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

合集下载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
黄 海 泉
( tr 湖 ̄. 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 武汉 4 0 6 ) 30 8

要: 隐喻是一种修辞 , 也是一种语 用现 象。隐喻 的理解和接 受就是一个 听者通过共有的认知语境寻找 最佳
关联 的明示、 激活 、 选择 、 推理 , 最终获得 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此外 , 关联理 论虽给 隐喻 的理解提 供 了新的视 角, 但
20 09年 l 月 1 第2 卷第1 8 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inj n o eeo dct n o r l f l gi gC l g f ua o n Heo a l E i
N V2o O.0 9 V 12 . l 0 . 8 No 1
从 认 知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分 析 隐 喻 现 象
C m uiao n ont n 中提 出了 以关 联为原 则 , o m nct nadC gio ) i i 以明
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 《 辞学》 、修 两部著作 中将隐 喻 定格为修辞手段 以来 的两千多年间 , 人们对 隐喻 的研究基本
局 限在修辞学领域内。从 2 O世纪 7 0年代以后 , 随着西方哲 学 的语言学转 向以及符号学 、 知心理学等力量在西方 的兴 认
起 和发展 , 对隐喻的研究也从 原来 单一 的修辞层次发展成 为 哲学 、 心理学 、 语义学 、 语用 学、 知科学 和外语 教学等多层 认
示一推理 (s ni - frne 为理解 模式 的关联 理论 (e . ot s ni eec ) e o n rl e vneter) 而该理论正是在 认知语用框 架下讨论 和研 究 a c o , h y
的语境效果; 交际原则解释 了最佳关 联 , 即在话 语理 解时付 出有效的努 力之后所 获得 的足够 的语 境效果。在同等条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众所周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 三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因此,当今世界 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实际上,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喻的探究

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喻的探究
此同畸,通迥词匿隐喻和言 法隐喻的比较分析 ,我们看到雨往概念隐喻研 究的相似 黠,徒而得 出结合雨檀 吾
视 角封 隐喻 的研 究是揭 示人 妊 思 维基本 特徵 的 最好 方法 。
嗣键 匍 : 忽知苫 言学 系统功能理输 概念是人翔思想交流的工具 , 是人的主觏意藏封现寅世界的反映。在 言使用中 的用法有本柬的和
以连到揭示隐喻遣一 虚不在的 言特徵的 目的。
2 .系统功能理输的概念 功能 (d ai a fnt n) i t n l ci 和概念隐喻 e o u o
21H l a . a i y的概念功能理箫和鼯法隐喻 l d H ldy( 94) ai l a 19 把 言割埽焉三佃主要的基本功能 :概念 (da o a) i t n1 功能 、人 (ne e o a) ei i r r n1 tp s
在以上的理输框架 中, 滔篇被祝焉捂羲送挥功能排列 的 羲寅髓 , 篇 羲翠舆此同畴结合了三大功 能成分 : 概念功能 、人隙功能 和捂篇功能 ( a i y 9 8 o遣三檀功能由相一致 的播法系统柬髓现:及 H ld ,17 la
物系统 、 螽氯系统和主位系统 。
H l a 19 :1617 恝届 ,概念功能能够傅遮新信 把未知信息傅遮绐聪者。造獯功能髓现 a i y( 94 0 .0 ) l d 皂 在所有 言的使用 中,因禺 输使用何往特殊的 言 ,人们缌是要指他们在逭佃世界上所经腥 的事情。在
维普资讯
A g 2 0 , ou , o8(eilN . ) u . 0 6 V lme3 N . S ra o3 2
Sn - n l hT ahn , S N1 3 —0 2 U A ioUSE gi ec ig I S 5 98 7 , S s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苏轼词中的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苏轼词中的隐喻

