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贤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发挥应用述要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作者:冯广泉来源:《科学养生》2015年第03期先生是一位48岁的壮汉,肌肉发达,身体一向不错。

这几年做出口小商品生意顺风顺水,每天忙忙碌碌,中午和晚上常常处于灯红酒绿的应酬中。

他十多年前就有胃病,近期更是胃疼得要命,吃了一阵子止疼药,开始还管用,现在不太管用了,没办法,只好去医院。

医生给做了胃透等物理检查后,觉得他是胃癌,建议家属领他到省城的大医院进一步诊治。

省肿瘤医院经过超声断层等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他已是胃癌晚期,医生责怪他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要他立即手术治疗。

家人背着他流眼泪……俗话说,“十人九胃”,可见胃病之广。

那么,如何避免胃受伤害,怎样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胃部疾患呢?笔者就此采访了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专科主任陈江教授。

作为医学博士的陈江教授,目前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脾胃病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二十余年,擅长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术后的调理。

据陈江教授介绍,在中医学里唯一被称为学说的,只有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奠基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金元时代,金元时的李杲写有专著《脾胃论》,充实于明清。

如今,脾胃理论在临床应用上涉及内、外、儿、妇产、皮肤、五官等科百余个病证。

中医脾胃学说是个多功能系统,脾胃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后天之本”,它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它的发病也十分广泛,中医有“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乃生”之说。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所供给。

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

脾主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是气血的根源,又称“气血之海”;有津液气血才能灌溉五脏六腑而生荣卫,故又称“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但水谷入胃,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故胃腑同属于脾脏。

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一、理论探讨(一)脾胃学说源流梳理1、脾胃学说渊源于《内经》《内经》除对脾胃的解剖有粗略的记述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均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对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多方面的论述:生理功能:《内经》对脾胃功能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但从总体上肯定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整体上强调脾胃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在志为思,连结的经络为足太阴与足阳明;同时通过脾胃的气、味、声、畜等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具体图示如下:脾与胃分属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

《内经》论运化的过程,大略如下表: 脾胃然而《内经》有些论述,看来较难理解,特别是与外界联系的部分。

在脏象学说中,的确有其牵强附会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扬弃。

但《内经》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脾胃建立在脏腑经络系统中,这个观点已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证明确实行之有效。

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从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观点来看,也是合于辩证法的。

至于其中有不尽不实之处,则可以批判地继承。

《内经》论脾胃不止于此,但这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基础。

病因方面,在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风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素问·气交变大沦》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又如“湿伤脾,牌恶湿”,“湿胜则濡泄”,“诸湿肿满,皆属于睥”等;七情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伤脾”,“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黄帝内经论文

黄帝内经论文

从《黄帝内经》看脾胃养生李枝蔓 201450206010[摘要]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

从”五藏别论” 中更能看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的基本原则。

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

收集整理古今有关文献,从四时气候与脾胃的关系、四时四脏与脾胃的关系以及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入手,提出四时饮食调理脾胃的养生法则,并对四时饮食调理脾胃的常用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 黄帝内经;脾胃;中医文化;阴阳别论;养生;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素问·五藏别论》中知:脾与胃共居中焦, 脾为中央土, 以灌四傍,胃者, 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 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现代养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 “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 脾胃属土, 脾为阴土, 胃为阳土, 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而胃主受纳水谷;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通过受纳、运化、升降, 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 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脾胃者, 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 “脾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五藏者, 皆禀气于胃。

胃者, 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 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 乃至于手太阴也。

”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

在此基础上, 后世李东垣进一步认识到若胃气一虚, 脾无所禀受, 则四脏及经络皆病。

教材脾胃学说

教材脾胃学说

第七章脾胃学说第一节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及其源流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它奠基于《内经》、《难经》,两千余年来通过历代各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验证并不断总结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系统理论并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说。

该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等的问世为标志。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一)脾胃的解剖形态《内经》缺乏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在《难经》中有部分描述。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胃重二斤二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1]。

(二)脾胃的生理《内经》、《难经》中有关脾胃生理方面的论述,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1.脾胃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四肢、百骸之功能首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是腐熟水谷,二是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分别输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周身。

其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其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全国名老中医李玉贤妙用黄连汤医案举例

