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标准的社会性 ——以严复、鲁迅为个案

合集下载

论文

论文

摘要:通过对五个翻译家:严复、巴金、卞之琳、奈达和亚历山大·泰特勒的翻译标准、翻译理论和其分别翻译的句子对其进行一一分析。

从对五者翻译的分析来看,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通顺",他们翻译手法却各有千秋之处。

关键字:翻译标准、直译、意译、写作风格、性质。

(一)、翻译标准评说翻译标准是指翻译实践中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评价译作的标准。

翻译既是个人行为,又是社会活动;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任何翻译实践或译文评价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因此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翻译实践及其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古代的“文质”、“信达雅”到近代的“直译”、“善译”、“神似”、“化境”;从西方泰勒的“三原则”到奈达的“等效”、“归化”、韦奴蒂的“异化”、“阻抗”等众多翻译标准,无一不是译者对翻译实践的总结。

它们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翻译活动,是我们翻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下面一一分析严复、巴金、卞之琳、奈达、泰勒的翻译标准。

(二)、严复的翻译标准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

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首先,信是译之基础和前提。

所谓“信”是指要忠实于原文。

基于对原作忠实的原则,翻译有从属性的一面,即在翻译时译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色彩、还是风格韵律都必须忠实于原作,这是翻译的前提。

如果译文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中与原作相去甚远,那就是不信了。

正如钱钟书所说,翻译者无权改变原作的内容,也只能愿用翻译技巧,以稍稍自由的手法,来彻底表达愿意,而形成正确的翻译。

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

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黄兴兴【摘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翻译活动始终是人类各民族、各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以翻译为媒介所进行的交流往往带有社会与文化的痕迹,即翻译活动是受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

而翻译活动所产生的译著也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

因而,翻译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翻译标准、译者等及《天演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窥探翻译的社会性。

【关键词】严复 《天演论》 社会性 时代背景 翻译目的一、严复译著《天演论》所处的时代背景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以“上邦大国”自恃,藐视周边一切藩属,由于长期缺乏其他文明的挑战,发达的中华文明在宋、明两朝后逐渐封闭没落。

因此,在面临前空前危机时,这个大帝国显得措手不及。

第一次鸦片战争撞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列强纷纷侵略涌入。

时人打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针,他们笃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因此他们学习西方的不过是些治标不治本的军事技术,企图以这种吃快餐的方式达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水平,而非能从根本上变革人文思想。

甲午战败,近代中国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有志之士开始反思其贫弱之根源,寻求富强之道。

康有为曾说:“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

”那时,有志之士都试图寻求变法图强的方法理论,但无论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无法靠道听途说得来的西学,启蒙社会,而即将兴起的维新运动正迫切地需要西学的指导,翻译介绍这类著作成了当务之急。

留学归来的严复及时承担起这个中人。

他说,“译书者,仆所安心立命之事,非甚不得已,未敢自休。

”他把译书作为自己的事业,翻译介绍欧美资产阶级制度,启蒙国人思想,以图自强。

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旨,严复着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由此可见,正是基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得以问世。

