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

合集下载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一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一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银川阅海中学一、教学设计思想和理论依据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线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中形成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宏观观察和微观想象两个视角对溶液的概念进行表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媒体的教学功能,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课堂生成得以呈现。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一级主题的主要内容。

前面的章节学习了空气、氧气、水、碳及其化合物和金属等物质,在学生掌握了初中化学大部分重要概念、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化学语言、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以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首次较为系统的认识溶液的形成。

该部分内容既是对微粒观的具体应用,又是对混合物分类学习的开始。

为后面酸碱盐的学习和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好铺垫。

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乳化等概念。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通过观察、想象、模型化等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溶液形成的本质。

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从微观上认识溶解,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溶解现象。

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对象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水能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有深刻印象,学生在生物课程中也有“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这一事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溶液也有一些粗浅认识,知道自然界的水是分散了许多物质的混合物,但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学生关于溶液的知识是很笼统的、浅层次的,尤其是对物质的溶解过程,不论宏观认识,还是微观理解都几乎是空白,故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利用学生的这些前科学认识,从化学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起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山东省九年级化学全册《7.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九年级化学全册《7.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用蜡烛将烧杯和玻璃片粘在一起,在向烧杯中加入少许水, 探究欲望。 再加入少量的氢氧 化钠,搅拌使其溶解,过一会儿,玻璃片
从烧杯上掉下来。 【提出问题】 :为什么氢氧化钠不见了,而蜡烛熔解了,其它 物质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本环节意图是:学生明确本节课
【教师活动】点题。这就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节课我们 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在学习过程 来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揭示目标】通过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学会 区分溶 液中的溶剂 和溶质,理解溶液的概念并对电离有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知 探究一:溶液的形成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对比 中明确方向,有的放矢。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板 书 设 计 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溶液的基本特性: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 液 形 成 的 微 观 过 程
溶液的形成 教 1、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会区分典型溶液中
学 知识 的溶质和溶剂。 目 目标 2、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微观过程。初步认识电离。 标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通常都伴随能量变化 能力 1、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探究法。 目标 2、 通过表象感知溶液的存在 情感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目标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内 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食盐
容分析 溶于水的过程开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几种物质的 混合物,并且是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图解,使 学生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过程的实质,为探究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打下基 础。 教学重点 会区分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理解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溶解过程的理解及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 课时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 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新课:一、溶液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2.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2. 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

练习1:烧杯中有100 mL NaCl 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图见大屏幕)A. A > BB. A < BC. A= BD. 不能确定3. 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练习:1.将10 g 蔗糖溶于100 g 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2. 将50 g 食盐溶于100 g 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 g ,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级全一册1.1《溶液的形成》(第一二课时)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级全一册1.1《溶液的形成》(第一二课时)

不稳定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原因: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 成为大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因些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 1-5] 硝酸铵溶于水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原因: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 烧杯冻在一起。 [活动与探究 1-6]
备课时间 课题
2013-9-3
学科
化学
课型 备课人
新授 王增华
1.1 溶液的形成-第一二课时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 的溶剂。 教学目标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多媒体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情景导入:展示配制好的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 的液体都是溶液。
一、溶解的过程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活动与探究 1-2]:
第二课时
复习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加以改正 1、凡是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是均一、透明、无色的混合物。 3、溶质必须是固体。 4、只有水才能做溶剂 5、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6、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7、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8、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关系;⑵认识悬浊液、乳浊液,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⑶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体会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⑵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关键点:溶液的特征三、教法学法: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溶液,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认识溶液,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启发学生。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实验探究、对比、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善学生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实验准备: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汽油、洗洁精、水;试管、药匙、纸槽、胶头滴管、大烧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水老板新开了一家洗衣店,收到第一批订单,这批脏衣服上的污渍大致有盐渍、糖渍、泥渍、油渍等,同学们,如果你是水老板,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脏衣服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过渡】水真的能顺利洗去所有的污渍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来模拟一下4种污渍遇到水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新课教学,解读探究【活动探究一】1.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将衣服上的污渍浸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用品: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水4支试管、药匙、纸槽、胶头滴管实验方案:友情提示:1.为便于观察到实验效果,实验所需固体药品取用量1/4药匙,植物油取5-6滴,水取约1/3试管体积。

九年级化学《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案课标要求: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通过实验探究感受乳浊液及乳化作用。

内容和学情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对溶液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例如:将水~牛奶~橙汁等认为是溶液;对于溶液的均一性没有科学认识,会认为一杯糖水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甜。

因此,教学中既要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细观察,深思考,多想象,将生活概念修正,转化为科学概念。

当然,溶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等。

因为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学习建议:通过动手实验弄清溶液的形成、特征和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学习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存在变化;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难点:从微观解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准备:多媒体、温度计,烧杯,药匙,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玻璃棒,食盐,蒸馏水,汽油,食用油,洗洁精,泥土,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等。