全国名老中医李玉贤妙用黄连汤医案举例
中图分 类号 : R 2 4 9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3 5 — 0 1 2 8 — 0 2
共 7齐 0 日一 剂
李玉 贤主任 医 帅是 第 五批 全 阳 名老 中 医药 擘家学 术 绛验 继 承 T作指 导 老师 , 临证 4 O余载 , 存 巾医 内科 、 妇科 、 儿科 以及 外科 方 而有较 深 的造诣 , 先后 师 从新疆 中医名 家乐德 行 、 张询邦 存 临 床 下作 巾 , 李玉 贤主任 医 师善 于 处理 疑 难杂 症 , 在 学 术上 善 于总 结, 擅 长 中医外 感 、 内伤 及各 科 杂病 的 治疗 , 尤擅 治 疗 脾 胃病 , 疗 效深 受患者 的好 评 。笔者跟 师学 j 』 , 蒙 师悉 t L , 教诲 , 获 益 良多 学 生不揣 愚陋 , 特将 李 玉贤 主任 医帅运 用 黄连汤 加减 治疗 睥 胃痫 的 经验 介绍 如下 , 以飨读 者 。 黄 连 汤来 源 于张 仲景 的 《 伤 寒论 》 , I { 1 炒 黄连 、 十姜 、 炙I r 草、 桂枝 、 人参 、 半夏 、 大枣 组 成 , 其 功用 为平 寒热 、 和 胃降逆 ; _ 丰治 胸 巾有 热 而欲 呕吐 、 胃巾有寒 而 冲痛 , 为 和解 之 剂, 寓 意类 似小 柴 胡汤。 黄连 汤在 治疗 睥 胃病 方 面 , 尤 其在 中 医诊断 胃痛 、 医诊 断 慢 性 胃炎方 面 , 显示 出较好 临床疗 效 。 李 玉 贤老师学 术 崇 尚先 贤 , 师法 仲景 , 博采 古今 医 家之 长 , 形 成 了[ { 己独到 的学术 解 , 脾 胃病 的治 疗方 而 , 他 认 为 临床 就 诊的脾 胃病 患者 表观 为单纯 的寒 证或 热 证 ,虚 证或 实证 不 多 , 而 更 多 的则 为上 热下 寒 或 上寒 下热 , 虚 中央 实 , 实 巾兼 虚 的寒热 错 杂, 虚 文兼夹 证 。 而 黄连 汤正 如工旭 高 所说 : “ 不 问 上热 下寒 、 』 寒 下热皆l 】 『 治之 。” 故其 治疗脾 胃病 多 以此方 加减 化裁 , 疗效 啦著。 方叶 1 黄连 苦 寒 , 上 清 胸 中之 热 , 十姜 、 桂 枝 辛温 , 下散 胃 r f 1 之 寒, 二者合朋 , 辛 开 苫降 , 寒热 并 投 , 上下井治 , 以复 巾焦 升 降 之 职; 更 以半 夏和 胃降逆 , 人参、 甘草 、 大 枣益 胃和 叶 1 。合而 用 之 , 能 使 寒散 热 消 , 巾焦得 和 , 阴『 ; [ { 升 降复 常 , 痛呕 [ J 愈 。『 人 参 为名 贵 药材, 价格 昂贵 , 药物 缺稀 , 故 李 老 师常 以党参代 之 。 党参 、 大枣 补 巾益气 , 共 奏扶正 以驱 邪之 功 可为佐 , 甘草 调 和诸 药而 为使 。 医案举 例 案一 : 佶 J 某, , 4 9岁 , 汉族 , 中医 诊断 : 胃痛 、 肝郁脾虚; 两 医诊断 : 1 .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 2 . 十二 指肠 球部 溃疡 症状 : 脉 弦缓 , 舌红 , 苔薄 , 纳后 嗳气 , 胃脘 闷胀疼痛 , 腕胁胀满 , 嗳气频作 , 恼怒痛 重, 纳呆 , 胸脘痞 闷 , 善太息 , 便 日一次 , 不成形 。 治则: 疏H F 解郁。 健 脾 止泻 、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不生病的具体方法)》 第1节 易读.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不生病的具体方法)》 第1节 易读.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不生病的具体方法)》第1节易读《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不生病的具体方法)》第1节作者: 仙学传人武国忠工作之余,我喜欢来天涯里逛逛。

近两年来,我发现大家对健康养生的话题比较关注,很多朋友在这里写下了自己对养生的感受与心得。

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中医师,我非常希望能把自己从医这么多年学到的、感悟到的真正对我们有用的养生方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是当代仙学泰斗、著名中医家,针灸大师胡海牙先生的入室弟子。

追随先生多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重点研习仙学养生、丹道中医、武当古法太极拳、道家针灸等。

也是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之女——著名养生大师,宫廷指科传人——王玉芳的入室弟子、义子。

我跟随王玉芳先生研习意拳养生及宫廷导引养生术,并得到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的悉心传授。

曾得到过峨嵋丹医学派大师周潜川先生弟子廖厚泽先生的传授,学习丹道医家的“大方脉”。

三上贵州寻访高真观廖复阳传人彭显光先生,学习丹家外丹的炼制法,访得丹道家梦寐以求的融阴阳丹法于一炉的浑圆丹法秘传。

于四川得到乐天子的毒龙丹秘诀炼制法,精通丹道医家丸散膏丹的制作及使用。

学医之初,老师曾对我说:“从学医的角度来讲,我这个老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病人才是你真正的老师”。

