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_五四精神光照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诗性构想

合集下载

2020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_传承五四精神的优秀现代诗歌5篇

2020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_传承五四精神的优秀现代诗歌5篇

2020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_传承五四精神的优秀现代诗歌5篇五四青年节马上就要到了,你用什么诗歌来歌颂它呢?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_传承五四精神的优秀现代诗歌5篇,希望你喜欢。

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篇一一九一九年的五月四日在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_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__那青年学生站在_前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那青年学生站在_前呐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他们的激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热心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联盟运动像浪潮般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引起各界民众的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壮歌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给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文化运动也随着向纵深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五四运动的精神核心写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勇于探索创新敢于解放思想民主和科学提出了实现的途径五四运动的起点因而载入史册时代虽然在前进前辈们历尽沧桑的坚强脚步却深深烙印在祖国大地我们要歌颂他们我们要赞美他们五四运动的光辉永远在升华他们是中国崛起的骄傲九十多年过去了前辈们付出的热血都还在沸腾五四节日的纪念和传扬继承他们的革命思想永不磨灭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篇二秦砖汉瓦(旸谷的扶桑)丁酉年创作于雄城。

历史的镜头转到了公元一九一九年一场“弱国无外交”的悲剧正在巴黎凡尔赛宫尽情上演当公理被强权无情地碾碎沉睡的东方雄狮终于被激醒伴随“南陈北李”挥舞的“民主与科学”大旗古老北京城的大街上终于走出了一群群满含悲愤的年轻人一双双捂紧拳头与飞舞标语旗的手汇成了一股浩荡的正义洪流奔腾于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一声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怒吼响彻天穹震撼了整个世界震醒了国民的灵魂奏响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三罢”斗争的怒潮开始席卷大江南北无产阶级正式以高扬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先进中国人的灵魂得到洗礼开始由“走西方的路”转向“走苏俄的路”马列主义的种子开始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而出这场彪炳史册的五四运动正是这群年轻人站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尽情演绎着爱国主义精神尽情演绎着崇尚民主与科学精神尽情演绎着勇于追求真理、敢于解放精神从而铸就了当代青年的魂挺起了一代代青年的脊梁成为华夏古国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篇三从千古不朽的浮雕走来从万头攒动的广场走来从氤氲着墨香的教科书里走来从水木清华的校园走来听得见你橐橐的跫音不断听得见你轰轰的呐喊连绵一百零一年你的脚印被雕成石刻一百零一年你的声音如歌灌制一百零一年你挥舞的旗帜更加鲜艳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篇四五四铭诗作者:陈月生曾经无数次落泪梦里惊醒间一片冰冷曾经无数次回眸苍茫大地中是万里的迷蒙你可听到那黑黝黝的土地呵微微喘息着近百年的污气世代耕种在这片土地的农民而今已没有了气息不要,我的祖国你柔弱的身躯已经禁不住摧残不要,我的同胞我们的母亲已经被你们榨干可怜的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孩子发出了一阵呐喊那呐喊敲醒了他的兄弟姐妹们震昏了贪婪的虎豹豺狼呐喊啊穿越数千千米的距离传达这世界最具真理的声音起来啊凝聚数万万人的力量洗清七十年来经受的耻辱中国的青年们你迷惘、你深思、你沸腾你激情地高呼绯红的黎明已经接近凌晨!我们的先驱者呵!你扯开褴褛的衣裳用自己身上的血、肉、骨争得母亲的富饶、荣光、自由掀起你的旗帜飘扬的是火热的中华魂迈开你的步伐跟随的是千万的中国人你们永不停息地前进为焦枯的心灵花园浇灌着甘霖曾经麻木不仁的灵魂已经渐渐苏醒伤痕累累的历史将被无数前仆后继的人们所牢记这个光荣、伟大的时刻在一千年里是不变的永铭你们的青春是五星红旗上鲜红的一点你们的青春是无数现代人幸福的脸五四永远的五四!中国永远的中国!赤黄的土地上起了五千年的风吹黄了我们的脸容铭记1919那年中国响起了震惊天地的怒吼!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篇五五四,抖动的星光作者:李永汉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我们那至亲至爱的家乡曾经的热血洒满了我们的边疆我们那可爱的家乡你是我们内心的梦乡能让我们安心的生活曾经的你在那战场无尽的点缀出辉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让我国人民发出内心的欢畅与激昂一声_响惊起了千万爱国人民举起赞同之手共同让我们一起在革命的道路上起航在这北京我们共同彻底地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亮出我们火热的剑光刺眼的光芒推动着五四的海浪马克思主义的流畅与工人心潮的澎湃给了我们爱国涌动的方向科学民主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学生青年爱国精神的迸发为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彰显出了我们中国好儿女志向中国你的伟大是我们中华儿女代代努力的方向国我们要有方向国我们要兴旺推翻势力压倒黑暗消除忍无可忍破除我们精神文化经济等方向震撼的迹象五四的日子我们这样做闪出我们泪的金光。

现代文学对五四启蒙现代性的自反性叙事

现代文学对五四启蒙现代性的自反性叙事

现代文学对五四启蒙现代性的自反性叙事五四新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重要的历史性产物,在响应五四启蒙运动的号召下,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而不断完善。

它对现代性的追求,充满着浓厚的启蒙意义,确定了构建新文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范式。

其思想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对现代文明、个性主义的强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文学内部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文学主题,主要涉及对五四核心价值的质疑思想和叙事,无论当时文人秉承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在各自不同的作品中都多少呈现出对五四主要思想,包括个性主义的质疑,并清晰地表达对这种问题的看法和进行重新的价值估计,新文学呈现的这些自反性叙事,为以后新文学的现代化转变做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工作,为今后人们重新认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历史意义,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

