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的开启——论伍尔夫双性同体对文艺批评思维与写作的启示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论文摘要: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
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正确的文学创作状态。
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表达。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文学创作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
她因独有的对生活的感性和细腻的语言特色,以及对于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
然而,她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注更加引人注目。
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及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
在?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等论著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屡次强调:囚于单一性别的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大敌。
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具有太强的男性或女性意识,会阻碍他们具备人类统一的整体性视角。
只有在精神上到达两性的和谐,从而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伍尔夫的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揭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及其在有关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文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反映形式,我们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双性同体思想的印记。
双性同体的概念在其中被扩展为对性别思想的超越。
其实,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提及和做了初步探索。
如在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
之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
直到18世纪中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得到关注和分析。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化杰出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女性文学家。
伍尔夫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在她的自传小说《到灯塔去》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她在小说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双性同体”的理论:一个女性作家同时具有男性的思维方式和女性的生理特征,因此她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完美融合两种性别的特征,达到创作的最高峰。
“双性同体”的理论起源于伍尔夫对自身的发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也反映得淋漓尽致。
这一理论认为,文学创作者应该兼具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和特点,创造具有对立性和矛盾性的文学作品。
这样的文学作品既表现出社会道德的伦理观念,也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类本质的双重性格。
伍尔夫认为,一个女性作家必须在思考和创作过程中同时具备男女的特征,具有男子气概和女性的柔韧性。
只有这样,她才能创造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
女性的文学创作应该超越同情和感性表达,而是应该具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她说过:“ 我看不到任何理由说女人不能写出像男人那样的书。
”伍尔夫认为,一个女性作家必须在心灵深处接受双重身份的存在,同时还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
与“双性同体”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伍尔夫对女性写作方式的独特看法。
伍尔夫认为,女性的写作方式与男性不同,“女人的思考是融合的,男性的思考是分离的。
”女性创作者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和感觉融合在一起,因此她们创作的内容往往是多方位的、多线程的、大量运用象征性语言的。
同时,女性的写作方式也更加注重对感性的表达,更加关注细节的展现。
伍尔夫关于“双性同体”的文学创作理论不只是对女性作家而言,对当代文学创作也指明了方向。
现代文学是一个包容性越来越强的时代,文学创作越来越多地关注女性的话语权和女性思维的表达。
在创作中,男性作家也应该尝试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女性的方式,更加细腻地表达内心世界。
总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文学创作理论为现代文学创作指出了一条更加广阔的道路:在文学创作中,女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男性的思维方式和写作特点,男性创作者也应该将女性的思考方式融入到创作中。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1. 引言1.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被广泛地研究和解读。
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androgyny)更是备受关注。
在伍尔夫看来,性别并非二分的,而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现象,每个人内在同时容纳着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双性同体”理论是伍尔夫对性别身份的探讨和重新定义,她认为只有当个体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得到平衡和统一时,创作才能得以真正地实现。
这种“双性同体”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伍尔夫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具体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具有模糊的性别特征,同时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这种性别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使得伍尔夫的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多元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当时的文学界,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颇具争议,但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赞扬。
她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的作家和评论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影响深远。