不知不觉,做“大夫”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今天的我,对老师的这句话又有了新的感悟,因为有很多东西确实是临床上总结出来的,我珍惜与每一位患者结缘的机会,感谢患者对我的信任,使我在医学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地提高。

这些年,除了追随老师和以患者为师以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另一个老师——书籍。

二十多年来,书籍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遇有棘手的疑难杂病我都会向这位老师请教,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里,对《黄帝内经》一书尤为偏爱,用功尤深。

工作之余,我愿意把这些年随师学习的心得和实践,结合对《黄帝内经》的研习感悟如实地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祛病延年。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1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

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

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脾胃论派”。

1. 脾的解剖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从古典文献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

脾不仅有其具体的位置,还有重量、大小、色泽等记载。

《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

考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

《图书编》说:“脾者,土官也,掩太仓,在脐上三寸。

”《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

“刀镰”的描绘与“胰”极相近似。

关于脾的色泽,《医贯》、《图书编》皆云脾之色如“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颜色。

至今俗称猪胰为“血脾”,可资一证。

然《内经》据五行学说,认为脾色黄,《三才图会》亦附和说:“脾……色如缟映黄。

”其实此处“脾色黄”并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气色”。

如云:“肾色黑”亦然。

“胰”在现代认识中,它是一个具分泌机能的腺体,故称“胰腺”。

岭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运用与发挥

岭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运用与发挥

上 输 于脾 , 脾气 散精 , 归 于肺 。 饮 食 水 谷 人 胃 , 胃 上 ” 经 的受 纳腐 熟及 脾 的运化 作用 , 生为精 气 津液 , 化 继而 输 布及 营养 全 身 。若 胃之 受 纳腐 熟 功 能 失 常 , 易 致 胃 则 痛、 痞满 、 大便 秘结 等病 变 ; 脾 之运 化功 能失 常 , 可 若 则
食 方式 上 , 老 和陈 全新教 授都 提倡 三 餐应 定时 定量 , 邓 均衡 营养 , 有节 有度 , 养 胃气 , 保 以免 “ 饮食 自倍 , 乃 形 大 伤 ”1 _ 。古 常云 :是 药 三 分 毒 。 治 病用 药 , 愈在 “ ” 病 养, 而脾 胃为 后 天 之 本 , 仲 守 教 授 认 为 只 要 重 视 脾 李 胃 , 能达 到养 生 防病 的 目的 。 就 综 上所 述 , 可见 岭 南 名老 中 医在 传 承 脾 胃学说 的
滞 , 阳失 衡 ; 阴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阴太 过 , 阴 属 补 反而 伤及 阳气 。故
出 : 胃强 则 强 , “ 胃弱 则 衰 , 胃则 生 , 胃则 死 , 以 有 无 是 养 生家 必 当 以脾 胃为 先 。 邓 老认 为脾 胃的健 旺 , 五 ” 使 脏 六腑 四肢 百骸 都 强健 , 身体 没 有 弱 点 给 疾 病 以可 乘
关键词 岭南; 名老 中医 ; 胃学说 脾
降 息则气 立孤 危 , 故非 出入 , 则无 以生 长 壮 老 已 ; 升 非 降, 则无 以生 长化 收 藏 , 以 升 降 出入 , 器 不 有 。 升 是 无 ” 降出入 是人体 气 化功 能 的基 本形 式 , 维持 人 体 新 陈 是 代谢 和 生命 活动 的 基本 作 用 。 脾 胃同居 中焦 , 为升 降 枢纽 , 主升, 脾 胃主 降 , 胃升 降功能 正 常 , 可 畅达 五 脾 则

全国名老中医李玉贤运用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胃痞心得体会

全国名老中医李玉贤运用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胃痞心得体会

全国名老中医李玉贤运用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胃痞心得体会吴芳;李龑;杨舒淳;王庆全;李玉贤【摘要】枳实消痞散出自《兰室秘藏》,其作用消痞除满,健睥和胃.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临床症状表现为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神经症等存在上述临床症状,中医病属胃痞证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李玉贤主任医师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依原方之意辨证施治,临证化裁治疗胃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收到良好效果.本人跟师李老师多年,现对李玉贤主任医师有关运用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加以整理,有些许心得体会,以资各位同道临证参鉴.【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2页(P32-33)【关键词】胃痞;枳实消痞散;辨证论治;李玉贤;心得体会【作者】吴芳;李龑;杨舒淳;王庆全;李玉贤【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昌吉 831100;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昌吉 831100;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昌吉 831100;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昌吉831100;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昌吉 83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李玉贤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余载,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

先后师从新疆中医名家乐德行,张询邦。

在临床工作中,李玉贤主任医师善于处理疑难杂症,在学术上善于总结,擅长中医外感、内伤及各科杂病的治疗,尤擅长治疗脾胃病,其疗效深受患者的好评。

笔者跟师学习,蒙师悉心教诲,获益良多。

学生不揣愚陋,特将李玉贤主任医师运用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胃痞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枳实消痞散来源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李东垣的《兰室秘藏》[1]。

