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
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
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
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7 现代诗二首讲义 苏教版
部分来自《点拨》
3.第8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出对当年 延安生活的回忆,在诗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4.“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这句诗中选 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选取“米酒”“油馍”“炕上”等有地方 特色的事物来写,既亲切,又真实。渲染了延安人 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 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 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 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 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 《回延安》。
母校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摇篮,《再别康桥》寄托了 徐志摩的绵绵情思.分别在即,诗人的柔情别恋是怎样的呢?
信天游
来自《点拨》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 种民歌,这种民歌的特点是:章法上两句一节,节 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 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 “比兴”手法。
新月派
来自《点拨》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 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要成员有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提倡 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 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 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 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 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情感的特点。
3.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肚【dǔ】糜【méi】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榆阴【yú】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 xiāo】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登时:即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3.作者介绍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4.背景介绍《回延安》:1956年,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
一、学习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学习重点:1、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
三、学法指导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五、学习研讨(一)、导入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三)诵读欣赏,理解意境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四)质疑精读,赏析诗歌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赏析诗歌,选择这首诗的某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六、课外延伸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现代诗二首》之《再别康桥》一、学习目标: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学法指导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
学生通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7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03
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由于现代诗歌的语言较为抽象,意象丰富,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情感和
意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内涵。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及依据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配乐朗诵、教师范读等手段,引 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问题情境教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探究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讨 论氛围。
创作活动
鼓励创作
在讨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可以引导学生从自 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也可以借鉴其他诗人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本课选自该册教材的现代诗歌单元,包括两首现代诗。诗歌内容富有意境,语 言凝练,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意象、象征等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与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阅读与《现代诗二首》主题相 关的其他现代诗歌,拓宽学生 的阅读视野。
完成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练习 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 题型,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作业批改方式
面批
01
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批改,及时纠正学
生的错误和不足。
互评
02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导学案苏教版
《回延安》导学案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l u)白羊肚手巾(d ) 糜子(m€閕)黍类(sh )油馍(m€螅?气喘(chu n)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7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特殊的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诗歌,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难点及关键: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三、授课时数:1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赏析法五、教学过程及内容:1、导入: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听一首歌,听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1)师生共同听看视频音乐阿宝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找学生谈感受。
(3)教师引入今天的课题:阿宝演唱的这首歌属于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民歌高亢激昂,歌词优美流畅,就是一种自然的诗体。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延安》就是采用“信天游”这种形式而创作的一首诗歌。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信天游”有关资料。
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善用比兴手法,读来高亢有力。
3、师生了解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4、检查学生预习:(1)抽查个别字词及读音。
(2)找学生有感情读诗歌。
5、教师范读其中一段,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6、学生自由读,品味诗歌情感。
7、提问读。
8、师生共同赏析诗歌:(1)诗歌写了几个画面?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诗歌写得充满情感,那是因为它妙用了很多修辞,你发现了哪些?找出相关语句品味一下。
(3)除了使用修辞手法,作者还使用很多很有陕北特色的叠词、动词,你发现他们了吗?找出来我们共同品一品。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教学,以学生朗读为主。
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2、指点学生用简练的话分别概括全诗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把握全诗叙事抒情的脉络。
3、教师讲解“信天游”、“比兴”等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4、有关诗句的理解结合练习,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重点1、理解和体会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2、诗的章节安排,有时间顺序,有行程的次第,因之也有感情的内在逻辑发展。
3、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提示:“比兴”是我国民歌中最常用的手法。
教学准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例如某某十年的变化)教学内容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回某某》这首诗以诗人贺敬之阔别十年重回某某怀抱、回忆某某往事、与亲人欢聚、喜爱某某新貌、赞颂展望某某五个部分组成。
全诗涌动着灼热的情感,令人感情澎湃,为之心潮起伏。
1)事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以便于学习这首诗。
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十六岁到某某,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后在诗歌领域创作颇丰。
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及文化部代部长等职。
1956年作者从重回某某,看到某某的巨大变化,于是激情满怀地创作了《回某某》二、阅读第一部分,思考:1、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一部分写回某某,抒写久别某某的感触,表达了作者激动、喜悦的心情。
2、哪些词语的运用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提示:“莫要”,表明强抑住自己内心的激动。
第二小节中“抓”,写出了诗人对某某土地的热爱。
“贴”字更写出了对某某土地热爱之深沉。
第四小节把某某比作母亲,既形象、生动,又从升华了的思想境界上写出了对某某的无比热爱。
第五小节中的“唱”、“笑”、“招”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欢乐气氛,又显得十分亲切。
第七小节中“登时”准确地表达了作者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扑”字表情达意强烈而准确。
3、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1)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忆某某,追想当上某某的战斗生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7 现代诗两首 回延安教案 苏教版