通过对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她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理论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2. 正文2.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与性别身份的探讨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探讨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在作家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
“双性同体”是指一个人具有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特质的身体或灵魂状态。
在伍尔夫看来,人的性别身份不应该被简单地划分为男性或女性,而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存在。
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属性,而这种双重性别属性的存在会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伍尔夫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呼吁人们能够接纳和包容自己及他人的多重性别身份。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家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不仅以其杰出的文学作品而著称,更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而闻名于世。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伍尔夫的作品以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以及其在她的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双性同体”这一概念的含义。
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多次提及“双性同体”,她认为作家需要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在她看来,男性的特质包括理性、逻辑和权力,而女性的特质则包括感性、直觉和同理心。
伍尔夫认为,当作家能够融合这两种特质时,他们才能真正地表现出人类的丰富多彩和复杂性。
“双性同体”不仅仅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性别关系,更涉及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多重特质。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
在她的小说《至灯光之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理论的体现。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虽然是一个女性,但她兼具了男性的理性思维和女性的敏感情感。
她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男性的理性特质;而她对于家庭和情感的关怀,以及对美的热爱,又体现了女性的特质。
克拉丽莎可以被视为一个“双性同体”的角色,她的形象展现了伍尔夫对于这一理论的追求和探索。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于20世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文学观念,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文学风格。
许多当代女性作家,如女性主义作家毛姆•穆尔(Muriel Spark)和玛格丽特•德拉宝(Margaret Drabble),都受到了伍尔夫的影响,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双性同体”的理念。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更是对于传统性别观念的一场挑战,为20世纪文学的多样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伍尔夫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10 - 11 - 11 作者简介: 杨 华,山东淄博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89·
第6 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
待遇。按照她的说法,从经济角度来说,由于母亲们没有职 业,没有社会地位,不能开厂或做股票交易,不能留给女儿 们可供继承的遗产,所以女儿们注定无权接受教育,注定整 天在厨房和起居室打转。如果女儿们跟儿子们一样有继承 权,受教育,就不会整天婆婆妈妈小肚鸡肠。所以伍尔夫号 召女人要争取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为自己的经济权益和 社会地位抗争,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进而取得文化权利。
二、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当代中国女性文学逐渐打破历 史与现实的缄默,探索着用更加适合于自身性别特征的语 言与句式,去书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表达对性别关系的新思 考。这一切与伍尔夫的创作思想无不相关。
伍尔夫提 出 的“房 间 ”是 一 个 具 有 强 大 隐 喻 意 义 的 象 征符号,表明了女性在社会上所受到的歧视或者说不公正
联出版社,1989. [2]徐 坤. 狗日的足球 [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弗吉尼亚·伍尔夫. 论小说与小说家[M]. 瞿世镜译. 上海: 上
海译文出版社,2000. [4]杨莉馨. 20 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 [M].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2009. [5]陈 染. 陈染文集·女人没有岸 [M]. 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
通过对伍尔夫及其作品的研读与体悟,中国女作家的 小说也体现出鲜明的女性内省特征。在运用多视角写作的 同时,注重个体内在空间的开拓和人物情感与生命体验的 呈现,体现出当下中国知识女性精神探索的鲜明印记。《疼 痛与飞翔》塑造了一位既要直面人间烟火,又渴望精神上超 脱和灵魂自由的主人公形象。作为母亲,她白天要打理家 务琐事,照 顾 女 儿。夜 深 人 静 时,当 一 切 物 质 外 壳。这样一位 辗转于世俗与超脱、物质与精神双重世界中的形象,让我们 不禁想到那位沐浴在灯塔的神秘光芒之下,既是端庄娴雅 的家庭主妇又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拉姆齐夫人。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而闻名。
在她的文学作品和批评作品中,她表达了对性别身份和文学创作方式的深刻思考和质疑。
本文将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并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含义。
伍尔夫在她的著作《到灯塔》(To the Lighthouse)中首次提出了“双性同体”概念。
她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男性和女性两个方面组成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既是男性又是女性的“双性”意识。
这种“双性同体”意识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产生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想法。
伍尔夫进一步指出,这种“双性同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尤为重要。
她批评当时的文学作品过于男性化,没有充分反映女性的经验和思维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发展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来表达属于女性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她也呼吁男性作家去超越传统的男性意识,接受并欣赏女性的视角和文学成就。