由干生姜、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等药物组成,其功用消补兼施,辛开苦降;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

脾胃论原文阅读版

脾胃论原文阅读版

脾胃论原文阅读版一、引言《脾胃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章节,全文共分为九篇,阐述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病机等内容。

本文旨在对《脾胃论》的原文进行阅读和解读,详细介绍其内容和思想。

二、脾胃的作用和功能1. 脾胃的主要作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转化和运输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

脾胃的正常功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健康至关重要。

2. 脾胃的功能特点:(1)脾胃喜温:脾胃喜欢温暖环境,消化吸收功能在温暖状态下更为有效。

因此,冷饮、生冷食物等会损伤脾胃功能。

(2)脾胃喜湿:湿气易滞脾胃,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因此,饮食应避免过于潮湿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三、脾胃疾病的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功能减退或受损的病理状态。

常见的脾胃虚弱相关病症包括脾虚、胃寒、脾阳不振等。

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2.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内湿气和热气过多的病理状态。

常见的脾胃湿热相关病症包括湿热下注、湿热困脾等。

脾胃湿热会导致口苦口干、纳呆便腹胀等症状。

3. 脾胃失和:脾胃失和是指脾胃运化失常、失去平衡的病理状态。

常见的脾胃失和相关病症包括脾胃失调、胃气上逆等。

脾胃失和会导致胃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四、脾胃调养方法1.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是保持脾胃健康的关键。

应合理搭配食物,充分利用饮食疗法进行脾胃调养。

适宜食用温热食物,避免过冷、过热或过刺激的食物。

2. 调节情绪:情绪对脾胃的影响不可忽视。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减轻脾胃负担。

适当的运动、休息和放松也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3. 中医辅助疗法:中医药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之一。

采用适当的中药调理,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达到治疗和预防脾胃疾病的目的。

五、结语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正常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饮食调理、情绪调节和中医辅助疗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国医大师的养生经(三)

国医大师的养生经(三)

很容 易在忧 患之 中 , 一蹶 不振 , 气血的充盈 ,更有赖于气血的
则身心之健康 ,自 难维持。 古 人 云 : 江 山 风 月 ,本 “ 无 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我 等 居此 乐土 ,住此佳 境 ,曷 当 于风 和 日丽之 日,花香月 朗之 时 ,约 两三知 己 ,做 一 番江 山 , 闲主 。以赏此 无 限江 山 ,无穷 风物 ,既可 以赏 心悦 目,亦 可 以遣兴抒怀。信可乐也 ,斯可

经验是 : 饮食有节,食量八分, 食 物 多样 ,主副不偏 。除饮食 外 ,我 还 习惯 在饭后 一小 时左 右喝点茶水 。 茶叶可 以助 消化 、 降血脂 ,又可以清头明 目,平 日 多饮一点可降血脂 ,通利小 便 ,预 防尿路感染 。 早先 ,我清晨 常到公 园参 加 “ 三浴 功”锻 炼 。“ 浴功 ” 三 即光 浴 、气 浴 、风浴 。每天清 晨 沐浴着 阳光 ,迎 着扑 面 的微 风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进行 有节奏的全身锻炼。它能调和 气 血 ,聪 耳 明 目,又能 锻炼 四 肢 关节 和各个 内脏器 官。后来 我参加老年迪斯科运动,伴随 音乐节奏全 身运动 , 全身汗 出 , 身体感到轻松 ,对身体大有裨 益。近几年 ,尤其是冬季 , 气 温低下 ,冰 多路 滑 ,我就在 室 内有意 识坚持 行走半 小时 ,全 身汗 出 ,也感 到 十分舒 适 。 在忧患中寻求安乐



过于读书藏书。 遇有不快之时 , 常读书 自慰 ,遇有不 眠之夜 , 则挑灯再读。根据我多年的体 会 ,读 书 不 仅 是 知识 的积 累 ,
中 . 222 嘲}《 0・ i 11
好 ,在忧 患 中寻求安 乐 。所 以 年 ,我的身体不胖不瘦 ,牙齿 在 多次 的忧患 生活 中 ,终 能争 健 全 ,面色红润 , 得益于此 。 亦 取 身 心 不 受 大 的 影 响 。否 则 ,

从《脾胃论》发挥到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解读李玉奇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

从《脾胃论》发挥到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解读李玉奇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

