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进展与问题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进展与问题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进展与问题内容提要在“适当性逻辑”和“争论逻辑”下,建构主义者为探索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提出了具有不同因果机制的模型。

组织趋同模型强调了国际组织的传授,社会学习模型突出了被说服者的学习,而文化匹配模型则展示了行为体对外来规范的本土化。

但这些建构主义模型并不能有效地说明多元偏好条件下国内行为体对国际制度的战略性运用,也忽视了国际规范扩散的强制性和偏好的相对稳定性。

作为既竞争又互补的研究路径,建构主义可以和理性主义携手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

作为在某个领域中汇聚预期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国际制度不但会影响国家对外行为,而且会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治行为,乃至影响国内政治制度的变迁。

鉴于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之间的紧密关联,社会科学家、特别是政治学家开始考察国际制度影响国内政治的因果机制。

在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制度主义一直将国际制度置于研究议程的中心,但在其兴起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分析视野之外。

直到最近十年来,新自由制度主义者才在理性选择的范式下系统地探究了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

基于对观念跨国扩散的敏感,建构主义比新自由制度主义更早地注意到了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

一方面,与多数有形的物质资源相比,观念和规范在跨国扩散上受到的限制往往更少。

另一方面,国内社会和政治行为体的观念和身份的变化,往往是国际规范自外而内扩散的结果。

这样,建构主义者在研究观念的作用时很难将作为国际制度一部分的国际规范和国内政治完全分开进行研究。

正如“颠倒的第二意象”的提出者彼得・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所指出的:“对规范、话语和构成性理解的讨论都要求深入研究一个社会内的个体和集团行为与他们和国外同行之间的对话。

”在国际力量如何影响国内政治的研究议程上,建构主义者以国际规范为自变量,以国内行为体的偏好为因变量,根据不同的因果机制提出了几种重要的解释模型。

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

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
是 社 会构 成 的 一是历 史 安 践的 产物 -国际 规 范能 够 对 行 为 体 的 外在 行 为和 内在 认 同 、 益均 产 生 影响 ,同时 行 为体 利
传统 上认为 ,社会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重要 区别
之 一是 . 前者 更 注 重于 从 社会 化 和 制 廑 化 的 宏观 总 体 出 发 . 究 不 依赖 于 个体的 意 志 为转 移 的 }会 体 系 ; 研 士 而经 挤 学 方 法 更 强调 个体 在 社会 化 中 的主 体性 ,关注 个 体的 理 U 性 自私对 于 社会 的基 本 决定 作用 。 建构 主 义 虽然 借 鉴了 方 法 论 个体 主 义 , 主要 关注 的 还是 社 会 化及 其 产 物对 于 个 但 体 的 构成 性 作用 - 强 调 国际 政 治 的社 会 化特 点 .以及 社 它 会 本 体性 ,看重 国际 身份 、 念和 社 会 实 践这 些 社舍 化 的 观 载体 、 中介 或产 物对 国际 关系 的根 本意 义 -承认 国 际规 范 不 但 因果 性 地影 响行 为 体的 井在 行 为 , 构 成性 地 改变 行 还
学 派 ( 近 的 代表 是 建构 主 义 )以获 得 国关 理论 台 法 地位 最
随 着 行为 体 的社 会实 践 也不 断地 被改 变 。 构 主义 是 以社 建 会 半 方法 对 国际 政治 的 ±面 、 ^ 、多方位 研 究 ,因 而 自 深 然 成 为 国 际政 治社 会 学研 究 的 重 要 发 展 。
构 ”阶 段 8 0年代 世 界 多极 化 进 一 步 发 展 .跨 国 主义 日 益 引 起关 注 -长期 为 两极 梏局 辩护 的新 现 实主 义 ( 以沃 尔 兹 为 代表 )埽 洞显 露 .加 之各 种 反 实证 主 义 和^ 文 主义 思 潮 泛 起 ,法 兰 克福 学 派特 别是 霍 克 海曼: 哈 贝 马斯 等学 者 J 、 的 社 会理 论 . 国后现 代 主 义学 者 福柯 、 里达 等 的话 语 法 德 理 论 、 解 构 主 义 思 想 , 葛兰 西 的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都 蜂 “ 捅 美 国 ,为 阿希 利 、德里 安 、考克 斯 等 ^所 借 鉴 、应用 到 国际 关 系理 论批 翔 中来 对

大学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

大学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

大学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国际事务的发展与变化。

在大学国际关系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理论流派对国际关系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大学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批判理论。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最为经典的理论流派之一,强调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参与者,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实现权力的最大化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典型的现实主义学派包括马基雅维利主义和霍布斯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强调政治领导者应当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国家的权力和利益。