文学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

文学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

学 翻
译 标

的 纾 、 复作 品 有 感 严
刘 明
( 江 财 经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1 ) 浙 浙 10 2
摘 要 : 译 标 准 的 演 变 具 有 深 刻 的 社 会 文 化 根 源 。 其 翻 社 会 性 和 历 史 动 态 性 构 成 翻 译 标 准 的核 心 。 充 分认 识 翻 译 标 准 的社 会 性 是 我 们 正 确 制 定 翻 译 标 准 和 公 正 评 价 译 作 的 关 键 。古今 中外 . 格 按 照翻 译 标 准 译 出而 又获 得 读 者 认 同的 译 严
最 广 大读 者 的 感 受及 其 对社 会 的影 响 力 。 关键 词 :翻 译 标 准 读 者 社 会 性
中国的翻译可谓 源远流 长 ,已有两千年 的历史传 统 , 可 文 学 翻 译 是 从 晚 清 时 期 的 1世 纪 7 年 代 开 始 的 , 今 只 有 一 9 O 迄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 这 一 百 多 年 来 , 国 的外 国 文 学 翻 译 先 后 掀 中 起 了 四 次 高 潮 : 一 次是 2 世 纪 头 十年 , 二 次 是 “ 四” 的 第 0 第 五 后 十 年 . 三 次 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成 立 后 的 十 七 年 ( 正 繁荣 的 第 真
1 9 ) 99 。
人 们 常 常 津 津 乐 道 于 中 华 民 族 对 外 来 文 化 的 接 受 能 力 和 融 合 能 力 。 忽 略 了 文 化 的共 性 , 一 切 文 化 都 有 两 副 面 却 即 孔 : 有 对 外 来 文化 的 接 受 力 , 有 对 外 来 文 化 的 排 斥 力 。实 既 也 际 上 .这 种 排 斥 力 与 一 个 民 族 文 化 的 健 全 和 成 熟 程 度 成 正 比, 与其 对 外 开 放 的程 度 成 反 比 。就 是 说 , 种 文 化 越 健 全 , 一 对 外 排 斥 力 越 大 : 这 种 排 斥 力 也 会 随 着 开 放 程 度 的 增 加 而 而 降 低 。 中华 文 化 有 数 千 年 的文 明 史 , 外 来 文 化 的 排 斥 力 当 对 然 不 小 。例 如 , 教 在 中 国的 传 播 就 曾经 遇 到 过 强 烈 的 排 斥 。 佛 佛 教 最 初 于 东 汉 哀 帝 时 期 传 人 中 , 始 时 传 播 并 不 顺 利 。 在 开 佛 教 的 原 教 义 中 ,教 徒 是 已经 跳 出红 尘 之 外 的 方 外 人 士 , 是 不 受 世 俗 的 任 何 约束 的 。 他 们 无 君 无 敬 , 至 对 亲 生 父 母 都 甚 可 以 无情 无 义 , 亲 不 认 。这 与 皇 权 高 于 一 切 、百 行 孝 为 先 ” 六 “ 的 中 国传 统 是 格 格 不 入 的 , 因此 , 到 中 国 文 化 的 强 烈 排 斥 受

从严复和鲁迅的翻译看翻译标准的社会性

从严复和鲁迅的翻译看翻译标准的社会性

其 是 “ ” 严 复 对 其 所 处 时 代 的正 确 认 识 的 结 果 , 鲁 迅 雅 是 而
的“ 译 ” 具 时 代 特 色 。 这 些 与 时 代 性 相 关 的 翻 译 标 准 硬 更 都 被 打 上 了 深 深 的 社 会 烙 印 。正 如 柯 利 ( o i Ke y 所 L us l ) l 说 ,很 少 作 者 发 明 过 一 套 放 之 四 海 而 皆 准 的 翻 译 理 “
从严复和鲁迅的翻译看翻译标准 的社会性
冯 岩 松 ( 州 工 程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徐 州 2 10 ) 徐 江 2 0 8
摘 要 : 译 标 准 具有 社 会 性 , 处 于 动 态发 展 中 的理 论 , 固化 、 象 的教 条 。 影 响 严 复 和 鲁 迅 翻 译 策 略 的 社 会 因 翻 是 非 抽
之 中去 研 究 。广 而言 之 , 把 翻 译 放 到 政 治 、 识 形 态 、 是 意 经
较 容 易 理 解 了 : 了使 译 本 对 译 入 语 读 者 来 说 既 通 顺 又 易 为
懂 , 而能 为在 译 人 语 文 化 中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诗 学 观 念 的 代 从 表 — — 士大 夫 们 理 解 和 接 受 , 以达 到改 革 中 国社 会 的 目的 。
第 8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2月
淮北 职 业 技 术 学院 学报
J 0URNAL OF HUAI IPROFE S ONAL AND CHNI BE S I TE CAL C OLL EGE
Vo . . 18 No 6
D e .2 09 c 0
中 圈 分类 号 : 5 H1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8 7 ( 0 9 0 ~ 1 20 1 7 —2 5 2 0 ) 60 1 — 2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论翻译的特性

论翻译的特性

论翻译的特性作者:王小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人们对于翻译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

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翻译的五大本质特征,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旨在进一步揭示翻译的价值和其本质。

关键词:翻译;特性;本质[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1、引言何谓翻译?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指出:“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两个原始部落见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

