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西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维度及其问题

西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维度及其问题

西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维度及其问题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现代社会源于16世纪,但是在研究现代社会历史开展过程和结构特征时,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工业主义、技术主义、自由主义的现代社会设想中,往往缺乏对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深入认识,与现代社会批判理论形成了对照。

现代性社会的批判理论却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批判理论在其演变中积累的丰富理论经验以及包含的问题没有得到深入地剖析。

总结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现代性思想,是探讨现代社会冲突及其未来走向不可回避的任务。

批判理论本身长期以来一直局限在二元阶级冲突、去魅化和计算理性这些领域之中,尽管它一直不断反省和批判自身的理论根底,却没有真正洞见到自己总是潜回到夸大的主观性,例如绝对的生命价值,普遍的伦理或总的经济利益或阶级意识。

后结构主义彻底放弃了这种重建绝对统一理想和价值的方法论根底,为后马克思主义走向确认现实的多元对抗、结构分化和有限的不稳定整合提供了理论准备。

19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兴旺社会开始明显呈现出社会多元分化的趋势,在资产阶级国家让步的政策下,不但出现了产业工人与其他领域的工人之间出现了分层化,而且事实上,各个社会阶层的普遍无产阶级化不再象以前那样剧烈,社会分层和社会斗争表现出了多元性质,建立在经济利益根底上的阶级统一理论已经开始遇到了现实的挑战,难以再充分说明现实的社会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这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社会群众与绝对统治权的二元冲突,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分散为多元对抗。

[1]阶级理论一开始就无视了产业工人与传统手工业工人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利益根底,而且现代社会的平等化和普遍抽象化,在阶级领域之外,使性别、种族、民族、文化等等之间的冲突日渐突出出来。

这一现实的冲突使人们看到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之间的争论必须回到力量斗争的现实中去,既寻求摆脱技术主义政治学的相对主义,维护现代社会对人的解放取得的成就,又要防止绝对价值抹杀多样化对抗的现实特性,以免被整合到各种形式的绝对权力之中。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社会建构论之反思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社会建构论之反思

在另一方面,从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前提出发,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国家经过理性选择,会希望通过与其它国家彼此的合作与互赖,实现双赢或多赢,让各造都能共存共荣,以保证各自的生存和发展;而新自由主义,则进一步把制度主义的向度引进来,并且强调,国家通过理性选择愿意进一步建立机制或制度来体现与其它国家的合作与互赖,而这些机制和制度所体现的权威会对行动体产生新的作用。国家间的合作与互赖,是国家通过理性选择下的结果,是无政府状态这种客观现实前提制约下的产物。自由主义传统因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使其忽略国家间的合作与互赖,甚至是机制与制度的建立,其实已经显示国家作为一个行动体的主体能动性,亦即是行动体共同建构下的结果,而不只是在客观现实制约影响下的被动作为。
依照现实主义传统的看法,国际体系中的冲突、对抗、战争甚至霸权或强权宰制,这都是行动体在无政府状态客观制约下,进行理性选择所促成的客观现实,这个客观现实为无政府状态填出内容,并且体现无政府状态表现的形式,从而也成为行动体继续从事理性选择的客观情境(context),这些理性选择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冲突战争以及霸权或强权宰制,没有所谓对错是非的问题,只有「的」有利与不利的问题。至于自由主义传统,虽然强调行动体在无政府状态制约下会通过理性选择,以合作互赖创造双赢或多赢,避免冲突或战争来使彼此能共存共荣。这其中的和平的诉求,以及合作互赖的强调,为了也是满足行动体彼此客观的现实生存发展利益的考量。亦即,从理性选择,不管是造成行动体之间冲突、对抗、战争或合作依赖,这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而生的结果。
被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当成不证自明的客观前提的无政府状态,其实也不是既予的或是给定的,它是通过人类特别是西方的历史而被建构形成的,它与国家主权概念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主权国家的确立发展和国家主权的论述,便没有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由主义两大国际关系理论传统的出现。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 关系 理论 发展 历程
四次大辩论
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行为主义VS传统主义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VS建构主义
学科趋势和两大传统
第三次论战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范式
初期阶段:一战 和二战爆发
(传统自由主义和 传统现实主义)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宏线
发展交流阶段:20 世纪70年代社会科 学研究(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社 会建构主义)
冷战后发展:地缘经 济学、新的国际冲突 理论(文明冲突论、 世界秩序新论、新理 论流派的发展(建构 主义)、传统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个 国家都拥有平等 的主权 , 国际体系中缺乏相应 的政治制度 ; 国际政治 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一特 征中派生出来 的。他从国内和国际二分法的类比
角度说 明了国内政治体 系和 国际政 治体系 的区 别 , 而 得出 国际 政 治 的无 政府 性 结论 。 从 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家必须追求最大限度的 安全 . 从而导致寻求更多的权力 , 这样势必带来其 他 国家的不安全感 , 最终升级为冲突或 战争。国 际冲突主要源 自于 国际政治权力分 配 的此消彼 长, 即均势的崩溃和重构引发了国际冲突。例如 ,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正是来源于美苏双方的不安 全感 以及力量对 比。因为权力资源的稀缺性 , 没 有中央权威机构可 以限制对 主权利益的追求 , 一 个 超 国家 的世 界 政 府 就 不 可 能 出现 , 成 国际 体 构 系的单位仍 然是 国家 , 国家体系 中的这种无 政 “ 府状态使 得每个 国家 在与另一个 国家发生 争端 时, 必须努力实现 自身的利益和 目标 , 并且要根据 自身的情况作 出判断 , 采取行动。这就使包括 战
作者简介 : 侯
立 (9 8一) 女 , 18 , 湖北黄 冈人 , 中师范大学 国际政治专业硕 士生 。 华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之间因利
工 明确 , 由于各行为体之间是平行关 系——每 但
益争夺 、 观念分歧 、 荣誉竞争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 致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对抗 的状态。由于国际社


