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医的“治未病”说

合集下载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2)既病防变:在疾病初起或病情尚轻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 疾病进一步恶化。
1、“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内涵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 基础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基础
“治未病”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学说。这些学说为“治未病”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如根据阴阳五行 学说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针灸和按摩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 及其指导意义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内涵解析
引言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闻名于世。其中,“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 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进行防治,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以期 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治未病”理论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推动 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 育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治未病 理论,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对于及早预防和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指导读者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结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代表,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防治, 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理论不仅对 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治 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也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浅谈中医“治未病”及养生

浅谈中医“治未病”及养生

浅谈中医“治未病”及养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疾病发生的工作应放在首位,而疾病的治疗工作为第二位。

基于此,国家设立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例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管理。

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开展儿童免疫接种,产妇访视,健康教育普及,这些都是治未病及养生的具体措施。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医圣张仲景秉《黄帝内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治未病”的原则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预防。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

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

但是,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

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疾病的防治工作,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的具体养生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自古以来,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这一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是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和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摄生防病强调调摄精神意志,保持安闲清静,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过分疲倦,同时节欲保精。

中医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要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以防止其传变于脾胃。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在治愈疾病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治愈后遗症的出现。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预防为主,强调摄生、防病和治疗,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第三个方法是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八段锦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包括托天理三焦、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在办公室里做。

第四个方法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书籍研究了“”,讲究阴阳和谐,强调欲望不可过早、过度或缺乏。

第五个方法是气功养生。

《庄子》中提到了“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的是做气功,___则表明人应该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都是导引,可以帮助人们养形。

养形的目的是像___那样长寿。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篇1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医的_治未病_说

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医的_治未病_说

未病者,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所受肝 不法古”说等;三曰修养(修饰),《荀子·解蔽》有“仁者之思
之邪,故曰‘治未病’”的见解,明确显示出既病防变的思 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说、《法言·修身》有“或
想[3 ]。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在《金匮
问治己,曰:治己以仲尼”说等;四曰对抗(较量),《战国策·
含着诸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态健康等更加广泛的含义, 的观点是疾病过程中防变于先的主动措施[7 ]。
是多种复合因素的集成。因此,仅以治病为追求的医学模式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性著
已经受到了挑战,“治未病”所表现出的健康学和社会学问
作中也有体现,如《商书·说命》中的“有备无患”说[8 ],《淮南
“饮食有节”,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2 ],“谨和五味”,“勿使脯肉丰 盈,常令约俭为佳”, “所有资身,在药菜而已。料理如法,殊 益于人”,“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若得肉,必须新鲜, 似有气息,则不宜食”, “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 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 “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 人,宜常断之”,“咸则伤筋,酢(醋,可引申为酸味)则伤骨, 故每学淡食”等[5 ]这种主副搭配、荤素结合和“宜俭”“宜 素”“宜鲜”及忌“过量”、“生冷”、“咸酸”的思想,与现代研 究出的健康指南几乎是不二的模版。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 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 “善用药者,使病者而 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12 ]。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 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 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 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 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 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以 先解决脾胃问题为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施治,其效 未有不如鼓应桴者。一句话, “治未病”,就要抓住合理饮食、 科学营养、强化机体物质基础、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和抗 拒病邪能力这个基本点上。 3.3 强身壮体,充实健康动力 “生命在于运动”,缺乏运 动的生命是脆弱的,没有运动的生命是低能的。加强体育锻 炼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 的。“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2 ],华 佗的五禽戏、葛洪的调气法、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 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 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 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 运动的产物及其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 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疗法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 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 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要调整睡 眠,治疗失眠、多梦,可开具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 摩擦脚心的运动处方;要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可开具晨起 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的运动处方;要预防和治疗老年性 痴呆,可开具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 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的运动处方等。这 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 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 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1 ],何愁健康 之遥远! 3.4 科学用药,提供健康保障 在强调医学健康宗旨的同 时,人们也从来不曾小视医学的诊疗取向,始终把药物治疗 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以药防病、以药减灾、以药 治病,都是中医得心应手的法宝。谈到防, “自古圣人之作汤 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1 ];谈 到治,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1 ],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今天店铺整理了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一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

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治未病" 治疗理念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

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

他将疾病分为“未病” 、“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 ,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 。

