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1900年2月,《原富》全部译完,只差序言、目录、例言、作者传等没有完成。严复写信给张元济,首次提出翻译版税之事;他还以郭隗千金市骨招揽人才的故事,说明实行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仆尚有鄙情奉商左右者,则以谓此稿既经公学弍千金购印,则成书
后自为公学之产,销售利益应悉公学得之;但念译者颇费苦心,不知他日出售,能否于书价之中坐抽几分,以为著书者永远之利益。此于鄙人所关尚浅,而于后此译人所劝者大,亦郭隗千金市骨之意也。”(王栻,1986:538)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严复一生译过十余本书,其中八种被商务印书馆列为“严译名著”,它们对晚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严复其实是对翻译不信任的(王宏志,1999:105),他在多处著述中流露出了这个观点。
1902年,严复给《外交报》写信,谈到西学教育宜用之语言时,严复说: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于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王栻,1986:561)
《章程》分四个部分。“局章”和“薪俸”部分规定,“总译”挑选外国中小学教科书,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估定翻译的稿费和所需时间,并按照译者的专长来分派任务。“住局译员”每十天向“总译”交一次稿,由“总译”修改并盖戳付印;实行月薪制,但根据书的估定译价和译者的速度与文笔适当浮动。
严复对译名统一非常重视,要求译员开始翻译时,另外用一个小册子,将所有的专有名词按西文字母顺序排列,自拟译名或沿用前人已有译名,交给“总译”裁定。所有译作必须附汉外对照术语表,以方便学者检阅。译局还组织编印和颁行专有名词手册,供以后的译员沿用。
“顾今日旧译之西书已若干种,他日每岁所出新译者将几何编?且西书万万不能遍译,通其文字,则后此可读之书无穷,仅读译书,则读之事与译相尽,有志之士,宜何从乎?若以通他国语言为鄙事,则东西洋诸国当轴贵人,例通数国语言,而我则舍仓颉下行之字不能读,非本国之言语不能操,甚且直用乡谈,援楚囚之说以自解,孰鄙孰不鄙,必有能辩之者矣。”(王栻,1986:90)
严复还提出具体的实行方案:“[销售之利]可限以年数。外国著书,专利版权本有年限,或五十年,或三十年;今此书[指《原富》]译者分利,得二十年足矣。”“二成分利,如嫌过多,十年之后尚可递减;如前十年二成,后十年一成,亦无不可。” (王栻,1986:543-4)
同年9月2日,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再次强调版税的必要性,指出:“译者于执笔之顷而有计利省力之情,则其书已可见矣;姑无论其不能而强为也。所以外国最恶龙[垄]断,而独于著书之版权、成器之专利,持之甚谨;非不知其私也,不如是,则无以奖劝能者,而其国之所失必滋多。”(王栻,1986:545)
一.严复的翻译“隔尘”观
可译性是翻译本体论的重要内容,但在不同论述中有不同的解释。有时指的是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原则上是可能的,是针对整个话语而言;在另外一些场合,则仅指某些成份的传译而已。关于前者,一般认为,各种语言文化间的共性远大于其差异性,翻译在本质上是可能的。但持悲观论调的不乏其人,严复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翻译“隔尘观”和他对转译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
1903年4月,严复上书给当时的学部大臣张百熙,直陈版权立法保护作者的经济和精神权利的必要。严复指出,从精神上来说,著译者劳心劳力,理应得到重视与保护;从经济上说,得到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可以免去著译者的后顾之忧;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著译新书是开启民智、强盛教育的前提,如果著译者因为权利得不到保护而放弃这一工作,那么,对国民教育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将是严重的阻碍。(刘玉一,2001:64;另见 王栻,1986:577 )
严复订立的《章程》首先给译书局确定编制和岗位:设“总译”一人,负责督促和分派翻译工作、删减润色和印行译本以及聘请和辞退译员;设“分译”四人,分管具体的传译工作;“笔述”二人,辅佐译员的汉语表达和译文校勘;润色二人,从事最后考订、润色和印书款式之类的事情;设图画和印刷各二人、抄录四人、管理帐目和书籍发行者一人。译书局常设人员(称“住局”)18人,另外聘请兼职译员(称作“不住局”),人数不固定,通过订立合同开展合作。
“信达雅”的译文难得、译才难求、译名难定,这样的感受势必强化他的不可译观。
二.严复的翻译版权思想
严复从1898年开始翻译《原富》,此书尚未译完,先后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张元济(1866-1959)就写信给他,表示“愿以两千金购稿”。1899年10月9日,严复回复说,此前已将部分译稿交北洋译书局,尚未得到回复(王栻,1986:534)。10月28日,严复给张元济写信时说:“《原富》一书译者大半,北洋译局一事,交主出纳者议,悠缓延宕,殆无成期, 故前者曾托仲宣为函达一切,……听凭尊栽。”同意将《原富》译稿交张元济出版。(王栻,1986:536)
在他看来,要借鉴西方经验,就应到西方去学习,或直接阅读西文书刊。翻译是迫不得已才用的办法,因为译文与原文总会有隔膜,翻译不可避免会失真和走样。
晚清相当数量的译著是从日文转译的,很多学界名人也大力提倡这样做,认为比起学习欧洲语言,学习日文、从日文转译,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严复却坚决反对这一点:
严复的翻译版权思想既反映了严复超越时代的法律意识,也体现了他对改善和提高译者地位和待遇的考虑。既然翻译难,译才难得,就必须善待译员。1900年9月初2,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写道:“然不知非于译才有所优待,则谁复为之?”(王栻,1986:545)