在伍尔夫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性同体”意识的运用。
她以内省与交际为主题,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对话的形式,塑造了多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她的小说《豪婿》(Mrs. Dalloway)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就是一个典型的“双性同体”角色,她既有男性意识的理性和冷静,又有女性意识的敏感和感性。
通过这种写作方式,伍尔夫能够更准确地诠释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更真实和立体的形象。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了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应该追求平衡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观点,文学应该包容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和不同立场的声音。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伍尔夫的理论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创作的框架。
她鼓励女性作家勇于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理论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研究价值。
她对“双性同体”的探讨是她作为文学理论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伍尔夫在她的著作《室内辩论》(A Room of One's Own)中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概念。
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男性和女性的潜在特质,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她认为这种“双性同体”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只有将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与意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艺术创新。
根据伍尔夫的理论,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模式和生活经验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传统的文学主要反映了男性的观点和经验,而女性的表达则往往被忽视或歪曲。
伍尔夫认为,只有将这两种不同的视角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为全面和真实的文学作品。
伍尔夫认为,文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描写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意和想象力来突破传统的限制。
她认为,只有通过意识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创造出真正有力和有创意的作品。
她通过她自己的文学实践证明了她的观点,她的作品既强调了女性的经验,也表达出了男性的思考方式。
伍尔夫通过她的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的人物描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在小说中,她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融合到她的角色中,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她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展示了文学的无限潜力。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女性主义的发展。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作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她的理论,认识到文学创作的多元性和创造力。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她作为文学理论家的重要贡献。
她通过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融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文学创作方式,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有力。
这一理论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拓展文学创作的边界,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伍尔夫(Virginia Woolf)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她的文学作品风格独具一格,深受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
而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双性同体”(androgynous)这一概念。
这一理论包含了对性别认知、作品创作、文学传统等多方面的思考,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伍尔夫认为,人的心智和思考是包括男性和女性特质的,而不是仅仅属于自己的性别。
她在《奥兰多》中从不同的性别角度讨论了性别平权问题,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理论。
她认为,一个人的心智和思考过程中融合了男性的理性和女性的感性,从而创造出更加完整、丰富的作品。
这一理论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文学传统的质疑与批判也是不容忽视的。
她对传统文学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盲目追求男性视角的倾向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提出了对这种偏见和倾向的反思。
她认为女性在文学创作中应当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因为女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活体验,这些都应当得到尊重和重视。
这种批判性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导了后来更多女性作家对传统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还对性别认知和社会性别观念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她认为,性别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和限制,而应该是一种自由和包容的存在。
她的这一理论对当时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引导了更多人去关注性别平等和性别认知的问题。
她的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后来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当时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一个极具深刻思想的文学创作理论。