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 ,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学认为“上医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这种以“治未病”为中心的预防思想要优于以治已病为中心的医疗思想,不仅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老年养生“治已病”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病不治如养猛虎,有朝一日会葬送人的生命。

但是,从养生、健康长寿角度看,“治未病”更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经不起疾病的折磨,而“治未病”则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反复。

它更有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和颐养天年。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有四大方面:(1)未病先防。

中医学的“治未病”首先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采用气功等养生之术,增强机体、脏腑的御病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诸多致病的因素和条件,使疾病不至发生,西医称为预防医学。

诸如预防感冒、中暑,预防空调病,预防肝肾病、肠胃病、糖尿病、心脏病,预防各种传染病,预防癌症等等。

如果老年人能把预防疾病思想贯穿到整个生活之中,那么就能减少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

(2)救治萌芽。

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个亚健康,即它既不是完全健康,又未达到疾病程度,人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有些失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疾病危险因素,处在患某种疾病的前期状态,即出现了疾病的萌芽状态。

这种状态需及早发现并设法防止它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上工救萌芽”的“治未病”,即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老年人的机体、器官、组织都在退行性变化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的前期,诸如糖尿病前期、癌症前期、肾肝病前期等等,如遇这种“萌芽”状况,赶快就医,定期检查,并防止它转化为疾病,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3)既病防变。

老年人常常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并不可怕。

问题在于要正确对待疾病,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加强养生,防止疾病的恶化和转化成更严重的疾病,如思糖尿病者一定要防止糖尿病综合症发生,防止危及生命的低血糖,要防止肾病向尿毒症和肾力衰竭转变。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庄浪县中医院苏亚平“治未病”一词,首见于这部著作。

该书被历代尊为“医家之宗”,分《素问》和《灵枢》两部。

书中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而在《素问·刺热篇》中又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前,我们可以在体表面部的不同部位发现相应的异常变化,根据其变化预先进行治疗。

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也就是疾病早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里也是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或未进一步发展之际,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

”要提高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意义的认识,我认为首先应当全面、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归纳起来看,大家普遍认为,中医“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在中医治疗理论当中“治未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主张防患于未然,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主张尽早诊断与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最后是在预防治疗的复发,减少后遗症。

一、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中医治未病发展于汉唐时期,西汉的张仲景指出旧伤愈合之后,若过度劳累,或饮食不规律,旧伤就会再次发生。

所以他将病后调摄,以防复发补充作为治未病的重要延伸;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他主要是从欲病早治和养生保健的角度对治未病提出观点,“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东汉华佗根据虎、熊、猿、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作为他和弟子们锻炼身体的方法;晋代葛洪提出“内修”“外养”的理论,方法为“行气”“导引”“服食”“卫生”等。

二、中医“治未病”典型案例史上最著名“治未病”的案例,就是扁鹊与齐桓公的故事,扁鹊因为医术高超,经常为郡王治病,有一天他去巡诊,见到齐桓公看其面容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出现一些问题,您应该尽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齐桓公听了却说:“我一点病都没有,我自己的身体自己了解,用不着治疗”。

扁鹊也没说什么就走了。

齐桓公不高兴的说道医生总是把力气浪费在没病的人身上,以便说把健康的身体说成是医好的。

过了10天,扁鹊再次去见齐桓公,并再次劝齐桓公早些治疗,因为通过查看,齐桓公的病情已经到饥肉里面了,齐桓公仍旧不相信,再过了10天,扁鹊发现齐桓公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肠胃了,又再次劝他早些治疗,齐桓公对扁鹊更加反感。

又经过10天后,扁鹊刚见到齐桓公,转身就走,这令齐桓公百思不得其解,这次怎么不说我有病了呢,他就派手下的人去问扁鹊原因,扁鹊说:“刚开始齐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针灸热敷就乐意痊愈”;到了肌肉里,用针刺便可;病情蔓延到肠胃后,服用草药汤剂还有疗效。

但是目前已经病入膏肓,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只能听天由命。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乃是医学最高境界。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中医认为,“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含义。

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

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

再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治未病”越来越成为医疗卫生实践的理想境界,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目前对于治未病的解释有:一是说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积极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说指未病即没有病,吧不需要药物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治疗,预防一下就可以了;三是说治未病是指疾病刚刚发生的、比较轻微的、还没有变化的疾病,进行一般治疗即可以解决;四是未病包括还没有发病、或者将要发病、或者初发病、或者发病而未传遍、或者发病而未转严重、或发病后未见康复。

