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合集下载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目录
• 《伤逝》的创作背景 • 《伤逝》的主题思想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现代意义
01
《伤逝》的创作背景
Chapter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鲁迅创作《伤逝》时,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动 荡时期。政治上,国家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的 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但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文化上,西方 的民主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涨, 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自我反省与修正
面对困境时,子君和涓生都曾有过自我反省和修正,这启示我们应 当具备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涓生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离开,揭示了爱情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在《伤逝》中,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束缚和 影响被深刻揭示,引发我们对当代社会价值 观的思考。
当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压力、家庭期望等因素对爱 情的影响越来越大,《伤逝》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 些问题的视角。
专家评价
总结词
专家学者对《伤逝》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在文学 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详细描述
许多文学评论家、学者都对《伤逝》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色,更 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涓生和子君命 运的描绘,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 困境,使《伤逝》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佳 作。同时,《伤逝》在鲁迅创作生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 地位,它标志着鲁迅在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特点,使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 帜。

伤逝名词解释

伤逝名词解释

伤逝名词解释伤逝,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名词,它包含了“伤”和“逝”两个词的意思。

在解释这个名词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

1. 伤:指在身体或心灵上遭受到痛苦或创伤。

这种痛苦可以是生理上的伤害,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创伤。

当我们受到伤害时,身体或心灵会出现疼痛、不适或困难等症状。

2. 逝:指离开、消失或结束。

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时间的流逝、人物的离去或事物的消亡。

逝去的人物或事物不再存在于现实中,只留下回忆和遗憾。

将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伤逝可以理解为遭受痛苦和创伤后所带来的离去或结束的状态。

这个名词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描绘人们对于逝去的事物或人物的伤痛和悲伤。

伤逝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逝去亲人的哀悼,对失去爱情的痛苦,或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在文学作品中,伤逝往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来传达出深深的悲伤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同形式的伤逝。

无论是因为失去亲人、爱人,还是因为失去机会、梦想,这种伤痛都会对人产生重大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更是源源不断的内心碎片,让人无法忘怀。

面对伤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些人选择沉默和内心疗伤,有些人选择倾诉和寻求支持。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释放和宣泄悲伤是迈向康复的第一步。

对于伤逝,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痛苦和悲伤,更应该积极面对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逝去的人或事物成为了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和离去都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学会珍惜眼前人和事,学会坚强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变化。

在结尾,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的伤逝之痛,它们或许已经成为自己内心的一部分。

通过对伤逝的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我们有望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并逐渐走出阴影,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伤逝,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内涵的名词,它通过对痛苦和离去的描绘,呼唤着人们对珍惜、悼念和成长的思考。

在每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伤逝都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而我们需要学会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伤逝的写作手法

伤逝的写作手法

伤逝的写作手法
伤逝是一个将伤痛和离别作为主题的写作手法,通常用来表达痛苦、失落、悲伤以及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伤逝写作手法:
1. 比喻和隐喻: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手法,将内心的痛苦和失落转化为形象的表达。

比如用“花谢落蕊”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离别。

2. 抒情叙述:通过情感化的叙述方式,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使用如“我痛不欲生”、“心如刀割”等表达方式,突出作者的伤痛之情。

3. 追忆与回忆: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来渲染伤痛的情感。

这种手法通常会描述过去的美好和逝去的时光,以对比现实的痛苦。

4. 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衬托人物的伤痛情感。

通常会选择一些凄美的景色,如落日余晖、默默的枯叶等,与伤痛的内心进行呼应。

5. 语言的表达:使用含蓄而凄美的语言,烘托出伤逝的情感。

这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仗、反复、拟人等,以及选用一些具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词语。

6. 杂感表现:通过描绘混乱和紧张的内心感受,增强伤逝的痛苦感。

这些表现可以包括对生活的失望、对人生的质疑以及绝望等等。

总的来说,伤逝的写作手法主要是通过情感化的叙述、比喻隐喻、追忆回忆、景物描写等手法来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将读者带入作者伤痛的世界中。

《伤逝》主要内容

《伤逝》主要内容

《伤逝》主要内容
嘿,你知道《伤逝》讲的啥不?《伤逝》啊,那可是鲁迅笔下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啊!就好比一场情感的暴风雨。

涓生和子君,他俩热烈地相爱了,哇,那劲头,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炽热!子君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和涓生住在了一起,这不就是为了爱啥都不顾了嘛!他们开始也有过甜蜜的时光啊,一起谈天说地,憧憬未来,不就像咱和好朋友在一起嘻嘻哈哈畅想美好日子一样嘛!
可是后来呢,生活的压力慢慢来了呀,就如同大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

经济的窘迫,周围人的不理解,让他们开始有了矛盾和争吵。

这不就像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了嘛!
子君变了,她不再是那个充满朝气的她,变得消沉了,而涓生呢,也在痛苦中挣扎。