李玉奇教授的临床经验
李玉奇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他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以下是李玉奇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几个典型案例:
1、药物使用:李教授善于运用 中药复方治疗萎缩性胃炎
2、剂量与炮制:在确定药物治 疗方案后,李教授非常重视药物 剂量的选择和炮制的技巧
结论
本次演示从《脾胃论》出发,探讨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及李玉奇教授 的脾胃病临床经验。以痈论治学说主张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 进胃黏膜细胞再生和修复,为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萎缩性胃炎简介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胃黏膜病变,其特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萎 缩、黏膜变薄和黏膜肌层增厚。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胀、反酸、嗳气、恶心、 呕吐等。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 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方法。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病情仍未得到有效 控制,甚至出现复发,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脾胃论
《脾胃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主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化之源。在脾胃病的发病过程中,李杲强调了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的作用。 同时,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法则,如调理脾胃、益气升阳、祛邪扶正等。 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面,李杲提倡调理脾胃,以恢复气血生化之源。
萎缩性胃炎
2、运用益气升阳法:李教授认为,脾胃病往往与脾气虚、中气下陷有关。 因此,他主张运用益气升阳法,提升中气,使脾气得以运化。常用药物包括黄芪、 白术、升麻等。
3、活血化瘀:李教授认为,瘀血阻络是导致脾胃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主张运用活血化瘀法,疏通血脉,消除瘀滞。常用药物包括丹参、三七、 当归等。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炎,其特征是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或消失。这种 病变往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 不适或疼痛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目 前,西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多采用对症治疗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但疗效有限。

【李玉贤:健脾化脂汤-血浊名方】

【李玉贤:健脾化脂汤-血浊名方】

【李玉贤:健脾化脂汤-血浊名方】李玉贤,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昌吉州中医学会终身理事、新疆名中医。

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在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方法。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编辑出版专著《草山堂医验录》一部,获国家专利一项,依据健脾泻浊法治疗血浊的学术思想拟定的经验方——健脾化脂汤,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组成:生大黄9克(后下),茯苓12克,清半夏12克,陈皮9克,炒枳实12克,生山楂12克,绞股蓝12克,草决明12克,炙甘草9克。

功效:祛痰泻浊,健脾益气。

主治:血浊,证属脾虚痰湿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滤渣取汤汁450毫升,一日3次,每次150毫升,餐后半小时温服;或开水冲泡500毫升,代茶饮。

方解本方以健脾补中为本,祛湿泻浊为标,在“泻实”的基础上兼以健脾清肝补虚。

处方以大黄为君,除寒热邪气,逐五脏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六腑以通为用”。

大黄正是以其“以通为补”的作用而发挥奇效。

茯苓为臣健脾渗湿,尤其宜用于脾虚湿盛。

佐以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枳实苦而微寒,入脾、胃、大肠经,苦泄力大,行气力强,故为破气之药,性沉降而下行,功能理气除痞,以除胸腹痞满,兼能化痰以开痹,消积以导滞。

生山楂能“化饮食,消内积”,又“消滞血胀痛”。

绞股蓝性寒味甘苦,无毒,入肺、脾、心、肾经,长于补气养阴,益气健脾,清肺化痰。

草决明性味甘、苦、微寒,入肝经,清肝润肠,缓泻而加强泻浊之效,甘草为使,益脾和中,调和诸药。

半夏:性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清半夏:用生半夏加上白矾进行炮制。

法半夏:用生半夏加上白矾,另外加上甘草和石灰进行炮制。

姜半夏:用法半夏再经过生姜来制。

清半夏:治疗脾胃方面的疾病。

李玉贤主任医师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李玉贤主任医师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李玉贤主任医师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杨舒淳;吴芳;李龑;王艺颖;李玉贤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6(029)007
【摘要】李玉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病机以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和为主,兼有虚、瘀、痰、毒等病理因素,治疗遵辛开苦降之法,根据兼夹症辅以健脾益气、化瘀通络、消痰泄浊、解毒散结等法,且以仲景“黄连汤”为主方化裁而成“和胃汤”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杨舒淳;吴芳;李龑;王艺颖;李玉贤
【作者单位】[1]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昌吉831100;[2]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李玉贤主任医师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李玉贤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发挥应用述要
3.李玉贤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发挥应用述要
4.何长柏老师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之谈
5.李学武主任医师应用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神合一调脾理中

