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1. 总体目标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 课程内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涵盖以下主要内容:- 地球与地图: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图的制作与使用等。

- 自然地理:包括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地与土壤、植被与动植物分布等。

-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旅游等。

- 区域地理:包括国内地理与国际地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东方地理与西方地理等。

3. 学科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科要求主要包括:-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使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等。

- 思维方法要求:学生需要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研究能力要求:学生需要培养地理研究能力,能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

- 地理实践要求:学生需要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观察、地理调查等。

4. 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

5. 基础要求与发展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基础要求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发展要求是学生可追求的更高层次要求。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

希望相关教育机构和教师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

> 注意:以上内容为创作,无法确认是否为官方课程标准的详细内容,请在相关教育部门或官方渠道获取最新官方版本。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引言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为了规范初中地理教学而制定的一套指导性文件。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详尽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课程目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地理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发展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 培养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

课程内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与地图:包括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图的基本知识与应用等。

2. 自然地理:包括地理气候与水文、地理生态与环境、地理生产与资源等。

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旅游等。

4. 地理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实践活动等。

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 观察实践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地理调查方法。

- 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倡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学业成绩评价:通过考试、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 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研究能力。

- 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结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文件,通过本文的详尽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教师应根据标准的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意识,以达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前言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育质量,教育部对初中地理课程进行了修订。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通过地理研究,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具备初步的地理探究能力,为终身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乡土地理。

1. 地球与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认识、地图的绘制和运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地图阅读和绘制的初步技能。

2.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人类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对国家地理、文化、历史的了解,提升乡土情怀。

3.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和发展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2. 评价建议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3. 教材编写教材应遵循课程标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附录附录1:课程标准编制说明详细介绍课程标准的编制背景、原则、过程和主要内容。

附录2:课程标准编制参考文献列出课程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的主要文献。

附录3:课程标准修订历史梳理课程标准从起草到修订的过程。

结束语本次修订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人教课程标准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课程标准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课程标准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研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掌握经纬度的基本知识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地球与地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与结构:通过图片和动画介绍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研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授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赤道、南北极等标志。

4. 经纬度的基本知识:讲解经度、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练计算经纬度。

师生活动:-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图、球体等,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 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实践: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并讲解如何使用。

-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 观察:学生观察周围的地图、球体等,并提出问题。

- 听讲: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

- 实践:学生跟随教师使用地球仪,并尝试计算经纬度。

- 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地球仪- 图片和动画- 活动课件教学评价:- 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理解情况。

- 指导学生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和经纬度的计算练。

-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情况。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2.1 地理坐标与地图使用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地图使用的基本方法- 研究地图尺度的计算和使用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坐标在地图上的位置表示。

3. 地图使用的基本方法:介绍地图上的图例、比例尺等基本要素,并示范学生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导航和测量。

4. 地图尺度的计算和使用:教授地图尺度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比例尺进行实际测量。

师生活动:-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的实际应用情景。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前言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法和地理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理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特征的方法。

2. 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和地理责任感。

课程内容1. 地球与地图- 地球形状、地球运动- 地图的类型、制作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2. 自然地理- 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3. 人文地理-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4. 区域地理- 中国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和区域差异- 世界的地理特征、主要国家和地区-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GIS、遥感图像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注重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评价建议1. 注重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考查、报告、展示等。

2. 关注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3. 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前言地理课程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地理素养,提高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了解地理基本规律,提高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图的阅读与制作。

2. 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

3.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人文环境要素。

4.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跨区域地理现象和问题。

5. 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可持续发展要素。

三、教学建议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模型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四、课程资源1.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地理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3. 图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地理方面的书籍,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4. 实践活动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地理实践活动机会。

五、课程实施与评价1. 课程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课程标准,确保地理课程的有效实施。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学校:设计教师:课程名称:地理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来源:人教版课时总数:26课时一、课程目标:(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及解读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大小●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地球自转和公转。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说出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说出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说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地理七年级上册课程

地理七年级上册课程

地理七年级上册课程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地球和地图: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以及地图的基本要
素、比例尺、方向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陆地和海洋: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轮廓、范
围和分布规律,以及海陆变迁的基本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格局,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分布和变化规律,
以及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基本方法。

4.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人口分布、人种、语言和宗教,以及聚落
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世界的人口和聚落分布格局,理解不同人种、语言和宗教的文化差异和融合。

5.发展与合作: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差
异,以及国际合作的意义和方式。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体来说,七年级上册的地理课程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2024年版本)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全国版)

(2024年版本)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全国版)

(2024年版本)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全国版)一、前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初中地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