该理论强调国家之间的斗争和权谋,主张国家应该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通过合适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的目标。

霍布斯主义霍布斯主义是基于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思想,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私和具有攻击性的。

根据霍布斯主义,国际关系是一个无序和持续的斗争,国家必须依靠权力和武力来维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和规则的制定,可以实现国际关系中的和平与发展。

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制度、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包括教化主义和民主和平理论。

教化主义教化主义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和教育交流,国家可以相互了解和从对方那里学习,进而避免冲突并实现和平共处。

民主和平理论民主和平理论认为,民主国家之间的冲突要比民主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的冲突要少。

这是因为民主国家通过选举和民意表达的方式来决策,较少采取激进行动,从而减少了冲突的可能性。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由人类意识形态和社会构造共同决定的。

建构主义强调国家利益和行为是社会和历史背景的产物,通过对国际社会和交往规范的分析来理解国际关系。

建构主义关注国家之间的共同认知和共享的价值观,强调国家通过交流和互动来构建和塑造国际秩序。

女性主义与女性政治参与:从社会思潮到政治实践

女性主义与女性政治参与:从社会思潮到政治实践

女性主义与女性政治参与:从社会思潮到政治实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女性政治参与,从社会思潮的演变到政治实践的落地生根。

我们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理解其如何从一种社会运动逐渐演化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政治和文化思潮。

接着,我们将分析女性主义如何影响女性政治参与,包括选举投票、政策制定、领导职务等各个方面。

我们还将探讨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和挑战,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如何为女性政治参与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指导。

我们将展望未来,讨论女性政治参与的可能趋势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更在于推动对女性政治参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剖析女性主义与女性政治参与的关系,为提升女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性主义的历史背景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其历史背景深厚且复杂。

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晚期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对女性角色和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进入工厂参与劳动,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

然而,这种经济独立并未带来相应的社会或政治权益,反而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女性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早期的女性主义运动。

这些运动主要关注女性的教育权、选举权和工作权等问题。

例如,19世纪末期的美国,女性主义者发起了著名的“妇女选举权运动”,旨在争取女性在政治上的投票权。

虽然这些运动在初期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它们为后来的女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逐渐走向全球化和多元化。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女性主义者根据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斗争策略。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女性主义运动更多地关注女性在贫困、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女性主义则更加关注性别歧视、性骚扰和性别暴力等议题。

在这一时期,女性主义的理论体系也逐渐丰富和完善。

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关联

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关联

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关联近年来,女权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崛起,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女权主义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国家内部的性别关系,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女权主义对国际关系的挑战和影响。

一、女权主义:定义与重要理念女权主义是一种旨在争取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的社会运动和政治理念。

女权主义主张,男女应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女权主义者倡导废除所有的性别不平等的法律、规定和文化实践,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平等主义、平权主义、权利主义和政治主义。

平等主义强调男女平等待遇和享有平等的权利。

平权主义追求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权利主义关注女性权益和人权。

政治主义则呼吁女性在政治决策中的平等参与。

二、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的挑战女权主义对国际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女权主义挑战了国际体系中的男性主导结构。

传统上,国际关系的决策和权力都由男性主导,女性的参与和发言权较为有限。

女权主义的兴起呼吁打破这种男性主导的格局,促使女性在国际决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其次,女权主义挑战了国家间的性别不平等。

性别不平等不仅存在于国内,也渗透到国际关系中。

女权主义主张,所有国家应该平等对待女性,消除性别歧视,并在国际合作中为女性权益争取更多的保障。

这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规范和合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女权主义还挑战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差异和传统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存在差异,一些国家仍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束缚。

女权主义通过推动跨国对话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和接受,有助于改变传统观念对女性的限制。

三、女权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女权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女权主义促进了国际合作的范式转变。

传统国际关系更加注重权力和竞争,而女权主义呼吁建立基于合作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女权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到国际合作中,对现有规范和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改革。