它不仅对文学创作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性别认知、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这一理论仍然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有益的思想源泉。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对文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上。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对于理解她作品和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男女合一。
伍尔夫认为,性别是社会文化的构建,并非生理上的决定。
她主张要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追求男女合而为一的精神状态。
她并非认为女性应仿效男性,而是认为男女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渗透的精神维度,即“双性同体”。
伍尔夫在《三个房间》一文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理论。
她说:“真正新的女性恰恰是‘男性化’的女人,而真正新的男人则是‘女性化’的男人。
”她希望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限制,寻求一种在男女之间找到平衡的趋势。
在她看来,女性创作应该摆脱被动性别角色的限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男性创作则需要拓展视野,关注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伍尔夫在她的小说《至灵之波》中充分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着内在的困惑和性别自我认同的追问。
她通过一种模糊的叙述方式,使人物的性别在文本中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体现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伍尔夫在《牡丹之家》中也运用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学世界。
“双性同体”这一理论对于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伍尔夫认为,女性文学应该摒弃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视角,找到自身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世界和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局限于社会的制约和规范。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方法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文学创作理论的贡献不仅局限于她的作品本身,更体现在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上。
她的这一理论使我们反思性别的二元对立,追求男女之间的平衡和联结,对于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深度而著称。
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双性同体”理论。
这一理论涵盖了伍尔夫对写作、文学和性别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双性同体”这个概念。
伍尔夫提出“双性同体”不是指男女之间存在着同样的身体或者性格特质,而是指每个人都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伍尔夫看来,男性的作品也可以包含女性的特质,女性的作品也可以包含男性的特质。
她认为,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的限制,展现出更加细腻、多样的人性。
“双性同体”理论在伍尔夫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他们不拘一格,既有“阴柔”的一面,又有“阳刚”的一面。
在《到灯塔去》中,主人公拉姆鼎是一个非常有女人情怀的男人,而他的妻子坎布里尔则是一个充满男性气质的女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伍尔夫对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以及对“双性同体”理论的深刻理解。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对性别的重新思考,引发了当时文学界对性别角色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她的作品中的性别角色破格的塑造,启发了后来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大胆地表现出女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通过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融合在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作品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伍尔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强烈的情感冲突和人性挣扎,这些都得益于她对“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还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提出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文学批评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被广泛地引用和解读。
她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批评家,成为了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以其颇具创新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品而闻名。
伍尔夫的文学创作理论被称为“双性同体”,这一理论体现了她对性别和文学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对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双性同体”,这个术语最早是由伍尔夫在她的文章《一个室女的戏剧性》(A Room of One's Own)中引入的。
伍尔夫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性别。
她认为,这种双重性别的存在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伍尔夫认为,作家应该具备这种“双性同体”的特质,既有女性的敏感性和情感,又能够拥有男性的理性和思考能力。
她坚信,只有具备了这种双重性别的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力的作品。
伍尔夫还关注了女性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机会。
她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女性在文学创作领域中一直被忽视和排斥。
伍尔夫坚信,只要给予女性充足的资源和独立的空间,她们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并产生重要的文学作品。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于现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伍尔夫之后的女性作家,包括范妮·哈尔斯、西尔维娅·普拉特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人,都受到了她的启发。
这些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探索了女性在社会和个体层面上的角色和挣扎。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也对研究女性文学和性别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关注双重性别的存在,研究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女性作家的作品。