新 现 实主 义理 论视 角—— 无 政 府状 态
新现实 主义 的代 表 人 物 肯 尼 斯 ・华 尔 兹 ( ent Waz 认 为 “ 家 之 间 , 如 在 人 与 人 Kne l) h t 国 正
之间一样 , 无政府状态 , 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 , 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 的。 [(3 也就意味 ” ]1) 3 P6 着, 根据华尔兹的理论 , 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 无政府状态。他指 出, 结构指系统 的构成单位的 排 列方 式 、 国内政 治 中存 在等 级关 系 , 各政 治单 位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权力。

权力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但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麻烦的概念之一[1]。

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

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

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对抗新现实主义。

而构建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权力的存在与运作,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本文对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权力观进行论述和比较,以便更深一步地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进行研究。

权力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

三大理论流派虽然对权力的论述各有不同,但都对权力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新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新现实主义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与扬弃。

它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中人性等难以用科学标定、不可证伪的概念和假设,扩展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高度简约的现实主义理论。

华尔兹把无政府秩序和自助体系、权力分配、国家利己主义特征和生存需求等设定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涉及到两个关键要素,即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

它假定国际系统结构的排列原则是分权的、无政府的[2],认为只要各行为体之上不存在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公认的中央权威,那么无政府状态就将一直持续下去。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持久不变的特性[3]。

正是因为这种无政府状态造就了互动的单元是相似的。

这里,新现实主义认为互动的单元是指国家。

既然各个国家在领土、财富、权力和形式上千差万别,为什么说它们是相似的呢?新现实主义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能力,而非功能。

简述现代西方文学批判及流派

简述现代西方文学批判及流派

简述现代西方文学批判及流派
现代西方文学批判是针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它试图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揭示其内在的哲学、文化和社会意义,从而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在现代西方文学批判中,流派众多,其中一些重要的流派包括:
1.精神分析批评:该流派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反映,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揭示作者的潜意识和深层心理状态。

2.形式主义批评:该流派注重文学的形式和语言结构,认为文学的本质在
于其形式和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3.结构主义批评:该流派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通过对
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分析,可以揭示其深层意义和象征意义。

4.文化批评:该流派关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对作品
的分析,可以揭示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这些流派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但都试图通过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际制度理论流派及其争论

际制度理论流派及其争论
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例如,九
十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援助帮助了墨西哥
和东南亚度过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理论层面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
义的国际制度理论各有优劣。新现实主义强调理性行
为者的实力和相对收益,认为国际制度只是起调节的作
用。它过于强调霸权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决定作用。新自
的一个工具,这是因为:(1)国际制度实际体现了霸权试
图建立的规则和秩序。(2)国际制度是霸权秩序的一部
分。(3)国际制度从意识形态上使霸权秩序合法化。(4)
国际制度有助于边缘国家的精英同霸权国家的合作。
(5)国际制度有助与减少边缘国家对霸权的反抗。因此,
通常是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霸权国家
来收益,也可能会放弃。例如,弱国可能会首先考虑与
强国合作而产生对后者的依赖;强国也可能会考虑与一
个具有潜在威胁力的国家合作会导致后者威胁自己的
能力增强。(3)对霸权国家在国际制度中的作用存在争
论。新现实主义流派认为,霸权国是制度的建立和维持
者。自由主义流派承认霸权国在建立国际制度中的作
用,但认为霸权国并不是合作或制度出现与维持的首要
持下,各国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承担了行使国际道
义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发展
中国家强调本国的发展权,难以接受发达国家人权高于
主权的观点。联合国和国际人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为
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阐述自己观点的论坛。(3)在经济方
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制
结构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体系的根本组织原则,即无
政府原则,二是政治单位(国家)间的力量分布状况;政