第十八章 各种流派的性别社会学

第十八章   各种流派的性别社会学

二、女性主义的观点 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女权主义者根据 各派的需要重新使用了“父权制”这一术 语,把它扩展为一个多层面的、关于女性 受压迫的概念。
三、建构主义的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将社会行动的场域想象成一 个竞争的市场,在其中,男人会利用财产、 技能和地位象征作为策略,排斥和剥削妇 女。
第五节 性别分层理论
一、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 表现形式。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 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
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 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自己创造的理论, 是“完全没有父权制痕迹”的理论。激进 主义女性主义把对妇女的压迫视为统治的 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其目的是要结束 这种压迫。
一、柯林斯的早期性别分层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于1971年发表了《性 别分层冲突》一文,运用其冲突论的观点 对性别分层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
二、布卢姆伯格的性别分层理论 与柯林斯的性别分层理论相反,布卢姆伯 格(Rae Lesser Blumberg)的性别分层理 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取向。布卢姆伯格的 理论以不同社会类型的广泛经验知识为基 础,这些社会类型包括狩猎、采集、农业 社会和工业社会。
一、性别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是指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 位上的个人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
二、心理分析理论 性别形成的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sex typing)又称“角色自居说”。该 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海伦·多伊奇 (Helene Deutsch)、霍尼(Karen Horney)和 埃里克森(E.Erikson),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其理 论基础,强调自居作用在男女两性性别行为形成 中的作用。

当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

当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

当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当代女性学是一个基于女性问题的学术领域,它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与女性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身份等方面的议题。

女性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学逐渐发展出了多个理论框架,并不断朝着更广泛、开放的方向发展。

一、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是女性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之一,它关注解决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女性主义理论通常分为三个主要派别:自由派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

自由派女性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注重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问题,而黑人女性主义侧重于种族和性别的交叉压迫。

这些派别形成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女性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理论关注权力、身份、知识和语言的问题,强调差异性和多样性。

它挑战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主张去中心化和社会的流动性。

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女性学的研究更加开放和包容。

三、跨学科研究女性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领域,已经吸引了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洞察女性问题的多个层面和维度。

通过不同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女性学在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四、全球化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女性学开始采用全球化视野来研究和呈现女性问题。

全球女性主义关注跨国性别和家庭关系,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系统对女性的影响。

全球化视野使女性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多元,拓宽了研究范畴,丰富了学科内涵。

五、更加包容性的研究议题当代女性学正在逐渐拓宽研究议题的范围,关注更多与女性相关的问题。

例如,性别认同、性别多元、女权主义、家庭与职业平衡、性别对待、暴力与性别关系等议题都成为女性学的研究热点。

这些议题的涌现使女性学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女性的需求。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理论的争辩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批判理论体系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四次论战1920-1950年代理想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论战1950-19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1970-1980年代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19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自由主义之理想主义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所产生的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内容与观点:(1)人性是可以改造的,通过改变客观环境促进人向善和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

(2)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的根源不是人性的罪恶和人类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的缺陷或人类教育与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不足而引起的。

(3)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4)崇尚国际法、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的保护意义。

(5)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可以调和的,因为国家是理性的,追求和平与避免战争是世界的共同利益,是世界和谐或调和的根本。

(6)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主张国际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关键词:性善、理性、民主、国际机制(制度与组织)、道德、和谐、集体安全、环境与教育、共同价值体思想渊源:[荷兰]格老秀斯:《论战争与和平法》(1625)——国际法之父;[德国]康德:《永久和平论》(1795);[英国]洛克:《政府论》(1713)——自由主义之父等。

代表人物:[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1889)、“十四点原则”(1918)——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故理想主义也被称为“威尔逊学派”、《伍德罗·威尔逊文集》(1925-1927)。

威尔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公开外交、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国际邦联、世界政府、裁军非战、贸易平等、公理正义等,其核心是民主、正义与法律,其实质是建立一种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

威尔逊主义是美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后第一次为世界和平设计的蓝图,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

社会学的理论派别与争议

社会学的理论派别与争议

社会学的理论派别与争议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涉及广泛且复杂的领域。

在这个学科中,不同的理论派别产生了多样的观点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的理论派别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议。

一、功能主义派别功能主义派别是社会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派别之一。

它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认为社会是由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成的系统。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起着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功能。

比如,家庭、政府、教育等社会机构都有自己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然而,功能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

批评者认为,功能主义过于强调社会的稳定,忽视了社会变迁和冲突的重要性。

他们指出,功能主义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二、冲突理论派别冲突理论派别强调社会中的冲突、分歧和不平等。

他们认为社会是由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斗争和冲突所推动的。

冲突理论关注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权力关系。

例如,马克思主义是冲突理论的代表,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且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然而,冲突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冲突理论过于简化社会问题,将社会现象过分解释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忽视了社会的其他方面。

他们指出,社会中也存在合作和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冲突。

三、符号互动主义派别符号互动主义派别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动和互动。

他们认为社会是由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符号交流所构建的。

符号互动主义注重个体的意义构建和行为的解释。

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的互动,符号互动主义揭示了社会的意义和个体的意义构建。

然而,符号互动主义也面临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符号互动主义过于依赖个体的主观意义,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行动的影响。