自反性是指研究者自身对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直固定地被人们认为是五四文学思潮的主要性质,而现代文学作家也大多对这种定义产生质疑,认为五四文学思潮的本质是启蒙主义,而非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在对五四文学思潮的认定上,一定要结合现代性的元素和角度,深入考察五四文学的历史性意义,考察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表现的精神品质。

研究结果证明,在五四时期和后来的一段时间,五四运动和文学革命下萌芽的新文学,在内部思想上流露出对五四思想价值不同角度的质疑和不同程度的否定态度,总体表现出一种自反性叙事。

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特点自反性,是一种涉及现代化领域研究范围的社会学知识,超越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束缚,对现代工业社会形态进行抽离,并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中国的五四文化思想启蒙属于正统现代化的范畴领域,自反性主要是针对在运动之后萌发的另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进行描述。

通过对五四思想启蒙运动里收获的文化形式和文学手法,进行科学总结和灵活运用,结合自身的写作形式和特征,展开了另一个新兴思想领域的论述。

其中包含对美学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也包括解放美学现代性的限制,开拓另一片现代性的浩瀚星河。

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与创作方法

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与创作方法

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与创作方法现代诗歌是二十世纪以来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传统诗歌相比,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与创作方法。

本文将从现代诗歌的自由性、感性表达和形式创新三个方面来论述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与创作方法。

一、自由性现代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在创作形式上,现代诗歌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约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受限于诗句的长度或押韵的规则。

这种自由性使得现代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更加突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内容上,现代诗歌也不再拘泥于具体的主题或情感,诗人可以通过自由联想和意象的运用来表达内心的奇思妙想,使作品更具独特性和创新性。

二、感性表达现代诗歌主张感性表达,注重诗人个体情感的直接流露。

现代诗歌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具体感觉、情感和意象的表达,表现自我与世界的交融。

现代诗歌可以通过感性的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

同时,与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更高,追求简洁明了的表意和形象。

三、形式创新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

现代诗歌摆脱了传统的诗行和韵律的束缚,可以采用自由诗的形式,或者以断句、碎片化的方式表现,或者以视觉图像的方式呈现。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既为诗歌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法,也增加了诗歌的阅读难度。

同时,现代诗歌还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使得诗歌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呈现出更为综合、立体的审美效果。

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与创新。

诗人们通过观察和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用新颖的视角和语言表达,将小事变得有趣而深刻。

同时,现代诗歌也强调对于社会、自然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表达与疏离,使诗歌具备了批判性和思考性。

此外,现代诗歌也鼓励诗人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进行跨学科的创作,使诗歌融入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拓展了诗歌创作的边界。

总结起来,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在于自由性、感性表达和形式创新。

五四时期的新诗

五四时期的新诗

五四时期的新诗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迅猛兴起,为中国文学整体的嬗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新诗家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激情澎湃的价值追求,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典的新诗作品。

五四时期的新诗从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期望通过诗歌表达当代社会的现实与理想。

这些新诗不再追求格律之美,而是注重以自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矛盾。

新诗家们用自己纷繁复杂的情感,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人性的深处,从而创作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佳作。

五四时期的新诗多样而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是以“诗意自由”为基调的“白话诗”。

白话诗是新诗家们在言语表达上的一种探索,它摒弃了传统汉字的规范用法,将白话语言与诗歌形式结合起来,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更有力地表达出民众的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丁玲的《垦殖地》、张天翼的《我不是潘金莲》、郭沫若的《呐喊》等作品,都是白话诗的佳作,它们直观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除了白话诗,五四时期的新诗还呈现出其他形式的创新。

一方面,有一部分新诗家秉持着传统文化的感恩之心,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借鉴和继承。

他们在形式上选择了古体诗的形态,但在内容上表达了当代人独特的心理和情感。

土风舞的《秋菊打官司》、瞿秋白的《女神》、汪曾祺的《边塞哀歌》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例证。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新诗家选择了更加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他们摒弃了传统的韵律和格律,打破了字数和结构的限制,以直抒胸臆、自由奔放的形式创作。

高长虹的《敖包相会》、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归去来兮辞》等作品,都是以自由诗的形式展示了五四时期新诗的独特魅力。

五四时期的新诗除了在形式上的创新,还在主题和思想表达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新诗家们追求个人人格的解放,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公,揭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中的生态理想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中的生态理想
出审美 者 。
传统 的 自然 审美 观包 括对象 化 的 自然 审美 观 和 工具 化 的 自然审 美 观 , 者 将 自然美 作 为 人 的 内在 前
筹。
诗化 小说 以其 浓厚 的文化 意 蕴和 鲜 明的 民族特 色, 独特 的风 俗 民情 与 冲淡 的牧歌 情调 , 出入 于现实 与梦 幻 、 成年 与童 年之 间 的叙事 艺 术 , 为我们 精 心营
位 当代作 家 , 虽渐 成 风 潮 , 为 大观 , 因诗 化 小 说 蔚 但 得 以产 生 的 生 态 环 境 已 不 再 完 整 , 以 成 就 终 逊 所