《回延安》◆教材分析《现代诗两首》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收录了词、歌曲、古代诗、现代诗等几种文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鉴别、学会体验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诗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教学难点】诗歌所深寓的感情,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信天游。
3.简单了解现代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活动,导入新课:播放陕北信天游视频。
师:一曲信天游把我们带到了陕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二、资料链接(一)简介作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二)知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延安》。
(三)信天游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这一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素近乎直白;抒情炽烈近乎滚烫;曲调简单,两句一节,反复咏唱;语言通俗,易懂易记。
许多人对诗歌的理解多囿于文人诗,认为其“高雅”、抽象、难于理解,因而“曲高和寡”,而回延安由于借用“信天游”这一形式,并且是原汁原味的借用,用发自肺腑的话语把对革命圣地的敬仰之情和对党的感激之情淋漓尽致的宣泄了出来,自然而然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以至众口传颂。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7 现代诗二首 再别康桥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 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 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 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再别康桥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二、教学难点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2.指名3—4名学生朗诵该诗,要求力求读出诗味。
【目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新知研习】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朗读全诗,抽查学生,教师正音。
荡漾青荇揉碎斑斓漫溯笙箫2.播放朗读带,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即饱含的深情。
3.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著-激动—沉默—平静(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能力)4.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
5.康桥:1921年,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秋)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背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教学内容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
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
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7课《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课前准备1 、背诵这首诗2 、把四个大组分别分成意象派、绘画派、结构派、音乐派这四大派四、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五、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二、走进徐志摩徐志摩( 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具体简介见课件,课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有关图片)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后让学生读,让学生能找出差距1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2 、范读正音:青荇( xìng )长篙( gāo )漫溯( sù)笙( shēng )箫3 、学生朗读4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语速、语调和感情)。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7课《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第一节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感情基调;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反复朗读课文,并读出课文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思考:朗读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二、【问题与探究】问题1.你知道哪些关于离别的古代诗词?问题2.这是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有何差别?问题3.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朗读时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三、【目标检测】1、徐志摩,(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2、“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和。
【配餐作业】A组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把握情感和节奏。
2、根据背诵,补全下列内容。
轻轻的我走了,;我轻轻的招手,。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B组3、读《志摩的诗》,选几首你喜欢的进行诵读。
附:《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为要寻一颗明星》(1924)(徐志摩)我骑著一匹拐腿的瞎马,/向著黑夜里加鞭;---/向著黑夜里加鞭,/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马。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二十七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1 苏教版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安排交流课前学习成果(学习途径:图书资料、网上资料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内容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
2.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某某学习工作。
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某某,写出了这首诗。
3.说说“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
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
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全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⑴诗歌主要表现了哪些内容?⑵主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明确:⑴主要内容有;回到某某、回忆某某生活、亲人团聚、某某新貌、歌颂某某历史。
(不必拘泥于先后顺序)⑵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
(只要说出整体印象)2.从五个部分里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朗读给同桌听。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
从音准、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评价。
三、品读欣赏,体悟诗歌表达特点1.学生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明确:运用拟人、比兴、夸X、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
2.学生活动。
从诗中任选三处(其中有一处是关于词语凝练性特点)进行赏析。
教师引导赏析要点:既要写出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指出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某某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某某、行近某某万分激动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了解背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教学内容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
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
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些诗歌的产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延安。
1.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农家庭。
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
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
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这首诗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这就是给我们带来这首精彩诗歌的作者——贺敬之。
介绍贺敬之的作品,歌剧:与人合创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诗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雷锋之歌》。
三、课文分析。
1.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白羊肚延河柳林铺
糜子打发油馍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4.诗歌主要通过哪些回忆表现了作者对延安母亲的情感?
学生回答,明确五个部分:回到延安、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看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
(回、忆、聚、看、赞。
)
5.既然作者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10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作者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找出相关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在寻找这些内容的同时结合朗读进行,注意重读的词句及修辞。
此处可结合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片段的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化,个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穿插进行。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
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
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
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