他们指出,符号互动主义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宏观层面。

四、女性主义派别女性主义派别关注性别对社会的影响并呼吁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批评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过于男性中心,忽视了女性的权益和经验。

女性主义着重分析和揭示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摘要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 在抽象意义上, 可以说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但具体地, 则是无工资价值的家务劳动的必然结果。

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理论的结合, 他们认为, 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父权的结合, 是一种父权的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西方女权主义与女权运动相伴而行,女权主义思潮既引起女权运动的兴起,又在女权运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美国的女权运动,能够反映出西方女权主义发展的主流。

西方女权主义在几次女权运动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先后衍生出多种并存的流派,诸如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弗洛伊德女权主义、第三世界女权主义、黑人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等派别,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思潮一、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概况女权主义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中期,它的产生标志着妇女开始有意识的研究自身,并且开始探索解放自己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

随着女权主义理论的研究深入,传统的女权主义和激进的女权主义渐渐地被学者认为在理论上空泛,在实践中不合时宜。

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发展和研究女权主义的理论,一些女权主义者开始把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图科学地建造新的女权主义理论。

它在历史上分为前后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考察两性问题,也被理论界称作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一批信奉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女学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女性问题,她们宣称把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赞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妇女的历史地位、经济地位等论述,继承了他们的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关注妇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着重考察妇女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劳动力价值,在家务劳动中的被剥削地位等问题。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亚历山大·温特编著的这本《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创立了一种把国际体系作为社会建构的理论。

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上阐析了“社会建构”这个术语的意义,这一部分所讨论的问题属于哲学的范畴;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哲学论述提出的一种国际政治学理论,这种理论与至少是在北美国际关系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相并立,属于理念主义范畴,是结构理念主义。

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

亚历山大·温特阐明了建构主义方法的中心主张,提出了结构的和理念的世界观,与构成多数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截然对立。

他建立了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将国家视彼此为敌人、对手还是朋友作为基本的决定因素。

这三种角色是由无政府文化塑造的,分别被描述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无政府文化是国家持有的共享观念,影响了国家权力的意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由此产生了国际体系的行为趋势。

本书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
• 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经济不平等,引发国际政治经济矛盾和冲突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博弈与调整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博弈:
• 国家之间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争夺权力和利益的过程
• 如国际贸易谈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资源争夺等
• 权力博弈影响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调整:
• 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中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
• 加强国际合作和制度建设,维护国际政治稳定和世界和

和平与国际秩序的维护与建设
和平:
• 国际政治的重要目标,实现国家之间无战争、无暴
力状态
• 为国际政治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保障
国际秩序:
• 描述国际政治中国家间相互关系和权力分配的规则
和框架
• 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和平与国际秩序的维护与建设:

⌛️
02
国际政治实践中的主要行为体
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作用与互动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 国际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拥有独立的主权和国家利益
• 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体,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促进国际
• 通过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
合作提供平台
• 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国际政治发展和国
• 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引发政治冲突和战争
• 意识形态冲突影响国际政治稳定和世界和平
国际民意与国际政治决策
国际民意:
国际政治决策:
• 描述国际社会对国际政治问题和国际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 国家和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制定和调整政策和战略的
• 如对战争与和平、人权与民主、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等问

研究报告 女权

研究报告 女权

研究报告女权研究报告:女权主义的历史、理论和现状引言:女权主义是指倡导妇女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运动和思潮。

自20世纪以来,女权主义逐渐发展为一种国际性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并对全球范围内的性别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研究报告将对女权主义的历史、主要理论和当前的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女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

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着眼于争取妇女的政治权利,例如参政权。

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则关注妇女的性别歧视和社会地位,包括对家庭和职场中的性别不平等进行抗议。

第三波女权主义运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强调性别与种族、阶级和性取向之间的交叉性别歧视。

目前,女权主义运动继续演进并在全球范围内存在。

二、女权主义的主要理论:1. 权利主义:女权主义者主张妇女应当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例如政治参与、教育和就业机会等。

2. 社会建构主义:女权主义者强调性别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产物,通过改变社会文化观念,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

3. 同情/照顾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照顾角色应得到合理的社会价值和支持。

三、女权主义的现状:女权主义运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各种形式,并受到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

在某些国家,女权主义者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例如妇女参政权的获得、性别工资差距的缩小以及对性别暴力的社会关注。

然而,女权主义者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性别歧视的仍然存在、平等权利的人权保障和对性别身份的浅见。

结论:女权主义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运动,旨在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

尽管女权主义运动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胜利,但仍有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未来,全球社会应继续努力推动性别平等,改变性别歧视的观念和制度,并为妇女的自由和权利争取更大的空间。