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

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

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
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的方法论。

这些方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而现在已经成为研究文学的重要工具。

其中一种常见的批评方法是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通过一系列符号、语言和结构元素来构建的。

这种方法关注作品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联,试图找出作品中的模式、符号和隐喻,并解读它们的意义。

另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是后现代主义批评。

后现代主义批评挑战了传统的文学分析方法,并强调了作品中的多元性、不确定性和矛盾性。

这种方法认为作品中的意义是不稳定和多样化的,并强调了读者的主观解读和互动的重要性。

还有一种流行的批评方法是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关注作品中的性别问题,并探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

这种方法试图揭示作品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并呼吁对女性作家和女性主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批评方法,如历史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社会学批评等。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研究重点和分析框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这些方法强调了作品的结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李三虎提要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一股重要思潮,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或技术都是社会地建构成的。

这固然有助于人们从内部理解科学或技术,但它过份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免带有反科学、反技术的色彩。

主题词社会建构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研究目前日趋庞杂,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建构主义研究来源于众多思想和方法的影响。

就建构主义研究的兴起而言,它实际上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知识社会学和哲学思潮汇流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体现了人类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化工程(包括科学技术工程)的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文化侵略等的深刻反省和反思。

基于这种反思,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利奥塔、福柯、波德里拉、保曼、哈维等人认为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已进入后现代社会时期,在后现代社会,知识成为社会斗争的焦点,科学成为政治的工具,其客观性和权威性将会受到怀疑;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他们提倡对社会进行微观研究、多元化理论视角、话语分析和本土方法考察。

知识社会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培根、康德、马克思、曼海姆等人那里。

知识社会学关心的主题是揭示特定的知识和信念实体怎样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只不过,知识社会学长期以来将信念分成数学和自然科学与包括诸如宗教信仰、道德哲学体系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认为前者是质朴的,不为任何利益考虑所玷污,而社会科学等学问则是意识形态的、受主观思想和利益影响的,因而常常将数学和自然科学置于知识学的考察之外。

既然在后现代主义那里科学的客观性已受到怀疑,而传统知识社会学又置科学技术知识于不顾,那么,建构主义来考察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建构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

当然,建构主义研究也从哲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流派、新马克思主义及现象学、人种学的研究方法获得了启示。

具体说来这些观点是:(1)科学理论的证据非决定性,即在原则上总有几个可供选择利用的理论与有关的证据一致;(2)观察渗透着理论,即理论的附属成份包含着各种形式的测量理论,有关的观察结果是由用来检验的理论范式决定的,观察在某一理论中得出,在与之竞争的和继承的范式中其含义不同。

浅论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述评及启示

浅论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述评及启示

浅论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述评及启示"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申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喻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在了解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作了一些简要的评述,以期进一步明确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育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述评;启示1.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也被译作结构主义,其创始人可追溯至瑞士的著名心理家皮亚杰。

他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

认识活动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

儿童是与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的。

在他看来,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儿童在遇到新的事物时,总是试图运用个体的原有图式去同化,如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暂时的平衡;反之,儿童便立即做出调节,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去同化新的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因此,他强调教育者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认知发展水平,学会与成人、儿童间的合作。

这就是皮亚杰所谓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卡茨、维果茨基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发挥个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评价建构主义教育家们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了极其猛烈的革命性抨击,无疑是应当肯定的。

他们重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对于学习作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区分,对以客观主义为指导的传统教学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规律的不合理推及到高级学习中作了批判;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与争论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与争论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与争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主要学派,并且这三个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比较激烈。

现实主义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主要的学派之一,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强调国家作为自主行为者的重要性。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际权力竞争和国家安全的,因此国际政治是一个零和游戏,即一个国家的利益往往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损失。

现实主义者强调削弱其他国家,并积极争取自己国家的利益。

此外,现实主义者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着固定的结构,这些结构使得国际社会是一个安全困境,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国家都想要和平和安全,但受限于这个固定的结构,国际社会仍然难以实现全局的和平。

自由主义学派则强调国家间合作、经济互惠以及国内政治制度的影响力。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之间可以通过谈判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而不是追求零和游戏。

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促进国际关系中的和平和合作,因为贸易可以使得不同的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从而进行合作。

