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思维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保护创新思维的反思

樊春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对此进行了探索的实验。

1、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我在教学中,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敢于争辨、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例如,讲解《行道树》的时候,让学生分组去做一棵树,去体会自己作为一个城市的树有多少辛酸和光荣。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口头能力提高较快。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主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讲解诗歌的时候,我让学生将诗歌的情景再现,采取了表演剧的方式。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教者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把诗歌的意境刻画得更形象,把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3、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为此,我采用下列方法进行了实验。

(1)词句训练——寻点。这里所说的点,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点,让学生从点中得到启示。例如,教学古诗《钱塘江春行》,先让学生辨析“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没”字换成“盖、遮、”等字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再试着找能体会作者心理的字来锤炼这样的点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篇章分析——穿线。这里的“线”就是能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提纲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在穿线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了解。教学《春》一文,在分析文章时,引导学生去看全文的结构,体会找准文眼。理解文章的结构自己的发现,对课文有了一个清晰的线索,继而再引导回忆学过的教材中和课外阅读中相同表达方式的文章,学生在记忆空间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3)感情表达——求异。所谓“求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我提出了目前对美国人在1925年就登上月球的这一事实是否真的合情合理。引导学生课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主动探知——质疑。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教师要放手启迪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其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大胆想象——多思。在讲授《遇难的王子》时,我提出大家思考,如果王子不亲自经历磨难,还可以怎样获得挫折可以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这一道理?学生都大胆的想象,说的都很好,我也认为想象建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情合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6)读后延伸——拓展。这里讲的拓展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以启发、诱导、激励和鞭策。教学《行道树》时,让学生去第一人称的方式在写一个和行道树相似的文章。这样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回顾实验过程,我们体会到:要培养中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