女权主义的使命将继续持久下去,为实现性别平等做出贡献。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导语:政治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政治行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介绍政治社会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研究指导。

一、政治社会学的概念政治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政治行为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关注政治行为的动态过程,并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和探讨政治现象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治行为背后的社会背景。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个体、群体和社会机构等各个层面,具有较广泛的研究层次和范围。

二、政治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以往政治科学主要关注政府和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忽视了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0世纪以来,社会学研究对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关注逐渐增多,且政治行为的社会后果也日益明显,这促使政治社会学快速兴起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政治社会学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群体行为和社会运动,关注社会矛盾和冲突下的政治行动,研究集体行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运动的形成、参与者的行动动机以及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治社会学更加关注个体行为和心理学因素。

研究者开始深入探讨个体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和政治参与等问题。

此外,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政治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在线政治行为和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三、政治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1.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学习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共同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和政治态度。

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政治社会学旨在研究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及其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关注个体、群体或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差异,以及政治文化的变迁和演变过程。

2. 政治参与与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是指个体对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

1女性主义与权力_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1女性主义与权力_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瓦勒 里 布 赖 森 , 1992, 女 权 主 义 政 治 理 论 引 论 , 载于 李银 河 , 妇女 : 最 漫长 的 革命 权主义理论精选 , 1997, 第 4 页。 转引自乐梅 , 1996, 第 478~ 479 页。 Rosaldo, M. Z. & Lamphere, L. , 1974. 当 代西 方 女
女性主义与权力
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女 性 主 义 与 权 力
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徐雅芬
提 要
董建辉
本文以社 会性别与 权力、 第三世界妇 女与女性主 义政治以 及后现代主 义与女性 权力等三个 方
面为切入点 , 对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 义研究进行综述 , 在总结 其以往研 究的主要贡 献和近年 来研 究的新趋向的基础上 , 揭示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对 政治人类学学科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 关键词 女性 权力 D440 政治人类学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
位。 这种把女性屈从于男性的原因简单归结为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或 自然与文化 的二元对 立的做法 , 被批评为带有本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 因为它把西方认识论中固有的二元论、 等级和冲 突观念等推广到了其他所有社会。 里柯克、 莎克斯和盖莉等人强调资本主义的 扩张在导致社会性别分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 揭示 出社会性别分化和阶级分化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 系。她们都认为, 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普 遍的平等主义阶段 , 只是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 张之后 , 受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 响, 这些平等主义社会中才逐渐出现了社会性别 差异。所不同的是, 里柯克强调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 莎克斯强调亲属关系和婚后居住规则的变 化, 而盖莉则强调基督教文化 , 并且主张社会性别 分化和阶级分化是平行发展的。 虽然这些女性学者所讨论的问题从表面来看 都不是有关政治的 , 它们与团体的决策和领导地 位等传统的政治议题都没有特别的关系 , 但正是 在这一点上, 她们超越了传统政治学研究的范围。 她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于女性在社会权力关系中 相对于男性的权力问题 , 这是以往的政治研究所 不曾涉及的领域。通过她们的努力 , 人们认识到, 社会性别问题在社会群体认同和社会权力结构的 形成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它不容再被忽视, 而是应该被视为一个分析范畴, 就像种族、 族群、 阶级或等级范畴一样。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出现 的 社会性别人类学 ( the anthropology of gender) , 已经将研究的重点从社会性别差异过渡到对社会 性别关系的研究。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大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流派,代表人物。

现实主义主要观点: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

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了国家是利己的,而非利他的。

2.在这个无政府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

3.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

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和安全。

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

在这种政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是国家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

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

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政策,或者说出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

由于国家都要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国家间的冲突是绝对的。

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古典现实主义(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卡尔,摩根索)新现实主义(肯尼思·华尔兹)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防御现实主义】主要关注点国家间权力政治的由来国家希望拥有多少权力古典现实主义人性与国家基于人类本性,主要原因在单位层面(即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与利益新现实主义国际体系国际体系的压力(无政府状态)以安全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新古典现实主义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领导人因素及其他国内因素)的结合不确定进攻现实主义有些人关注体系,有些人既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有人认为是国际体系的压力,有人认为是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最大限度的获取权力,以霸权为最终目标防御现实主义即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以平衡威胁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自由主义主要观点: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为主要政治价值的。

作为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其语境是国内政治,主要指涉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其语境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涉国家间关系。

三种无政府文化

三种无政府文化

摘要: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

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认为这样的分类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关键词: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无政府文化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个较新的研究方法,虽然年轻却并不边缘。