”(谭载喜,1991)翻译的定义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见解。

但归结起来,翻译就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

2、翻译的特性正如许钧在《翻译概论》中论述道:“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许钧,2008)在多元视角下笔者对翻译活动的五种特性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加以案例对翻译的特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明确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和价值。

2.1 翻译的社会性范存忠在《漫谈翻译》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社会目的,翻译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翻译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会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由此可见,翻译的标准也必然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如果忽略翻译的社会性而去评价翻译活动将毫无意义可言。

因此,翻译标准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结构主义强调用动态、辩证、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因此,相同文本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翻译也存在好坏之别。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最好的译文不一定是语言意义忠实的译文,相反,文本内容不忠实原文的译文也有可能被认为是最好的译文。

以鲁迅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分析为案例。

在“五四”时期,由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中国的翻译界也随之产生了诸多变化。

翻译的政治与译者伦理思想的彰显——以严复、鲁迅、瞿秋白为例

翻译的政治与译者伦理思想的彰显——以严复、鲁迅、瞿秋白为例
来越 广 为人 知 , “ 翻译 的政 治 ” 这一 术 语 也 频 频 出现 成 果研 究 翻译 实践 问题 。之前 学术 界 对 翻译 伦 理 的 如 张 映先 于 字里 行 间 。 国 内学 者 对 “ 翻 译 的政 治 ” 的概 念 有 讨 论 大多 集 中 于对 文 学 作 品译 著 的范 畴 , 诸 多描述 和 归 纳 总结 。 费小 平 ( 2 0 0 4 ) 认 为所 谓 “ 翻 译 的政 治 ” , 其 实质在 于 翻译 过程 中的各种 权 力关 系
导女 性 主义 的加拿 大 学者谢 莉 ・ 西蒙 和 芭 芭拉 拉 ・
点介绍、 安东尼 ・ 皮 姆 的 主体 间伦 理 或 翻译 职 业 伦
切 斯特 曼 的五种 伦 理模式 、 劳伦 斯 ・ 韦 努 蒂 的伦 戈达 尔及 美 国 学 者斯 皮 瓦 克 等 。 随着 2 0世 纪 翻译 理 、 研 究 的文化转 向 , “ 翻译 是 一 种 政治 行 为 ” 的论 断 越 理 差 异性 等 。第二个 方 面是 运 用 国外 翻译 伦 理研 究
行为 , 必 然 要受社 会 规范 的制 约 , 要遵 循 有 关 价值 观
念 体 系 的种 种 预 设 。伦 理 学 , 作 为 一 门关 于 行 为 事
关 键词 : 翻译 的政治 ; 译者; 翻译伦理 ; 严复 ; 鲁迅 ; 瞿秋 白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文献标志码 : A
( 2 0 0 8 ) - J 、 朱志瑜( 2 0 0 9 ) ¨ 等。
然 而学 者们 对 翻译 的政 治或 翻译 伦 理 的 研究 趋 向单一 化 , 或从 翻译 本 身 的政 治 属 性 出发 研 究 译 者 的翻译 策 略或 翻译 风 格 , 或 探 讨 译 者 的 翻译 伦 理 思

严复翻译标准浅析

严复翻译标准浅析

严复翻译标准浅析作者:张颖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9期摘要: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

本文通过解读严复的“信、达、雅”,旨在对严复“信达雅”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最高原则;标准一、引言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创造,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往的一种不可替代模式。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重要准则,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

翻译标准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指导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创造,而且为评论者鉴赏和评论译作提供一种标准。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经验性的、文学性的翻译研究,还是对于严格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科学”研究,翻译标准问题都是一个重要课题”(杨晓荣,2005:99)。

中国翻译历史悠久,经典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

二、严复及其翻译活动严复(1854—1921),字又陵,福建侯官人。

1866年进入巴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政治产生极大的兴趣,开始学习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

扎实的外语功底和丰富的理论通道口他后期的翻译工作做了准备。

1879年严复毕业回国,他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人的惨败激起了严复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他认识到清政府不只是军事落后,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体制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要效法西方,突破困境。

他希望能通这译介西书来开启民智。

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等著作,向国人介绍进化论、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等思想。

严复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翻译,还加有自己的见解,他试图以自己了解的“今”来阐释“古”。

