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过程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 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出台“马歇尔计 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北约”,遏 制苏联,称霸世界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资本 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和平与动荡共存 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宗 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国际争端
表现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 号,向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 2.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 成严重威胁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 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两 极格局
影响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1 2
原因: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
表现:自20世纪 80年代后期,东欧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原因: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倡导以“人道的民主的
军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949年德国东部和西部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先后成立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为界划朝鲜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 1962年苏联冒险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苏关系紧张,最终苏联 从 古巴撤回导弹
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现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二 轮 复 习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 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建立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化 6.世界贸易组织和中 国的加入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 轮 复 习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 轮 复 习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点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主干梳理
关键词: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热战
历
1.两个原因
史
二 轮 复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
(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
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
历
史
二 轮 复 习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跟踪训练〕
4.1991年12月,联合国解决了3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加12国加入
起,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新加入的国家为第三世界国家,B项不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方面的作用,D项不正确。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5.右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该漫画表明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对峙
《__罗__马__条__约____》 , 建 立 欧 洲 经 济 共 同 体 和 欧 洲 原 子 能 共 同 体 ; 欧 洲 共 同 体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原因: ①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过程: ①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
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①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
(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 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 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②日本的崛起
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述
自统合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 中苏恶化;不结盟运动
放取得巨大成就
兴起;两极格局中明显
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政治:
1991 现代科技发展,经济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
年以 来
区域化和全球化速度 趋势加强,呈“一超多 加快,世界联系密切。 强”的格局;和平与发
展逐步成为主流,但和
平动荡并存;
P164
2、美苏冷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 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政治、 经济措施有哪些?(3分)
(1)如何: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分) 措施:成立华约;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立经 互会。(2分。答出两条即可)
(2)变化:片面到客观(或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2分)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 客观;美苏争霸的影响。(3分)
材料三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 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更不能为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 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 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3)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 系。(3分)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世界银行;通过“马歇尔尔计划”向西欧、日本提供援助。 (2分) (4)因素: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回顾:20C六七十年代推动多极பைடு நூலகம்趋势的政治经济力量
主体 地位的变化 特点 重大影响
欧共体 1967年走向联合 (欧盟) 经济政 经济上:与美国竞争 治实体 政治上:推行独立外交 经济 实体 国家 众多
日本 第三 世界
中国
60年代末成为 世界经济大国 1961年不结盟运 动诞生的推动
改一边倒外交,行以日 美为轴心全方位外交
1)核战争威胁 2)世界分成两半:美控制西欧,苏控制东欧等 (如“柏林危机”:冷战第一次高潮) 3)破坏和平 表现:“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探究二: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 子弹摧毁的战争废墟上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① 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 ② 重视科教 ③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 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⑤ 美国扶植 2、影响: ① 日本:经济大国,世界第二;美日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谋求政治大国 朝越军事订单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差距缩小 世 世 欧洲的联合—欧洲 界 界 主 日本的崛起—亚洲 政 要 迅速 治 政 不结盟运动—亚非 上升 多 治 中国的振兴—亚洲 极 力 化 量 强大的美国—美洲 的 相对 的 出 变 衰弱的苏联—欧亚 下降 现 化 易错点:①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格局尚未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四)两极格局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 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 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 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割据。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1)消极: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 分裂为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 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 战”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基本一致,但手段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既包括对西欧等国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却是采取更为隐蔽
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 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 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
概述: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对峙向“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演变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苏“冷战”兴起,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对峙格局. 同时,新兴力量兴起, 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三)20世纪90年代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 含义: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 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 议。 基础:美苏两国力量势均力敌。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 局做出两分天下的划分。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战的后果世界格局改变
二战的后果世界格局改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二战的后果,并探讨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政治后果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态势。
冷战导致了分裂的欧洲和东西方的世界对立,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紧张局势。
苏联在战后控制了东欧许多国家,建立了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
这种对立局面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因此发生重大变革。
二、经济后果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然而,正是通过战争促使了各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美国作为战争的赢家,成为了经济的新霸主,取代了英国的地位。
同时,亚洲和欧洲的一些经济体也逐渐崛起,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
三、军事后果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敌败国进行了彻底的军事清算,使得战败国的军备和军队实力受到严格限制。
战后的军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进行了长时间的军备竞赛,形成了核武器威慑力量。
这种平衡不仅影响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对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后果二战结束后,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得到了推动和促进。
美国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影响了全球的音乐、电影、时尚等方面。
同时,二战后出现了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世界各国的外交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人们对和平和民主价值的追求更加强烈,二战的惨痛教训也让人们更加警觉对冲突和战争的威胁。
综上所述,二战的后果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各国努力维持和平与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是我们在二战后的世界中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冷战”兴起1、历史背景(1)反法西斯任务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西欧遭削弱,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们厌恶战争,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过程(1)“冷战”的公开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三大表现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1947年,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军事):1949年,性质:军事集团。
4、苏联作出的反应(1)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8;(2)经济:成立经互会,1949;(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1955;(标志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5、“冷战”的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
又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1)形成阵线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苏联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从全球化角度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从全球化角度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1)概况: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大发横财。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1)概况: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并超过美国。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用明显。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西社会发展的对比(一)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作用的争论(1)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总结了布雷顿森林系对稳定战后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
吴晓灵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双挂钩”为世界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货币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构建,也为当时各国通过合作协商的形式解决争议问题提供了典范。