现今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学者都不会质疑建构主义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的地位;大部分介绍国际关系理论的教科书即使不介绍激进主义也不会缺漏建构主义的章节。

建构主义能够取得这样的理论地位实质上是要归功于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温特在书中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一个新的理论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承认并跻身主流,不仅在于其论证的严密逻辑,还在于这一理论确实独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或是运用一个全新的方法,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

显然,温特的建构主义符合了这些要求,尤其是他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在我看来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与结构现实主义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影响了作为个体施动者的国家。

只是温特走得比华尔兹更前的是,他提出国际体系结构不仅影响到国家的行为,更能够影响国家的身份与利益。

前一种影响温特称之为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而后一种就是他所谓的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作用了。

温特之所以要辨明这一建构作用的目的是想证明国际政治的变化是存在可能性的,也就是说,在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所认定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前提假定,例如无政府逻辑,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沿着时间进行线性发展进步的。

因为,无政府逻辑实质上是由国家以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来决定的,而由于国家的身份与利益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来固有的,因此无政府逻辑也并非是一个永不变化消亡的终极定量。

女权主义基本知识

女权主义基本知识

女权主义基本知识女权主义是一种追求性别平等权益的社会运动和理论体系。

它旨在消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压迫,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经济机会。

本文将介绍女权主义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核心理念和不同派别。

一、女权主义的起源女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主要是为了争取妇女的选举权。

在那个时代,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政治参与权。

然而,一些勇敢的女性开始反抗这种不公平,要求平等权益。

这些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为后来的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性别平等。

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不应该成为决定个体命运的因素,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权益。

这包括政治权力、经济机会、社会地位等方面。

女权主义者强调,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发展。

三、女权主义的不同派别女权主义有许多不同的派别,每个派别都有不同的重点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女权主义派别:1. 自由派女权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选择。

自由派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应该有权利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包括生育和职业选择。

她们主张消除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歧视。

2.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经济压迫对女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使得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她们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消除女性的压迫。

3. 文化女权主义:强调文化和社会认知对女性的影响。

文化女权主义者认为,社会文化对女性有着深刻的影响,她们主张改变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消除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4. 后现代女权主义:强调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她们主张重塑社会对性别的认知,消除性别二元对立。

四、女权主义的影响女权主义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女权主义为女性争取了平等的法律权益,包括选举权、就业权、财产权等。

其次,女权主义促进了性别平等的意识和价值观的变革,使得社会更加接受和尊重女性。

第六讲 建构主义

第六讲  建构主义

第六讲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列宁全集》一、冷战的和平结束与国际政治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当代国际关系最富有根本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冷战格局突然和平结束。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积极推动美苏缓和,自愿签订削弱自身实力的《中导条约》,从东欧主动撤军,默许德国统一,解散华约集团……,几乎所有的主流国关理论都没有预测到这一点,也未能对国际格局第一次以和平的方式结束这种状况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系列相关现象,如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浪潮、部落种族仇杀、国际恐怖主义泛滥、“文明冲突”论的流行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mainstream IR theories)无法完全用无政府状态、国家利益、权力和制度等概念解释得清楚。

按照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国际格局转换的主要路径是战争,但冷战却和平结束了;新现实主义还认为,个别情况下霸权国可以主动将次要性的势力范围让出,以求和平的权力转换,但事实上苏联放弃了对其战略重地东欧的控制等等。

按照新现实主义的逻辑,苏联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不能成为其缩减重要实力和放弃重大地缘政治范围的理由。

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安排能够带来和平。

但苏联和东欧都没有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之中,苏联不是因为融入了国际制度而采取了和平外交战略,而是和平地解散了世界上庞大的军事性国际组织。

主流学派既没有预见到冷战的和平结束,也不能很好地加以解释,因此,引发了理论学界普遍反思:以往的理论倒底忽略了什么?以后的理论应该向何处发展?探索者将目光从主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移开,投向主流理论以外的领域,包括文化(culture)、认同(identity,又译为身份,本意是同一性、一致性)、国际规范(norms)、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以及社会实践等社会性因素。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建立在象征性的符号之上、由某个群体共享、具有系统性、习得性和传承性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权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郭树勇2013-03-07 09:33:38 来源:《国际观察》(沪)2007年1期内容提要:女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妇女在国际关系的地位及其相关解放旨趣的学问,是广义上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部分,总体上属于激进建构主义的范畴;女权主义似乎应该走一条类似于主流建构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向主流社会科学靠拢;同时也应该避免主流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化过程中的不足;女权主义与主流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前途在于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女权主义建构主义学科发展国际政治社会学作者简介:郭树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上海200030女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①(下文简称女权主义)是研究妇女在国际关系的地位及其相关解放旨趣的学问,它在中国学界的兴起体现了理论借鉴的深入、全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与融入世界过程中问题生成领域的扩大与理论需求领域的拓展,总体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既需要积极推进与大力支持,也需要以适当的理论引导,保持必要的学术清醒,使之向着理论化、系统化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繁荣、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系建设,以及中国的民间外交发展提供理论和思想上的参考。