三、“信达雅”解析(1)翻译标准之提出信达雅最早见于之谦的《法句经序》,另外梁启超在1896年所谈的“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失西文而梗华读”,实际上已含有“信、达”难于兼顾之意,但作为一种翻译理论长期流传,却无疑是源自严复的“三难说”。

_论翻译_中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考辩_兼与王秉钦先生商榷

_论翻译_中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考辩_兼与王秉钦先生商榷

第6卷第2期2007年4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V ol.6 No.2A pr. 2007[收稿日期]2006 07 10[作者简介]宋以丰(1975 ),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论翻译 中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考辩!!!兼与王秉钦先生商榷宋以丰(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 要]鲁迅前期的翻译思想与严复多有相似,如翻译的启蒙与救亡目的、译法上的归化倾向、对读者的政治性误读以及译文语体的文言特质等。

步入后期,鲁迅关于汉语文法、语义乃至文学的观念急剧转变,并几乎颠覆了其包括待译文本选择、翻译绩效、策略与语体以及翻译目的在内的全部翻译思想。

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前后虽较暧昧,但时间考证及鲁迅晚年的回忆表明, 论翻译 中的那番评述与其说是对于严复的∀大加赞赏#,倒不如说是冷嘲热讽。

[关键词] 论翻译 ;鲁迅;白话文运动;颠覆[中图分类号]H 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6973(2007)02 0099 04LU Xun ∃s Evaluation of YAN Fu in On TranslationSONG Yi feng(Faculty of F or eign L ang uages,H uzhou T eachers College,Huzho u 313000,China)Abstract:LU Xun ∃s translation ideas in the early stag e bear striking similarity to those of YAN Fu in terms of ideo logical enlightenment and national salvatio n,the tendency tow ards adaptation,misreading co nsciously im posed o n readers,and the translatio n style character ized by classical ter o n,LU Xun ∃s concepts abo ut the g rammar and semantics of Chinese,and also o f literature have been drastically transfo rmed,hence the subversion o f his overall translatio n tho ug hts concerning tex ts to be translated,translatio n effects,strateg ies,sty le,and o bjectives as w ell.LU Xun seem s equivocal tow ar ds YAN Fu from beg inning to end,nevertheless,a diachro nic and m eticulou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o mments made in ∀On Translation #and LU Xun ∃s ow n reco llectio n in his r em aining year s are not so much an appreciation of YAN Fu as a scathing sarcasm o f him.Key words:On Tr anslation ;LU Xun;the Vernacular Mo vem ent;subversion一、导论传统译论以古典文论、哲学思辨为依托,以社会政治时代背境为映衬,并以译家经验性论断为主骨,其厘定与评判繁复而艰难。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

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一、引言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

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

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

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

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归化(domesticating )和异化(foreignizing )翻译理论的探讨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来源于直译和意译,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也提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完全等同于直但并不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2002:24-25)。

这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比较偏重“形式” 上的自由与不自由,而归化和异化关注更多的则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及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儿的问题。

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 (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 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 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用流畅地道的目标语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以源语或原文作者文化为归宿,译者在这类翻译中称之为隐形,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被掩盖, 目 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方式, 输入新的表达 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与直译和意译相比, 归化和异化似 乎可以更准确的描述翻译实践。

例如我们无法解释将“苹果”翻 译成“ apple ”是直译还是意译,但可以将其归为归化翻译。

再如“ competitive products ”一词,可译为“具有竞争力的产 读者所接纳,称为归化。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严复(1894-1956)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一、严复翻译原则的背景与特点严复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的翻译原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严复的翻译思想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意译为主:严复提倡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递原文的意思和思想,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翻译。

他认为翻译应该致力于表达原文的内涵和精神,而非逐字逐句地转换词语,这种翻译方式能更好地使译文与读者产生共鸣。

2. 文化因素的考虑:严复注重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目标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更好地沟通和理解的效果。

他认为翻译者不仅要具备优秀的语言学习能力,还要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3. 借鉴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严复的翻译原则受到了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尤其是他引入和应用了西方的功能翻译学和等值翻译理论。

他强调了语言表达的功能和效果,并试图通过翻译实践来达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传递。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应用与实践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也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的《红楼梦英译》。

在《红楼梦英译》中,严复秉持着自己的翻译原则,努力将原作中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英语读者。

他运用了大量的意译手法,灵活运用英语表达方式,使得译文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同时,也具有了独特的英语特色。