中医上说的治未病即指第四种。

因此,广义的未病包括未发、未传、未变、未重、未复和未衰。

一.未病先防(未发)主要是指锻炼身体,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调摄精神;注意起居有常和药物预防四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就没有必要了,相信网友们都能理解。

二.即病防传(未传、未变)主要措施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先安未受邪之地。

三.控制病情(未重)防止病情进一步传遍恶化。

四.尽早康复(未复)即病后如何正确地进行调治和调养今早的康复的问题,这是中医的的一大特色。

五.以平为期(未衰)与阴阳平衡理论基本一致。

以上这五条,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以及古代医家的论著中都能找到一些,这里就不赘述了。

相关疾病:汉以前治未病认识的起源一.古籍中的有关记载1.《诗经》针对个人卫生指出:“予发曲局,薄言归沐”;针对环境卫生指出:“洒扫穹窒”、“洒扫庭内”;针对除虫灭鼠方面指出:“穹窒熏鼠,塞向埐户”。

2.《山海经》在预防疾病方面,提到了防疫、防蛊、防天、防皮肤病、防五官疾病、防外科疾病、防脏腑疾病等。

3.《礼记》中记录“鸡初鸣,咸盟嗽”说明清早起来人们已经养成了洗手漱口的习惯。

“头有疡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人们认识到沐浴对疮疡的治疗意义等。

类似情况还有记录。

4.《周礼》其意义在于创立了最早的医事制度与指导卫生保健设施建设,标志着医学摆脱了巫术迷信的绊羁,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5.《养生方》讨论比较多的是七损八益等房事养生。

二.主要观点1.《周易》的阴阳平衡观主张着眼于自身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张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

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你需要了解一下

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你需要了解一下

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你需要了解一下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中医的“治未病”这个词语时,不了解的会以为是“治胃病”,还有人因为不懂读成了“治末病”。

总之,就是不懂“治未病”这三个字到底啥意思。

有些人做了解释后,可能还会有人不理解,身体没什么毛病治什么病?就和现在爷爷奶奶们年龄大了以后爱买保健品是一个道理,但不一样的是,保健品买的是心安,却未必有效,而治未病真就是从你身体本身出发,提前帮您防病的。

那么,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到底有哪些含义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一、“治未病”简单释义“治未病”这一思想出自《黄帝内经》,其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简而言之,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擅长致病,而擅长预防疾病。

给大家讲个扁鹊答魏文王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三个兄弟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就是能提前铲除病因,但大家都不知道;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大家觉得他只能治疗小病,因此名气也不大;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因此大家觉得我医术高明。

”其实,这就是“上医治未病”。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也说明古人早就对疾病“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二、“治未病”的三级预防思想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内容。

具体为:1、未病先防中医认为,当机体未生病时,也应进行适当的管理与维护,简而言之,我们常开的车都需要定期保养,人体也不例外,这就是未雨绸缪,也就是让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顺应自然规律,养护好身体,以免疾病发生。

一般来说,未病先防不一定非要依赖药物,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即可予以调节。

而一旦病邪入体,导致了某些隐匿性的病理变化但尚未达发病状态,病人尚无显著症状时,就是“潜伏期”这种,“病而未发”状态时可能临床上查不出得了什么疾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一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

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这是已病未传态的治疗原则。

比如高血压病人,我们要防止其并发心、脑、肾的改变;中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要及早治疗他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

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要注意调摄,以促进并提早日康复和防止疾病复发。

中医“治未病”理论解析

中医“治未病”理论解析

中医“治未病”理论解析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体内有了致病因素,以中医的独特视觉观察这种致病因素可以用"痰、湿、瘀、火、毒"来模糊归纳,痰、湿、瘀、火、毒在体内存在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整体或局部造成损伤而使身体发生疾病。

如果我们将疾病已成后定义为“已病状态”的话,那么疾病未成前即为“未病阶段”,在“未病阶段”以中医的方法进行的医学干预,我们称之为中医“治未病”。

可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会在发病后才进行医学干预,因此习惯上把这时的医学行为叫做“医疗”或“治病”。