一、女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术地位女权主义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现在有关发展政治、战争与和平等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自由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以及立场女权主义等分支,其基本考虑是提高女性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与角色,推翻阶级压迫和家庭压迫,实施“去性别化”的社会建构与政治参与,以及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人类知识体系。

②为此,女权主义运用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与方法对于居于主流地位的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特别是政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提出了许多有意义、有启发性的重要命题,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挥了独特的推动作用,究竟起来,大概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值得肯定。

1.以新兴的多元视角批判政治现实主义女权主义者曾经与批判理论一起对于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批判。

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自由制度主义的斗争矛头是新现实主义,而女权主义则重点指向了政治现实主义。

女权主义对于现实主义的批判是多方面的。

安娜•梯克纳教授对于摩根索所提出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进行了的女权主义解读,提供了关于国际政治科学基本原则的另一种范本,很有代表性,这里以此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女权主义挑战政治现实主义的过程中主要几个方向是:一是反对政治学背后的西方政治文化,尤其是反映了男人统治利益的政治文化,这有点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二是强调了道德对于国际关系的本体论意义,这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基本分歧之一;三是把低级政治、相互依赖、社会再生产以及集体安全等领域的关注纳入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议程,而这正是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基本分歧;四是强调世界政治的社会建构性,这又是建构主义的基本立场。

可见,女权主义综合了各种方法批判政治现实主义,但总的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理论取向,因而女权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政治斗争,正如新自由制度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学理论战一样,都属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古老争执在当代条件下的多种形式的发展。

2.解构“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国际关系学(或者国际政治学)是由政治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女权主义批评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的过程,也就是解构国际关系学及其概念体系的过程。

然而,这种解构的努力还有另外的一些方面,包括关于自然状态、国家、主权、战争与和平等核心概念。

自然状态本是18、19世纪欧洲的法学家们为了论证现代国家与现代民主的起源而进行的一种理论假定,实际上成了现代政治学的基础概念,被认为指代国家形成之前的人与人为战的、无政府管理的、前公民社会状态。

而女权主义认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暗含了男女性别差异及其造成的一切权力归男人的状态,“女性在自然状态下是无踪无影的和微不足道的”(格兰特语),从而被从政治命题中排斥出去。

男权思维就是男人对女人的绝对领导与绝对控制,男女之间存在着绝对值的二元对立。

主权要求对内的至高无上权威,对外要求平等权。

也就是说,国际政治是男人之间的交往领域,但在国内政治中,主权像男人对妇女的绝对控制一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主权由于根本上反映了男人的主权而忽视了女性的权利,因此并不能代表全民的利益,正如它只是代表了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忽视了被剥削阶级的利益而不能代表全民的利益一样,是应该纳入重新界定的范围的。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学的基础问题,涉及理论的终极关怀。

女权主义企图修正关于和平(战争)的内涵。

一种思路把男性与尚武、暴力、父权、专制联系起来,后者是战争的同义语,暗含了压迫女性的因素,而女人的本性是和平,女权的兴起则是和平的福音;另一种思路则认为女性也是战争的制造者和有力参与者,也是定义战争的基本力量。

④总之,国际关系学的概念体系是政治学基本理论的某种延伸,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则是以男人的视角和男人对女人的压迫为明确或暗含的前提的。

要建立更加科学与公正的国际关系学,必须将自然状态、国家、主权以和平重新赋予女权主义的内涵。

3.为建构主义和国际政治社会学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女权主义对政治现实主义乃至整个国际关系学科的解构,成为80年代“批判风暴”的一部分,自然对于长期受到现实主义压迫的理论界的自身解放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

⑤具体地讲,它对于建构主义的发端以及更大范围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发展提出了几个有益的命题。

首先,女权主义强调国际政治的社会本体论,认为国际政治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本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男人与女人是一种典型的构成性关系,男人统治为核心内容的世界是以女人的被压迫为前提的,这就是国际政治的又一秘密。

其次,女权主义的认同政治取向丰富了国际政治认同研究的内容。

性别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它与阶级认同、国家认同以及集体认同都应该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的基本内容,但是,以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却未意识到这一点。