形神合一调脾理中

李聪甫先生推荐学医步骤及阅读的部分 书目
• 一、由浅入深,知所选择: • 李东垣《药性赋》 • 汪韧庵《汤头歌诀》 • 李时珍《濒湖脉学》 • 舒驰远《六经辨证》 • 吴谦《医宗金鉴》 • 张景岳《景岳全书》 • 程钟龄《医学心悟》 • 要求:朝斯夕斯,心承口诵。
李聪甫先生推荐学医步骤及阅读的部分书目
重明:木郁达之--肝脾关系
• 脾实肝郁:肝脾相连,脾湿太过或饮食窒 塞于胃,都能发生“脾实肝郁”的症状。
• 脾胃壅实,迫使肝气郁阻不能遂其“条达 ”舒展,好比木失其性不能“动荡轩举” 一样。必须用吐法抉开窒塞于胸中的宿食 ,胸阳一宣,肝气得舒,则霍然而愈。
• 这是讲的实证的一面。
木郁达之
• 先师认为:如因脾气原虚,胃浊不降,湿 痰壅滞于胸膈,引起胸中痞满,噫气不除 ,是“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之证,不可 滥用吐法,否则更伤脾胃,而助肝气之横 逆。痰湿痞结于胸中,是脾虚而胃浊在上 ,所以“膈咽不通,上支两胁”,而胃虚 发于久,故不可吐。达肝脾之郁用越鞠丸 ;宣痰食之郁则用四逆散;调阴阳之郁用 金铃子散;开气血之郁用逍遥散。不仅吐 法。
• 15 李聪甫.阴阳学说的理论和应用.湖南医药杂志,1974, (5):37-48.
• 16 李聪甫.哮喘.湖南医药杂志,1976,(1):47-48. • 17 李聪甫.痢疾.湖南医药杂志,1976,(3):53. • 18 李聪甫.血证.湖南医药杂志,1977,(3):49. • 19 李聪甫.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之我见.湖南
李聪甫先生脾胃学说特征
• 一、尊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历代医书均有论 述,至东垣乃集其大成。
• 二、脾胃虽同是“后天之本”,“仓廪之官”, 而主体在胃。胃气旺盛与否,决定脾气之胜衰, 宗气的强弱,营卫运行的畅阻。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本文就《脾胃论》探究李杲的制方配伍规律与指导思想,刍议如下.1、师经旨君臣佐使之大法李杲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研讨极为深刻,其方剂配伍总原则禀承《内经》之意,于《脾胃论》卷上特立“君臣佐使法"专篇详述此总原则。

李杲强调君臣佐使之法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对于君药之意,李杲明言:“主病者为君",“力大者为君”,且“君药分量最多”。

这种明确的解释较之《内经》更为清楚、明了。

“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其意与《内经》相同。

在药量比重上,“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即根据治病的需要而定处方中的君药。

李杲在《脾胃论》中列举了一些为君之药。

如治表实之麻黄、葛根,治表虚之桂枝、黄芪,治里实之枳实、大黄,治里虚之人参、芍药,治热之黄芩、黄连,治寒之干姜、附子之类。

这些药物在所主病证的很多处方中占有重要的君药位置.李杲在《脾胃论》中还举例以说明诸处方之君臣佐使,以帮助理解其制方之意,这种做法在其他方剂论著中较为少见。

如在论述“至而不至,所生受病,所胜妄行,所不胜乘之"四个方面的关于五脏功能活动合于四时传变规律的用药法则时,明言每一处方的君臣佐使,如“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处方为:白术(君),人参、黄芪(臣),芍药、甘草、桑白皮(佐),黄连(使),这种标注对于加深理解制方思想大有裨益。

2药之所用。

以气味为主李杲认为方剂之中,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于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提出“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之论。

如补剂多用甘味药,泻剂多用苦味药,还应随时依据药物的气厚与气薄而更换配伍.药物气味的不同阴阳属性与天地造化之阴阳属性相应,与疾病的阴阳属性相对抗而起到治疗的作用.李杲认为药物“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学习《黄帝内经·生命智慧》28-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

学习《黄帝内经·生命智慧》28-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

学习《黄帝内经·生命智慧》28-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三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刺法论》是把脾胃分开介绍的: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

东汉末年,有一本专门探求事物名称之源的佳作叫《释名》,里面说道:“脾,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

”胃有“田”的特性“胃”字上部是田地的“田”,底下是“肉”。

所谓“田”是什么东西?“田”指大片的土地,是土地的分区。

田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撒下种子就可以发芽。

我们人体会出现所谓的“三丹田”:比如下焦里有一个地方叫“下丹田”,中焦有一个“中丹田”,头部两眉之间为“上丹田”,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也像“田”一样具有再生的能力。

●胃收获食物的精气“胃”字从“田”,在田里撒下种子,相当于人们吃下食物;种子可以发芽,相当于胃可以收获很多东西。

收获的是什么?胃里收获最多的是精气、精血,是水谷化成的精和气。

在谈到肺经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肺主一身之气”,这“一身之气”从哪儿来?就是从水谷精微来的。

●能吃是福中医为什么特别强调护佑后天脾胃?用老年人的话来说,就是“能吃是福”。

一个人如果不能吃,吃下去的东西,人体消化吸收不了,就很不好了。

中医强调,如果一个人胃脉已绝,他基本上就没救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家一方面不要暴饮暴食,另一方面要养成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对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五脏六腑的精华全在胃什么叫“仓廪之官”?胃就像粮仓的管理员,它负责把天地万物收获的这些好东西进行分类。

怎么分类?“五味出焉”,即按酸、辛、甘、苦、咸五味去分。

因为人体的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喜酸,脾喜甘,心喜苦,肾喜咸.....人吃下食物,化出水谷精微,然后由肺重新去输布全身。

