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说出传统文化的含义;解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2、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3、结合实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是在形成并保留在,具有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征:(1)从、、、、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性。

(2)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和传统文化崇尚的“浩然正气”,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性。

这种性既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同时,它的具体内涵能够。

(3)“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和,是维系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传统文化也会起、的消极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克服,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才能,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应是:。

具体解释为,对于,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高考经典例题)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三)自我检测,运用知识1、2011年6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启动暨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在永定门南广场举办。

……中轴线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永定门(复建)、燕墩、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皇城墙(地安门内大街)、普度寺、万宁桥、火神庙、鼓楼、钟楼等,从《文化生活》方面,正确的理解是()A、中轴线文物建筑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B、中轴线文物建筑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东西方文化的凝结C、中轴线文物建筑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文化生活第四课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四课测试题

(2)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纽带。维护乡村文明就是维护现代文明的根基。②继承是发展的必 要前提,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我们保护乡村文明, 尊重历史,才会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 空谈文化创新。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 的根基。要发展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发展乡村文明。
解析 任何传统文化,包括孔子思想,都有精华,也有糟 粕,因此对待孔子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保留、继承、发 扬其精华,去除其中落后的、腐朽的、消极的思想内容, 因此该题②③的观点正确,①④的观点错误。该题应该选 择C项。
6.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 同胞的心田。中华文化具有比血更强的凝聚力,它能够把全世界中 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不尊重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民族。这主要是因为 (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 之所以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本身说法错误,排除。
9.现代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 科学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 ( )。 ①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 重要因素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对各国 影响的深度是一样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此题容易误选①④,误选的主要原因是对观点分析不准确, 对题干把握不清晰。首先,④是错误观点,科技对各国都有影响, 但不可能在深度上一样。其次,本题的主旨是分析科技的重要性, 而①说的是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显然与题目要求不符。

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知识归纳】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典例】2012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3周年的日子。

孔子的思想智慧、人格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变革和进步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2、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双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么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①态度:②做法:③关系:考点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根本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是从文化自身角度讲的,属于内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属于外部因素。

2018届高三一轮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最新真题)

2018届高三一轮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最新真题)

+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影响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形式 共性 传统习俗
①都具有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纽带。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 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 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解析】 D。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这里面并没有。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 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这也是错的,我们只能在传统元素当中加速了流行元素,但是 并且取代它,因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不是完全取代,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 去发展。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有音乐,有舞蹈,有声光 电,是可以的。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因为它是我国的一项优 秀历史文化。故选D。考点: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考直击】
(1)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其次,传统文化延伸到现在,仍然存在于现实中。传统文化渗透
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
的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考直击】
10、(2017全国卷II 20)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 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 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 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 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中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轮总复习试卷及答案: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轮总复习试卷及答案: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

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2.“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3.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4.“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

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

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会无根基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5.“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和而不同”思想。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考点解析】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知识梳理】(1)含义:传统文化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4)表现:①传统习俗(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易错易混点】1、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因此是一成不变的(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2、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注意: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型例题】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①表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关系,错误;②说法错误,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而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生活第4课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生活第4课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240 2399.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

上述材料说明A .传统文化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 .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10.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

我们应该这样看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应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11.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

2008年,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工作。

在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最终于2010年7月29日公布实施。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国家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No.06——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编写:郑来福 审核:赵长荣 时间:2013.9.4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阐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文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能力目标: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知识自主探究】阅读教材43—44页,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课本上标出并背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然要求。

2017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7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K12课件
8
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从社会发展看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 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K12课件
13
变式训练2 [2015天津文综,14(1),9分]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 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 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 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 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 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
K12课件
22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交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中华文化
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 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K12课件
18
名师点睛 有关传统文化的命题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 (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 族认同感。 (4)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所以应该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5)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 关系。

文化生活第四课_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文化生活第四课_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对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 活产生持久影 响
在世界建筑 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 史,蕴藏了 丰富的文化 内涵
包括在长期历史 积淀中形成的理 论观点、学术思 想和道德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的 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发 展道路,具有深 刻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基本 展示中国传统文 中华民族灿 中华文化中一
❖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 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 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 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2、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这种态度的 原因
❖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 地创造新生活。
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怎么办——具体要求
❖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 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 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 以改造或剔除。
❖ (2012届济南三模)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 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 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 与文化发展
考点考向概览