传统的自然 审美 , 这种审美 旨在表现 自然本身的 “ 美, 而不 是表 现人 对 自然 的抽象 性认 识 , 不是 表现人 的思 想 ”2 _4。它 突 出 的是 自然 审美 对 象 , _ 而不 是 突
精神或本质力量 的外化 , 后者把 自然美仅仅 当作途 径、 手段 、 符号 、 应物 , 它们 当作抒发 、 对 把 表现 、 比
喻、 应、 对 暗示 、 征 人 的 内 心世 界 和人 格 特 征 的工 象 具 。这两 类 自然 审美 观 都 表 现 出 以人 为 主体 、 自 以 然 为客体 的审美 态度 , 也是 现 当代 文 学 中最 常 见 的
第3 1卷 第 1期 21 0 2年 2月
江汉大学学报 ( 文科学版 ) 人 J raoJ nhnUi rt H m ni c neE i n o nlfi ga n e i( u ai s i c d i ) u a v sy t Se e t o
V0 . No 1 31 .1 Fe 2 2 b。 01
中 国现 代诗 化小说 中的生态理 想
王 海 燕

生态情怀与五四文学

生态情怀与五四文学
第3 2卷 第 5期 2 0 1 4年 9月
墙州 火 学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G U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0 1 . 32 No. 5 S e p. 201 4
自 然最初的关系是混沌一体的。经历 了漫长的从 利用 自然 、 改造 自然 到保 护 自然 的历 程 , 人类 开 始 建立 一种 与 自然 的新 型关 系 , 即在生 态文 明观 下人 与 自然和谐 统 一 的 关 系 。构建 这 种 新 型 关 系途 径 之一 , 是 以天 人相 通 为前 提 , 发 现天 人 同一 的 生命 性质 ; 途径 之 二 , 是 在广 义 自然 的层 面上 , 寻 找人 与 自然 的共 同本 质 。美 国环 境伦 理 学 创 始 人 罗尔 斯 顿特 别关 注 自然 的价 值 , 把 它 提 到 终 极存 在 的地 位, 体现 了强烈的生态关怀。他在环境伦理学经典 著作《 环境伦理学》 中指 出 n a n d Na t u r e f r o m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k n o w l e d g e i n t o t h e f e e l i n g o f l i f e .T h e y e x p a n d e d t h e c o g n i t i o n s c o p e
a n d e x p e ie r nc e l e v e l o f mo r a l i t y a nd e mo t i o n,c o n v e y e d a p l a i n e c o l o g i c a l f e e l i ng,i n t e r p r e t e d c o n s c i o u s l y o r u n -

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思想

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思想

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思想中国文学源远流长,自然意象和生态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们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贯穿了整个文学史。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态思想,并通过举例展示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广袤自然的抒发与描绘中国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自然风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了对山水、草木和动植物的抒怀和描绘。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山水田园风光、杜甫的《登高》中的秋景和《春望》中的春天景象等。

这些描绘充满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其次,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也包括了四季交替带来的变化。

以《梅花》为例,它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被题材就是咏梅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四季交替中生命力的讴歌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生态思想的体现与倡导自然意象的描绘只是中国文学中表达生态思想的一种方式。

生态思想是一种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它提倡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

古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描写了湖泊污染引起的凤凰迁徙的景象,将自然环境破坏与人类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关切。

而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青青陇头草》则通过讽刺的方式指责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剥夺。

三、自然与人的交融与和谐中国文学中,自然意象和生态思想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和环境的描绘和关注,更是将自然与人的关系融入到作品中,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例如,明代文学家徐渭的《春江花月夜》中,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类生命短暂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崇敬。

又如《红楼梦》中的湘云,她热爱自然,与花草树木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她的情感和自然相互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结语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态思想丰富多样,表现出中国文人墨客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的关注和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态思想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也能够更深刻地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弘扬五四精神现代诗歌

弘扬五四精神现代诗歌

弘扬五四精神现代诗歌五四精神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下面是关于弘扬五四精神现代诗歌的内容,欢迎阅读!五四赞歌苍茫铅灰色长空下一声青春的呐喊震走了乌云北大骄子,蓄势待发向封建帝国大山发起进攻呐喊是挣扎的武器游行是愤怒的宣泄峥嵘国土,不容侵犯——五四青年身上流着爱国血液自由是众生的向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不留罅隙,惩戒封建官僚——五四青年身上流着民主血液xx年的压迫推后历史进程全方面的摧残让民族无力发展目视前方,心怀鸿鹄——五四青年身上流着进步血液迷信像毒液侵蚀人的心灵盲目像一张毒网遮住人们呼吸新鲜空气的途径驱逐黑暗,引领方向——五四青年身上流着科学血液明媚铅蓝色天空下一声青春呐喊吹响新民主主义的号角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积压后的喷薄将会是历史永久的铭记五四青年节五四青年节五四是一座丰碑屹立在我们心间中国的青年接过革命先辈的接力棒勇闯向前向前向前向前德智体全面发展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敢于挑战困难心里素质好比基石勇攀高峰树立大志每一件小事好像大事上的零件每一步迈出都显得那样充满活跃之感志向不断跃升大地春意盎然努力成就自己为你庆功为你喝彩五四青年节五四青年节青春的时光会倏忽不在倏忽不在倏忽不在打好底子做一个成功人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把对祖国的祝福撒遍人间撒遍人间五四魂五四平凡的日子但他却是中国人心中独有的印记中国因他而摆脱法西斯的统治中国因他而崛起也终将因他而走向辉煌他又成了不平凡的日子五四年轻人的日子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芽,如利刃之新发五四值得我们学习的日子爱国、进步、民族、科学是他的全部课程激情、创新、勇敢、智慧是我们的学习心得我们将以我们的心得投身生活投身事业五四崭新的日子他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汇聚青春力量推动跨越发展他将带领着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以上是推荐弘扬五四精神现代诗歌的内容,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专题二-五四新诗