它 只是增加语言表达力 的一种工具【 I 1 。传统的隐喻研究 只是 把 别 、 旅怀 、 风光、 农村 、 怀古 、 悼亡 、 闲适 、 贺寿、 嘲谑等题材的词 。
约翰逊 的概念 隐喻理论 的出现 , 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 为是人类 要集 中在三个方 面:. 1苏轼词 的修饰手法 , 如拟人、 明喻 、 暗喻 、 用来组织其概念 系统 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作为通过一种事 联想等; 苏轼词的意象; 苏轼词的翻译 。 2 . 3 . 简而言之 , 对于苏轼
fmo s i o t. uS i k i e r ahtep a f efc o . hsp p rte t t ymea h r i o h ’ ir m tep rp cieo c g iv i — a u p es S h ma e c n r c h e ko p ret n T i a e r os e s g e e i i s ud tp o nS S is f s e o h ese t f ont el v i n gl t s yd igt s tea to e o . e n n lsi ie n tp o nS h ’ i . ayet h rc rs c fd ee tca sso qi i .B on , uh rt st:1 d f ea dca sydf r tmea h r i u S iSC;2 Anlz se hi h i r i f e s hec aa t it so i rn lse f e i f
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 隐喻在人类的语 言和 , 鲜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 的角
度对其进行分析。
不在 . 是人类思维 、 行为和表达思想 的一种系统的方式 。 在各种语 言现象 中 ,笔者选择 了中国的宋词作 为研究对 象, 因为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它是隐喻的海洋 。 . c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喻 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 新的语 言意 义产生 的根 源 本文通过认知语 言学理论 阐连研 究隐喻 的理
论基 础 ,并解释 隐喻与认知 、隐喻 与本 义的 关系,观明对 隐喻 的研 究应注 意解释 的范 围与意 义 ,应从
文化与思维入手 ,探讨语 言的 哲学 实质 ,从而对语 言进行 深层次的研究
认知 语 言学对 隐喻 的诠 释术
口 李光梅
( 玉林师范!院 外语 系 副教授 ,广西 玉林 570 学 3 0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 要 】 ̄g -,在变,A对 - .世祭的 也是在不断深化; 认知 对语言研究 从规范、 描写发展到解 释
认 知语 言学 在 客 观 主 和 主观 主 义之 间 架起 了一 座侨 梁 ,提 出 了主 客 观 相 结合 的 体 验 主 义认 识 论 , 隐

日 的的 在深 语世, 知不 化究人 是断 变 界势 的 的 化 趋 言 中认 研
性 的 。 结构 主 义试 尝对 语 言 结构 进 行 描 写 :转换 生成 语 法注 重 深 层 结构 和 语 言 能 力 ,是 形 式 主 义
( ) 在 语 言研 究 当 中,不论 是 历 时还是 共 时研 究 , : 世 纪末 ,认 知 语 言 学认 为 语 言 受人 们 认 识世 界 2 不 外乎 规 范 、描 写 、解 释 三 种 形 式 。 这 三 种语 言 的 方 法和 规 律 的制 约 ,是 认 知 的一 部 分 ,我 们 不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玉 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 ) 哲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隐喻 已不仅仅 是修辞 学中与明喻 、 认知语言学的研 究是在摒 弃 了纯粹的唯心主 夸 张、顶针等相提 并论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我 义和 纯粹 的客 观 主 义 的观 点 的基 础 上提 出的 .其 们 认 识 变化 中的世 界 和语 言 的 重要 手段 之 一 。 因 哲 学基础是主客观相结合 的经验现 实主义认识论 . 为我们要认识和描 写以前 未知的事物 ,必须利 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隐喻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1 引言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 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 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关键 词 : 隐喻 ; 念 隐喻 ; 构性 隐喻 ; 概 结 方位 性 隐喻 ; 本体 性 隐喻
Abs r t M ea h r s o o y fg r o p e h t ac : t p o i n t nl a iu e f s e c bu a s t lo
c g i v h n me o .T i a e n l z t p o r m h e- o n t e p e o n n h s p p r a a y e me a h r fo t e p r i s e t e o o n t e l g it s An n r d c t cu a tp o s p c i f g i v i u s c . d i t u e s u tr lmea h r , v c i n i o r oi na in l re tt a mea h r n o tl ia tp o n h n s ln o t o s a d no gc l mea h r i C ie e a — s
的 ,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的表 达 . 重 要 的 是 它 对 人 类 的 思 维 和 它 更 行 为 发 挥 着 决 定性 的影 响 , 隐 喻研 究从 字面 意 义 的研 究 转 向了 即
认 知 层 面更 深 层 次 的研 究 。
l ) 陶 醉在 甜 蜜 的 爱 中 。 3她
g a eb sdo a o n o no Ste r fc n e ta tp o. u g ae n L k f a dJ h sn’ h oyo o c pu lmea h r
Ke r s y wo d :me a h r c n e t a tp o ;tu t r l t p o ; tp o ; 0 c p u l me a h r sr c u a a h r me o in a in l t p o ; no gc 1 t p o r tt a a h r o tl ia a h r e o me me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身体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身体隐喻
J n yYo u d, o r s. e n : uwo l F re t
F re tBut o n’ rym e o r s: u wo tma r . y
隐喻是 通过 人 类 的认知 和 推理 将一 个概 念 域系 统地 、 对 应 地 映合 到 另 一 个 概 念 域 的结 果 ,抽 象 性 的 语 义 主 要 是 以 空 间 概 念 为 基 础 跨 域 隐 喻 而 成 。 隐 喻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现 象 , 重 要 的 一 点 是 一 种 人 类 的 认 知 现 象 ( 寅 ,0 7 。 更 王 2 H ) D L k f Jh s n 为 , 喻 的 形 成 即 隐 喻 化 , 两 个 概 念 域 ao 和 o no 认 隐 是 之 间 的 结 构 投 射 。从 逻 辑 上 看 , 喻 最 主 要 的 特 点 就 是 “ 隐 范 畴 错 误 ” 即 将 两 个 不 同 范 畴 的 事 物 加 以 类 比 。 而 实 现 特 , 从 征 的 转 移 , 而 形 成 隐 喻 。 从 认 知 的 角 度 看 , 的 概 念 系 统 进 人 主要 是建立在概 念隐 喻之上 的。 过 隐喻 . 们可 以利用 已 通 人 有 的 经 验 来 认 知 新 的感 受 , 认 知 比较 抽 象 的 事 物 或 概 念 。 并 例 如 , 们 常 常 利 用 自 己最 熟 悉 的 身 体 器 官 或 部 位 。 成 身 人 构 体 隐 喻 概 念 , 认 知 、 验 和感 受 其 他 领 域 的 抽 象 概 念 。 我 来 体 们借 助于体 验哲 学 的理论 分 析 了身体 隐 喻 的认知 功 能 . 在 分 析 中我 们 发 现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身 体 隐 喻 都 经 历 了 类 似的认知 过程 。