他们能够深入探讨女性自我表达和身份建构的问题,以及性别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的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研究专业:文艺学方向:西方文论2003级研究生:周霜红导师:莫其逊内容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大师,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随笔家,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诗学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双性同体”作为女权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9年出版的论著《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提出来的。
她从两位一起钻进出租车的青年男女身上得到启发,阐发了这一观点,指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
这一理论观点或显或隐、或深或浅几乎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之中。
在《自己的一间屋》里,弗吉尼亚·伍尔夫虽没有明确界定她的“双性同体”概念,但她把它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提出,向传统的男性社会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挑战,不仅提出了“女人的男性”,也提出了“男人的女性”,象征着双性同体诗学思想的正式产生。
今天,这一思想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了诸多女性主义作家、女性主义理论家的著作里,成为一个既有争议又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也是当下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力求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借鉴、运用多种理论、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描述双性同体诗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演变发展,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成就与局限。
第一部分:溯源——不同的历史描述。
追踪讲述从史前时代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现这一段悠久的历史里,“双性同体”这一观念,早就具有了一种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性别超越的内涵。
从“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在历史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发展与演变中,人们可以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女性主义批评中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理论,不完全建筑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达尔文的生物学的最新发展之上,更不是依赖于《创世纪》的名句或柏拉图的著作,它是她在实验探索式的勤奋刻苦的写作中产生的,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历史有着一种深刻的精神联系。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摘要:1928年,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超越了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向传统的性别区分模式发出了挑战,将自己的“双性同体”构建在男女的社会性别上,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两性之外的“第三性”。
这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成为后来众多女权主义者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整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伍尔夫;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继文艺复兴之后再度兴起,并以更加迅猛的气势,更加规范的组织向“父权主义”发出挑战。
女性在,,上争取权利平等的运动,使男性感受到妇女对其“父权权威的威胁,因此,战后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贬低,厌恶女性的言辞。
这种“厌女症”的出现,反而刺激了女性作家的反抗意识。
她们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与男性展开新一轮的激战,由此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一、“双性同体”理论本体特质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看待文学活动中性别差异的问题。
无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为代表的“激进女性主义”,还是9o年代以后在英美兴起的“后女性主义”,“权利女性主义”等,都无可避免的关注着女性地位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问题。
其实,早在1928年,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者,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在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提出了一种解决男女性别对立的办法,即“双性同体”理论。
“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这一概念并不是伍尔夫的首创,而是源自一个生物学术语。
“最原始和最直观的含义是同一躯体具备男性与女性特征其字源便是‘男人’(andro)和‘女人’(gyn)加在一起的意思。
”但伍尔夫却是第一个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中援用这一概念的人。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父权制家庭中的性侵犯
性 是 女 性 一 生 各 个 阶 段 自我 界 定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涉 及 女 性 的 生 理 性 别 、 性 倾 向 、性 别 角 色 、 性 欲 望 、性 感 受 、感 情 和 记 忆 等 。 女 性 的 性 反 应 与 女 性 所 处 的社 会 文 化 氛 围有 密 切 的 联 系 ,如 女 性 的 年龄 、所 受 的教 育等 。 弗 吉 尼 亚 , 一 朵 艰 难 生 长 的 小 花 蕾 ,还 没 有 绽 放 就 被 异 父兄长乔 治・ 达 克沃斯毁 掉 了。爱或者被 爱的初次 经历可 以 是 迷 人 的 、沮 丧 的 、 窘 迫 的 , 甚 至 是 乏 味 的 ,但 不 应 该 是 令 人 恶 心 的 。 当 爱 神扇 动 着 蝙 蝠 的翅 膀 飞 来 的时 候就 是 一 个 令 人 作呕的乱伦性欲 的形 象。 1 8 9 5 年母亲 病逝后不 久 ,2 7 岁的异父 兄长乔治 ・ 达克沃 斯 就 开 始 了对 1 3 岁 的 弗 吉尼 亚 的 挑 逗 行 为 。在 人 前 面 目和 蔼 可亲的兄长 ,突然在她眼 前变成 了一只怪兽 ,变成 了她无法 抵 御的暴君 。婚后弗吉尼亚・ 伍尔夫 曾在 《 海德公 园f ] 2 2 号》 中这样描 述 自己当时的处境 : “ 当他 ( 乔治 ・ 达 克 沃 斯 ) 的 情欲增长 、欲 望变得更加猛烈 的时候 ,我觉得 自己就像 一只 不幸的小鱼和 一只庞大而骚动 的鲸鱼关在 同一个水槽里 。” 据 弗 吉 尼 亚 未 发 表 的 回 忆 录 表 明 , 乔 治 的 乱 伦 行 为 持 续 至 1 9 0 3 或1 9 0 4 年父亲 去世 前。在那个 “ 性是 禁忌 ”的时代 里, 在集 “ 高 尚淑 女 ”和 “ 房 中天使 ”融于一 身的母亲 的言传 身 教下 ,弗 吉尼亚 耳濡 目染 ,天生对性有关 的事情 感到害羞 ,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20世纪英国文学中,探寻人性内在的复杂性、思想表现的多向性以及实现文学创新的理论构架在众多文学理论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在这个时代,伍尔夫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是极具启发性的一个理论。