最后啊,子君离开了,这结局多让人伤心啊!这故事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爱情的美好与残酷,也照出了生活的无奈啊!你说,这样的故事怎能不让人唏嘘,怎能不让人沉思呢?。

鲁迅《伤逝》原文

鲁迅《伤逝》原文

鲁迅《伤逝》原⽂鲁迅《伤逝》原⽂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君,为⾃⼰。

会馆⾥的被遗忘在偏僻⾥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年了。

事情⼜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只有这⼀间屋。

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深夜中独⾃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君同居以前⼀般,过去⼀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搬出,在吉兆胡同创⽴了满怀希望的⼩⼩的家庭。

不但如此。

在⼀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听到⽪鞋的⾼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的圆脸,苍⽩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的裙。

她⼜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上的⼀房⼀房的紫⽩的藤花。

然⽽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君却决不再来了,⽽且永远,永远地!…… ⼦君不在我这破屋⾥时,我什么也看不见。

在百⽆聊赖中,顺⼿抓过⼀本书来,科学也好,⽂学也好,横竖什么都⼀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觉得,已经翻了⼗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

只是⽿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门外⼀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君的,⽽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

我憎恶那不像⼦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我憎恶那太像⼦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东西! 莫⾮她翻了车么?莫⾮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去看她,然⽽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步响于⼀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

她在她叔⼦的家⾥⼤约并未受⽓;我的⼼宁帖了,默默地相视⽚时之后,破屋⾥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平等,谈伊孛⽣,谈泰⼽尔,谈雪莱……。

《伤逝》解读

《伤逝》解读

《伤逝》解读
《伤逝》是一首由李清照所作的词,是她在丈夫病逝后所作的悼词。

这首词表达了李清照对丈夫离开的痛苦和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她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第一章:痛苦的离别
李清照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离开的痛苦和无奈。

她用“伤逝”来形容丈夫的离开,表达出自己的悲痛之情。

她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里的“梧桐”和“细雨”是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悲伤和离别。

她用“到黄昏,点点滴滴”来形容自己的眼泪,表达了她对丈夫离开的无限悲痛。

第二章:思念的情感
李清照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里的“愁字”是指思念之情,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她还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琵琶”是指丈夫,她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

第三章:对生命的思考
李清照在词中对生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她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里的“一尊”是指丈夫,她用“还酹江月”来形容丈夫的离去,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她还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里的“春风”和“梨花”是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她用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悟。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伤逝》表达了她对丈夫离开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她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悟。

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通过对逝去的时
光和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逝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篇文章
以鲁迅独特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逝去的岁月和人物,让人不禁感叹时
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读完《伤逝》,我深深被文中的情感所触动。

鲁迅先生以犀利
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逝去的时光和人物,让人感受到了他对逝去的
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用文字将那些曾经的美好和痛苦都展现在
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唤起了对逝去
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珍贵。

而《伤逝》通过对逝去的岁月和人物的描绘,让人不禁思考起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每一个瞬间,不要
让时光流逝后才感到悔恨和遗憾。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充满深情和思考的散文,通过对逝去的岁月和人物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时光
的流逝。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
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希望我们都能够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留遗憾,活出精彩的人生。

《伤逝》的文学评论

《伤逝》的文学评论

《伤逝》的文学评论
《伤逝》是苏东坡的名篇,这篇文章很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对于故
人逝去的悲伤之情,并融合了作者自身对于人生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探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奇妙的心灵风景。

《伤逝》以平凡的生活场景为背景,以朴实的文字语言为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作者因故人去世而感到的强烈悲痛的情感世界。


者写道:“今上午看花,见一小指长、枯黄无叶之蕈,起思前友,于
是奠语于小蕈之旁”,语言简洁而有力,字里行间却透着深深的忧伤,读者不由得感到心中一颤。

在文章的叙述中,作者描述了他在自然中
的感悟以及对于草木和自然的热爱,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灵性的自
然世界。

在《伤逝》中,作者通过对于故人逝去的深刻思考,探讨着人生
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

他说:“凡事须看尽,义亦为之。

卒然而散,岂非天命”,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短暂和无常的认知,也启示了我们如
何面对人生中各种变幻和丧失。

他的文字不带任何华丽的修饰,却能
表达出非凡的哲学思考,让读者在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一份内心的庇护
和慰藉。

《伤逝》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不仅是对于故人之死的思考,
更是一个对于人生和大自然的深刻认识。

这篇文章给我们全新的思考
和启发,让我们在面对痛苦和人生波动时更大力地面对和坚韧,也更
深入地去感知大自然和生命的内在奥秘。

算得上是一篇精品好文,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沉浸的。

鲁迅作品《伤逝》

鲁迅作品《伤逝》

鲁迅作品《伤逝》鲁迅作品《伤逝》导语:作品《伤逝》出自鲁迅《彷徨》小说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鲁迅作品《伤逝》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