从语用-认知的角度看隐喻的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功能

从语用-认知的角度看隐喻的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功能

从语用—认知的角度看隐喻的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功能肖清玲(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认知隐喻观打破了传统隐喻观将隐喻看作语言附加物的看法.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给人类提供了一种观察事物的新角度和认知事物的手段。

隐喻基于意象一图式转换原则和一个语义场与另一语义场之间的映合原则。

实现了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

本文试图从语用一认知的角度来探析隐喻的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功能。

关键词:隐喻意义扩展创造一、引言隐喻研究已从修辞学领域扩展到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多种领域。

认知隐喻观打破了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语言附加物的看法,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给人类提供了一种观察事物的新角度和认知事物的手段。

隐喻的运用起到了语义扩展和创造新义的作用。

从而表达新的思想,隐喻化语言被认为是语义扩展和语义创造的最强有力工具。

语义的扩展和创造一旦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运用.词汇的意义就增加了新的义项.并收录于词典。

因此.隐喻化的表达手段丰富了人类语言。

对语言的发展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隐喻的意义扩展功能1.隐喻意义扩展原则(1)用具体的、熟知的概念表示抽象的、陌生的概念,从而使词义得到引申和扩展。

例如,“l i ne”最原始的意义是“线,线条”。

而在句子“H e s t aye d f rom t he l i ne of ar gu.m ent”中,“l i ne”却应该理解为“路线,中心,主题”之义。

在此,争论被看作一个延伸的过程,而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与“线,线条”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从某一点出发,朝着某一方向延伸。

(2)联觉隐喻运用一种感觉系统的词汇描述另一感觉系统。

例如.“sw eet”这个用来描述味觉的词也经常用来描述嗅觉、听觉等,像sw eet f l ow er、s w eet sound等都是常见的用法。

(3)人性化原则。

隐喻的意义扩展也可以通过将人的特点赋予无生命物体来实现。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谚语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思维和概念,这种文
化内涵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密切,因为它们都强调语言的概念。

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隐喻的功能是理解及表达一种复杂的概念
的基础。

隐喻的结构不仅能表达含义,而且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维模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及表达一些褒义和
贬义的概念。