板书设计:溶液的形成一、溶液的形成1、定义2、组成:溶质、溶剂3、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4、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5、能量变化二、乳化现象学习过程:2、尝一尝、注射用的葡萄糖溶液,并说出它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板书: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展示目标,指导自学】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教后反思:1、充分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物或实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影响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认识物质。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单元 第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单元 第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1单元第1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五四制一、教材分析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的观察以及对溶解过程的微观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溶液的组成。

并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并会应用溶液的特征对常见的溶液进行判断。

2、通过实验能知道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4、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作用5、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进行讨论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的研究、观察、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中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四、重难点重点:1、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2、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五、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溶液的形成↓学生实践活动————总结溶液的概念和特征↓学生分组实验——————巩固溶液的性质↓学生实践活动————乳化现象↓多识一点,交流共享——————乳化原理↓总结巩固——巩固本节知识点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较少,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乳化作用的原理缺乏具体的微观示意图,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新课:一、溶液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2. 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

练习1:烧杯中有100 mL 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 )(图见大屏幕)A.ρA > ρBB.ρA < ρBC.ρA= ρBD.不能确定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练习:1.将10 g蔗糖溶于100 g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2.将50 g食盐溶于100 g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 g,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液溶解的本质和溶液的特征。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进一步体会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形成化学学科独特的观点—微粒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难点: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食盐、烧杯、蒸馏水、少量汽油、植物油、试管、酒精、碘粒等、教学资源动画氯化钠溶解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一、氯化钠的溶解
实验操作:
现象:
微观解释:
二、溶液
概念: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命名:“溶质的名称+的+溶剂的名称+溶液”
用途: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章——溶液的形成。

主要讲解以下内容:•溶液的定义与性质•溶质与溶剂的区别•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浓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2.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溶质与溶剂的区别。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其影响因素,能够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解度的变化。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习题求解。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做到观察认真、数据准确、实验规范。

3.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是浓度的计算,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演示。

4. 教学手段本次课程需要准备的教学手段有:•教师讲解•实验探究•课外阅读•讨论交流•小结归纳5. 教学过程5.1 导入和热身•提问:无色透明的水是什么?如果加入盐,会发生什么?•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质可以和水混合,形成溶液。

那么什么是溶液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溶液的形成和性质。

5.2 学习和实验探究•讲解:通过讲解PPT和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溶液的定义、性质、溶质和溶剂的区别。

•实验:让学生自行组织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测定不同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并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讨论: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实验结果,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物质种类及溶液浓度的关系。

•讲解: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解决问题,补充理论知识。

•小结:归纳和总结,加强学生对溶液性质和溶解度的掌握。

5.3 巩固和拓展•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浓度的定义,并通过例子介绍浓度的计算方法。

•练习:让学生自行完成习题,巩固浓度计算方法。

•拓展: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的科普读物,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6.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测验和课堂表现。

本次课程采用课堂表现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课堂活动的参与度等。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第一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第一单元溶液》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组织小组检查课前前置学习情况;2、以实验、讨论交流的方式形成溶液、溶质、溶剂概念;(1)、溶液的组成:溶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的物质叫做溶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2)溶液的特征:性、性溶液的质量 = +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3)、溶液中溶剂、溶质的判断补充: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或气体被称为溶质;液体被称为溶剂;如果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把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不管水量多少,一般都把水叫做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指的是该物质的溶液。

练一练(1)找出下列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①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②碘酒中的溶质是,溶剂是;(2)溶液的读法:如氯化钠溶液,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俗称为食盐水等。

氯化钾溶液全称为。

3.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知:物质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4.乳化现象阅读4-5页,找出乳化现象的概念,举出生活中乳化现象的例子。

举例:等。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上油污的区别: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时,是_____作用。

用洗涤剂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时是作用。

5.课堂小结6.达标测试练习详见学案7.作业布置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引入:我们生活中一般怎样判断溶液浓稀呢?对于有色溶液,我们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的浓稀,但无法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对无色溶液,我们就不能从溶液的颜色来区分。

探究实验:1、称取8克白糖加到烧杯中。

再加入40ml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水的密度为1g/mL)2、称取10克白糖加到另一烧杯中。

再加入50ml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让学生思考:上述所得两杯糖水,哪杯更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化学上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学习过程: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1)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的食盐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食盐水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溶液与溶质的质量比为:练习:根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溶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溶液

量?4、分析:溶質溶於水時溫度變化的實質:在溶解過程中發生了兩種變化,一種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質的分子(或離子)被拆開,向水中擴散,這一過程吸收熱量;另一種是溶質的分子(或離子)和水分子作用,給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這一過程放出熱量。