此外,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内政治制度也可以影响国际关系。

民主国家往往更容易达成合作,因为它们更倾向于更加和平和稳定,不愿意使用武力解决 problems。

建构主义是相对较新的学派,强调国际社会中的社会建构,包括符号、规范、信仰等。

Build构主义者认为,国际政治是通过人类信仰、想象力和认可创造的,并且鼓励人们看到国际关系中的更多涉及到建构的方面。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法的,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仅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而是根据一定的规范和信仰。

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应该涉及到这些“软实力”的因素。

在这些主要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比较重要。

例如,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学派之间的争论主要关注如何处理安全问题。

现实主义者强调通过自卫机制来保证国家的安全,然而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更加持久的安全形势。

另一个争议点是在跨国问题上。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

——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一、概述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20世纪后期的学习科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是对传统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补充和革新。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建构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念包括知识的相对性、学习的主动性、情境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互动性。

在当代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知识为客观存在的局限,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社会互动的作用。

它认为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支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场所,包括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资源等多个方面。

社会互动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分享,不断扩展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我们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1.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背景与重要性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理解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它的发展背景根植于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质疑与反思,以及对学习者认知过程更深入的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后期,当时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理论往往忽视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知识建构过程的复杂性。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第3l卷第2期2011年4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 o1.31No.2Apr.2011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侯立(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国际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国际关系学者探讨的首要问题,也是理解国际政治的关键.三大国际政治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于其根源的解释也是争论不断.新现实主义把国际突的发生归结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新自由主义认为冲突来源于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而建构主义则解释为身份认同.三大流派的解释不尽相同,所以本文认为需要综合三者的观点,以深刻和全面地理解国际冲突的根源.关键词: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D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078(2011)02—138-03收稿日期:2011-02-27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42作者简介:侯立(1988一),女,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生.国际冲突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之间因利益争夺,观念分歧,荣誉竞争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对抗的状态.由于国际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利益纷争,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国家荣誉和优势国际地位的争夺,国际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㈣据统计,从公元前3600年至2O世纪8O年代,全世界共发生了超过14500场战争,其中只有292年是和平的年份,战争总共造成了约35亿人的死亡.[2](P129)最近,朝鲜半岛发生延坪岛炮击事件,这说明即使是在冷战结束后, 冲突仍旧是人类社会的常态.那么,国际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本文从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等不同理论视角予以分析,有利于今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把握国际冲突的根源以及提出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案.一,新现实主义理论视角——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Waltz)认为"国家之间,正如在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3](P136)也就意味着,根据华尔兹的理论,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政府状态.他指出,结构指系统的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国内政治中存在等级关系,各政治单位根据其拥有的权力或发挥的功能而相互区别,分工明确,但由于各行为体之间是平行关系——每个国家都拥有平等的主权,国际体系中缺乏相应的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一特征中派生出来的.他从国内和国际二分法的类比角度说明了国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区别,从而得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结论.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家必须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从而导致寻求更多的权力,这样势必带来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最终升级为冲突或战争.国际冲突主要源自于国际政治权力分配的此消彼长,即均势的崩溃和重构引发了国际冲突.例如,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正是来源于美苏双方的不安全感以及力量对比.因为权力资源的稀缺性,没有中央权威机构可以限制对主权利益的追求,一个超国家的世界政府就不可能出现,构成国际体系的单位仍然是国家,"国家体系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使得每个国家在与另一个国家发生争端时,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并且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判断,采取行动.这就使包括战争在内的冲突重复出现变得不可避免,也使得战争与其成为国家体系的正常特征."[4】(眦)二,新自由主义理论视角——相互依赖与现实主义学派"国家中心"(thestate—cen.tric)的观点争锋相对,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全球相互依赖"(globalinterdependent),两位最有影响第2期侯立: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的新自由主义学者罗伯特?基欧汉(Robert0. Keohane)和小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跨国交往,世界正在变小——国际相互依赖的深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范式显然不适应处于变化中的世界政治.那么,既然相互依赖已经普遍存在,这是否意味着国际冲突从此将会消失呢?许多相互依赖的鼓吹者声称"民族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将不复在",正好相反,作者认为相互依赖的发展并没有使国际冲突消失, 冲突会采取新的形式,甚至可能增强.J(由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近两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保护主义纷纷抬头,造成了原本"互通有无"的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其典型案例便是美国为转嫁国内债务危机,在2010年底实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其他主要国家的经济通胀压力,从而导致新一轮的金融,贸易摩擦.