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诗词赏析13首-最新版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章赏读总汇

2023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章赏读总汇

2023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章赏读总汇本文档总结了2023年部编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章的赏读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

1. 《赠汪伦》- 作者:杨炯- 内容:诗人怀念已故友人汪伦,表达了对友谊及生死的思考。

2.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内容:描绘了诗人夜晚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

3.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描绘了登临鹳雀楼的壮观景色,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杜甫- 内容:诗人游历洞庭湖时,赞美了张丞相的才干和治理能力。

5.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内容: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6. 《敕勒歌》- 作者:乐府诗- 内容:描绘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和草原的壮丽景色。

7. 《白日依山尽》- 作者:王之涣- 内容:描绘了黄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与赞美。

8.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内容: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景色,以及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思考。

9.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内容:描绘了江雪的美丽景色以及冬天的宁静和寂寞。

10. 《绝句》- 作者:杜甫- 内容:简洁有力的四行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民众苦难的关注。

11. 《登鹳雀楼》- 作者:白居易- 内容:再赏析另一版本的《登鹳雀楼》诗作,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12. 《赠荆潭使君》- 作者:李白-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思念,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13. 《绝句》- 作者:黄巢- 内容:再赏析另一版本的《绝句》诗作,呈现不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通过阅读以上13首古诗,学生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本文档能够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提供帮助。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2017考)第14首竹里馆唐·王维【文学常识】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第15首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第16首逢入京使唐·岑参第17首晚春唐·韩愈【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18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全国视野课内对比:2020河北与课内《赤壁》对比考查。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第19首望岳唐·杜甫全国视野单篇:2020湖北襄阳,黑龙江龙东,辽宁本溪、辽阳、葫芦岛。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第20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

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第21首游山西村南宋·陆游全国视野单篇:2020天津、贵州铜仁、湖南常德。

【写作背景】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第22首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单篇:2020北京。

【文学常识】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是第五首,是诗人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精选全文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赏析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结合诗歌分析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歌前两句写“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答: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答:(1)描写了“幽篁、深林、明月”等景物。

(2)营造了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

4、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朋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分析诗歌中衬托手法的运用答:(1)诗歌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2)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写出了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满”的表达效果。

1)“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2)“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把笛声化无形为有形,准确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满”字运用夸张手法,既与“散”相呼应,突出寂静的夜晚笛声清越,穿透力强,又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最新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最新8篇)

《竹里馆》王维篇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

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

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

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

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篇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篇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1、《竹里馆》《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白话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作品鉴赏:这首小诗总共四句,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七下古诗赏析

七下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1、《竹里馆》《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白话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作品鉴赏:这首小诗总共四句,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初一下必背古诗词译文及注释

初一下必背古诗词译文及注释

初一下必背古诗词译文及注释初一下册的必背古诗词包括了多首经典之作,以下是部分古诗词的译文及注释:1. 《观刈麦》 - 白居易译文:小麦成熟了,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地收割。

他们早起晚归,汗水湿透了衣服。

虽然辛苦,但看到丰收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喜悦。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农民收割小麦的辛勤场景,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待。

2. 《春夜喜雨》 - 杜甫译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这是一首描写春雨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温柔和滋润万物的情景,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3. 《望岳》 - 杜甫译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这首诗是杜甫赞美泰山的名篇,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4. 《江雪》 - 柳宗元译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这首诗以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一幅江面雪景,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的超然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5. 《静夜思》 - 李白译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这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通过夜晚明月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译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诗人对张丞相的敬仰之情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7. 《赠汪伦》 - 李白译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这是李白赠给朋友汪伦的诗,通过桃花潭的美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

8.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译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这首诗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黄河的奔流入海,表达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高远目标的追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欣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欣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欣赏
本文档旨在为读者提供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的欣赏与理解。

以下是一些古诗的简要介绍和鉴赏。

1. 徐让之《夜泊牛渚怀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泊船于牛渚时怀古之情。

通过描写牛渚的美景和古时人们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2. 杨万里《小池》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池塘的景象。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了小池塘中美丽的景色,传递出一种宁静与简朴的生活态度。

3.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感受到的凉爽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宁静和凉意,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4.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描写草原的美景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对离别的留恋和对友情的思念。

5.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作品,以水调歌头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中秋和家人团聚的期盼和祝福。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部分古诗的简要介绍与欣赏。

希望这些古诗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7下古诗词13首

7下古诗词13首

7下古诗词13首1.《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夜晚静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是这首诗最为经典的表现之一,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夜晚独自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给人以静谧之感。

2.《春江花月夜》杜甫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个春夜的美丽景色,通过对春江、花、月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表现了春江、花、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春夜美景的独特感悟。

3.《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登高远眺的诗篇,通过对登高后所见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人世几回休,一曲新词酒一杯”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以及对诗酒之乐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4.《锦瑟》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描写琴声的诗,通过对琴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过往的回忆。

诗中“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青春和美好的回忆。

整首诗通过对琴声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5.《绝句》杜甫的《绝句》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短诗,通过对春日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表现了春日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独特感悟。

6.《望洞庭》刘禹锡的《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和思念之情,通过对湖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远方的憧憬。

诗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表现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古诗词赏析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单元:写景描写与古代文人1.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宿建德江》 - 王之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沙鸥翻白浪,青渚接芳洲。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丛里过寻欢。