伍尔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这一理论,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实践这一理论,从而对20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伍尔夫及其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之一,她对文学理论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创新的思考。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她对性别和文学创作关系的深入思考的产物。
伍尔夫在《尤丽西斯》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认为作为作者,应当拥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特质,才能写出真实、丰满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性别角色和限制的批判,以及对性别界限模糊性的捕捉与探索。
“双性同体”理论要求作者能够跳出自身的性别,具有男性和女性双重视角,超越性别的刻板印象和界限,去审视和创造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伍尔夫相信,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写出具有超越性别标签的、真正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对世界进行深入的洞察和揭示。
二、“双性同体”在伍尔夫文学作品中的实践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深刻地体现了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
在《至灯塔》中,她运用了内心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通过女性作家拉姆塞和纳吉尔的表现,展现了不同性别对生活与创作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性别对人物身份的影响。
拉姆塞和纳吉尔这两个角色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真实和完整的形象。
在《至灯塔》中,伍尔夫刻画了一系列既脆弱又坚强、既敏感又坚毅、既温柔又果敢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均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质,表现出“双性同体”理论要求的的双重性别视角。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伍尔夫主张文学创作应当超越传统的故事线和叙事方式,通过意象化的语言和主观化的叙述方式来表达人类内心最深沉的感受和情感。
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双性同体”,这一概念为她的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
“双性同体”是伍尔夫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伍尔夫认为,人的内心和身体不一定要完全一致,男性可以具有女性的特质,女性也可以具有男性的特质,这种双重特性是人类本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伍尔夫认为,作家应该通过自己内心的双性同体特质来创作文学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人类内心最深层的情感和感受。
在伍尔夫的文学创作中,双性同体的概念被广泛地体现。
她的小说《奥兰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主人公奥兰多是一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人物,他的内心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这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更加细腻和深刻的理解。
伍尔夫的另一个著名小说《达洛维夫人》也通过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内心双性同体特质来探讨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义。
在伍尔夫的文学理论中,“双性同体”概念的提出也对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
伍尔夫认为,传统的文学理论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忽略了女性在文学中的作用和贡献。
她认为,创造性的作家应该去探究内心的双性同体特质,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人类内心最深层的情感和感受。
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好小说,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房间和独立的经济收入”,这也是要求女性要独立自主才能真正地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和文学才华。
总之,“双性同体”是伍尔夫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创作和理论概念,它为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它不仅是一个文学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
通往和谐的灯塔: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探析
西北大 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 声明书 本人完全 了 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 。 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 的复印 件和 电 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 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 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
弗吉尼·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弗吉尼·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摘要]“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
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雌雄同体”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雌雄同体”;小说创作;文学意象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女性主义名篇《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借用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的名言指出:“如果一个人是男性,他头脑中那部分女性因素必定仍然在发挥作用;如果是个女性,她也必须和头脑中的男性因素沟通对话。
柯勒律治曾说,伟大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androgyny)的,他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与单性的脑子相比,雌雄同体的双性心灵更不倾向于显示这些特征。