然而,在传统中医学看来,真正高明的医学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

《黄帝内经》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此可见,在《黄帝内经》时代医学家们已经很明确的指出,“治未病”才是传统中医最高明的行医方向和最根本医疗手段。

譬如脑梗,在脑梗后才进行溶栓、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等治疗,这是“治已病”行为。

事实上,脑梗前一周或一个月或更久前,在脑部血管梗塞附近或头、颈部等广泛区域可能已经出现致病因素——痰、湿、瘀、火、毒的积聚或经脉血管的异常,如果我们能在那个时候那个阶段进行医学干预,或许就能避免后来脑梗的发生,“那个阶段”的医学干预即“治未病”。

以此类推,许多疾病都存在“未病阶段”,或者说几乎所有疾病都存在“未病阶段”,如果我们以痰、湿、瘀、火、毒来模糊归纳致病因素的话,我们几乎可以精确的对所有疾病进行“未病阶段”的干预治疗,而不仅仅是笼统的保健预防。

如果我们能在疾病的未病阶段进行有效的医学干预,我们就是传统医学所说的“上工”,我们所做的医学行为即“治未病”。

由此可知,“治未病”并非“不治病”,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防复”的笼统概括,“治未病”是有超前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全面深刻的医学干预,是更高级的医疗行为,是能够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或将疾病截断在未形成阶段的最高明可行的医疗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患之患, 故无 忠” 9, 史记・ 说[]《 扁鹊仓公列传》 中的“ 使圣 人预知微, 能使 良医得早从事, 则疾可 已, 身可活 ” 1 等, 说 0
都 从 更广 泛 的层 面 反 映 出 中 医“ 未病 ” 的积 极 意 义 。 治 说