专题二-五四新诗

《春水》之八十七: 青年人! 只是回顾么? 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什么是诗?艾青说:“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什么是好诗?艾青说:它“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 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冰 心的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她将自己“心灵的活 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青年人面前,她不但让我们从 诗中“感触了它所包含的”,而且还让我们“由它而想起 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诗歌告诫青年人不要取得了一点 成绩,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停步不前, 不要老是沉浸在幸福的“回顾”中,要戒骄戒躁,不断创 新,不断前进,因为“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诗歌真 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专题二 五四新诗
1、了解胡适的《尝试集》及初期白话诗创作 概况,冰心小诗和文学研究会诗人的创作特点, 湖畔诗人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
2、掌握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特点,郭沫若诗歌 出现的意义,徐志摩、闻一多和新月诗派的诗 人创作特点,李金发和早期象征诗派的创作特 点,五四新诗的发展与变化。
五四新诗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闻一多、徐志摩与早期新月诗派的创作特点: 提出“以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强调 “新诗格律化”的诗体要求,追求“使诗的内 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的审美效果。 他们反对放纵感情,主张理性和节制:在艺术 上要求“和谐”、“均齐”,追求诗歌的形式 美。
闻一多
•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他 是“早期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 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诗人—学者—民主 斗士。1945年7月15日在昆明被特务暗 杀。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作者:吕逸新岳庆云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生态存在必然诗意地寻归生命有机性的运演节律。

对人来说,或者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对文学、文学对生态,都依生态存在而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状态使然。

生命有机性既是人的自然之身及感性生命的基础,又有机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更需要精神性及审美化的提升,文学则是其中重要提升力量。

生命、人与文学的生成及效应则依循诗意的节律,既形成整体的有效性,又显示着各方的魅力。

当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从发生之初到广泛影响实际都在极大地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并探寻人何以能诗意生存。

当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在助力,必然要成就那种“有效”及“魅力”,其方法、策略及目的性追寻,旨在助推人的活动不断地融入诗意生存。

事实上,生态批评的阐释、评论、理性确证及学理基质,就是通过生态整体及诗意性的综合性体验,把控生态、生命、人与文学间的诗意关系,彰显其相互促动、相互映衬的魅力。

关键词:生态批评;文学活动;诗意性;节律性;生态有机性DOI: 10.16397/ki.1671-1165.20200206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生态存在实际是自然运演、生命活动的状态,是显示有机性、节律性及循环性的状态,因而呈现诗意性。

人作为生态存在物,其生存过程理应体现诗意性:一方面,人在从事意识、精神及审美活动时,会主动地沿着诗意性节律来构建体验及创生路径;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生命的活动体,其活动状态难以别离生态运演的有机性及节律性。

我们研究生态批评也意在确证人的生态存在特性,更要通过这种文学活动,深层审视人的“精神状态”,审思精神问题与生态问题缘何深度影响人类活动,进而由对状态性的析理而推及人的诗意性生存。

美国的生态批评学家劳伦斯·布伊尔谈到他在写作关于“生态想象”的著作时坚信: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经济资源、公共健康及政治问题。

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五四精神光照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诗性构想

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五四精神光照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诗性构想



思潮 交汇 中生态境 界 的追 求

我把这种危机感称作“ 风险”就是说我们要有风险意 , 识 。根据现代风险社会理论 , 风险不同于危险 , 危险是
由比较确定 、 具体的外在 因素导致的 , 而风险所面对 的 则几乎是一种现代人“ 存在” 的危机 。正如德 国风险社 会理论家贝克所言 :风险是一个指明传统终结和 自然 “ 终结的概念。或者换 句话说 , 在传 统和 自然失去 它们 的无 限效 力并 依 赖 于人 的决 定 的地 方 , 才谈 得 上 风 险” ( ’ J 。现代 中 国文学是一 种 现代人人 化和 社会 n 化 的行为与 活动 , 必然会被放 置在现代 中国的特定环 境中, 也就是在现代与传统 , 国与本 土 , 外 革命与 审美 ,

理解 。所谓生 态文艺批评就是要求 文艺要与 自然 和生
命联系起来 , 将人性、 文化、 自然、 生命作为一个和谐的 整体来表 现 , 能搞 人类 中心 主义 。现在 西方兴 起 了 不
(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华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9
[ 要] 摘 目前, 中国现 3代文学学科正处于种种思潮 多面袭来的旋涡之 中。学科成 员应该具有“ - " 风险” 意识 , 生态审美存在的 从 精神境界的高度, 通过学科 内外部关系的谐和, 学科现代品格的核心及其 多样化特征 , 把握 再从视界融合的关系本体中, 以新文 学经典为生态生命的凝聚体 , 从动态发展中把握新文学有机整体的生态生命审美系统。
态性和政治 功利主 义色彩 。那时 , 古今 中外各种 思潮
袭来 , 不是不予理 睬, 就是坚决“ 批判 ” 。封闭 、 僵化 , 为
所有物种中的一种 , 既不更好 也不更 坏。运用这 种非 现代性 观点来看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 , 自然将这种 弘扬人

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审美特征及价值-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审美特征及价值-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审美特征及价值-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从列斯托洛维奇的专著《审美价值的本质》问世后,审美价值这个术语开始在美学家之间广泛流传并使用。

对象的审美价值既取决于它本身的样子,又取决于它使人想到的那种东西。

而当代文学在发展历程中,不仅为我们记录了历史的曲折发展、描述了人类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更为我们的心灵提供给养,促使我们自我生命的感发。

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创作到被接受的整个过程中,它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是直接触碰我们的心灵的,或是惊涛拍浪的激越与壮美,或是折戟沉沙的阴郁与悲凉。

这份沉重而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去追寻它美的脚步,探讨其价值。

一、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及审美特征(一)创作主体的广泛性和题材的丰富性文学的历史从未中断,它的繁衍依靠的不是个别作家而是依靠一代代作家以敏锐的心灵、优美的笔端叙写生命的篇章。