根据隐喻理论,这些隐喻结构有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潜在层次。

表面层次采用特定的短语或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而潜在层次代表着
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出讲话者的看法、理解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的使用是由在某种文化内已经存在
的隐喻形式和方式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和方式会受到文化内外的影响。

因此,认知语言学者们以隐喻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和理解受到
文化内涵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用来理解语言
的使用和理解的背景。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语言学者们更好地研
究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例如表达情感、思维模式和概念的能力。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汉语中颜色隐喻修辞功能[论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汉语中颜色隐喻修辞功能[论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汉语中颜色隐喻的修辞功能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从微观上的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发展到宏观上的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

颜色词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被用于各种隐喻表达中,颜色词作为源域也可以投射至不同的目标域中,颜色词在隐喻表达中体现了不同的意义,相关修辞功能更是丰富多彩。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浅析了汉语中黑、白、红、黄、蓝、绿几种主要颜色的隐喻认知和颜色隐喻的修辞功能。

关键词:隐喻颜色词颜色隐喻修辞功能隐喻是人类的认知现象,莱柯夫和约翰逊都认为,隐喻是人类在基于相似性基础之上的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活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从微观上的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发展到宏观上的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到了许多的颜色词,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领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

一些意义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构成了一种隐喻认知。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汉语基本颜色隐喻的主要修辞功能。

一、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在隐喻结构中,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

在汉语中,黑、白、红、黄、蓝、绿六种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基本固定了下来,并且基本颜色词语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形成了双重心理意向,从而包含了两种常见的隐喻认知。

列表如下:这些用汉语基本颜色词表达另一领域的范畴义基本已经确定了下来,我们借助色彩特点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来比喻颜色概念以外的事物和现象,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汉语中这几种基本颜色隐喻的修辞功能。

二、汉语颜色隐喻的修辞功能。

在汉语的颜色隐喻中,人们取颜色域与其他领域内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

人们最早是把隐喻当做一种修辞格,现在更进一步的看法是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所以在认知语言学的参照下,汉语中基本颜色隐喻是具有相应的修辞功能的。

[语言学,角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语言学,角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现如今有很多人喜欢使用隐喻来反映情绪,有很多学者也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开了研究,学者从很多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为翻译界带来了提供了翻译的新途径。

因为隐喻的作用在翻译中已经凸显出来,再加之,学者的研究越加深入,人们对隐喻的翻译希望;了解更多。

一、隐喻的认知性上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对隐喻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从而确立了其在认知领域中的地位。

有关学者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一种十分明显的认知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人类特有的思维,也正是隐喻的存在,人类可以将相对难以理解的思维变为可以理解的形象。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的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的域上,目的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人们在源于自己切身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相关学者认为,翻译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最为贴切与自然的语言将其语义以及语体完全的表达出来。

单纯地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翻译者应该注重的是对等语,而不是所谓的同一语。

上述读者已经对隐喻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基于此,需要采取如下对策:1、对等措施尽管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也有很多民族,每个民族经过长期漫长演变,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因为人类在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过大的差异,因此对很多客观事物的认知都有相同之处,同时对认知理解也相类似,正是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能够进行隐喻的关键所在。

在翻译隐喻时,翻译人员可以选择使用对等的方式来进行映射,利用一致的概念来进行映射,这样译文读者才能够有与原有读者产生共鸣,出现相同的反应。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作者:李春兰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5期摘要:隐喻研究在近年来得到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所涉及到的最广泛的领域是语言学,而通过在语言学的视角下来对隐喻进行探讨和分析是进行语言学研究的认知基础,但其核心是将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林论逐步从概念过渡到隐喻所实际的可应用的语言交际中。

因此,这就要求对这种语言学视角的人质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框架结构,并沿着这种方向和目标通过对比、语义、互动等多种方法来进行隐喻本质的探讨,但对于以非常规性为特征的诗性隐喻的理解机制不能是单一的,该文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对隐喻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隐喻理论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91-02在过去,隐喻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是众多学科研究所需要进行探讨和涉及到的,包括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多种学科体系都与隐喻的研究相关联,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所作出的隐喻研究在当前的学术界还比较少见。

该文主要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出发点,来探讨隐喻理论的具体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内容的区分,因为在语言学中包括了广义和狭义的差异,通常所提及得语言学主要语言的教与学或第二语言习得,这也即是狭义上的语言学定义,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是真实情景下语言的运用,这种语言学的分析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语言学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相对应的讨论。