不同的溶質,這兩種過程吸或放出的熱量不同,這就使溶液的溫度發生變化。

有的溶質溶解時,擴散過程吸收的熱量小於水合過程放出的熱量,表現為溶液的溫度升高,此溶解過程向環境放出熱量;反之則溶液的溫度降低,此溶解過程從環境吸收熱量。

三、達標檢測1、動物攝取食物養料必須通過消化的主要原因是()A.使食物充分發生化學反應B.食物分解後便於吸收C.食物被消化後變成溶液才便於充分吸收D.食物攪拌均勻後便於吸收2.如下圖所示,向小試管中分別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質,右側U型管中的液面未發生明顯變化,該物質是()A.濃硫酸B.氫氧化鈉固體C.蔗糖固體D.氧化鈣固體學習反思加入5g硝酸鉀,再加5g硝酸鉀,攪拌,……,加熱,再加5g硝酸鉀,攪拌,再冷卻2、交流(1)在一定條件下,氯化鈉不能無限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加入水,又能繼續溶解。

(2)在一定條件下,硝酸鉀也不能無限制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升高溫度,又能繼續溶解。

3、問題討論:上述活動的“一定條件”是什麼?4、交流:(1)一定溫度(2)一定量的溶劑5、展示:我們把一定條件下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飽和溶液,相反,還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不飽和溶液。

1.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①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 (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②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還能繼續溶解溶質的) (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合作探究二:判斷某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問題討論:如何判斷某一溶液是否飽和?媒體使用:投影展示(1)如何判斷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飽和?(2)在一定溫度下,向100克食鹽飽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鹽,充分攪拌後,溶液的品質變為103克。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最新化学精品教学资料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型:新授来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定义2、特点二、乳化现象1、定义2、特点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2、特点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情景创设: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吗?练习: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是()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科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案《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鲁科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案《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教学方案】《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都伴随能量变化。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2.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

鲁教五四制九年级初中化学《第一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_1

鲁教五四制九年级初中化学《第一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_1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1、投影片
2、实验及相关器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鲁教版(new)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鲁教版(new)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所以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或制作图片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由于本课题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并且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与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试管、烧杯、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汽油、植物油、面粉、水。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出示一瓶汽水,分给学生品尝。

提问:汽水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征?过渡设问:为了使每个同学得到汽水、牛奶成份一样,在分前要注意什么?汽水和牛奶有何不同? 〔感知体验〕两学生上来品尝,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蔗糖溶解在水,会形成溶液吗? 提出问题:蔗糖哪里去了?(实验)蔗糖溶解在水中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消失了吗?从物质的微观上想象蔗糖的溶解过程。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微粒运动的角度了解蔗糖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溶液、溶质、溶剂及它们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特征。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1单元第1节溶液的形成教案(第2课时)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1单元第1节溶液的形成教案(第2课时)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于饱和和与不饱和溶液,对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一定的水中,如果糖一旦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

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mL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 硝酸钾、蔗糖、熟石灰、蒸馏水。

教学过程: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点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大的,但有少数物质(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反而降低的。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件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体会理解完成练习巩固知识让学生对温度对物质溶解量的影响有完整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拓展探究【提出问题】生产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人们常说某个溶液很“浓”或很“稀”,这里的浓溶液是不是就一定是指饱和溶液;这里的稀溶液是不是指的就是不饱和溶液?【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mL的水,分别加人10g蔗糖和0.2g熟石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的定义
2、特点
二、乳化现象
1、定义
2、特点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2、特点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情景创设:生活中的纯净
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
物?
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
水呢?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
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
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
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
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O11
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
在(Na、Cl)。

联系:两种
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
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
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
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
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
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
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
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
吗?
练习:
2、溶液的宏观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练习
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
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
大小( )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
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
质)
练习:1、将10g蔗糖溶于
100g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
液的质量是2、将50g食盐溶
于100g水中,经过搅拌、静
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
为30g,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
量是_______________
探究思考:
哪些物质可以做溶剂,哪些物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
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
得到溶液是的
()
A、食
盐B、面粉
C、植物油
D、石灰石
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
于溶液是
()
A、豆浆
B、果酱
C、矿泉水
D、蔗糖水
听讲
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

利用学生的已
有经验制造认
知冲突,引发
学生的思

利用图片和学
生已有的经
验、知
识,帮助学
生建立正确的


\
质可以做溶质?
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
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讨论:
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巩固练习
培养学生的想
象力和表达能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
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2、宏观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
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
油珠。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乳化现象
1、洗衣粉洗衣

2、洗发水洗头发
3、洗餐具时滴加洗洁精效果
更好
认真分析,慎于思考,畅
所欲言,争相交流
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培养
学生的动手实
验能力。

与生相联系学
以致用
通过素材和实
验培养学生的
分析、观察、
思考能力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知
识整理能力
练习展示本课习题学生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
作业
分类
作业内容
难易程
度(难
中易)
适宜学生
(优中
困)
预计完成
时(分
钟)
必做题
伴学中普中15
选做题
完成练习
中优生10
教后小记得:
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
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