●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黄帝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胃是什么?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这个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海,五脏六腑就无源了。

“水谷皆入于胃”,“水谷”就是指人们吃喝的东西,“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脏六腑的精华全是从胃那里得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裘 诗庭 . 裘 吉 生临证 医案 [ M ] . 北 京: 中 国中 医药 出版 社 ,
2 0 0 8 : 1 62 —1 6 6 .
[ 2 ] 张琦 , 李贵娇. 浅谈从肝论 治崩漏八法 [ J 】 . 中国中医药信 息
杂志, 2 0 1 1 , 1 8 ( 5 ) : 8 5 — 8 6 .
c l i n i c a l r t e a t me n t a n d ma d e a d i f e r e n c e . T h i s p a p e r s u mma r i z e d L I s e x p e ie r n c e s , f o r b e  ̄ e r ui g d i n g he t t r e a me t n t o f
钱半, 仙 鹤草三 钱 , 三剂 [ 1 ] 。 按 此 为血 分瘀 热之 证 , 患者血 色深 红 , 月事
[ 3 】 张克克. 叶天士调摄奇经法在崩漏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J 】 . 国医
论坛, 2 0 1 4 , 2 9( 2 ) : 4 2 — 4 3 . 【 4 】 周 克兰. 化瘀 畅流 止崩漏 【 J 】 . 浙江 中医杂志 , 2 0 0 7 , 4 2 ( 8 ) :
J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o fC h a n ii g H u i Au t o n o m o u s P r e f e c t u r e o f Xi n j i o  ̄ g U y g u r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 ,
瘥, 再 当调摄 。处 方 : 生 地黄 四钱 , 生黄 芩 一钱 半 ,
裘 氏治崩 漏 之 医 案 , 他 喜用 丹 参 一药 , 《 日华 子本 草》 云: 其 可“ 破宿血, 补 新 生血 ; 安生 胎 , 落死胎; 止 血崩 带下 , 调 妇 人 经脉 不匀 , 血邪心烦 ” r , 裘
[ 摘 要]李玉贤主任医师诊治内 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 将( ( 黄帝内经》 脾胃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收效 较好 , 凝炼李玉 贤主任 医师对 ( ( 黄帝内经》 脾 胃学说的继承 与发挥 , 以期更好地指导 中医脾 胃病之治疗。 [ 关键词] ( ( 黄帝 内经) ) ; 李玉贤; 脾 胃学说 ; 临床经验; 述要
A b B 匐 t L I Y u x i a n . a n a  ̄ e n d i n g d o c t o r wi t h p l e n t i f u l e x p e ie r n c e i n t r e a t i n g mi s c e l l a n e o u s d i s e a s e s o f i n t e r -
i 仑 坛 ・ 术传承
。 m 啪 0 厂 乃 。
d 2 0 J 6 。 L 2 9 Ⅳ 0 . J 0
窗旦圈旦倔匾卿 ( ( 食0国缉) ) 四日学明 蜉应届图目
杨舒淳 ’ , 辛小红 z , 李 樊, , 王艺颖 a 指导 : 李玉贤 1新疆 昌吉州中 医医院, 新疆 昌吉 8 3 1 1 0 0 ;2新疆 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3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 学院
n a l me d i c i n e , wh o i n h e it r e 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he t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d o c t r i n e o f Hu a n g Di Ne i J i n g nd a u s e d i t t o g u i d e
胃, 转化为精微和糟粕 , 及精微输布 以营养周身等 的全 过程 。如 , 生 理方受 承化 物 、 泌别 清 浊 ; 大 肠 主传 化 糟 粕 ; 脾 主 运 化、 输布 精微 , 四者功 能上 密不 可分 。 胃 、 小肠 、 大 肠 均 以降 为和 ; 脾 转 化 精微 , 以升 为健 , 但 其 离 不 开 小肠 的泌 别清 浊 。因此 , 胃主 通 降还 包括 小 肠 、 大肠 的功 能; 脾主 升清 还包 括 胃腐 熟水 谷 、 小肠 化 物、 泌别 清浊 的功 能 , 脾 的升清 功 能是 胃和 小肠 功 能的延 续 。中医 关于脾 主运 化 、 主统 血 、 其气 主 升