所以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是隐喻在真实语言交际中的运用。

1 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当前,有众多的语言学家和哲学专家甚至是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对隐喻理论的研究,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学科的创新和优化的必然趋势,让隐喻在众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部分发达国家,隐喻已经被例如到修辞学的研究中,将其作为修辞的定义和视角进行探究,因为国外相关语言学研究者发现这种隐喻的产生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隐喻》中的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隐喻》中的隐喻

个个 隐喻叠加在一起产生 ……把怀孕过程的动感效果显示出
的” 的概念隐喻为例 , “ 海绵 ” 是 源域 , 具有 具体性 ; 时间是 目标
域, 为抽象 的概念 , 时间的特点映射到海绵上。 而许多情况下 , 如
“ Y o u ’ r e w a s t i n g m y i t m e ; t h i s g a d g e t w i l l s a v e y o u h o u r s …” 嘴
象, 其认为 隐喻是“ 从这个 种类 转移到那个属性 , 从那个属性转
移到这个种类 , 或者从一个属性转移到另一个属性 , 或者也可以 是类推事物” 嘲 。
( T a r g e t D o ma i n )
的映射 c r o s s — d o m a i n ma p p i n g ) , 将源域 的图式结构映射到 目标
怀孕妇女 的“ 九月妊 娠” 这个 核心概念 , 也就 是说怀孕这个过程
西方对隐喻系统 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 多德 ( A r i s t o t l e ) , 在
J o h n s o n和 L a k o f的隐喻认 知理论认 为 , 隐喻 的本质是一个
其 《 诗学) ) ( P o e t i c s )中多次提到隐喻为一种修辞手法和语言 现
的概念 的基础上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 结构的 概念 ” [ 4 1 。 如鲁迅名言“ 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 , 只要 愿挤 , 总还是有