第三,女权主义者较早地从语言建构主义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的社会性。

建构主义是差不多从语言哲学开始的,而女权主义者很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埃尔丝塔在1981年就从语言实践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对语言的使用……是构成人……的基础”,“语言、意义和知识都是社会行为”,因此,她通过分析意识形态、语境或语言游戏来探索语言在政治社会学中的作用,以揭示国际政治及其学科中“可能为其他学者所无视或忽视的潜在的意义、细微差别以及解释性概念”。

她的这种学术研究显然是一种社会建构主义的方法,对于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⑥第四,女权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以一种批判的、情绪化的语言来追求妇女地位的提高,从性别压迫和国际政治压迫的双重角度提出了在国际关系范畴人类解放的话题,让人们在忙碌于政治操作研究的同时得以喘息,仰望一下道德与理想的星空,关注一番人类解放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实现方式。

其实,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学术处女地,在全球社会不断生成的新时代,国际妇女解放这个伟大任务可能首先在国际民间社会这个由女性较为擅长的国际公共领域得以部分实现,而这正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建构主义研究对于女权主义的两方面启示上文肯定了女权主义在解构政治现实主义及其主导的国际政治学科过程中,对于社会建构主义(当然也包括了语言建构主义)之发端的积极作用,现在需要反观建构主义发展对于女权主义的启示。

从中国的语境下,这种启示至少是两方面的。

1.建构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元理论联系由于建构主义有主流建构主义与激进建构主义之分,而女权主义在广义的分类可以算作激进建构主义的内容,这方面,西方学者如温特早有论述。

⑦从近些年的发展情况看,多数女权主义者还是从原来的批判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国际政治的,这也许是因为国际政治中的性别差异所建构而成的压迫秩序是如此的牢固,理论批判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也许是因为女权主义的概念体系与理论工具中有着太多的后现代主义的遗产,还可能因为女权主义并未充分意识到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生成过程中女性实现自我解放的新机会。

既然,女权主义总体上是激进建构主义的一支,那么,我们比较它与建构主义的元理论联系,不如比较它与主流建构主义的元理论联系。

从本体论上讲,女权主义与主流建构主义如出一辙,承认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性质。

在埃尔丝塔等女权主义者看来,男人与女人、内与外、公有领域与私有领域、战争与和平都是互为建构的关系,从社会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出发,可以颠覆现有的知识体系。

以和平与战争的关系为例,“问题是这样的:和平是一个从本体论上讲颇为可疑的概念。

和平如果没有潜伏在阴影中的暴力对应物(战争)也就不可能存在……战争是不和谐的产物,和平则是和谐的产物。

如果我们将和平视为本体论框架的一个支撑点,这一对立统一的复合体可以被几乎无限制地扩展开来。

”⑧显然,女权主义与主流建构主义并不存在实质的本体论立场差异。

从认识论上讲,女权主义与主流建构主义之间的关系就不像在本体论上那么一致了。

多数女权主义坚持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本质,却不认为这种本质能够外化为国际关系的客观实在,否定世界政治中存在统一的客观规律性,坚持了一种较为彻底的反实证主义的认识论,而主流建构主义者则在认识论上实现了与主流社会科学的妥协。

女权主义的这种反实证主义认识论直接影响了它的方法论态度,它反对运用“价值中立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倾向于采取批判的、建构的、人类学的、后现代哲学的,特别是伦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

尽管以桑德拉•惠特沃斯、凯瑟琳•穆恩、克里斯蒂娜•陈以及雅基•特鲁等人为代表的国外“第二代”女权主义者以社会性别为中心分析范畴,在对国际计划生育等国际组织的作用、美驻韩军事基地妓女问题、马来西亚外国女佣问题、苏东剧变后捷克妇女地位变迁等研究中,进行了有益的个案分析,⑨但只是小量的初步的尝试,对于是否称得上实证主义的转向尚待观察。

总之,女权主义在元理论方面坚持了较彻底的社会本体论及其相关的反实证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基本上没有向主流社会科学做出让步,这一点,主流建构主义似乎相去甚远。

2.建构主义发展道路对于女权主义的可能的有益启示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居于重要的学术地位,在中国甚至被认为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其中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建构主义实现了结构主义化、国家主义化、科学主义化以及中国化。

这四个方面似乎都可以为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的有益的启示。

建构主义实现结构主义化的一个方面,就是把文化定义为结构,文化结构影响身份认同与国家行动,文化成为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建构主义与国际体系理论的对接,也使得建构主义不仅仅是研究国际认同的学问,更是研究文化体系化了的国际论调或者非物质性国际体系的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