即使一批作家因种种原因退出文坛,还会有新的旗手勇敢地站出来扛起对时代的责任;即使在最为紧张、人心最为混乱的的年代,他们仍暗自写作,以唤醒麻痹的灵魂。

总之,文学能如蒲苇般柔软而韧性地生长着,这离不开创作主体的坚守与不懈的努力。

50 年代是一个转折时期,众多保持五四传统的作家被迅速边缘化,比如沈从文、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而从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作家。

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与党紧密连结,写作具有非常强的目的,作家的文学活动,被高度组织化,洪子诚曾指出:从作家个人的方面说,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体制,他们面对的将是能否保持某种精神性,保持思想艺术探讨活力,保持对于现实的质疑、纠正立场的严峻考验。

显而易见,面临频繁而残酷的考验,大部分作家自觉地向思想靠笼,为工农兵写作是他们的职责,所以,当时最受欢迎的题材是历史题材,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都是直接反映战争年代,由领导的军事和生活,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

当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意识透视

当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意识透视

收稿日期:2014-06-23作者简介:常金秋(1978-),女,黑龙江鸡西人,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创新与建设研究”(E12020)阶段成果。

当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意识透视摘要:众多当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对生态环境的强烈关注,它不仅包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也或隐或显充盈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歌吟与批判,更是承载着作家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期冀。

20纪纪80年代开始的生态文学创作充分地体现了当下社会对生态自然的关注,文学场域中的生态之雄,对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拓展我们人类自身生命的内在空间。

创作者在发现文学审美功效的同时,更深刻地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好。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学;自然;社会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11-0045-04(1.南开大学文学院;2.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222)∗∗∗第34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11月Vol.34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 .2014常金秋1,2侯小波2对于自然的书写是文学不可或缺的领域,浏览中外古今的文学长廊,不难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尤其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学对于自然生态地关注日渐成为其独立的场域。

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问世,可以说是正式标志全世界范围内生态文学潮流来临,开启了在文学创作中自觉地呈现生态意识、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阶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不乏生态意识,学者袁行霈就曾说:“把握住崇尚自然的思想与崇尚自然之美的文学观念,就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学。

”[2](P 6)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自然观,也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生态观的源流之一。

在当代,中国文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有了较为清醒的、自觉的生态意识。

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诗歌

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诗歌

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诗歌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五四精神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青年的一种思想、精神上的独立、自由、民主、科学的观念。

这种思想反映出了一个自信、有热情和理想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诗作就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精神的一种途径。

因此,五四以来的中国诗歌,一直以五四精神为主题,是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文学界有了颇具人气的新诗论坛。

新诗以其紧凑、生动、大胆的风格,展现了五四的震撼力。

五四时期的新诗,也走出了一条“白话文”的道路。

不再拘泥于古风神韵,而是运用白话化的表现技巧、音韵平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五四时期,为了反对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的束缚,青年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象征。

在这个时期,许多“新诗大佬们”,如胡适、徐志摩、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用自己的诗作表达对社会的愤怒和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五四前后的诗人们,以自由、革命、独立为主题,集体散发出五四精神的力量。

五四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从古风派到现代派、从革命派到自由派。

其中,鲁迅的小说、小品以及《野草》等,都表达了他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和对自由思想的坚定不移。

而胡适的诗,则深受现代诗派的推崇和支持。

他的诗歌风格开放、通俗、直白,简约而精致,以一些反映自己内心体验的主题为中心,诗情深沉、感人至深。

在五四时期,有一派诗人主张“诗融入现实生活”。

“现实派”的诗歌,把现实与文学结合,使传统的文学艺术逐渐与生活“亲善”。

现存的中国现代诗歌,就像是一个个名贵的文学宝藏,刻印着中国青年的思想、心灵、情感和爱国情怀。

他们的诗歌,不仅为五四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史追趋添彩。

总结来说,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诗歌,能够将五四运动的思想精髓和自由独立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文学史,成为独特而亮眼的存在。

五四运动的成功,不仅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信仰和爱情的力量,让当代中国文艺在革命与自由间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财富。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环境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环境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环境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传统,自然与环境意识在中国文学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自然与环境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达也变得更加深刻和复杂。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环境意识。

首先,自然与环境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达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体现。

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丽与壮丽。

例如,鲁迅在《呐喊》一书中描写了北京的冬天:“天上乌云密布,像一块块铁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雪花就像一片片白色的蝴蝶,飞舞在空中。

”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通过对天气的描绘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自然与环境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来体现。

中国现代作家常常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写,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问题的关切。

例如,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示了人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与大自然相互依存,他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

这种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还让人们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此外,自然与环境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来体现。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环境问题的描写,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的忧虑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例如,余华在《活着》一书中通过对环境污染的描写,展示了人们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辛。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工业化进程中失去了土地和生活的依靠,这种描写让人们深刻反思现代化进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最后,自然与环境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来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对自然与环境的尊重和珍视。

例如,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描写,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关注。