3. 学会使用地理图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

4.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包括观察、描述、分析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学会地理调查、观测和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树立全球观念。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地壳构造与地震、火山2.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的编制与阅读-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二部分:自然资源与环境1. 水资源- 地表水、地下水及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 土地资源- 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3. 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4. 气候资源- 气候类型、气候灾害及气候资源的利用5.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人口、城市与经济发展1. 人口- 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2. 城市- 城市化、城市布局及城市问题3.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战略第四部分:区域地理1. 北方地区- 地理特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2. 南方地区- 地理特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3. 西北地区- 地理特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4. 青藏地区- 地理特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五部分:国际合作与全球地理问题1. 国际合作- 国际组织、全球性问题与合作机制2. 全球地理问题- 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四、实施建议教学建议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运动与影响- 地图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 中国的区域-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气候与地理环境-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3. 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中国的自然环境保护与恢复- 中国的自然资源与利用-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治理4.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中国的农村与农业问题5. 地理和生活-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地理技能的综合运用- 地理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三、教学重点1. 研究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理解中国的区域划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3. 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情况,认识环境问题并研究相关治理方法。

4. 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探究农村与农业问题。

5. 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地理素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示范。

2. 实地考察和实验。

3. 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阶段性测验和作业。

3. 实地考察报告和实验报告。

六、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地理实物和地图。

七、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0个单元,每单元约2周。

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2周)2. 第二单元:中国的区域(2周)3. 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资源(2周)4. 第四单元:人口与城市(2周)5. 第五单元:地理和生活(2周)八、考核方式1. 阶段性测验: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

2. 作业:根据教学要求布置适当数量的作业。

3. 实地考察报告和实验报告:根据实地考察和实验内容编写报告。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内容
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2. 课程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将地理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初中三年级。

3. 主要内容:
- 初中一年级:学生将学习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球的构造,包括大陆、海洋、气候等。

- 初中二年级:学生将学习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等。

- 初中三年级:学生将学习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地理实验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和调查能力。

5. 评估方式:通过考试、小组项目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
的地理学习成果和能力。

目标
1.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3. 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
科学习能力。

以上是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旨在
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地理学习经验,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

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

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七年级地理课程制定标准,以确保学生在地理研究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并涵盖以下内容:地球的结构与特征、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的关系、地图与地理信息、地理技能等方面。

2. 目标和目标本地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 理解地球的结构、地球板块运动以及地球的自然特征;- 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应达到以下课程标准。

3. 课程标准3.1 地球的结构与特征学生应该能够:- 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地壳等;- 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并能解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

3.2 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的关系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气候变化等;- 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减少垃圾、节约能源等;- 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3 地图与地理信息学生应该能够:- 掌握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地图符号、计算地理距离等;-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包括收集和分析地理数据。

3.4 地理技能学生应该能够:- 运用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类等;- 进行基本的地理实地观察和调查,包括野外考察、问卷调查等。

4. 教学方法和评估为实现地理课程标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小组活动等。

评估可以采用考试、作业、项目等方式,以评估学生对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

5. 总结本文档为七年级地理课程制定了标准,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地理研究机会。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以上即为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

《地理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地理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地理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的课程,通过学习地理,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培养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概念和特点。

(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能够识别常见的地图类型并正确使用地图。

(3)理解海陆分布特点,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掌握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5)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人口问题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分析地理图表、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增强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关注。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并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基本数据。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构成要素,如地轴、南北极点、经线和纬线等,让学生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指出这些要素,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纬线和经线详细阐述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包括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使学生能够区分经线和纬线,并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4、利用经纬网定位教会学生如何根据经纬度在地图上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一、前言1.1 课程性质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以学习地球与地图、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主。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强化其可持续发展观念。

1.2 课程理念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3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需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学会地理观察、调查、探究等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2.1 地球与地图主要包括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地图阅读和绘制等知识。

学生需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掌握地图的编制方法和技巧。

2.2 自然地理涵盖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知识。

学生需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变化,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资源、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知识。

学生需分析人文地理现象的规律,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4 区域地理涉及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

学生需认识世界各大洲、国家的地理特征,了解我国地理分布、自然和人文特点。

三、课程实施3.1 教学建议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注重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2 学习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验考试等。

3.3 教学资源教师可利用地理标本、地图、图表、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四、课程标准解读4.1 课程标准结构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附录四个部分。

前言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明确地理学科的主要知识点;课程实施提出教学建议、学习评价和教学资源;附录包括地理学习领域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七地地理全册《课程纲要》

七地地理全册《课程纲要》
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为正文、阅读、活动、图片四大部分。正文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是教材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活动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图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具体分为五个学习章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5、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6、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分享。








实施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课时安排
8课时左右
5课时左右
12课时左右
9课时左右
3课时左右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2、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充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和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实验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授课时间:22---28课时■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七年级■课程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机会、想法和成果。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1、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地理信息?活动二:2、学习地理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活动三:3、野外如何辨方向?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标解读: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而且一幅地球卫星照片可以让学生直观观察到地球的形状。

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时,直接观察得出结论即可,不用再通过实例说明。

然而,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求索真理的历程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祖先们为摸索地球的形状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

“标准”将学习重心落在“过程”,重在勾画历史过程。

学生通过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学过,到了高年级,学习此内容的要求要有所提高。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可见,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述看,这里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而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像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上需要介绍的内容很多,如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的经纬线等,课程标准只是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经纬线和经纬度。

本条“标准”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没有必要介绍人们是如何划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七年级上)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地图•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二、世界地理(一)海洋和陆地1.海陆分布•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2.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居民1.人口与人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气候1.天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