他的翻译工作不仅展现了他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红楼梦英译》外,严复还翻译了许多其他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为中国现代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

他的翻译作品多才多艺,而且准确传达了原著的风格和特点,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影响与启示严复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影响深远,不仅为后来的翻译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为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人”。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坚持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标准,其中之一就是强调翻译中的“信”。

本文将围绕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进行浅谈。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重视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他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要“忠实于原著的思想”,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含义和情感。

严复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转换字和词语的工作”,更是“一种重新创作的活动”,翻译者要细心揣摩原文的意思,力求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以保持原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注重信任读者的智慧。

他认为读者的智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著。

严复主张翻译应该“汲取作者所以才力以表达主题”,通过翻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中的思想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越时空的沟通与交流,翻译者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注重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遵循写作的规范和原则。

他认为翻译和写作都是语言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严复主张翻译要遵循语法规则,正确使用词法和句法,尽量避免语义的歧义和表达的模糊。

他追求翻译的优美和流畅,注重修辞和语言的美感。

严复还主张翻译要符合当时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背景,避免使用过时的语言和不合时宜的词语。

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体现了他对原著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

他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追求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力,遵循语言的规范和原则。

严复的翻译标准不仅对当代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洋务运动的缔造者”和“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者”。

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现代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严复的翻译标准中,“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

首先,严复在翻译中强调要忠实于原文,不求甚解。

他认为翻译不应该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而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对源语有深入的理解,不能随意解释或改动原文,要遵循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尽量做到忠实再现。

其次,严复在翻译中注重平衡和自然。

他提倡翻译要力求达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平衡,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要让译文在目的语中自然流畅,符合读者的习惯和表达习惯。

他将翻译比喻为“在娱乐双方团体的同时,让他们相互适应”,强调了翻译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习惯,追求翻译的自然流畅。

此外,严复也非常重视翻译中的感情传递。

他认为翻译不仅要传递文字和语言,还要传递思想和情感。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在翻译中,严复主张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情感和风格,使译文能够产生相似的情感和效果。

他强调了翻译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最后,严复还强调了翻译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他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替换词语,而是要重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思想。

翻译必须要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和内涵,不能出现误解或失真的情况。

他强调了对于学术、文化、历史等领域的专业性要求,要严格掌握知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总之,严复在翻译标准中的“信”体现了他对翻译的严谨和严肃态度。

他强调了翻译的忠实性、平衡性、自然性、感情传递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不仅对于严复时代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翻译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

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

摘要:用目的论理论来审视严复的译著《社会通诠》,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即,一个合格的译者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限制性因素的干扰,才能使译文具有相当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达到译著语言的“达旨”和译著思想的“达旨”的目的;不朽的译著,往往是一个优秀的译者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外域进步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能动性;目的论;翻译方法;翻译对象1序言翻译活动源于人类的交流。

从《圣经》中对通天塔的描述,到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再到当今的国际交流活动,都离不开翻译。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个国家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而这又与一国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密不可分,这都是通过翻译活动实现的。

在严复的翻译生涯中,译著《社会通诠》为其翻译技巧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一个代表译本,可是很少有学者去注意。

今天,从目的论( Skopos theory)角度来审视严复的翻译,有助于我们理解严复及其翻译思想。

2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其主要框架是翻译目的论。

该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有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和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HolzManttari) 。

该理论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如“对等”或“等值”等理论发出了巨大的挑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译文的预期功能与为实现此目的而采取的特定的翻译方法,而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或译文应该如何完美。

目的论认为,目的法则( Skopos rule) [ 2 ]是翻译中应遵循的最高法则,即翻译行为的目的可以决定翻译过程中的行为;翻译的结果决定着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试图把译者“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因此,给德国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 3 ]3《社会通诠》的文体与严复的翻译目的《社会通诠》的原著为英国人甄克斯( EdwardJenks)写的A Short History of Politics, 1900年在伦敦出版,很受欢迎,曾再版7 次。

论翻译的原则_英语教学论文,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_英语教学论文,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_英语教学论文,论翻译的原则“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