生态与和谐_关于和谐之美的生态学思考

生态与和谐_关于和谐之美的生态学思考
当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 时,会发现生态的概念已不是一个现在进行时,而 是一个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的超时态运行系 统,是一个有着庞大时空内涵的生物圈,耸立的高 山、茂密的森林、绿色的草原、茫茫的大海、明净的 湖泊、奔腾不息的河流,乃至鸟兽虫鱼、人类自身,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生相克
二、个体的和谐是一种恬淡自然的心境 当和谐指向个体时,其涵义应该是审美主体 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主体对世界所持的一种恬淡 自然的心境。但这种心境的获得,实在又与主体 所处的生态世界密切相关。 在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的天性往往 遭到扭曲,人性异化、思想隔膜、残酷的生存竞争 使人类变得孤独而落寞。向往自然的人实际上活 得“不自然”。人从未处于“他本质的中心”,而是 作为另一个人,不同于那曾经和可能是这样的他, 而在自身之旁。( P. 斯劳特迪克.《对恶意理智的 批判》,霍依玛·V·狄特富尔特《人与自然》,三
13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
生态与和谐
———关于和谐之美的生态学思考
陈才生
(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 要]在地球生态屡遭破坏的今天,人类向往的和谐社会正渐去渐远。将人类纳入生态系统,人们才发现和谐
社会的构建与生态竟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共生关系。和谐之美的理论不应该只是瞬时的概念生成,而应建立在整个生态
一、群体的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生态社会 当和谐指向人类群体时,其涵义应该是理想 的生态社会。它关涉到人的生态文明教养,亦关 涉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谐社 会的建构,不仅需要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行,更需要 人类以“类 本 位 ”的 姿 态 与 自 然 万 物 进 行 平 等 的 对话与交流。 物我同列,也许高高在上的人类心有不甘,但 这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传统的人本主义 理论和实践带来的往往是失序与混乱,在貌似有 理的开发与 索 取 中,人 类 被 逼 至 世 界 的“墙 脚 ”。 正因如此,先哲们才提出人并非万物之冠,每种生 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 ( 尼采语) 。 20 世纪初,尼采提出了“上帝的终结”,德里达提 出了“去中心”( 1961) ,福柯提出了“人的终结” ( 1966) ,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对话”理论( 1980 年代) ,在哲学的光照下,一种新的美学观应运而 生。人们认为,只有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社会才有 可能走向梦想中的和谐。人口加剧、城市膨胀和 无休止的经济开发与资源利用,使土壤沙化,草场 退化,森林锐减,河水断流,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 面临威胁,生存其间的人类步步迈向死亡之域,一 如北美印第安人的哀歌: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 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 发现∕钱 财 不 能 吃 ”但 此 时 此 刻,一 切 都 为 时 已 晚。当自然状态仅仅成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或

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

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

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弘扬五四精神的现代诗歌,一起来看看吧。

《五四寄语》青春最灿烂的年华我的团已走过九十载五四共和得九以十乘之风雨兼程九十载去怀青春壮志商大风云行云流水过百年党在前,团在后一起迈步这是青春的力量强大无比这是青春的意志不可战胜青春之花,永开不败五四之风,长吹不息五四青春,花样年华高举旗帜,自强不息那一年五四之风带来马克思主义想今日共青团员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懂得患难与共的是党员深知团结奋进的是团员我的青春党作主带领团员争上游一个国家需要党的领导更需要团员的不懈努力才能风雨兼程九十载创造繁荣富强的东方神话诗歌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提要:一、感性个体:“五四”作为一个美学时代;二、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三、情感中心:“五四”文学审美心理本质;四、冲动激锐:“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类型;五、苦闷彷徨:“五四”文学审美心理时代症。

一、感性个体:“五四”作为一个美学时代如果说“五四”美学理论家主要是将自己的学术基础立定于赶超西方近现代美学,以追求美学思想与西方的同步,反对卫道宣道型封建美学,期图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美学系统;那么“五四”作家的审美选择与这一趋向是一致的,“五四”作家的美学观念在理论以及创作上的成型标示了一个美学的新时代──感性论、个体论美学时代的到来。

胡适在总结“五四”文学革命时说:文学革命有两个作战口号:第一个是要建立“活的文学”,这是胡适和陈独秀提出的;第二个是要建立“人的文学”,这是周作人提出的。

如果胡适的概括不错,我们研讨“五四”作家的审美观念就不能不首先谈到胡适和周作人。

以往,研究者基本认为“五四”作家的美学观念属于功利主义一派。

但是综合考察“五四”时代的整体的美学氛围我们就会发现功利主义美学并不占据主导的地位。

胡适、周作人等的美学观念也不像我们过去所普遍认为的那样功利主义。

如胡适,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认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第一条是“须言之有物”,而这“物”的含意则是指“情感”和“思想”,胡适在这里极为强调“情”,将“情”的有无看成文学和非文学的分水岭。

胡适提出的其余七项主张背后其实都是由这个基本观念支撑,这里“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的“活的文学”的理念作为美学的要求也就是主个体、主感性的美学理念。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来源于他对人性二重性的认识(他认为人性包含灵和肉两个方面),从反封建要求出发周作人特别重视人性中“肉”的方面:我们承认人的一种生物性。

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法不同。

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

另外他所讲的“人”还是一种个人性,他说:“我所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

现代诗歌审美与批评方法

现代诗歌审美与批评方法

现代诗歌审美与批评方法现代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多样的审美特征和批评方法。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批评的方法。

一、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1. 自由的形式和语言:现代诗歌摆脱了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舍弃了规定的押韵和节律要求,采用了更加自由的形式和语言。

这使得现代诗歌在表达上更为灵活多样,具有更强的自我表达能力。

2. 内容的深层意义:现代诗歌的主题涉及社会、人类、生活等广泛的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诗歌所关注的风景和情感。

现代诗歌通过意象的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3. 多元化的审美观念:现代诗歌审美观念突破了传统诗歌的界限,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作者和读者对于现代诗歌的审美要求也各有不同,这使得现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开放。

二、现代诗歌的批评方法1. 语言批评:现代诗歌在语言上追求形象化、抽象化的表达,因此语言批评在现代诗歌的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

语言批评主要关注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音韵效果等方面,评价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和表达力。

