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读后感
引言:
大学前,朦朦胧胧听说过《资本论》,但未有幸拜读过这一思想哲学巨作。这次借选读课的机会,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看似遥不可及的《资本论》,来弥补此前的遗憾与不足。由于这是第一次阅读,所以一下的观点仅是我个人之概括总结,如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老师釜正。
通过几次大致地阅读以及相应的参考资料,我发现《资本论》第一卷是从商品入手,着重研究了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而第一卷的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作为《资本论》第一卷的基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商品主要包括: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第三节价值形态;第四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其大致内容如下: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流行着一种法律上的假定,认为每个人作为商品的买者都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商品知识。今天的消费者面临同样的问题。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未必都是实在的商品体,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只是“服务”这种“物”,在使用或消费的前后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并得到实现。而且“服务”这种使用价值的量不大容易计量,一般与它所作用的实在商品体的量有关。显然,炒两盘同样的菜所包含的服务的量是炒一盘同样的菜所包含的服务的量的两倍。由于使用价值才是构成一个社会的财富的物质内容,因此,股票市场的涨跌并不代表一个社会的财富的增加或减少。而且发明创造对一个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发明创造增加物的有用性,也就增加了使用价值或使得使用价值的增加成为可能。象铁矿石和石油都是由于制铁和石化技术的出现而成为有(使用)价值的或更有(使用)价值的财物。
2、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有内在的交换价值。物的价值正好和它会换来的东西相等。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用马克思身后才发展起来的概率论的术语来说,一个商品或一个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但这个随机变量有一个确定的,并非偶然的和纯粹相对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就是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的,而商品的价值则是它本身单纯凝结的人类劳动,是由所凝固的劳动时间来度量的。这两个价值的度量单位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尤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商品的价值是相背离的。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有交换价值。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所所以总的来说,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且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
还是纳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两因素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原理首先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又是创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第三,劳动价值论还是解决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一系列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
2、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比如说两种商品如1件上衣和10码麻布。假定前者的价值比后者的价值大一倍。假设10码麻布=W,则1件上衣=2W。上衣是满足一种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上衣,就需要进行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3、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随着劳动需求方向的改变,总有一定部分的人类劳动时而采取缝的形式,时而采取织的形式。劳动形式发生这种变换时不可能没有摩擦,但这种变换是必定要发生的。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这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当然,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已有一定的发展,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耗费。但是,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正如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极卑微的角色一样,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从商品两因素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那么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必定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看,同一劳动在质上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量上则表现为对立运动劳动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
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来源于劳动二重性。由于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它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而劳动生产力与具体劳动形成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由于抽象劳动正是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所以劳动生产力与抽象劳动无关,又由于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所以劳动生产力与价值总量无关,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两因素的根源,即作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作为异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不可捉摸。单个商品不成为商品。只有放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它的价值才能被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同劳动的交换。一个商品最简单的价值表现由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提供。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 W0 = y W1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一个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另一个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一些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x W0 = y W1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在这个价值形式中,W0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W1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必须通过等价形式才能表现出自身的价值,而等价形式则不表现自身价值,仅仅为相对价值形式的表现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