动力是不同的。
其中研究生已经明确了自己学习上或者说是专业知识上的缺陷,有目的地弥补;而本科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无序性,因此在本科生阶段导师的指导性能稍弱一些,因为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的支撑。
而研究生则在具备了一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自学能力后,能够在导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完成研究课题。
总之,本科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就像建一座高楼大厦一样,本科是地基,而地基的情况决定了楼房的质量。
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有针对性的钻研,就像楼房的主体,决定了层次的高低以及内部的结构。
博士研究生阶段进入更高的学习研究层次,并有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就像楼房的内部装修,决定着欣赏水平和舒适程度。
本科生是一些基础教育,在专业方向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研究生的学习是对专业问题的研究。
研究生注重科研能力。
这就好比,本科生知道一道题目该用什么方法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做,更不会研究是否有其他方法能不能不做。
而研究生不仅要知道一道题目的解法,还要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解,还有没有其他更为简便或者更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丽华.大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矫治[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5
DOI:10.16534/13-9000/g.2016.1056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