2. 内容批评:现代诗歌的主题多样,内容批评主要关注诗歌的内涵和意义,评价诗歌在思想、情感、社会观察等方面的表现。

同时,内容批评也需要深入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揭示诗歌背后的深层意义。

3. 历史批评:现代诗歌是在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历史批评通过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进行分析,揭示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评价。

4. 形式批评:尽管现代诗歌的形式没有固定的规范,但形式批评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形式批评主要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布局等方面,评价诗歌形式的创新性和艺术效果。

5. 读者批评:读者批评关注的是诗歌对读者的触动和思考。

读者批评主要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出发,评价诗歌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诗意的传达程度。

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批评方法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思潮的演变,其审美观念和批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五四青年诗歌

五四青年诗歌

五四青年诗歌五四青年诗歌,是指1920年代中国五四运动时期,青年诗人所创作的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表达了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反感,对自由、民主和新文化思潮的追求,同时也为后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青年诗歌的特点是现代性、个性化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青年诗人们借用西方诗歌的形式和写作技巧,将现代主义思潮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去,强调感性、个性化和主观性,表现出现代人的孤独、无奈和迷茫。

同时,他们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批判和怀疑,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创造力,需要被打破。

五四青年诗歌的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徐志摩、胡适等。

他们的诗歌风格各有不同,但都具有现代风味和个性化特点。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富有壮丽的气势和浓烈的爱国情怀,例如《南泥湾》和《木兰辞》等诗歌。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徐志摩则以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再别康桥》和《夜》等诗歌。

他的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赢得了读者的欣赏和赞誉。

胡适则以理性和思考为特点,倡导科学的思维方式,创作了许多反对封建传统的诗歌作品。

五四青年诗歌的影响不仅在文学领域,也影响了政治和社会。

青年诗人们的诗歌作品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

他们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五四青年诗歌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它在时代变革和文化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诗歌创作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担当,也是在时代变革中发挥社会价值的责任。

五四青年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财富,它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 河北学刊 May.,2009第29卷第3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3文学评论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五四精神光照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诗性构想黄曼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正处于种种思潮多面袭来的旋涡之中。

学科成员应该具有“风险”意识,从生态审美存在的精神境界的高度,通过学科内外部关系的谐和,把握学科现代品格的核心及其多样化特征,再从视界融合的关系本体中,以新文学经典为生态生命的凝聚体,从动态发展中把握新文学有机整体的生态生命审美系统。

[关键词]五四精神;生态审美;动态和谐;文学经典[作者简介]黄曼君(1935—),男,湖南省湘潭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16、I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3-0120-06 [收稿日期]2009-01-20一、思潮交汇中生态境界的追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新时期文学领域发展快、成果多的学科,也是问题多、争论多的学科,而且这些问题及争论都带着根本颠覆和整体淹没的性质。

如在重估现代性思潮中,其中的一个观点是将清末日常生活叙事视为真正的现代性,而将五四文学、左翼文学等视为意识形态性的宏大叙事而遭到整体否定。

又如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很少有人直接说“五四”后的新文化、新文学哪些地方不好,而只是说传统文化如何如何好,加之媒体的造势,包括鲁迅在内的新文学乃至20世纪中国新文化都被挤到了角落里。

在近几年逐渐热起来的生态主义及生态主义文艺美学思潮中,有一种比较极端的观点,就是一味地回归顺任自然,极端地追求自然美,否认自然中人的独特地位和艺术美的作用,如西方的深生态学便强调生物的绝对平等性,认为人类只是所有物种中的一种,既不更好也不更坏。

运用这种非现代性观点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自然将这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审美的独立性,文学目为违反自然、破坏生态和谐美了。

应该说这又是一种整体否定。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将近一个世纪了,我们仍需面对上述“颠覆”与“淹没”,处于种种思潮多面袭来的旋涡之中。

对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感到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从哪个方位上进行“论辩”、“抗争”,似乎如鲁迅所说的进入了“无物之阵”,又似乎如基督教教义所昭示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原罪”感。

我把这种危机感称作“风险”,就是说我们要有风险意识。

根据现代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不同于危险,危险是由比较确定、具体的外在因素导致的,而风险所面对的则几乎是一种现代人“存在”的危机。

正如德国风险社会理论家贝克所言:“风险是一个指明传统终结和自然终结的概念。

或者换句话说,在传统和自然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1](P119)。

现代中国文学是一种现代人人化和社会化的行为与活动,必然会被放置在现代中国的特定环境中,也就是在现代与传统,外国与本土,革命与审美,精英与大众种种关系冲突交汇、动态发展的多维空间中,并在其中显示出独特的现代性,同时也带来了“与生俱来”的风险意识。

过去,由于20世纪中国的时代中心课题所决定,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利主义色彩。

那时,古今中外各种思潮袭来,不是不予理睬,就是坚决“批判”。

封闭、僵化,为政治服务的格局和地位“崇高”而“稳定”。

但是,政治意识形态与科学主义的结合导致人的精神价值和审美自由追求的桎梏,科学理性和知识系统“价值”立场的丧失,而文学所服务的政治或因缺乏现代法治观念而道德化,或因缺乏精神、审美自由意识的渗透而带有个人专制的弊端。

所以,我们现在的风险处境和风险意识对于破除现代中国文学时时遭遇的“终极状态”目的论、“先验必然性”决定论等又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现代中国文学所赖以“安身立命”的现代性,与政治意识形态干涉、决定文艺的时期大不相同了。

021现代性属于宽泛得多的文化范畴,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属于思想文化性质,它带来广阔得多的精神、审美的自由空间。