可以肯定地说 , 中医的“ 治未病” 说是源远 流长 的, 是在 长期医学实践 中不断发 展进步 , 逐渐形成完善的系统学说,
文 章 编 号 : 4 6 5 (0 8 0- 0 3 0 1 0- 82 2 0 ) 3 0 0- 3 0 中图分 类 号 :2 9 文 献 标 识码 : R 2 A
对 医学 本 质 的认 识 , 不 同 的政 治 、 济 和 科 学技 术 背 在 经 景 下 的 回答 是 不 尽相 同 的 。 现 代 , 的健 康 学 意 义越 来 越 在 它 明 确地 凸显 出来 ,把 医学 的 目的单 纯 归 结 为 诊 治疾 病 已成 为 过 时 的概 念 , 就 是 说 , 学 的 本 质 是 以健 康 为 目的 的 。 也 医 健 康 , 了传 统 意 义 上 的 生理 健 康— — 机 体 不 生 病 外 , 包 除 还
维普资讯
仲 20 年第2 卷第3 Gn u aoTM 2 8 o2 N. d 08 1 期 a uor l C ,0 11 o s J n f 0 V . 3
科学认识和理禳中医的 “ 治未病 ” 说
温 长 路
中华 中医药学会 , 北京 1 02 09 0 摘 要 “ 治未病” 最早见于 ( 说 ( 内经 , 黄帝 至张仲景 寒 杂病论) ) 已形成 完整 学说 。其基本含义 包括未病 先防、 既病防变和病后康 复 3个方 面, 充分理解、 运用“ 治未病” 说可起到养精调神 、 理饮食 、 学用药的作 用。 合 科 关键词 治未病; 中医学
代 表 着 医 学 的前 沿 和 方 向。 2 对 中医“ 未 病 ’ 的 诠 释 治 ’ i 兑 中 医“ 治未 病 ” 的基 本 含 义 是什 么 ? 常认 为 , 说 通 它包 括 未病先防、 既病 防变 和 病 后 康 复 3个 方 面 。 有 人 因此 提 出 也 疑 问 : 既然 未 病 , 来 ‘ ’ ? ” “ 何 治 之 问题 出在 对 ‘ ” 未 病 ” 治 和“ 的理 解 上 。 治 ” 何 意 ? 得 从源 头上 做 点 考据 。《 语 大 “ 为 这 汉 字 典》 合 了历 代 的全 部 用 法 , 治 ’ 定 了 2 用途 , 综 ’ 确 O款 其 中 可 以与 医联 系起 来 的 至 少 有 7条 : 日整 治 ( 治 ) 《 一 修 , 玉 篇 ・ 部》 “ , 治 也 ” 、广 韵 ・ 韵》 治 , 也 ” 水 有 治 修 说 《 至 有“ 理 说 等 ; 日治 理 ( 治) 《 子 ・ 文 公 上》 劳 心 者 治 人 , 二 统 ,孟 滕 有“ 劳 力 者 治于 人 ” 、 史记 ・ 说 《 商君 列 传》 中有 “ 世 不 一 道 , 国 治 便 不 法 古 ” 等 ; 日修 养 ( 饰 ) 《 子 ・ 蔽 》 仁 者 之 思 说 三 修 ,苟 解 有“ 也恭 , 圣人 之 思 也 乐 , 治 心之 道 也 ” 、法 言 ・ 身》 或 此 说 《 修 有“ 问治 己 , : 己 以仲 尼 ” 等 ; 日 对 抗 ( 量 ) 《 国策 ・ 日 治 说 四 较 ,战 赵 策 四》 “ 、 交 重 赵 … … 皆且 无 敢 与 赵 治 ” 、 洪 范 有 齐 秦 说 《 传 》 其 相 生 也 , 以相 继 也 , 相 克 也 , 以相 治 也 ” 有“ 所 其 所 说 等 ; 日 征服 ( 服 ) 《 子 ・ 五 制 ,苟 议兵 》 兵 大 齐 则 制 天 下 , 有“ 小
含着诸如心理健康 、 社会适应状态健康等更加广泛的含义 ,
是 多种 复 合 因素 的集 成 。 因此 , 以治 病 为 追 求 的 医学 模 式 仅 已经受 到 了挑 战 , 治 未 病 ” 表 现 出 的健 康 学 和 社 会 学 问 “ 所 题 迫 切 要 求 人们 做 出恰 当 的 回答 。 “ 治未 病 ”代表 着 人 类 新 健 康观 的主 流 意 识 和方 向 , , 是 当今 医 学 研 究 的主 题 。中 医学 以“ 治未 病 ’ ’ 了 自己的 学 构建 科 特 色 , 科 学 认 识 论和 丰 富 的实 践经 验 所 表 现 出 的优 势 , 其 让 人 类 看 到 了希 望 和 感 到振 奋 。 1 中 医“ 未病 ’ 的渊 源 治 锐 中 医“ 未病 ” , 现 存 最 早 的 中医 经 典 《 帝 内经》 治 说 在 黄 中就 已经被 提 出来 了 。 《 帝 内经 ・ 问》 二篇 《 气调 神 黄 素 第 四 大 论》 圣 人 不 治 已病 治 未病 , 治 已乱 治未 乱 … …夫 病 中“ 不 已成 而 后 药之 , 已成 而 后 治 之 , 乱 譬犹 渴而 穿井 , 斗而 铸 锥 , 不亦晚乎” 的论 述 , 开创 了 中医 对 这 一领 域 的独 特认 识和 精 辟 见 解之 先 河 [ 。在 《 问》 1 ] 素 的另 外 一 篇 《 0 论》 《 帝 =热 牵 和 黄

还 明确 论 证 了“ 未 病 ” 养 性 的 直 接 关 系 : 喜 养 性 者 , 治 与 “ 治 未病 之 病 ”创 造 了 一 整 套 养 生 延 年 的方 法 [] , 5。朱 丹 溪 对 “ 未病” 治 也有 进 一 步 的 认 识 , : 说 “已病而 后 治 , 以为 医 家 所 之 法 ; 病 而 先 治 , 以明 摄 生 之 理 ” 。叶 天 士 未 雨 绸 缪 未 所 … 的思 想 , 较 前 进 了 一 步 , 又 他提 出 的“ 务在 先 安 未 受邪 之 地 ” 的观 点 是 疾病 过 程 中防 变 于 先 的主 动 措施 [ 。 7 ] 中医“ 未 病 ” 思想 , 历 史 上 各 个 时 期 的 社会 性 著 治 的 在 作 中也 有 体现 , 《 书 ・ 命》 的“ 备 无 患 ” 如 商 说 中 有 说 ,淮南 《 子 ・ 十 六》 的“良医者 , 治无 病 之 病 , 无 病 ; 人 常治 卷 中 常 故 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