关于国际冲突继续存在的问题,基欧汉和奈认为"相互依赖即彼此相依赖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Es](P4)这是他们对相互依赖所下的定义.这实际上就表明:首先,相互依赖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纯粹依赖,由于相互依赖限制自主权,相互依赖关系总是与代价相关,一方行为体付出代价的结果有可能是另一行为体直接或者有意强加所致,加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可能总是平等的分配,因此相互依赖并不总是"互利的".其次,相互依赖具有非对称性,依赖性较小的行为体常常将相互依赖视为一种权力来源,在某问题上讨价还价甚至借此影响其他问题.最后,"敏感性"和"脆弱性"是相互依赖的根本特征,敏感性指的是行为者在试图改变局面而作政策调整之前所具有的承受外部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而脆弱性则指行为体因外部事件所强加的代价而受损失的程度,甚至包括政策变化后的情况,它反映了行为体权力资源和调动权力资源以适应环境的水平.由手相互依赖成本一收益的不可预见性,作者更为强调脆弱性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影响,"在向行为体提供权力资源方面,脆弱性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大于敏感性相互依赖."[5】(n'而正是脆弱性大大增加了相互依赖的风险性,因此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例如,1940—1941年美国利用日本的脆弱性,对其实施经济禁运,日本对此进行军事反击,突袭珍珠港和菲律宾.所以,正是相互依赖具有这些特性——与代价相关,非对称性以及脆弱性,使得国际冲突即使是在国际相互依赖加深的背景下仍然不会消失, 甚至会呈现上升趋势.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共有观念建构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决定或构成行为者所从事的行为,还存在一个观念的世界,它包含了行为者对其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学派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进一步解释到,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是知识的分配,是一种文化,是通过主体问的实践活动而产生认知后架构起来的. 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观念(sharedideas)——即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J(n'共有观念能建构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当主体间期望行为体具有高度的信任缺失,使它们总是对对方的动机和意图作出最坏的估计,那么,一旦一方增加军备,另一方势必感到威胁,结果就是安全困境.从另一方面来说,安全共同体则是全然不同的社会性结构:行为体的共有知识使它们有着高度的相互信任,它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它们都相信可以通过和平途径予以解决,结果就是安全共同体.-6J('例如,在核武器问题上情况就是如此,英国拥有核武器和朝鲜拥有核武器,对美国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肯定认为前者不是威胁而后者则是,并因而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因此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上升到体系层次,温特认为国际体系的特性与无政府状态没有必然关系,"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一种体系结构,是国际体系中行为者互动的结果.不同的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就可以产生不同特征的无政府状态."【8J(根据国家之间互动性质的不同,可能导致多种无政府文化.温特论证了三种不同的国际体系文化:霍布斯无政府文化, 洛克无政府文化和康德无政府文化.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以互为敌人为特征,那么就会建构一种霍布斯文化;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一种竞争者的关系, 即使有利益冲突,但仍能够共存,那就会建构一种竞争者的关系;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以朋友关系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3l卷特征,那就会建构一种非暴力和互助的康德文化. 不同的的无政府状态有不同的内涵,至于那一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则要看国家怎样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文化建构.如果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发生了变化,观念发生了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决定国际体系的是国家问的共同期望和由此而建构的关系的性质,物质因素(温特认为物质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本性,自然资源,地理状况,生产性力量和毁灭性力量)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决定和改变行为体的行为,认同和利益,在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产生作用,从而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并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以肯尼斯?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突破了从个体层次对冲突根源的解释,他认为国际冲突并不是"人性"的结果,而是国际体系作为整体的产物,是来源于由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生活的国家安全自助.王逸舟称其为现代版本的"霍布斯式自然状态",一个发生在"系统结构"内的"场景".[9](P157)这实际上也说明尽管华尔兹认为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政治权力只是谋求安全的手段,但他的学说本质上仍然以权力政治为中心,这也就是华尔兹解释冲突根源的逻辑出发点.但由于华尔兹忽视了国家和体系的历史发展和非国家行为体因素的作用,新现实主义理论就无法解释法国会在20世纪7O年代放弃戴高乐总统倡导的全方位防御战略.与新现实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不仅只关注到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更看到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认为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是国际冲突爆发的根源,强调以国际制度和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适应了国际政治发展的新情况.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新自由主义过多地强调利益的和谐,却忽视了国家利益的根本性冲突.作为国际政治理论的年轻力量,建构主义强调共有观念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证否了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第一推动的论点,表明无政府性与自助性,权力政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建构主义对于解释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出现的新特征是极有说服力的.但建构主义也存在缺陷,正如秦亚青所言,"为什么在国际体系中霍布斯文化似乎更加容易得以造就,自助性和权力政治更容易被接受?温特理论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j(n卯'综上所述,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于阐释国际冲突的根源都有各自的理论视角,事实上三大理论流派的解释并不矛盾,理论的演变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现实,新现实主义把国际冲突的发生归结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新自由主义认为冲突来源于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而建构主义则解释为身份认同.他们都只是看到国际关系中的某一方面,没有哪一种学派能够对此给出完整的答案.笔者认为,新现实主义非常简明地解释了冲突发生的深层性因素——国家行为体存在利益冲突,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冲突爆发的复杂性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综合三个理论的解释,吸收各自其中的合理之处,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国际冲突的根源.通过这种理论上的挖掘,希望能找到一条最具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路径,从而对解决国际冲突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夏安凌,戴轶,王学军.国际政治学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2]FrancisA.Beer.PeaceagainstWar.SanFrancisco[M]. W.H.Freeman.1981.[3][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5][美]罗伯特?基欧汉,小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美国研究,2001,(2).[8]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周觅。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学中的新现实主义2019-06-20⼀、引⾔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

