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黄耿沛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总论下篇

经络腧穴学总论下篇

八.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公后临列源自公孙通冲脉 内关阴维脉会合于心、 胸、胃
后溪通督脉 申脉阳蹻脉
合于目内眦 项、耳、肩
八.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公后临列
临泣通带脉 外关阳维脉
合于外眦颊 颈耳后肩
列缺通任脉 照海阴蹻脉
合于胸、肺 膈、喉咙
九.下合穴
1. 概念——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2.常用骨度表四——12、9
腋前纹头
至肘横纹
9寸
上肢
腋后纹头
至肘尖
9寸
肘横纹至
腕掌横纹
12寸
肘尖至腕
背横纹
12寸
2.常用骨度表五——19、18、14;16、13、3
髀枢至膝中
19寸
横上内辅上
18寸
下肢
臀横纹膝中
14寸
膝中外踝尖
16寸
内下内踝尖
13寸
外踝尖足底
3寸
三.指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
是指以病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 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称为“同身寸”。
2.分布——小腿部:“胃三膀二胆一”。
3. 来源——《灵枢》“ 六腑皆出足之三阳”。 4.诊断——有一定临床诊断意义:胆病:阳陵 泉可有压痛;胃病:足三里可有压痛。
5.治疗——《灵枢》:“合治内府”,善治腑 病。
6.备注——《灵枢》“ 大、小肠皆属于胃”, 故其下合穴上、下巨虚在胃经;三焦主水,
十.交会穴
1.直指寸(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中节 内侧上下两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大全》
2.横指寸:
(1)拇指横寸——拇指第一节横度为1寸,即 古人所谓“一横指”。《千金方》
(2)四指横寸(一夫法)——2~5指并拢,中 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处的四指宽度为3寸 (1夫)。“医者指代,纠正误差”。简易法: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循行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 横交错,遍布全身
h
7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脉道,是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人称之 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将“脉” 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分,是对“脉”的 进一步分析。
•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h
46
h
47
③与脏腑无联系 ④筋有大小、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
h
48
h
49
(六)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是十 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 、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 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
阴经(里) (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表)
(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h
27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 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h
43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结 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的正常运动。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源自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疾病传变层次 皮-络-经-腑-脏 疾病反应于皮部
十二皮部
3.分布:《素问 · 皮部论》“欲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 然”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 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 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并各有专名 (见P10表1-3)
十二皮部
关、阖、枢的本义是指
门户上的一些实物。 喻六经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病邪出入的门户; 诊断和接受治疗的门户。
2 . 作用:
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运行气血 濡养全身。
3.特点(分布与相互关系):
(1)有规律的分布、循行(外行部分)
①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1)外行部分 手三阴——胸
头部、躯干 足三阴——胸腹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 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足阳明胃经
◆ 在头面部沿目中线下行至口角旁,循下颌骨向外至下颌 角分成两支,一支循耳前上额角,另一支沿颈前外侧下缺 盆。 ◆ 在胸部沿第二侧线下行,即乳中线或锁骨中线,距前正 中线4寸。 ◆ 在腹部沿第二侧线下行,距前正中线2寸。 ◆ 在大腿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下行。 ◆ 在小腿沿胫骨前缘外 1寸下行(丰隆在胫骨前缘外 2寸)。 ◆ 在足部沿踝横纹中点与足次趾外侧端连线循行。
【配穴】 1.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甚者可有口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及
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
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3.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4.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脾胃为后天之本。
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灵枢》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
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还出夹口,还唇,下交 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至额颅。
足阳明胃经
循行方向:头──足 起止穴:承泣──厉兑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 眼、口、上齿、乳房。 注:阳明经均可治疗五官疾病。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异常, 临床表现有哪些?

(二)主要病候:
A 脏腑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肠鸣、腹胀、水肿、口渴、

经腧学总论PPT课件

经腧学总论PPT课件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 之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 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 “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 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 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3.特点:(与十二经脉比较)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十
阴经属脏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三阴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内行部分
手阳明—大肠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
阳经属腑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足三阳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并有属脏者络于腑,属腑者络于脏 的“属络”关系
(3)流注关系 ①流注方向(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十二经筋
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十二经筋
③与脏腑无联系 ④筋有大小、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
(六)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 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十二经别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特点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
十二经别
特点
③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④无流注规律 ⑤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四)十五络脉
1. 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 脾之大络的总称。分别以其 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经络腧穴学总论一