正确评价和解读鲁迅翻译理论的世界性贡献——关于“归化”的首创是鲁迅的争论

正确评价和解读鲁迅翻译理论的世界性贡献——关于“归化”的首创是鲁迅的争论

正确评价和解读鲁迅翻译理论的世界性贡献——关于“归化”的首创是鲁迅的争论李田心【摘要】中国翻译理论界一致认为美国人韦努蒂是“归化”和“异化”两个翻译策略的首创者,提到翻译策略,必称韦努蒂,必称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而且一致认为翻译策略仅此两个.仔细研究发现,还有一个翻译策略存在于世.韦努蒂出生前60年,鲁迅提出“归化”和“归化+保持洋气”两个翻译策略,1995年,韦努蒂提出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两个翻译策略.中国人把鲁迅的“归化”翻译为domestication,把foreignization即“异化”,于是中国翻译理论界一致认为美国人韦努蒂是“归化”和“异化”两个翻译策略的首创者,鲁迅提出的“归化”和“归化+保持洋气”两个翻译策略,一个的首创权被通过翻译巧妙的送给美国人韦努蒂,另一个“归化+保持洋气”被中国人说它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是一回事,于是就留下了韦努蒂的“异化”,去掉了鲁迅的“归化+保持洋气”.我们应归还鲁迅的“归化”翻译策略,把鲁迅的“归化+保持洋气”从韦努蒂的“异化”的淹没中解脱出来.【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2)002【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鲁迅;归化+保存洋气;归化;韦努蒂的洋化【作者】李田心【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国家级权威翻译教科书引用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说:“Domestication(归化)与Foreignization(异化)是韦努蒂1995年在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率先使用,用以描述翻译策略的术语。

”(冯庆华/龚芬,2010)教科书上面的话有两种理解:(1) Domestication与Foreignization是美国人韦努蒂首创;(2)“归化”和“异化”是美国人韦努蒂首创。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译介救国开启民智——从翻译目的论看严复与鲁迅翻译观的共性