”该着作中,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是一对青年男女坐进出租车的意象。
伍尔夫希望,两性之间能够合作,并且认为其合作程度就是社会文明的程度。
只要个人学会培养大脑的阳刚(maculinity)与阴柔(feminili-ty)的两个方面,他/她就会越来越接近整体性(wholeness)。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认识的加深,她的这一观点遂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长久论题。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进行探讨: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一关于“雌雄同体”许多中外作家和女性主义者都曾探讨过伍尔夫“雌雄同体”概念,而且,他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
概括地说,以英美法为主的西方学者,大多以女性主义立场,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主要在肯定伍尔夫“雌雄同体”观(也有少数学者持否定态度)的基础上,或对英语文学史中的“雌雄同体”女作家进行宏观考察,如卡罗琳·赫尔布伦(Carolyn Heilbrun)的《走向雌雄同体》(Towards Androgyny:Aspects of Male and Female in Literature,1973),或从伍尔夫的性格和特殊经历出发研究她提出此观点的原因,如南希·贝茨(Nancy Bazin)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与雌雄同体幻想》(Virginia Woolf and the Androgynous Vi-sion,1973)、艾利斯·凡·克立(Alice van Kelly)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事实与幻想》(The Nov—els of Virginia Woolf:Fact and Vision,1973)以及简·诺瓦克(Jane Novak)的《平衡的刀刃》(The Ra—zor Edge of Balance:a Study of Virginia Woolf,1974)、林顿·戈登(Lyndall Gordon)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家生涯》(Virginia Woolf:a Writer‘sLife,1984)等,或结合其它理论来解读这一观点,如托利·莫伊(TorilMoi)的《性/文本政治》(Sexual/Textual Politics,1985)、马吉科·米诺一品可奈(Makiko Minow-Pinkney)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主体问题》(Virginia Woolf and the Problem of the Subject,1987)等都借用了解构主义的观点对“雌雄同体”观进行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多种多样的 , 人们会从 不同 的视 角 , 用不 同的方 法来反 映
现 实 的 不 同 方 面 , 同 层 次 , 而文 艺 现 象 是 十 分 复 杂 的 , 不 因 任 何 一 种 科 学 理性 的归 纳 , 证 , 绎 给 出的 结 论 或答 案 , 难 论 演 都 免 具 有 一 定 的 片 面性 。丰 富 性 , 异性 和个 性 化 是 文 艺 现 象 差 的 主 要 特 征 , 若 一 味 地 运 用 科 学 理 性 的 归 纳 法 , 复 杂 的 倘 对 文 艺 现 象进 行 分 析 和总 结 , 很 容 易造 成 研 究 方 法 与 研 究 对 就 象 的 不 一致 , 致 文 艺 批 评 和 研 究 的 简单 化 , 以客 观 地 评 导 难
著名作家 , 要 的西方文学 评论家 , 时她也是 一个 很有成 重 同 就 的女 性 主 义 思 想 家 。她 的 女 性 主 义 思 想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内 容 和深 刻 的 教 益 。其 中 , 向 传统 的男 权 社 会 的 学 术 观 点 和 她 方法挑战 , 对男女 两性写 作的现实 提 出的双性 同体 诗学 , 针 就 引 起 了人 们 足 够 的 兴 趣 , 强 调 对 话 、 元 、 质 , 男 性 其 多 异 让 因素 与 女 性 因 素 在 同 一 平 面 上 交 流 互 动 , 而 改善 单 向 度 的 从 人 , 向度 的社 会 文 化 环 境 。 而 这 一 点 , 文 艺 批 评 思 维 与 单 对 写作的启示也是不言而喻 的。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 在 其 文 本 《自 己 的 一 间 屋 》 建 构 中 “ 性 同体 ” 论 时 , 男 性 意 识 与 女 性 意识 放 在 同 一 体 内 , 双 理 将 不 去 指 明 哪 一 种 意 识 更 重 要 , 再 试 图对 某 一 种 因 素 或 某 一 不
定, 就是因为 , 它窒息 了文 学形象 的特殊性 。早 期 的革命 文
学 理 论 家 不 是 正 视 这 种 矛 盾 , 是 以理 论 的 话 语 权 威 , 消 而 来
种观点加以特别 的肯定 和张扬 , 她不作 任何判 断 , 而只 是有 意识地 展现 张扬各 种因素和观点之间的差异与矛盾 , 不确 让 定性、 未完成性 、 对话 性成 为文本 阐释 的主要特 征。这其 实 就是在用 一种艺术 的诗意 的思维方 式而非 科学 的逻辑 的思
关 键 词 : 吉尼 亚 ・ 尔 夫 ; 弗 伍 双性 同体 ; 艺批 评 思 维 与 写 作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6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85 (0 0 0 0 5 0 10 4 8 2 1 )3— 0 7—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世纪 的弗吉尼亚 ・ 尔夫 是具有划 时代意 义的英 国 伍
解 。甚至连鲁迅也一 度以 为读 了普列 汉诺夫 的《 艺术 论》 , 就解决 了文学史家长期不 能解决 的问题。其后果 是理论 本 身的生命遭到了极 大的威胁 。而当下 , 文学批评给人 最强 烈
周 霜 红①
( 景德 镇 高专 外语 系, 江西景德 镇 3 3 0 ) 30 0
摘
要 : 吉尼 亚 ・ 尔 夫 ( i ii o 8 2 14 ) 12 弗 伍 V r n Wof 18 - 9 1 99年 在 《自 己的 一 问屋 》 首 次 提 出双 性 同 体 这 一 女 权 g a 里
第 2 5卷 第 3期 2l O O年 9月
景 德 镇 高 々 学报
J u n l o i g e h n Col g o r a fJn d z e l e e
Vo . 5 N0 3 12 . S p. 2 0 e 01 5 7
窗 户 的 开 启
— —
论 伍 尔 夫 双 性 同体 对 文 艺 批 评 思 维 与 写 作 的启 示
价 艺术对象 。例如 ,0年 代 的中 国文论家 引进革命 文 学理 3
论 , 为 了 解决 文学 的 问题 。但 是 , 命 文 论 话 语 中 , 满 了 是 革 充 哲 学 的普 遍 规 律 。这 作 为 普 遍 的 大 前 提 , 不 能 演 绎 出 文 学 并
的特 殊 规 律 来 。 “ 证 唯 物 主 义 创 作 方 法 ” 所 以 遭 到 否 辨 之
主 义批 评 的 重要 概 念 , 强调 对 话 、 元 、 质 , 男性 因素 与女 性 因素 在 同一 平 面上 交 流 互 动 , 而 改 善 单 向度 的 其 多 异 让 从 人 , 向度 的 社 会 文 化 环 境 。 这 一 点 , 文 艺批 评 思 维 与 写 作 的启 示也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 单 对
解这种矛盾 。共同的倾向是— — 求其 同 , 镅 拒绝或者 藐视明 显与之相异的文学现象 , 即使感 觉到 了障蔽的存在 , 也不 惜
歪 曲, 将其 纳入 现 成 的有 限 话 语 之 中 。 钱 杏 邮 的 《 去 了 的 死 阿 Q 时 代 》 强 行 求 同 , 性 歪 曲 , 以 说 是 这 种 倾 向 的 代 , 硬 可 表 。求 同的 最 幼稚 的 形 态 , 是 从 概 念 到 概 念 的抽 象 照 搬 , 就 把 复 杂 的 文 学 现 象 看 得 简 单 了 , 为 一 切 问 题 可 以 迎 刃 而 以
维 方式 结 构 文本 , 由此 关 涉 到 文 艺 批 评 思 维 方 式 的更 新 。 并 我 们 可 以看 到 , 统 的 文 艺 批 评 与 研 究 往 往 习 惯 于 采 用 传 自然 科 学 的研 究 方 法 和逻 辑 学 的分 析 方 式 来 考察 文 艺 现 象 , 研 究 者 往 往 是对 纷 繁 复 杂 的研 究对 象作 出归 纳 , 证 , 绎 , 论 演 找 出其 中某 种确 定 的 因 素 , 而 指 出 对 象 的 本 质 , 此 , 必 从 为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