第三单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1. 《悯农》 -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1. 《赤壁赋》 - 苏轼铜雀春深锁二乔,干将莫邪何曾了。

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何不见折枝杨柳。

2. 《滕王阁序》 -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云不竭,飘风忽而雨不绝。

种玉得玉于山谷,贾谊棁而栖于渊渚。

螣蛇乘雾,绀鼠逢尘;开轩面场,屈猿投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江流天地,骏楼阁奇峰;壮志宁无涯,儿女泪如雨。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1、《饮酒》(陶渊明):①主旨: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②”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大自然的描写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这是自然和谐风景)。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污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2、《次北固山下》(王湾):①主旨:此诗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思乡之情,表达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归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大雁之北飞想到了“鸿雁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客游他乡的思乡之情。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①主旨:此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渴望得到明君赏识的心情。

4、《雁门太守行》(李贺)①主旨:描绘了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②全诗写了三个场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官军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③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④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考题】一、理解性默写,。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①幽篁、深林、明月。

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14首古诗如下:1.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赏析- 意境: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诗中的幽篁(竹林)、深林、明月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 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一种高雅绝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 艺术手法:以自然平淡的笔调,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月夜竹林幽居图。

1.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赏析- 意境:在宁静的春夜,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玉笛之声,这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在整个洛阳城。

- 艺术手法:“暗飞声”的“暗”字用得巧妙,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以声传情,借景抒情。

1.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赏析- 意境:诗人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了衣袖。

在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逢,想要传个平安的消息却没有纸笔。

- 情感表达: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有在旅途的仓促与无奈。

- 艺术手法:“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凭君传语报平安”语言质朴,却情深意长。

1.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 赏析- 意境:描绘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各逞芳菲的景象,就连没有艳丽色彩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写晚春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积极向上的态度。

- 艺术手法:运用拟人手法,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的“知”字,将草树拟人化,赋予它们感知春天将逝的能力;“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生动地表现出花草争艳的情景。

1.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赏析- 意境: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13首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13首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13首
七年级下册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通过背诵这些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
必背的古诗13首: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2. 《静夜思》李白。

3. 《望庐山瀑布》李白。

4. 《春晓》孟浩然。

5. 《将进酒》李白。

6.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7. 《绝句》杜甫。

8. 《登高》杜甫。

9. 《夜泊牛渚怀古》杜甫。

10. 《江雪》柳宗元。

11. 《望岳》杜甫。

12.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这些古诗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包括山水田园、抒情怀古、豪放激昂等,通过背诵这些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古代文化和培养审美情趣。

同时,这些古诗也是中国文学宝库
中的精华,背诵这些古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用心去理解和背诵这些古诗,从中感受到古代
诗人的智慧和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十首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十首诗词赏析

课后诗词赏析(七下)(一)、《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见译文)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唐】王维(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身上。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见译文)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七年级下册 语文古诗词赏析总结

七年级下册 语文古诗词赏析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总结
诗人游走在山西的乡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民的淳朴。

他欣赏美景,与当地人交流,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改写
在山西的乡村里,我漫步游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民的淳朴。

我欣赏美景,与当地人交流,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诗人泊船在秦淮河畔,观赏周围的景色,感叹人生短暂,应该珍惜眼前的美景和时光,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赏析要点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描绘了秦淮夜景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通过描写唱歌的商女,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虚荣和浮躁,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漠视。

3、绿肥红瘦,浅水莲叶夏生寒。

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秦淮河岸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短暂,应该珍惜眼前的美景和时光的思想感情。

4、此时有钱无钱,都应该珍惜眼前的美景和时光,因为人生短暂,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

5、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浮躁和虚荣的批判,以及珍惜眼前美好时光的思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f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

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

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期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13首)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有《陈子昂集》传世。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多次向其进言,武攸宜皆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

燕昭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

即位之后,招贤纳士,招揽了一批卓越的人才,造就燕国一时盛世.【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和“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时间角度。

诗人直抒胸臆,纵观古今,感叹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不可见,后世的明君也不可遇,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感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诗人吊古伤今,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茫茫宇宙虽无边无际,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而怆然泪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

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悲凉之情。

●写作特色:1.直抒胸臆。

全诗没有具体的描写,而是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垠;第四局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2.意境雄浑。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为背景。

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一个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立于画面之上,十分鲜明。

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祖籍临川人,也称“王临川”;“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雄健刚劲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著作:《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等。

【写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1《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望岳【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格律严谨、感情真挚。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2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是本诗的主旨句。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山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化用孟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或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游山西村【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此诗便是陆游被罢官闲居在家时所作。

34【小结】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紧扣“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诗人紧扣诗“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

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事,末写希望自己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始终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纯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主线突出,层次分明。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山西村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纯朴的农村生活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是第五首。

5竹里馆【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问题】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同意。

理由:(1)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写静”;(2)以动态的活动“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小结】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6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问题】前人评价《春夜洛城闻笛》,认为其中“折柳”是全诗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同意。

理由:“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小结】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逢入京使【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南阳(今属河南新野)人,后迁居居江陵(今属湖北)。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写作背景】唐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诗人赴任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遇回京使者,托其捎口信给家里人报平安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心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虽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复杂情感。

晚春【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写作背景】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

该诗创作于公元816年(唐7宪宗元和十一年),韩愈年近半百时。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