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

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

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

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

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

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

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

《大学语文》《伤逝》全面版

《大学语文》《伤逝》全面版

•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一方面显示了“五四”个性解 放运动中青年男女在自由恋爱追求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与狭 隘性;另一方面也形象地证实了“爱情至上”可能带来的悲 剧后果。他们的悲剧无疑可以给那时正在热恋中和即将要恋 爱的时代青年男女以有益的警示。
对几种“个人主义”的批判
• 个人主义作为“五四”个性解放者持守的思想武器,本源于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发现、十八世纪的“天赋人权 ”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哲学思想。
• 个人主义传到现代的中国后,便被分解吸取,进而形成了多 种类型。有“伪个人主义”,即“为我主义”, 不管群众利 益,只顾自己利益的“自私自利”;有“独善的个人主义” ,即不满意于现实社会,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就只想逃避, 跳出这个社会去寻找一种超出社会现实的“理想生活”;有 “真的个人主义”,即“个性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独立 思想,不肯盲从,对自己的思想负完全的责任。这几种类型 的个人主义在“五四”时期都曾被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 辨析批判过。
•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 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 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思考:小说中“寻路”意象的理解 但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那是他们作为“ 中间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他们的牺牲如哥白尼殉道一般最终推动了中国 的向前发展
也是值得肯定的,它毕竟是解放社会的第一步。但他们却是 。
这正是鲁迅要予以批判的,因为鲁迅是将“立人”与“立国”联系起来考虑的,主张个性解放者不但要有个人的意志自由,也要承担社会 责任的。

鲁迅《伤逝》赏析

鲁迅《伤逝》赏析

鲁迅《伤逝》赏析鲁迅《伤逝》赏析解:《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伤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小说从正面着力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

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

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关思考:1.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答:《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

赏析 鲁迅 《伤逝》

赏析 鲁迅 《伤逝》

写作特点
• 以涓生手记形式展开情节,形式灵活, 既记录生活小事,也可抒发真情实感
• 鲁迅大部分作品皆由第一人称“我”作 为旁观者叙述故事,本作品的“我”是 真正故事里的参与者
• 使读者不由自主关心人物的命运发展
语言特点
• 以手记形式记叙故事,抒情部分较多 • 诗歌般的语言,长短句结合 • 运用句法偏离现象,强调写作内容,
突出写作目的 • 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特点
修辞手法
•反复——“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寂寞和空虚”“安宁和幸福”,表现出 涓生孤独、悔恨、痛心茫然等复杂的内心 活动交织。
•排比——“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败 壁”
人物分析
子君: •外貌描写——P111运用白描手法 •语言描写“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 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P121“什么也 没有” •细节描写——四次眼睛的描写,阿随 的描写
• 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
《伤逝》vs《玩偶之家》
•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传入中国
• 中国掀起女性觉醒思潮,出现很多“娜 拉”
• 鲁迅于1923年作了演讲:《娜拉出走之 后》
• 1925年创作《伤逝》
思考问题
• 1.作品在结构和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
• 2. 作者是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表现人物 性格特点?
•归来
即使被推下土坑,瘦弱的阿随在子君死 去后,再次出现在涓生的生活中,而子 君在失去所有希望后抑郁绝望地死去, 永远不会再出现。讽刺了人物在当时封 建礼教这种吃人的本质下,单靠个人的 思想解放,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和斗争。
主旨
• 通过描写子君和涓生这一对受到“五四” 新思潮运动影响的青年婚恋故事,并记叙 了他们在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反对下,加 上自身性格的弱点,从爱恋走向分离,甚 至子君最后绝望死去的悲剧,揭示了婚恋 并不是孤立的问题,不能仅靠个人思想解 放,而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赏析鲁迅作品《伤逝》

赏析鲁迅作品《伤逝》

赏析鲁迅作品《伤逝》赏析鲁迅作品《伤逝》作品《伤逝》出自鲁迅《彷徨》小说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赏析鲁迅作品《伤逝》相关内容。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

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

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

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

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

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

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

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

《伤逝》解读

《伤逝》解读

《伤逝》解读一、鲁迅为什么写《伤逝》?1.时代背景。

2.易卜生《娜拉》(1879)的影响。

3.1923年底,演讲《娜拉走后怎样》。

4.两年后,鲁迅以形象的方式演绎社会热点问题。

因为形象大于思想,使见解更能说服人,更能表现具体细微的感受。

二、《伤逝》的思想内容1.一个为寻求个性解放而反叛家庭、离家出走,最后迫于经济原因只能再回去,并造成更大悲剧的故事。

2.否定易卜生的诗性鼓动和涓生易卜生式的爱情。

是对诗化爱情方式的批判。

提出了怎样实现个性解放的问题。

三、《伤逝》的主要情节1.生活幸福的开始。

2.爱情成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爱情在宁静的幸福中成熟,爱情因成熟而失去激情,两人出现隔膜。