中外翻译史上,有关翻译的言论多强调译者对原作者和原作的责任和义务,而很少谈及译者的权利。历史上多数时候,译者的地位非常低微,待遇也很不理想。这种局面到现在也没有多少改观,以至于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8)洋洋洒洒数万言,写成了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一书,描述了当代英美译者是如何受到学术界的藐视和出版商的剥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处于窘境。当代译者应学习严复的这种精神,在遵守良好的译德译风、尊重原作者和其他译者的权利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译者自身的权利,并积极采取措施,争取使译者的地位和待遇得到逐步提高。
《章程》中的“领译和约”就是书局和兼职译员签订的合同,它对翻译的期限、稿费的支付方式和翻译的要求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合约”规定,翻译的稿费分三次支付:译前、译到三分之一时以及译完以后;每超过翻译期限一个月,扣二十分之一;如译文讹谬无从改削,则在第一次交稿时中止合同,原书和译稿退还译局。译员应无条件地按“总译”的意见修改译作;原书可删节的,译者需先得到总译的批准。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2004:52-72)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复的翻译理论不仅反映在他为多种译作所写的“译例言”、“译凡例”或者“译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部分书信和有关翻译的几篇专文中。除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刚刚提到的内容以外,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对可译性、翻译版权和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认识。这些虽非其理论核心,但是其完整翻译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当代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也不乏借鉴作用。
三.严复的翻译管理理念
1898年5月,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的孙家鼎奏请附设译书局。1900年,京师同文馆解散,翌年归并大学堂。1902年3月,译书局正式成立,专译各种西学教科书。(方梦之,2004:363)严复担任译书局的总办,从他(1986:127-130)订立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管理理念。
1901年8月6日,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提到,《原富》译稿当时给定的价格是二千银两,出版时印二千部,以售值十成之二见分。
他接着说道:“科举改弦,译纂方始,南北各局执笔之士甚多。分以销售利益,庶有以泯其作嫁为他之塞责,而动以洛阳纸贵之可欣求,达难显之情,期读
者之皆喻;则此举不独使译家风气日上,而求所译之有用与治彼学者之日多,皆要于此寓其微权。”严复意欲说明,翻译版税制不仅有利于译者,也有利于学者。
“翻译隔尘观”一方面反映了严复对语言、文化和翻译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对翻译事业是有负面影响的,与他的翻译实践也是相矛盾的,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他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同时包含着鼓励国人学习外语的良苦用心。
严复的这种观点与他的翻译体验也很有关系。严复虽然“于中学、西学都是第一流人物”,却和他的前辈同行一样,经常慨叹翻译难。《天演论·译例言》开篇就是“译事三难”,不仅译文要做到“信”、“达”、“雅”难,由于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结果,“一名之立”,不得不“旬月踯躅”。定名也难!正因为翻译难,严复才会经常抱怨译才难求。比如,在写给张元济的第12封信中,严复说,“细思欧洲应译之书何限,而环顾所知,除一二人外,实无能胜任者,来者难知,亦必二十年以往,……。”(王栻,1986:546)此外,严复还批评已译之书,纰缪百出,开卷即见。
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zi)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已而遂信之。今之所为,何以异此?(ibid)
严复反对的理由是:东洋学问来自西方,日本人虽然翻译了大量的西书,但并未真正理解和消化,考订也不够严密,译文中肯定充斥着纰漏。另外,如果翻译包含隔阂,转译则会导致双重或者多重隔膜,这样的译文势必离原文更远。
既然认为翻译不可靠,严复只有提倡人们通过学习西文,来直接了解西学。在“论译才之难”一文中,严复首先严厉批评一篇译作质量低劣,接着提到,学习外语、阅读西文原著,除了易于准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外,还有另一个优势:和读译作相比,读原作的可选择面大。他还批评当时的权贵和学者不肯学习外国文字: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严复著的《英文汉诂》,书末贴有“版权证”,这是中国作家首次将“著作权印花”贴在自己的出版物上。1910年,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条律》问世。(刘玉一,2001:64) 严复的版权思想不仅由此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后来的著作权法中不断获得拓展和深化。
严复深知自己的思想过于超前,所以向张元济表示,版税制“可则行之,否则置之,不必拘拘矣。”“非强其所必不可。” 但张元济同意了严复的要求,书出版后,如数付给了他版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卓越的出版家,张元济不仅有着敏锐的出版眼光,而且有着先进的出版思想。若没有张元济的支持,严复的翻译版权思想在当时是难以付诸实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