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

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是对七年级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的要求和目标的规定,它是指导七年级地理教学的重要依据。

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基本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和运动规律等基本地理常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等。

这些基本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他们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起点。

其次,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资源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认识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自然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再次,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人文地理。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口、民族、语言、宗教、文化和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理解人文地理对地球的影响,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尊重不同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地图阅读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观察和实地调查的能力,了解地理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之,七年级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还要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地理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关注地球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爱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培训稿(初稿)前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当代教育、教学思想,展示素质教育观下的地理教材新体系;不刻意追求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课标》规定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注重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教材内容的选择、结构的编排、问题的提出、活动的设计,难易程度有层次,以利于不同教育水平地区的使用。

教材编写的背景: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背景编写教材的主线:问题——情境——素材。

学生的学习空间:思考——活动——结论教师的教授空间:启发——指导——评价教材的组成:学习行动、正文、图像和阅读四个模块组成。

教材的主要性: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已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本教材时所处的位置,所处的角色。

教师应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指点迷津者。

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引线就是把教材和学生连成一块儿,充分体现编者的思想、教材编写的意图。

如何指点引导学生在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是教学的艺术。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引导法,有的章节抓住一个关键字或词来作文章,有的可抓住一条线索来学习,但无论那一种方法或指点学生学习的方法,都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上规定的内容。

绪言打开地理知识之门课标未作具体要求知识重点:野外辨别方向教法建议:活动一:1、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地理信息?活动二:2、学习地理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活动三:3、野外如何辨方向?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标解读: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而且一幅地球卫星照片可以让学生直观观察到地球的形状。

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时,直接观察得出结论即可,不用再通过实例说明。

然而,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求索真理的历程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祖先们为摸索地球的形状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

“标准”将学习重心落在“过程”,重在勾画历史过程。

学生通过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学过,到了高年级,学习此内容的要求要有所提高。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可见,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述看,这里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而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像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上需要介绍的内容很多,如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的经纬线等,课程标准只是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经纬线和经纬度。

本条“标准”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没有必要介绍人们是如何划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

至于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的经纬线等,学生在观察经纬线和经纬度划分的过程中,可顺带观察出来。

进一步,可让学生观察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经纬网定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

本条“标准”明确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

经纬网定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

本条“标准”明确要求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

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练。

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

在训练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把经纬度写明确(东西经、南北纬、度数)的重要性。

教学法建议:●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给出(40度和30度)让学生探讨能找到几个地点(地理坐标分别是什么)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课标解读:3.地球的运动●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标准”要求的把握“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这里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是要求学生(而不是教师)能简单“演示”和“说明”,教师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演示和解释(必要的示范和多媒体展示是应该的)。

第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即让学生在自己参与演示的过程中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演示地球自转、公转的教具和学具。

同时,很多地理老师摸索出一些因地制宜、即兴演示地球运动的方法。

如:课桌为太阳老师为地球,同桌为太阳自己为地球等这都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标准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第二条标准: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获得更为明确和更为完整的理解,即如果学生分别能用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讲,昼夜交替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地理现象,用它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学生很容易理解。

由昼夜交替而产生的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可以说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现象,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解决这个难题从昼夜交替开始,然后说明同一时间有的地方日出,有的地方日落,或者有的地方是白天,有的地方是黑夜。

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差异,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地理现象,而对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如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内容,一般不作深入分析,这些概念在教学中也应设法避免。

教法建议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于地球自转,教师一定要明确地用地球仪演示指出:在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旋转)。

●对于地球公转,一定要利用公转示意图让学生明确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和日期。

第三节地图课标解读:●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

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标志的地图,其中的“判读经纬度”和前面“地球仪”中“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判读经纬度应该在前面“地球仪”的研究中已经落实。

其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

在本节知识中,无须教给学生极地图上方向的判别,内容可放在后面的分区地理中学习。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一是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二是要会进行图上距离的测量以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换算;三是要知道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详略的关系。

尽管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习过比例尺,但是这里仍然要作为重点,而且依然会是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像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像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会被看成山谷。

这里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同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不是让学生死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论,这个处理不好也会是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理解概念,概念理解了,具体估算就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识别。

对于五种地形,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一些。

本条“标准”学习的目的,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

教学时,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要去讲述。

“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

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2)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需要根据图例和注记辨别地理事物,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图例和注记在表达地理事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需要根据图例和注记辨别地理事物,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图例和注记在表达地理事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至于具体的图例并不要求学生识记,因为学生在阅读各种地图的过程中自然会认识一些常见图例,刻意识记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其中,“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包括对不同主题地图的选择和不同详略地图的选择。

当然,这里并不需要我们给地图进行系统分类,只要学生能在部分常见地图中做出正确选择即可;“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是要根据需要,对照图例进行查找;“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不是要求一节课达成,需要从现在开始,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

(3)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列举电子地图( 电子技术呈现的地图) 、遥感图像(高空拍摄的照片)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一方面要知道电子地图与遥感图像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另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部分常见的应用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