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学领域,⽽且出现在国际政治、⾦融、⾳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后⼯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种⽂化现象。

在当代美国⽂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年代的欧美⼩说,经过三⼗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法合为⼀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现实主义产⽣的背景⼆战的正式结束,⼈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学发展史上⼀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后现代主义⽂学的精英们,在⼆战之后崭露头⾓且逐渐形成趋势。

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幽默等。

后现代⼩说充分反映出第⼆次世界⼤战后,美国⼴⼤⼈民⼼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

残酷的战争和⽆情的杀戮,使得⼆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们惊恐地发现他们⽣活在⼀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切引发了美国⼩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说迎来了新的转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们⽣活⽔平的提⾼,⼴⼤美国民众逐渐⾛出⼆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理阴影,开始⽤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了相对的平稳时期。

⽂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异和⼤众传媒的⾰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活也⼀改虚⽆和沉闷,变得丰富⽽活跃。

这⼀切反映在⽂学上,便是⼈们对虚⽆的语⾔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民⽣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说应运⽽⽣。

可以说美国⽂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偶然,⽽是⼀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学的概念新现实主义⽂学是指⾃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学的新的作品。

论建构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

论建构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

论建构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建构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呀。

新现实主义呢,就好像是一个只看力量和利益的小伙伴。

比如说,在一个小班级里,新现实主义就像是那些只看谁力气大,谁能得到最多小零食(利益)的同学。

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由那些强大的国家(就像班级里强壮的同学)主导的,弱小的国家(像瘦弱的同学)只能听话。

可是建构主义就不这么想啦。

建构主义觉得大家的想法和观念才是最重要的呢。

就像在咱们的班级里,要是有个同学不小心摔倒了,大家都去帮忙,这个时候,大家心里想的是互相帮助,这就形成了一种温暖的氛围(观念)。

这种氛围会让整个班级变得不一样,而不是只看谁强壮谁弱小。

建构主义还觉得,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一样。

比如说,有两个国家可能一开始互相不了解,就像两个陌生的同学。

但是如果他们开始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故事,就像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和好玩的事情一样,他们就会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因为谁强谁弱,而是因为互相的理解和信任。

新现实主义有时候太冷冰冰啦,只看到那些硬邦邦的力量和利益。

就像只看分数和排名的老师,忽略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

而建构主义就像那个关心大家心情,鼓励大家互相交朋友的老师。

比如说,有一些小国家,按照新现实主义的想法,它们在大国面前好像没有什么地位。

可是在建构主义看来,这些小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东西就像小国家的宝藏。

当它们把这些宝藏展示给其他国家看的时候,就会吸引其他国家,大家就会因为这些美好的东西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建构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力量和利益的竞争,还有很多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东西。

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只是为了得到最多的玩具(利益),还有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互相分享快乐的时光。

我们看待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这样,多想想大家的想法、感受和那些美好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只盯着谁的拳头大或者谁的财富多。

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之比较

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之比较

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之比较摘要: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两大主流理论。

然而,现实主义看起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建构主义的质疑和挑战。

本文主要尝试着从本体论方面对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做一比较。

关键词: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实主义者基本的观点是:首先,现实主义者相信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体,是构成当今国际体系的基本单位。

因此,国际关系的研究将集中于国家间关系的研究,而较少注意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事实上不可能取得国家那样重要的地位。

其次,现实主义者将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任何共同的最高权威视为世界最显著的特征。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必须使用自助的一切手段,包括武力,来保护其利益。

竞争是这种无政府体系的必然结果。

国家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军事安全领域,但也表现在经济和其他领域。

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国家都深切地关注其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地位和相对于他国的相对优势,这种关切引导着国家的行为,使国家之间的合作较难达成。