译介救国开启民智——从翻译目的论看严复与鲁迅翻译观的共性

译介救国开启民智——从翻译目的论看严复与鲁迅翻译观的
共性
朱晨鹏
【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8)001
【摘要】严复和鲁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具有"译介救国,开启民智"理想的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文幸运用翻译目的论理论分析归纳了他们在翻译现上的相同点: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上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且目的是相同的,即二人的翻译意图是相同的.然后,从他们的翻译观中得出对当代中国翻译的启示.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朱晨鹏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I059
【相关文献】
1.从目的论看梁实秋和鲁迅翻译观的异同 [J], 李艳霞
2.模因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兼从模因角度看鲁迅的异化翻译观 [J], 杨桂香
3.开启民智传播理念——析晚清政治小说译介现象背后的历史"共谋" [J], 方强
4.后殖民视阈下看鲁迅的翻译观 [J], 叶园
5.从鲁迅“科技兴邦”到“文艺救国”的翻译实践看浙东区域文化之经世致用 [J], 崔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深切悼念和缅怀之情 。 四、 ‘ .居宰场’裸者死者’墙” 川 川 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库特 冯尼格的Slaughter- house Five(《 第五号屠宰场》 )以
二战期间恐怖的德莱斯顿轰炸事件为背景,以第一人称叙述
了比利 皮尔格林躲在“ 第五号屠宰场” 地下室逃过厄运的经 历及处在死人中间的心理感受。盟军在轰炸德莱斯顿时造成
冯岩松 段 宁
( 中国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摘 要: 翻译标准具有社会性, 是处于动态发展 中的理论, 非固化、 抽象的教条。 本文旨 在通过分析影响严复和香迅翻译 策略的社会因素,说明翻译标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 根源。 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构成翻译标准的核心。 充分认识 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我们正确制定翻译标准和公正评价译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
十三万人死伤, 因此, 冯尼格把由这场战争所造成的人类赖以
生存的地球描述为“ 屠宰场” (Slaughter- house)非常地生动和
贴切。 他辛辣地讽刺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苦难, 在更深的层次
上对战争的性质和后果进行 了剖析和人类 的本质提 出了质
〔 1]Ezar Greenspa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alt. W hitma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翻译是为达到某种社会目的因而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它随时代论翻译标准的社会性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55冯岩松段宁以严复鲁迅为个案文学研究542006年9月号上旬刊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指导翻译实践的标准也必将带有深刻的社会性
论 翻 译 标 准 的 社 会 性
以严复、 鲁迅为个案
关键词:翻译标准 社会性 动态性 一、 翻译标准评说 翻译标准是指翻译实践中译者所遵循的原则, 也是评价 译作的标准。翻译既是个人行为, 又是社会活动; 既有很强的 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 辩证关系。 任何翻译实践或译文评价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因 无不流露出人们的强烈的反战情绪。正如亨利所说 : “ 这场战
[21Ernest Hemingw ay.A Farewell to A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1992.
疑, 表达了西方知识分子对西方传统战争观和价值观的巨大
幻灭和对战争的彻底否定。
[3」 海明威.海明威经典【 王志东译) 兰州: 甘肃文化 M].(
出版社, 2004. [4 ] 郭继德.20世纪美国文学梦想与现实【 M].北京: 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赫塞的 Wal
的血腥镇压。他从受害者的角度讲述了在种族生死存亡的关 口,犹太人为了一个 “ 目 集体 标”团结起来构成一道坚实的
争和我跟我毫不相干……我祈祷上帝让它尽快结束。” (海明 威, ,2000:31)另外, arms亦可理解为“ 双臂、 之意。 怀抱” 结合小说 的故事情节, 作者在此一语双关(pun)— 亨利告别的不仅仅
是残酷的战争, 也告别了深恋的情人的怀抱。 饱受战争之苦的 亨利憎恨战争, 希望在爱情和婚姻中找到和平与幸福, 结果爱 人和孩子都因难产而死。 因此 , 仅一个farewell寄予了作者对战 争的深切厌恶, 对和平和爱的无限向往。
的 关健 。
此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翻译实践及其评价有着重要的意 义。 从我国古代的“ 文质”“ 、信达雅” 到近代的“ 直译”“ 、善译” 、
“ 神似”“ 、 化境” ;从西方泰勒的“ 三原则” 到奈达的“ 等效”“ 、归
化”韦奴蒂的“ 、 异化”“ 、阻抗” 等众多翻译标准, 无一不是译者 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它们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翻译活 动, 是我们翻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 然而 , 正是这种 多样化的翻译标准导致我们对具体翻译活动及译作的评价也
[5〕 金莉, 秦亚青.美国文学【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1999.
“ , 墙”同法西斯展开英勇斗争的历史画面。 这里的“ 不仅指 墙” 纳粹分子为了把犹太人与华沙其他居民隔离开而修建的墙 ,
也指犹太人心理上防御敌人的一堵城墙 ,折射出犹太人与纳 粹分子奋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而以军队的腐败为侧面折射战争 的非人道性的主要有
与死者》和“ ) 黑色幽默” 作家约瑟夫 海勒(Joseph Hel er) 的 l
《 第二十二条军规》 (Catch- 22) o ( 裸者与死者》 以虚构的一 个南太平洋小岛上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一方面描写了美国 侦察兵为找到 日军而进行的艰苦的长途跋涉 ,客观展现了 战争的残酷性; 另一方面也描写了美国军队内部以卡明斯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战争史,而战争刺激文学 作品的产生,战争文学真实再现战争并折射出战争时期人们 的心态和情感。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 它在独立战争 的硝烟中诞生, 在南北战争的烈火中成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枪炮中成熟,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规模屠杀中繁荣。 美 国战争文学不仅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 社会的发展变迁 ,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 点和人们对战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作
呈现多样化,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翻译标准
社会性的忽视。 二、 翻译标准的社会性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 把一种语言已经表 是“ 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翻 。 译是为达到某种社会 目的, 因而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它随时代 诺曼 梅勒(er ) 的The Naked and the Dead 《 裸者
少将和克洛夫特为代表的权欲派和以侯恩为代表的 自由派 之间的对抗 。
结束语
在《 丧钟为谁而鸣》 W (For homthe Bell Tolls) 中, 海明威脱
离了一贯的反战思想, 丧钟” 以“ bell影射这场战争。一旦战争 爆发, “ 丧钟” 就会响起。 作者借“ 丧钟” 指代那些在战争中离我 们而去的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但无论谁在战争中牺牲了, 他都 是我们的一部分。在此, 海明威以“ 丧钟” bell表达了自己对这 些在战争中以牺牲个人生命而换取他人生命和幸福的英雄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