收稿 日期: 2 0 1 6 - 0 4 - 2 4
基金项 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编号2 0 1 1 F X Q 4 D 0 6 4 ) ; 河南 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 项 目( 编号 B S J J 2 0 1 O - 1 7 ) ; 河 南中医 药大学研究生教育教 学研 究项 目( 编号 2 O 1 3 Y J X 0 0 9 ) 。
二脉 , 治冲任 损伤 , 而后 治其 腑 , 深得 古人“ 病 在奇
经, 而治在 脏腑 ’ ’ 之 旨, 同时擅用 炭药 , 止 血而 不 留 瘀, 对 后世 治疗 崩漏有 着重 要 的借鉴 意义 。
参 考 文献
生 白芍 二钱 , 焦 山栀 二 钱 , 阿胶 珠 三 钱 , 棕榈 炭 三 钱, 藕 节 四钱 , 川续 断一钱 半 , 蒲 黄炭 三钱 , 广 郁金
C h a n ii g 8 3 1 1 0 0 , C h i n a ;
2 X i n ii g a n gMe d ca i l U n i v e r s i t y I n s t i t u t e o fT C M; 3 C o l l e g e o f Ac u p u n c t u r e&Mo x i b u t i o n a n d T u i — n o , H NU C M
o n Ap p l y i n g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Do c t r i n e o f Hu a n g Di Ne i J i n g
Y ANG S h u c h u n l , XI NG Xi a o h o n g 2 , L I Y a n ,WANG Y i y i n g z Di r e c t o r : L I Yu x i a n
作者简介 : 王浩浩 ( 1 9 9 4 -) , 男, 学生。 △通讯作者 : 刘文礼 ( 1 9 8 2 一) , 男, 博士学位 , 讲师 。研 究方 向: 历代名 医学术思想与・ 临床 经验研究 。
_ \ \5 2
两部仲 I 盖: 2 0 1 6 年 第 2 9 卷 第 J 0 期
t h e s p l e e n nd a s t o ma c h d i s e a s e s i n TC M.
时'
Hu a n g Di Ne i J i n g ; L I Yu x i a n ;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d o c t r i n e ;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i r e n c e ; r e v i e w
李 玉 贤 主 任 医 师 为 国家 第 五 批 老 中医 药 专 家, 在 内科疑难 杂 病诊 治方 面 临床 经 验丰 富 , 其注 重研究 《 黄 帝 内经》 理论 , 尤其重视研 究 《 黄帝内 经》 中 的脾 胃学说 和后世 医 家之 脾 胃学说 , 通 过 对 “ 脾 胃为 仓廪 之 官 ” 的论 述 , 李 玉 贤 主任 医 师 提 出 “ 脾 虚诸 病不 愈论 ” , 在 诊治 中 以“ 培 土取 法 ” 治之 ; 在代 谢 异常性 疾病 成 因方面 主 张 “ 脾虚 生浊 论 ” ,
4 5 9 -4 6 0
多行 , 血分 有热 , 迫血 妄行 , 故裘 氏灵 活辨 证 , 不拘 于崩 漏 多 虚 证 , 用清 热 凉 血之 法 , 药用 生地 黄 、 黄 芩、 山栀 子清 热 凉血 , 瘀 热扰 心 则烦 躁 不寐 , 清 热 的 同 时用 石 决 明平 肝 , 郁 金疏 肝 , 丹参 活 血 , 使 肝 郁得 去 , 疏泄恢 复 正常 , 血 归 常道 , 烦 躁 自解 , 同时 亦 合炭 药凉 血止血 。 二诊 经漏 略瘥 , 故又加 血见 愁 凉 血止血 、 仙 鹤草 收敛止 血加 强止血 之 力 。 三诊 经 漏 已瘥 , 此 时为防 留瘀不 可再 重用 凉 药 , 故 去鬼 见 愁及 石决 明, 加 白芍 、 阿胶 柔肝 养血 调 理愈 后 。观
氏用之 亦针 对冲 任而 言 , 其 效显著 。
综上 所 述 , 裘 氏在 治疗 崩漏 时先 定位 于 冲任
焦 山栀 二钱 , 丹参 三钱 , 赤芍 二钱 , 蒲黄 炭三 钱 , 血
见愁三 钱 , 藕 节 四钱 , 生石 决 明四钱 , 棕榈 炭三 钱 , 广 郁金 一钱 半 , 仙 鹤草 三钱 , 三剂 。三 诊 : 脉和 , 经 漏 已瘥 , 宜清养法 。处方 : 生地黄 四钱 , 丹 参三 钱 ,
[ 中图分类号]R 2 4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4 — 6 8 5 2 ( 2 0 1 6 ) 1 0 - 0 0 5 2 — 0 3
Sum m a r y o f At t e nd i ng LI Yu x i a n s Ex pe r i e nc e
的论述 , 特 别是脾 胃为人体 气血 化 生之 源 、 全身 五 脏 六 腑十 二经 络 皆禀 气 于 脾 胃 的论 述 , 涵 盖 了西
医关 于肝 、 胆、 胰、 脾 等 多 脏器 的功 能 , 还与神经、 内分泌 等系 统 的功 能有联 系 。西 医学认 为 肝 、 胆、 胰 等脏 器 功能异 常 , 影响 胃肠 消化 功 能等 , 均 与 中 医脾 的运 化 和 升 清 功 能异 常 有关 , 贫 血和 各 种 慢 性 出血 等 与脾主 统血 功 能异 常有关 。 据此 , 李玉 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