第三,现实主义者认定,国家将最大限度地寻求扩大其权力或安全。

一些现实主义者集中于权力,认为它本身就是目的。

摩根索就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突出典型。

而另外一些现实主义者则将权力看作安全的手段。

如华尔兹强调权力不过是实现安全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

第四,现实主义者假定,国家是国际事务中统一的和理性的行为体,它能够合理地确定其对外政策目标,考虑各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结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1)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物质结构是行为体的实力分配及其相对位置;社会结构则是指行为体占支配低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知识等文化因素。

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内才能具有意义。

(2)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刘 永 涛 【内容提要】 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一直强调从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及自我利益的角度来解释和说明国际政治现象。

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建构主义则主张研究国际体系的社会结构,认为世界政治是一种社会建构,国家的行为、利益以及对外政策优先选择的形成,不仅受制于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物质实力的分配,而且受到规范、认同及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文认为,西方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 建构主义 社会结构 规范 认同【作者简介】 刘永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

(上海 邮编:200433) 在过去的近20年里,新现实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直占据支配地位。

然而,近10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没有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冷战的结束以及冷战后国际生活中的复杂现象。

他们谋求在对现存占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重建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活跃着一种称为“建构主义”的新型研究取向,便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建构主义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

建构主义避免囿于当前西方后现代思潮所热衷的国际关系元理论层面的讨论,而是谋求通过对世界政治进行经验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近年来,建构主义者不断将这些观点和思想梳理成一些日趋成熟的理论命题,在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一个主要支轴是在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展开的。

(一) 国家的行为和利益到底是由什么来确定的?这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不断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

新现实主义坚持强调从国际体系层面解释和分析国家的行为及利益。

这是它与重视个人及国家层面研究的传统现实主义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新现实主义看来,国际政治是一个充满竞争并极端残酷的场所,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所有的国家都是利己的和追求相对收益的。

这样的国际政治体系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在国家主权之上没有更高的政治文化或权威,因此,国际体系始终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二,国家是该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行为体,也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基本分析单位;第三,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秩序由主要国家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来维持,国际体系格局是两极还是多极也由此而确定。

①新现实主义认为,正是这类国际政治体系特征决定着国家的行为和利益。

新现实主义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国际体系如同市场体系,国家行为体如同企业行为体,在这两种体系中,行为体均对国际“市场”①参阅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麻省:阿丁逊-威斯里,1979年。

的“成本”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反应。

行为体被看作是统一的、审慎的、为自我考虑的单位。

在国家行为方面,新现实主义认为,在一定的国际政治体系中,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均受到外界体系物质结构的限制,对“客观”环境作出行为反应时在方式上是一样的。

因此,在国际体系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的行为也是相对稳定的。

在利益方面,国家最本能的渴望是谋求自我生存。

这种基本渴望要求国家的全部行为动机从考虑自身而不是他人的利益出发,即所谓国家生存的自助原则。

国家的根本利益表现为对权力、安全和财富的追求,它们构成新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中谋求解释国际政治现象的“几样为数不多的重要东西”。

①新现实主义是一种悲观的理论,认为国家之间彼此构成潜在的威胁,一个国家永远不能确定另一个国家的真实意图,因此,国家之间相互信赖的程度极低,往往相互猜疑和欺骗,甚至违约和毁约。

新现实主义同时声称,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如果说所有的国家都在为谋求自身权力、安全和财富而绞尽脑汁,那么,国家之间在实力、利益和威胁方面造成和维持一种均势的状态可以确保国际政治的稳定,它是通过不断调整国家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和国家联盟体系来实现的。

新现实主义者把国家的物质状况如物质能力、技术成就、地理位置等作为造成政治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不相信国际伦理、规范、机构等能够在国际政治方面发挥大的作用,也不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间合作和协调会长久和真诚。

因此,新现实主义理论避开讨论世界政治中社会文化方面的变量,或者只是把它们视为国际政治中的附带现象。

(二) 在西方,几乎每个学派大都会从前辈人物中寻找自己的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者认为他们的思想主要来自近现代批评社会理论家,譬如安东尼・吉登斯、尤根・哈伯马斯、米歇尔・福柯以及更早的尼采等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构主义属于西方批评社会理论的一种变体。

它曾广泛渗透于西方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并从90年代开始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科产生较大影响。

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强调事物乃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因此而得“建构主义”名称。

以下我们所讨论的建构主义仅局限于在西方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的情形。

建构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兴起的缘由,大体有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首先,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出现“第三次争论”,主要围绕国际关系“元理论”层面上抽象而艰涩的哲学问题而展开,后现代主义思潮试图打破占主流的理论范式,但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政治知识或理论。