“风险”虽然大波大澜、震撼剧烈,但却是激发学科生命力的源泉。

中国现代文学本来就是一种青春型的文学,它诞生于动荡的“大时代”的摇篮,充满反叛、论战,冲击中不惜断裂,守卫时不畏孤立,它俗世而又傲岸,悲凉而又执著,有着崇高的精神品位。

因此,我们要迎着风浪上,作这种风险激流中的“弄潮儿”,不断地、多元化地进行新文学史独有的概念、范畴与结构、方法体系的思考和建构。

笔者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应该从时代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制高点出发,在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境界中[2],展示出新文学生态、生命审美系统,通过学科内外部关系的谐和,把握住这个系统独特的生态生命核心及其多样化特征,再从视界融合的关系本体中,以新文学经典为生态生命的凝聚体,从发展中把握新文学有机整体的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生命。

当然,这种设想目前还不是一个随即可以运用操作的史论构架,但是,作为一种诗性构想,作为一种生态生命审美存在的追求,这反映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注重人的人性、诗性,即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人个体的丰富复杂性上呈示出“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的生态生命审美理念来。

而且,这种生命理念是一种形而上、有机整体的升华,是生命———艺术的形而上学。

鲁迅曾认为,“博大的诗人”应“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3](P246),又说:“呼唤血与火的,咏叹酒和女人的,赏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真的神往的心”[3](P312)。

张爱玲也认为写人物不能只“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不能“多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而且认为“安稳”是“飞扬”的底子,“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

而她这种写人性的要求又是与诗性结合在一起的,她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悲壮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4](P173、174)这“参差的对照”充分地体现了渗透着诗性的人的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鲁迅和张爱玲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公认的经典。

新文学经典系列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的生命系统,既具有现实品格和历史品格,又具有超越品格和恒定品格。

因此,对它们的系列研究,把握住它们的人性和诗性超越时空的魅力,这对于增强现代文学研究的原创性和历史穿透性大有益处。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一是对生态文艺批评的理解。

所谓生态文艺批评就是要求文艺要与自然和生命联系起来,将人性、文化、自然、生命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来表现,不能搞人类中心主义。

现在西方兴起了一种针对生态危机,强调人类、自然一体化的生态思潮;而中国古代也有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参赞化育、顺应自然的尊重自然生态的传统。

所以,文学的生态批评是文学欣赏、批评与当代生态思潮的结合,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春天化,是对生态危机的综合回应。

生态文艺批评要求文艺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灵与肉的对立统一,讲究整体和谐的发展。

文艺生态批评的关键词是自然、生命、整体、和谐。

二是如何看待生态中心主义。

我们瞩目于生态主义思潮,但不是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

我们承认人的特殊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不把生态和人类对立起来,而是在双向互动中发展。

我们的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也不仅仅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的理解,而是“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2]的广义理解。

这是一种有机整体论、存在论视野中的生态审美境界,一种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双盛、人与社会双赢、人与自我双显,并将自然、社会和个人的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新型的现代性,一种“绿色”生态时代的精神,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自我达到“和而不同”、“兼赅众异”和“生生不息”、“富有日新”的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境界。

三是这种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精神的获得,必须反对简单的、极端的机械还原论,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和理性权能的无限制运用,并摆脱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拜物教,从而坚持包含着生成性关系和复杂性衍化系统的有机整体论。

二、内外关系中生命内核的多元把握从实在本体的特征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将有机整体论观念和精神运用于学科建设,要求将本学科置于20世纪中国文化和学术的生命生态整体视野之中,即置于内在关系———学科本身的多向发展和复杂变动的时空,外在关系———多种社会思潮、文艺思潮、人文学科、文学学科的网络之中。

从中把握它的一以贯之的本质规定性,又看到它的多元开放的特征。

这里,生态整体主义文化意识是重要的,有启发意义的。

正如美国学者托马斯・伯里所认定的,生态整体主义文化意识由三维价值构成,这三种价值是宇宙发展中所固有的,它们是:“分化”(生命形式的多元化)、“主体性”(一切事物的内在性)和“交流”(通过交往来实现团结和对一切生命的热爱)[5]。

在这三维空间中,生态生命121◆文学评论◆与人类生命融合在一起,“强调对一切存在尤其是人的存在作一种关系性的、生态性的理解”[5],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在生态审美存在上坚持多元价值观、内在和谐观和有机整体观。

这在学科观念和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科内部关系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多元化与一体化交替发展的多维空间中,对新文学现代品格的“新”的特质作动态把握与发展中的坚持。

如以“立人”和“民族灵魂的重铸”为宗旨的的“个体、生命———社会、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学术文化框架,这个框架中的反封建、救亡,提倡民主与科学,弘扬理性精神,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民族化、大众化方向的平民主义,投身改革与革命的参与激情,以及文学回归自身,进行语言文体变革的形式追求和新的艺术精神的觉醒等,都是贯穿本学科经常起作用的根本性东西,是必须明确与坚守的。

当然,这种明确与坚守必须对“新”与“旧”的混淆或回环错综的交织进行辨析,同时又要在对“新”质的阐释与开拓中促使“新质”的发展和创新。

新文学的上述本质规定性内在地贯穿于复杂错综、变动不居的文学现象中,才能使新文学这种生态审美存在灌注更多的具有内在联系性和有机创造性的生态因子。

之所以要注意这一点,是因为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民族独立富强和启蒙、救亡成为时代的中心课题。

中国文化和文学既处于传统与现代、外国与本土多种文化、文学思潮的大交汇、大冲撞之中,又必然要在现实需要与传统转化中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和建构。

因此,中国文化和文学总是处于多元开放与一体深化的转换更替之中。

如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既要看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乃至新古典主义等在某些历史阶段、某些社区多元共生的情况,又要看到另一些阶段、不同社区曲折发展的实际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