(2)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充分肯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至今仍延续的重要影响。
朱光耀指出,布雷顿森体系在1973年结束,此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牙买加体系取代,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个重要机构,继续发挥着全球性的影响。
就这个意义而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仍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国前总统杜鲁门(1945年)说:“美国现在处于世 界领导地位---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 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 任相比拟“。这说明 A
A.美国要推行世界霸权政策
C.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B.美国准备与西欧合作
D.美国要以武力征服世界
2.2007年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政府部门的网站接连受 到黑客攻击,而多个外国媒体的报道草率的认定黑客“来 自中国”,甚至“中国军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 在北京作出回应:“……有人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妄称 中国军方对美国国防部实施网络攻击,这是毫无根据的, 也是冷战思维的体现。”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C A.进攻 B.联合 C.遏制 D.诬陷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北约(1949年) 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成立华约(1955年)
3.“冷战”的影响
1)消极: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 分裂为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 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 战”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A
A.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 政治集团 B.其目的是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
C.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对美苏霸权主义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政策上的 错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 则和方向的政治改革.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 济困境;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受阻,转而 进行政治改革. ②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③内容: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④影响:导致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苏联 迅速走向解体,东欧发生剧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主⼲知识】⼀、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第六单元、第⼋单元)(⼀)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1)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次世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国家⼲预的经济政策,实⾏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经济⾼速发展的“黄⾦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盾,扩⼤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产⼒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产⼒仍有很⼤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必修⼆第七单元)(1)背景:斯⼤林模式的弊端⽇益暴露。
⼆、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第⼋单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第⼆次世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以⾃⼰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挂钩,国际货币基⾦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使之成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力也得到扩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政治力量的对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北约的建立等,是形成帝国主义阵营的主要标志,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主要标志,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一,苏联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二,西欧,日本独立倾向发展,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走向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他们强烈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发展,第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20世纪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亚非拉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转向关系缓和,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第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增强,第二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国家反帝反殖民,反霸的斗争进入了发展民族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治独立的新阶段,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纲领,并开始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第三,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第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继续以高于美国和西欧的速度增长。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到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②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③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④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2、“冷战”的兴起(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表现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经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援助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1949年初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军事:为进一步加强对西欧政治军事控制,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历史影响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②两强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总之,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大局稳定小波浪不断。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②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②在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的演变及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 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
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表现:美苏的衰落;日本经济的崛起;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
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核心词: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1.欧共体 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过程:签订《巴黎条约》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 马条约》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 共同体(1967 年)。 影响: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区 域集团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世界政治多极化是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必 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①美国之外的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 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②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②欧盟在 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的步伐。④俄罗斯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 和恢复大国地位。⑤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在国 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极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 1.演变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瓦解 演变趋势
二战改变了国际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原因 力量对比;美苏 欧共体、日本、中国和 对抗 “冷战 政 ” 治 杜鲁门主义—— 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 多极化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贸易体系。 •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 (3)影响 • ①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
• (3)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1.过程 •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
息技术,互联网产生。 •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 2.功能 •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 • 3.影响 • (1)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 • (3)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 (4)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 B、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改革留下的启示
•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 • (2)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3)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变化
•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 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 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 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形成
1、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推行“全球战略”;苏联惟一能与美国抗衡
2、过程:“铁幕”演说(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两级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但两强相争也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4、实质:建立在美苏划分各自势力范围基础上的国际关系
二、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
1、西欧的联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欧洲议会的成立
2、经济大国日本的崛起:经济高速发展、外交独立性增强
3、中国的振兴:新中国成立、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改革开放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四、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
1、美国:惟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2、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国际地位改善
4、西欧:欧盟的成立及其扩大,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5、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6、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国际地位提高,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一阶段: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横财,战后,它又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控制国际金融。
而欧洲和日本在大战中遭受重创,经济普遍衰落,依赖美国的援助和扶植。
第二阶段: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欧共体国家和日本经济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5分)
第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增强。
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横财,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同时通过对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扶持,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在战后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美国扶持下的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地发展,在70年代以后得到了恢复,开始在国际上与美国争夺市场,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80年代末至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更为精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出现了很多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欧盟的成立促进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展;美国则在美洲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这些都表明了世界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发展。
具体参考社会九下第五单元1-4课和第七单元2-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