第4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复习

第4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复习

课堂小结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的含义
(2)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等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引伸 教育的作 用
• 当堂诊学
(2009广东)“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 “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 明传统文化具有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2009· 广东高考· 改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 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表明本土 文化具有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特点
【解析】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B表达片面;C\D与题目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
• (2008年高考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 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 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 功。回答下题。 • 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 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 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独立自学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
考点透析
1.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 继承 性 鲜明 的 民族 性 相对 稳定 性
典题例练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 形成于一个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 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前后相 继的一个过程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继承 原 因 态 度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 消极的、落后的成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 做 法 析其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 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和 剔除 关 系 发展 随着生产力、经济、政治的 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 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 展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 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 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 纲 展 示 文化 的继 承与 发展 1.从 考查 内容 上看 2.从 考查 形式 上看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2)对 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影响文化发展的 重要因素;(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近几年本课的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对待传统 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以及影响文 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 3.4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 3.4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向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 典例 1 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 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 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 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 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 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为文化发展提供技 术支撑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 促进文化发展
不断解放思想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
教育
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3.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角度
教育的作用
文化与经 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 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
考点分布
影响文化发展 的主要因素
2017·Ⅰ卷T19
2020·Ⅱ卷T20、
文化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
2019·Ⅰ卷T40、 2018·Ⅱ卷T20、 2017·Ⅰ卷T40、
2017·Ⅱ卷T20
命题风向
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高 考命题的重点。一般结合具体材料,考 查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 化继承与发展的理解。 关注焦点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全面 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礼”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 时而变,这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A、C、D都不符合题意。

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附答案

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附答案

编号:07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编写人:审核人:使用人:班组:组评:师评:使用要求:1、依据自主探究题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疑难问题,完成教材助读的相关题目(可写关键词),在预习的同时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在熟记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当堂检测,并做好训练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1、识记并区别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

学习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法指导注意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利用已学知识全面地分析、区分(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积极抓住“文化”理解、概括提升。

要求1.完成“自主学习部分”,找出自己的难以理解的疑难点。

2. 小组充分交流“合作探究”,学会概括知识体系。

导学诱思从“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社会、个人作用的两方面入手,探讨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学习1、什么是传统文化?其形式有哪些?2、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它有哪些作用(影响)?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怎样的?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夯实基础知识,并结合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合作探究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珍惜时间、做好记录。

合作探究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0年纪念日。

来自北京、山东、台湾的一万一千余名师生、学生家长和两岸学者名士汇聚一堂,参加在台湾新竹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是60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请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求:独立完成检测题,小组交流展示答案,纠错订正。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设计人:楚希梅审核人:高三政治组2013.9.24Ⅰ·课前延伸案一、高考考点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考点梳理1.熟读课本P39-472.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138—142“考点梳理”部分,阅读P139“疑难解析”部分。

3.熟记重点(1)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表现及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2)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是什么?(3)传统文化在今天有什么作用?(4)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6)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7)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Ⅱ·课内探究案一、成果展示资源共享请你判断并说明下列问题:(1)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文化就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

(5)对于传统文化就要继承。

(6)传统文化中对今天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合作探究深化提升1.情景感悟见《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140 3.2013年高考山东卷2.见《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140“关注生活”三、体验典例1.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139-140“体验高考”。

2.完成《创新方案》P132--134“典例训练”。

四、我的困惑同学们,这一课复习完了,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1)(2)Ⅲ·课后拓展案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自我检测”。

2023最新文化传承考试题及答案

2023最新文化传承考试题及答案

2023最新文化传承考试题及答案考试题目
1. 什么是文化传承?
2. 为什么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3. 列举三种常见的文化传承方式。

4. 请解释文化传承的目标和意义。

5. 文化传承是否只限于传统文化?请详细阐述你的观点。

1. 文化传承是指将一个人群或一个社会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以及相关的知识、技能、俗、传统等,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行为过程。

2. 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是社会的核心基石,能够传播社会的历史、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文化要素,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连续性。

3. 三种常见的文化传承方式包括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和实践传承。

口头传承是通过口头交流、故事、谣言等方式将文化信息传递
给后代;书面传承是通过书籍、文件、刻碑等载体将文化知识传承
给后代;实践传承是通过日常生活、仪式、技艺传承等实际行动来
传递文化内涵。

4. 文化传承的目标是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后代对文化的
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它的意义在于传递文化
记忆、激发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社会凝聚力。

5. 文化传承不仅限于传统文化,它也可以包括现代和当代的文
化成果。

传统文化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他形式的文化也应
该得到关注和传承,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和文化的创新。

以上是2023最新文化传承考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你更好
地理解和研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内容。

---
*注意:本文档仅为参考资料,具体考试内容以官方发布为准。

*。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
度 ①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 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 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 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 造或剔除。
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⑴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 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文化发展)的两个方 面。
⑵正确处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继承。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⑶把握好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意义:我们就能够作出正 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练习