所以,“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3.失业是爱情变成悲剧的转折点。

子君没有先前幽默和善于体贴,常常颓唐、凄苦、无聊。

两人之间开始冷漠。

涓生“烦厌”子君,“烦厌”家庭。

4.“我已经不爱你了”,“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分离”。

子君离开,死。

一“伤”一“逝”。

悲剧结局。

四、人物形象1.涓生:不可信赖、不负责任的小知识分子形象。

对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理解肤浅,只会说空话。

不是追求理想,而是追求时髦。

重演了古代文人“始乱终弃”的翻版。

是既善良又无耻的实用主义者。

2.子君:没有自我,缺乏理想,志趣平庸。

依附于男人,在逝去的梦里徘徊。

她的热情和勇气止于被追求的初恋状态,活在过去。

是虚弱的理想主义女性。

现实中的丁玲、凌淑华等是新女性的榜样。

五、潜文本的含义。

许广平《献词》《鲁迅先生与海婴》。

六、超前性的警示意义。

永不过时的启示。

大学语文第4讲: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第4讲: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第4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小说鲁迅:《伤逝》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很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以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伤逝》原文:(因篇幅太长而略去)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可看作“狷生[孤傲的人]”的谐音词)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最后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

涓生与子君是在会馆(某个地区的人在家乡之外的某个地方建起来的供家乡人活动和居住的建筑物)里互相认识的,他们是同乡。

由于采用手记的形式,作者对于涓生和子君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及外貌等没有详细的交代或描述。

但从作品中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有关描述上看,涓生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政府部门担任着文员之类的职务,会写小品文、能翻译外文作品(涓生的职业和能力特征中其实有着鲁迅本人的影子);而子君大概是个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女子,没有工作,寄居在北京的亲戚(叔叔)家里。

故事开始时,涓生就住在会馆里。

涓生与子君因同乡关系在会馆里相识后,很快就陷入了爱情。

作者这样描绘爱情开始不久后的涓生对子君的思恋: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

鲁迅《伤逝》原文

鲁迅《伤逝》原文

鲁迅《伤逝》原文展开全文鲁迅《伤逝》原文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

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

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不但如此。

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

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

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

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

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面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

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鲁迅《伤逝》ppt

鲁迅《伤逝》ppt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思考
关注女性命运
作品中的女主角子君的命运 令人唏嘘,反映了当时中国 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现 代社会关注女性命运和权益
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思考爱情与婚姻
作品中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对 于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婚姻和 爱情,不要被物质和利益所
左右。
反思社会问题
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仍然 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如贫富 差距、阶级固化等,需要引 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伤逝
目录
• 引言 • 《伤逝》内容概述 • 《伤逝》的主题分析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爱情与婚姻
小说《伤逝》主要探讨了爱情与 婚姻这一永恒主题,通过涓生与 子君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 复杂与悲凉。
社会背景
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揭 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和婚姻的束 缚,以及个体在追求自由和爱情 时所面临的困境。
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
01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表达力强,使读者能够快速理
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朴素自然
02
小说语言朴素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
法,给人以亲切感。
含蓄蕴藉
03
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象征与隐喻
爱情悲剧的象征
庭责任的矛盾。
爱情的脆弱
小说展示了爱情的脆弱性,尤其 是在婚姻的琐碎日常中。主人公 的婚姻经历表明,浪漫爱情在现
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婚姻的责任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散文,通过对逝去的事物和人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和伤感。

在文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描述了一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和逝去的人物。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他感叹时间的无情,生命的短暂,以及人们对于逝去的事物和人的无法挽回。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时光的无情和流逝。

读完《伤逝》,我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逝去的事物和人虽然无法挽回,但我们可以在心中珍藏他们的回忆,让他们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支撑。

总的来说,鲁迅的《伤逝》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时光的无情,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种对逝去事物和人的追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伤逝语言结构

伤逝语言结构

伤逝语言结构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小说从正面着力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

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

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

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

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

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

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

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

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

“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

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冗余还是神圣。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

”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

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

”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

爱情为什么会干扰自由,或许是因为简单的情欲吧。

很多人愿意为了爱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怀其实无可厚非;好多大老爷们叫嚷着孤独,那不正是驴子渴望马轭的哀鸣吗?
最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存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

一个人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首先应该解决生存问题。

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必须解决经济问题才会令爱情更加牢固。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有很深的感情基础(刚开始的时候),但是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之花还是悄然凋落。

除社会逼迫和他们性格的弱点外,仅生活的困顿,就会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们虽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应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只有忙碌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

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在这样的生活之中,爱情显然不会长久。

(剩余493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