经络腧穴学总论一

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基础精经络腧穴学讲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经络腧穴学经络总论,腧穴总论,腧穴各论(归经,定位,主治,刺灸方法)2、刺法灸法学刺法,灸法,罐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电针法等3、针灸治疗学治疗总论,治疗各论(选经,主穴,配穴,操作方法)针灸学组成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歌诀、表格)2.各经特定穴的名称、作用及临床应用(歌诀、总结)3.腧穴的归经(歌诀)4.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规律(表格、图像、四条规律)5.各刺灸方法的临床应用6.各疾病主选经脉,主穴(趣味歌诀)7.配穴规律(总结)经络腧穴学重点内容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经络学概况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

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络脉又包括浮络、孙络,浮而在表,难以计数。

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命名:手足,阴阳,脏腑组成: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上焦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中、下焦脏十二经脉的名称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方向:举起双手,阴升阳降循行规律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各一条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及胸部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及肩部、头面部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及腹部足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前侧、外侧及后侧及背部、头面部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4,5指,1,5趾)肺,大肠:食指(大肠经井穴) 胃,脾:足大趾内侧(脾经井穴)心,小肠:小指(小肠经井穴)膀胱,肾:足小趾(膀胱经井穴)心包,三焦:无名指(三焦经井穴) 胆,肝:足大趾外侧(肝经井穴)交接规律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诸阳之会)胃,大肠:鼻翼旁(大肠止穴) 小肠,膀胱:目内眦(膀胱经起穴) 三焦,胆:目外眦(胆经起穴)阴跷,阳跷脉:目内眦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脾,心:心中肾,心包:胸中肝,肺:肺中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肺大胃脾 心小肠,膀肾 包焦胆肝(脏 )气血循环流注次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太阴、阳明相表里,前厥阴、少阳相表里,中少阴、太阳相表里,后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 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 定出 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 —— 以人体自然标志如五官 、 毛发 、 以人体自然标志如五官、毛发、
③横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
• 将食 、 中 、 无名 、 小指并拢,以中 指第二节横纹处 为准,四指的横 度为3寸。又称 一夫法” “一夫法”。 •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 手指比量法要在骨度分寸法规定的 基础上运用, 基础上运用,不能用此法量取全身 各部的穴位
(四)简便取穴法
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简 便易行的取穴法。 便易行的取穴法。 • 如列缺、百会、风市、合谷 如列缺、百会、风市、 等穴均有简便取穴法
培训部
黄耿沛
經絡起源學說
• 1、先發現穴位,再發現經絡。(由簡單到 複雜) • 2、先發現經脈,后發現腧穴。(馬王堆帛 書) • 3、氣功家“返觀內視”產物。(不可知論) • 4、綜合說論。 • 5、“標本”脈法與“經脈”的形成。
針灸基礎主要內容 经 络 腧 穴 针灸方法
理论核心 施术部位 操作手段
主客原络配穴
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 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 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 配穴法” 配穴法”。 先——主——原 主 原 后——客——络 客 络
• 常用:列缺、内关、公孙、外关、丰隆
主客原络配穴
经脉
手太阴肺 经 手厥阴心包 经 手少阴心 经 足太阴脾 经 足厥阴肝 经 足少阴肾 经
• “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输外另有原” 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输外另有原” 阴经之输并于原 • 《灵枢》:“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 灵枢》 五脏有疾, 五脏有疾, 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 五脏有疾 应出十二原”
• 常用:太溪、太白、太冲、太渊、神 常用:太溪、太白、太冲、太渊、 门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 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 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 的作用。 的作用。
八脉交会穴图
•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肚腹三里留, •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头项寻列缺, • 应用:四总穴是治疗有关经络及所辖 应用: 区域病症的要穴。如牙痛、面肿、 区域病症的要穴。如牙痛、面肿、口 眼歪斜等症取合谷穴治疗
⑶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比量法) • 以患者手指的某部折作一定分寸 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 ① 中指同身寸 法:中指屈曲时, 中节掌侧两端纹 头之间为1 头之间为1寸。 • 用于四肢取穴 的直寸、背部的 横寸。 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法: • 拇指指关节的 横度作为1 横度作为 1 寸 。 • 用于四肢部取 穴
下合穴表
俞募配穴
• 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配合 使用,成“俞募配穴法”。(阴病行阳, 阳病行阴)
俞穴
•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有一组穴位, 称为“背俞穴” 背俞穴治疗特点:1.扶正补虚(“逢虚 必补俞”) 2.与五官病极密切 3.偏治脏病
背俞穴图
募穴
• 脏腑经气输注于胸腹部有一组穴位, 称为“募穴” • 募穴治疗特点: • 1.偏治六腑病 • 2.偏于驱邪泻实,可通调脏腑、行气止 痛
背部的标志: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 <2>活动标志法:需要采取相应的动 活动标志法: 作才能出现的标志。 如关节、 肌肉、 作才能出现的标志 。 如关节 、 肌肉 、 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 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皱纹
阳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商 阳 关 冲 少 泽 厉 兑 足窍阴 至 阴 二 间 液 门 前 谷 内 庭 侠 溪 足通谷 三 间 中 渚 后 溪 陷 谷 足临泣 束 骨 阳 支 阳 解 阳 昆 溪 沟 谷 溪 辅 仑 曲 池 天 井 小 海 足三里 阳陵泉 委 中
经 经 脉
络 系 络 统 脉 组 连 成
属 孙络 十二 皮部
经络主体
经 脉
络 脉
经 脉
十二经脉 —— 运行气血 奇经八脉 —— 调节气血
络 脉
十五络脉 —— 统率诸络
浮络孙络 —— 渗灌气血
经络连属
内部连属
外部连属
内 部 连 属
五输穴
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 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 子 本经+子午流注 异经) 子午流注、 (本经+子午流注、异经) 泻井当泻荥, 《难经》:“泻井当泻荥,补井当 难经》 补合” 补合”