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4.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留在现实中,是 因为它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现实中也存在不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从而 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 5.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积极作 用,也有消极影响。 (√)
—————[防范 8 个易误点]—————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传统习俗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有这种影响的应是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基本特 征能够因时而变。 (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6.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7.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 的两个阶段。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 8.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 程中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
(1)从传统文化能否做到“与时俱进”的角度理解 ①②(课本42)
(2)从传统文化的内容的性质角度理解 ①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即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积极作用 ②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即不符合社会发展
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的内容——消极作用
“尊老爱幼” “孝顺父母” “三从四德” “重 男轻女”
体验高考
1.(2009年临沂模拟)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
B 的忠臣屈原的,每到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 ) ①这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2分)
答: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 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3分)
①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 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 的作用。(1分) ②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 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 正确的态度。(2分) (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 酌情得分。)
体验高考
(广东卷20)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 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
现了( D)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考点四诠释: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决定性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思想运动
2、(江苏模拟)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更替时,对文化而言意味着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课时达标检测:(二十四)_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含答案解析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课时达标检测:(二十四)_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含答案解析

课时达标检测(二十四)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选择题1.中国书画大师范曾先生一贯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他笔下的人物从古代先哲大儒到野牧村童等都能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

这启示我们()①全面继承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水平②中华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③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创新④贴近社会生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C①中“全面继承”的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题干中的材料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体现了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创新,说明贴近社会生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③④符合题意。

2.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②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③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④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D“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①符合题意。

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是因为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④符合题意。

②说法错误,文化继承需要文化积累,但不是作为保障。

③说法错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不是传统文化。

3.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

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等。

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解析:选C“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D项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虽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能消除文化的多样性。

回答1-2题。

A 1、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的有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B 2、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②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③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文化的发展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传统文化一经产生对社会影响久远。

回答3-5题。

C 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C 4、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

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

这说明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D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有所淘汰,有所发扬C.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D.兼收并蓄,统统拿来B 6、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

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曲阜“三孔”圣地。

这说明A.台胞热爱祖国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C.台湾用儒家思想治理社会,台胞深受影响D.曲阜“三孔”圣地是著名的旅游胜地D 7、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

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

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的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这说明A.扫墓、祭祖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应加以禁止B.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是对的,应积极提倡C.把握正确的判别标准,是有效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依据D.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 8、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本意是指对待儒家经典的一种严谨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毛泽东推陈出新,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把它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境界。

据此回答9-10题。

C 9、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③继承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④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D 10、“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说明文化A.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继承 B.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C.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D.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 11、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各国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大力鼓励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19世纪因而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

以上文字主要说明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D.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文化的进步B 12、现在人们提倡素质教育,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打破传统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是A.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将产生积极影响C.教育就是把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D.不管教育方式如何变化,不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A 13、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 14、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毛泽东在延安整风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主个词汇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本意是指对待儒家经典的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治学的方法。

毛泽东推陈出新,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把它变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境界。

据此回答15-17题B 15、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说明A、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地的继承B、继承是发展的前提C、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D、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 16、毛泽东引用“汉书”上的实事求是一词,并推陈出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说明A、传统文化已不适合现代生活B、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应抛弃所有的东西C、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我们要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C 17、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①继承是发展的基础②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③继承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④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C 18、社会制度的更替是A、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动的B、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推动的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的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推动的B 19、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各国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大力鼓励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19世纪因而被称作是“科学的世纪”。

1831年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

上段文字主要说明A、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D、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文化进步A 20、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

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

这段文字表明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科学技术往往对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C、生产力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C 21、“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表明A、科学技术推动着文化的进步B、思想运动推动着文化的进步C、教育推动着文化的进步D、以社会实践为根本目的C 2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A、传统文化是财富,应全部吸收B、传统文化是包袱,应全部抛弃C、“取其精华,去之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D、对传统文化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改造或删除D 23、不管是在中国内地还是台湾地区,每到清明节都有祭祖扫墓,端午节都会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

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 24、通过针灸、京剧和书法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①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②传统文化有民族色彩③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④传统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A 25、从甲骨文算起,我国的书法艺术已经走过了将近4000年的历史。

从古到今,经过历朝历代书法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书法艺术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说明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B、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缔造的C、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固定不变的D、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C 26、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A、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C、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 27、被称为民族精神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B、建筑C、文学艺术D、传统思想A 28、北京菊儿胡同被建筑专家称为“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这说明A、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且又是不断发展的B、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各处方面延续C、中国传统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D、中国古代建筑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D 29、传统文化具有下列特性①相对稳定性②多样性③民族性④自然属性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A 30、“海上升明月,开涯共此时”表达中化民族的A、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共同的心理特征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C、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二、简析题:31、回想你看到过的剪纸狗、北京老四合院、端午节赛龙舟的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