“ 诗 中最具认知意义 的就是 材料的组织 , 即多个意象 的组
合、 排序 , 构成怀孕过程 的一个个情节… …・ 九行诗 , 行行有 隐喻 ,
基本 9个音 节) 。而且 ,诗里 的单 词是 9个字母 的特别 多 , 如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2 .创造新的意义 ,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性思 维是人类认识世 界的根本 方法之 一 , 人们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认识 事物的特征 。 在很多情况下 , 喻体和本体之间并 不存在选择相似性的基础 , 但我们仍然能够理解 隐喻的所指意义 。这是因为隐喻可以通过语义上 的“ 错 置” 来暗示 两种 事物 之间 存在 着事 先未 被注 意到或未被发现的相似性 , 而这种非预先存在 、非 客观存在的相似性则更具新奇性和认知功能 。因 此 , 隐喻可以通过创造相似性去发现原来没有任 何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 从而为我们提供看 待事物的新视角和维度 , 赋予日常活动以独特的 意义 , 并能成为我们今后看待该事物的向导 , 对我 们今后看待某一事物的方式产生影响 。 早在二千 多年前 , 亚里士多德便已清楚地阐明了隐喻的创 造性功能 , 他认为隐喻的使用是无论怎样强调其 重要性都不为过 , 灵巧地使用隐喻的能力意味着 对相似的一种领悟和本质的洞穿[ 1] 。莱考夫和约 翰逊指出 :隐喻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原有的 、孤立的 相似性或者创造全新的相似性来提供某一经历 , 以理解另一经历的某些方面[ 3] 。 例如 ,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 它更重要的是 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 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派生 物 。 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一种藉由语言表达之方 式 , 而是一种人类思维现象 , 一种行为方式 , 一种 文化反映 , 一种探索 、描述 、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 有利工具 。理查兹认为 :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 在的原理”[ 2] 。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和我们 每天所做的事情都充满了隐喻 , 即使是在严密的 科学语言和人类其他的文化 、艺术 、哲学活动中 , 隐喻也随处可见 , 不用隐喻来体验和推理是无法 想像的 。隐喻不是伟大诗人的创新 , 而是人类正 常认知世界的方式 , 是人类所有思维的特征 , 深植 于人类的语言 、思维和文化之中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隐喻的空间性质
(一)垂直空间隐喻 人类先认知了自我,然后扩展到其他范畴。 认知心理学认 为, 空间中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反映这两个相应概念之间的 心理距离或语义距离。 两个点越接近,它们就越相似或越紧密 [5]。 人的身体作为容器图式的基准衍生出许多容器隐喻[6]。 空 间隐喻中的“容器隐喻”把具体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分为里、外、 上、下、高、低、远、近等形状,并把这些赋予到非空间概念上 去。 垂直纬度的方向,即上、下的不同,是由我们身体对万有引 力的经验建立起来的, 也是由于人体在垂直纬度上的不对称 而建立起来的。 垂直性在人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空间纬度中 最显著的特征。 高与低是一种垂直空间隐喻,如“peak hours of traffic”(交 通 高 峰 时 刻 )、“a low-key editorial”(一 篇 低 调 的 社 论)、“come to the top”(出名 、 成功 )、“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从 内 心 深 处 )。 隐喻概念包含着感情状态、质量的肯定或否定评价。 “上” 拥有感情状态或质量上的肯定评价,“下”则带有否定的意义。 如 “high expectations” ( 远 大 前 程 )、 “high quality” ( 高 质 量 )、 “low intelligence”(低智能)。 社会地位、权力、体能或控制的主 动 为 “上 ”,反 之 为 “下 ”。 如 “high status”(身 居 高 位 )、 “be top dog”(处 于 支 配 地 位 )。 此 外 ,幸 福 、健 康 为 “上 ”,悲 伤 、疾 病 为 “下”。 如“be in high spirits”(兴高采烈)、“be down with the flu” (患感冒)。 (二)空间距离隐喻 在空间隐喻概念的中心模式里, 人体和其他实体相互关 系为基础的“远—近图式”被影射到感情的涉入和相互影响的 程 度 上 ,“近 ”为 “亲 近 ”“接 近 ”,“远 ”为 “遥 远 ”“多 ”“大 ”“广 ”。 如 “a close friend” ( 一 个 亲 密 朋 友 )、 “a distance relative” ( 远 亲)。 “中心-边缘图式”投射到抽象的概念,而形成空间的中心 与 边 缘 隐 喻 ,实 体 的 中 心 即 “核 心 ”,边 缘 即 “ 沿 边 或 靠 近 界 线
任;6)允许说话者讨论充满感情的话题。 隐喻的社会功能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二是出于委婉和 礼貌的考虑。 这两种概括显示了各自的取舍。 如果从思维-语 言-交际的关联去审视这些看上去似乎不同的功能,则可以将 它们统一在认知、语言、交际三大功能上。 隐喻性表达的组织 和实施思维的认知功能、 语词意义的逻辑和意象延伸的语言 学功能、表达方式的交际性功能,涉及到了使用语言交际的全 部活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的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特 别是空间经验。 真实空间的事物和动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 的关系,如静态、动态、包容、对称等。 对空间性状,在英语中常 常用介词或描述性的词语来表达, 介词是反映这种不同关系 的方式之一。 无限的想象世界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 因而方位介词有了许多方位影射的特征, 使描述性的词语具 有隐含意义,这就形成了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