十二经脉在腕、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 个重要经穴, 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 的部位,称为“原穴” 又名“ 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 原”。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 条都有 “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两个部分
十二经脉具有 “ 阴 阳相配,表里相合, 脏腑属络” 的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表 都有穴位分布
十二经脉运行气 血并具有 “ 环周流 注 ” 的规律
阴 阳 手 太 阴 肺 经 足 少 阳 胆 经 手 足 脏 腑

阴 阴 阴
(阴气极大旺盛) (太少二阴相交) (阴气初生未充)
关节、 关节、肌肉等定取穴的方法 • <1>固定标志法: 固定标志法: 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 标志。 如五官、 毛发、 爪甲、 乳头、 标志 。 如五官 、 毛发 、 爪甲 、 乳头 、 脐部、 骨节的凹凸、 肌肉的隆起等。 脐部 、 骨节的凹凸 、 肌肉的隆起等 。 如膻中、天枢、太溪、 如膻中、天枢、太溪、昆仑
十二经别 —— 深入体腔
外 部 连 属
十二经筋 —— 结聚关节
十二皮部 —— 联缀皮肤
手 三 阴 足 三 阳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
手阳明大肠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手 三 阳 足 三 阴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左右对 称,其分布部位与 循行走向都有一定 规律
阴 经
(五脏经脉)
厥 少

明 阳 阳
(太少二阳合并) (阳气初生未充) (阳气极大旺盛)


(六腑经脉)
少 太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肺 心包 心 脾 肝 肾
大肠 三焦 小肠 胃 胆 膀胱
手阳明 手少阳 手太阳 足阳明 足少阳 足太阳
太阴
配 阳明 厥阴 配 少阳
少阴
配 太阳
原穴
络穴
经脉
手阳明大 肠经 手少阳三 焦经 手太阳 小肠 足阳明 胃经 足少阳胆 经 足太阳膀 胱经
原穴
络穴
太 渊 大陵 神门 太白 太冲 太溪
列缺 内关 通里 公孙 蠡沟 大钟
合谷 阳池 腕骨 冲阳 丘墟 京骨
偏历 外关 支正 丰隆 光明 飞扬
• “合治内腑”《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
阴经(里)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表)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
腧穴的定位方法: • ⑴骨度分寸法 • ⑵体表标志法 • ⑶手指比量法 • ⑷简便取穴法
募穴表
募 穴 图
(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 气聚会的8个腧穴。
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 (eight confluent points)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脉交会穴表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 •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特定穴内容
• 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原穴、 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 穴; • 胸腹背腰部:背俞穴、募穴; • 全身:八会穴、交会穴;
阴经五输穴表
阴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少 中 少 隐 涌 大 商 冲 冲 白 泉 敦 鱼 劳 少 大 然 行 际 宫 府 都 谷 间 太 大 神 太 太 太 渊 陵 门 白 溪 冲 经 间 灵 商 复 中 渠 使 道 丘 溜 封 尺 泽 曲 泽 少 海 阴陵泉 阴 谷 曲 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