建构主义者则要摆脱这种“元理论”争论,谋求提出一套从经验上可以解释冷战后国际政治现象的理论。

第二,冷战结束以及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现实的深刻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揭示出以新现实主义为主流的理论范式在解释和预测国际政治方面所存在的缺陷,这一情形促使学术界开拓新的研究视角。

建构主义提倡用社会学眼光看待世界政治的主张呼应了这种要求。

第三,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涌现出一批新的研究力量,尽管他们中间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传统上占主流地位的国际政治知识,但是,过去十多年来国际关系的迅速变化给世界政治研究提出严峻挑战,促使他们要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一代崛起的建构主义者谋求在研究中更为贴近并抓住当代国际政治生活的脉搏,强调国际体系变化的社会动因和不同方面,注重国际关系中的实体性问题和经验分析。

建构主义属于一种体系理论,是在吸收包括新现实主义在内的理性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它赞成新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所作出的下述基本假设:国家所追求的对象是权力、安全及财富;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利益和行为动机总是自私的;国家之间不能完全确保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武力是解决国家之间冲突和危机的最后手段等等。

建构主义也赞成把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分析单位,也强调从体系层面对世界政治进行理论探讨的必要性,也接受并采纳实证或经验的研究方法。

然而,建构主义在吸收新现实主义理论范式中某些基本成分的同时,批评新现实主义没有能够对国际政治现象作出足够而系统的说明,因此,谋求提出一套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世界政治现象的研究取向。

目前,西方建构主义可大体分为两支:现代建构主义和①罗伯特・基欧汉编:《新现实主义和它的批评者们》,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29页。

后现代建构主义。

现代建构主义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第三意象”建构主义,它接受新现实主义的体系理论框架,从体系层面对世界政治进行社会文化分析研究,重视研究国际社会相互行为的构成作用,认为国际结构的本质是国家,反过来,国家的实践活动再造了这类结构。

这一分支不谋求解释国家认同和国家结构的基本变化,也就是说,不关注国家认同中非体系方面的情形,如国内政治文化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意象”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过于静态的国家及国际体系概念,在行为体结构如何发生变化方面没有给予启示”。

另一种是“第四意象”建构主义,即采取一种更为广泛的视角,谋求把国内和国际社会现象(第二意象和第三意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重视国际变化的动力问题,把国内和国际政治结构及过程视为全球社会秩序的两个方面,关注这种秩序与国家行为体之间如何存在着相互建构的关系。

后现代建构主义试图探究语言、含义和社会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探究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形式以及它们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建构体现的社会语言条件。

它对含义如何兴起以及以不同形式进行运作感兴趣。

但是,现代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都“对有知识的实践活动如何构成主体的问题感兴趣,……它们共同分享认知的、主体关联的过程概念,在其过程中认同和利益受制于相互作用,而不是理性主义-行为主义的过程概念,即它们是由外界设定的”。

①(三) 如同其他批评社会理论分支一样,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政治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并关注世界政治是如何被社会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把世界政治体系的结构理解为有两个方面: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换言之,国际体系不仅有物质结构,而且还由社会关系所组成。

所谓结构的物质方面是指各行为体在一定社会中所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物质实力分配状况;社会结构指行为体行为的文化内容,譬如构成社会主流特征的、占支配地位的信仰和认识等。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有三个基本成分:分享的知识、物质资源以及实践。

具体地说,行为体之间知识的分享程度造成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分享程度越高,行为体彼此更为相互信赖,物质资源通过行为体所处的分享知识结构而获得含义。

譬如说,美国会认为北朝鲜的五件核武器比英国的五百件核武器对美国构成更大的威胁,因为英国是美国的朋友,而北朝鲜则不是。

在这里,物质实力的含义在国家之间社会结构的认同关系中体现出来,这种社会结构是一种真实而客观的东西,存在于实践活动或过程中。

于是,国家植根于跨国和国际间密切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规定着国家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身在世界中所充当的角色。

建构主义通过考察国际体系的社会含义及价值结构而不是权力结构,来理解国家的利益和行为。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如果不理解国家所处国际体系中的社会结构,就不能理解国家需要什么,权力和财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国家必须确定如何利用这些手段。

然而,国家并非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如何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权力。

利益不是一种想当然的东西,“利益不是存在‘那里’等待被发现,而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建构起来的。

”②简言之,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物质结构,这是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认识。

建构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认识是国际体系结构不仅决定国家的行为,也规定和构成国家的认同和利益。

不同于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决定和改变国家行为、认同和利益的不是体系的物质结构而是国际政治过程,“分析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就是要分析互动过程如何产生和再产生出影响行为体认同和利益的诸社会结构———合作性的或冲突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