世界不断变化,认知不断更新,语义系统和与人类社会有 关的任何体系一样,一直在不断扩展和修正。 我们日常生活中 出现的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新语境,须借助隐喻这个认知 工具来诠释和表达。 理查兹和布莱克的“相互作用理论”揭示: 在表达新概念的过程中, 首先要找出或构造出起点领域和目 标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相似性;然后将隐体的相关特征转 移到本体上,使之成为本体的一部分;接着隐喻性逐渐消弱, 最后完全同化到语言中,成为我们标准的思维装备的一部分, 这就是一个新词的产生过程。 因此,在新词的产生和使用,新 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方面,隐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Lakoff 观察了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性表达,发现人们之所以 倾向大量地并且系统性地使用隐喻, 完全是因为隐喻性表达 传递的是更加具有包容力的概念[2]。 概念的建立意味着类别的 划分,类别的划分依赖同类成员有尽可能多的相似,却又无法 穷尽地排除异类的细小相似。 正是这种矛盾允许概念泛化,包 容更多的可能,结果就为隐喻性思辨铺垫了基础。 当一类概念 不能完善地再现思想时,人们就会寻求另类概念。 同理,一类 语词不能完善地表达意图时,人们就会寻求另类语词。 隐喻性 思维、隐喻性概念和隐喻性表达,对应人类生存活动的需要, 是产生思想、组织话语和再现思想的工作机制。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成立, 孤立的词无法成为隐喻。 因此,研究隐喻必须重视隐喻与语境 的联系。 语篇的隐喻性包括两层意思:1)对任何具体隐喻个案 的考察必须纳入相应的话语中 ;2) 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 样,语篇本身通常也是隐喻性的。 Halliday 等 人 正 是 在 一 定 的 话语系统中解释隐喻现象的。 但是,把语篇整体当作隐喻研究 对象的,还是很少见。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文献[3]明确地论述 了“语篇隐喻”。
— 124 —
了解语篇的一致式和非一直式, 有利于解决以下几个问 题:1)对语篇层的隐喻现象作更深入和更集中的研究 ;2)对词 汇层、 语法层、 语篇层三个层次的隐喻现象作更为均衡的研 究 ;3)强 化 对 词 汇 和 句 子 层 隐 喻 的 研 究 ;4)为 语 篇 分 析 、文 体 研究等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拓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一、隐喻的功能
关于隐喻与语言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隐喻存在于语言之外,只对语言进行修饰;另一种观点认为隐 喻是语言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想象、推理过程中 都要运用它。 在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 界时,隐喻可以帮助人们从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 中,发现它们的链接点,从而建立彼此间的联系。 这不是一个 量的变化,而是认识上质的变化,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语 言表达方式由此而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4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4 200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
丁岩堂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了隐喻的性质和功能。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隐喻性表达具有 组织和实施思维的认知功能、促使语词意义的逻辑和意象延伸的语言学功能以及作为表达方式的交际性功能。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功能;空间隐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4-0124-02 作者简介:丁岩堂(1953-),男,山东无棣人,山东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外语系副教授。 收 稿 日 期 :2009-02-06
(三)空间的虚实隐喻 “空”“虚”的字面意义是“物理上没有包含什么、不被占 有”;“实”即“满”或“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顶点”。 这种空间概 念被用作隐喻概念时,“满”“实”喻指“牵涉大量活动,表强烈 感情或强调”。如“an empty dream”(不现实的梦想)、“an empty threat” ( 虚 张 声 势 的 威 胁 )、 “in an empty voice” ( 用 呆 板 的 声 调 )、 “full agreement” ( 完 全 一 致 )、 “make full use of” ( 充 分 利 用)。 (四)空间的深浅隐喻 “深 ”实 指 “从 表 面 或 顶 部 向 下 的 深 入 或 扩 展 ”,“浅 ”指 “没 有多少深入、停留在表面”。 深浅隐喻,即在于把一定参照物 的空间或把一定容器中的深浅程度作为比喻来喻指某一非空 间事物或概念的深入或重要程度。如短语“deep in one’s heart” (在 某 人 的 内 心 深 处 )、“depth knowledge”(深 入 的 知 识 )、“surface knowledge” ( 肤 浅 的 知 识 )、 “deep into the night” ( 直 到 深 夜)。 总之,隐喻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词汇和语篇中,随着空间 概念的引伸,又衍生出许多概念隐喻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隐 喻的覆盖面就越来越广,表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 赵彦春,黄建华.隐喻:认知辞典学的眼睛[J].现代外语,2000 (2). [2] 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10-13. [3] Martin J R,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03. [4] 高圣兵.语 篇 隐 喻 性 及 其 对 翻 译 研 究 的 启 示[J].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2006(2). [5]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陈勇. 原型人物在英语空间性状概念隐喻中的认知分析[J].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2005(5).
(上接第 117 页) 衣人”。 另一方面,大胆地描写了男女交欢时的快乐,将以往作 品中隐晦的象征和暗示变得直观露骨, 对于性爱的张扬是其 最重要的特征。
四、结束语
唐传奇中的 “仙妓合流”, 以其超现实性而在严格正 统的两性道德之外开辟了抒发爱情这一复杂的生命激情 的自由空间,为中国文学的爱情主题增添了异彩。 同时, 它 自 由 不 羁 的 想 象 空 间 和 冲 破现实约束的大胆表现力,也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它表现了唐代文 人 对 美 满 婚 姻 、事 业 不 朽 和 爱 情 不 朽 的 追 求 ,也 反 映 了 社 会 的开放和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青楼小说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